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题组 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2019 海南地理卷)以下图表示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荒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固。

据此达成 l~3 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 月土壤含水量高A. 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显然不一样于其余月份的原由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保护生态安全,毛乌素荒漠的南缘合适A. 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分析: 1.C 2.B l8.D1.读图可知, 5—9 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 月和9 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可知,选项 C 正确。

2.毛乌素荒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6—8 月(北半球夏天)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

综上可知,选项 B 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固,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坏,所以毛乌素荒漠南缘合适自然演化。

(2019 山东文综卷 )绿洲与荒漠的交织带生态环境柔弱,在其邻近的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会使交织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散布表示图。

达成4~5 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邻近的交织带 ()A.自然植被改良B.风力侵害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连续发展,应当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织带发展浇灌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派水资源分析: 4.C 5.D 第 4 题,绿洲与荒漠的交织带是生态柔弱区,在绿洲区邻近过度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降落,其余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 C 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2.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 )A.aB.bC.cD.d(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根据2015年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

2000年至2012年,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③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黑河流域说法正确的是A. 黑河属于内流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 图中乙处最有可能形成冲积扇,丙处可能有大面积沙丘分布C. 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D. 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森林破坏严重2. 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

B. 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

C. 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

D. 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1. C 2. D【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1题详解】根据题干和图示内容可以知道,黑河属于内流河,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答案A错误,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的地方,甲处最容易形成冲积扇,图中乙处出山口较远,不可能形成冲积扇,故答案B错误,从中游向下游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幅增加,沙质土壤,水分下渗增加,所以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答案C正确,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森林破坏属于人类活动,故答案D错误。

所以选C。

【2题详解】黑河流域为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人为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荒漠化严重,所以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当地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减少水资源的用量,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努力保护植被,河流径流量较少,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大兴水利设施”不合适,应适当建设,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D。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管理〔2021海南天文卷〕以下图表示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坚持动摇。

据此完成l~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清楚不同于其他月份的缘由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平安,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宜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1.C 2.B l8.D 1.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

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域,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形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坚持动摇,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宜自然演化。

(2021山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织带生态环境软弱,在其左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织带生态环境退步,构成〝生态裂谷〞。

以下图为〝生态裂谷〞散布表示图。

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构成进程中,左近的交织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腐蚀削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活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继续开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织带开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制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4.C 5.D 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织带是生态软弱区,在绿洲区左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形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域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多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4万多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

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

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

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 乱砍滥伐B. 生活习惯C. 执法不严D. 气候变迁2.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 开发利用新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B. 先移民,后治理C. 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D. 建水电站1.A2.B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A.等高条播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D.平整坡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降水强度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D.地表糙度3.A4.D洛川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办,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22.57万人。

洛川县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落后。

图9示意陕西省洛川县及其乡镇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洛川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 C.过度并垦D.过度开矿6.如果要制作一幅反映该县各乡镇的水土流失现状图,需要的地理信息图层主要有( )①等高线图②人口密度图③土地利用现状图④地表植被覆盖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C 6.D读贵州省某流域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与坡度、坡向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7.目前,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位于()A 坡度 5 °,坡向西北坡B 坡度15 °,坡向南坡C 坡度40 °,坡向西南坡D 坡度50 °,坡向东南坡8.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毁林开荒B .城市建设C .修筑公路D .旅游开发7.B 8.A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 2002年素明东滩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公认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鲁教版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

鲁教版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选题“泾渭分明”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渭清泾浊)。

历代至今,都有人实地考察,然而泾渭变迁,清浊难辨。

但根据科学测定:泾河年均泥沙含量高达196公斤每立方米。

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年均泥沙含量只有27公斤每立方米,泾河的年均含沙量竟是渭河的7倍之多。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据图文材料判断下列不是认为“泾清渭浊”的依据是( )A.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B.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C.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D.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大3.“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 )A.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流域内降水增加B.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C.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D.受沙尘暴影响,泾河含沙量增加【答案】1. B 2. D 3. C【解析】1.泾河源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夏季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最大。

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夏季,B对。

其它季节河流水量小,侵蚀能力弱,含沙量小,A、C、D错。

2.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泥沙含量减少,河水较清澈,A是。

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河水清,B是。

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其它季节径流量小,侵蚀能力弱,河流含沙量小,水清,C是。

泾河的年均含沙量是渭河的7倍之多,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小,泾浊渭清,不是“泾清渭浊”的依据,D不是。

3.“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增多,泾河变混浊,C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6分)【答案】(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解析】该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综合考察气候和荒漠的主要成因。

通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地为塔里木盆地,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是山脉,所以海洋水汽到达较少。

2.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答案】(1)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草地。

沙地:治沙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解析】该题以区域等值线图、地质剖面图和表格为切入点,综合考察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自然地理特征为内陆高原区;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在此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类型为旱作耕地、草地。

沙地(荒漠化地区)治理措施为合理放牧,防治荒漠化。

旱地治理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

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4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每空2分,共4分)(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任意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8分)【解析】该题通过对流域地形图、地层剖面图的判读与综合分析,考察学生的地理原理应用技能和探究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河源头地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河源头地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农垦C.过度放牧D.过度利用水资源2.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A.东坡 B.西坡C.南坡D.北坡1.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草地退化的原因。

由图可知,该河源头地区草地在海拔较低的地区,退化率较大,河源头地区人口较少,樵采、农垦、水资源利用较少,只能是过度放牧引起的,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退化率较大的地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地区。

山地海拔较低的地区有森林资源分布,由于过度樵采造成草地退化。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图可知,相同海拔高度,南坡退化率较高,说明人类活动较活跃,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相同退化率,西坡分布的海拔高度较高,人类活动最活跃。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

降水量大于400mm 为森林景观,200~400mm为草原,小于200mm为荒漠。

读图,完成3~4题。

3.森林景观出现在A.甲 B.乙 C.丙 D.丁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B.冬季在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C.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D.丁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畜群数3.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森林景观的分布。

由题干可知,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

由图可知,乙地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甲乙丁三地降水量小于400mm,丙地降水量在400mm以上,分布有森林景观。

4.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牧业生产活动。

由图可知,丙地海拔较高,夏季草场长势比较好,到此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

甲地降水量较大,不需要大量掘井。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测试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吉林实验中学月考)“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

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

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1.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C )A.遮挡风沙B.遮阳挡雨C.防外人跌入D.美化建筑解析: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树冠冒出地面,可防外人跌入,C项正确;地坑是人们在平地上挖出的深坑,在“地坑院”中种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A、B两项错误;大树是种在地坑中的,对美化建筑作用不大,D项错误。

2.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B )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解析:“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故“地坑院”应建在土层深厚,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地下水深、不易出水,降水较少的地区,故B项正确。

(2019·扬州质检)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在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影响下逐步地改变、影响或适应特定的生态因子后形成的。

下图为我国和西欧两处典型传统村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造成两幅景观图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D )A.地形差异B.气候差异C.交通运输方式不同D.农业生产方式不同解析:图a为一个紧凑的村庄平面,只有很窄的街巷,这是因为这里没有大型动物和动物拉的车。

由于很少有谷仓或马厩,造就了一种大体上统一的村庄外观,主要包括农舍,为我国的村落,该地以种植业为主;而图b展示的是稀疏的房屋,为西欧的村落,与该地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有关。

所以造成两幅景观图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1 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思维拓展石质荒漠化与次生盐碱化的分析1.石质荒漠化的分析(1)成因:人为活动是产生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长期的自然植被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石漠”景象。

(2)危害:丧失土地资源,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出现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

(3)措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结合起来分析。

2.次生盐碱化的分析(1)成因:自然方面(频繁的旱涝灾害;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少);社会经济方面(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

(2)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不能只灌不排;选种耐旱、耐盐碱作物;农田覆盖;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1)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②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扩展,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后面表格所示(2)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本着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对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主要解决措施有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考点2 水土流失1.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项练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项练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项练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 C.③D.④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A.风化B.腐蚀C.搬运D.沉积1.C【命题立意】本题要紧考查鱼鳞坑最宜植树的地点分析,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

2.D【命题立意】本题要紧考查鱼鳞坑的作用,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易错分析】本题组易错点在于对鱼鳞坑的明白得,许多考生因对鱼鳞坑明白得不全面而错选其他选项。

读图,完成3~4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状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3.D【命题立意】本题要紧考查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依照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定,图示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位于洪涝地区,故水资源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

【易错分析】许多考生从图示当代城镇的位置位于公路沿线,错误认为城镇分布受交通线分布的阻碍而错选A选项。

4.B【命题立意】本题要紧考查区域地理特点比较,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图示河流位于内陆盆地,故河流从山区向沙漠内流,则图示反映当代的都市向河流的上游进展,反映河流下游荒漠化扩展。

【易错分析】图示古城被沙漠掩埋,当代城镇多位于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考生可能会认为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气候变洪涝了,导致沙漠扩大了而错选D选项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2021新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1新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①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 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 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②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 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③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 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1)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 地区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 河流下游,地势最低,且邻近湖泊, 地下水埋藏浅,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1)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影响有( A ) ①土壤板结,土地生产力下降 ②含盐量增加,土地肥力下降 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④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主要是指可溶性岩石分布地 区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岩 石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从题干可知,该地有植 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 到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故C项正确。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常见治理措施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大, 常见治理措施如下 :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专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专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专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上游砍伐植被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围湖造田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A. 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B. 库区蒸发量加大C. 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D. 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答案】1. B 2. A【解析】1.图示洞庭湖面积减小,其人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围湖造田;二是上游植被破坏诱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入湖泥沙增加,淤积严重。

全球变暖不是主要原因,近年洞庭湖流域内降水量并没有不断减少,②③错。

据此选B。

2.图示洞庭湖面积减小,洞庭湖湿地的功能会下降但不会完全丧失,面积减小会导致蓄水容积减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库区蒸发减少;因洞庭湖为外流湖,盐度存在动态平衡,并不会因湖水减少而造成湖水盐度显著增加,据此选A。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回答下列问题。

3. 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位于()A. 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B. 南亚、南美洲、欧洲C. 北美洲、非洲、南美洲D. 南亚、非洲、南美洲4. 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B. 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C. 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D. 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5. 下列开发方式对雨林破坏较小的是()A. 商业性伐木B. 雨林观光旅游C. 过度迁移农业D. 大规模农场【答案】3. A 4. D 5. B【解析】3.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世界主要热带雨林分布于非洲刚果盆地、南美洲亚马逊平原和东南亚,据此选A。

新高考地理易错题精选专题1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易错突破4大易错学生版(含答案)

新高考地理易错题精选专题1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易错突破4大易错学生版(含答案)

新高考地理易错题精选: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提分突破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考生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

能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态环境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2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23·浙江·高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第1小问湿地的固碳作用,通过读图,考生易错选A选项的土壤碳含量降低,主要是因为植物以根系吸收养分,考生错误的以为植物的多样性会吸收土壤中的碳,但实际上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进行固碳作用。

第2小问考查湿地的治理,比较复杂,各选项看起来都对,考生容易出错,但实际上真正符合题意的只有D 选项。

A选项和C选项本身的表述就不正确,尤其是A选项前后矛盾,B选项一般不易出错,外来物种的入侵通常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迷惑性比较大的是C选项,降低湖面水位本身就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1. 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鱼鳞坑最宜植树的地点分析,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

2.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鱼鳞坑的作用,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易错分析】本题组易错点在于对鱼鳞坑的理解,许多考生因对鱼鳞坑理解不全面而错选其他选项。

读图,完成3~4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3. 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位于干旱地区,故水资源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

【易错分析】许多考生从图示当代城镇的位置位于公路沿线,错误认为城镇分布受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而错选A选项。

4. 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比较,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图示河流位于内陆盆地,故河流从山区向沙漠内流,则图示反映当代的城市向河流的上游发展,反映河流下游荒漠化扩展。

【易错分析】图示古城被沙漠掩埋,当代城镇多位于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考生可能会认为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气候变干旱了,导致沙漠扩大了而错选D选项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5~6题。

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 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省(区)年降水量都在 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6.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5.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荒漠化的现状,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故A错误;结合图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B正确;图示山西、河北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C错误;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水蚀荒漠化,D错误。

【易错分析】荒漠化指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考生会认为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而误选D选项,其实在南方地区也会发生荒漠化,如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破坏导致严重水土流失,表层土壤流失出现红色沙漠化现象。

6.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冻融荒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冻融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易错分析】对冻融荒漠化的区域分布知识的掌握不清楚是造成本题出错的原因。

该图是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特点是A.南方沿海城市地面沉降面积更大B.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C.东部地区分布十分广泛,集中连片D.最大累积沉降量自北向南递减8.有关地面沉降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超采地下水改变了地下基岩和土层的原有应力状态和平衡条件B.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C.高层建筑物建设时地基不牢是造成沉降的重要原因D.城市之间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具有关联性7.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特点,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结合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渤海周边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故只有B项正确。

【易错分析】没有对柱状图各城市地面沉降面积进行对比分析而错选。

8.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面沉降主要原因的叙述,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了地下水漏斗区,逐渐形成地面下沉,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许多考生可能会错选B、D选项,农业需水量大,考生可能以为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过度取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

有的考生可能认为地面沉降会导致地表建筑物发生倾斜,具有关联性。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该表。

据此完成9~10题。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10.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9. 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将各月份的月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这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易错分析】月均温差值不同于月均温最低值,如果把表格7月份月均温差值-0.43℃看成是月均温最低值,容易错选A或C选项。

10. 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林地的生态功能,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易错分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等功能,考生如果不能理解在不同区域所起功能不同,在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主要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往往会错选其他选项。

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11. 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以草地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易出现生态问题,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最小,环境质量好。

12. 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草原区降水较少,过度开垦易出现荒漠化现象,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不宜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种植业。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该地以草原景观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小,不适宜农业发展,不可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该图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及某地局部放大后等高线图。

图中A、B、C、D为该地拟建窑洞处。

材料二:为治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位水土保持学家在某山坡地设立六个位置相邻的小试验场,以模拟降水的方式,观测土壤流失量与地表覆盖状况的关联性。

此六个试验场的坡度、坡长相近,底岩均为透水性甚差的岩层。

下表是这六个试验场的土壤质地与某次降水后土壤流失量的资料。

(1(2)根据材料三判断六个试验场中植被覆盖率最好的是哪个?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D 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分水岭,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2)④地。

从土壤质地看,④地砂粒比重最高,黏粒比重最小,水土保持功能最差,但它的土壤流失量却较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资料综合分析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1)窑洞建设主要考虑光照、地形等因素。

(2)根据各类土壤的质地和水土流失总量分析。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点在于对图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分析,第(1)题,许多考生可能对建窑洞的区位选择不理解而答错。

第(2)题,许多考生不能根据表格土壤质地和特定降水期间的总土壤流失量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而答错。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棘属多年生灌木,耐旱,抗风沙。

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

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

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

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

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

下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39°111°E坡面沙棘林(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上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4)赞同: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不赞同: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1)由题干可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水土流失严重,坡面沙棘林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主要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

(2)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气候干旱,春季降水少,夏季多雨,秋季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效益不高主要与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有关。

(4)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