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教案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精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课稿

(精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课稿

(精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课稿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伙儿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评,既猛烈抨击了奉行别反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人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举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2、朗读品味,体味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办法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明白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味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纳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索等办法,让学生专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考虑探索,最后形成自个儿的心得和评价。

课前预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对深入明白文章大有裨益,别妨让学生经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课文和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从《雪》一文中读到鲁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样有着别屈服于黑暗现实、独自XXX、坚韧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倾听先生的教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篇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陈锦才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众生举手)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背景本课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此篇文章主要围绕“自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值得肯定,同时也呼吁大家要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自信心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从文章中寻找到提升自身自信心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自信心的重要性及意义。

2.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思考能力。

4.学会如何拓宽当下的知识面,提高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文章中的生词理解及应用。

2.理解作者的意图,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发掘文章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价值。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一些小组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自主发现文中措辞的奥妙及其所传达的信息。

3.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问题、原因及其提出的解决方案。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时分配1.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生字应用(30分钟)。

2.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思考(15分钟)。

3.分析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20分钟)。

4.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展示(20分钟)。

5.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15分钟)。

教学过程1. 自主阅读课文老师为学生分发本篇文章,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生字的含义。

2. 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让学生开课前读完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思考以下问题:•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你觉得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为什么?•文中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门户论文)你有没有了解过?如果有你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会如何提高中国人的自信心?3. 分析文章在各小组讨论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本篇文章的的重点,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信息,如何从中得到结论。

其次,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是为批驳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这个“突破口”,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驳斥了悲观论调。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反驳强劲有力。语言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记清字形,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 体会泼辣、犀利、有力, 讽刺意味强, 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 是为批驳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悲观论调, 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这个“突破口”, 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驳斥了悲观论调。结构严谨, 层层递进, 反驳强劲有力。语言泼辣、犀利、有力, 讽刺意味强, 感情色彩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
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四精读课文,讨论探究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 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民族,树立自信心。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自身和民族缺乏自信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民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民族,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突破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内容,并在课文旁边做好批注。

阅读完毕后,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观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一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

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文章短小精悍,写法灵动,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教学目标】1.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某某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介绍)(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字形和字义)搽诓骗前仆后继脊梁玄虚之至(字义)(3)议论文的三要素(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某某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一)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

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例文

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例文

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例文教案题目:重拾自信,自强不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启发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的勇气。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准备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的经验,引入话题:“你们认为自信力是什么?”“自信力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将要学习一篇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

Step 2 阅读(15分钟)b.文章中举了哪些具体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c.文中是否提到了挽救自信力的方法?2.分组合作。

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Step 3 分析(15分钟)1.集体讨论。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讲解关键词。

解释和讲解一些生词和重要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探究(20分钟)1.提问学生。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比如:“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3.探究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重拾自信,挽救自信力。

Step 5 拓展(15分钟)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信力的文章,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Step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回顾和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再次强调自信力的重要性和保持自信的方法。

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坚定自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并取得成功。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思考自信力的重要性,并写一篇小作文,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关于自信的突破或挑战。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xǐng)自欺欺人渺茫(miǎo)脊梁(jǐ)诓骗(kuāng)怀古伤今为民请命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多媒体显示】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教案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教案1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师友合作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难点(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课型教读教法2+2师友合作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

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文体知识: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

(打倒靶子)二、读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正确读音、字义:搽.()在诓.()骗诬.()miè( ) 脂.()粉脊.()梁诓骗:怀古伤今:玄虚:为民请命:前仆后继:自欺欺人:2、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归谬)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所选课文是就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单元主若是一些随笔和杂文,学习这些文章,要区分观点和材料,初步学习议论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时值九一八三周年之际,日军占据东北,觊觎华北乃至全中国,军事上肆意进犯,国民党蒋介石只知剿共,无心抗日,对日军事上节节溃退,一部份人散布中国失败的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鲁迅愤然起笔,予以坚决的批驳和辛辣的挖苦。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份人即可,倘假设加以全部,那简直是诬蔑。

”并指出咱们有并非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鼓舞的民族自信心和斗志。

学习本文,要结合时期背景,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式,专门是明白得作者找准敌方以偏概全的论证错误进行批驳。

通过学习本文,要把握议论文的一样写法,学会分析问题,反对错误观点。

另外,要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明白祖国强盛、民族振兴,是咱们的责任,从而尽力学习,踊跃进取。

学情分析通过上课、作业和平常的观看,本班学生整体上基础较差,大体功薄弱,大体能力一样,明白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亟待提高。

开学之初,我要紧从大体功抓起,多半学期事后,学生不同程度有了必然的提高。

可是,关于第一次接触的议论文,学生很费力,至于驳论文,就更有困难了。

尤其是要学生找到并明白得作者驳论证从而驳倒敌方论点,学生是很难明白得的。

故而,教学中要多引导,启发,注重学生事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术巩固和加深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初步了解驳论文的一样知识;明白得作者分析批驳的思路和内容;体会作者尖锐、犀利的杂文语言风格。

二、进程和方式利用文本,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引导和学生探讨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驳论文,把握写驳论文的一样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篇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反思

第五单元理想信念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反驳论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快速浏览,通过圈点勾画,学习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方法;2.通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3.通过自读、跳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争做“中国的脊梁”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1.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反驳论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力。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

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

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信力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是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自信力的奥秘。
再次,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自信力的概念和应用。
最后,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我可以播放一些与自信力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演讲、访谈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自信力的力量和影响。
-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过程,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自信力的定义,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相关阅读材料:
-《自信的力量》:一篇关于自信力在个人成长和成功中的作用的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信力的重要性。
-《名人的自信故事》:介绍一些名人的自信故事,如乔布斯、奥巴马等,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到自信的力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中国人自信力的认识。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深入理解自信力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相关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自信力培养指南》: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力。
(2)视频资源:
-《自信的力量》TED演讲:一个关于自信力的TED演讲视频,让学生通过演讲者的分享更深入地理解自信力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
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
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师友合作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
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难点(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课型教读
教法2+2师友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
笑。

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
篇驳论文。

驳论文文体知识:
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
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个性化设计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

(打倒靶子)
二、读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正确读音、字义:
搽.()在诓.()骗诬.()miè( ) 脂.()粉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玄虚: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2、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归谬)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3、学生速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和错误依据。

明确:板书: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错误论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3、作者确立了怎样的观点,以什么为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更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
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并列举了事实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用“从古以来”到“现在”都有“脊梁”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①、“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4、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结: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
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间接反驳: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确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板书设计
集体意见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