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11)

合集下载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吗?相信《西游记》大家都读过或看过,其中的很多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如来佛、太上老君等,《西游记》不光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着一些宗教背景,那此话怎讲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大家就自然会明白了。

【板书】一、宗教讲到宗教,现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同学们知道吗?(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是由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信仰真主安拉,信徒被称作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

佛教,就是我们本课第一部分要讲的内容。

【板书】1、佛教由公元前6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作为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但是,宫廷外的现实世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看到因年迈而步履艰难的老人、看到因疾病而痛苦万分的病人、看到因亲人过世而嚎啕大哭的人,看到烈日下辛苦耕种的农民等,他觉得即使将来自己继承王位,成为国王,也无法改变人生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所以他决定放弃王位,开始出家修行,寻求人生解脱之法。

他的父皇看到他这样,劝他回来,但悉达多决意已定,于是父皇给了他5名随从一起出发。

路途非常艰辛,常常没有饭吃,最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得道成佛。

之前课程中我们讲到了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那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板书】时间:西汉末年起源:古印度教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佛教主要宣扬的是灵魂不灭、来世投胎,因果报应;要求“修行积善”,为来世积德,它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要消灭欲望,要忍耐,从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涅槃,来世也就有了幸福。

讲到这里,大家来看看书93页的动脑筋,想想错在哪里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大家来举些例子文学:《西游记》中如来佛、观音菩萨、金刚罗汉建筑: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莫高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C.从唐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12.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B.《汉书》C .《后汉书》D.《资治通鉴》
A.《离骚》B.《后汉书》C.《史记》D.《春秋》
6.《史记》成书于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汉明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文帝
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8.下列哪一项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度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时可以得到幸福
A.秦王扫六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张骞通西域D.“神医”华佗
14.阅读下列材料: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上/2BdW7VPnMZ9oH4L9.html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教材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教材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宗教,分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王充和《论衡》;第三部分司马迁和《史记》;第四部分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有关图片和相关影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然后再提问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书中思考题;最后做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峨眉山:/baike/pic/item/b6045da950c7d7ea1f17a25d.jpg
普陀山:/baike/pic/item/b3508d13fbbaccba6438db5b.jpg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pic/item/adee30dd69ceems/vi%C0%C0%D6%CD%C1%5F/pic/item/cd4adddf6486feupload/2007_08/070817092551192.jpg
九华山:/baike/pic/item/29752a9bf90d1da6c9eaf4ef.jpg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精)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精)
出示图片赏析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
学生汇报,
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讲解
学生发言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四.
1、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2、看图描述:下面的四个兵俑身份、年龄、姿态各不同,你能用恰当的语言分别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吗?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六)当堂训练、
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一、宗教
1、猜个谜—打一人物的:这个人出场后见到陌生人会自我介绍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特往西天拜佛求经。“这人是谁?他在那部作品中出现的?”
2、下面我们就来从文一下西游记的画面。这组画面和我国人民所信仰的两种宗教有关请问是哪两种宗教?
3、看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讲解:佛教是从泰铢天竺传来的,沿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的中原地区。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1、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
2、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
3、简介《史记》的写作特点。(用史实说明)
4、简单说出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不同。

初中七年级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名师教案上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名师教案上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上)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材重点介绍了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

序号23 第14周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二、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及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三、【学习过程】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起源于,基本教义是,佛教传播的影响。

2、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时期,创始人之一,尊为教主,教义是,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4、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著作。

5、司马迁的生平,著作,体例,内容简介。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地位。

7、思考:“动脑筋”一、二、三四、合作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三)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四)材料分析题:1、秦始皇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马六百余匹,战车一万多辆。

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②这一时期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是什么?③该雕塑艺术品被誉为什么?2、材料一“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材料二“世界上有七大奇迹。

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材料三“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收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历史教案1一、学习目标: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本课教材使用初中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本课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文化为主,秦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做为封建社会由形成走向稳定的一个时期的文化,它充分反应了这一时代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在秦汉时期的特点,并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秦汉文化的影响。
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文化部分人文方面的内容,在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与外界的联系,是中国和外国文化的第一次交流较为频繁的时期,例如佛教的传入,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宗教上有道教的产生,文化上有《史记》的出现和艺术上重大的成就秦始皇兵马俑的诞生,这都对今天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秦汉时期是一个值得我们怀念和自豪的时代。
司马迁的《史记》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史学著作,而这一时期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导入第三部分内容)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在学习秦兵马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前不久发生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以至于把自己打份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那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秦兵马俑的有关图片。
大家可以看到秦始皇兵马俑造型精美,神态副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都不尽相同,正是如此高超的技艺才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驻足参观,而这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又一次体现。它充分体现了两千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起为豪得。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
现在同学阅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秦朝的疆域囊括了哪些地方,然后我从每组找出一位代表到讲台上补充地图上空缺的地名。
秦朝不仅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那时侯,世界各地还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而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则一般比中国晚得多。英吉利王国在829年统一的,俄国则到十五世纪晚期才形成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学们可以算一算,我国统一的封建过的形成比欧洲早多久。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开基。
同学们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的呢?请结合课文引言思考这个问题。(自由讨论)
秦始皇的主观目的是想通过这样做来反对效法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巩固统一,但他采取的手段极其残暴,野蛮,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应该给予批判。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
关键
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课堂类型
新知识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挂图
教学手段
讲练结合












1.导入新课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职称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第三单元:统一国所用教材人教课标版所用模块单元主题版本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设计主题1. 整体设计理念、思路及依据说明教、史学、艺术本节课以秦汉文化旅游参观的景点为主线介绍秦汉文化中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利用角色扮演“旅游领队”的开场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站: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第二站:道教圣地--- 青城山”、“第三站:秦汉剧场”、“第四站:秦始皇陵兵马俑”。

行教学进在这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课堂答、合作乐抢优化,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采用导游讲解、快”、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探索、思考的探究、“砸金蛋,赢门票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是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呈现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活跃,科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向一次们再璀璨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

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即佛教的传入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宗和《史记》;第三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迁部分主要介绍秦汉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3)本课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4)本课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3. 学情分析的理学生对本课内容在平时生活当中有所接触,加上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行分析、探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昌盛的文化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一的学生,能够抽象思维,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好表现、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3、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够,理解宗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具有半学期的学习历史的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史实、概念和观点,能够用简单举例来说明一些历史问题。

七年级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七年级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
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
为鬼。王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
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
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
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
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
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
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
唯物主义传统。其着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
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
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
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着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所用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所用模块单元\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设计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整体设计理念、思路及依据说明本节课以秦汉文化旅游参观的景点为主线介绍秦汉文化中宗教、史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利用角色扮演“旅游领队”的开场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站: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第二站:道教圣地---青城山”、“第三站:秦汉剧场”、“第四站: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这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采用导游讲解、快乐抢答、合作探究、“砸金蛋,赢门票”、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是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呈现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活跃,科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宗教,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迁和《史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秦汉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3)本课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4)本课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宗教的本质和影响【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世界上七大奇迹,学生观看思索导入【自主预习】一、佛教传入中原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

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2、道教的出现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二、王充与《论衡》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刚才我们同学都提了许多道教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对道教和佛教现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道教和佛教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有人信仰宗教,当然就有人反对信仰宗教,当时最著名的无神论者就是东汉的王充,他的代表作是《论衡》,但秦汉时期流传下来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史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和《史记》。
二、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
大家请看这副图,哪位同学能说出它的名称?
这正是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丝绸之路,它的起点在长安,终点位于大秦,即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传播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而同样,外国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是中外文明的碰撞,一种和平方式下的碰撞,而在这一时期外国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新课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的传入
佛教
起源
传入时间Leabharlann 传入路径主要
观点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有关佛教的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的录像资料,并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完成表格后提出问题⑴佛教为什么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1、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思维能力提升
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次基础上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班级组别姓名
一、合作探究题:
1. 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 思考: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
3. 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4. 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5. 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评价单答案:
1. 佛教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道教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二者均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其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总而言之,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使人民放弃争取现世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成了“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2. 是电视剧的编导人员错了。

尼姑庵是佛教的寺院,佛教是西汉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的,秦汉之际不可能有尼姑庵。

电视剧的编导人员不了解佛教传入的历史,想当然地让刘邦的夫人进入尼姑庵躲避战乱,闹了笑话。

3.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
(1)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2)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3)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4.同意王充的观点。

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他正确地指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灭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5.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

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