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
八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美国独立战争1.1 教学目标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事件和影响1.2 教学内容介绍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讲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爆发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战役和结果讨论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影响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1.4 教学评估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总结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事件和影响第二章:法国大革命2.1 教学目标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2.2 教学内容介绍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和问题讲解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爆发分析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和阶段讨论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影响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法国大革命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2.4 教学评估制作时间轴,让学生总结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和阶段第三章:工业革命3.1 教学目标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介绍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生产讲解工业革命的起源和推动力量分析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变化讨论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工业革命的图片和视频实地考察,让学生亲眼目睹工业革命留下的遗产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4 教学评估制作海报,让学生展示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1 教学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影响4.2 教学内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讨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和理论成果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辩论赛,让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实际意义4.4 教学评估制作手抄报,让学生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影响第五章: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背景和发展掌握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事件和影响5.2 教学内容介绍国际工人运动的起源和原因讲解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事件和组织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讨论国际工人运动对当代工人运动的影响5.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国际工人运动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人运动的重要事件和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5.4 教学评估制作时间轴,让学生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事件和组织第六章:俄国十月革命6.1 教学目标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6.2 教学内容介绍俄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和问题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起因和爆发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和阶段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6.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俄国十月革命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6.4 教学评估制作时间轴,让学生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和阶段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7.1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事件和影响7.2 教学内容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和紧张局势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进程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7.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7.4 教学评估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事件和影响第八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原因掌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影响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近代史前的社会状况和问题讲解中国近代史的起因和爆发分析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阶段讨论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8.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8.4 教学评估制作时间轴,让学生总结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阶段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9.1 教学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事件和影响9.2 教学内容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局势和冲突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进程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9.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9.4 教学评估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事件和影响第十章:冷战与当代世界格局10.1 教学目标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冷战的主要事件和影响10.2 教学内容介绍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对抗讲解冷战的主要事件和重要战役分析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冷战结束后的变化讨论冷战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和遗产10.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冷战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冷战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10.4 教学评估制作时间轴,让学生总结冷战的主要事件和阶段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俄国十月革命补充说明: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矛盾,列宁的领导作用,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革命的深远影响。
初中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课文导入与分析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章课文的主题和背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分析课文结构,提出学习目标。
2.第二节:词语解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内容: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词语的用法和含义。
3.第三节:句子解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典型的句子结构,讲解句子的成分和用法。
4.第四节:课文讲解与讨论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第五节:课后作业与反馈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学生作业并进行反馈。
三、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定期组织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时间1.每节课堂时间为45分钟。
2.每周安排5节课,共计225分钟。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合适的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适量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3.多媒体资源: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节:课文导入与分析第二周:完成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集体备课教案5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集体备课教案5篇生物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究,是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生物上册集体备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生物上册集体备课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⑴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才能目的:⑴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步阅读科普文的才能。
⑵分析^p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德育目的: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立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对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老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p 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
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覆盖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
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颖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内容《认识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观察、操作、表达、交流能力。
3.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
难点:三角形各边的判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三角形的特点。
3. 利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
4. 实践操作:动手画一画,感知三角形的特点。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
2. 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各类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
难点:各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发现各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利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类三角形。
4. 实践操作:动手画一画,感知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各类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各类三角形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认识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教学内容课文《背影》:通过学习父亲为儿子送行的故事,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课文《春》:通过学习春天的描绘,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互动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回顾相关知识。
第二步: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第四步:布置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4.2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建议进行采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使用教材、教参、相关论文等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持。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6.1 教学拓展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举办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知识点;(2)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3)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国古代史概述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第4课:中国近代史概述第5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6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7课:中国现代史概述第8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2)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3)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2. 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过程;(2)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3)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讨论分析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现象;(2)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3)历史文物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能力;(2)学生的作业和测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的分类和代表作品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诗歌的分类和代表作品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诗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结构培养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散文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散文的分类和代表作品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实践,分析散文的内容和结构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散文写作:评估学生对散文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培养对小说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2 教学内容小说的一般概念与特点小说的构成要素:情节、人物、主题小说的欣赏方法与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讲解小说的构成要素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小说的方法互动法:组织学生分享对小说的阅读体验与欣赏心得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小说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小说欣赏方法的掌握小品文写作:评估学生对小说表达技巧的应用能力第四章:作文写作4.1 教学目标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提升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4.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写作的观察与思考写作的表达与创造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分享写作经验和心得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互动法:组织学生互相评改、讨论,提升写作技巧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文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第五章:文言文阅读5.1 教学目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的代表作品和译文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实践,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文言文写作: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六章:语法与修辞6.1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学会识别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6.2 教学内容语文基本语法知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用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语法和修辞在写作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的定义及用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和修辞实例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语法和修辞知识6.4 教学评估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修辞手法的恰当性和创造性第七章:课外阅读与分享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能力7.2 教学内容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阅读方法的指导:如何有效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分享与讨论:学生之间的阅读心得和感悟的交流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课外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和讨论实践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进行阅读实践7.4 教学评估课堂分享: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享能力第八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8.2 教学内容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辩论赛、朗诵会、戏剧表演等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分配和任务分配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语文实践活动反馈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8.4 教学评估实践活动过程: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成果展示:评估学生的活动成果和表现第九章:复习与考试指导9.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文知识教会学生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准备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或相关评估测试9.2 教学内容复习计划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复习计划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如何进行高效复习模拟考试和试题解析:进行模拟考试并解析考试试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复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复习练习反馈法: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9.4 教学评估模拟考试:评估学生的复习效果和考试能力复习笔记:评估学生的复习认真程度和笔记整理能力第十章:家长沟通与学生辅导10.1 教学目标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学生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10.2 教学内容家长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学生辅导的方法和策略: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辅导学习资源和辅导资源的提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支持资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家长沟通和学生辅导的重要性和方法实践法:进行实际的家长沟通和学生辅导练习反馈法:对家长沟通和学生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10.4 教学评估家长反馈:评估家长对学校教学和辅导工作的满意度和建议学生进步:评估学生通过辅导后的学习进步情况重点解析本文档为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共包含十个章节。
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集体备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单元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当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根据这些目标,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2. 课文教学重点:针对本单元的课文,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有些课文可能侧重于情感体验,有些可能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 单元评价标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价标准可以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
4. 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文学习,或者通过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教学资源整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教辅材料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6. 集体备课总结:在集体备课结束后,要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出本单元教学的关键点和亮点。
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集体备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共同研讨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实数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及特点。
2. 熟练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
3. 能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2. 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3. 实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实数的分类及特点。
2. 实数运算方法的掌握。
3. 实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实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方法。
2. 利用例题,演示实数运算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及特点。
2. 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并通过例题演示运算过程。
3.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实数运算的方法。
4. 引导学生运用实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及答案。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能够运用解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
3. 能够运用方程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及分类。
2.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4. 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2. 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3. 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2. 利用例题,演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引导学生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讲解分类。
2.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例题演示解法。
3.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例题演示解法。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解法。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实数的性质与运算1.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分类。
理解实数轴的概念,掌握实数在实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1.2 实数的运算掌握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
理解相反数、平方和倒数的概念,并掌握相关运算。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的解法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常见方程。
掌握方程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因式分解法等。
2.2 不等式的解法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常见不等式。
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如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等原则。
第三章:函数与图像3.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学习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3.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斜率、截距等概念。
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并能分析图像的性质。
第四章: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计算4.1 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
掌握平行线、相交线、垂直线等特殊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4.2 几何图形的计算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常见图形的面积、周长等计算方法。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了解相似三角形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如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
学习概率的计算方法,如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
5.2 统计的方法与应用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图形变换6.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和组成,理解坐标轴的特点和坐标点的表示方法。
掌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了解象限的划分和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
6.2 图形变换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理解变换的性质和规律。
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范本

教案名称:《生物圈Ⅰ号》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和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生物圈的范围界定。
2. 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分析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关于生物圈对生物生存重要性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物圈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生物圈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生物圈的范围和特点。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物圈的范围(如森林、海洋、草原等)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所选范围的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3. 每组准备一份关于所选范围的生物圈对生物生存重要性的研究报告。
四、成果展示(10分钟)1.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报告。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报告,给予肯定和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2. 教师强调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绘制一幅生物圈的漫画,展示生物圈的美好景象。
2. 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生物圈的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共同关注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特点,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生物集体备课八上教案

初中生物集体备课八上教案主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过程;2. 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3. 能够描述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难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第八册》;2. 实验器材:玻璃试管、植物种子、培养皿等;3. 实验教材:植物生长繁殖实验操作步骤;4.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关于植物生长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兴趣。
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5分钟)1. 植物生长的过程:通过讲解植物生长的四个阶段(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介绍植物生长的过程。
2. 植物的繁殖方式:讲解植物的四种主要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营养器官繁殖、植物器官繁殖)的特点和示例。
三、植物生长实验(25分钟)1. 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2. 实验步骤:a. 将植物种子种植在试管中;b.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c. 保持实验环境恒温、适湿。
四、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10分钟)讨论植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五、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写一篇关于植物繁殖方式的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有了更多的了解,实验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足球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足球集体备课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校园足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足球的基本技巧,如传球、停球、射门等。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素养。
教学内容:1. 足球基本技巧训练:传球、停球、射门。
2. 团队合作训练:三人制足球比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热身活动(5分钟)1. 学生自由活动,进行跑步、拉伸等热身运动。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足球练习,如踢球、停球等。
二、技术训练(20分钟)1. 传球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传球练习,要求传球准确、迅速。
2. 停球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停球练习,要求停球稳定、准确。
3. 射门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射门练习,要求射门有力、准确。
三、团队合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三人制足球比赛,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技术,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技术动作,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训练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进行反思,制定自己的训练计划,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艺。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足球练习,如传球、停球、射门等。
2. 学生进行三人制足球比赛,复习团队合作技巧。
二、提高难度(20分钟)1. 传球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更高难度的传球练习,如背后传球、胸部传球等。
2. 停球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更高难度的停球练习,如空中停球、背部停球等。
3. 射门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更高难度的射门练习,如曲线射门、跳跃射门等。
三、团队合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制足球比赛,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技术,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技术动作,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训练中的收获和不足。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实数的性质和运算1.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运算规则,进行练习题的讲解。
1.2 实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实数的定义,介绍实数的性质,如正负性、奇偶性、绝对值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二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介绍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斜率、截距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2.2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介绍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顶点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3.1 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介绍三角形的计算方法,如周长、面积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3.2 四边形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四边形的性质,掌握四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介绍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如周长、面积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四章:概率和统计4.1 概率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概率的定义,介绍概率的计算方法,如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4.2 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理解统计的概念,掌握统计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统计的定义,介绍统计的计算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五章:方程和不等式5.1 线性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讲解线性方程的定义,介绍线性方程的解法,如加减法、代入法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八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重要事件。
(2)掌握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和特点。
(3)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重要事件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原因2. 改革开放的起步和重要事件3.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第二课时: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和特点1. 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和成就2.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3. 民主法制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三课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确立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重要事件,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原因,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和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具体情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分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相关历史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课堂讲解:(1)讲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成果。
(2)分析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和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草原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草原》多媒体课件,相关草原风光图片,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2. 学生分享对草原的印象,教师总结并导入课文《草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草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美景?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集体备课(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备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草原》的美学价值。
3. 教师总结集体备课成果,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壮美。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和美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通过集体备课,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集体备课中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学习力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
1.2 重力与摩擦力学习重力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1.3 运动和静止学习运动的定义和类型。
学习静止的定义和类型。
第二章:能量和热量2.1 能量的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2.2 热量和热传递学习热量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热传递的类型和原理。
2.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
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2 光的传播和反射学习光的传播原理和速度。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3.3 光的折射和透镜学习光的折射原理和定律。
学习透镜的类型和应用。
第四章:力和物质的性质4.1 压力和压强学习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4.2 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学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应用。
4.3 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学习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杠杆的原理和分类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分类。
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5.2 滑轮和斜面学习滑轮的原理和计算。
学习斜面的原理和计算。
5.3 机械优势和功学习机械优势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功的概念和计算。
第六章:电路和电能6.1 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习电路的定义和组成。
学习电路的状态,包括开路、短路和通路。
6.2 电流和电压学习电流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电压的概念和计算。
6.3 电能和电功学习电能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电功的概念和计算。
第七章:磁现象7.1 磁铁和磁场学习磁铁的性质和极性。
学习磁场的概念和特点。
7.2 磁力线和磁感应强度学习磁力线的概念和绘制。
学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和计算。
7.3 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学习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学习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
第八章:波和光学8.1 波的性质和传播学习波的定义和分类。
初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气候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保护气候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如何保护气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引起学生对气候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气候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服饰、建筑、交通等。
2. 教师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如寒潮、高温、干旱等。
3. 教师讲解保护气候的重要性,如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对岛屿国家的影响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反映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气候的倡议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气候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靳万强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柳丽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靳万强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柳丽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当堂训练作业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家庭作业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主备人:马周红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 ACBD CDAD A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8练习.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10练习第1、2题.家庭作业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课堂总结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主备人:王跟转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教学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探究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A,∠B′=∠B,那么∠C=∠A′C′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C=180°-∠A-∠B,由于∠A=∠A′,∠B=∠B′,∴∠C=∠C′.【教师提问】在△ABC和△DEF中,∠A=∠D,∠B=∠E,BC=EF(课本图11.2─9),△ABC与△DEF全等吗?【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很快证出△ABC≌△EFD,并且归纳如下:• •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D CBAEAAS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 在AB 上,E 在AC 上,AB=AC ,∠B=∠C ,求证:AD=AE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 ,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 .证明:在△ACD 与△ABE 中,()A A AC ABC B ∠=∠⎧⎪=⎨⎪∠=∠⎩公共角 ∴△ACD ≌△ABE (ASA ) ∴AD=AE【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领会推理方法.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3.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得到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拿出三角板进行说明,如图3,下面这块三角形的内外边形成的△ABC 和△A ′B•′C ′中,∠A=∠A ′,∠B=∠B ′,∠C=∠C ′,但是它们不全等.(形状相同,大小不等).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画图,右边部分板书练习主备人:马周红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充分应用“综合法”进行表达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分层练习,回顾反思【课堂演练】1.已知△ABC≌△A′B′C′,且∠A=48°,∠B=33°,A′B′=5cm,求∠C•′的度数与AB的长.【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演练1,然后再与同伴交流,踊跃上台演示.解:在△ABC中,∠A+∠B+∠C=180°∴∠C=180°-(∠A+∠B)=99°∵△ABC≌△A′B′C′,∠C=∠C′,∴∠C′=99°,∴AB=A′B′=5cm.【评析】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时解题就很方便.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2.已知:如图1,在AB、AC上各取一点E、D,使AE=AD,连接BD、CE相交于点O,连接AO,∠1=∠2.求证:∠B=∠C.【思路点拨】要证两个角相等,我们通常用的办法有:(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待学).根据本题的图形,应考虑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由已知条件,可知AD=AE,∠1=•∠2,AO是公共边,叫△ADO≌△AEO,则可得到OD=OE,∠AEO=∠ADO,∠EOA=∠DOA,•而要证∠B=∠C可以进一步考查△OBE≌△OCD,而由上可知OE=OD,∠BOE=∠COD(对顶角),∠BEO=∠CDO(等角的补角相等),则可证得△OBF≌△OCD,事实上,得到∠AEO=∠AOD•之后,又有∠BOE=∠COD,由外角的关系,可得出∠B=∠C,这样更进一步简化了思路.【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启发引导,关注“学困生”,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评点.【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然后解答.【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2.【教学形式】分组合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在分析一道题目的条件时,尽量把条件分析透,如上题当证明△ADO ≌△AEO之后,可以得到OD=OE,∠AEO=∠ADO,∠EOA=∠DOA,•这些结论虽然在进一步证明中并不一定都用到,但在分析时对图形中的等量及大小关系有了正确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思考.证明在△AEO与△ADO中,AE=AD,∠2=∠1,AO=AO,∴△AEO≌△ADO(SAS),∴∠AEO=∠ADO.又∵∠AEO=∠EOB+∠B,∠AOD=∠DOC+∠C.又∵∠EOB=∠DOC(对应角),∴∠B=∠C.3.如图2,已知∠BAC=∠DAE,∠ABD=∠ACE,BD=CE.求证:AD=AE.【思路点拨】欲证相等的两条线段AD、AE分别在△ABD和△ACE中,由于BD=CE,•∠ABD=∠ACE,因此要证明△ABD≌△ACE,•则需证明∠BAD=•∠CAE,•这由已知条件∠BAC=∠DAE容易得到.【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活动】分析、寻找证题思路,独立完成演练题3.证明:∵∠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 图2在△ABD和△ACE中,∵BD=CE,∠ABD=∠ACE,∠BAD=∠CAE,∴△ABD≌△ACE(AAS),∴AD=AE.【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3.【教学形式】讲练结合.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两份,左边板书概念、例题,右边板书练习.当堂训练作业1.如图3,点E在AB上,AC=AD,∠CAB=∠DAB,△ACE与△ADE全等吗?△ACB•与△ADB呢?请说明理由.[答案:△ACE≌△ADE,△ACB≌△ADB,根据“SAS”.]2.如图4,仪器ABCD可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其中道理吗?小明的思考过程如下:AB ADBC DCAC AC=⎧⎪=⎨⎪=⎩→△ABC≌△ADC→∠QRE=∠PRE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XX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回顾交流,迁移拓展【问题探究】图1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全等?【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由三角形全等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探究”.【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情境导入】如图2所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思路点拨】(1)学生可以回答去量斜边和一个锐角,或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但对问题(2)学生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办法及结论进行思考,并验证它们的方法,从而展开对直角三角形特殊条件的探索.【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探究原理.做一做如课本图11.2─11: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规律: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1.画∠MC′N=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