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动因分析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探析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探析摘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
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反映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等思想,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路径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
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
国内外学者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解上,虽有差异,但他们都十分肯定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如,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决定于参与——即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的参与决策。
”①“对许多人来说,参与意味着他们与决策过程本身有着重要的关系。
至少它意味着他们不仅有机会选择,而且可以在决策过程的某一点影响决策者,这种影响对最终的决策及其实施有着显著的效果。
”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支持,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但在决策实践上,“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③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政府失效是指政府在公共决策或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或基本难以克服的缺陷,而导致其制定的公共决策和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达到其理论上的应然状态的情形”。
④政府失效使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成为现实需要。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并不乐观。
经济落后抑制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抑制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制度化渠道不足、不畅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性,政务不公开弱化了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参与成本高降低了公民参与的普遍性,对参与结果的理性预期强化了公民参与的“搭便车”心理。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有效实施 材料分析
行政管理课程第二次作业: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
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赋予公民表达利益的机会,而且也是维系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关系,保持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础。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支持,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及其有效实施。
一、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一)、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赋予公民表达利益的机会,而且也是维系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关系,保持政府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础。
20多年来,我国各级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参与渠道和方式吸引公民参与,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对参与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公民参与的效果,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要求公民参与方式的形式意义与实质价值相统一,需要在确定优选标准、优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参与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三)、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
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旨在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本文通过探讨公民参与的定义、方式、影响、挑战和案例,分析了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效力,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
未来,公共管理应积极倡导和支持公民参与,促进良好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定义、方式、影响、挑战、案例、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借助公民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效力。
在实践中,公民参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公民的参与意愿不足、信息不对称、组织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定义、方式、影响、挑战和案例,以期为提升公民参与水平和引导公共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公民在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促进有效的民主参与和治理。
公民参与是实现政府与民众互动、共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政府机制,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和互动。
通过研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公民参与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强化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共赢关系。
研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还可以帮助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建议,推动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升级。
深入研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对于推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析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现代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求公民参与行政决策。
当前我国在行政决策引入公民参与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从公民参与范围程度、参与制度化和保障性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不足之处,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决策;公民参与;对策所谓行政决策,从广义上讲,是指包括决策的制定、执行的一系列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决策的制定过程,包括确定课题、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和评估选优等一系列活动。
本文从狭义上来理解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需要公民积极参与。
一、当前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1公民参与范围偏窄,程度较浅当前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主要局限于对行政文件的公布、行政信息的披露、重大事项的公示、行政决策前期的听证、调研等方面。
从公民参与决策的整体情况看,公民参与范围的狭窄和参与程度的浅薄主要表现在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功能基本上局限在了解情况上,真正带有实质性的参与不多,话语权的重量偏低,参与范围较窄,参与程度不深。
在抽象行政行为中,公民在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过程和行政议题形成过程中缺乏动议权与话语权;在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规定行政机关在起草、审查阶段可以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基本上属于了解情况,但是实践中就是了解情况也往往被形式化了。
2保障公民参与的制度不完善虽然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一些制度诸如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已初步建立,但这些制度并不完善。
听证、咨询、公示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落实程度在初步的制度建构中并未被制度化,没有被明确确定下来。
当前已有的法律、法规在适用范围的规定上,经常采用“重大事项”、“可以采取”等词汇,具有较大弹性,一定程度上放轻了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分量。
另外,民意调查、座谈会、群众意见会、民主评议等对于体察民意、了解民情十分有效,但在实践中,这些措施的实施并未制度化,进行与否、执行何种程序,怎样落实意见等问题并未在规范性文件中得到明确规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的个人意志。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不断发展 , 民不再 公 只 是 被 动地 接受 被 给予 的公 共 产 品 和 公 共 服 务 , 们 也 会 对 于 产 品 和 服 他 务的质量发表 自己的意 见。公 民在公 共决策 中的主体 日益 凸显 , 民参 公 与已逐渐成 为现代政府治理过程和公 共管理 者 日常 工作的一部 分 , 并在 人们的社会 政治生 活中发挥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 民参 与 的涵 义 公民参 与, 叫公众参与或公共参与 , 又 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 定 的 途径 试 图影 响公 共 政 策 和 公 共 生 活 的一 切 活 动 ”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来 , 国逐 渐 兴 起 了新 公 民参 与 运 动 , 持 续 发 展 , 终 成 为 现代 公 共 美 并 最 管 理 中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 分 , 民参 与 的 重 要 性 已 得 到 了 许 多 当代 民 主 国 公 家 的普 遍 认 同 。公 民参 与 涉 及 的 领 域 很 广 , 括 社 区 发 展 规 划 、 共 交 包 公 通、 环境保护计划 、 区犯罪预防和危 险废弃物 处理等公 共事务 的管理 , 社 是 国家 走 向政 治 文 明 与 民 主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公 民对 关 系 到 自 己生 是 活质量 的公共政策施加压力的基本途径。 公 民参与不分好坏。它可以增强公共 政策 和公民需求问的相互适应 性, 促进公 民更快的接受政府制定的各种决 策 , 帮助政府 推行公 共项 目的
皇 全
— —
— 一 —
浅谈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 与
李 娟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 河 南 郑州 郑 I 400 ) 50 1
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
个参 与主体都将追求 自身利益 的最大化作 为 自己行 为的主要 动 因。作 为理性 的公 民 , 会根据成本分析结果选择是否参 与 决策 ,即如果他认 为介入决策得 到的报酬低 于从事 其他 活动 的报酬 , 就不会介入 。 ( 二) 传统 文化缺少 民主参与的 因子 。我 国传统文化 中 长期存在 的落后思想 , 使我国成为一个 缺乏 民主传统 的国家 。 这些消极层 面造成 了公 民参与文化缺失 以及 主体 意识淡薄 , 从而影响公 民参 与决策 的主动性 , 容易形成 消极 的参 与心理 , 继而产生两个直接的不 良后果 : 一是对决策过程中可能 出现 的不公平 、公 正行为被动 ,成为表决机器。致 使本 应成为好 的民主形式的决策参与 ,造成负面效果。二是主观放大消极 政治后果 ,降低对 政策 的信任度 。 ( 三 )制度不健全 ,缺乏制度化保 障。 由于参 与公 共决 策时规 范参与行 为、参 与渠道 、参 与实施 的制 度的不健全 , 方面 ,政府虽然鼓励参与公共决策 ,但参与形式 、方法和 手段等缺 乏规范 ,公 民无 法通过正 常合法 的程序进行参 与。 另一方面 , 如果 政府 长期对 于公 民所提 出的建议不给予考虑 , 易挫伤其参与决策的热情 ,降低政治效能感 。 ( 四 )公 民参 与决 策的素 质不 高 ,阻碍参 与度 的提 升。 在我 国公 民政治素质水平低 ,是影响其参与公共决策过程 中 主体意识缺失 的重要 因素 。公共决策不是简单 的投票 ,需要 参 与者进行协 商 、辩论等分 析 ,公 民的对信息 的掌握 程度 、 理解程度及对 政策 目 标 实现的可 能性 和途 径的认识 等诸 多因 素的影响,带来抵制政策运行的可能。
文化 的影 响 , 公 民参缺乏与决策的 自 主性 ,倾 向选择对政府 的政治 活动采取消极态度 。一方面 ,素质偏低 的公 民对于参 与程序 、 方式的不 了解 , 很难真正参与决策过程。另一方面 , 现 阶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真假信息充斥着互联 网,公 民在众多信息 中,受 自身能力 的限制 ,无法及时获取精准信 息参与其 中,造成与政府 间信息不对称 的现象 ,造成参与效 果不佳。 三、公 共决 策中公 民参与存在 问题的原 因分析 ( 一 )经济基础薄 弱 ,导致公 民无心参 与决 策过程 。民
论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口 吴燕鹏
| | 艮参与是 头决策、疆 连
| 氏参与 接头、 - I 文策诵弼 碡 琶 痞魄售 l
何 淑念
到 民主 欣 欣 向荣 的 同时 , 们 不 仅 要 思 考 一 下 , 民参 与 给公 共 我 公 决 策 带 了哪 些 改 变 ?下 文 将 论 述 公 民参 与对 公 共 决 策 的 影 响 。
壤毽 努 一 获 过程 秘艮每 l 魄弛式如逸砖Q 穗 §毪| l ≮
长键 毫 头、 j 茂 毫 氏参 l 粥 逸 襄'甏 霪 l _'
装
毫 棼 释哥 ■ 一
Sli支 赫 赫
蛩 蛩 0 。
≤
: 罄交 § 穗 I琶 孽
强 一 黪 % a 薯 薯 l 强 疆 誉 麓 强 弼 罄链 鳆 ≈薯 ∞ 蛰 强
程的参与。
公 民参 与能 增 进 了政策 接 受 性 。托 马 斯认 为 : 民的 接 受 是 公 决 策 成 功 实施 的先 决 条 件 。 民也 是公 共 政 策 主 体 , 共 政 策 的 公
执 行 需 要 政府 与 公 民之 问 的合 作 才 能 发 挥 作 用 。 民 同 时也 是 公 公 共 政 策 的 接受 者 , 政府 制 定 出来 的 公共 政 策 最 终 是 由公 民来 遵 守 和使 用 的 , 若 公 民不 认 同公 共 政策 , 么 公 民 就会 消 极 地 对 待 倘 那 甚 至阻 挠 该项 公 共 政 策 。 o 8年 发 生 在 福 建 省 的 P 2o X项 目就 是 一 例 , 缺 少 公 民参 与 的情 况 下 , 在 当地 政 府 作 出关 于 在 居 民 区上 马
P X项 目的 决 策损 害 了 当地 人 民 的切 身 利 益 ,因此 遭 受 到 当地 人
浅析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析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应当积极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只有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公共政策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才能更稳妥地落到实处。
所以,研究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现状;提高一项公共政策的出炉,其制定和执行过程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
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可以加强公民对公共政策、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为公共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情况并不乐观,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具有随意性、途径狭窄等问题很严重。
为了更好的将一项公共政策落实到实处,提高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政策及公民参与的概念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是指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的分配和对公众行为的规定而提出的一系列措施。
所有的公共政策都是要经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几个环节,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公民参与的概念,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很多论述,大致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民参与,主要是指公民参与贯穿于整个政治过程。
而狭义的公民参与则是从不同的、具体的研究领域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分别阐述。
如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公民参与是指公众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的利益团体等活动,用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定的行动。
从社区的角度对公民参与加以界定,公民参与则是社区中的居民运用权力,来决定有关社区中一般事务的过程。
一项公共政策从产生到落实的过程中,公民参与贯穿于其制定和执行的各个阶段。
二、我国公共政策参与现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虽然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民参与的意义入手,指出其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意见得不到充分反映等。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包括公众意识、政府开放程度等,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有效的意见征集渠道等。
最后探讨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包括公民论坛、听证会等。
总结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可以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促进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我国,问题,影响因素,措施,形式,途径,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政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以及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意见,而公民参与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确保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公正和全面。
公民参与可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受社会认可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河北经贸大学毕业论文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以行政决策为基础的。
十六大提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在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中,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生活、参与治理、对那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
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许多先进国家公共行政部门由僵化的以“等级为中心”的形式转向以“公民为中心”的形式,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上的变化,而是在政府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方面发生的本质变化。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过程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行政决策民主化得以实现的一种具体形式。
一、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分析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是指当行政主体在做出与人民群众有具体利害关系的决定、政策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有权参与行政决策过程,有权对行政主体的具体决策发表意见,而行政主体应尽可能地听取和尊重公民的意见与建议,并赋予公民以申请发布、修改或废除某项决策的权利。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以行政决策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政府自身存在不足都有对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要求,行政决策的各个步骤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民参与行政决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性、广泛性、艰巨性表明了它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投入和广泛参与。
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得公众能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参与条件、参与渠道,公众才能真正树立起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才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企业、部门和地方都有了各自独立的利益,他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对于行政决策的参与意识以及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显著增强,从而要求更多地参与决策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要求政务公开,并通过这些途径力争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能够反映、兼顾他们的利益。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官方机构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公共事务时,征求和接纳公民的建议和意见。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意愿。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举办公开听证会、组织公众讨论会、设立公民委员会等。
这些机制可以让公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参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这种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公民参与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制定出更贴近实际的政策,并避免出现无视公众意见的情况。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使决策更具代表性,从而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然而,公民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公众拥有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如果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了解,很难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有效的贡献。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支持。
政府应该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此外,公众参与还需要政府确保透明和负责任。
政府应该充分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向公众反馈决策结果,并对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而言之,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并创造条件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只有通过公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并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服务来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行为。
公民参与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行为。
公民参与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实践,可以促进政府的公正与透明,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民参与行为是公共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公众对政策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更加符合民意的政策。
在研究公民参与行为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可以探讨公众对政策的态度和观点。
公众的态度和观点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式进行收集。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支持度和反对度,从而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符合民意的政策。
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可以研究公众参与的动机和障碍。
公众参与的动机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
障碍可以通过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式进行研究。
了解公众参与的动机和障碍可以帮助政府设计相应的参与机制和政策,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能力。
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可以探讨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经济背景、政治信仰、参与机会和制度环境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了解公众参与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制定有效的公民参与政策。
第四,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可以评估公众参与的效果。
公众参与的效果可以从参与决策的质量、公众满意度和政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公众参与的效果,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政策。
公民参与行为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公众参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涉及到个体、组织和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公众参与行为受到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需要注意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和变化性。
公众参与行为还存在参与者的动机不纯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则来保障公众参与的公正和有效。
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对于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政府的公正与透明,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作者:刘美玲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03期提要本文阐述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内涵,列举公民参与的几种主要方式,分析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一、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内涵公民参与这个概念最早是在二战前后由西方的政治学者提出的,并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参与已经成为公民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活动。
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质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尺度,体现这种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
简言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就是指当政府做出与公民有利害关系的决定和政策时,公民个人或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直接或间接进入政府的决策过程,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并对决策发表意见和看法,以此来影响政策结果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应有三个基本内涵:1、参与的主体是指普通的公民个人或团体,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党成员在从事非政府、非政党工作时,可看做是参与主体。
另外,公民和人民应该分开来加以分析,人民更多是强调一个政治概念,讨论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应该体现足够的广泛性和深入,公民参与就能够体现这一过程。
2、参与的客体是指在参与主体影响和推动下,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广纳民智进行科学决策或通过信息公开等途径分享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活动。
这里的政府,应为广义的政府,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内的全部部门和机构。
3、参与的目的主要在于要通过影响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使公共决策或公共政策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共利益的偏离,体现公共利益表达的真正诉求。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一)参与选举。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经过广泛而平等的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
我国选举法规定,凡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力的公民都可以通过参加选举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公民的参与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也是保障公共管理效力和合法性的关键因素。
公民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更是一种实质性的参与,它能够促进公共管理的透明度、责任和效率,同时也能够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加强公民参与,提升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民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民的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实质上的责任。
公民应该了解政府机构的运作和决策流程,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去,为社会公共利益发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能够提升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性。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应该充分尊重和倾听公民的声音,同时也应该向公民公开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信息。
公共管理透明度的提升能够有效地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增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责任感,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公民的参与能够促使政府机构更加注重公共利益,更加负责地履行职责,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透明的社会政治秩序。
公民参与也能够增强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合法性。
公民作为社会的一员,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有着直接的利益关联,因此他们的参与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诉求和意见的途径,更是一种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机制。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效能和合法性需要得到公民的检验和认可,公民的参与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共管理的效率提升和政策的合法性加强,避免政策的盲目性和失误性,从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了解不足。
由于公众对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参与的意识较低,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和评价工作不力。
其次是政府机构对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在我国许多地方,政府机构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我国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动、阻力分析
、
公 民参与政府决策有 很多动力 因素 ,促进 了我 国政府决 策 中充 分 考 虑 民 主 的 意 见 ,实 现 科 学 、 民主 化 国 家 决 策 与 管 理 。 由 于 我 国公民通过参 与决 策 ,可 以表 达出他们 的直接看法 以及利益 诉 求 ,可 以使 政 府 全 面 认 识 决 策 中可 能会 碰 到 的 问 题 ,很 多 公 民的意见能够给政府 决策 以直接 的帮 助。因此 ,我 国政府通 过 鼓 励 公 民参 与 决 策 ,能 够 取 得 更 加 全 面 的信 息 ,从 而 促 进 决 策 制 定 的 科 学 性 和 民主 性 。 对这 些 动 力 因素 分 析 如下 。 ( 一 ) 经 济 利 益 多元化 的动 力 。 目前 ,我 国 市场 经 济 背 景 下形 成 了 多元 化 的 经 济 利 益 格 局 , 公 民之间的利益差距也在 逐渐变化 。由于现代化社 会 的经济 利 益 是 多 元 化 的 , 因此 ,在 这 样 多 元 化 的 经 济 背 景 下 ,公 民参 与 政 府 决 策 是 公 民 维 护 自身 利 益 的 重 要 途 径 之 一 ,这 个 也 同 时 导 致 我 国公 民形 成 了 自身 的 利 益 意 识 与 自主 意 识 ,也 使 得 该 因 素 成 为了我 国公民参与政府 政策 的最 直接和 可靠 的动 力 。与此 同时 ,政府如果想制 定正确 的政 策 ,使其可 以最直接 的体现公 民的利益 ,最大 限度 的满足人们 的经济需 求 ,就需要充 分参考 公 民 的 意见 。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庩区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已经越来越重视民众的参与,因为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可以体现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
在政策制定阶段,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听证会、公民代表大会等形式邀请公民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衡量政策的利弊,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政策执行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民意调查、社区问卷等方式了解公民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政策监督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者通过媒体等途径接受公民的监督和批评,以便更好地纠正错误和改进政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还可以体现在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施中。
在公共服务设计方面,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建立在线意见收集平台,征求公民对于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
在公共服务实施方面,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充分发挥其作用,以便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需要政府和公民双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政府与公民共同决策、共同管理的模式,建立公正、透明和便民的参与机制,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愿性。
政府应该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公民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以便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和公众的认同度。
政府应该注重公民参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公民的作用。
而在公民方面,也需要提高对于政府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公民应该尊重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依法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得违法乱纪。
公民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政府事务,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和表达权,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随着社会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整体质量,同时充分实现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
但目前看,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阐述了公民参与的概念,分析了公民参与基本动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对策和建议,以引起对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标签:公民参与;动因;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利益多元化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所面临的新情况,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应对这一情况。
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积极影响公共政策,从而保证公共利益最好的实现。
一、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概念。
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学术界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陈振明教授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1]。
通过陈振明教授的定义,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这点也是决定着公共政策过程是否可以有公民参与的关键点。
通过解读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者目的,政策不是无意识或者偶然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公共政策拥有特殊的主体,政策的根本落脚点是实现公共利益上。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2]。
因此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实现公共利益。
而公民是公共利益的主体享有者,所以公民理所当然成为公共政策的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动因分析
作者:赵慧云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8期
摘要:新公共行政的基本诉求之一是公民参与,公民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目前公民的政治冷漠倾向,我们应该保障民主制度供给、运行理性激励机制、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完善公民参与的作用机制以及加大政府信息公开,以激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政府治理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公民运动在不断的兴起和加强,公民参与作为现代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20世纪末叶的一种管理创新。
“第三条道路”或“新治理”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激励“公民参与”,公民是政府有效管理前提。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不仅仅是公共决策的主体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公共决策的作用对象。
作为公共决策的主体要素之一,公民有权向决策的直接制定者表达其意见和愿望,也有权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其利益要求,参与并影响公共决策;作为公共决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遵从决策规定的内容,按照决策规范自己的行为。
公民需要与公共管理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公民参与体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关系。
二、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动因分析
在公共管理中,职业化的官僚与个体的公民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加官僚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使社会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配[1];其次,公民参与是制度、法制的要求,是增加公民对决策的可接受度方面的要求等。
公共管理者应该进行何种制度选择吸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1.保障民主制度供给。
公民参与能否实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民主制度供给的充分性。
本杰明?巴伯曾说:“强势民主要求实行公民参与,需要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使个人在社区事务和国家事务中都能参与共同对话,参与共同决策和政治判断。
”而基层民主制度体系的健全更为重要,因为公民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关系较密切,公民认为较有能力影响基层政府的决策。
因此,要激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首先要从地方性事务做起,引发公民参与的动力;长此以往,公民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公共决策将是可行的。
2.运行理性激励机制。
利益是公民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前提。
公民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要想争取更多的公民参与,以期形成更加民主、合理的决策,涉及的是利益问
题。
为此,奥尔森教授为我们提出“选择性激励”这一动力机制,这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理性的个体采取有利于集体的行动,驱使公民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公共决策制定。
同时,“这些‘选择性激励’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2]。
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公民,采取不同的奖励,达到边际效益最大化,保证公民参与激励最有效。
3.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目前,公民传统的顺从文化的包袱还未能甩开,公民对公决策的参与意识还处在一个任由官僚化和货币化替代的阶段,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得公民承担责任平衡官僚的技术权利,这就需要公民培养个体主体性和各种意识,而“教育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进公民的政治认知、情感能力、参与技能和责任感[3]”。
不可否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是从参与意识,还是能力上,都更有可能参与公共决策,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4.完善公民参与的作用机制。
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首先“每个公民不但对最后主权的应用具有发言权,而且至少有时会被征召去亲身参与那个政府[4]”,其次必须是公民能自由的表达其意志、意见或建议,其参与能影响甚至是左右公共决策。
这种参与是“理性的对话、论证和说服[5]”。
这样,公民才有可能基于有效性原则积极参与公共决策,沟通政治意愿,让公民参与真正发挥作用。
5.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力度。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想有高质量输出,则必须有充分的信息公开以供公民参考。
然而,作为公民来说,利用自身的资源掌握完全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其一是“因为获取信息太昂贵了”,作为个体的公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保障去了解与公共决策有关的所有重要信息,只能“获取特定的部分信息并保存对其他信息的无知”[6],因此,需要政府主动的公开重要信息,需要政府以强化民主政治为目的的办事制度以外的信息主动对公民公开,保证公民高质量的参与。
三、结语
不管是作为公共决策的主体要素之一,还是作用对象的身份,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只有在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权利得到实现的前提下,公民才可能以积极的服从形态出现,才能更好的履行服从的义务。
美国政治学家马克?彼特拉克认为: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希望。
广泛的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利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可以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主体意识,培养公民精神。
新的公民参与运动正在逐步解决政府“管理性危机”、“治理危机”的逆境,同时走上“新治理”时代。
◆
参考文献:
[1]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
[4][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5]王锡锌.公民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与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
[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