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象到图像的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
2009年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
No.42009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总第141期
SumNo.141
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
——
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
杨匡汉,许福吉2
(I.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275;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 [摘要]中华文化艺术中的意象思维,以物象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融,使文化母题得以神奇地生
长和演进.新加坡从"鱼尾狮"意象到"花园都会"图像的变迁,正好从一个方面演绎了海外华文文学从特色
意象催生文化想象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母题嬗变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意象思维;仙话原型;母题演进;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9)04—0017—07
中华文化中的艺术思维,有一个重要的概
念,也是显着的特征,叫做"意象"(image).意
象是"心象"与"物象"相纠缠相结合的智慧呈
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象显意,而是物象
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溶性晶体;它既来自
物象对作家的刺激,又挣脱了自然具象而升腾
到一定情思高度的感悟形态;它从实际的,客体
的秩序中抽取出来,又为新的感知而存在的创
造物——一种虚幻的审美"对象".
意象思维最早显见于古典诗歌.一般而
言,诗的生成是"神"与"物"交合的结果."关
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歌唱者借声声相鸣且心心相印的睢鸠,来寄托求爱而结为伉俪的脉脉恋情, "睢鸠"即为一个意象."子交手兮东行,送美
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浦"是水
流分支之处,水分流而人分手,"南浦"遂成为
历来离愁别绪的象征词,也是一个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陶氏庭院东边实有一道篱笆,篱下也确实种了菊花, 但一旦入诗,"东篱"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
好的代名词,无人再说什么"西篱","南篱", "北篱"了;以至苏轼有"漠饶东篱嗅落英"(《戏章质夫寄酒不至》)之句,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九Et》)之叹,"东篱"成了一个幻美的意象.再说"独自
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浪淘沙》)"凭栏"这么个普通的躯体动作,一染上浓郁的霜风秋色,也成为历代文人或怀远或吊古或悲愤慷慨的寄寓情感的符号,连今人王蒙也以"相见时难"命名他的小说.上述"睢鸠","南浦","东篱","凭栏",哪个不是自然
的物象,哪个又仅仅是原始的,单调的实在物象?它们统统被艺术家的意绪浸泡过,于是, "睢鸠"含情,"南浦"寓别,因"东篱"而隔尘世, 因"凭栏"而悲怀古远……这些意象思维,主观情感深埋于自然物象背后,让经过抽取,着意点化的表象去揉动和撩拨人们的心弦.中华文化
[收稿日期]2009—02—05
【作者简介]杨匡汉(194o一),男,上海宝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
媒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许福吉(1961一),男,祖籍福建福州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
18?杨匡汉,许福吉: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2009年7月
艺术中的"意象",成了许多作家熟稔运用的策
略.
通常我们以为"意象"只是以语词为载体
的诗歌艺术的一个基本符号.然而从意象思维
的角度去看问题,具体到意象与我们所论述的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有什么关系,那么,
我们可以说:有时一个意象可以是一个小母题,
有时则要由若干个意象组成母题;由于意象的
母题化,抑或母题的意象化,可以使一些文化内
容蕴藏其间;两者的侧重点,意象主要用于抒情
文学中,母题一般用于叙事文学中;自然,也不
排斥交叉重叠的情形,尤其是在多维多重有如
交响曲的作品中,意象与母题以"互文"的方式
联系起来,反复变奏,演绎,呈现了围绕基本母
题而显示的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使文本图景
丰富与饱满起来.
意象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神话思维,宗教思
维联结起来,往往会使文化母题神奇地生长,演
变.
在古代有关大海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类海
上奇闻的传说十分引人注目.由唐朝绵延至明
清,在中国滨海地区传之甚广.陈寅恪先生曾
提示,滨海地区的风情,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史的研究,意义重大….原因就在于,在大海边,
先民们面对云生风起,潮潮汐汐的汪洋,听万类音响,探千种奥秘.滨海地区有不停的运动,不
断的更新,不灭的波光,一个浪接一个浪地驱赶着人们的遐思和想象.这里的俗间非理性思维
发展流布,又有外来思潮挟宗教因子而进入海
市蜃楼,以海的无穷神圣和奥妙为核心的风物
景观,凝为意象,发为图像,结为神秘朦胧,新奇
莫测的母题.可以说,这种艺术精神现象,是中
国古人仙话思维的一个必然产物.
在滨海地区的先民那里,可以说是"发现了
两种普遍流行的概念:赋予神性的海和拟人化的海神."[2]7这两种概念在中华民族滨海古人的神秘思维中得以互补共生.《山海经》日: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山海经?
海外北经》),此乃北海海神;《大荒东经》则称: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
黄蛇,名日禺虢.黄帝生愚虢."(《山海经?大
荒东经》)拟人化的海神都是人面垂耳,动物的身子.王充在《论衡》中也提及一例:"海外三
十五国,有毛民,羽民,羽则翼矣.毛羽之民土
形所出,非言为道身生毛羽也,禹,益见西王母,
不言有毛羽.不死之民,亦在外国,不言有毛
羽.毛羽之民,不言不死;不死之民,不言毛羽.
毛羽未可以效不死,仙人之有翼,安足以验长寿乎?"(王充:《论衡?无形篇》)传闻海上生巨
人,且当成神仙去看待,不难发现华夏古人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