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精选20篇)

《春望》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

春望教学设计(最新7篇)

春望教学设计(最新7篇)

春望教学设计(最新7篇)

春望教学设计篇一

《春望》教学设计清华附中邱晓云

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重点赏析“深”: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背景对比: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

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春望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3篇)

春望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3篇)

春望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3篇)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作者整理了3篇初中语文教案《春望》,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篇一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春望教学设计板书

春望教学设计板书

春望教学设计板书

这是春望教学设计板书,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春望教学设计板书第1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四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春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

1. 介绍杜甫和《春望》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教学步骤:

1. 引入杜甫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春望》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学资源:

1. 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2. 《春望》的原文和注释。

评估方式:

1.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诗歌解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春望》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氛围。

教学内容:

1. 分析《春望》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氛围。

教学资源:

1. 《春望》的注释和解析资料。

2.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评估方式:

1. 学生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氛围的感受表达能力。

第三章:诗歌欣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欣赏《春望》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

1. 分析《春望》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步骤:

1. 分析《春望》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资源:

1. 《春望》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的朗读指导和音乐素材。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教学设计1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习方法点拨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教案《春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以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理解《春望》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望》的诗文材料,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和人生经历,并引出《春望》这首诗。

2.展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望》的诗文,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自己感慨的情感。

3.解析

教师对《春望》的诗句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4.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春望》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

流与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春望》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简短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触动和情感。

6.展示与评析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逐一展示,教师和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共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7.总结与拓展

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引导学生从诗歌作品中领悟人生哲理和美好情怀,激励学生对文学的进一步探索与欣赏。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以及他们对《春望》的理解

和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讨论分享的质量,评估学生的文学素

养和创造力;

3.按照课程反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改进。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自主阅读和欣赏杜甫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借鉴杜甫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六、课堂延伸与拓展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春望》诗歌教学设计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春望》诗歌教学设计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春望》诗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正确朗读《春望》诗歌。

3.理解诗歌中的意境,能够简述诗歌的大意。

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能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二、教学准备:

1.复印杜甫《春望》诗歌。

2.海报或图片展示《春望》的背景和作者等。

3.音乐伴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呈现《春望》的音频或朗读诗歌,让幼儿先听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学习诗歌(10分钟)

教师主动提问,向幼儿介绍《春望》的背景和作者,让幼儿了解该诗是杜甫早期在秦州居住时,于元宝年间创作的,以表达对战乱时期的思念和希望。让幼儿自主探

究诗歌,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3.诵读诗歌(10分钟)

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朗读《春望》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语调和节奏,体验语言的魅力。

4.情景分析(10分钟)

让幼儿描述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从意象、声音、气息、味道和光影等方面进行想象,为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使

之在想象中产生情感体验。

5.感悟并加以表达(10分钟)

让幼儿自由表现对诗歌的感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画画、舞蹈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敞开心扉,自由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评价和小结(5分钟)

教师及时给予幼儿语言肯定和鼓励,帮助幼儿更好理解和表达《春望》的意境。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注重了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意境的感受,让幼儿在真正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表达。同时,教师也对幼儿的表达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加强

春望教案设计

春望教案设计

春望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作《春望》,使学生了解到唐代的

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鉴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提高其对

于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杜甫的《春望》,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和社会

的反思,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

《春望》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通

过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动荡和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在黑板上写下《春望》三个字,让学生猜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于春天的感受和印象。

-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预测这首诗会涉及哪些内容,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 分发杜甫的《春望》诗歌,让学生自行阅读。

- 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和主题?

- 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 诗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3. 诗歌分析(2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望》中涉及的社会背景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感受。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如景物描写、比喻、夸张等。

- 讨论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并与学生一起理解诗歌对于音乐和美的追求。

4. 创作与表达(30分钟)

- 邀请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短诗。

- 学生可以借鉴杜甫的《春望》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可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路。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诗作《春望》,并能够正确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春望》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拓展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主要教授杜甫的诗作《春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

成就。

2. 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和感受,让他们思考春天对人们的意义。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 分发《春望》的全文给学生,鼓励他们先自主阅读一遍。

2. 以全班为单位,共同解读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

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隐藏的深层意义,探讨《春望》与人生哲理

的关联。

三、词汇拓展(15分钟)

1. 教授《春望》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注重词语的情境运用。

2.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例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春望》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歌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扰。

五、创作活动(20分钟)

1. 要求学生以《春望》为题材,创作一首短诗或者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思考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尽量运用一些《春望》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展示与评价(10分钟)

1. 邀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为每一位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鼓励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一、导入活动(10分钟)

1.导入新课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片,或者播放一段与春

天有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春望》这首诗的主题。

2.课堂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观察,以及春天与诗歌的

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诗歌的作用,从而帮助

他们理解和接触到诗歌表达思想的方式。

二、诗歌分析(15分钟)

1.诗歌背景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和《春望》的背景,包括杜甫的时代背景和他对于

社会的关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和概念,例如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等,引导学生对诗歌背景进行初步的理解。

2.诗歌结构和诗意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望》的结构和诗义。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诗

歌的意象、语言和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三、配套阅读和讨论(30分钟)

1.学生阅读其他杜甫的作品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作品进行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例如杜甫独特的写作风格、他对于社会的关注以及他的文学才华等。

2.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春望》的理解和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看待和解读杜甫的诗歌,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课堂总结(10分钟)

1.学生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杜甫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对《春望》和其他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示他们对杜甫的理解和诗歌欣赏的方法。

2.总结课程重点

教师可以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和诗歌的分析。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杜甫和诗歌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春望》的诗意、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解析诗题“春望”的含义。

2.2 诗句解析

分析诗句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寓意。

2.3 诗歌手法

讲解诗中的对仗、平仄、韵律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杜甫和《春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3 课堂讲解

讲解诗句的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互动环节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5 总结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互动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单元测试

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教材

使用官方推荐的语文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5.2 参考资料

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丰富教学内容。

5.3 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艺术手法和自然景观的描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本诗的艺术手法和自然景观的描写。

2.难点:理解诗人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讲解、问答、讨论、朗读。

2.媒体资源:投影仪、电脑。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学习、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有关春天的诗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新课学习:通过投影仪展示本诗《春望》的内容,并带领学生朗读本诗,随后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本诗,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巩固练习:通过让学生回答与本诗有关的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诗的理解程度。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古典诗歌的更多问题。

5.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诗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标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程度、对诗人杜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程度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情况等。

3.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4.评价反馈:通过批改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

5.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望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春望》优质课教案(精选10篇)

《春望》优质课教案(精选10篇)

《春望》优质课教案(精选10篇)

《春望》优质课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春望》优质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