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温病滋阴生津法

温病滋阴生津法

情。
05
温病滋阴生津法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1 2 3
临床应用范围
温病滋阴生津法已广泛应用于温热病、暑热病、 湿热病等温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
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温病滋阴生津法的疗效评价,已建立了包括 症状改善、体征变化、实验室指标等在内的综合 评价体系。
安全性评价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温病滋阴生津法在正常使用 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热的征象,同时易化燥伤阴。
温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特点,且与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差异
03
等因素密切相关。
滋阴生津法概述
滋阴生津法是中医治疗温病的重 要方法之一,旨在滋养阴液、生
津润燥。
通过使用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中 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等,来 改善温病过程中的阴虚燥热症状

滋阴生津法可与其他治法相结合 ,如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等,以
温病滋阴生津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温病滋阴生津法理论基础 • 温病滋阴生津法临床应用 • 温病滋阴生津法注意事项 • 温病滋阴生津法现代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温病概念及特点
01
温病是中医病名,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 称温热病,属于广义伤寒范畴。
02
温病以发热、热象偏盛为主要表现,包括舌象、脉象、便溺等
提高治疗效果。
目的与意义
滋阴生津法的目的在于纠正温病过程中的阴虚燥热病理状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通过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可以减轻温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 发生率。
滋阴生津法对于提高温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 推动中医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浅谈温病养阴法在治疗中的运用规律

浅谈温病养阴法在治疗中的运用规律
温病 须时 时顾护 阴液 。
关键 词 : 病 ; 阴法 ; 阴; 阴 ; 阴 ; 阴 温 养 护 寸 救 顾
中图分 类号 : 2 8 R 2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6 0 7 ( 0 2 1 — 1 4 0 1 0 — 9 9 治疗 温 病 的根 本 大法 , 论 是感 而 即发 , 是伏 而 不 还 后发 , 其病机 总趋 于化燥 伤 阴 。且 温病 在发 展过 程 中极 易 出现动 风 、 热 、 便不 利等瘀 热互 结 的伤 阴变证 。 发 小 如王 孟英 所说 :温为 “ 阳邪 ……最 善发 泄 , 阳盛必 伤 阴。” 针对 这 一病 机特 点 , 大师 温病 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 “ 便存得一分生机 。吴鞠通所 ” 说 “ 热 阳邪 也 , 温 阳盛 则 伤人 之 阴也 ”“ 、热病 未 有 不伤 阴 者 , 耗 其 之未 尽者胜 , 阳无 所流 恋 , 脱而 死 ” 可见 , 阴法在 温病治 尽则 必 。 养 疗 中 占有何 等重 要位 置 。 今笔 者就 温病 养 阴法在 治疗 中的 运用谈 谈 一 些肤浅 的体 会 。 1 《 内经 》 为温病 养阴 法的形 成 奠定 了生 理、 病理 基础 《 内经 》 首先 提 出 , 国医学 以 阴阳互 根 、 祖 阴阳 消长 、 阳转化 阴 的 阴阳平 衡学 说 为基 础 的 生理 、 理现 象 , 《 问 ・ 阳应 象大 病 如 素 阴 论 》 阴在内, 日“ 阳之守也 ; 阳在外 , 阴之使也 ”《 ,素问・ 生气通 天 论》 阴平阳秘, 日“ 精神乃治” 《 。 内经》 还对阴液包括精 、 液、 津、 血、 髓等五种液体及其生化出来的汗、 唾、 泪等分泌物的来源、 尿、 涕、 性状 、 、 分布 生理 功能 等都有 详 细 的描 述 。 内经 》 《 又对 阴伤 的病理 变化 做 了论 述 , 《 枢 ・ 神篇 》 :五藏 , 藏精 者也 , 伤 , 如 灵 本 曰 “ 主 不可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内经》 。《 还提 出“ 夫精者 , 身之本 也, 故藏于精者 , 春不病温。” 这些论述为温病养阴法的形成奠定 了生理、 病理基础, 与后世吴锡璜所指出“ 存得一分津液 , 便有一 分生机”吴鞠通所日“ 、 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等论述一脉相承。 2 温病 养阴 的方法 及其运 用 规律 温病 的养 阴法一 般 有 四种 方法 , 即护 阴 法 、 阴法 、 阴法 、 存 救 顾 阴法 , 一般运 用规 律是 , 在卫分 或乍 人 气分 宜护 阴 , 其 邪 热结 阳 明宜 存阴 , 陷 营血宜 救 阴 , 邪 温病 须 时时顾 护 阴液 。 21 .邪在卫分或乍人气分宜护阴: 邪在卫分 , 易伤肺 阴; 邪人气分 , 易伤 胃阴 。因此 , 阴主要 指保 护肺 胃阴液 而言 。 为娇脏 , 之 护 肺 肺 津液 处 于被 温热 之 邪灼 伤 局面 , 时 , 早投 辛 凉宣 透 之剂 祛 邪 此 应 外出, 以护卫肺 阴。可遵吴鞠通《 温病条辨》太 阴风温……但恶 “ 热、 不恶寒而渴者, 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此方为“ , 预护其虚, 纯 然清肃上焦” “ ;但咳, 身不甚热 , 微渴者 , 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 温 邪从 表 而解 , 自无伤 阴之 患 。法虽 在解 表 , 在护 阴。但是 , 意却 “ 温病 忌汗 , 汗之 不惟 不解 , 反生 他患 ” 。 “ 太阴温病 , 脉浮洪 , 舌红, 渴甚 , , 大汗 面赤, 恶热者辛凉重剂 白虎 汤主 之” 。但 是用 白虎 一汤 清热 护 阴时 , 吴瑭 曾告 诫 “ 明之 得 当, 原有立竿见影之妙 , 用之不当, 祸不旋踵” 。因此 , 临床应用 白 虎 汤应 注意 两点 : 是 不可 早投 寒 滞 , 麦冬 、 一 如 生地 辈 ; 是不 可 二 过用苦寒 , 因苦能化燥 , 燥可伤阴。 当气分邪热渐解 , 肺胃阴液受伤时 , 表现为口干咽燥 , 干咳少 痰 或 干呕 而不思 饮食 等 。病 证轻 者 , 果 汁饮料 , 梨 汁 、 荠 用些 如 荸 汁 、 苇根 汁 、 冬汁 、 鲜 麦 藕汁 ( 或用 甘 蔗汁 )即五 汁饮 , 牛奶 滋养 , 或

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引用吴鞠通评注《灵枢·热病篇》言:“若留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可以说在外感温热病中,津液的盛衰存亡将直接决定整个病情的机转。

外感温热病是由温邪的侵入,最易转化火热,火热越炽,耗伤津液越重,津液亏耗越重,则水不灭火更致火旺,必须根据温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拟订护阴液和养阴液的两大法则。

间接顾护津液法清热祛邪以护津:温热病伤津的主要原因系温热阳邪所致,故清除邪热是顾护津液之根本,即所谓:“清除一分邪热,即保留一分津液”。

辛凉清热法:适应于温热之邪侵入卫分的初期阶段。

以身热头痛,口咽干痛,咳嗽,脉浮数,舌苔薄黄为特征。

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卫分邪热得解,则津液得留,吴鞠通称此为辛凉解热平剂、辛凉解热轻剂。

辛寒清热法:适应于温热侵入气分,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特征,可选用白虎汤,解除气分实热以护留津液,吴鞠通称此为辛凉重剂清热法。

急下存阴清热法:适应于热邪蕴结于胃肠,燥屎搏结,以身热汗出,腹痛便闭,或下利清水灼肛,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可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清热凉血法:适应于温热之邪侵入营血,以身热燥扰,昏狂谵妄,皮肤斑疹,或吐血衄血,舌绛脉数为特征,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清解邪热以保津。

清热透邪法:适于温热之邪留于阴分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渴饮脉弦为特征,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搜邪外出以保津。

咸寒涩肠护津法:温病后期,往往邪退而正伤,气阴两亏,固摄失常便泄伤津,以大便泄泻,口咽干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特征,可选用一甲复脉汤,方中只牡蛎一味咸寒涩补,既能涩肠补泻,又能清里存阴。

直接滋养津液法甘寒清热生津法:即以甘味及寒性药相配合以滋生阴液,如麦冬、天冬、沙参、知母、芦根等,适应于温热燥邪不解而又灼伤肺胃津液证,以口干而渴,身热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特征。

可选用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清燥救肺汤之类。

论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作用

论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作用

论 养 阴 生 津 法在 温 病 治 疗 中的作 用
马 红 , 付 梓 云 , 杨 进
( 1 . 南 京 中 医药 大学 基 础 医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2 3 ; 2 . 新 加 坡 中 医学 院 中 药学 教研 室 , 新加坡 3 1 9 5 2 2 )
摘要: 养 阴 生 津 是 温 病 的 基 本 治 则 之 一 。历 代 对 养 阴 生 津 法 的 认 识 均 限 于 补 法 范 畴 , 以滋补 阴液作 为其全部 治疗作 用所在 。
MAHo n g ,FU Zi — y u n , Y ANG J i n
( 1 . C o l l e g e o f B a s i c Me d i c i n e , N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Na n j i n g ,2 1 0 0 2 3 , C h i n a 2 . S i n g a p o r e C o l l e g e o f
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9月 第 2 9卷 第 5期
-・-— —

J C :  ̄ RN A LO FN ANJ I NG( n
仃Y( 丁 Ⅱ V o 1 . 勾 No . 5S e p . 2 0 1 3
4 01 - - - — —

论著 ・

学术探 讨 ・
t h e u s e o f mo d e r n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a v e , p r e s e n t e d a p h e n o me n a l e v i d e n c e t h a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n o u r i s h i n g y i n a n d g e n e r a t i n g b o d y f l u i d c a n n o t o n l y t o n i f y t h e b o d y b u t a l s o e l i mi n a t e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Th e p a p e r d i s s e r —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肾活检组织病理(光镜)检查在肾活检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特殊染色可以显现标本中特殊的物质如基底膜、免疫复合物等,然而,常规的特殊染色制作比较费时,尤其是过碘酸六胺银(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namine,PASM)染色,控制不好往往失败。

我们将微波辐射技术应用于肾活检组织的过碘酸Schiff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及PASM染色中,证明具有快速省时,染色效果好,不易脱片等优点,现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肾组织(肾穿刺获得),58℃纯净石蜡;松下NN-5208型微波炉(输出功率600W)。

1.2 试剂1.2.1 Schiff液:同常规Schiff液配制。

1.2.2 环六亚甲基四胺-硝酸银液(贮备液):5%硝酸银3%环六亚甲基四胺液环六亚甲基四胺-硝酸银液(工作液):环六亚甲基四胺-硝酸银液(贮备液),5%硼砂液1.2.3 混合红染液:变色酸2R(chicmolocps 2R)亮绿SF蒸馏水100ml磷钨酸冰醋酸1%酸性品红少许(需染片后确定)1.3 方法1.3.1 制片肾穿刺组织经升汞-苦味酸混合固定液固定后,常规酒精脱水、氯仿透明、石蜡浸透、包埋,切片厚2μm。

1.3.2 染色(1)PAS染色[1]:①染色前将切片置微波辐射,中档2~3min,再入70~80℃烤箱中5min,常规脱蜡入水;②切片入%过碘酸液,放入带气孔的塑料染色缸中置微波高档30s;③蒸馏水轻洗,入Schiff液中,置微波炉中档30s;④流水冲洗10min(切片转为玫瑰红色);④蒸馏水轻洗切片,苏木素复染30s~2min,水洗兰化(必要时以1%盐酸酒精分化);⑤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2)PASM染色:①同PAS法的步骤①;②切片入30%含碘(3%)酒精5min以脱汞,蒸馏水洗,入5%硫代硫酸钠5min以脱碘;③蒸馏水洗,入1%过碘酸氧化15min(室温);④蒸馏水洗,入环六亚甲基四胺-硝酸银工作液,微波中档1min左右(染色过程镜下控制,可在温蒸馏水中轻洗切片以便光镜下检查);⑤蒸馏水轻洗(如银过染,则室温下以%的氯化金调色10s),入3%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中数秒~2min;⑥蒸馏水轻洗,1%醋酸中过一下,入混合红液20min,1%醋酸水洗,入1%亮绿液,镜下控制,快速脱水(甩片);⑦常规透明、封片。

滋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滋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在临床用药时 , 一定要注意保护脾 胃 , 切记滥伤 阳气 ,“ 阳气
者若天与 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也 ” !
余不再累述。不难 看到 , 一部 《 伤寒论 》 从始 至终 都贯
滋 阴生津 在温 病 学 中的应 用
杜 俊 生
关键 词 : 阴 生津 ; 阴补 虚 ; 阴 降 火 ; 滋 滋 滋 温病 学
根, 清营汤中的生地 、 元参、 麦冬 , 犀角 地黄 汤中的生 地 , 都是
养 阴生津之 品 , 都起 到补充 阴液 不 足的作 用 。笔 者认 为 , 滋
阴法在温病 中能起到预防和治病 的作 用 , 与现代 医学重视机
体失水和 电解质失衡而采 取补液的方 法具有 相同的意义。
2 滋 阴 制 火
4 滋 阴 化 瘀
津 , 叶天士所 说 “ 如 热邪不 燥 胃津 , 必耗 肾液 , 二是 失治误 ”
治 , 鞠 通 所 说 “ 病 误 表 , 液 被 劫 ” 是 索 体 阴 虚 , 叶 如吴 温 津 三 如
天士说“ 初病即舌干 ,针对津液的不足 , ” 就采用 “ 实其 阴以补
其不足” 以滋 阴补虚 来补 充 阴液 的不 足 , 银 翘 散 中的芦 , 如
中 图 分类 号 : 24 2 R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6—0 7 ( 0 0) 3一 1 4— 2 10 9 9 2 1 0 O o 0
温热病是 当今最常见的内科 疾病 , 邪热伤 津是该 病最基 本的发病 机理 , 而滋 阴生 津是温病 治疗 的 基本 大法 , 有较 高 的临床实用价值。以下从滋 阴补虚 , 滋阴制 火 , 滋阴祛邪 , 滋
温病热瘀证是多 因素多环节病 理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 阴 而 伤在温病热瘀形成过程 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 血热炽盛 煎熬脉 内阴血 , 脉外之 津液 注于脉 中, 以补 偿脉 内血 液的不足 , 使脉 外之津 亏乏 , 另一方面 , 热 的炽盛 可直 接耗伤 脉外津 液使 邪 津液耗伤加重 , 津液 亏乏 , 血液 变 黏稠 , 流速 减缓 , 而造 成瘀 血 的内停 , 形成 热瘀互结 之证 , 根据“ 津血 同源” 的理 论 , 在治 疗上有“ 养血 可生津 , 保津 即保 血 ” 的理 论 , 阴生 津药物对 养 热瘀证有 明显的治疗 作用 , 以发挥 其增 水行 血 , 消散凝 聚 等

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火 , 足 于 水 , 以 滋 水 泻 火 为 急 务 ” 所 以 滋 阴 是 温 不 惟 ,
般温 病无须 用 到 , 只有 在 湿 温病 过 程 中才 有应 用 的
病 治疗 的重 要方 法 。叶 天 土在 《 热论 》中论 述 的关 温 于救 阴与通 阳等 原则 至 今 仍指 导 临 床 , 说 : 热病 救 他 “
漏万 。 1 滋 阴 法 在 心 系 证 候 中 的 应 用
方剂 : 沙参 麦冬 汤 。 2 6 肺 燥 肠 闭证 . 剂: 五仁 橘皮 汤 。
3 滋 阴 法 在 脾 胃 系 证 候 中 的 应 用
症 状 : 嗽不 爽 , 多 , 腹胀 满 , 咳 痰 胸
便秘 , 质 淡 , 细 。治 法 : 肺 化 痰 , 肠 通 便 。方 舌 脉 肃 润
( 文校对: 春渝 本 庞
收 稿 日期 :0 1— 7—0 ) 21 0 5
滋 阴法 在 温 病 治疗 中 的应 用
张 迎 泉 王 红 艳
关键词: 温病; 滋阴法; 中医药疗法
d i 1 . 9 9 jis . 0 3 8 1 . 0 2 0 0 2 o :0 3 6 / .sn 1 0 —9 4 2 1 . 4.2 文 章 编 号 :0 38 1 2 1 )0 —6 60 1 0 —9 4( 0 2 一40 6 —2
有 谵语 , 疹 隐隐 , 斑 咽燥 口干而 反不甚 渴 , 舌质 红绛 、 苔 薄 或无 苔 , 细数 。治 法 : 营 泄热 。方剂 : 营 汤 。 脉 清 清 14 气 营 ( ) . 血 两燔 证 症 状 : 热 , 壮 口渴 , 痛 , 躁 头 烦
不 安 , 肤 发斑 , 肌 甚或 吐血 、 血 , 绛 苔 黄 , 数 。治 衄 舌 脉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认为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从养阴补不足、养阴以制火、养阴以透邪、养阴以祛瘀及养阴以敛阳五个方面阐述了养阴生津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在温病的十大治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养阴生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深入,对其机理的逐渐认识和提高,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笔者就养阴生津法在温病学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1 养阴补不足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阴液的耗伤,这是由温病的性质所决定的。

有学者运用电子计算机对22部有代表性的温病专著进行了方证分析,在对古代温病2158个方证分析中发现,温病最为多见的十大症状依次是:发热、口干渴、有汗、脉数、谵语、恶寒、头痛、烦躁、发斑和神识不清。

其中以发热、口干渴和有汗三大症状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症状出现的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口干渴的病机无疑是外感发热耗伤津液的结果〔1〕。

造成阴液耗伤的原因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热邪伤津,如叶天士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二是失治误治,如吴鞠通所说:“温病误表,津液被劫,……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

”三是素体阴虚,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即舌干。

”〔2〕针对阴液耗伤这一病理变化,就必须采用“实其阴以补其不足”(《灵枢.热病》)的养阴生津法来补充阴液的不足。

按此理论,养阴生津法应贯穿整个温热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银翘散中的芦根,清营汤中的生地黄、玄参、麦冬,犀角地黄汤中的生地黄以及加减复脉汤中的生地黄、阿胶、麦冬、白芍等,都是养阴生津之品,都起到补充阴液不足的作用。

有论述认为,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中能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预防,二是治病。

虽因温病种类不同及发病阶段不同,但在治疗中都贯穿着既要祛邪,又要固护津液,不使邪去阴伤的原则,起到了对疾病既要治疗又要防变的作用。

对温病治疗使用滋阴法的机会甚多,其目的不在于滋养阴血,而在于生津养液,这与现代医学重视机体失水和丢失电解质而采用补液方法具有相同的意义〔3〕。

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

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

临床基础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3万海同(浙江大学 杭州 310027)王灿晖 杨 进(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摘 要 养阴生津法治疗热瘀证,主要是通过增水行血、消散瘀凝、濡润脉道、滋养脏腑以调节血行等多种作用机制达到消除热瘀效能;掌握温病热瘀证候特点是运用养阴生津法的前提,辨别热瘀证除根据病程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外,还要根据当时的证候表现进行辨察;临床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热瘀证,应根据具体证候变化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有机配合应用;应选择滋而不腻、滋而能清、滋而能散的养阴生津方药,同时应根据热瘀证的病变重心选择养阴生津方药。

关键词 温病 热瘀证 养阴 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

热毒血瘀是多种外感热病或类似外感热病的内科杂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热毒邪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本文主要探讨温病热瘀证治则治法等有关内容。

近年来,国内外对温病血瘀证治疗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但其治法大多偏重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热瘀证却缺乏深入的研究。

深入研究养阴生津法对温病血瘀证的治疗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温病热瘀证的病理本质,为探索治疗温病热瘀证的新途径,寻找更有效的方药开拓思路,进而提高临床对其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为内科杂病等血瘀证的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

1 “滋而能通”是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作用机理古人对养阴药物消散瘀结,促进血行的作用早有认识。

如玄参能“通小便血滞”(《本草纲目》),“直走血分而通血脉”(《本草正义》);《本经》载生地有“逐血痹”之功,麦冬“主心腹结气”。

《神农本草经》还记载芍药“除血痹”,鳖甲“主心腹瘕坚积”。

我们的动物实验结果也表明,养阴方(由麦冬、石斛、玉竹、玄参组成,下同)有明显的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

我们在考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及滋养阴液法对体外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时发现,对血栓形成抑制作用最强的是生地、玄参、麦冬,其次才是活血化瘀、理气及清热解毒之品,这均说明养阴生津方药对血瘀证具有良好的作用。

春风起,存津液,防温热

春风起,存津液,防温热

春风起,存津液,防温热在《临症指南医案》里,叶天士对春天始终有些恐惧感。

他的门人邵新甫的解释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重在冬不藏精也……故主治以存津液为第一”。

温病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各种急性传染病,起病迅速,易伤耗津液,气耗血瘀。

在《临症指南医案.温热门》48个医案里,有40个医案选用养阴、滋阴、生津之物,其中阿胶是其常用滋阴之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症。

”为了证明此话不虚,李时珍又拉出成无己为自己增添声势,“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

关于春天容易伤阴的最早论述,应当出于〈内经〉。

〈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因为春天一到,阳气始泄,所伏寒邪随气而升,阴精久耗,故必口干舌燥,壮热烦闷。

温乃化热之邪,先伤上焦,故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

叶天士之所以选择阿胶,和他对阿胶的体认有极大关系。

他认为阿胶“气味降多于生,色黑质润,阴也”,而“阴者中之守,阴虚则气馁,而洒洒恶寒如疟状也”。

〈本草纲目〉里也谈到阿胶可以治“洒洒恶寒如疟状”,但未做解释,叶天士之言,从滋阴理论,别开生面。

《临症指南医案.温热门》里,谈到一个姓黄的病人,此人“体虚,温邪内伏,头汗淋漓,心腹窒塞,上热下冷,舌白烦渴,春阳升举为病,犹是冬令少藏所致。

”叶天士开出的方子是阿胶生地汤,以阿胶为君药,养阴生津,药到病除。

在另一个关姓病人的医案里,其症状“阴虚挟温邪,寒热不止,拟进复脉汤”。

而复脉汤以甘草与阿胶为主,走的也是滋阴补液的道路。

“存的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叶天士此言,与他的门人邵新甫“故主治以存津液为第一”可以相互辉映。

不过在复脉汤里,叶天士去掉了桂枝,理由是“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遗,声气必不相应。

桂枝气质雄烈,精血主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

且血肉有情之品,栽培身内之精血。

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很显然,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只是“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浅谈《温病条辨》中的养阴生津法

浅谈《温病条辨》中的养阴生津法

浅谈《温病条辨》中的养阴生津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文章以《温病条辨》有关论述为依据,对吴鞠通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的经验,从理、法、方、药进行了剖析,综合为九种治法:①宣散生津法;②退热生津法;③凉血滋阴法;④攻下存阴法;⑤养阴润下法;⑥益气滋阴法;⑦补气敛津法;⑧泻火滋阴法;⑨养阴熄风法。

对每一治法的适应症及方药的运用特点作了具体评述。

【关键词】《温病条辨》;吴鞠通;养阴生津法在《方剂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的方剂在应用中采用服热粥,加粳米、糯米、山药粉等,历代医家在祛邪时均注重“护胃气”,养阴生津,个中高手如张仲景,李中梓、李杲、叶天士等,均对此法御之有方。

在临床实践中,因反复接触温热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研习吴鞠通《温病条辨》(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温病学》教科书,1985年3月第一版),不禁慨叹一代大师运用养阴生津法的技术炉火纯青,我辈难望其项背。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中重要法则之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此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其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把养阴生津法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将理、法、方、药有机贯联,对指导温病过程中阴液损伤的救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吴氏养阴生津法的具体运用,散见于《温病条辨》全书中,笔者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将吴氏养阴生津法摄其要旨,综汇为九大法则浅谈于下:1宣散生津法本法主治温病初感,邪入肺卫,卫气郁闭失宣,肺津受灼而较为轻浅者。

吴氏创桑菊饮和银翘散,其中桑菊饮辛凉透表而退热,宣肺生津而治咳止渴,方中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泄风热而透散表邪,桔梗、甘草、芦根宣肺生津而顾护津液以止渴治咳,由于方中药物用量轻灵,故吴氏称之为“辛凉轻剂”。

银翘散是吴氏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的治则,针对温病初入卫分而里热已重,津液虽受灼而不甚伤的证候而设,方中以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而护津,薄荷、豆豉、荆芥辛散卫分表邪,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而止咳,竹叶、甘草、芦根甘凉清热以生津止渴,诸药配伍,既能预先防护津液免受热灼,又不使温热之邪有凉遏冰伏之弊,自无热邪内传伤阴耗液之虞。

对温病保津养阴的认识

对温病保津养阴的认识

对温病保津养阴的认识作者:张含志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03期“耗津伤阴”乃贯穿于温病全过程,是温病特有的病理机制,故保津养阴则为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其他法则均可统一于这一大法之中,或为本法的表现形式,如清营凉血即与本法相类似。

治疗兼证,如活血化瘀而投加补阴之药,笔者在学习温病中,综合各门医家诊治法则,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对保津养阴法则探讨不端荒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教诲。

1 保津养阴的重要历代温病学家,对温病之机理证治,尽抒己见,但对温病养阴保津之强调更加重视,叶天士更有“存得一分津液,使有一分生机”的教诲,而且在《温病条辨》中也始终以救津液为主,至于温为阳邪,易伤阴液迅速转变,往往传递心包造成危候,故伤阴是温病之基础。

阴液耗伤的轻度,直接关系到温病的转归予后,“盖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命,一旦阴液耗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

所心津液之存亡直接关系到人之生死,实其阴而补其不足,因保津养阴一法乃治温病之大法。

2 保津养阴之机理的认识水谷摄入不足,阴液化生障碍和邪热消长对阴液的耗伤是导致温病伤阴的一个因素。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热出汗呕吐腹泻致水与电解质紊乱从而使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脱水,以致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引起体液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使机体营养状态恶化,因而抗病力低下,重则恶液质的出现。

至于保津养阴之法,并非直接输液,而是养阴增液,“增水行舟”之法,即相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另外清热解毒以克伐机体的毒素,扶正祛邪,调解机体的免疫力,以致康复,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在卫分补级阶段,机体处于防御反应状态,尚未发生机能或代谢的明显障碍,急用辛凉保津之银翘桑菊之属,一则解热消炎,二则调动机体抗病机能(扶正),从而消灭致病因素,防止伤津传变气分。

邪入气分是机体对致病因素呈应激状态造成机能代谢发生变化,如高热、昏迷、消渴、消化紊乱则伤津证侯,帮急用清热保津、泻下积热防止毒素吸收。

邪入血分,危重阶段,不仅机体代偿不足,抗损伤作用衰退水电解质严重紊乱,而且致使多系统严重障碍,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微循环表现尤为突出,所以采取咸寒养阴凉血活血以及芳香开窍,恢复气血两伤之津液,灵活运用“清营”、“三宝”之属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泻代清之法。

王孟英养阴药的经验(精)

王孟英养阴药的经验(精)

王孟英养阴药的经验(精)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

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

王孟英认为:温病中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

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十分注重养阴,而且从疾病的发生到善后贯穿始终,将养阴法作为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对《素问·热论》提出的“实其阴以补其不足”甚为推崇,认为“此一句实治温热之吃紧大纲”。

1 、据阴伤的性质用药在养阴药的使用上,王氏颇有见地。

对于温病过程中肺胃津亏不甚者,王氏习用沙参、芦根清养肺胃之津;阴分素亏,阴伤较重者,习用石斛、鳖甲等药。

考石斛甘淡微寒,入肺胃肾经,生津养阴,《本经》谓其“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故王氏喜用其养阴。

鳖甲咸平,入肝、肾经,有重镇滋阴潜阳的作用。

在养阴的选择中王氏对枸杞情有独钟。

他说:“枸杞子味甘多液,能补精神气血之耗伤。

凡气喘吸促,根蒂欲离者,可加入两许,殊胜人参、熟地也。

即不因房劳而气液两亏,不能受重剂峻补者,余亦用此法接续其一线之生机,每多获效。

”王氏的用法突破了枸杞补肝肾之阴的用途,而能补精神气血之耗伤。

并可用于气喘急促,其力胜过人参、熟地。

还可用于气液两亏不能接受重剂峻补者,实乃经验之谈。

对于阴虚证王氏还喜用肉苁蓉。

根据《本经》“养五脏,强阴,益精气”;《本草求真》“体润色黑,诸书既言峻补精血,又言力能兴阳助火,是明因其气温。

力专滋阴,得此阳随阴附,而阳自见兴耳”。

王氏喜用肉苁蓉,一方面取其滋阴之力颇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阴中求阳之用。

2 、养阴多选平淡清养之剂王氏主张温病养阴宜用轻质平淡之法。

认为:“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

元代朱丹溪乃滋阴派之鼻祖,王孟英为清代之养阴大家,在“阳有余阴不足”这一观点上,两者持有一致的看法,但在具体立法用药方面,却有所区别。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作者:徐由立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10期摘要: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养阴生津法是温病治疗中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种方法,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末,本文从文献的角度总结养阴生津之法在温病卫气营血以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的具体运用及意义。

关键词:温病;养阴生津;治法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108-03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1]。

温病最易伤阴,如王孟英所说:“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吴鞠通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也…”[11]。

针对这一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可见温病宜时刻顾其津液,以护液为急。

本文从卫、气、营、血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来具体阐述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1温病“养阴法”的历史渊源早在《内经》就有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温热病的记载。

《灵枢·热病》提出“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提示了温热病的正气损伤以阴液为主,从而养阴是补助正气的主要方面。

汉代《伤寒论》中除有猪肤汤之类滋阴润燥方外,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方中,也配合使用了养阴生津的药物[2]。

至晋唐时期,益气养阴法在外感温热病的运用中更趋广泛。

如《千金要方》记载孙思邈治疗热病伤阴,首用大量甘寒药物养阴生津,如地黄煎,在运用解表、攻下等法时,亦配合滋阴药物,如葳蕤汤中用葳蕤,白薇,生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人参,从而开滋阴解表、养阴攻下之先河[3]。

宋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多用人参、白术再加一些滋阴的药物[4]。

到明清时期,温热学派崛起,对外感温热病中阴液耗损和养阴生津法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司宽红【摘要】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治疗上,养阴保津法可加强祛邪,间接可保津护阴,体现了“邪祛正安”和“扶正祛邪”的重要机理.因此,在治疗温病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注意养阴保津这一重要原则,以防津亏液竭、变生不测,从而达到抑邪固本、标本同治的效果.故对温病养阴保津的方法,从间接护阴法、直接养阴法和综合养阴法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将养阴保津法贯穿于治疗温病的每个阶段.同时应注重辨证施治,明确温病不同阶段阴分受损程度,合理用药,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9【总页数】2页(P1197-1198)【关键词】保津养阴;温病【作者】司宽红【作者单位】石泉县中医医院,陕西安康 7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治疗上,固本法之一的养阴保津法在一定阶段可加强祛邪,祛邪间接可保津护阴,这体现了中医学“邪祛正安”和“扶正祛邪”的重要机理。

因此,无论在治疗的哪一阶段都必须时刻注意养阴保津,以防津亏液竭,变生不测。

笔者就保津养阴的方法论述如下。

1 间接护阴法1.1 温热病邪热尚盛阶段应以祛邪为主同时兼顾护阴,即叶天士所谓“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1]之意。

方药不宜用辛温燥热等劫津之品,及时清解温热之邪,控制病理的呕吐、泄泻等。

温邪在表时,用辛凉解表而不用辛温发汗,防止过汗;邪热内炽时,用甘凉清热而不用苦寒化燥,这都是间接护阴的重要原则。

以风温为例,《温病条辨》指出:“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只“当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叶、川贝之属,凉解表邪”。

银翘散为辛凉平剂,它用鲜苇根汤煎,具有清热生津之妙,于解表之中寓有护阴之意。

若邪热炽盛,则用辛凉重剂的白虎汤,以其既能退热而又能保津液。

温热病证治(六):保护和滋养阴液

温热病证治(六):保护和滋养阴液

保护津液的一般方法:在卫分不宜过汗,过汗则伤津伤液;在气分宜急下存阴,缓则伤阴;不见湿象,慎用苦燥、温燥等药,因其易伤胃津,易劫肺阴。

在临床上若见:身热口渴,口干舌燥,消瘦神疲,无唾液或粘连如丝,舌干红,脉细数无力,此为津液耗伤之征,可用清热生津滋阴的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加沙参、生地、玉竹、花粉、阿胶、火麻仁和鲜西瓜汁治之;若温热病失治伤及真阴,或误汗、误吐、误下,致阴液亡失,见身热大汗,汗咸而粘,面红口干渴,常有牙龈出血,舌红绛而干萎,脉虚数无力,此为亡阴之征,多见于重症传染病晚期,宜用滋阴益气、敛汗固脱的加减复脉汤治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吉林参、炙甘草(益气);麦冬、生地、阿胶、黄精、鸡子黄(滋阴);龙骨、牡蛎、五味子(敛汗固脱)。

滋阴与清热的关系

滋阴与清热的关系

滋阴与清热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滋阴与清热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滋阴指的是通过补益阴液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而清热则是通过清除体内热邪来调节体温。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滋阴与清热的关系,以及在中医养生中如何正确应用这两个概念。

一、滋阴与清热的本质滋阴与清热在中医理论中都与体内的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平衡是中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衡都可能引发疾病。

滋阴是指通过补充和增强人体内的阴液,以达到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

阴液在中医理论中是与阴虚相关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体内的津液、精血等具有滋养作用的物质。

当人体内的阴液不足或损耗过多时,就会出现阴虚的状况,表现为口干、眩晕、心烦等症状。

清热则是指通过排除体内的热邪,以降低体温,消除热毒,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热邪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病因,它可以通过内外感染、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途径进入人体。

当热邪入侵体内时,会导致机体产生热症,如口渴、便秘、尿黄等。

二、滋阴与清热的相互关系滋阴与清热虽然各自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但在实际应用中二者经常相辅相成。

具体来说,滋阴可以起到清热的作用,而清热也可以促进滋阴。

1. 滋阴能够清热滋阴药物中许多具有清热作用,如麦冬、玄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滋润阴液,增加体内的津液含量,从而起到清热的作用。

例如,麦冬有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心烦、口渴等症状。

2. 清热有助于滋阴清热药物在清除体内热邪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滋阴。

例如,黄芩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以利尿排毒,帮助阴液的生成和循环。

在中医临床中,常将黄芩与滋阴药物合用,以达到清热滋阴的综合效果。

三、应用滋阴与清热的注意事项在中医养生中,正确应用滋阴与清热的原则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应用注意事项供参考:1. 辨证施治滋阴与清热的应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疾病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学派新加黄龙汤清热通便,而滋阴益气之效力又非常强

温病学派新加黄龙汤清热通便,而滋阴益气之效力又非常强

温病学派新加黄龙汤清热通便,而滋阴益气之效力又非常强
新加黄龙汤实际上是调胃承气汤作基础方,它内含的基础方,有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又有增液汤,养阴清热的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虽然也有人参、当归,这个是和黄龙汤一致的。

但是它侧重在养阴方面。

滋养阴液,滋阴清热,生地、玄参、麦冬,这个是增液汤,配海参,这四个形成一组,可以说有很强的养阴力量。

海参的特点,晒干了就一点点,新鲜的时候体积很大,很滋润,所以吴鞠通说它“其液数倍于其身”,“其液”,它的体液,非常滋润,养阴力量很强。

也是药食两用。

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的大黄芒硝,配上养阴清热的一个药组,这个药组是增液汤加海参。

人参、当归作为佐药,益气养血。

姜汁在这里有两个作用。

一个它可以振奋胃气,第二个,有反佐意义。

这类阳明腑实证,因下失下以后气阴两伤,往往伴有这种胃气上逆,下面不通,所以用药下去,容易药病格拒,用姜汁少量偏温,在全方起到防止药病格拒作用,是反佐用法。

既是佐助药,振奋胃气,又有反佐意义,防止药病格拒。

它的性味和全方的偏凉性,又有不同,它偏温,符合反佐的含义。

当然姜汁自身也有和胃降逆作用。

甘草是使药,既能养胃气,安定中焦,它又可以增强这种益气作用,这是使药调和诸药了。

调和药性为主,也有一些佐药的意义。

这是新加黄龙汤和黄龙汤的不同之处。

他强调气阴两伤,黄龙汤是气血不足,从正虚的角度是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干渴和有汗三大症状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 症状出现的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口干渴的病机无
疑是外感发热耗伤津液的结果〔1〕。造成阴液耗伤的原因最主要有
三个方面:一是热邪伤津,如叶天士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 液。”二是失治误治,如吴鞠通所说:“温病误表,津液被劫,……

1 养阴补不足

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阴液的耗伤,这是由温病的性质所决
定的。有学者运用电子计算机对22部有代表性的温病专著进行了方证
分析,在对古代温病2158个方证分析中发现,温病最为多见的十大症 状依次是:发热、口干渴、有汗、脉数、谵语、恶寒、头痛、烦躁、
发斑和神识不清。其中以发热、(转自医学论文网
2013-9-22
在肾脏
先虚之人,不能托邪外达”。故提出“养阴托邪”,临证常用鲜生地
黄、玄参与豆豉、薄荷 配伍养阴托邪。
伏气温病阴精的先亏,加之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液更易耗 损,采用养阴生津法,有助于里热的外透。所以在春温病的辨证治疗 中,以玄参、生地黄、麦冬、(/)芦根、天花粉等为主 的养阴透邪药贯穿始终。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过程中,更充分地体 现了养阴透邪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养阴生 津法必须坚持早用、重用,贯穿全程。发热期解毒养阴,低血压休克 期大剂量养阴生津,少尿期滋阴泄邪,多尿期滋阴生津,恢复期养阴 益气〔6、7〕,都重用了玄参、生地黄、麦冬等。而在发热期即投滋 阴生津之品的患者,
实验研究表明:消散热瘀作用的主要是养阴生津法,而化瘀法则起着 辅助作用。热瘀证存在着阴虚的病理变化,养阴生津法能针对热瘀证
阴虚的病理变化,发挥其增水行血、消散凝聚等效应,达到养阴以消
除热瘀的治疗效果〔8〕。这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温病热瘀证的病理 本质,为临床采用养阴生津法治疗热瘀证奠定了基础。
2013-9-22
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提 要: 认为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有较高的临床实用 价值。从养阴补不足、养阴以制火、养阴以透邪、养阴以祛瘀及养阴 以敛阳五个方面阐述了养阴生津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在温病的十大治法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近年来随着对养阴生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深入,对其机理的 逐渐认识和提高,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就养阴生津法在 温病学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1981(2)∶22

2013-9-22
5 马有度.保津养阴在温病学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医,1981(4)∶24


6 吴 成.滋阴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探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
3(3)∶10

7 王 英.温病若干治疗法临床研究进展概况.中医药信息杂志,
1988,5(5):17
8 万海同,杨 进.养阴生津法对家兔热瘀模型血液流变学和凝 血指标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46~48 9 王 兴.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几个问题.新中医,1991,23(8)∶7
2013-9-22
应的瘀热互结见证〔10〕。阴伤与温病热瘀证的形成密切相关,邪热
伤阴是导致温病热瘀的主要因素,阴伤导致脉道涸涩则是温病热瘀证
的重要病理〔8〕。根据“津血同源”的理论,生理上津与血相互资 生,相互为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所以治疗上有“养血可生津,保
津即保血”的说法,养阴生津方药对温病热瘀证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
黄、阿胶、麦冬、白芍等,都是养阴生津之品,都起到补充阴液不足
的作用。有论述认为,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中能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预 防,二是治病。虽因温病种类不同及发病阶段不同,但在治疗中都贯
穿着既要祛邪,又要固护津液,不使邪去阴伤的原则,起到了对疾病
既要治疗又要防变的作用。对温病治疗使用滋阴法的机会甚多,其目 的不在于滋养阴血,而在于生津养液,这与现代医学重视机体失水和
2013-9-22
床实用价值,随着中西医理论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结合,其
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光新.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热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
报,1991,6(2)∶22~23

2 顼
琪.对温病保津养阴法的探讨.山西中医,1985,1(1)∶3
3 杨玉梅.试论温病治法中的滋阴法.陕西中医,1987,3(8)∶353 4 吴家驹.养阴生津与水、电解质平衡的关系.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9-22
胞的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并有增强小白鼠血清抗体产生的作用。这
是某些重症感染或长期发热不退难以治愈的病例,经用养阴清热治疗
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1〕。 3 养阴以透邪 伏气温病初起因阴液不足而内伏之热不能透达。叶天士在《三时伏 气外感篇》中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 藏于少阴。”其“冬令收藏未固”说明肾精先虚。柳宝诒说:“尝读 喻嘉言《尚论后篇》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附细辛汤 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 之阴,而其为正虚邪实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 对面推想,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病乎?”“伏温发于少阴,
2013-9-22
丢失
电解质而采用补液方法具有相同的意义〔3〕。此法实际就是预防、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理论及方法,是通过调动、调整人体对水、
电解质平衡紊乱的调节和代偿能力,而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的目的。与现代医学的液体疗法比较,中医学的养阴生津疗法确有其 独到之处〔4〕。
2 养阴以制火
2013-9-22
在渡过低血压休克和少尿期的危重时间缩短,变证险证也相应减少。
养阴生津药在此类疾病中的运用,充分地体现了养阴透邪的思想。 4 养阴以祛瘀

温病热瘀证是多因素多环节病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阴伤在温病热
瘀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血热炽盛,一方面煎熬脉内阴 血,脉外之津液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不足,与此同时,由于 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而使脉外津液亏乏。另一方面,邪热的 炽盛可直接地损耗脉外之津液,使得津液耗伤加重〔9〕。血中津液 亏乏,血液遂变粘稠,流速减缓,进而造成瘀血内停。当此之时,如 深入血分之热邪与新形成之瘀血相互搏结,即可在一定的部位出现相
气血津液的温煦濡养,功能活动极端低下,气化作用异常紊乱,以致
阴阳不能相互维系,阴失其守,阳不能固〔11〕。 针对脱证的病理 变化,采用养阴生津,补阴以敛阳,使得“阴复则阳留”。临床见到, 汗出不止,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喘喝欲脱,脉象细数甚或散大,舌 干红者,为阴液耗竭之象。 临床运用的生脉散,益气敛阴固脱,可防止由阴竭而引起“亡阳”。 生脉散针剂,被广泛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抢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充 分地体现了养阴敛阳的理论思想。 综上所述,养阴生津法在温病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较高的临
2013-9-22
以滋
水泻火为急务”,而养阴生津就是以补不足之水,来制过亢之阳。 临床上广为运用的甘寒生津之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咸寒滋液的加减
复脉汤,以及甘咸合用的增液汤都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正如吴鞠通
所说“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现代研究证实,养阴生(转自 /:)津药物能够中和、对抗、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所产 生的致热原,从而起到制火的作用。有论述认为,保津养阴之机理, 总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直接和间接的清除, 二是对机体功能代谢的调整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其具体的作用机理, 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作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多个环 节〔5〕。养阴生津药物能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与一般的补 液有明显的不同。动物实验表明:清热养阴方对小白鼠巨噬细
津液属阴,温邪属阳。无论是在温病的初期、中期,还是末期,都 存在着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热邪的亢盛最易灼烁阴液, 造成阴液的亏虚,阴虚阳更旺,更助热势,而使邪毒更盛,形成恶性 循环,甚至导致“亡阴”,这是“阳盛则阴病”的病理变化,过亢之 阳必然导致阴液的亏虚。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
/:)阴液的骤损是最初的病理变化,随着此病理变化,
而产生元气的耗损,导致“气随液脱”。津气的暴脱,使得阳无以依 存,形成了亡阳气脱证。针对阴液耗竭,吴鞠通说:“耗之尽则阳无 以恋,必气绝而死矣”。有论述认为,脱证的病理基础,主要是津气
2013-9-22
急剧耗伤,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气血运行严重障碍,脏腑组织缺乏
5 养阴以敛阳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阴和阳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阴阳两方各以对 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单
独存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温病脱证是由于邪盛正虚,或 因汗、下太过,引起阴液骤损导致亡阳气脱的危候。(转自:
10 董锡玑.温病血分证之我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4(1):56
2013-9-22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三是素体阴虚,如叶天
2013-9-22
士所

说:“初病即舌干。”〔2〕
针对阴液耗伤这一病理变化,就必须采用“实其阴以补其不足”(《灵

枢.热病》)的养阴生津法来补充阴液的不足。按此理论,养阴生津法应
贯穿整个温热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银翘散中的芦根,清营汤中的生 地黄、玄参、麦冬,犀角地黄汤中的生地黄以及加减复脉汤中的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