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之死

合集下载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32页PPT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32页PPT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混沌之死的感悟

混沌之死的感悟

混沌之死的感悟混沌,是指事物的无序、混乱状态。

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力量,将混沌化为秩序,带来和谐与美好。

对于混沌之死,我产生了一些感悟。

首先,混沌之死是进步的象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混沌状态的改变和控制。

当我们面对一片混乱时,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以寻求秩序的方式。

这种探索和改变,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前发展。

正是通过不断消除混沌,我们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先进的文明。

其次,混沌之死需要个人和集体的努力。

要从混沌状态中走出来,需要个人的思考和努力,更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合作。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混沌之死的过程中来。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实现混沌之死的目标,创造更加繁荣和幸福的未来。

再次,混沌之死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秩序与混乱的对立是永恒的,人类社会也会不断面临新的混沌状态。

混沌之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抵抗和改变。

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时刻准备应对新的混乱,并且勇于面对挑战。

最后,混沌之死带来的是希望和机遇。

当混乱的局面得到纠正和改变,我们将会迎来一片崭新的前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混沌之死使得社会变得更加有序和稳定,人们的生活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总而言之,混沌之死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也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必然路径。

在混乱状态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希望和机遇。

只有不断地寻求秩序,才能够实现混沌之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混沌之死而奋斗!。

浑沌之死与“忽悠”的来历

浑沌之死与“忽悠”的来历

浑沌之死与"忽悠"的来历
自从本山先生小品《卖拐》春晚播出之后,“忽悠”一词便流行开去,“忽悠吧,你接着忽悠……”,百度一下后,大约解释为欺骗的意思,忽然记忆起多年前读到袁珂先生《中国古代神话》提到《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悠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悠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帝王叫悠,北海的帝王叫忽,中间的帝王叫浑沌。

悠和忽经常去看望混沌,浑沌很好地招待他们。

时间久了,忽和悠从来没有回报过,悠和忽商量如何报答浑沌,就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饭、呼吸,惟独浑沌没有,让我们试着帮他凿出(七窍)来。

于是他们每天给浑沌凿一窍,凿了七天后,浑沌就死了。

于是天地间没有了浑沌,只剩了忽悠。

《现代汉语词典》对“忽悠”的解释是:<方>晃动:旗杆被风吹的直忽悠。

或许,天地间只见“忽悠”。

《庄子》之《浑沌之死》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子》之《浑沌之死》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子》之《浑沌之死》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浑沌之死》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

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选自《庄子·应帝王》。

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

②〔倏(shū)〕极快地。

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

③〔忽〕短暂的。

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

④〔时〕常常。

⑤〔相与〕相会,在一起。

⑥〔甚善〕非常和善。

⑦〔谋〕商量。

⑧〔德〕恩情。

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

⑩〔息〕呼吸。

(11)〔日〕每天。

【译文】
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

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

浑沌之死具体文言文翻译

浑沌之死具体文言文翻译

昔者浑沌无端,混沌未分,阴阳未判,天地未形。

太易之中,包罗万象,阴阳变化,莫测其端。

忽有浑沌者,生于太易,居于无极,以其浑然无知,故曰浑沌。

浑沌者,其形如珠,其光如电,其心如镜,无所不容。

其行也,如风卷残云,如雷震九天,其动也,如龙腾四海,如虎啸山林。

天地之间,莫不敬仰,万物生灵,皆仰其庇。

时值混沌初开,天地始分,阴阳始判。

浑沌者,虽无知无识,然能感天地之化,知万物之理。

于是,天地万物,皆以其为尊,为之所向。

然浑沌之德,不求回报,不以己之高洁,傲视群生。

其心无私,其行无欲,故能得天之全德,纳万物之精华。

是以,天地之大德,莫大于无私;天地之全德,莫全于浑沌。

有年月,天帝感其德,欲赐之以天地之位,使之统御万物。

浑沌辞曰:“吾生无端,死无端,天地之位,非吾所求。

吾愿居于太易之中,观阴阳之变化,悟万物之理,以成吾道。

”天帝嘉其志,遂不夺其志。

然浑沌之德,日益显赫,四海之内,莫不称颂。

于是,天帝又欲赐之以神器,使之执掌天地。

浑沌再辞,曰:“神器者,乃天地之权柄,吾不愿执掌。

吾愿以吾之德,感化万物,使天地间,和谐共生。

”天帝闻之,深以为然。

于是,天地间,皆以浑沌为楷模,效法其德。

然浑沌之德,过于高尚,过于完美,致使天地间,再无浑沌之辈。

又过数载,浑沌年事已高,寿终正寝。

其死也,非病非灾,乃天地之德,使其归于自然。

天地为之变色,风云为之变色,山川为之变色。

万物生灵,皆为之哀悼。

浑沌之死,非死之谓,乃天地之德,使之超脱尘世,归于太易。

自浑沌之死,天地间,再无浑沌之德,然其精神,永存于天地之间。

《浑沌之死》文言文翻译:昔日,浑沌无端,混沌未分,阴阳未判,天地未形。

太易之中,包罗万象,阴阳变化,莫测其端。

忽然有浑沌者,生于太易,居于无极,以其浑然无知,故称浑沌。

浑沌者,其形如珠,其光如电,其心如镜,无所不容。

其行也,如风卷残云,如雷震九天,其动也,如龙腾四海,如虎啸山林。

天地之间,莫不敬仰,万物生灵,皆仰其庇。

当时正值混沌初开,天地始分,阴阳始判。

26 《庄子》二则_课文分析

26 《庄子》二则_课文分析

26. 《庄子》二则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

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耀着文彩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

这类书是作者的智慧与性灵的凝结,也是作者的谐趣与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展现。

在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灵性的作品,它就是《庄子》。

《庄子》的作者名叫庄周,是宋国蒙地人。

他生活在齐宣王、梁惠王的时代。

庄子学问非常广博,人间的学问无不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

庄子的思想跟老子有点相像,却比老子要广博深厚得多,《庄子》与《老子》相比则更充满灵性与诗意,更充满人的智慧。

我们可以把庄子称为集道家之大成的学者。

庄子不像老子那样,将“道”描述为神秘主义的、超越的、形而上的存在,而是将“道”放入自然与人间。

作为一个灵心慧性的智者,庄子的思想对人世极富启发意义。

《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浑沌之死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而这种生命在活着时的功利要求所带给人的恰恰是不能与自然大道相合的真正的死亡。

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的是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的狭窄。

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恐怕也喻指人类社会初期机谋不作、诈伪不兴的自然和谐状态。

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当然,这其中也寄寓了他虚无主义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宿命论的观点。

庄子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汪洋恣肆,正言若反。

以其奇人奇书,文章中关于浑沌的话也是妙不可言,试想谁还有更贴切的词语能表达“浑沌”呢?寓言非常有趣,文中“倏”和“忽”,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从“混沌之死”论庄子的“混沌”哲学

从“混沌之死”论庄子的“混沌”哲学

从“混沌之死”论庄子的“混沌”哲学【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作品中深深融入了“混沌”哲学的思想。

本文从“混沌之死”的哲学内涵入手,讨论了混沌哲学在庄子著作中的体现以及庄子对混沌的理解。

通过分析混沌之死的启示,探讨了混沌哲学的现代意义。

结合庄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展望未来混沌哲学的发展方向。

混沌哲学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万物的审美与探索,对于现代人们思考敏感、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混沌之死的关注点,反映了人们对于无序状态的探索和追求秩序的欲望。

庄子对混沌的诠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为当下世界观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庄子、混沌之死、混沌哲学、哲学内涵、庄子著作、理解、启示、现代意义、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庄子的主要著作《庄子》中,关于“混沌”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混沌之死”更是深刻地阐释了庄子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各种哲学流派不断兴起。

在这样一个时代,庄子凭借其异于常人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思想,其中包括对“混沌”的探讨。

庄子的“混沌之死”哲学内涵深刻,不仅对自然世界进行了深入思考,更指导了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通过研究庄子的“混沌”哲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为当代人提供启示和借鉴。

探讨庄子的“混沌”哲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混沌之死对庄子的混沌哲学的意义在于挖掘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探索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其混沌哲学构思独特,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混沌之死中所体现的哲学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对混沌概念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的核心要义。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同步练习(附答案)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同步练习(附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90分钟100分)一、基础题(24分)1.给下列字注音。

(3分)倏( ) 渻( ) 恃( )2.解释加粗词。

(5分)①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②以视、听、食、息③犹应响影④反走矣3.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义(16分)二、整体感悟(10分)1.《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4分)2.《呆若木鸡》中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请你说说其中一德”的内容。

(6分)三、课文阅读题(20分)阅读《呆若木鸡》,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粗词。

(3分)犹无敢应者几矣2.翻译句子。

(4分)①方虚骄而恃气。

②犹应响影。

3.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3分)4.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

请简述两故事的内容。

(10分)四、类文阅读题(18分)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①,膝之所踦②,砉③然响然,奏刀然④,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⑤《经首》之会⑥。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⑦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⑧。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注释】①履:踩。

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③砉:huā象声词。

④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

⑤中:zhîng合乎。

⑥会:音节,节奏。

⑦进:超过。

⑧硎:xíng磨刀石。

1.解释加粗词。

(4分)倚:道:间:游: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由画线句子得到的一个成语是。

(3分)4.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用庖丁解牛所见非牛来证明人生病所见亦非鬼,这篇课文是。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作者:陈赟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6期摘要:《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

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

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

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应帝王;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华夷之辨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6-0108-09《应帝王》的结尾,是著名的“混沌之死”的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浑沌的寓言不仅是《应帝王》的结尾,也是整个内篇的结尾①。

这个结尾究竟在传达什么消息?余英时将浑沌之死与《天下篇》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联系在一起。

“《天下篇》所记述的历史,是脱胎于庄子的这一寓言。

因为两者皆以人的五官作喻,清楚地显示出庄子笔下的浑沌,是代表原来合一的道体。

庄子写下浑沌之死这则著名寓言时,心中必定想着这场今天史家视为‘迅速’(儵)和‘突然’(忽)发生的中国古代精神启蒙运动。

②的确,《天下篇》将“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比喻为“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这与浑沌被日凿一窍,七日以后眼耳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而浑沌遂死,寓意相通。

所谓的古代精神启蒙运动,在余英时那里,又被表述为“轴心突破”,他认为,“‘浑沌之死’或‘道术将为天下裂’确实切中了‘轴心突破’概念的宏旨③。

即便“古代启蒙运动”与“轴心突破”这两个概念存在着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但它们还是有助于把握混沌寓言的意义。

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流渡中学严庄坤一、混沌之死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

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意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呆若木鸡一、导入新课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混沌开窍的故事及寓意

混沌开窍的故事及寓意

混沌开窍的故事源于《庄子·应帝王》。

故事讲述了南海之帝儵、北海之帝忽和中央之帝浑沌因友情的珍贵,而经常在浑沌的地上相会。

浑沌因没有七窍,无法表达感激之情,而请儵和忽为它开窍。

结果,开窍后浑沌却死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否则最终会失去本来的智慧和品德。

儵和忽的出发点虽然是出于友情,但他们的行为却违背了浑沌的生存方式,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

这提示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然界的问题时,应该保持谨慎和敬畏,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

《庄子》二则

《庄子》二则
《庄子》二则
导语
你熟悉以下成语么?试试讲讲这些故事。 揠苗助长 弄巧成拙 大智若愚

揠苗助长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 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 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 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 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 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 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 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弄巧成拙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孙知微为成都寿宁寺画 《九曜图》,他画好草图后因有事离开就叫 弟子代为着色。弟子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 从童子手中瓶子是空的,就添上一枝粉红色 的莲花。孙知微知道后立即指出他们弄巧成 拙,因为该瓶是用来镇妖伏水的。
混沌之死
作者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 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 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 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 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 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 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 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 书。

(2)把下列用法相同的“之”归成两类。 南海之帝 待之甚善 混沌之地 混沌之德 尝试凿之

之:①助词,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不译 ③代词 ④动词,去,往,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

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 听、吃以及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试着 给他凿出七窍。

“德全”
修炼成性 聚精会神

庄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庄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庄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逍遥游2.庖丁解牛3.惠子与庄子的辩论4.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5.秋水共长天一色6.夫子东游的启发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8.庄子梦蝶9.庖丁解牛中的道术10.列子御风而行11.惠子的大树12.混沌之死正文(篇1)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庄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1.逍遥游:庄子通过逍遥游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表达了人生的自由和自在。

2.庖丁解牛:庖丁是一个杀猪宰牛的庖人,他解牛的技艺高超,通过这个故事,庄子讲述了顺应自然规律、把握事物本质的道理。

3.惠子与庄子的辩论:庄子和他的朋友惠子经常进行思想辩论,惠子认为庄子的言论无用,庄子则以无用之用的大树来回应。

4.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庄子通过大鹏展翅的描绘,展示了逍遥游的境界,表达了人生的志向和抱负。

5.秋水共长天一色:庄子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变化。

6.夫子东游的启发:庄子通过夫子东游的故事,启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通过与惠子的辩论,表达了我们无法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

8.庄子梦蝶:庄子通过梦蝶的描绘,表现了人生的虚幻和真实,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9.庖丁解牛中的道术: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讲述了道家的修炼方法和境界。

10.列子御风而行:庄子通过列子御风而行的描绘,表现了道家的超凡境界和能力。

11.惠子的大树:庄子通过惠子的大树的故事,表达了人生的无用之用,让人们思考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

12.混沌之死:庄子通过混沌之死的故事,讲述了世界的起源和混沌的死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变化。

目录(篇2)1.逍遥游2.庖丁解牛3.列子御风4.孔子见老子5.惠子与庄子的辩论6.庄子梦蝶7.逍遥游中的大鹏8.秋水共长天一色9.夫子东游的鲲鹏10.盗跖与孔子的辩论11.庄子的妻子死而哭泣12.混沌之死正文(篇2)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邃,独具匠心,被誉为“道家之祖”。

中国神话故事混沌的主要内容

中国神话故事混沌的主要内容

中国神话故事混沌的主要内容(原创实用版2篇)篇1 目录一、混沌的定义与特点二、混沌在中国神话中的角色与地位三、混沌与倏、忽的故事四、混沌之死对中国神话的意义五、结论:混沌在中国神话中的重要性篇1正文一、混沌的定义与特点混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是一个没有七窍的神秘生物,代表着宇宙未形成之前的状态。

混沌的形象多样,有时被描述为巨大的兽形,有时又被描绘为无形无相的存在。

混沌的特点是既有创造力,又有破坏力,它是万物的源头,也是宇宙的毁灭者。

二、混沌在中国神话中的角色与地位在中国神话中,混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创世的神祇,也是宇宙万物的源头。

在《山海经》中,混沌被描述为中央帝,与北海帝、南海帝交好。

混沌在神话中的地位独特,它既代表了秩序,又代表了混乱,是宇宙中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三、混沌与倏、忽的故事在中国神话中,混沌与倏、忽有着密切的联系。

倏和忽是两个神祇,它们常常一起在混沌的居地相遇。

混沌对待它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混沌的恩情,决定给混沌凿出七窍。

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混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他主张清净无为、顺物自然。

四、混沌之死对中国神话的意义混沌之死在中国神话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表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其次,混沌之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求干预。

最后,混沌之死也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

五、结论:混沌在中国神话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混沌在中国神话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创世的神祇,又是宇宙的毁灭者。

篇2 目录一、混沌的定义与特点二、混沌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和地位三、混沌与倏忽的故事四、混沌之死对中国神话故事的影响五、总结:混沌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意义篇2正文一、混沌的定义与特点混沌,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是一种没有七窍的神秘生物,代表着宇宙未形成之前的状态。

浑沌之死文言文的翻译

浑沌之死文言文的翻译

昔者,黄帝乃上古圣帝,德被天下,威震四海。

一日,黄帝巡游四方,至一荒野,忽闻一声异响,如雷贯耳,震动山谷。

黄帝好奇心起,遂命随从探查究竟。

随从寻至一处,见一巨大洞穴,洞口云雾缭绕,莫测其深。

随从不敢轻入,只得回禀黄帝。

黄帝闻言,心生一计,命工匠制作一木鼓,悬于洞穴之上。

鼓声激荡,如雷霆万钧,震得洞穴内尘土飞扬,仿佛有巨大之物在其中。

黄帝与众随从屏息以待,片刻之后,忽见一黑影从洞中飞出,直冲云霄,其声如狮吼虎啸,震人心魄。

黄帝命人捕捉此物,方知乃浑沌之精。

浑沌精身形巨大,周身黑气环绕,双眼如电,威猛无比。

黄帝与众随从皆感惊愕,不知如何是好。

黄帝乃问浑沌精:“汝乃何物?为何居此洞穴?”浑沌精答曰:“吾乃混沌之余气,自天地开辟以来,居于斯洞穴,守护阴阳,调和五行。

今汝等打扰吾之安宁,欲知吾之来历,吾不便隐瞒,但汝等须有诚意,方能得吾之真谛。

”黄帝闻言,心中大喜,遂与浑沌精结为好友。

二人相谈甚欢,浑沌精将天地未开之奥秘一一告知黄帝。

黄帝受益匪浅,遂请教浑沌精如何破除生死轮回之苦。

浑沌精沉思良久,曰:“生死轮回,乃天地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破除。

然汝若欲求解脱,须先明了生死之理,方能跳出轮回。

”黄帝再问:“生死之理,如何明了?”浑沌精答曰:“生死之理,非言语所能尽述,汝须亲身体验,方能领悟。

吾有一法,可助汝一臂之力。

”言罢,浑沌精从怀中取出一个玉盒,盒中有一卷黄皮书,曰:“此乃生死之卷,汝当细细研读,方能洞悉生死之奥秘。

”黄帝接过生死之卷,潜心研读,不觉日以继夜。

数月之后,黄帝终有所悟,遂与浑沌精告别,返回人间。

自那以后,黄帝广施仁政,教化百姓,使得天下大治。

然而,生死轮回之苦始终困扰着黄帝。

一日,黄帝在梦中见浑沌精,浑沌精告之:“汝欲破除生死轮回,须有牺牲。

”黄帝问:“牺牲何物?”浑沌精答:“汝须以己之生命,换取众生之解脱。

”黄帝闻言,心中犹豫,但想到天下苍生,遂决意牺牲己身。

黄帝告别浑沌精,回到人间,沐浴更衣,焚香祈祷,然后自刎于黄帝陵前。

“浑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

“浑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
中了‘ 轴心 突破 ’ 概念 的宏 旨。 ④ ” 但在 对浑 沌之 死 的解读 中 , 乎 无 人 去追 问 : 几 中央 之 帝 、 海 与北 海 之 南 帝 的寓意 是什 么 , 们之 间有 何关 系 ?谁是 杀害 中央之 帝 ( 沌 ) “ 它 浑 的 凶手 ” 《 帝 王 》 ,应 为何 以浑 沌 之死 作为其 结 尾 , 与 “ 帝 王” 这 应 的题 目有何 内在 的关联 ?鉴于 笔者 已经 另外 撰 文探 讨 第一 个 问题 ④, 文 只 本
Ge rlNo 2 ne a . 28
“ 沌 之 死 ” “ 心 时代 ” 浑 与 轴 中国思 想 的基 本 问题 术
陈 赘
摘 要 : 庄子 ・ 《 应帝王》 法脱离帝 王政教史观而加 以解 渎。帝 王政教 史观的基本 内容是 : 无 德是帝之政
教典范的实践 , 是王之政教典范的总结 。浑沌之死乃是礼 对德 的谋 杀 , 则寓言意 味着德 与礼之 为典范 的 礼 这 终结 , 也就是帝道 与王道不再可能。《 庄子 ・ 应帝王》 由此 传达 了轴心 时代 中国思 想的基本 问题意识 : 帝王 时
此独 无有 , 尝试 凿之 。 日凿一 窍 , 日而浑 沌死 。 《 帝 王》 《 子》 ’ 七 ”应 是 庄 内篇 的最后 一篇 , 浑沌 的寓 言不 仅
是《 应帝 王》 的结尾 , 是整个 内篇 的结 尾 。它 究竟在 传 达什 么样 的消 息 呢?余英 时将 浑 沌 之死 与《 也 天 下》 所说 的 “ 篇 道术将 为 天下 裂 ” 系 在 一起 。的确 , 天 下》 联 《 篇将 “ 下 大乱 , 天 贤圣 不 明 , 德 不 一 , 道 天 下多得 一 察焉 以 自好 ” 比喻为 “ 目鼻 口, 耳 皆有所 明 , 能相 通 ” 这 与浑 沌 被 日凿 一 窍 , 日以后 眼耳 鼻 不 , 七 口皆有 所 明 , 能相 通 而浑沌 遂死 , 意相通 。余 英 时认 为 : ‘ 沌 之 死 ’ ‘ 术 将 为 天下 裂 ’ 实切 不 寓 “浑 或 道 确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

(5)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坏事。
主旨
•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 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今生内 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 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迁移拓展
.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 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 牛、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 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再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结构(按照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
• 《呆若木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发展——斗鸡的变 化过程。 •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 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围绕课文,合作探究
• 联系社会实际考虑,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 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 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呆 若 木 鸡
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渻 shěng 鸡已乎 yǐ
ng 无敢应 yì
恃 shì
2、呆若木鸡
•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介词,替,给

动词,做出反应
停止,这里解释为训练完毕
2、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 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 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木,日月就是我的连璧, 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 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 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 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 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 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 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 心眼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混沌之死
作者:申玉梅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1年第04期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南海的帝王名叫儵(shu),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

儵和忽常常跑到混沌住的地方去玩,混沌对他们很好。

有一天儵对忽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而混沌偏偏没有,我们何不把它凿开,作为礼物?”忽说:“好啊。

”于是儵和忽每天替混沌开一窍,七天后,混沌就死了。

蔡志忠先生评语:无为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投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这则故事让人思索:混沌在没有七窍时,他靠什么感知世界,而且活得很好?为什么他开了七窍,有了更多认识世界的方式时,他却死了?
很多人觉得世界很复杂,其实世界很简单,它以本性存在于人的眼前,并不投人所好,而人会因心之所喜好,去美化或者丑化真实的世界,每个人认识世界的“心”不同,因而世界在他眼中亦不同,让世界变得如此复杂的正是人的“心”。

很多人都觉得世界不真实,其实世界很真实,它仍然以本来面目存在于宇宙中,只因为人的“心”不同,眼光亦跟着“心”有所改变,于是看到的世界亦不同,因此让世界变得不真实的恰恰是人的“七窍”。

混沌没有七窍,他看不见诸多的诱惑,也听不到他人对世界的曲解,他只能用自己的本心感知世界,但恰恰是人的本心从来不会骗人,它把世界的真实呈现给混沌,混沌因此活得自在,活得游刃有余,可以做中央的主宰。

它虽名叫“混沌”,但我相信他的内心比谁都清醒。

儵和忽,有着健全的七窍,正因为有着过多的感知世界的器官,才或多或少地被假象迷惑,因此只能做南方和北方的帝王,而失去了混沌的大气和中央。

儵和忽因为善意,去帮着混沌开七窍,但是七窍开了,混沌却死了。

我想混沌之死是因为混沌长期用心感知世界,他已经不习惯离开本心去生活的方式,当他有了七窍之时,“心”的感知力就会消失,也正是他不能分辨世界之时,在没有七窍之时,他活在干净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当他有了七窍时,他被世界的“混沌”淹死了。

而儵和忽也因为善意而害死了混沌,世上并不是所有的善意都会带来好结果。

庄子很有意思:他为什么给智者起名叫“混沌”?而给善意的南方帝王和北方帝王起名叫“儵”和“忽”?庄子为什么让没有七窍的混沌主宰中央,而让七窍健全的儵和忽只统治着南方和北方?
生活中我们到底靠什么才能获得幸福?庄子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