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本概念。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性质使得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呼吸、气压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针筒抽取空气,观察针筒内的空间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空气占据空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1)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使得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存在困难。教师需通过具体实验和举例,帮助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观念。
举例:使用透明塑料袋收集空气,让学生触摸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比较: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时,可能难以把握关键信息,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并给出明确的观察指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吹气球的例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气球之所以能被吹大,正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内部的空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和空气与其他物质在占据空间方面的异同。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空气占据空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却不能等。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中设计了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空气的概念和特性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针筒、水槽、乒乓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魔术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空气的特性,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也具有质量和体积,从而引出空气也占据空间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实验包括:用针筒抽取空气使气球膨胀、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观察浮力等。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气球、汽车排放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空气的存在、特性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空气为什么能占据空间?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3)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3)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可能还存在着疑问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空气是否存在?空气有没有质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科书上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的存在。
如:用气球吹气,气球会变大;用针筒抽取空气,气球会变小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如用塑料袋装空气,观察塑料袋是否会变形;用气球吹气,观察气球是否会变大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特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除了占据空间,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如:空气的流动、空气的压力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日常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如:呼吸、吹气球等,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本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空气占据空间》教案1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
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
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
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
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科学探究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现象。
【教学重点】
发现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本课属探究型课型,其教学结构设计如下:
情境导入→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论→自主探究→迁移拓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
【器材和资源】
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学生活动手册等。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灌水入瓶( 插入吸管.....)
“听话”的乒乓球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实验记录单第组组长:组员
填写人()填写时间年月日。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1.doc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铁架台、带孔橡皮塞、橡胶管、玻璃管、塑料瓶、红、蓝墨水、注射器、课件。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水槽、乒乓球、去底塑料瓶、塑料袋、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1、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确实存在。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空气,看看空气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那样占据空间呢。
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3、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4、同学们,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占据空间?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5、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6、学生大胆猜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空气占据空间吗活动一:演示实验自动小喷泉1、连接装置。
2号瓶固定在铁架台上,一号瓶放在铁圈上,3号瓶装上滴有红墨水的水,用橡皮塞、玻璃管、导管连接。
1、2号瓶间的导管用输液夹卡住。
2、向1号瓶内加水。
3、松开输液夹,观察现象。
(连接3号瓶的玻璃管口喷出美丽的喷泉。
)现象分析:1号瓶的水进入2号瓶,占据空间,将空气赶到3号瓶,空气要占据3号瓶空间,将水从与3号瓶连接的玻璃管赶出,形成喷泉。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空气这个无形的物质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无处不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水杯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的空间中充满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水分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看看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空气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并且会占据空间。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塑料袋、气球等来捕捉空气。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是无形的,但确实存在,并且会占据空间。
实验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抽象的概念。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六课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两部分组成。
这两者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到“改变空间大小后的空气有力量”再到“利用这种力量”,通过这些具体概念层层深入,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
但在本次执教时,学生并没有了解这一性质,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空气是存在的,它看不见。
因此在本节课设计时就需要借助可视的物体,帮助学生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也要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问题和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勇于探索,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修改方案、再进行论证的这样一个过程。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瓶、透明塑料杯、纸巾、水槽、橡皮泥、注射器、实验记录单、毛巾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谈话:在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关于水和空气的一些知识,我现在手里拿着半杯水,水占据了杯子底部的空间,这是小石子,小石子占据空间吗?2.演示:向盛有水的杯子里放石子。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完整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3.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新版)教科版
空气占有空间吗下边我将从教材、学生、教课目的、教课重难点、教课准备、教法学法、教课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省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说教材《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培育科学修养为主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研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课时我突出“任务驱动”的特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对目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经过察看、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
所以,我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从头安排:第一课时我将指引学生认识“空气在哪里?”,并经过“‘捕获’空气”和“转移空气”认识空气拥有能够流动的性质。
第二课时,我将采纳察看、实验、剖析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空气还拥有占有空间的性质。
这一课时的安排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从前并无直接波及到“空间”这个观点,而该课又是牢牢环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需在学生学习压缩空气从前指引他们知道什么是“占有”和“空间”。
第三课时,我将指引学生认识空气能够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的应用等知识。
今日,我要点来说第二课时的教课方案。
二、说学生三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察看常常只逗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研究的展开随兴所至,研究过程简单,这需要教师指引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在学本课前,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四周,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必定形状的气体。
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常常对空气的认识逗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
所以,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余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着手实验中认识空气和其余物体同样,能够占有空间。
三、说教课目的依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质状况,我制定以下几方面目标:1.知识目标:经过本课的研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科学能力目标:经过本课对空气占有空间的研究,培育学生仔细察看、擅长思虑、擅长倾听和踊跃沟通的习惯,以及依据事实进行剖析、猜想和考证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8)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在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设计了“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杯底纸巾会不会湿”“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三个活动。
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
也是一种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排挤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杯底纸巾不会湿”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
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
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
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实验与解释,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它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小从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
然后进一步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
最后是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是由浅到深层层上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详案)
第四单元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科教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第四单元从本节课开始,学习重心将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因此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将为下一节课《空气有重量吗》做好学习铺垫。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这将是学生关于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空气的各种属性的活动。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授课对象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之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多让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明显直观的现象,以及动手操作实验。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空气占据空间;(2)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3)
出许多小泡泡(气
泡),试管里面进
了水)
2、再请全班同学
观看视频,确认观
察到的现象。
3、引导学生回答: 这 是 本 课 安 排
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易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 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 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2.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 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或不密封,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在实验 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 活动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展开的。请学生先预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 并说出理由。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 活动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这里指的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 大的空间里。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 活动四: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解释 请学生对注射器内空气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不过解释的方式是画画。 活动五:水和空气的比较维恩图 在圆圈中可以填写出这节课比较活动的结果。相同点是:都能占据空间。不同点是: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或者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教学理论运用:
2、小组分工合作, 合作精神,理解
仔细观察,并活动 “ 空 气 占 据 空
观察记录单。
间”的性质。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1)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去探究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水、吸管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吹气球、喝饮料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论: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还有什么特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关于空气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板书关键词: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
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
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从空气粒子的角度来解释空气被压缩。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水槽、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烧杯
2、学生准备:水槽1个、1瓶水、餐巾纸若干、吸管2根、橡皮泥、注射器2支
四、教学过程:
一、占据空间的理解3
1、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为了喝到水,想了什么办法?生:把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就满上来了。
2、今天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乌鸦喝水的过程,我这里有大半瓶红色的水,老师往里面放入石块,看到什么?为什么水会满上来呢?
3.引导小结:石块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来,这种现象科学上叫做占据空间。
像石头、水这样物体都会占据空间。
4.同学们,我这里有个袋子,注意看(把空气装入袋子中),袋子里面有什么?生:空气师:空气能占据袋中的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板书课题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
实验一:15
1、出示实验一的材料(拍照,ppt展示)
师:同学们,假如用两根吸管和一些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像石头那样把瓶子中的水挤出来?生思考
讨论:(1)两根吸管一根插入水中,一根没有插入水中,吹哪一根?(课件给吸管编号1、2)
(2)如果去掉橡皮泥,水还能上升吗?
(开始发下材料,用橡皮泥封口,之后让学生去掉橡皮泥试一试)
2、温馨提示:①往1号吸管里面吹气,注意观察另外一根吸管。
②防止水溅出来,我们的实验在水槽里进行。
③去掉橡皮泥,往不插入水中的吸管吹气,观察现象。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事项:小组合作,轻声讨论。
4、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提问:①水为什么上升了?生:我们吹入了空气
②空气进入瓶中,水就上升了,空气有什么作用?类似于乌鸦喝水中的什么?生:空气和石头一样,占据了水的空间,水就上升了。
③如果去掉橡皮泥,水还能上升吗?生:不能
橡皮泥的作用是什么?生:防止漏气
5、整理实验结果:一根(没有插入水中)吸管吹气,水就从另一根吸管(插入水中)上来。
橡皮泥的作用是防止空气流动。
实验二:杯中的纸会湿吗?7
1、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
师: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完成实验,将纸巾拿出给学生看。
2、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并思考为什么杯中的纸不会湿?
3、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要注意: 1.纸巾要塞入杯底,杯口朝下。
2.竖直倒立,扣入水中3. 竖直移出,擦干杯子内部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生:空气占据空间。
小结: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生:空气占据空间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0
1、既然水和空气都能占据空间,但空气和水比较,占据空间的情况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简单介绍
3、对比实验:空气和水体积的变化。
怎么做?
整理方法:分别用注射器抽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教师提前准备好),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相同的力推活塞,记录谁更加容易往里推,记录表中打钩;堵住管口,用相同的力拉活塞,
记录谁容易往外拉。
4、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1.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
2.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有什么变化,说发现。
3.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实验结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
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四、总结,并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比较”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