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PPT精品医学课件
媒介 昆虫
人虱 鼠蚤
蜱
传播方式
虱粪-伤口 虱粪-伤口
蜱叮咬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点热
东方 恙虫病东方体 恙螨 螨叮咬 体属
恙虫病
埃立 查非埃立克体 蜱 克体
属
叮咬
人单核细胞埃立 克体病
斑 疹 伤 寒
斑 点 热
恙虫病皮肤焦痂
蜱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
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受感染而牺牲的美 国医生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
特点:
1、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 2、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储存宿主 3、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4、G-有细胞壁,多形性, 5、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二分裂繁殖 6 、对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体主要生物学性状
多呈球杆状,Giemsa染色呈紫色,不同立克 次体在细胞内位置不同
培养方法与病毒相似(动物、鸡胚、细胞培养) 抗原构造——外斐氏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
恙虫病) 抵抗力较弱,对抗生素敏感(禁用磺胺)
细胞中的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穿入细胞
属
立克 次体
属
种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2023-11-10
• 立克次体概述 • 立克次体感染 • 立克次体的免疫防御机制 •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 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 措施
• 立克次体研究的前沿和挑战
01
立克次体概述
立克次体的定义和分类
立克次体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需氧、无芽孢、无鞭毛的微生物,属于立克次体目 。
乏力
立克次体感染会导致患者感到极度乏力。
头痛
感染可能导致头痛,通常在感染初期出现 。
寒战
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特别是在感染初期 。
肌肉疼痛
立克次体感染可能导致肌肉疼痛,特别是 下肢肌肉。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方法
01
02
03
临床症状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 状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可能 患有立克次体感染。
实验室检测
立克次体还可能通过改变自身抗原的 表达方式,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 除。
例如,立克次体会释放有毒物质,导 致细胞凋亡和坏死,从而逃避机体的 免疫应答。
此外,立克次体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 干扰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影 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04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立克次体的吸附和侵入机制
吸附
立克次体通过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 的特异性受体,进而侵入细胞内部。
季节性分布
立克次体感染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 季节性分布,通常在夏季和秋季高 发。
立克次体的预防控制措施
灭鼠灭蜱
对于立克次体流行的地区,应采 取积极的灭鼠灭蜱措施,减少传
播媒介的数量。
个人防护
避免进入疫区或接触可疑的感染 动物,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直接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等。
疫苗接种
病原微生物之立克次体等
病原微生物之立克次体等立克次体的概述立克次体是一类细菌,属于内共生细菌,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病原微生物。
立克次体的特征是其细胞内寄生的特性,它们依靠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生存和繁殖。
立克次体的寄生能力使其成为许多疾病的致病因子,例如志贺氏菌和沙眼衣原体等。
立克次体的生物特征立克次体是一种非典型细菌,其细胞较小,并且缺乏细胞壁。
与典型细菌相比,立克次体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
立克次体的细胞内存在一个特殊的亚细胞结构,称为原核体(nucleoid),其中包含其遗传物质(DNA)。
此外,立克次体还具有质粒,质粒中还编码了一些重要的功能蛋白。
立克次体的生活史立克次体的生活史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 - 自由形态和寄生形态。
在自由形态阶段,立克次体以自由活动的形式存在,可以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然而,立克次体的重点是其寄生生活。
立克次体通过进入宿主细胞内寄生来获取营养,这为其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立克次体与人类疾病立克次体被认为是许多人类疾病的致病因子。
其中一种著名的疾病是志贺氏菌感染,它由志贺氏菌属的立克次体引起。
志贺氏菌感染可以导致胃肠道疾病,如胃炎和溃疡。
此外,立克次体还被鉴定为引起许多其他疾病的病原体,例如胸膜炎、阴道炎和尿道感染等。
立克次体的防治与控制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的防治与控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效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宣教:宣传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例如勤洗手、保持卫生环境等,可以减少立克次体传播的机会。
2.疫苗接种:对于某些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疫苗接种是一种预防措施。
疫苗可以在暴露于立克次体之前提供免疫保护。
3.抗生素治疗:一些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立克次体已经对一些常用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治疗非常重要。
4.卫生管理:对卫生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是预防立克次体传播的关键。
这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住所和医疗设施等。
立克次体是一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其寄生能力使其成为多种人类疾病的致病因子。
立克次体医学课件
03
立克次体疫苗研究
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立克次体感染,目前对立克次体疫苗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多价疫苗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疫苗等方面。
立克次体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诊断技术改进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目前基 于PCR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诊断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灵敏度高等优点。
联合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 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以提高疗
效。
立克次体感染的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有立克次体病的人接触或者与动物及其 污染物接触。
改善卫生条件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特别是手卫生 ,可以有效减少立克次体病的传播。
接种疫苗
针对某些立克次体病,可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立克次体感染的公共卫生管理
01 02
立克次体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对立克次体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 基因组大小、结构和编码基因数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开发新型药物提 供了潜在靶点。
立克次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立克次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立克次体在感染过程 中逃逸和抵抗宿主免疫的策略,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思路。
临床治疗研究
对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生素药物的开发和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
立克次体感染的防治展望
加强病原体监测与预警
01
建立立克次体感染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
效防控措施。
推广个人防护措施
02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推广个人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传染源、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立克次体的结构
立克次体的结构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种细菌,是人类和动物的病原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斑疹热、伤寒和流行性斑疹等。
立克次体的结构较为特殊,它是一种小型细胞,通常大小为0.1到0.5微米。
它们的外部有一个独特的双层膜结构,这种膜被称为外膜和内膜,它们之间的空间称为周质空间。
外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它是立克次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外膜上还有一些外膜蛋白,这些蛋白可以让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移动并侵入宿主细胞。
内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位于外膜的内部,是立克次体内部的边界。
内膜内部是细胞质,包含有立克次体的遗传物质和代谢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内膜上的通道与周质空间交换。
除了外膜和内膜,立克次体还有一些其他的结构,如细胞壁、质膜和纤毛等。
细胞壁是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的,它们可以帮助立克次体抵抗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
质膜则是一层液泡膜,可以将物质从周质空间吞噬到立克次体内部。
纤毛则是一些细长的突起,它们可以帮助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部移动。
总体来说,立克次体的结构较为简单,但却可以完成它们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
立克次体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机制,可以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并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出子代细胞。
这种生命周期使得立克次体成为了一种极为适应环境和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立克次体的概述 •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 • 立克次体与疾病 • 立克次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 立克次体研究的展望
01
立克次体的概述
立克次体的定义
• 立克次体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它们通常具有细胞壁,且在细胞内寄生。立克次体是一类以 鼠类为自然宿主的有害寄生菌,会引发地方性或流行性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资料 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 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方法。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培 养、分离出病原体进行确诊,但培养难度较大,一般不 作为首选。血清学检查可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 ,但抗体产生时间较长,早期诊断价值有限。分子生物 学检查如PCR等则具有快速、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优 点,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核酸杂交
利用特定探针与立克次体核酸序列进行杂交,检测立克 次体核酸的存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通过特定的引物和酶,扩增立克次体的特定基因片段, 从而检测立克次体的存在。
下一代测序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检测立克 次体的基因组信息。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针对不同的立克次体病原体,有不同的疫苗可供 选择,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生理
立克次体是一种需氧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它们能够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并引起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代谢
立克次体主要通过糖类和氨基酸作为能源,并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它们还能 够利用不同的矿物质作为酶的辅酶因子,以参与代谢过程。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3.3 蓝细菌3.4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16
6. 蓝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重大的经济价值 ① 具有固氮能力,是良好的绿肥
Eg.满江红鱼腥蓝细菌(Anabaena azollae)
17
② 食用种类
Eg.发菜念珠蓝细菌(Nostoc flagelliforme) 普通木耳念珠蓝细菌(mune or 葛仙米、地耳) 盘状螺旋蓝细菌(Spirulina platensis) 最大螺旋蓝细菌(S.maxima)
始体(initial body)or 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无感染力的细胞
37
(5)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 及鸟类,少数致病;
沙眼衣原体是人类砂眼的病原体,甚至引起结膜炎、角膜炎、 1956年,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 角膜血管翳等临床症状,成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曾被认为是最小
的可独立生活的细胞型生物。
球状体: 3)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菌落微小, 0.2-0.25 mm,最小达0.1 mm;丝状体最长可达 150 呈典型的 mm,因细胞柔软且具扭曲性,致使细胞能通过孔 “油煎荷包蛋”形状; 径比自身小得多的过滤器。
18
19
20
(2)危害
① 海水“赤潮”和湖泊“水华”的元
凶,给渔业和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
② 少数种类可产生诱发人类肝癌的毒素
Eg.微囊蓝细菌属(Microcystis)
21
• 2007年5月28日起,无锡太湖区域蓝藻大面积爆发,引发无 锡市自来水严重污染,市区纯净水被哄抢,政府虽及时采取 措施,但已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 2010年11月29日,云南昆明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 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 绿浪翻滚的湖 水涌向岸边,带来一阵阵腥臭气味。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 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V类,每当气温上 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 染。 • 2011年8月21日,受持续高温影响,安徽巢湖局部湖面蓝藻 又开始“抬头”,出现较大面积蓝藻集聚。巢湖市高度关 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开展蓝藻拦截、打捞 和自来水深度处理措施。 22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27页PPT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第三章 第三节 恙虫病
第三章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立克次体感染第三节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 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
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 s)。
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 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兰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
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
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
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
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
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
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 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流行病学】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
立克次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立克次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嘿,你知道啥是立克次体不?立克次体啊,那可真是微生物世界里
特别的存在呢!就好像一群神秘的小“精灵”。
咱就说,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呀!
它可不是普通的家伙,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特工”。
你想想看,它必
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这多神奇啊!比如说,它能寄生在一些
节肢动物体内,像跳蚤、虱子这些小虫子,然后通过它们来传播给我
们人类呢,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我的天呐,要是不小心感染了立克次体,那可不得了!可能会引发
各种各样的疾病呢。
像什么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等。
哎呀呀,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说这立克次体咋就这么厉害呢?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就说到了立克次体。
我朋友惊讶地说:“哎呀,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呢!”我就给他详细解释,就像老师给学生
讲课一样。
我告诉他:“这立克次体啊,虽然小小的,但是威力可不小呢!”他听了后直点头,说:“哇,原来微生物的世界这么奇妙啊!”
立克次体的发现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呢。
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研究
和探索,才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摸索,终于
找到了那一丝光亮。
总之,立克次体就是这样一种既神秘又重要的微生物。
它虽然小小的,但是却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不能小瞧它呀!
所以,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它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不是吗?
我的观点就是:立克次体是微生物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它的存在和影响。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
总结词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一些疾病的病原体 可能不是细菌。
详细描述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科学家开始对一些疾病的病原 体产生疑问,认为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能不是细菌。随后,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疾 病的病原体是不同于细菌的微生物,并将它们命名为“立克次体”。自此以后,立克次
立克次体对干燥、阳光、紫外线等理 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环境下 容易死亡。此外,立克次体对化学消 毒剂也较为敏感,如5%来苏儿、3% 石炭酸等均可将其杀死。
03
立克次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01
02
03
侵袭力
立克次体通过特定的侵袭 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如黏 附、侵入、复制和释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 ,观察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 情况,以确定其存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立克次体的特异性基因片 段,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
血清学诊断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 体特异性抗体,了解立克次体
的感染情况。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头痛、皮疹等,结合流行病学 资料,初步判断是否为立克次体 感染。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立克次体的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健康教育
普及立克次体的相关知识,提 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开展 消毒和灭菌工作,减少病原体
传播途径。
监测与预警
立克次体
血
二次立克次体 血症(毒血症)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浆渗出、血容量 、 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血栓形 成、血管壁节段或圆形坏死
凝血机制障碍、DIC等
立克次体穿入细胞
• 免疫性
病后一般能获得较强的免疫性。由于立克次全
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其抗感染免疫是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 微生物学检查
立 克 次 体
概述
• 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
•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
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 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 我国学者魏曦(1903-1989)在立克次体的分离、 培养和鉴定方面,也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克次体(rickettsia): 是一类严格活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
贝纳柯克斯体
东方体属 恙虫病群
恙虫病立克次体
埃立克体属 巴通体属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发热、头痛、皮疹)
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 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 体
传染源
病人 鼠 鼠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 恙螨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 伤寒 地方性斑疹 伤寒 恙虫病
•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
内,或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 播媒介 • 多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 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可观察 • 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
虱
蜱
虱 螨
• 概述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包括:
立克次体属 斑疹伤寒群
传染病学(第9版)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三节 人无形体病
立克次体病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第三节
人无形体病
作者 : 阮 冰
单位 : 浙江大学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白尾鹿
流行特征
➢ 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 ➢ 在我国是新发传染病。 ➢ 全年均可发病,5~7月为发病高峰。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革兰染色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
菌,呈球形、卵圆形、梭镖形等多形性,菌体平均
长度为0.2~1.0μm。Giemsa法染色为紫色。 主要寄生在粒细胞,以包涵体的形式生存和繁殖,
七
诊断和鉴别诊断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诊断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内的特征性桑葚状包涵体和间接
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为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下述三项中的任一项:①恢复期血清抗
立克次氏体
本病是由于立克次氏体寄主于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白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败血病。立克次 氏体是一种体形很小的微生物,只能在细胞 内生长繁殖,不能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 Nhomakorabea症狀
本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粘液性鼻漏和结膜 炎症状,眼角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呕 吐。呼出气体有恶臭味,患犬逐渐消瘦、贫 血,后期可有粘膜及皮肤糜烂、四肢水肿、 胸水及腹水。有时可在腋下和股内侧看到脓 性的红斑疹及胃肠道炎性症状。个别犬可有 惊厥、抽搐、脑膜炎症状。患犬死后剖检症 状有明显的脾肿大、肺水肿、心肌内膜下出 血、肠粘膜溃疡及肝、肾肿大等现象。
诊断
剖检病死狗只,见消化道溃疡,心肌内膜下 出血,脾肿大,肺水肿,肝肾呈斑驳状,结 合以上临床症状,最后采取动物血液涂片, 经马夏维诺氏法染色后镜检见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细胞中有立克次氏体,即确诊为狗立克 次氏体感染。
谢谢观看!
传染病学(第9版)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二节 恙虫病
传染病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区。 ➢ 在流行季节有无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临床表现 ➢ 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最具临床诊断价值。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外裴反应凝集效价≥1︰80有辅助诊断价值。 ➢ 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价值。 ➢ PCR检测细胞、血液标本中的恙虫病东方体DNA对鉴定恙虫病东方体株有意义。
传染病学(第9版)
预防
控制传染源
➢ 灭鼠是主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 关键是避免恙螨幼虫叮咬,注意个人防护。不要在草地上坐卧,在野外 工作活动时,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
➢ 消灭恙螨及其孳生地,改善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 恙虫病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发病机制与病理
病理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 被恙螨叮咬的局部皮肤表现为:充血——水肿——小丘疹——小水
疱——水疱中央坏死、出血——焦痂——溃疡。 ➢ 焦痂或溃疡附近的淋巴结显著肿大,并可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 肝脾因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而肿大,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心
肿大、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二
病原学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病原学
恙虫病东方体呈球形或球杆状,大小为(0.3~0.6) μm×(0.5~1.5)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以吉姆萨 染色显色较好,呈紫蓝色。
立克次体知识点总结
立克次体知识点总结一、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征1. 形态特征立克次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形态为短杆状或长杆状,有时呈弯曲或弯曲形状。
在培养基上,立克次体通常呈蓝绿色或青绿色。
2. 生长条件立克次体对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42℃,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是最适宜的pH值为6.9-7.2。
此外,立克次体能够利用琼脂、肝脏、血液和有机物质等作为营养物质。
3. 生长速度立克次体的生长速度较慢,通常需要3-5天以上来形成可见的菌落。
这也给立克次体的检测和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立克次体的感染途径1. 水源感染立克次体主要通过水源传播,特别是在温水中的水族、造景水罐、冷却塔、蓄水器、喷雾式花洒与淋浴喷头、常闭式阀门、暖气扇和空调构成可增殖环境。
由于其对氯和其他消毒剂的抵抗力,因此,在这些水体中可以长期存活。
2. 湿气传播立克次体也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小气溶胶传播给宿主,感染者主要通过吸入感染源附近的水滴(如淋浴头和暖气扇等)而感染。
3. 人际传播极少数病例有通过人际传播的报道,立克次体可以在呼吸道或者口咽中携带,不排除部分传播是与飞沫传播的,但暂时没有充足的数据和证据支持。
三、立克次体感染疾病1. 退行性肺炎(Legionnaires' disease)退行性肺炎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肌肉痛、头痛、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约有15-20%的患者会出现肺大量炎症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和组织水肿等,这是由于立克次体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所致。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以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2. 庞賽病(Pontiac fever)庞賽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较为温和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咽痛和畏寒,病程较短,一般在1-5天内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治疗。
四、立克次体的预防和控制1. 动态监测对于可能受到立克次体污染的水源和空气进行定期监测,确保不会超过相关标准和限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A1
1、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D]
A.蚊
B.蜱
C.蚤
D.病人
E.鼠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A1
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不常见的是[E]
A.乏力
B.发热
C.肌肉酸痛
D.头痛
E.皮肤焦痂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A1
3、流行性斑疹伤寒治疗首选[ A]
A.多西环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
D.环丙沙星
E.第三代头孢菌素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A2
4、男性、30岁,因“持续高热40℃五天”入院。
伴畏寒、寒战、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近日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恶心、呕吐,今晨躯干出现新发皮疹,很快蔓延至四肢。
外院曾使用过青霉素治疗。
查体:体温40.5℃,血压120/75mmHg,颜、面部皮肤潮红、球结膜高度充血,躯干、四肢可见暗红色皮疹,形态不一,约1~5mm,偶见融合成片。
颈软,无抵抗,两肺底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
心率:130次/分,律齐,腹软,肝右肋下1.0cm,质软,有触痛,脾左肋下2.0cm,质软,无触痛。
血象:WBC 5.6*109/L,N% 70%,L% 25%。
最可能的诊断是[E]
A.流行性出血热
B.伤寒
C.败血症
D.重症肺炎
E.斑疹伤寒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A2
5、女性,48岁,农民,居住环境中有鼠出没。
2009年2月10日因“发热、全身乏力2日、脐周疼痛1日”就诊当地卫生室,当时体温38.3℃,诊断为“上感”,给予肌注地塞米松5mg及庆大霉素8万U,患者热退,全身症状减轻。
2天后患者再度发热38.4℃,脐周疼痛转入县医院。
入院第二天患者胸、颈部出现弥漫性分布点状皮疹,逐渐扩散至背部,初为鲜红色皮疹,12小时后变为暗红色皮疹,伴头痛、畏寒。
实验室检查:血象:WBC 5.4*10^9/L,N 0.87%,L 0.13%,考虑“流行性出血热”,予利巴韦林治疗3天,腹痛减轻,但发热不退,体温升至39.0℃,头痛加剧。
入院查肥达反应:O:1:80,H:1:80;外斐反应:凝集效价1:320。
本患者首选的抗感染药物应为[A]
A. 四环素
B. 头孢三嗪
C. 左氧氟沙星
D. 氨苄青霉素
E. 磺胺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A3
(6~7共用题干)男,25岁,“稽留热1周伴纳差、腹胀、腹泻”入院。
入院查:WBC4.0*109/L,N65%,L35%,予以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10天,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胃纳明显改善,正常饮食,今下午进食坚果数颗,出现中上腹不适,夜间突发剧烈腹痛,出冷汗,查体:体温35.5℃,脉搏120次/分,血压85/45mmHg,板样腹,全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
6、最可能的诊断是[D]
A. 阿米巴痢疾肠穿孔
B. 胃溃疡穿孔
C. 伤寒肠出血
D. 伤寒肠穿孔
E. 肠结核穿孔
【难易度】难
【解析】患者稽留热,左氧氟沙星治疗有效,排除选项A、B、E。
伤寒患者病程恢复期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该患者依据板样腹,肝浊音界缩小,故选择D。
【来源】复旦华山
7、为明确诊断,首选下列哪项检查[C]
A. 腹部B超
B. 腹部MRI
C. 腹部平片
D. 诊断性腹腔穿刺
E. 急诊胃镜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B
(8~9共用备选答案)
A. 莫氏立克次氏体
B. 普氏立克次氏体
C. 恙虫热立克次氏体
D. Q热立克次氏体
E. 伯氏疏螺旋体
8、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B]
【难易度】易
【解析】
9、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A]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多选题
10、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可见[BCDE]
A.周期热
B.焦痂
C.淋巴结肿大
D.皮疹
E.肝脾肿大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
【题型】多选题
11、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并发症包括[BCD]
A. 溶血尿毒综合征
B. 肺炎
C. 心肌炎
D. 腮腺炎
E. 中毒性心肌炎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多选题
12、外斐反应试验阳性可见于以下病原体感染[ABE]
A. 伤寒
B. 回归热
C. 绿脓杆菌
D. 百日咳杆菌
E. 变形杆菌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多选题
13、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多西环素过敏,可选用以下药物替代治疗[BC]
A.第三代头孢菌素
B.氯霉素
C.四环素
D.环丙沙星
E.庆大霉素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名词解释
14、布-津病[又称复发型流行性斑疹伤寒,既往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史,第一次发病后,立克次体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一旦机体免疫力低下,再繁殖而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病情常较轻,发热低,热程较短,仅7~11天,亦有明显头痛,但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无皮疹或仅有稀少丘疹。
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外斐反应常阴性,但普氏立克次体补体结合试验常阳性。
]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填空题
15.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体虱,水源污染]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三章立克次体
【节名】
【题型】问答题
16. 试述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要点[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为普氏立克次氏体,冬春季流行,体虱为传播媒介,病情较重,神经症状明显,皮疹为遍及全身的淤点样皮损,不治疗者病死率较高,外斐试验强阳性;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为莫式立克次氏体,夏秋季散发或地方性发作,鼠蚤为传播媒介,病情较轻,皮疹较稀,外斐试验中度阳性。
]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