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福建戏曲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转型和困境,传承保护形势严峻,乡村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的振兴成为当前亟需关注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的现状和挑战:1. 人才匮乏:传统戏曲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由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戏曲传承的人才越来越少。

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淡化,戏曲学习的热情逐渐降低。

2. 缺乏有效的传承模式: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传统戏曲的传承模式也随之面临着挑战。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逐渐式微,现代技术的冲击也使得传承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戏曲的真正技艺传承面临着困难。

3. 表演场所不足:传统戏曲需要具有特定条件的场所来进行演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被改变用途,使得传统戏曲演出的场地越来越少,这也影响了传统戏曲的传承。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与问题:1. 乡村文化逐渐衰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失传,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2.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当前乡村文化保护的机制不够健全,使得很多宝贵的乡村文化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呢?1. 加大传统戏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福建地方戏曲进行数字化推广,借助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戏曲文化,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兴趣。

2. 加强传统戏曲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对传统戏曲学习者的资助和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戏曲艺术,并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将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3. 建立戏曲演出保护基地:加大对传统戏曲演出场地的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戏曲演出保护基地,保障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

新时代背景下闽剧艺术传承与创新之刍议

新时代背景下闽剧艺术传承与创新之刍议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109新时代背景下闽剧艺术传承与创新之刍议□王爱芳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摘 要:闽剧艺术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在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此作为有益的借鉴,进行新剧目的创作。

同时,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使闽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姿彩。

关键词:新时代;闽剧艺术;传承与创新使其逐渐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冰雪雕塑艺术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不断改变自身的不足,掌握更加专业的知识。

另外,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等也能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改善。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想真正实现冰雪雕塑艺术课堂的改革,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对艺术作品进行更深次的研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让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对冰雪艺术雕塑有更全面的总结,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艺术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冰雕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原理和制作方式进行实际运用。

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提高学生对冰雕艺术的兴趣。

同时,在冰雪雕塑的艺术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向课外延伸,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雕塑设计的比赛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将自身的能力进行展示,并从不同的层面来思考与冰雕艺术有关的知识,进而不断提高其艺术水平。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一些时间来让他们进行答辩,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思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在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不断丰富其知识体系。

四、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在冰雪雕塑艺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这门艺术的认识程度来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教学补充,从而让这一艺术教学更能体现时代的发展特点,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具有活力。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福建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传承不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所下降,对于福建南音这样传统戏曲形式的了解和接触面也越来越窄。

许多年轻人更热衷于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活动,对于传统戏曲形式的兴趣日益淡薄,这导致了福建南音传承的不易。

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是福建南音传承的关键,然而如何吸引年轻人对福建南音产生兴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二是市场需求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转变。

传统戏曲形式在现代娱乐市场中的竞争力减弱,观众对于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戏曲表演的需求逐渐下降。

现代社会的兴起和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难以融入当代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三是保护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戏曲形式需要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以免在现代社会中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传承的机会。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在现实中保护的难度不容小觑。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四是创新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戏曲形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由于传统戏曲形式的固有特点和传承文化要求,创新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是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一大挑战。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着传承不易、市场需求不足、保护困难和创新不足等困境。

这些困境的存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和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寻找合适的发展和传承模式,保护和传承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戏曲形式。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1. 引言1.1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在新时代,闽南戏曲文化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民俗风情。

而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闽派美育的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更加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闽南戏曲的精髓融入到当代的美育教育中。

通过美育的引领和推动,闽南戏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将通过对闽南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闽派美育的重要性、新时代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 正文2.1 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闽南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传承与发展历经千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闽南戏曲以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内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在传统的戏曲剧种中,闽南戏曲承载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通过传统的演出形式和技艺传承,闽南戏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为后人传颂。

闽南戏曲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传统的戏曲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年轻人的关注,受众群体有所减少。

如何在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闽南戏曲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促进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强对闽南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要积极推动闽南戏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开拓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只有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闽南戏曲文化才能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2.2 闽派美育的重要性闽派美育是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浅谈福建戏曲现代发展与管理

浅谈福建戏曲现代发展与管理

浅谈福建戏曲现代发展与管理【摘要】:福建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和发展形成历史以及融合有地区浓郁民俗的特点,使得福建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歌剧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些戏剧是死的或濒临灭绝,大多数歌剧状况不佳。

本文以莆仙戏为例,全面深入地了解福建戏曲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合理规划福建戏曲的发展、积极引进现代管理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戏曲发展管理福建戏剧种类众多,都是在较长历史过程中发展和积淀下来的,对全国戏剧的种类和发展进程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条件限制,目前,剧种保存受限,绝大多数已经不能正常演出。

因而,对于福建省的戏曲发展以及传承理念,需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福建戏曲历史发展大约在宋朝末年与元朝建立初期,是南戏传入福建的时候。

而在明朝时期,昆山腔、四平腔等戏种引到福建,与福建省本地区戏曲声腔相互结合,由此产生出新的声腔剧种,并且改良原有剧种在程式、行当、服饰、脸谱等上的不足。

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抗日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福建省属沿海前沿阵地,多数城乡沦陷为日本军控制,福建经济文化发展被截断,戏曲的发展也濒临绝境。

而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戏曲产业重新迎来春天。

在历届全国性的戏剧竞赛中福建戏曲以其精湛技艺取得优异奖项,至今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有三十多个剧目、“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重要奖项。

2、福建戏曲问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福建戏曲虽然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但是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隐忧。

就“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来说,【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戏曲市场需求量与供应量不平衡。

随着莆仙戏演出高度产业化以来,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戏曲表演职业剧团,然而市场的需求量并不大,一般莆仙戏的表演基本为面向农村,在节庆以及庆祝活动中,需要莆仙戏助兴,戏曲演出具有时间影响,再加上莆仙戏以方言唱词作为演出,其演出区域受到较大限制。

闽剧调研报告

闽剧调研报告

闽剧调研报告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福建省。

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精湛的演技以及古老的历史积淀使得闽剧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了更好地了解闽剧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闽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历史渊源、传统表演和现代发展。

一、历史渊源闽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报书戏”被认为是闽剧的前身。

明代末年,闽南地区演员刘高翁将当地的传统民间剧种与元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剧。

至清代,闽剧逐渐成为福建民间戏曲的代表,并在中国各地演出,享有盛誉。

二、传统表演闽剧表演方式独特,通过唱、念、做、打、舞等形式,以及特定的腔调,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表演形式上,闽剧注重唱腔的技巧和表演方式的细致入微。

闽剧有四大唱腔流派:闽南流派、莆仙流派、东川流派和漳州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

三、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闽剧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闽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广泛开展。

一方面,闽剧的演员们通过加强训练和提高表演水平来保持传统的特色;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与其他戏曲剧种融合,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与发展闽剧。

此外,闽剧的宣传推广也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电视、电影、舞台剧等多种形式,闽剧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闽剧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闽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表演形式。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闽剧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加强传统技艺的培养、创新表演形式以及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闽剧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并继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闽南戏曲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之一,而作为闽南戏曲的代表,闽派文化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新时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闽南戏曲也需要进行传承和发展,以适应当代人民的审美需求。

因此,在新时代,如何在美育视阈下弘扬闽南戏曲文化,成为学术界和戏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首先需要突出其地方特色。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时刻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而作为闽南戏曲的代表,闽派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美育视阈下,应该加强闽南戏曲文化的地方风情的展示和宣传。

具体可以通过舞台设计、角色扮演和节目的创作等多种方式,强调闽派文化的地方特色,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闽南戏曲文化。

其次,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注重创新。

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对于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来说,也不例外。

闽南戏曲可以通过创新角色、剧本、曲式等多种方式,来适应当代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创作中可以借鉴当代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使传统的闽南戏曲文化更具有时代感和活力。

最后,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和宣传手段。

随着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舞台表演已经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还需要在网络平台等渠道上展现自己的特色。

在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应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和宣传手段,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总之,闽南戏曲文化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进行传承和发展的。

在新时代,可以在美育视阈下,通过强调地方特色、创新和适应现代化的手段来推动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是福建省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曲风格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变革,福建地方戏曲在传承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并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一、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福建地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代人民的积极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戏曲风格。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人才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戏曲表演而去追求更加现代化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了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人才的匮乏。

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戏曲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激发年轻人对福建地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更多的戏曲传承人才,确保福建地方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需要加强对戏曲剧目的整理和保护。

戏曲剧目是福建地方戏曲的核心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目面临着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要加强对戏曲剧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将传统的戏曲剧目保护好,传承好,使其成为福建地方戏曲传承的重要资源。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需要加强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

福建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音乐、唱腔、表演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是福建地方戏曲的精髓和核心。

要加强对这些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推陈出新,使福建地方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乡村文化振兴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福建地方戏曲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为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新时期以来“现代戏曲”论争与反思

新时期以来“现代戏曲”论争与反思

新时期以来“现代戏曲”论争与反思文/康建兵“现代戏曲”作为一个词汇、术语被使用,往上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宋春舫在1925年使用过“现代戏曲”一词。

[1]往下可延续到当前,比如最近陆续刊发的围绕2019年“张曼君与中国现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的多篇文章。

如果把“现代戏曲”视为一种新的戏剧形态或文体形式,尤其是作为对新时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戏曲新现象的理论表述,主要始于孟繁树教授的倡导和研究。

孟繁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现代戏曲”一词,用来描述当时的现代戏和新编古代戏的创作情况。

进入21世纪以后,吕效平教授在对戏曲本质的研究中同样提出“现代戏曲”,并系统论证了现代戏曲的内涵外延、文体特征和艺术精神等,为现代戏曲注入全新的理论话语,被认为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戏剧理论研究课题”[2],对我国戏剧理论具有建构意义。

由此,从现代戏曲引申出的戏曲现代化、戏曲现代性、现代戏曲的情节整一性等话题,引起大家的争论。

梳理和探讨有关新时期的现代戏曲理论研究及其争论,无疑有助于深化对戏曲现代化、现代戏、戏曲性等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依然是当前和今后戏曲发展康建兵: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川剧《巴山秀才》剧照12与研究的重点。

一、“现代戏曲”的提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戏剧的发展步入新时期。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一大批杰出的戏剧家连同他们的戏曲新作脱颖而出,震动剧坛。

如魏明伦的《易胆大》(1980)、《巴山秀才》(1983)和《潘金莲》(1985),郑怀兴的《新亭泪》(1981),周长斌的《秋风辞》(1985),郭启宏的《南唐遗事》(1986),王仁杰的《节妇吟》(1987),徐棻的《红楼惊梦》(1987)和《田姐与庄周》(1988),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1988),盛和煜的《山鬼》(1987)等。

随着这些戏曲新作和舞台演剧的涌现,以宏观视野和理性思维对这个阶段的戏曲进行梳理和提炼,不仅成为剧作家们的自觉,也是理论界的重要课题。

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的当代思考

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的当代思考

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的当代思考作者:阙世贤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新时期以来福建的历史剧创作取得显著成绩,经历过“文革”的剧作家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照历史,抒发内心感受,引发当代人精神、心灵上的思考。

新时期福建的历史剧有其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从新时期以来福建的优秀历史剧进行论述,分析剧作家的“当代心灵史”。

关键词:历史;当代精神;思考中图分类号:I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67-02元代戏曲成熟以后许多剧本都是来自历史典故和历史传奇。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的“东海孝妇”故事,关汉卿又对原故事根据自已的艺术方式进行加工创造。

其它的许多杂剧传奇如《单刀会》、《汉秋宫》、《长生殿》、《桃花扇》、《赵氏孤儿》、《宝剑记》等,都有相关的历史记载,戏曲与历史结合从原有的时空与当代现实精神相结合,当代的心灵状况又以历史生活历史事件来表现。

黑格尔谈到艺术作品的要求:“就是这外在世界不仅要与所描写的人物协调一致,而且也要和我们协调一致……不管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哪个时代取材”。

剧作家特别爱从过去的历史片段中取材“有一种很大的方便,这就是由记忆而跳开现时的直接性,就可以达到艺术所必有的对材料的概括化”,这就是创作者可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生活,概括为艺术真实,抓住历史规律,跳开现实的制约,根据自已的审美想象创造出艺术成品,以表达当代现实的思想、心灵、情感等问题。

历史题材的创作给了剧作家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创作现代戏的剧作家则很难突破自已的生活范围和当代意识形态的一些影响与制约。

新时期以武夷剧作社为代表的闽派戏剧闻名全国,以其独到的人文思想深度,深沉凝重的艺术风格,以及所塑造的性格复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全国戏剧界独树一帜,武夷剧作社对于戏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则体现在历史剧创作方面,而历史剧的创作“他必须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人民的,也用不着凭广博的知识就可以懂得清清楚楚,就可以使我们感到它亲近,而不是一个稀奇古怪不可了解的世界”。

戏曲“文学性”的寻求——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文学轨迹的嬗变

戏曲“文学性”的寻求——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文学轨迹的嬗变

Forum Homepage戏曲“文学性汀的寻求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文学轨迹的嫗变文/方李珍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的福建戏曲创作,以莆仙戏《新亭泪》《秋风辞》«魂断燕山》为代表的思想性、文学性高超的历史剧群,如惊涛骇浪,掀起了全国史剧创作的高潮,并将闽派戏剧推置全国前列。

在当代戏曲史上,这是继50、60年代以来第二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然而,仿佛是星移斗转间的命数轮回,当下对戏曲表演艺术、剧种特色的呼求则无比热烈,这与新时期的戏曲创作多倚重思想性、文学性迥然有别,(就好比清代戏曲相对明代南戏来说,文人投入创作减少,剧本的文学品位降低,但在舞台演技上则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和长足的提高;戏曲舞台的审美基点从之前的以剧本为中心转向以表演或艺人为中心)。

而当下的这种变化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对戏曲内容意义的倚重转向了对形式意义——表演、剧种、流派、本体的尊重,投映在戏剧创作的载体——剧作家身上,明显的是从新时期对思想性的崇尚、"攥取”而逐步转换为当下对舞台性的尊崇。

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写作进入的是戏剧文学史(评论家王评章语),而当下,他们努力进入的是戏剧艺术史。

或者借用钱穆先生对"文学”的两种划分,当下许多剧作家所理解的戏曲的文学性,不单单是“写的文学",更多的是"唱的与说的文学”。

这应归功于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的举办,尤其是从国家至各省区多种传统戏曲保护与扶持政策的出台,使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精湛的表演艺术的传统戏愈来愈得到注目。

"敬畏传统”、尊重剧种本体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更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艺术自身规律使然,也就是戏曲内部或者说戏曲双重意义阈的自我反拨与调整一一也就是说21世纪以来的戏曲创作,其形式意义阈抬头、越过了内容意义阈,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特征得以张扬,(当然这里讲的是全国的总体趋势与面貌,思想性的追求仍然是许多剧目努力的方向),注重本体,尊重剧种及其传统,重视表演与观赏性,至今短短十几年又一递进,从突出表演到了突出整体,追求思想性与舞台性的统一;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全面凸显。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106 艺苑[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二十三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1]25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振兴,而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又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戏曲分布版图中,福建是地方戏曲大省,现存23个剧种,其中18个本土剧种,5个外来剧种,另外还有5类木偶戏,其中闽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四平戏、泉州提线木偶等19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小而多,并广泛存在于乡村。

探讨在乡村构建地方戏曲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既能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又能丰富群众生活、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提升群众精神面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在实施文化部制定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的基础上,出台了《福建地方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除不断加强对剧目、人才、资料等方面的文化生态性保护之外,还持续加大对地方戏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并把对省属院团演出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向全省县、市的基层院团延伸,各地也相应出台了戏剧演出的财政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活力。

[2]尽管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福建地方剧种小而多,演唱难度也较大,随着老艺人的相继退休或离世,年轻演员的演唱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闽西汉剧,不仅拥有多种腔调,而且在唱腔、发声用嗓方面,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曲调和唱法,即使同属假嗓或本嗓,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和风格也不一样;四平戏的唱腔以本嗓子为主,假嗓交替,经常要在真假嗓子之间转换、转变,音乐结构的拍数也不是单纯的4拍2或4拍4,而是混合拍等。

这些都需要年轻演员在平时唱功训练中潜心钻研。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自古以来,闽南地区一直是戏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闽南戏曲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界独占鳌头。

在当前新时代下,闽南戏曲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在新时代的变革背景下,闽南戏曲传承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戏曲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精髓,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给年轻一代更好的戏曲文化体验。

要重视闽南戏曲的美育功能,尤其是对年轻人进行戏曲艺术教育。

通过开展细致入微的戏曲教育活动,让年轻人了解闽南戏曲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要加强对戏曲艺术家的培养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技艺精湛、能够传承和创新闽南戏曲的艺术家。

要拓展闽南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载体。

传统戏曲在当今都市化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市场,需要创新戏曲的表演形式,结合现代舞台表演的技巧和观众的需求,增加戏曲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可以利用大型文化活动、戏剧节、音乐节等机会,打造多样化的戏曲演出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将闽南戏曲的音乐、曲艺、剧目等推广给更多的人。

要注重闽南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闽南戏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要加强对闽南戏曲的保护措施,包括修缮戏曲文化遗产建筑、整理和保存戏曲音乐、文字等;要开展闽南戏曲的传承教育,培养一批戏曲传承人和学习者,通过师徒传承和学堂教育等方式,传授戏曲的技艺和知识。

新时代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迫切需要根据时代变革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借鉴,充分发挥闽南戏曲的美育功能,拓展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载体,加强闽南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只有这样,闽南戏曲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为我们传承下去。

浅析闽剧推向城市市场面临的新问题

浅析闽剧推向城市市场面临的新问题

浅析闽剧推向城市市场面临的新问题摘要: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近年来正在不断向城市市场推进,一些难点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当前闽剧市场现状入手,对闽剧向城市市场推进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借鉴之用。

关键词:闽剧;城市化运作;问题;措施闽剧作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它有如福州的茉莉花,香飘万里,流行于福建福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地区二十几个县乡,长期以来其演出地点多聚集在乡村。

但伴随着我国一些传统地方剧种成功的城市化和市场化运作,不但走向了现代大都市的舞台而且还流行于海外,这无疑给闽剧的城市化运用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但在闽剧院近年来向城市市场推进的实践看,也确实面临着诸如经济效益、观众来源、剧目选择、方言等现实问题,需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针对上述闽剧在城乡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清楚、客观、全面地看待。

首先要正确地分析好当前闽剧市场的现状,这是基础;其次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闽剧向城市市场推进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这是重点;三是要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是关键。

1 闽剧市场现状分析据统计,目前福州地区共有民间职业剧团143个,其中闽剧团占了127个,仅福清市就多达83个。

闽剧团每个团的演职员平均50多名,是各剧种民间剧团中阵容最大的。

但在当前不少戏曲界人士认为,当前闽剧在农村的演出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戏曲味,整部戏往往是话剧加唱,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皆不足;二是缺乏闽剧味,也就是闽剧原本的独特个性和形式美正在丢失。

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无疑将使得外界对闽剧的认识越来越模糊,直接影响到闽剧未来的市场。

但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保护和发展以及由农村市场向城市市场进军,求得一块市场的地位,正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戏剧艺术的“慢”,在大都市网络时代的“快”节奏里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浅谈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当代戏曲舞台,呈现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同时并举的生存态势。

文章指出了戏曲现代戏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戏曲现代戏创作曲创作;创作力量;审美特征;创作思路;题材发展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的"三并举"方针,是戏曲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戏曲所坚持的创作原则。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戏曲艺术创作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许多戏曲剧种,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新的创造。

1.戏曲现代戏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笔者认为,一切戏曲皆是当代史。

关汉卿等元杂剧剧作家的创作,倾向于选择贴近市民生活与情感的戏剧题材,在唱词和道白中使用方言、俗语、谚语等具有人民语言基础的语言,《窦娥冤》、《汉宫秋》等元杂剧作品以借古讽今艺术手法,传递出作者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人民诉求和审美特征。

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题材既有洋装新戏,又有时装新戏,还有时事新戏[1]。

舞台装置以写实性布景为特征,不再是古典的空舞台或一桌两椅式的象征性舞台表现形式。

20世纪50 年代,如何利用传统戏剧形式表现当下题材,创作“现代戏”成为重要课题[2]。

2.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2.1题材选择多元化本文以《中国戏剧年鉴》2010 年至2015 年戏曲剧目词条收录统计的现代戏剧目的创作为基础,以近两年观摩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剧目为补充,进行分析论述。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现代戏曲作品是当代戏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各地纷纷从成熟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相继涌现出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的现代戏作品晋剧《红高粱》、豫剧《红高粱》和评剧《红高粱》,曹禺先生作品《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也被多次搬上戏曲舞台,创排了新派评剧《蘩漪》和新编锡剧《蘩漪》,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京剧《金锁记》将张爱玲同名小说搬上舞台[3],京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莎士比亚笔下的西方经典故事与京剧的唱念做打融合在一起,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创排的《落梅吟》也是改编于巴金小说《家》的现代戏作品[4]。

致敬新时期福建戏曲创作--《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简述

致敬新时期福建戏曲创作--《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简述

致敬新时期福建戏曲创作--《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
简述
吴韩娴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22()4
【摘要】《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由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完成,通过考察“文人取向”与“民间立场”在国家政策影响之下的沟通与互动,对新时期以来的福建戏曲创作进行了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

在导师陆军教授的教导之下,本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仅关注名家名作,也留意民间剧团的保留剧目,包括一些本该得到更多关注的“被遗忘的作品”。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吴韩娴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略论福建新时期戏曲创作
2.新时期福建戏曲创作的审美视角
3.一部研究当代戏曲创作的新作--读何玉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
4.戏曲“文学性”的寻求——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文学轨迹的嬗变
5.为福建戏曲创作群体造像--序《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闽派美育是指以闽南传统文化为依托,注重审美教育和美的体验的一种教育形式。


南戏曲是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形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育视阈被引入闽南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中,促进了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戏曲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艺术特点,比较典型的有拼音戏、说唱戏、婆罗戏等。

其中,闽南婆罗戏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传统文学作品为基础,融
合民间艺术和各种专业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表演等,呈现出独特的闽南文化风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闽南戏曲文化面临着现
代化的挑战。

为了推动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美育视阈被引入到闽派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中。

美育教育注重个体的审美陶育和提高审美素养,因此在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美育视阈可以增加闽南戏曲艺术的传播和普及。

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将闽南戏
曲艺术向更广泛的人群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闽南戏曲文化,增强对闽南文化的认
知。

其次,美育视阈可以提高闽南戏曲文化的艺术影响力。

美育教育注重的是审美教育和
美的体验,因此可以提高人们对闽南戏曲文化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闽南
戏曲文化的艺术影响力。

福建莆仙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

福建莆仙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

福建莆仙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福建省莆仙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福建莆仙戏的生存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在探讨莆仙戏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莆仙戏生存现状福建莆仙戏三团是福建省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莆仙戏演出团体,由于其艺术水平高超,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戏曲艺术的观众群体日渐减少,莆仙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莆仙戏的演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演员的培养和引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对于莆仙戏这一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认可度不断下降,许多年轻人对从事莆仙戏表演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受阻。

同时,经济问题也是莆仙戏生存的一大难题。

莆仙戏的演出场地成本高昂,专业演员和乐队的费用也不菲,这使得莆仙戏的经营变得困难。

与此同时,莆仙戏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票房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给莆仙戏的持续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莆仙戏发展前景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莆仙戏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首先,莆仙戏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和知名度。

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莆仙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增加艺术影响力。

其次,莆仙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的剧情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使其在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

通过提升演出质量和创新演出形式,莆仙戏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其吸引力。

再次,莆仙戏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福建省的地方文化代表,莆仙戏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化形式的结合,打造精品演出,丰富观众的文化娱乐选择,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三、莆仙戏发展对策为了保护和发展莆仙戏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举措。

戏曲音乐的现代化综述

戏曲音乐的现代化综述

戏曲音乐的现代化综述一、现代剧的唱腔旋律有了更大的突破一方面在传统唱腔基础上,运用民族的传统作曲手法,如节奏节拍的变化运用,拖腔的独特表现功能、调式对比及音域音区对比运用等等,使唱腔旋律出现新的面貌。

另一方面还吸收现代作曲方法,如特征音调的贯串运用;旋律的有层次的推进以加强旋律的逻辑性;运用旋律音程的对比以及移调、倒转、紧缩、伸展等旋律发展手法的运用。

还有打破上下句常规落音,增强调式对比,调性转换更加灵活。

例如在京剧中以反二黄为主转入二黄的四度关系转调,西皮和二黄的互接等等。

同时,在吸收曲调材料上更广泛,如吸收民歌、歌曲等方面,只要内容上需要,均可大胆吸收、大胆创新。

总之,在唱腔的发展和创造中,继承传统唱腔的同时,又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许多新出现的问题都有新的看法,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

由于吸收了这些新的表现形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复调与和声手法的运用,正在不断的丰富着戏曲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二、演唱形式的现代化演唱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也是戏曲音乐取得新发展的较显着的成就之一。

1.新程式的创造,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传统的戏曲程式是在古代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戏不能完全照搬,但也不能因为时代的剧变而截然丧失继承性。

比如脸谱在表现现代生活时就不能用了,因为你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人们在看戏时,必然要与现实进行观照而产生审美阻隔。

但脸谱的表现方法还可以供我们借鉴,用它来改造旧程式,创造新程式。

2.许多剧种都适应着角色行当的发展或解决男女合演的实际需要进行了新的唱腔基调的创作。

有一些地方剧种,过去在女角唱腔上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而男角的唱腔则比较贫弱,为了扩大创作的范围和适应现代题材创作的要求,这些剧种在发展男角唱腔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有的剧种采用了改造原有基本唱腔,使之适合男生音域的办法来发展男角唱腔(如豫剧);有的剧种则根据本剧种的腔调特点创造了新的唱腔基调,再在这基础上加以旋律、节奏和转板眼的变化,就基本解决了男女同台合演的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奸 斗争 、大 团圆等俗 套滥调 。这些 俗套 滥调 ,捆
尤 其作为 新 时期 戏 曲创作成 绩卓 著 的福建 省 ,在
现代 化 问题 的探 索方 面也 站在 了时代 的前锋 。总 结 得失并 进行理 论探 索 ,结 合新 时期 时代 特点提 出有针对 性 的 问题 ,以期 引 发热 烈 的学术 争 论 , 为 下一步 戏 曲创 作实 践提供 有 益 的启 示 。 自新 时期 之初 至 上世 纪末 的 2 O年 间 ,福建 戏 曲界对 现代化 问题 的理论 思 考主要 集 中在 三个
的人性 而 没有 当 下关 怀 ,这 部 作 品是行 之 不 远 。
[ 收稿 日期]20 0 9—1 5 0—1 [ 回 日期 ]20 修 0 9一l 1—1 7 [ 作者简介]杨再红 ( 92一) 17 ,女 ,湖南湘潭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古代戏曲研究 。
1 2
集 美 大 学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去表现 剧 作 家 “ 认 识 到 的人 类 情 感 ,来 提 高 所
人 民的精 神境界 。 … ” 无论是 剧作家 的实践还是 理论家 的探讨 ,不
难 发现 ,新 时 期 中 青 年 作 家 写 历 史 剧 的 目 的 “ 是批判 或歌颂 社会 的 政治 的现 实 ,而 是力 图 不 回答 自身 的即当代 的精 神问题 ,从 历史 中寻 找精 神 的经 验 ,用 以 支 持 、丰 富 和 深 化 自 己 的 心 灵 。 可以说 “ 将历 史 同时作 为 当代精 神 、心 ” 是 灵 史来 写”9,体现 出鲜 明的时代精神 。 - J
第1 3第 1 期
21 0 0年 1月
集 美大学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 a o meU ie i ( hl oh d oil c ne) or l fi i nvrt P i sp ya c i cs n J sy o n S aS e
Vo . 3. . 1 1 No 1 Jn 2 1 a ., 0 0
历史 生活 以现代 意识是 超越传 统题 材束缚 的根本
出发 点 。 掩 ”4 对此 ,福建 学人 不仅 在 自己的戏 曲 J 3


戏 曲创作 必须 具 有 当代 意识 创作 中渗入 当代 意识 、展示 时代精 神 ,还 不遗余
力地 予 以了理论上 的总结 ,最 主要 体现在 对历史 剧 ( 括古 装戏 ) 的重新 思考 。 包
因为没有 当下关 怀 就没有 办法跟 当下 人进行 情感 上 的沟通 。 … 而 福 建 戏 曲界 的学 人 们 同样 提 出 ”
现 代戏 ,剧作 家及 理论 家们都 进行 了艰难 而卓 有
成 效 的探索 。进入新 时期 以来 ,在前 所未 有 的戏
曲衰亡论 的危 机声 中 ,传 统戏 曲的现代化 问题无
新 时期 以来 ,福建 省在 历史剧 的创作 上取得 了令人 瞩 目的 成绩 ,一 系 列新 编 历 史 剧 如 《 新 亭 泪》、《 宫 寒月 》 《 妇 吟》 等在 产生 巨大 晋 、 节 反 响的 同 时 ,也 引 发 了历 史 剧 创 作 中 的颇 多争
的艺术 都 是要有 当下关 怀 的 ,……如果 只有所 谓
新 时 期 福 建 戏 曲现 代 化 问题 研 究 述 评
杨 再 红
( 美 大 学 文 学 院 ,福 建 厦 门 3 12 ) 集 6 0 1
[ 摘要]新时期 以来 ,作为戏 曲创作成绩 卓著 的福建 省 ,在现代 化问题 的探 索方 面也 站在 了时代 的前 锋 。在总结福建新时期戏 曲创作得失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 索 ,并 结合时代 特点提出有针对性 的问题。至上 世纪末 的 2 间 ,福建戏 曲界对现代化 问题 的理 论思考 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戏 曲创 作必须 具有 当代意 O年 识 ;戏 曲艺术形式应该法古开新 ;戏曲现代 戏需要 “ 曲化 ” 戏 ,其探 索与不足 为福建乃 至全 国戏 曲的发展 提供 了宝贵 的经验和有益 的启示 。
第1 3卷
议 :是重在 还原历史 本来面 目,揭示某 些历史规 律 ,还是表 现人类 的心灵 ?是强调 史剧 的社 会政 治价 值 ,还是 尊重它 的审美 价值一 度成为 热烈探 讨 的话题 。 众 所周知 ,“ 为今 用 ” “ 古 、 以史 为 鉴 ” ,一
历史人 物 的内心 活动 ,去探 寻人类 心 灵 的奥 秘 ”
疑 显得尤 为 重要 与 迫 切 。作 为全 国 的戏 曲大 省 ,
了自己的见解。如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先生就传统 戏 曲改 编 中的陈袭 古人导致 当代 意识 缺乏 的现象 针见血 地 指 出 : “ 八 百 年来 ,在 戏 曲舞 台 七 上 ,陈 陈相 因地 充满 着佳人 才子 、神魔 剑侠 、忠
[ 关键词]新时期 ;福建戏 曲;现代化
[ 中图分 类号 ]1 5 03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编号 ]10 -8 X (00 1 1—5 0889 2 1 O — 10 J
传 统戏 曲 的现代 化 问题 自 2 0世纪 以来 一 直 是 曲坛 学 界 关 注 的焦 点 。从 抗 战 时 期 的 “ 瓶 旧 装 新酒 ” 到 新 中 国 前 l 7年 倡 导 的 “ 并 举 ” 三 、
方面:
住 我们舞 台表演 的手脚 ,使 我们不 能大 踏步地 向 前迈 进 。… …如 果不 打破 ,… …守 着老 框框 ,套
着老 内 容 ,那 么 ,总 有 唱 腻 、守 腻 、套 腻 的 一
天 ,人 民总有抛 弃它 的一天 ,传统 戏也 难免有 衰
亡 的一天 。 l 王 评 章先 生 则直 接 指 出 福 建 新 时 ”2 期戏 曲之所 以 能达 到 相 当 的深 度 正 在 于 其 “ 具 有 强烈 的 当代 性 。 - 齐 建 华先 生 也 认 为 “ 予 ”3 赋
( )对 历史 剧 的功用价 值予 以重新 探讨 一
以 当代 意识 重新 审视传 统题 材并 以此作 为塑
造人 物 的支 点是 戏 曲现代化 的核 心 问题 ,而 当代
意识 的缺 乏正是新 时期 以来 传统 戏 曲门庭冷 落 的
重要 原 因之一 。正如 有学 者 指 出 的那样 , “ 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