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相应有四个‎原理:(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

其重要原理‎有: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3.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

它内含以下‎内容:(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认识论本部分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理路——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理路——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二 重 维 度 阐释 的过 程 中得 以确 立 的 。所 以 , 们 仔 细地 分 析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和 历 程 对 于 深 刻 理 解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我
学 的 丰 富 内涵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马克思 对市 民社 会 内涵的界 定
马 克 思 对 于 市 民社 会 内 涵 的 界 定 , 穿 于 他 的政 治 哲 学 理 论 的 整 个 过 程 。 马 克 思 指 出 , 民 社 会 是 “ 部 历 史 的 真 正 发 贯 市 全 源 地 和 舞 台 , 以看 出过 去 那 种 轻 视 现 实 关 系而 只看 到 元 首 和 国家 的 丰 功 伟 绩 的历 史 观 何 等荒 谬 。|‘ 可 ”1 ”以 下 我 们 详 细 地 来 j
第 2 2卷 第 5期 21 0 0年 9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o o r a fCha g h n Unv riyo c n lg S ca ce c sEdto ) n c u ie st fTe h oo y( o ilS in e iin
在?针对第一个问题 , 自上 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国学 者 们 就 开 始 创 立 和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哲 学 , 于 马 克 思 本 人 的 政 治 哲 我 对 学 研 究 自然 是 总 体 研 究 的 一 个 起 点 , 到现 在 ,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哲 学 已 经 成 为 重 要 的 研 究 课 题 ; 二 个 问 题 则 是 对 第 一 个 问 直 马 第 题 的进 一 步 追 问 。笔 者 认 为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始 于 对 市 民 社 会 批 判 分 析 , 辑 演 绎 的 根 基 也 是 在 对 市 民社 会 进 行 逻

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07)作者简介:张云婷(1993—),女,山西晋城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研究;方世南(1954—),男,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和生态文明研究。

2022 1No 1,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1月Jan.,2022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价值意蕴张云婷,方世南(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要:现代性的发展使生命政治这一政治哲学思想中的关键词发展成全球政治最大的时代问题之一。

作为社会批判鼻祖的马克思主义内蕴着深刻的生命政治哲学思想。

马克思充分透视了资本对生命在肉体、精神、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权利等方面的控制,构建出了以生命解放为问题意识、以确保每个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建构新型国家的公共伦理导向为逻辑中介、以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为应然旨归的生命政治逻辑。

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思想以批判和建构的辩证视域描绘了实现生命安全的人类解放图景,这对深入理解、把握和有效应对当今愈加凸显的生命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生命政治;主体;资本;生态;共同体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1-0001-09 作为对新自由主义的深度批判,生命政治开辟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新维度。

但正如阿甘本所言,“生命政治最初就已镶嵌在人类共同体之结构当中”,[1](P22)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出场应该在深远的脉络中审视其深刻内涵。

生命政治在社会批判鼻祖的马克思主义中不存在源头失语。

马克思确立“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探讨了现实的个人与社会、自然间的关系,充分透视了资本对现实的个人生命的控制。

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思想着眼于现实性的政治筹划,从生命受到权力压制与生命蕴含的生产力量两个对立的矛盾性范畴阐发生命政治,构建出了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以“生命解放”为问题意识的生命政治逻辑的生命形式。

政治复习:马哲理论框架及重点原理

政治复习:马哲理论框架及重点原理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地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地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地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地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地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等七大理论.就其中每一部分重点原理总结如下:一、第一讲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讲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总括性地说明.它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并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对立.其次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特征,尤其强调实践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观点,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地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地锐利武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本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地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地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地物质地存在方式;()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意识地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地原理,是唯物论,是党地思想路线地哲学基础.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地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历届真题看,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物质观上,主要考查对物质和运动地关系及对运动所持地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均为选择题.第二,在实践观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地主客体地关系特别是对主体地能动性地正确认识;二是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地关系,即如何认识人类改造世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人和自然地和谐问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意识观是本学科地命题重点之一.其侧重考查意识地本质、能动作用及旧哲学对此所持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地观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物质和意识地辩证关系原理,分别考查物质和意识地区别和联系.第五,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第三讲唯物辩证法(世界地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本讲回答了“世界怎么样”地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地联系和发展地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地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地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普遍联系地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地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地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度地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地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地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运用矛盾地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地实际问题;()矛盾地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地综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发展地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以上第、、、原理地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地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四、第四讲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地本质和过程)本讲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地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地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地问题.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区别.认识地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实践和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辩证过程地原理.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地原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地作用原理.真理地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地辩证关系原理.检验真理标准地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真理和价值地辩证关系原理五、第五讲历史唯物论本讲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地主要内容.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地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地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地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地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地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地和谐发展原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原理.社会地实践本质原理.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地有机体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地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地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地创造者.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主要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基本矛盾地运动规律.“生产力标准”地依据及意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地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地动力原理.交往理论.科学技术地两重效应.历史观和党地群众观地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一、关于逻辑起点什么是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表明,逻辑起点是指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

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出发,因为这里, 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萌芽中。

任何一门学科, 都是基于某一逻辑起点, 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展开思维,而形成组合有序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 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 层层推导, 科学的逐步展开, 构成严谨的逻辑体系。

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 它既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又是准确反映该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逻辑起点就如构建学科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没有确定, 那么学科的结构或体系一定是松散和无序的, 其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从而缺乏科学性。

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并制约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几种观点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获得重大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中, 理论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分歧和不足。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论文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论文

从新的⾓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论⽂ 卡尔·海因⾥希·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之⼀,第⼀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伟⼤导师。

⽆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理想⽽进⾏⽃争的理论武器和⾏动指南。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家精⼼准备的:从新的⾓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相关论⽂。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从新的⾓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全⽂如下: 【摘要】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着眼于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着眼于根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发展,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着眼于现实,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着眼于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五个“着眼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地位极其重要。

为了正确⽽深⼊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采取多维视⾓,纠正机械论、简单化、绝对化等倾向,澄清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些模糊观念。

⼀、着眼于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 过去,不少领导⼲部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概括⾃⼰的体会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些观点固然正确,不过,它们是⼀般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在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那⾥已经作过阐述,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或基础,但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

仅仅了解这些,还没有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近年来也⼀直存在着所谓“物质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

有的专家坚持认为,物质第⼀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反对把实践观点看作是它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在统一性的突出表现50100305301 高鹏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精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一.从目标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本质,政治经济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实践(革命)规律。

虽然表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划分为三个学科领域,但实质上它们都是为同一个社会理想服务的。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原理。

“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一以贯之”的统一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马克思首先在“哲学”上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

比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在“政治经济学”中,给出扬弃私有财产的经济学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给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经济学规律上的“铁的必然性”。

最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当中,马克思论述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行动和革命道路,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的具体途径。

可见,三个领域之间都是围绕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而建立的具有严格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灵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依然贯穿在上述三个研究对象的领域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由上述三个研究对象领域中的具体原理构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世界的原理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精”两个原理之中。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导论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概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是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教学论是人们对整个教学科学和艺术的认识,它把整个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说,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因而研究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科学又称为学科教学论。

学科教学论是教学论的分支。

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同时,学科教学论又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逻辑。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德育学科。

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就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就是一门学科理论开端的那个范畴。

这一范畴是从众多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最普遍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本质内容和灵魂,是理论研究的起始问题与核心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学习是这一学科的开端范畴,也是整个逻辑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要解决的最根本的矛盾和完成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艺术、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围绕学习这个根本展开和发展的。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

1、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规律,包括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中的教育性等。

2、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解决其矛盾3、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诸要素作为研究对象(1)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2)四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3)五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教学媒体。

4、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从目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和内容来看,这一学科既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和研究科学的性质,属于理论科学与应用理论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

论实践的总体性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础

论实践的总体性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础

质 , 而 从 根本 上改 变 了以往 政治哲 学 对人 的认 识 。 从 马克 思 并不 是一 般地从 实 践 出发来 理解 人 的本 质 , 是 基 于 实 践 的根 本 特 性 来 理 解 “ 的本 质 ” 而 人 。 这 里所 说 的“ 的本 质 ” 人 中的 “ 质 ” 不 是 和 “ 象 ” 本 , 现 范畴相 对 应 的那一 个 “ 本质 ” 而 是 人 的 “ ” 规定 , 质 的 性 。这 种 质 的规定 性 , 按照 马克 思 的认识 , 不应 从作
20 年 4 09 月
Ap . 2 0 r .0 9
论实践 的总体性 是马克思 哲学 的逻辑基 础 政治
刘 红 雨
( 南 大学 政 治与公 共 管理 系 , 东 江苏 南 京 2 1 8 ) 1 1 9
[ 摘 要] 马 克 思从 实践 的总体 性 来理解 人 的 总体性 , 以在 实践 方 式 变革 的 基础 上 不 断 生 成 着 的
马克思 的政 治哲 学 的生成 背 景 。传 统 西方 政 治哲 学 的重要 特征 在 于其 或 隐或显 地确立 于人性 理论 基础
之上, 以不 同人 性 假 设 开 启 不 同 的 政 治 哲 学 视 域 。
政治 终究 是人 的 政 治 , 治 哲 学 的 内在 逻 辑 无 法 缺 政
失人 性规 定 , 其思 维方 式 始终 围绕人 的境 遇展 开 , 随
业 的哲 人 数不 胜 数 , 政 治 生 活几 乎 是 所 有 哲 人 自 而 觉或 不 自觉关 注 的 主题 , 种 关 注 与 对 “ 性 ” 理 这 人 的 解 密切 相关 , 西方 政 治 哲 学在 思 考 理 想 生 活状 态 时 总是 以对人 性 的衡 量为 前 提 。传 统西 方政 治哲 学是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评价和应对这些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需
要站在马克思人文关 的立场上,从历史演进和人类解放的角
度进行评价 ,确立政治价值 的和 谐维度 ,使人际交往和 国际交
往超越零和思维 ,朝着 自由人的联合的方向迈进 。
再次,对于 自由主义的发展而言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存 为其提供 了有益的借鉴。当代 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个人自由固然 重要 ,并且应该始终是社会发展 的价值追求 ,但如果个人 自由
【 关键词 】 马克思政治哲学 “ 资本统治” 兰
将 国家与市 民社会重新建立起 了有机联系 ,只不过这种联系已 经非 “ 依附式”的 ,而是转化为基于社会分工的 “ 协作式”的。
最后 ,建基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市 民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社 会 的代名词 ,最终转化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市民
们尽 管摆脱 了封建人 身依 附 ,却又陷入 资本 主义的 以资本 占 有为 核心所 构筑 的生 产关 系和社会 关系 网络之 中。人与人之 间的社会关系 ,呈现了物化的倾向,出现 了 “ 资本拜物教”。
自f — 扣 个体 ,私利性是此阶段 市民社会成员的根本属性 ,他们在 换言之 ,市 民社会的成员仍然未获得真正的 自由,资本统治下
扬 弃了政治 ,将人的世界还给人本身 。存当今这样 一个 日益迈
向全球化的 时代 ,矛盾冲突与发展机遇并存 ,全球秩序和各 民
族 国家 内部社会结构在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 ,会呈现政治生态
政治哲学 ,但并非对这一思想传统的照搬或者修 径 。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具有的历史视野、价值追 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问题意识 、人文关
个体 利 益 的 基 础 上 组 成 一 个 散 的联 合 体 。其 次 ,受 现 实生 产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由春桥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6(000)035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发端于西方()政治哲学,但并非对这一思想传统的照搬或者修缮,而是在颠覆和超越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另()径.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具有的历史视野、价值追求以及立足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当代政治()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问题意识、人文关怀以及对于中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影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由春桥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2.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反思及其时代价值——基于《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的考察
3.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
4.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本质
5.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走向与实践价值——评《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和当代价值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是其内在的思想方法转变和外在的现实革命的实践活动需要.一方面的"最初动因"是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遭遇到的"物质利益"的难题;另一方面,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生产资料的私人独占已成为现实的重大问题.在接触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着作后,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要消灭这种不合理的财产私人独占的社会现实,首先必需认清这一现实,揭示隐藏其背后的规律,由此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成为马克思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19 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并对其进行了彻底地改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和其剥削本质,阐明了它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规律,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现代性的批判和扬弃是其价值指向.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内在逻辑、动力机制及其运行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并从中发现资本主义自我解体的力量和催生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性因素.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意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品质,当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当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当代"消费社会"理论给出了有力的回应被推崇为"后现代教父"的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生产之境》、《物的符号体系》等着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消费社会"的理论."消费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生产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生产社会"中,"生产"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消费社会"中,商品消费的主导地位被凸显出来.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型社会仅仅出现在前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消费的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生存需要.在后工业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被消费所置换,此时的消费对象是商品所具有的符号表征意义而不是其本身的有用性.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不彻底,这就如同费尔巴哈处于"宗教形式"之中而激烈批判宗教一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无出其右.显然,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在马克思经济学着作中,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是立足于解释经济范畴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非建构自己的经济学体系.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范畴必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范畴,而这正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马克思不同于把物品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中心和出发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处.消费,作为人的一种感性对象化活动,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有论及:二者同属于一个主体活动过程的两个因素,其中,生产是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而消费则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组成和外在表现因素而存在.尽管对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存在误解,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针对物的功能化带来了使用价值没落的现实境况,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符号性认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性维度上做出了有益补充.2、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区分一般商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前提下,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为其根本利益服务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证方法,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是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特征、性质必要前提.马克思认为,等量劳动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它是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所有人在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此前提下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能够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去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能表现在劳动上.同时,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受旧式分工的影响,劳动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便具有了劳动者把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与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规定了人们在等量的基础上彼此互换劳动,等量劳动互换也因此构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层的本质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等量劳动互换关系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通过作为商品经济关系的等价交换关系来实现.如同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一样,马克思在此澄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也不是商品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也不是商品经济,这就为商品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的发展清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障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是紧密相关的,并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精神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是对人的关切.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人及其劳动实践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发展程度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以人的解放为最终依归,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直接成果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和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这一切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制度保障.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重物轻人"的价值倾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依然存在;马克思的人本精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经济学思想的学习和实践,存在停留在表层而未深入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在倡导和践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价值导向层面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8.【2】鲍德里亚着. 仰海峰译. 生产之镜. 北京:中央编译局,2005.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胡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作者:邵献平何丽君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所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很有必要。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问题逐渐增多且日益走向成熟。

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含义及其研究综述解析,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观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思想与行为中图分类号: G642/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34-04收稿日期:2013-03-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研究”(09YJA710058)作者简介:邵献平(1964-),男,浙江兰溪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何丽君(1989-),女,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进行分析,一是讲逻辑起点的基本含义及其规定性;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综述,分为相关研究成果和简短评述两部分;三是具体叙述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看法。

一、何谓逻辑起点1.逻辑起点的含义逻辑起点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必然的逻辑发展。

每门学问,作为科学,必然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的结构。

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他反对仅仅是“零碎知识的联系”的做法。

要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或体系,必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

所谓学科逻辑起点,是指该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范畴是指事物本质的概念)。

[1]学科的逻辑起点区别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是指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例如,《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从商品出发先推出货币进而一步一步推出资本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始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始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业教育Marxist philosophy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是哲学分支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于1848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唯物主义,从从属派别上讲为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背景(一)社会历史前提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英法两国,经过数次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非常尖锐,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

只有在哲学上实现根本变革,才能创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科学世界观,为无产阶级提供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二)理论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由原来主要是"收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讨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

所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很有必要。

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同时,主张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标签: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现实的人;思想;个人与社会;思想和行为任何一种理论,要想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必须具有严密的、内在的联系,也就是必须形成一种理论体系。

要建立理论体系,就必须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

而一门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开始时往往是不清楚的,只有到了相对发达和成熟的阶段,经过认真地研究探索之后,才能逐步明确起来。

1 逻辑起点的界定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而探讨逻辑起点问题的前提性必备条件是对“逻辑起点”的认识和把握。

逻辑起点问题是哲学特别是逻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它的理解就不能脱离哲学、逻辑学的有关理论。

在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黑格尔和马克思。

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因素,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在他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逻辑起点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的逻辑起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起点是最抽象的东西;二是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三是起点是构成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四是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五是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探讨
NO .01, 012 2
现代 商贸工业 M o enB s e rd d s y d r ui s 第 1期 02年
思想政治教 育学逻辑起 点探讨
叶 毅
( 肥工业 大学马克 思主义 学院 , 徽 合 肥 200 ) 合 安 3 0 9 摘 要 : 辑 起 点 是 一 门科 学或 学 科 理 论 体 系 的基 石 , 理 论 体 系 赖 以 建 立 的 基 础 。 所 以 , 讨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逻 辑 逻 是 探
任 何 一 种 理 论 , 想 成 为 一 门 科 学 的 理 论 , 种 理 论 本 2 对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的 逻 辑 起点 几 种 代 表 性 看 法 要 这
身 必须具 有严密 的、 内在 的联 系 , 就是 必须 形成 一 种理 论 的简评 也 体 系 。要建 立理论 体 系 , 就必 须 先 确定 一 个 最基 本 的范 畴 2 1 以“ 实 的 人” 为 逻 辑 起 点 . 现 作 作 为逻辑 起点 , 这样 , 全部 理 论 才能 从 起点 开 始 逐 步展 开 。 这 种 观 点 在 褚 凤 英 、 光 烨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模 李 论 而一 门科 学理论 的逻辑 起点 , 在开 始 时往往 是 不清 楚 的 , 只 式 的转 变—— 以“ 实的人” 现 作为 思想政 治教 育研究 的 出发 有 到 了相 对发达和成 熟的阶段 , 过认 真 地研 究探 索 之后 , 点 》 经 中强调思 想 政治 教 育学 研 究要 多关 注 “ 现实 的人 ” 。陈 才 能逐步 明确起来 。 殿林 、 天恩 在《 思想政 治教育 学 的逻辑起 点 》 王 论 中将 “ 实 现
1 逻 辑 起点 的界定
的人 作 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 以 “ 实 的 人 ” 。 现 作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

“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

“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

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体的蜿蜒结构体,部分面层进行了非洲民俗的绚丽多彩的彩绘处
理,彩绘内容也表现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其集市贸易的繁荣。
各参展方将在这里对其所特有的工艺品进行售卖。
售卖区的集中组成了规模化的集市,这正是非洲城市萌发伊始
状态的体现,更彰显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中
售卖区在布局上的组团式构成,提高了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这种组 团式构成方式分散了过量人群,信道的曲折拓宽了其实际宽度,延 长了观众的逗留时间,从而缓解了部分展区的承载压力。这种在结 构上充满节奏感的变化更好的吸引了观众。“非洲集市”在整个非洲 联合馆中分为两个集中的区域,总共面积为 3125m2;在两个区域中 共设有 43 个售卖摊位。摊位的外形从非洲特色建筑中提取概括设 计,把装饰部分留给售卖者的物品来布置,背景用非洲当地人的壁 画为背景,反映集市的热闹氛围。
摘要: 当前学界正努力探索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然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逻辑起点却是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

思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前提,正是马克思哲学的超时代性决定了回到马克思的可能性,新时期我们重提回到马克思是为了发展
马克思。
Abstract: The academic world is trying to explore how to construct a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philosophy. However,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的出版,回到马克思成为学界研究的热 繁荣稳定。这时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
点。回到马克思,意在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恢复马克 主义哲学开始受到怀疑,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福山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论纲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论纲
关 键 词: 马克思 ; 政 治伦 理 ; 历 史; 内容 ; 意 义
中 图分 类 号 : A 8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5 4 2 4 ( 2 0 1 3 ) 0 3 - 0 0 6 6 - 0 5
政治伦 理是 指人们 在社会 政 治生活 中形成 的一 种基 本秩序 , 它 既有实 然性 的客观 规律描 述 , 也 有应
遵循的 主要 指针 是人 类 的幸福 和 我们 自身 的完 美” _ 1 l 4 。他 对封建 社会 的不道 德进 行 了深刻批 判 ,
主张 要“ 为穷 人 立 法 ” ¨ 。马克 思 认 为 , 国家是 合
性 有所 不 同 , 他 意识到 “ 物质和理性 ” 的 矛 盾 及 困
想是 关于 马克思 对政 治生 活基 本秩 序 的伦理价 值诉
求思想 ,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从历史考察来
看, 马克思 政治伦 理思 想有 一个 从 “ 理性 的人 ” 、 “ 异 化 的人 ” 到“ 现 实 的人 ” 的演 化 过程 ; 从 内容 考 察 来 看, 马 克思政 治伦 理 思想 是 由其政 治 伦 理 基本 价 值 理念 、 政治 主体 的伦 理 关 怀 、 政 治关 系 的伦 理 关 怀 、
政治 制度 的伦理关 怀 、 公 民社 会 的伦 理 关 怀及 政 治
目标 的伦理诉 求 等所建 构 ; 从 意义 考察来 看 , 马克思 政治伦 理思想 有 利于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政治文 明 的
发展及 丰 富发展 马克思 主义 。


历 史考 察
马克 思 主义 关 注 的核 心是 人 , 其 政治 伦 理思 想 是 以人 的 自由全 面发 展 作 为 伦理 诉 求 的 , 逻辑 起 点 是人 。根据 马克 思政治 伦理思 想在 不 同历 史 时期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
作者:由春桥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35期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发端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但并非对这一思想传统的照搬或者修缮、而是在颠覆和超越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

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具有的历史视野、价值追求以及立足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当代政治生态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问题意识、人文关怀以及对于中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力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资本统治”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的哲学致思路向由抽象的观念辨析转到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建设方面来,政治哲学在当代社会重新兴起,“以致政治哲学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几乎成为哲学中的显学”。

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重要人物,其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致思起点、核心及价值追求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致思起点。

马克思对于现代市民社会的论述是围绕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的。

与古希腊时代相比,现代市民社会已经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黑格尔以理念论解释一切,在他那里,国家是其伦理观念发展的最高形态,而市民社会只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并且随着国家发展到理想形态而消亡。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将“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

实际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思辩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理念当作主体,而把真正现实的主体……变成了谓语”。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因为从现实的政治构架和政治形态发展的角度来讲,政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承载现实政治生活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如果不以之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基于此,马克思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方面立论,认为要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必须进入到现实发展着的、具体可感的市民社会之中。

现代市民社会的运作方式,即“资本统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

立足于社会实践,马克思将市民社会的概念放置于三个层面。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把市民从封建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造成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

市民成为原子式的自由个体,私利性是此阶段市民社会成员的根本属性,他们在个体利益的基础上组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其次,受现实生产力的制约,原子式的个人在追逐私利的过程中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结成基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在这个阶段,“社会关系”将国家与
市民社会重新建立起了有机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已经非“依附式”的,而是转化为基于社会分工的“协作式”的。

最后,建基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市民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代名词,最终转化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市民社会,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统治者整个社会的运作。

因此,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审视和超越都是建基于“资本统治”的分析之上的。

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路来看,剖析和解读市民社会不是最终目的,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才是其政治哲学的旨归。

在这一意义上,既然资本统治了市民社会,要超越市民社会,就必须从根本上克服资本对社会成员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统治,进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认为,这需要从社会成员的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转变。

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

政治解放使社会成员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形式上的个人自由。

同时,在拥有人身自由的同时,他们也自由得一无所有。

为了获得维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他们要受现代经济力量(具体来说便是资本统治)的制约,他们尽管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却又陷入资本主义的以资本占有为核心所构筑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了物化的倾向,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换言之,市民社会的成员仍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资本统治下的人权也非真正的人权,它只是一种脱离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抽象人权,此时的人权仍然受到各种“拜物教”的束缚。

为了使人类(主要是无产阶级)获得真正的自由,实现人类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必须诉诸无产阶级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的形式才能彻底终结资本主义的各种生产方式,消除各种异化现象。

所以我们说,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当代政治生态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具有的历史视野、价值追求以及立足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当代政治生态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问题意识、人文关怀以及对于中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力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角度看,政治哲学必须关注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处境和命运。

马克思政治哲学具有强烈的人学向度,其政治思想始终围绕着人在市民社会中的现实处境,立足资本主义环境下人的日常生活,而非纯粹的理论假设与思辨论述人的解放和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之后的人性回归。

这种研究向度是政治哲学研究应该坚持的正途,同时,他立足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关注和思考现实的人的命运,对于我们当前判断现实政治生活的走向、审视当代条件下人们自由发展的限度与超越的路径、在利用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理想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人文关怀角度看,马克思对人类理想政治生活的向往并非致力于完善某种政治架构或政治生态的营造,而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关注各种政治样态对人的本性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自由(规律之必然与价值之应然的统一)状态的影响,归根结底,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也从根本上扬弃了政治,将人的世界还给人本身。

在当今这样一个日益迈向全球化的时代,矛盾冲突与发展机遇并存,全球秩序和各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结构在解构与重构
的过程中,会呈现政治生态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评价和应对这些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需要站在马克思人文关怀的立场上,从历史演进和人类解放的角度进行评价,确立政治价值的和谐维度,使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超越零和思维,朝着自由人的联合的方向迈进。

再次,对于自由主义的发展而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代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个人自由固然重要,并且应该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但如果个人自由只立足于个体关怀,不能确立一种公共性和理想性,不能从个人的自由发展导向自由人的联合,那么,这种自由主义仍然是不完美的或者是有待发展的“自由”主义。

最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架构和政治哲学发展而言,我们面对着两个方面的借鉴资源,一个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另一个便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并且这两个方面并不相互区隔。

马克思在超越市民社会的论域中,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上开创了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不同的传统,同时也留下了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的张力。

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在这二重维度内所作的努力,就是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传统之内形成的代际传承。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在这一传统的框架下结合中国实际,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社会公正、公民平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国化,从而实现“中国发展模式”的后续发展,是当代我国政治哲学和制度实践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白刚:《西方政治哲学的危机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兴起》,《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

③刘增明:《在现实政治与理想政治之间——透过施米特政治哲学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

责编/温祖俊美编/宋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