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华人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

华人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海外华人数量迅速增长。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华人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关注。
本文将从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出发,探讨其传统和现代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海外华人文学传播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海外华文文学是指由海外华人创作、发表、传播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等各种文学体裁。
海外华人是指具有华人身份的人,包括具有中国公民身份、华侨身份、宗旨国家公民身份等。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传统和现代特点海外华文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传统和现代的特点如下:1.传统特点(1)文化传承:海外华文文学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许多中国文学古典思想和艺术元素。
(2)流变性:由于海外移民文学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其文学作品在语言、主题、风格等方面呈现出流变性。
2.现代特点(1)多元性:华人移民随着世界各地的足迹,写出了涵盖多个国家和不同语种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2)新颖性:海外华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给海外华人文学带来新颖、独特的元素,赋予了文学新的内涵和意义。
三、海外华人文学的传播现状海外华人文学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出版社、网络平台和文学节等。
其中,出版社是传播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渠道。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地,都有专门出版海外华人文学的出版社。
网络平台因其跨地域、跨文化的便利性,成为了海外华人文学的重要传播途径。
以中国现代文学网、当代中国文学馆、光明网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网站,吸引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文学节则成为海外华人文学传播的重要平台。
以中国作家协会为例,其主办的悉尼华语文学节、纽约书展、温哥华诗歌节等文学节,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和作家的参与。
四、海外华人文学传播的影响海外华人文学的传播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另外,海外华人文学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也可以推广民间文艺、传承文化大师的优秀作品等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最新-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 精品

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一、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分析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指中国本土之外作家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双语写作的华人作家用非汉语写作又被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则指上世纪初以来发生在海外各国的汉语文学,目前分布于70多个国家,大致可分为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不同板块,近年来南美华文文学也有所兴起。
近30年来,包括大陆、台湾、港澳在内的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而百年中国文学除在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在内的本土取得成就外,也在海外有了丰富的延伸和重要的影响。
一是中国作家旅居海外的创作;二是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东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地创作形成的居住国华文文学,这种华文文学属于居住国文学,但其以第一代移民和华侨身份创作的文学,与中国文学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香港、台湾的公民身份政策和欧美等国的移民政策,使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与中国也仍有密切关系;三是各国汉学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也可包括非华人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但数量很少,这虽不是华侨、华人所写,但反映出百年中华民族新文学的世界性影响,也构成对民族新文学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其中用中文写作的内容。
这三种形态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在世界的传播,构成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内容,也与百年中国文学构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雅与俗等重大问题上的实践及其经验已产生世界性影响,并使得汉语文学成为世界性语种文学,推动着世界各语种文学多元共生秩序的形成。
而其本身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也是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海外华文文学在近百年中生存强韧、发展强劲,1980年代以来遍及的国家更多,创作更丰富,提出的课题更多样,而其分布广,个人性文学活动多,显得散零、边缘的文学现象中有更深层的内在联系。
面对这样的文学存在,展开整体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即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研究,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写作、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课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海外华文教材研究状况述评

海外 华文教 育 经历 了 由第 一语 言教育 到第 二语 言教育 的转变 。2 0世 纪 中后 期 , 作 为第 二语 言 和 文化 教学 的华 文 教材 开始 大量 出现 , 针 对此 类教 材 进行 的专 门研究 也 相 应展 开 。 以华 文教 材 … 为对 象 的专 门研究 的进展 情况 , 很 大程度 上 能够反 映 出华 文教 材 建设 水 平 可继 续 提 升 的潜 力 和前 景, 并从 侧 面体 现华 文教 育 的发展 面貌 。
陈晓 蕾
( 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 , 中国 北 京 1 0 2 2 0 6 )
摘
要: 华文教材研 究状 况可以侧 面反 映出海外华 文教育 的发展水 平。本文对 以华 文教材为
对象 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 了较为全面 的梳理 , 将 其大致分 为两个时期 , 着重 阐述了 2 1世纪以来 的 华 文教材研究所涉及 的类别及所表现 出的特点 , 并对 提高海外 华文教材建设水平 提出了建议 。
陈晓蕾 : 海外华文 教材研究状况述评
写方 式 和语 法练 习进 行 了分析 , 并 指 出了其 中存 在 的问题 。
从有 限 的材 料可 以看 出早 期华 文教 材研 究 的特 点 : ( 一) 以东 南 亚 、 美国、 大陆、 台湾 、 香 港等 地 区或 国家 的教材 为主 要研 究对 象 , 其 中东南 亚 地 区 ( 如 新加 坡 、 马来 西 亚 ) 受 到 的 关 注最 多 。 ( 二) 内容 多样 化 , 除介 绍性 文 字外 , 还有 教材 具 体项 目的研究 、 教 材 间的 比较研究 , 并 已涉 及教 材 的编写
关键词 : 华 文教 材 ; 研究 ; 特 点
中图分类号: H 1 9 5 . 4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最新版)目录1.引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和意义2.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3.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4.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5.结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一、引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和意义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创作、传播和使用的华语文学作品。
其作者主要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以华语为载体,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华人移民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在海外落地生根。
早期的华文文学作品以描写华人的生活和奋斗为主,如《华侨先锋》、《海外游子》等。
20 世纪中期,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融入当地的文化,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如陈映真、黄碧云等。
21 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更加多元化,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当地文化的融入和创新。
三、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其次,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华人在不同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再次,它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既有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当地文化的融入;最后,它以华语为载体,体现了华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四、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华人群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融合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挑战。
未来,海外华文文学将继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桥梁。
五、结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千秋伟业——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情况的思考

一、 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 办华文媒体” 作为中国人落脚海外的三件大事。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 神, 发展和支持海外华文教育, 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
海外华文教育历史悠久, 广大华侨华人克服各种 挫折和困难, 顽强地保留和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 不 忘对自己的子孙进行 “ 母语” 教育。他们之所以这么 执着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 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 未来的 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学习民族语言才能更全面、 更 充分地了解、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母语是民族的灵 ”“ 魂, 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 与民族的特征、 尊严和地 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维系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是民
长期以来, 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支持中国 革命和建 设, 支持和平统一大业 , 在促进中外友好合作和交流 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在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 的传播方面也做出了极大努力。 华文教育已成为维系 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 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桥梁
和纽带。
印尼政府对华文教育由以 前的被动观望态度, 转变为 大力支持, 预计到 2007 年, 印尼所有公立、 私立中学 都设华文课。印尼华文教育已由初级向高级发展, 由 家庭补习普及到正式班, 逐步向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 育、 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并且日 趋合法化、 规范化。 柬
护华小、 支持独中、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是马来西亚 华人社会对母语教育的要求和奋斗的目 马来西亚 标。 华文教育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一个 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的全国领导机构— 马来西亚 华校董事联合总会 ( 简称董总 ) 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 总会 ( 简称教总 ) , 有一批热心于华文教育事业的代 表人物, 有广大华人从道义和经济上的支持。为了捍 卫基本人权 , 争取民族公平、 合理、 合法的权益 , 他们
海外华文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展到现在,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容,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以前比较偏重于国别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或者是个别重要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现在则是在一种 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下对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照,同时也从比较文化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去对海外华文文学做群体性或族群性的文化研究;以前较偏重 于作品自身内容及审美旨向的研究,现在拓展为诗学的研究,力图在作品研究的基础上提升为理论性的概括,将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与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构建 联系起来研究。于是,对海外华人批评理论家的理论翻译、介绍及其研究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前较偏重于海外华文纸质性的文学,现在则拓展到对海 外华文文学网站的传播研究;以前重点关注的是文学,现在适应视觉传媒发展的需要,又开始关注海外华语电影,因为它们与文学的改编及文学剧本创作密切相关; 以前多注重海外华人华裔的华语创作,现在又扩大到海外华人华裔作家的非华语创作。
在研究方法方面,过去注重的是文学审美的研究,注重的是中国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影响与接受,现在则是多角度跨文化的研究,尤其在运用后殖民 理论、文化研究、媒介理论等方面来做研究的尝试也有了新的成果。在研究成果发表载体上,汕头大学主办有《华文文学》杂志,已连续20余年,尤为珍贵。该刊 与江苏、福建同类型杂志一道,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该刊还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会刊。暨南大学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 年至少设置两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栏,用以发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另外,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思想文综》中也有发表海 外华文文学研究成果的专栏。
海外华文文学概貌

海外华文文学概貌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之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
海外华文文化是从中国的今生基带中汲取营养,是中华文化向外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当地文化旁殖的藤蔓,是中土文学海外花,是居住国本土化的新品种,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外文化意识融会和冲突的结晶。
他在中国大陆学界的兴起和命名食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关注到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价值才开始关注并重视。
对于当今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一共有以下几点:一、当今的海外华文文学可以分为两大块,以东南亚为中心,商军突起,涌现一大批“双才作家”。
他们亦文亦商,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访华寻根、勾沉文学史料、培养新秀。
以泰华为例,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攻、梦莉、姚宗伟等。
欧美以美华为代表,拥有四十多位成名作家,多数来自港台地区,具有多重身份,多数执教高校。
如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欧阳子、杨牧、许达然等。
二、海外华文重镇之所以在东南亚地区有以下几个原因1、历史悠久,有侨民文学转为本土文学共有四五十年不等,新文学已经经历六七十个春秋。
2、地远亲近,于中国三岸邻近,华族传统被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与母国保持密切联系,交流频繁,遥相呼应。
3、人多势众,华裔数以百万计,作家诗人也数以百计。
4、重视华教、开办华教,文学新人辈出。
5、精英荟萃,不仅有强大的作家队伍,而且有自己的文学组织家、出版家、编辑家、翻译家、评论家、儿童文学家、戏剧影视家和热心家。
三、坚持严肃文学创作,古今东西熔一炉。
“现实主义现代化,现代主义现实化;严肃文学通俗化,通俗文学健康化颇受东南亚文学界赞同。
四、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千方百计寻找出路,海外华文作家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革新,题材十分宽泛,已从过去爱国思乡转为向新土社会现实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富有地方色彩、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信息量极大。
在技术上也日益圆熟,品种丰富,其佳作已不让中国三岸,不可小视。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1. 引言1.1 海外华文写作的兴起海外华文写作的兴起源自华人移民潮的历史背景,随着华人移民汇聚到世界各地,他们带去了中国文化及语言,推动了海外华文写作的发展。
随着华人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开始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点和情感用华文书写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海外华文写作的兴起也受到数字化技术的促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海外华文作家可以更方便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他们的作品更广泛地传播和影响。
海外华文写作在文学界和读者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欣赏,这进一步促进了海外华文写作的发展。
1.2 影响力的增强在海外华文写作中,影响力的增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和华人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增强。
海外华文作家透过自己的作品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华人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把中国的美好展现给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海外华文写作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对于华人社群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上。
通过书籍、文章、博客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海外华文作家可以为华人社群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他们反映华人移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让更多的华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增强了华人社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海外华文作家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YouTube等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各地,影响力得到了更大的放大。
随着海外华文写作的发展和壮大,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海外华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华人的精神和文化,为华人社群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
在未来,海外华文写作的影响力将会更加深远,为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更多的贡献。
【迈向华文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

【迈向华文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一、“海外华文文学”概念的辨析大陆关注海外华文文学是从新时期开始的,1979年4月,广州《花城》创刊号发表了曾敏之的关于大陆外的华文文学研究的《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台港文学”的关注。
1986年,因较多海外华人作家和学者参与,第三届讨论会把会议名称由“台港文学学术讨论会”改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
暨南大学的饶芃子认为,这一更名意味着评论界已经认识到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
到了1991年的第五届研讨会,由于有澳门的代表参加,会议又将名称改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的加速,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1993年的第六届研讨会,将会议的名称改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而且成立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
“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表明海内外的华文文学研究,都应该具有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念。
xx年5月,在暨南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
海外华文文学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命名和内涵的不断深化,反映了我们努力从未成熟寻求走向成熟的过程。
随着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近年来较多讨论的从语种的华文文学到族性的华文文学再到文化的华文文学,则更富于历史感地触及了华文文学的精神和本质。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通常是指对于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以中文汉字书写、创作、出版为其主要特征的文学载体及其作家、作品所进行的研究和论述。
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学研究领域,它有着世界的整体观念,它所强调的是被历来研究者忽视了的 __之外的华文文学。
因而华文文学,在空间上,主要指 __外华文文学,因此有了被当前学术界默认的海外华文文学的称谓。
从文学地图上看,海外(不包括台港澳)华文文学有北美板块、东南亚板块、澳洲板块、欧洲板块。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摘要】海外华文写作在当今世界文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既承载着华人移民的文化传承与表达,也为世界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
从历史渊源来看,海外华文写作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丰富的内涵,发展趋势也日益繁荣。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特点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的表达与独特的视角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
海外华文写作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需要应对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考验。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海外华文写作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它将永远不会凋零,将继续为全球文学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海外华文写作,现状,重要性,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作品特点,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不可忽视,永远不会凋零。
1. 引言1.1 海外华文写作的现状海外华文写作的现状,是指在国外的华人作家,以中文为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华文写作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华人作家选择在海外进行创作,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思想。
海外华文写作的现状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华人作家们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群体,他们的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一些作家更是在海外华文写作领域取得了国际影响,为中文文学赢得了更广阔的舞台。
海外华文写作的现状既面临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作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华人作家,他们需要克服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障碍;但与此他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为中文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海外华文写作的现状,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契机,为中文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1.2 海外华文写作的重要性海外华文写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海外华文写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形式的作品,能够传播和延续华人的文化传统。
海外华文写作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华人社区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海外华文写作也是华人社区的声音代表,通过作品展示华人在海外的生活、成就和困境,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尊重。
最新-探析海外华文文学 精品

探析海外华文文学一、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和特殊性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天使岛木屋墙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百年的文学历程中,无论是西方和东方,都出现过相当数量具有开拓性、令人瞩目的著名作家,当中有程抱一、陈舜臣等在历史上饮誉世界的文学大家,还有白先勇、王鼎钧、郑愁予、杨牧、洛夫、痖弦、於梨华、聂华苓、赵淑侠、余心乐、方北方、姚紫、吴岸、黄东平、司马攻、云鹤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中有的以其艺术的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的在其所在国华文文坛上率先创作出具有开拓性、标志性的文学作品,从而确立了自身在海外汉语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有活跃在当今海外华文文学领域中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如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抗凝林达、欧阳昱、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林幸谦、黎紫书等。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华文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传播和扩大了华文文学的影响,参与这一领域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正是这些优秀作家作品的沉淀,为我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和经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在世界各地开出的文学奇葩,是一种处于中外东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独特文学现象,各种不同质的文化艺术精神、思想元素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错综交织,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是它的突出特征。
面对这样的文学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要对其解读、研究、阐释,如研究者不能以开放的思维,突破传统的国族界线,就难以把握这一领域文学的特殊性。
从现在我们读到的许多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①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隐含着他们离家去国之后离散生涯的生命体验,是一种有跨越性的独特精神历程的形象叙写;②因其创作主体是在本土以外,处在各种异文化包围的环境里,有多种文化的参照与介入,多数作品具有反思性和多元性;③这些作品淡化了中国历史传统主题的内容,更多的是离散华人在外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在思维模式上,更加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在社会行为模式上,更重视现代价值的普适性和开放精神。
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
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
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
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
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
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
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
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
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所以历来有不少学者仅从这两个方面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界定,例如陈贤茂认为“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作品,都称之为海外华文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摘要:一、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与背景1.定义2.背景与历史发展二、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1.跨文化性2.身份认同3.艺术表现形式三、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类型1.移民文学2.留学生文学3.跨国婚姻文学四、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1.代表作品2.代表作家五、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与影响1.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2.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3.对于海外华人社群的意义正文:海外华文文学是一批以华文作为创作语言,由海外华人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海外华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在文化碰撞中所体验的困惑、挣扎和身份认同问题。
海外华文文学的背景与历史发展可追溯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华人移民潮的兴起,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
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日益繁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跨文化性、身份认同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跨文化性体现在作品所反映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现象;身份认同问题则是海外华人作家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关于自我与他者、祖籍国与居住国的关系问题;艺术表现形式上,海外华文文学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所在地文化的养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类型包括移民文学、留学生文学和跨国婚姻文学。
移民文学主要反映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困境、奋斗历程和心路历程;留学生文学则关注年轻一代海外华人在求学过程中的成长与反思;跨国婚姻文学则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了跨文化婚姻中的爱情、家庭与身份认同问题。
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众多,如美国作家哈金、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台湾作家李敖等。
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也为我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总的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具有极高的价值与影响力。
它为世界文学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我国文学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参照与借鉴。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使用中文书写,表达对华人身份和文化的思考和感受。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海外华人社群的扩大,海外华文文学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海外华文文学的题材和形式开始多样化。
过去的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关注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和身份认同问题,内容比较单一。
而在现代转型中,海外华文文学的题材和形式开始多样化,涵盖了更广泛的内容和风格。
有的作家将目光聚焦于华人社群内部的故事,探讨族群关系、移民经历等话题;有的作家则关注全球议题,书写移民、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等问题。
在形式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如散文、诗歌、跨文化写作等,为海外华文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声音。
在过去,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多以国族认同和身份问题为中心,反映了华人社群内部的共性和共同历史。
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华人社群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拥有不同的经历和看法。
现代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包容和呈现更多元的声音,反映了华人社群内部的差异和多样性。
作品中涌现出了女性、年轻一代、LGBTQ等群体的声音,展示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和追求。
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国际影响力。
过去,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限制,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渠道有限,受众也相对较少。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大,国际读者也开始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
一些华裔作家凭借出色的作品获得了国际文学奖项,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态度和风格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往往带有批判性和控诉性的色彩,揭示了华人在海外的不公和不平等待遇。
而在现代转型中,一些作家开始以更积极的态度书写华人在海外的经历和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推动跨文化的对话和理解。
探析海外华文文学

探析海外华文文学一、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和特殊性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天使岛木屋墙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百年的文学历程中,无论是西方和东方,都出现过相当数量具有开拓性、令人瞩目的著名作家,当中有程抱一、陈舜臣等在历史上饮誉世界的文学大家,还有白先勇、王鼎钧、郑愁予、杨牧、洛夫、痖弦、於梨华、聂华苓、赵淑侠、余心乐、方北方、姚紫、吴岸、黄东平、司马攻、云鹤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中有的以其艺术的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的在其所在国华文文坛上率先创作出具有开拓性、标志性的文学作品,从而确立了自身在海外汉语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有活跃在当今海外华文文学领域中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如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抗凝(林达)、欧阳昱、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林幸谦、黎紫书等。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华文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传播和扩大了华文文学的影响,参与这一领域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正是这些优秀作家作品的沉淀,为我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和经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在世界各地开出的文学奇葩,是一种处于中外东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独特文学现象,各种不同“质”的文化艺术精神、思想元素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错综交织,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是它的突出特征。
面对这样的“文学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要对其解读、研究、阐释,如研究者不能以开放的思维,突破传统的“国族”界线,就难以把握这一领域文学的特殊性。
从现在我们读到的许多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①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隐含着他们离家去国之后“离散”生涯的生命体验,是一种有跨越性的独特精神历程的形象叙写;②因其创作主体是在“本土”以外,处在各种“异”文化包围的环境里,有多种文化的参照与介入,多数作品具有反思性和多元性;③这些作品淡化了中国历史传统主题的内容,更多的是“离散”华人在外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在思维模式上,更加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在社会行为模式上,更重视现代价值的普适性和开放精神。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陈贤茂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
《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延年益寿药。
据说徐福等人后来到了日本,就在日本住下来了。
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徐福率领的数千童男女,就是第一批移居海外的华人了。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也有部分中国人为避战乱而移居朝鲜、日本。
在日本的一些古代史书中,就有关于汉族“归化人”的记载。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人早已由归化而同化了。
到了唐代,中国与外国的交通,无论陆路或水路,都非常发达。
中外通商贸易,也十分繁盛。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逐渐增多。
为避战乱而移居海外的,数量也不少。
从唐代以至于近代,旅居海外的华人通常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固然是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的缘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增多,因而使唐人成了海外华人的通称。
在明代以前,中国人居留海外(无论长期或短期),还是少量的。
明清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的历史。
考其原因,一是闽粤沿海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水旱频仍,天灾人祸,大批破产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国谋生。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由于战乱或改朝换代等政治上的原因,迫使许多中国人移居海外。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发美洲以及掠夺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迫切需要大批劳工,于是更促成了中国人的移民浪潮。
据统计,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止,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一千万人,到今天,估计总数已达五千万人。
明清以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由于人数少,大多已被当地居民同化。
明清以后,由于移民众多,而且多是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华人社会,因而即使数代以后,也仍然保留着华人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不易被当地居民所同化。
如果对海外华人社会加以深入考察的话,可以发现,血缘关系固然是保持民族感情的基础,而广泛存在于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文文学等,更是维系华人民族特性、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
海外华文文学名词解释

海外华文文学名词解释1、定义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
2、生成原因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移居海外的华人,在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们体验着异域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他们在异域生存面临种种挑战,于是他们提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他们采取文学创作的方式目的:(1)思乡抒怀: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2)记录生存现状: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3)感受异国文化:如《伦敦爱情故事》逐渐地,创作作家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多,进而成为一定的文学现象,故而生成了海外华文文学。
3、主要特征(1)故土性(故乡性):展现中国经验与世界性的结合回望故土,失根漂泊,回归的渴望:余光中《乡愁》云鹤《野生植物》文本中体现对中华传统的固守:《龙子》《齐人老康》(2)融合性,沟通中外文化异族交往、生存困境等题材的写作语言的混杂性“出世仔”、番仔婆艺术技巧上的学习欧美华文文学(3)本土性:融入异域文化对当地景观、民族风俗、价值观、审美观、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表现。
语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德士、巴士、波立(警察)、沙越哩(你好)、娘惹(侨生女子)等。
4、中国意识指什么,有何具体表现(1)海外华人的“中国意识”“中国意识”涵盖所谓的“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祖国”、“传统”、“炎黄文化”等词语群所包含的意义。
身份批评:来源于外界的压力,首先是西方的入侵导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拯救中华的理想由此生发。
移民海外更敏感于自己的民族身份;二战后各国或地区逐渐经历华侨到华人的身份变动;华侨更多民族意识,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华人则更多趋向落地生根,与居住国紧密关联。
在海外用汉语写作也是一种中国意识的体现。
(2)文学中“中国意识”的表述①对乡土中国的书写:思乡、故土回忆、家园记忆、童年忆往等。
个人性的“故乡图景”:有的是作家记忆中真实的故土,有的则是父辈祖上口述流传的故乡图景。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摘要】海外华文写作在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传播中华文化,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其发展现状虽然有挑战,但仍具备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海外华文写作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注重创新与现代化,影响力逐渐扩大至全球范围。
未来,海外华文写作将面临新的挑战,但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永恒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持续繁荣并且具有不朽的价值。
海外华文写作永远不会凋零,将继续为世界文学界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海外华文写作,重要性,发展现状,多元文化,传承,创新,影响力,挑战,机遇,未来发展方向,魅力,持续繁荣,不朽价值,不可替代性。
1. 引言1.1 海外华文写作的重要性海外华文写作对于传承和弘扬华人文化传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许多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散文、小说等。
海外华文作家常常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充满中国文化特色和情感的作品,为海外华人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
海外华文写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华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通过海外华文写作,华人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化观点和情感体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丰富和拓展了华人文化的影响力和内涵。
海外华文写作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华人文化自信和精神寄托的重要表现形式。
1.2 海外华文写作的发展现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兴起,海外华文写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许多华裔作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为海外华文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海外华文写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元素,是海外华文写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学市场的竞争激烈,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也成为海外华文写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海外华文写作目前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社区产生的华文文学作品,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延伸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交融的特点。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海外华人社区的变迁,其创作主题、风格和表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本文将从创作主题、风格特点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过去,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关注华人社区的生活、情感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题材,如《客园》一书描绘了华人在海外的困境和追求。
而现在,随着海外华人社区的多元发展和文化融合,创作主题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既有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作品,也有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作品。
近年来许多海外华文作家开始关注女性议题、种族问题和同性恋议题等,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探讨这些社会现象。
海外华文文学的风格特点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海外华文文学在风格上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喜欢运用华文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如喜欢运用暗示和联想等手法进行意境的构建。
而现在,随着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学创新和与当地文学的交流,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小说、散文和纪实作品等,使其更贴近当地社会和文学市场。
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作家开始将中西文化相结合,运用双语和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广泛的吸引力。
海外华文文学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由于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海外华文文学更多地是通过文字和书籍进行表现和传播。
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表现方式也得到了扩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作家开始通过博客、微博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来发布创作和与读者交流,使得作品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被读者所接触。
海外华文作家还通过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学节,与其他地区的作家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
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
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
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
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
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
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
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
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所以历来有不少学者仅从这两个方面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界定,例如陈贤茂认为“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作品,都称之为海外华文文学。
”1王晋民也持类似的观点,“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本土之外,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之外,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与非华人心态和生活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亚洲华文文学、美洲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澳洲华文文学、非洲华文文学等中国本土以外的华文文学。
”2其实汉语不单单是区别华文文学和其它语种文学的标志之一,汉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征,是人格尊严得以维护的标志。
因为“直至最近,用英文创作时,华人作家仍不得不压抑自己甚至扭曲自己作为华人的某些情感意识,因为这些情感意识与美国流行文化中对‘东方人’的陈旧描述相左”。
3但是如果单单从地域和语言两个方面来限定的话,其中的困惑性抑或是困难性接踵而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先从创作者的身份来看,是不是只要是在国外的运用汉语的作者进行创作的文本,都可以纳入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对于是否是“华人”没有限定?种族问题在这里是不是可以被模糊?我们说,种族抑或身份在海外华文学研究中更应该强调和突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只指的是“海外华人”,指的是具有华夏民族血统、血缘关系的“海外华人”。
因为族裔性才使得本民族的成员对于本民族的诸如自己民族的远古神话、传说的记忆、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想象,再诸如沉淀在所有本民族成员内心深处某种集体无意识等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些是非本民族的成员无法达到的,即使他对华夏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
那韩国的许世旭,斯诺还有赛珍珠的一些用汉语创作的文本就不能纳入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第二,接下来的问题更加令人困惑,如果华文文学同时从以上三个方面即地域、语言和种族同时加以界定的话,海外华文文学指的就是海外华人运用汉语进行创作的文学文本。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部分华文作家在出国之前就著作颇丰,如台湾60年代出国的一大批旅美华文作家如白先勇、欧阳子、叶维廉、郑愁予、1 潘亚暾:《海外奇葩——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2 王晋民:《论世界华文文学的主要特征》,载1994年香港炉峰学会出版《中华文学的现在和未来》,转引自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24页。
3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90页。
杨牧、陈若曦、於梨华、聂华苓等,在国外也创作出一些经典名作,如果以出国为界限的话来划分他们的作品是否属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会不会抹杀一个作家的整体性?另外还有一类的华文文学,“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胡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老舍、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萧红等重要作家都曾在海外留下大量的、优秀的创作作品,有些甚至为文学史上的开拓之作,如郭沫若《女神》中的多数作品。
我们是否应将这些作品归入海外华文文学呢?……张爱玲等重要的现代中国作家中年或晚年移居美国,因而成了海外作家,相当令人困惑,在此,被支解的不仅是作家本人,而是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4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可以将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更加细化?海外华文文学不仅是海外华人运用汉语进行创作,而且表现的内容是海外华人在海外生活的状况的文学文本。
这个看似严密的定义似乎都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首先排除了港澳台文学;排除了虽是华裔作家却用英语或其它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如近年来在美国的如汤亭亭、谭恩美、赵健秀、黄哲伦等运用英语进行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文本);排除了非华人作家即使运用汉语进行创作的文本;排除了不是反映海外华人在海外生活的状况的文学文本。
但是另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接踵而来,一些作家,出国后仍然写出一些作品并不是他们在海外生活的状况,如白先勇《孽子》、《台北人》;陈若曦的《尹县长》、《任秀兰》、《耿尔在北京》等,这些作品如果按时间算的话,则应该属于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但是如果按照表现的内容,则不应该划入该范畴之内。
对于这些游离于边缘的文本,我们究竟采取何种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总之要给“海外华文文学”下一个很明确的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它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在对其进行解读时,当然适当的依据一些它所规定的范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此,应灵活的分析这些流动的,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本。
(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最初发端于对港台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关注台港文学并在内地倡导此项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
80年代初,介绍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作家的文章逐渐增多,但主要的关注点是台湾,香港文4 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28页。
学。
1986年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三届讨论会,会议改名“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这一更名说明,学者们已认识到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
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早期的研究者主要是对单个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这当然与华文文学的蓬勃发展和研究的相对滞后,早期海外华文文学的资料严重匮乏相关;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各个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的“概论”、“概要”、“导论”等相继出现,较之对单个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这一研究已渐具系统性;另外,各种研讨会所产生的论文集;随着资料的逐渐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系统而全面的文学史也诞生了。
研究者对于这一领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逐渐上升到理论建设,诗学研究的层面。
朱文斌在他的《跨国界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诠释与批评》一书中,梳理了大陆学者对新马华文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从最开始的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如云林的《读〈秀子姑娘〉》)——新批评分析方法(如陈贤茂的《潘雨桐小说与古典诗词意境》)——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萧村的《待到山花烂漫时——战后马华文学发展梗概》)——从文化的视角切入。
作者建议“适当的引进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5虽然论者主要论及的是新马华文学,但作者的建议同样适用于整个海外华文文学。
在众多的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无疑是许多研究者所经常采取的分析策略。
如刘俊的《“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他认为美国华文文学相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和东方母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具有一种双重“他者”身份,除此之外,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朱立立在《海外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度》一文中,她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论题,更可贵的是从大陆、台港和海外三重视野和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开创了华文文学研究跨国性的学术空间。
对于海外华文文学,有的学者建议采取比较文学的方法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我们可以华文文学整体观照下,将中国本土文学同其他5 朱文斌:《跨国界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诠释与批评》,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6页。
国家的华文文学相比较,在比较中探索其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相遇时碰撞和认同的过程及其规律;也可以将本土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相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华文文学的特殊存在方式、美学模式、文学风格以及作为语言艺术的演变史;还可以将同一国家不同群体的华文文学作比较,探讨它们在同居住国主流文化碰撞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以及作出怎样的反应与选择。
”6同时在众多的方法中,饶芃子尤其特别推崇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有些学者采取的则是几种视野的融合,如李亚萍在《美国华文文学中的大陆女性形象》一文中运用比较文学和后殖民主义双重视野对女性形象的演变做了深刻的分析。
在这些众多的方法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刘小新和刘登翰提出了“华人文化诗学”的构想,他们在一系列文章如《文化诗学与华文文学批评》、《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中阐释了这个构想,主张从纯审美研究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提出了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阈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阈的整合。
由于他们是只是从纯诗学领域提出的这个构想,并没有结合具体的华文文学文本和文学发展史,但是毕竟这个视角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去的。
运用新历史主义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解读的论文迄今为止笔者搜集到的只有零散的几篇,如方秀珍的《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刘雄平的《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重奏》,仅仅局限在新历史主义特征明显的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上。
笔者在“华人文化诗学”观念的影响下,试图运用新历史主义对新马华文学和美国华文文学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海外华文文学版块作以全景式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