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 精品
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份历史见证--评白舒荣新著《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份历史见证—评白舒荣新著《海上明月共潮生》—◎王小平摘要: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白舒荣在《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书中,人、文交织,家、国同构,前者生动细腻,后者客观平实,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由此成为一种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学术性的历史书写,呈现一种开阔宏大的气象。
关键词:白舒荣《海上明月共潮生》海外华文文学历史见证白舒荣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o她“长在红旗下”,长期与海外华文作家打交道,承担着中国与海外文学、文化交流的重任,以博雅的文学素养与专业的编辑水准赢得了海外华人作家们的信任与尊重,被许多海外作家亲切地称为“白大姐”。
他视野开阔,交游亦广,从容睿智中又蕴含着一份对生命的敏锐,这使得《海上明月共潮生》于普通的写人纪事、谈文论道之外,更呈现出一种开阔宏大的气象。
在这部书中,人、文交织,家、国同构,前者生动细腻,后者客观平实,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由此成为一种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学术性的历史书写。
该著分为两辑,一是“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素描”;二是“中国现代作家素描”«仅就第一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学术散文集,而是具有“史”的性质:它既是一部私人交游史,又是一部特殊的海外华文文学史,还是一部海外华人生活史、心灵史。
首先,该著以私人交游史的方式记录文坛故实,为作家立传,为友谊写真。
得益于独特的工作优势,白舒荣与作家们多有近距离接触,因而往往能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人物言行、场景,如陈若曦“短发,T恤,拖着拉杆箱的精干身影”;在会议晚宴上“一杯又一杯独酌”的“高阳酒徒”;“清丽、娟秀、端庄、温婉、时尚、落落大方”的张翎……这些具体、真实的细节不仅勾勒出作家的素描小像,让我们得以领略其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情态,也使我们对作家其人与其文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譬如,作者写台湾作家黄春明,先是述及其在云南的一幅题词:“云南名声引我来,来后我心带不回。
”令人念及其在台湾拒绝陈水扁政府许以高官一节,后又写到几件事,在北京的豪华酒店中格外小心翼翼,在香港因误入声色娱乐场所而吓一跳,“只见黄春明本来不大的脸,似乎突然缩小了一半。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最新版)目录1.引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和意义2.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3.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4.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5.结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一、引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和意义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创作、传播和使用的华语文学作品。
其作者主要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以华语为载体,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华人移民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在海外落地生根。
早期的华文文学作品以描写华人的生活和奋斗为主,如《华侨先锋》、《海外游子》等。
20 世纪中期,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融入当地的文化,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如陈映真、黄碧云等。
21 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更加多元化,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当地文化的融入和创新。
三、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其次,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华人在不同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再次,它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既有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当地文化的融入;最后,它以华语为载体,体现了华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四、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华人群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融合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挑战。
未来,海外华文文学将继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桥梁。
五、结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二、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东方板块主要由
日本和东南亚两个地区组成。日本的华文 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关 系紧密,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中国新 文学的倡导者都是戊戌变法后东渡日本开 始从事文学活动的;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于辛亥革命前后 留学日本并转向文学创作 。
3.为什么说“香港文学由于文化根基和环境迥 异于内地,因此既不可能成为深圳那样的 ‘特区文学',也不可能完全与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内地文学合流,它将在两地作家的
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 学中独特的一支”?请结合香港现当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对其这一特色加以简要概括。
4.刘以鬯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体现出很高程度的创 新和开拓,请结合作品对此给予具体说明。
第三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 其代表作家
○海外华文的历史发展与繁荣 ○“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本土
性特征日趋明朗 ○东方板块的历史进程 ○西方板块的构成与特色 ○美华文学的丰硕成果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态势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外的 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 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以外各国的华侨、华人、 外国人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 其他人在居住国的社会生活,或在中国的社会生 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
三、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
(一)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历程 (二)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思考题
1. 20世纪的台湾文学处在祖国大陆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中间地带,它接受了两者的哪些 影响?
2.作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陈映真 小说具有怎样的特色?在艺术上显示出了哪 些新的审美追求?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是一种针对海外学习者的华文文学教学课程。
这种教程旨在帮助学习华文的海外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作品、文化历史、文学批评等。
该教程可以以书本形式出版,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或教育机构提供。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关键的文学概念和批评方法。
此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还可以包括与华文文学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社会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教学方法方面,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通常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堂讨论、演讲、作业等形式,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提供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可以帮助海外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同时,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方法,学习者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海外华文文学概貌
海外华文文学概貌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之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
海外华文文化是从中国的今生基带中汲取营养,是中华文化向外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当地文化旁殖的藤蔓,是中土文学海外花,是居住国本土化的新品种,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外文化意识融会和冲突的结晶。
他在中国大陆学界的兴起和命名食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关注到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价值才开始关注并重视。
对于当今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一共有以下几点:一、当今的海外华文文学可以分为两大块,以东南亚为中心,商军突起,涌现一大批“双才作家”。
他们亦文亦商,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访华寻根、勾沉文学史料、培养新秀。
以泰华为例,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攻、梦莉、姚宗伟等。
欧美以美华为代表,拥有四十多位成名作家,多数来自港台地区,具有多重身份,多数执教高校。
如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欧阳子、杨牧、许达然等。
二、海外华文重镇之所以在东南亚地区有以下几个原因1、历史悠久,有侨民文学转为本土文学共有四五十年不等,新文学已经经历六七十个春秋。
2、地远亲近,于中国三岸邻近,华族传统被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与母国保持密切联系,交流频繁,遥相呼应。
3、人多势众,华裔数以百万计,作家诗人也数以百计。
4、重视华教、开办华教,文学新人辈出。
5、精英荟萃,不仅有强大的作家队伍,而且有自己的文学组织家、出版家、编辑家、翻译家、评论家、儿童文学家、戏剧影视家和热心家。
三、坚持严肃文学创作,古今东西熔一炉。
“现实主义现代化,现代主义现实化;严肃文学通俗化,通俗文学健康化颇受东南亚文学界赞同。
四、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千方百计寻找出路,海外华文作家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革新,题材十分宽泛,已从过去爱国思乡转为向新土社会现实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富有地方色彩、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信息量极大。
在技术上也日益圆熟,品种丰富,其佳作已不让中国三岸,不可小视。
国外好的中文网站有哪些
国外好的中文网站有哪些
1、海派中文网:海派中文网是美国海外华文社区推出的网络媒体平台,致力于为海外华人提供最新、最及时、最权威、最精准的中文新闻资
讯以及文化、艺术、教育、社会活动等信息,以及最热门的文章、视频、
图片,并且推出海外地图导航等栏目,为海外华人建立一个更便捷的、精
彩的网上社区。
2、新蓝网:新蓝网是一个专为海外华人服务的国际性中文网络媒体,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本地频道,报道全
球热点新闻,提供海外健康、美食、旅游、教育、投资、生活、文娱等
24小时在线更新服务。
3、捷克人中文网:捷克人中文网是一个服务于捷克华人社会的网络
媒体,提供最新、最及时的捷克新闻资讯,以及文化、艺术、教育、社会
活动等信息,并且推出捷克地图导航等栏目,旨在增进捷克华人之间的文
化交流。
4、纽约台网:纽约台网是美国东部地区最大的华文网络媒体,旨在
为众多海外华人提供及时、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资讯。
该网站拥有经济、
科技、财经、体育、文化、政治、航空、社会等诸多新闻栏目,为海外华
人提供全方位的资讯服务。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一)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一)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教程1. 引言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社群中产生的以华文为主要创作语言的文学作品。
本教程旨在帮助资深创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创作海外华文文学作品。
2. 确立主题在创作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之前,首先要确定作品的主题。
主题可以包括个人成长、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
确立主题有助于作品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3. 挖掘故事素材寻找合适的故事素材对于创作海外华文文学至关重要。
可以从自身经历、家族故事、华人社群中的故事等方面寻找灵感。
挖掘故事素材需要耐心和观察力。
4. 打磨人物形象创作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是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
要塑造立体的、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需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刻画。
5. 技巧运用在创作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过程中,还可使用一些技巧提升作品的质量,如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回忆、倒叙等叙事方式。
6. 语言运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要求准确、生动,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注意避免语言过于华丽或繁复,保持简洁清晰的表达方式。
7. 文化背景输入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适度输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了解华人历史、传统文化、当地社群习俗等,有助于作品更加贴近读者和文化背景。
8. 后期编辑创作完成后,进行后期编辑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通过修正语法错误、改进表达方式、调整结构等,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9. 发布与推广完成后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发布与推广。
可以选择在线创作平台、文学杂志、社交媒体等途径。
同时,积极参与相关的文学活动和交流,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10. 持续学习与创作创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持续学习与创作新的作品,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技巧。
以上是一份关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详细教程。
希望能够对资深创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创作出更具深度和魅力的作品。
灵根自植--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之我见
存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在某些人那里“海外华文文学艺术”背后的潜台词。海 外华文文学应当是对当代生活的折射,是华人关注当下生活的结果,是华人自 己的关照方式,它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都应当是有别于纯西方的,是东 方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当代呈现。在这一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交流与互 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当今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文化形象,不能再 以严重错位的“侏儒式的文化形象”,特别是某些人自己制造的个人化或妖魔 化的艺术形象,来扭曲当今中华民族在越界中的文化形象。这并非意识形态化 的僵化教条,而是一种客观事实。这就需要文学家从艺术情感与个性出发,表 达海外华人的精神诉求、民族身份的诉求,创造出更多海外华人世界的光鲜的 艺术形象。
“后后”结构主义的种种实验差不多发挥到了极限,时至今日,剩下的可能就 是文字上的衰竭、疲软和迷惘。如果我们重新回到“华文”的视点,那么,用 中文讲故事和用其他语言讲故事显然不会相同。任何“翻译”都有“不信”、 “不雅”、。不达”的可能。对于华文作家来说,把别人的语言拿来叙事自然不 是不可以,但难以达到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效果。华文是华文作家滋养品中主 要的维生素。用中文写作,书写对人生的体悟,对生命的感觉,对记忆的激活, 简洁,洗练,优雅,从容,可以写出一个完全的、深刻的、华人心目中的时间。 强调。华文视野”,正是用华人的心态看世界,用华人的语言表述世界。当然, 文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存在“纯粹中文”的问题,不存在方言、杂语“污染” 了普通话的问题。华文本身可以而且应当更开放一些,吸纳那些新鲜的、甚至 被视为。糙杂”的却是活在唇舌上的语言。但从“华文视野”看,正如现居美 国的小说家王清心所说,一个好的华文作家要做到一个句子里一个字都不能再 动,“好句子看起来像水,品了像酒,陈年老酒。深刻的句子,简单,又合情 理,如‘林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一。131重新确认搿水”与“酒”的关系, 意味中华传统文论在新一代华文作家心底的植根。
海外华文文学
谈郁秀的留学生文学之路最初知道郁秀,是因为《花季雨季》。
这是一本青春小说,描写了一群特区学生的高中生活。
这是郁秀16岁的时候写下的小说,那时候的她还在国内读书。
郁秀的留学生文学之路是在她1995年赴美加州大学时开始的。
她的三部留学生小说分别是:《太阳鸟》、《美国旅店》和《不会游泳的鱼》。
在加州大学读书的日子让她耳濡目染了许多留学生包括很多小留学生的生活以及一些新移民生活。
郁秀出国的时候是中国逐渐富强发达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可以自费留学,在国外也不用打工就可以轻松的过日子了。
因此,我们可以在郁秀的三部留学生小说中发现她写作的走向。
在这三部小说中,《太阳鸟》描绘了留美中国学生的群像,包括早期的、80年代的和90年代末到美国的留学生;《加州旅店》则是描绘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赴美寻母然后定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里面有一些描写美国小留学生的片段,但不是重点,因此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篇描写新移民生活的小说;《不会游泳的鱼》描绘了一家四口移民美国后的生活,但是其中两个孩子的学校生活占据了重点,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描写美国小留学生的生活的小说。
三部小说有一个明显的走向:《太阳鸟》是一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留学生文学,《美国旅店》里则开始向美国生活的阴暗面倾斜,《不会游泳的鱼》就是彻彻底底地描写了两个小留学生的悲剧。
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主人公们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这个问题就是“边缘人”。
在美国生活的很多年后,他们仍然不能无法进入美国的主流,然而当他们回到中国,他们的思想已经美国化了,又无法适应中国,他们困惑,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就是边缘人。
接下来,我将按照郁秀写作的时间线路来整理她的留学生文学之路。
一、《太阳鸟》《太阳鸟》是郁秀于2000年完成的留学生小说,她曾经用“新青春派”这个词来概括自己这部小说的特点。
小说的主体是90年代末一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故事,风格清新明亮,几乎没有早期留学生文学中苦兮兮的灰暗色彩,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留学生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陈贤茂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
《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延年益寿药。
据说徐福等人后来到了日本,就在日本住下来了。
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徐福率领的数千童男女,就是第一批移居海外的华人了。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也有部分中国人为避战乱而移居朝鲜、日本。
在日本的一些古代史书中,就有关于汉族“归化人”的记载。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人早已由归化而同化了。
到了唐代,中国与外国的交通,无论陆路或水路,都非常发达。
中外通商贸易,也十分繁盛。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逐渐增多。
为避战乱而移居海外的,数量也不少。
从唐代以至于近代,旅居海外的华人通常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固然是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的缘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增多,因而使唐人成了海外华人的通称。
在明代以前,中国人居留海外(无论长期或短期),还是少量的。
明清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的历史。
考其原因,一是闽粤沿海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水旱频仍,天灾人祸,大批破产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国谋生。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由于战乱或改朝换代等政治上的原因,迫使许多中国人移居海外。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发美洲以及掠夺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迫切需要大批劳工,于是更促成了中国人的移民浪潮。
据统计,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止,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一千万人,到今天,估计总数已达五千万人。
明清以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由于人数少,大多已被当地居民同化。
明清以后,由于移民众多,而且多是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华人社会,因而即使数代以后,也仍然保留着华人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不易被当地居民所同化。
如果对海外华人社会加以深入考察的话,可以发现,血缘关系固然是保持民族感情的基础,而广泛存在于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文文学等,更是维系华人民族特性、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途径及影响——以红杉林作家群为例
#—'—'—'—•$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途径及影响◎吕红----以红杉林作家群为例摘要:本文在初步梳理大量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将美国《红杉林》杂志的缘起及发展脉络呈现给学术界作为研究参考,窥斑见豹,以深入了解海外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创作与研究。
关键词:海外华人创作新移民文学红杉林杂志海外传媒一、红杉林打造传媒平台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海外华文文学从20世纪初发端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近30年来中国世界华文学会及各地高校的积极开展通力合作,在研究方面有了丰富的成果。
恰如学者专家所见,当代的海外华文写作,在相当程度上承续了中华人文传统精髓;而海外华媒发挥团队力量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社团发展及华校互动,尤其是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更是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资源与通向未来的坐标。
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是除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之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华文群落。
华人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精神血脉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犹记100多年前,梁启超在太平洋途中感怀身世:“余乡人也,九岁后始游他乡,十七岁后始游他省,了无大志。
懵懵然不知有天下事。
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颠簸、所冲击、所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不得不为世界人焉。
”当今世纪,全球化趋势,网络及现代科技似无远弗届。
打破族群和民族的边界,传递文明及其价值,而创造联系彼此的精神纽带。
传统被赋予新的生命,释放无穷能量而成为新的起点。
新移民作家群体以开阔的视野、娴熟的笔致,构建了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学殊异的文学空间,彰显出不同的文学观,并使得华人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一脉”自2004年我作为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参加了在山东威海举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以后就延续下来几乎每年都参加国侨办主办的世界华文传媒大会与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建立广泛的人脉!为创建文化交流平台打下很好的根基”再谈一下《红杉林》与美华文协或《美华文学》在停刊、创刊之间的关联。
海外华文文学名词解释
海外华文文学名词解释1、定义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
2、生成原因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移居海外的华人,在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们体验着异域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他们在异域生存面临种种挑战,于是他们提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他们采取文学创作的方式目的:(1)思乡抒怀: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2)记录生存现状: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3)感受异国文化:如《伦敦爱情故事》逐渐地,创作作家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多,进而成为一定的文学现象,故而生成了海外华文文学。
3、主要特征(1)故土性(故乡性):展现中国经验与世界性的结合回望故土,失根漂泊,回归的渴望:余光中《乡愁》云鹤《野生植物》文本中体现对中华传统的固守:《龙子》《齐人老康》(2)融合性,沟通中外文化异族交往、生存困境等题材的写作语言的混杂性“出世仔”、番仔婆艺术技巧上的学习欧美华文文学(3)本土性:融入异域文化对当地景观、民族风俗、价值观、审美观、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表现。
语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德士、巴士、波立(警察)、沙越哩(你好)、娘惹(侨生女子)等。
4、中国意识指什么,有何具体表现(1)海外华人的“中国意识”“中国意识”涵盖所谓的“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祖国”、“传统”、“炎黄文化”等词语群所包含的意义。
身份批评:来源于外界的压力,首先是西方的入侵导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拯救中华的理想由此生发。
移民海外更敏感于自己的民族身份;二战后各国或地区逐渐经历华侨到华人的身份变动;华侨更多民族意识,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华人则更多趋向落地生根,与居住国紧密关联。
在海外用汉语写作也是一种中国意识的体现。
(2)文学中“中国意识”的表述①对乡土中国的书写:思乡、故土回忆、家园记忆、童年忆往等。
个人性的“故乡图景”:有的是作家记忆中真实的故土,有的则是父辈祖上口述流传的故乡图景。
海外华文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文学作品
海外华文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文学作品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揭示的对中国人的歧视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浪潮下,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成为了人们了解和认识华人、华侨社群的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部分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对中国人的歧视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原因与应对之策。
首先,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人的歧视表现在对身份认同的偏见上。
许多作品常常将中国人简化为单一的形象,比如标榜"西方化"的华人、传统追求的"老中国"华人或身份插足的外国人华人。
这种简化隐藏了中国人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加深了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和刻板印象。
另外,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对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歧视。
这类作品往往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过时的、封建的,与现代文明和理性思维相对立。
这种人为对立将中国人无差别地置于一个特定角色中,使他们充满异化感和歧视感。
此外,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人的歧视还体现在对语言使用的偏见上。
许多作品中,作者不时使用夸张的文化差异以及常常被夸大的语言障碍等情节,从而夸大了中国人对语言的困扰和被排斥感,使其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
这种偏见不仅无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人的歧视。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作家们应当尽量避免把角色简化为单一形象,并能够展现他们多样化的特点和生活经历,在作品中传达出更全面、真实的华人形象。
其次,作家们应当摒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并试图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以提倡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最后,作家们在描写语言交流时应该真实客观地呈现,避免夸大其困扰和歧视,以促进不同语言背景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此外,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支持多元文化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鼓励海外华人作家创作更立体和真实的作品。
教育机构可把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分析与讨论有关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记忆里震荡,从现实中远行——《鸭绿江》“海外华语小说速递”综述
2023年,夏周主持的《鸭绿江》新设栏目“海外华语小说速递”,集结了欧美亚不同代际的优秀华语小说家,既向海内外读者持续推介小说新作,又以集体力量打磨华语文学的独特性。
夏周在开篇语中阐述母语写作对海外华人的意义:“小说的迷人之处不是简单还原一个故事,而是更深入地解剖世情和时代的肌理,与读者在更深层达成共鸣。
从这个角度说,母语写作更容易实现准确表达,也更容易寻找到内心的归属。
”①11篇作品以“世情”和“时代”为关键词,在作品—作者—读者之间架设共情的通路,从人物心灵向度探索能够抵达人性深处的小径。
陈永和的《贞姨》、唐颖的《生活与生活之间》、陆蔚青的《居酒屋》、沈乔生的《暴雨》、陈济舟的《背岛》、凤群的《暮春之雪》、江岚的《癫痫》、张惠雯的《痕迹》、王婷婷的《起点》、苏瑛的《末秋》、唐简的《漫长的一天》,这些小说触及生活的不同面向,在历史与当下的交错中,在梦境和现实的参差中,耐心地打开主人公埋设于时间丛的谜团。
面对释疑的契机,他们放下重重顾虑索求一个答案,事实上也给自己提供直面情感缺失或人性弱点的机会,以便今后人生无须再负重前行。
栏目内部分作品直接跳出海外华人身份圈层,落地于写人,且又将写人落实于写情。
陈永和《贞姨》是包裹时代、性别、家庭等论题的复合式故事,小说没有惯常地叙述一位“另类”女性的一生,而是别致地确立1983年——她的39岁。
为什么是这样的数字?改革开放初期背景恰好为小说期待的传统/现代互渗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此时贞姨也处于青年向中年的转折。
她独身,住在“公园里5号”红砖洋楼,平日化妆,蹬着高跟鞋,穿全色旗袍。
装扮、年龄及生活方式都将她与周围的人群区隔开来,直到一只小狗娇娇闯入其私人领域。
娇娇随即拉起贞姨与世界的纽带,娇娇产崽更是将她的闺房首次向公众敞开。
“娇娇当母亲啦……贞姨的眼眶湿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慢慢地从脚底升上来,身体暖和起来。
”贞姨见证着一次新生,她本人也由此获得重生。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深入人心的感悟。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远方的家》是一部由海外华文作家李华执笔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海外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主人公描述了他们第一次踏上异国的土地时的兴奋和不安。
他们面对着陌生的语言、风俗和文化,感到十分无助。
然而,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努力适应,他们逐渐融入了这个陌生的环境,并建立起了新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也经历了许多心理上的挣扎和迷茫。
他们常常思念着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对于自己在海外的身份和归属感产生了疑问。
然而,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明白了家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的描写充满了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隐喻,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主人公的笑容、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喜悲。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思考和探索。
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最大的依靠和归宿。
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适应,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情感纽带。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交融和世界的多元。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远方的家》这部小说便是其中的佳作,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到海外。
在异国他乡,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文学是每个华人的愿望。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迁和语言障碍,海外华人在学习和了解华文文学方面遇到了困难。
因此,开设一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目标是帮助海外华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学。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华人作家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海外华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可以帮助海外华人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通过学习中文文学作品,他们可以扩大他们的中文词汇量,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对于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需要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人交流。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还可以培养海外华人的文化自信。
在海外,许多华人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迷失和无助。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华文学,海外华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化。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文学阅读俱乐部、举办文学讲座和座谈会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可以帮助海外华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学,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这门课程,海外华人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文化。
建议各个国家的华人社团和学校加强对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支持,为海外华人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海外华文教育教材:现代汉语语用学
《海外华文教育教材:现代汉语语用学》从符号学出发,把语用学分为小语用、中语用、大语用。
在小语用层面上分析了与句法有关的话题、说明、表达重心、焦点、语气和口气、评议、句式变化、句类、冗余成分等;在中语用层面上分析了言语行为、语言环境、指示、预设、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会话含义、会话结构等;在大语用层面上分析了语用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接缘联系后产生的人的社会化、人际认知、社会态度、人际沟通、汉语语病、语用教学等问题。
作者针对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以汉语与使用者的关系为主线,分析语用学基本知识,配以思考和练习,兼顾分析前人未能研究或注意不够的汉语语用问题,注重交叉学科的整合,拓展了语用学视野。
图书目录第一章语用学1第一节语用学的分支1第二节与语用相关的几组概念4第三节与语用学相关的学科11第二章小语用17第一节小语用的前提17第二节小语用的内容21第三章中语用28第一节言语行为28第二节语言环境34第三节指示43第四节预设48第五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51 第六节会话含义53第七节会话结构56第四章语用与社会61第一节语言与社会61第二节汉语的社会变异63第三节语言的接触67第四节汉语的外借词和外来词70 第五章语用与文化74第一节“文化”的词义演变74 第二节汉语与汉文化76第三节地域方言与历史文化82第四节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91第六章语用与心理114第一节语用与人际认知114第二节语言禁忌心理120第三节语言与联想124第四节劝说与态度的改变127第五节言语的模仿与暗示134第六节谣言心理与谎言心理141第七节听说策略与心理145第七章语用偏误与语用教学156第一节偏误分析156第二节语用障碍157第三节正常人的语病与非正常人的失语症164 第四节语言病和言语病166第五节语言规范与言语规范168第六节语病的外因与内因169第七节“离经叛道”的语用现象171第八节正偏离和负偏离176第九节“山内观山”和“山外观山”179第十节语用与汉语语病学184第十一节语用与语文教学185作者简介孙汝建,男,1957年生,江苏南通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一、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分析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指中国本土之外作家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双语写作的华人作家用非汉语写作又被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则指上世纪初以来发生在海外各国的汉语文学,目前分布于70多个国家,大致可分为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不同板块,近年来南美华文文学也有所兴起。
近30年来,包括大陆、台湾、港澳在内的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而百年中国文学除在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在内的本土取得成就外,也在海外有了丰富的延伸和重要的影响。
一是中国作家旅居海外的创作;二是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东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地创作形成的居住国华文文学,这种华文文学属于居住国文学,但其以第一代移民和华侨身份创作的文学,与中国文学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香港、台湾的公民身份政策和欧美等国的移民政策,使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与中国也仍有密切关系;三是各国汉学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也可包括非华人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但数量很少,这虽不是华侨、华人所写,但反映出百年中华民族新文学的世界性影响,也构成对民族新文学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其中用中文写作的内容。
这三种形态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在世界的传播,构成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内容,也与百年中国文学构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雅与俗等重大问题上的实践及其经验已产生世界性影响,并使得汉语文学成为世界性语种文学,推动着世界各语种文学多元共生秩序的形成。
而其本身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也是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海外华文文学在近百年中生存强韧、发展强劲,1980年代以来遍及的国家更多,创作更丰富,提出的课题更多样,而其分布广,个人性文学活动多,显得散零、边缘的文学现象中有更深层的内在联系。
面对这样的文学存在,展开整体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即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研究,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写作、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课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有文学创作就会有相应的文学研究,但有较自觉的学术意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则大致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新加坡的方修等对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的研究及相关文学史著述的出版,台湾旅美学者对美国华文文学的研究及相关研究著作的问世,可以视作东、西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自觉展开。
40年过去,海外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依旧构成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翼。
尽管其研究大多出于华文教育和华人社会生存的需要,注重本国华文文学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但也不断提出整体性的问题。
一是会从本国华文文学的现实境遇中产生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这些话题往往事关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例如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界提出的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等问题,新加坡华文文学界提出的双重传统等问题,美国华文文学界提出的流动文学史观等问题,其实都涉及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
二是在海外现代文学理论资源的直接影响下,会产生出一些文学的前沿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深化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例如东南亚华文文学学者所作的越界研究,北美华文文学学者侧重的离散研究等,都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特色,深入到海外华文文学的特质、价值等层面,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起了推动作用。
台湾、香港与海外华人华侨的关系在1950年代后显得格外密切,从华侨华人史研究中逐步独立出来的华文文学研究,其重点除了香港、台湾移居海外的作家研究外,更多的是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传播等。
香港在东西方冷战意识形态对峙的年代扮演了在海外延续、传播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角色,而台湾国民党当局也以文化中国的正统代表来聚集人心。
这种情况使得台湾、香港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较多地从传统在离散中的延续和丰富的角度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命运。
尤其是香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自觉打开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窗口,充分发挥了其沟通东西方华文文学的桥梁作用,很多刊物、出版社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创办27年、出版发行了300余期的《香港文学》是全世界刊出海外华文文学专栏和作品最多的刊物,涉及的国家、地区和作家也最多。
中国大陆的研究是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港文学研究扩展到八、九十年代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基本上是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框架中进行。
它的提出,与大中国文学观、文化中国等观念的倡导有密切关联,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密切也就不言而喻,而海外华文文学强调的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产生了影响;由于其跨文化性和世界性,也被比较文学学科关注,甚至已成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它本身包含的离散性、本土异质性、中心与边缘、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外来、身份批评等课题等也为文艺学所关注。
这种研究领域的跨学科性如果得到深入沟通,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也会得到深化。
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就其成果而言,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海外国别、地区华文文学的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文学史尤其较早得到研究,欧洲、北美等的国别、地区华文文学史研究则显得薄弱。
例如陈贤茂主编的4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1999年版,东南亚华文文学占了近34的篇幅。
之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的华文文学史也得以出版,《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等也都分国别展开华文文学史的叙述。
这些国别华文文学史在国别华文文学研究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尚未有历史的整合,有的在历史的叙述上有较多缺漏,或缺乏史料的提炼,在作家、作品的入史上较粗疏,缺乏经典化,欧洲、北美等的国别华文文学史研究空白较多。
倒是其中一些取专门的研究视角的国别、地区华文文学研究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内部和外部研究上都有深入。
二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专题研究,这些专题一般都关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特质,并展开了相关理论的探讨,如2000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作为世界性语种文学的华文文学之研究,2003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从华人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2004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身份理论与世界华人华文文学等,海外华文文学的语种性、双重传统、越界视野、多重身份、离散写作等问题得到探讨。
形象学的探讨有深入,异的形象尤为受到关注,但也受视野所囿,问题的探讨与文学史结合不够。
三是从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关系的角度展开的研究,或是将海外华文文学置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格局中予以考察的研究,这些研究沟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双向内在联系,不过,这方面的探讨还较为表层。
近年来,《中国与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2004、《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2007、《汉语新文学通史》2010等著作相继出版,则反映了学界在中华民族文学的背景上对海外华文文学资源的关注,并从汉语文学这一角度作了开掘的努力。
但这种努力刚刚开始,无论是海外华文文学资源的开掘和提炼,还是相关文学史观的调整和深化,或是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关系的把握等等,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的研究有深入,文化母题在异域环境中的嬗变尤为受到关注,杨匡汉的《中华文化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对此作了很好的研究。
四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移民作家的创作尤为受到关注,新世纪以来的海外华文文学也得到相应研究,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但还是显得较为零散,同时由于受到一些非文学因素的制约,一些重要作家、作品仍被遮蔽,影响了整体上对新移民创作的评价。
五是关于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学理论、批评建树和海外汉学的相关研究,近年也有拓展,以往较被忽略的国家的汉学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文学批评理论由于对中国大陆的文学研究产生的冲击而被关注,对其研究也随之展开。
这些研究大半正在进行中,也还不足以覆盖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学理论、批评建树和海外汉学的相关重要内容,尤其是两者的连接点,如海外华人学者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对海外汉学的影响等尚未受到充分关注。
海外华文诗学研究,即在海外华文文学的批评实践中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研究的诗学范畴和方法,虽已提出多年,但尚缺乏深入。
所有这些研究基础和发展方向其实都指向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展开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理解历史总体性的方法论和具有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是重要的。
历史总体性的方法论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人类社会最终走向自由,人自身最终实现解放,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总体趋势有着辩证的联系和互动,总体化的历史进程有着极其丰富的差异性,甚至以差异性作为前提,从而呈现开放性的格局。
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启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文学表现出文学对于人的认识的深化和人性的全面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文学的历史总体趋势。
现代中华民族文学的种种现象都是这一文学总体历史进程中不同特定阶段的表现,都会在人的文学的历史进程中自我扬弃,直至走向人的文学的终极完善;而同时,文学的现实阶段和众多领域,在其复杂多样的存在中,克服着理论与实践、创作与现实之间的割裂,努力突围出文学的异化、物化,使文学最终走向真正合乎人性的境界。
这成为现代中华民族文学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学之间的根本性贯通,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在呼应。
这里,强调历史总体性并非遮蔽差异性,而要接纳、揭示差异性是重要的。
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则是指不同板块、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汉语文学尤其有着密不可分性,缺了任何一点点,民族新文学的血肉就少了一块;对任何一种文学的伤害,都是对自己文学生命的致命伤害。
而将各地区的汉语文学视为一个生命整体,就把握到了不同时期民族新文学的血脉走向,自然也能更好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
对包括东南亚、东亚、欧洲、北美、大洋洲、南美等地区各国在内的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展开整体研究,其历史整合就要打通国界、洲别,避免现有海外华文文学史罗列各国华文文学历史,缺乏整体把握和有机联系的情况。
为此,除了文学史料要翔实,要对其进行很好的学术梳理和提炼,尤其要对目前还被忽视的一些海外华文文学重要资源进行深入开掘,既避免重要遗漏,又防止庞杂琐碎外,还要在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国别海外文学的相异和不平衡性的基础上把握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一体性、文学整体性和丰富差异性,探讨切合海外华文文学状况的文学史框架。
如何完成这种历史的整合,有多个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的体例既要体现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观,揭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20世纪人类进程和世界格局背景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线索、形态,又要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国度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华政策不同影响下形成的华文文学丰富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及其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