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和老克腊的人物形象
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学生姓名:刘英梅学号:200500100910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房福贤学院:文学院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3)正文一 (4)二 (6)三 (8)参考文献 (10)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摘要:《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务实达观的看待生活的态度,世俗精明的爱情观,然而她的一生是个不断挣扎却最终失败的悲剧。
本文将从王琦瑶生活的环境,她本身的爱情观以及中国传统女性命运的角度来对她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女性形象Long hates song——the brief analysis "Song of Eternal Sorrow" Wang QiyaoimageliuyingmeiAbstract:"Song of Eternal Sorrow" Wang Qiyao is the typical Shanghai alley's daughter, has regarding life manner which approaches things philosphically practically, common custom astute love view, however her life is the tragedy which struggles unceasingly actually finally is defeated. This article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live from Wang Qiyao, her love view as well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 feminine destiny's angle will come to her image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key word:Wang Anyi Song of Eternal Sorrow Wang Qiyao feminine image王安忆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并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两者互为镜像。
作者通过对王琦瑶一生命运的书写,为已经远去的旧上海文化形态唱了一首无尽的挽歌。
本文从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与上海的关联、不屈的追求精神以及人物形象的平凡性和悲剧性等方面予以浅析,以期还原小说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众多以女性话题为写作主题的作家中,王安忆是一个特例。
她并不特意通过注重渲染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来追寻潮流,而是能够从平凡的女性身上探求女性自身的道路和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长恨歌》中王琦瑶这个上海女性形象的诞生,更是代表了王安忆的创作思想,而这部作品也成为她创作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
二城市的代言人王安忆在创作《长恨歌》时,试图以历史记录者的身份来描写上海几十年的变迁,但她又不是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记录,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记录,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更加真实地切身体会到上海几十年的历史变化。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长恨歌》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
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上海这个城市曾被人称作“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居住着各式人物,每天都上演着各种传奇故事,这使人们感到这个雄性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会选王琦瑶这一女性形象来做城市的代言人呢?这也是与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认识相关。
王安忆写王琦瑶,是想写出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王琦瑶的形象就是她心目中的上海形象。
在她眼中,上海是以一个女性形象而存在的,它犹如女性一般,缺少历史和传统的积淀,忽然被抛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分析
《 长恨歌》 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分析
黄若然
(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4 1 0 0 3 )
[ 摘
要] 王安忆 的小说《 长恨歌 》 以上 个世 纪 4 O代 的“ 沪上淑媛” 王琦瑶为线 索, 记述她 一生 的情 感经历 。
作为女主角, 王 琦 瑶 以普遍 又 独特 的 个性 特 征 , 反 映 着 时 代 与 地 域 所 赋 予这 一 人 物 的 典 型 性 。本 文 从 作 者 的 描 写、 王 琦 瑶 的 人 物 特征 、 命 运 的 形 成 根 源 及人 物形 象 的 意义 等 方 面作 出分 析 , 以期 加 深 对 小说 中这 一 人 物 的 理 解 。
[ 作 者 简 介] 黄 若 然 ( 1 9 9 1 一 ) , 女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在 读硕 士研 究 生 。
的王琦瑶 。每 间偏 厢 房或 者 亭 子 间里 , 几 乎 都 坐着
一
个王琦 瑶” L l J 1 。 。
对此, 陈思 和 做 出这样 的评 价 : “ 她 的 出场让 读
者 有些不 习惯 , 因 为作 者 对这 个 核 心人 物 的描写 是
如 此笼统 , 像影 子一样 飘来 飘去 。 ” [ 2 ] 3 。 但, 这恰 恰 旨 在说 明王 琦瑶 的典 型 性 。“ 沪上 淑嫒 ” 的 身份 , 使 主
中的曹七 巧 、 《 嘉丽 妹妹 》 中的嘉 丽 , 或是《 玫 瑰 的故
下午, 跟 着 隔壁 留声 机 哼 唱 ‘ 四季 调 ’ 的, 就 是 王 琦 瑶; 结伴 到 电影 院看 费雯丽 主演 的 ‘ 乱世 佳人 ’ , 是一
群 王琦瑶 ; 到 照相馆 去拍小 照 的, 则是两 个特别 要好
《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
《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在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是重要线索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对王琦瑶的人物浅析!浅析王琦瑶——《长恨歌》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接继承了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
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
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
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这座城市,更是在想象和争论中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然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王安忆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开篇就说,她的家庭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户,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族。
这种“失根感”一直伴随着王安忆的创作历程,是她寻找种种可能的归宿的动力所在,所以促使她创作了《长恨歌》这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借一个女人王琦瑶的一生表现出自己对这座城市过去的怀旧,对自己精神的寻根。
那么她到底是怎样刻画她眼中的王琦瑶的呢?本文将从王琦瑶的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方面来解读王琦瑶一生的长恨悲歌。
一、泡沫般的青年时代少女阶段,本应是青春烂漫,少女怀春的,就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提着花书包、哼着收音机里的四季歌、穿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追随着时代的潮流、阅读报刊里的言情小说、给明星和作者写信、学习伤感主义,在书里夹落叶和在胭脂盒里藏死蝴蝶。
王琦瑶的少女时代本应这样度过,但就像书里的外婆所想的那样:这孩子的头没有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
从她走进片厂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注定就不同了。
她成为了画报中的女主角,她成为了上海小姐,因而结识了李主任。
她被光环迷住了眼,她忘不了上流社会的繁华、锦衣玉食和华服美饰。
所以在程先生和李主任之间,她毅然选择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
她用她年轻的身体换取了锦绣繁荣的物质生活。
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
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作者:卢佳鑫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作家泼洒大量的笔墨在王琦瑶的身上,描述了王琦瑶四十年曲折的生命历程,每一个人物的存在与出现都与王琦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因王琦瑶而渐渐走进故事之中,将小说情节一点一滴地串联在了一起。
在主人公王琦瑶人生的道路上,她领略并保存着这座城市的精华,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那颗旧时代的心、那段旧上海的梦。
王琦瑶作为上个时代的一件“遗物”,只得带着上个时代的心活在这个时代的光影背后。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性格悲剧现实意义上海《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女主人公王琦瑶四十年间的情与爱,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并于2000年荣获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茅盾文学奖。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和功利的婚恋观,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精魂”,折射出上海四十年的演化变迁。
解读王琦瑶就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一把钥匙。
一.王琦瑶之性格代言纵观王琦瑶的一生,有家却似无家,有亲人却从来都摆脱不了孤单与寂寞。
“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美貌给王琦瑶带来资本的同时,也使她卷入了无力抗拒的诱惑之中。
为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年少的王琦瑶拿美貌做资本,拿人生做赌注,最终付出的代价便是一生。
(1)虚荣之心上海金融业发达,物质产品繁茂,作为现代媒体的发源地,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在此谋生,由于个性解放的思想浓郁,当时人们对于女子追求名誉、追求物质生活给予宽松的认同,甚至提供一些令其崭露头角的机会,有了一些令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毋庸置疑,王琦瑶是虚荣的。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她渴望成功,竭力想要让自己过上辉煌的“举世瞩目”的生活,她的梦想就是从见识上海某片厂开始萌芽滋长的。
借着参观片厂的契机,她结识了导演,又通过导演结识了程先生,通过程先生的镜头以“沪上淑媛”的名字赢得了人们的熟识和邀请,由此结识了蒋丽莉,在蒋丽莉与程先生的帮助下竞选上海小姐,最终成为“一代王朝”的光荣赫赫的“三小姐”。
一曲红颜薄命的挽歌——王琦瑶形象分析
名作欣赏 / 项目呈现 >一曲红颜薄命的挽歌——王琦瑶形象分析⊙张 玮 [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 要: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曾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都市女孩的风情与艳丽。
她的选择以及与之而来的命运变迁也刚好印证了红颜薄命这一人生镜像,文章就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王琦瑶 红颜薄命 弄堂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上非常优秀的女作家。
在她的笔下,女性是城市的影子,是整个城市的代言人。
想要解读王安忆的都市小说,研究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反映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反思,不仅如此,还寄予着对生命个性化的思考。
因此,通过对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入剖析,可以把握其小说观与生命观,对解读其作品具有积极作用。
而《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则极具红颜薄命的代表性,现稍加分析。
一、现实生活显本真(一)弄堂平安生私心 弄堂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是石库门弄堂还是新式弄堂,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女儿的典型代表,有提着花书包的王琦瑶,有哼唱《四季歌》的王琦瑶,有看电影的王琦瑶,有拍小照的王琦瑶,她们总是三三两两,闭月羞花,似乎有说不完的小姊妹情谊。
吴佩珍与王琦瑶就是典型的小姐妹,她将片场当作礼物一样地送给王琦瑶,而王琦瑶却是有私心的,明明很感兴趣,却是半推半搡、欲擒故纵,后来因在片场试镜失败,两人越走越远。
吴佩珍走后,王琦瑶身边又出现了蒋丽莉,面对蒋丽莉的热心唯一的做法就是拒绝,她是自私且有心计的,明明对事情感兴趣却又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竞选“上海三小姐”时,她很在乎,但却装作可有可无。
面对程先生的爱慕之情,王琦瑶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她知道自己给蒋丽莉添了很多麻烦,正好通过程先生平衡了与蒋丽莉的关系。
不独如此,王琦瑶在平安里苦苦挣扎的岁月也表现出都市女性的精明。
上海最起码有一百条平安里,在这样迷乱的平安里人们却是清醒的,各自守着各自的心,过着有些挣扎的岁月。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具有典型上海人特质的女子,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和功利的婚恋观。
王琦瑶的人生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的的思考,她一生经历的几个男人逐一弃她而去,漂泊的情感故事演绎了一曲凄凉的长恨歌。
关键词:王琦瑶;上海人;宿命;漂泊《长恨歌》从出版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这部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
王安忆以她一贯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从上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小弄堂里走出来的女性的悲剧历程。
王琦瑶历经了与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的情感纠葛,最后却以电影般的悲剧落幕收场,徒留一曲绵绵不绝的长恨歌。
一、典型的上海人特质王安忆曾说“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事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我是在直接写城市的故事,但这个女人是城市的影子。
”弄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者把目光聚集在最能代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弄堂里,聚焦在王琦瑶这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王琦瑶和上海,就像一个人的正面和背影,她因上海而丰满,上海因她而灵秀,王琦瑶是繁华都市的大上海最好的代言人。
上海人的处事精明是在百年的历史中发展磨砺出来的,这种“小气”、“琐碎”的生存能力正体现了上海人生活中的精细、耐性与务实,也体现了上海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则在王琦瑶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她对于一些小事和细节拿捏的很是恰到好处。
少女时代的她就已深知种种人情世故,能把握好各种人际关系。
吴佩珍邀她去片场,她心里是十分乐意的,但却故意推脱有事。
竞选“上海小姐”更是故作矜持,蒋丽莉未经王琦瑶同意便宣布了这一消息,“然而王琦瑶虽然愤怒,却也不好发作”。
]到初赛时,王琦瑶似乎并没有认真对待,“她的不认真,有点是为自己做一层防卫的壳,壳里藏着的是自尊心。
”她很巧妙的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可进可退的立场,即便是失败了也不会难堪。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长恨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是他创作于1956年的长篇抒情叙事诗。
作品以王琦瑶为主要写作对象,通过她的经历和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以及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在《长恨歌》中,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严酷的生活环境的熏陶。
她的父亲是一个爱喝酒的人,经常虐待她和她的母亲。
大家庭的生活困苦,她经常吃不饱饭。
尽管生活十分艰辛,王琦瑶并没有沉沦于苦难之中,她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
她勤奋地干农活,不怕辛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她是一位具有乐观向上精神的代表。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努力工作,以此来改变命运。
这种乐观的态度对于她意味着一种重要的信念,也成为她能够战胜逆境的动力。
其次,王琦瑶是一位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她对她的母亲深深地怀有感激之情,并一直为她的父亲感到痛苦而心生同情。
她积极帮助和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命运。
她的爱心和同情心在这个冷酷的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
另外,王琦瑶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渴望摆脱封建传统和女性的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
她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坚持婚姻自由和婚姻幸福。
她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摆脱农民的命运,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她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代表了当时农村妇女的不屈和反抗。
王琦瑶的形象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在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她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状况,尤其是妇女面临的种种苦难和矛盾。
她的乐观向上精神、爱心和同情心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志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体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心声和意愿。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作品,通过讲述王琦瑶的生平,展现了一代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
王琦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她的悲剧根源主要体现在她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中。
首先,王琦瑶的家庭背景是她悲剧的根源之一。
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家境贫寒,生活艰辛。
父亲割肉度日,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在这样的家庭中,王琦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缺乏基本的人情世故和生存技能。
父母的不幸婚姻也让她背负了良多的痛苦和负担,她从小就被迫面对家庭的困境,没有快乐的童年。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王琦瑶悲剧的根源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现状,这是一个妇女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社会。
女性被社会禁锢于家庭和传统观念中,缺乏个性和自由。
王琦瑶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她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的人生。
此外,王琦瑶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成为她悲剧的根源之一。
王琦瑶是一个热情、单纯而又善良的人,她对人生抱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然而,她的单纯和天真却往往容易被他人利用,最终导致了她的不幸命运。
她爱上了丁帅,一个富有的家族子弟,她将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了丁帅身上。
然而,丁帅却利用她的感情,玩弄着她的心,最终背弃了她。
王琦瑶在感情上的受伤和挫折让她陷入了绝望和孤独中,最终在精神上崩溃。
综上所述,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中。
她出身贫困,家庭不幸福;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女性处境困难;并且她的单纯和善良被他人所利用。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她悲剧的背景,注定了她的命运。
通过《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王安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因家庭、社会和个性因素而走向悲剧的女性形象,引发了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人性的思考总的来说,王琦瑶的悲剧根源主要在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个性特点的制约。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分析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一部以王琦瑶为主线的家族史诗。
小说通过王琦瑶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命运的沉浮,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细腻的历史画卷。
王琦瑶是《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作为一个女性,经历了许多传统与现代、封建与革命之间的矛盾与纷争,具有鲜明而复杂的个性特征。
在小说中,王琦瑶既是一位传统家庭妇女,受到封建观念的束缚,又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女性,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首先,王琦瑶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
她生活在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中,但她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她从不气馁,不放弃,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王琦瑶是一个爱情的追求者。
她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与向往,在她的内心深处,自由、平等、浪漫的爱情是她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家族的传统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中,她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
王琦瑶的爱情是一种艰辛的探索,她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爱情与责任之间摇摆,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此外,王琦瑶也是一个具有家族观念的女性。
她对于家族传统和家庭责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下,她以家庭为核心,为家族的繁衍延续,为家人的幸福而奋斗。
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她也逐渐意识到自我追求与家族责任之间的平衡,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总之,王琦瑶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封建与革命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她通过不断努力、坚持追求,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对于爱情、家庭、传统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思考自身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更加自由、平等、充实的人生道路。
尽管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她的形象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使我们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通过描绘王琦瑶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女性,她面临传统与现代、封建与革命的冲突与融合。
王绮瑶—《长恨歌》中的悲剧形象
王绮瑶—《长恨歌》中的悲剧形象《长恨歌》中的王绮瑶是一位悲剧形象,她的命运注定了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和人生道路。
她深爱着杨贵妃,但是她的爱情最终化为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王绮瑶出生在显赫的官宦之家,她聪明美丽,才情出众。
但是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不在自己手中。
王绮瑶的婚姻被家族安排了下来,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子,新官上任三把火,王绮瑶的婚姻生活充满了苦涩。
在她的丈夫死后,她本可以重拾自由,但是她爱上了杨贵妃。
尽管王绮瑶的家族已经告诉过当时的国王明皇,让他了解到杨贵妃不正当的行为,但是明皇还是深爱着杨贵妃,让王绮瑶的爱情之路充满了障碍。
王绮瑶无法控制她的命运,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她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毫无用处。
她即使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她所爱的人也不会产生丝毫的变化。
杨贵妃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王绮瑶也无法自拔于悲伤之中,她带着无尽的悲痛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绮瑶是一位悲剧形象,她的命运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导致了她的悲伤和绝望。
她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道路,无法选择自己所爱的人。
她的爱情最终化为了无尽的哀伤,她在爱情和现实之间难以获得平衡。
她的命运注定了她无法拥有幸福,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长恨歌中的王绮瑶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爱情化为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她的命运受到社会环境、家族安排和个人选择的多重影响,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社会环境对王绮瑶的命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长恨歌描写的时代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社会风俗十分保守,女性的地位较低,不允许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和人生道路。
王绮瑶的婚姻也是被家族安排的,她不得不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男子,而且婚姻生活充满了苦涩。
这显示出封建社会对女性人权的限制,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和社会环境的限制。
其次,王绮瑶的家族安排也是她命运的重要因素。
在长恨歌中,王绮瑶的家族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安排王绮瑶的婚姻,透露出家族的有限制和控制的力量。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本文关键词:长恨歌,人物形象,王安忆,分析,王琦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本文简介:一部优秀的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一盏灯,不仅照亮自己的面目,也要起到路灯的作用,给别的人物做向导,指引他们的来路,也要起到更大的探照灯的作用,给整部小说提供空间照明。
从亮度和色彩上看,《长恨歌》读起来忽明忽暗的,那是因为小说里的主人公王琦瑶很像是一盏灯,在从1946年到1985年这段漫长的时间段里,这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本文内容:一部优秀的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一盏灯,不仅照亮自己的面目,也要起到路灯的作用,给别的人物做向导,指引他们的来路,也要起到更大的探照灯的作用,给整部小说提供空间照明。
从亮度和色彩上看,《长恨歌》读起来忽明忽暗的,那是因为小说里的主人公王琦瑶很像是一盏灯,在从1946 年到 1985 年这段漫长的时间段里,这盏灯忽明忽暗的,社会现实的变化很像一种不稳定的电压,导致这盏灯的灯光光源的不稳定,尽管这一束持续四十年的灯光不足以照亮上海的夜空,甚至不能完全照亮小布尔乔亚的狭窄地界,但对于王琦瑶的世界来说,这盏灯是一个完美的光源。
王琦瑶的世界是上海,很大也很小,上海在这篇小说里很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王琦瑶从不离场,很像一盏灯,其他的人物都是灯下的过客,过客走过灯下,在灯下逗留的时间有长有短,对灯的感觉有的依恋,有的好奇,有的既不依恋也不好奇,仅仅是需要一盏灯,当以程先生、蒋丽莉、老克蜡为代表的这些过客走过灯下的时侯,灯光有时无动于衷,无动于衷了很久,再慢慢亮起来(比如程先生),有的会随着来人的脚步声亮起来,亮了再暗淡下去(比如李主任、老克蜡、康明逊),有的过客自己也是一盏灯,是来喧宾夺主的,于是王琦瑶这盏灯一方面要收纳别人的灯光,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灯光覆盖别人的灯光(比如蒋丽莉、张永红)。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琦瑶的灯光最终要熄灭,是宿命的灯光,它只能亮四十年,控制灯光的是定时开关,从她跟吴佩珍去片场看见那个扮演死人的女演员之后算起,只能亮四十年,这是一盏灯的使用年限,也是人物的最终命运。
《长恨歌》王琦瑶人物分析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王琦瑶的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将她所构建的关于美好的部分渲染到极致,又亲自将其揉碎,无限的悲哀渗透其中。
王琦瑶的一生对情与爱的追求,经历了成败,但最终所有的期待都落空。
花草枯荣,曲终人散,当再次回到四十年前的“片场”,一切便到了头。
王琦瑶用一生的时间画了一个圆,却只是一个零。
真实与虚幻的争夺与撕裂,导致了王琦瑶一生的悲剧。
一、王琦瑶角色缺失的悲剧女人的一生所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即女儿、妻子、母亲。
而这三次蜕变对于王琦瑶来说都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这直接导致了她三种角色的缺失,也成为她一生最大的悲剧。
小说从王琦瑶十六岁写起,她一出场就不像一个“女儿”,父母也被作者有意识地淡化。
“王琦瑶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和母亲套裁衣料,陪伴走亲访友,听母亲们喟叹男人的秉性,以她们的父亲作活教材的。
”可见王琦瑶在家中的身份不是女儿,也脱离了待字闺中的少女的形象,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女人存在的。
她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主,对与错也由自己承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细想之下,这又和“弄堂闺阁”的气质相符,王琦瑶的自主性,是杂糅、莫衷一是的。
与之相对的是她传统女性的被动与依附,带来她作为妻子这一角色的缺失。
可以说,王琦瑶是个为爱而生的女人,她一生中对情与爱的追求几乎是不曾间断的,但可悲的是,王琦瑶从未得到过“婚姻”的承诺与“妻子”的名分,且不论结果到底重要与否,但竟是没有一个她期许的男人愿意为她负责。
对于李主任,“王琦瑶也不是爱他……他将人的命运拿过去,一一给予不同的负责。
王琦瑶要的就是这个负责。
”于是王琦瑶将自己交给了李主任,并把这视作毋庸置疑的归宿,殊不知这样做不仅断送了自己的青春,也要饱尝等待与孤寂的独守。
但她“明知这样,还要去期待什么,且又是没有信心的期待,彻底的被动。
浅析王安忆_长恨歌_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
三、针对网络校园小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负面影响提出的对策第一,写作者应赋予自己的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巨大的人格力量。
网络校园小说的创作人多为在校学生或曾经在校的学生,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创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出意义深远的作品。
让学生知晓:“有作为的文艺家应该加强对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出从艺术上探索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道德问题,努力创作出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艺作品,为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造就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努力。
”[11](p96)第二,大学生作为读者群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网络小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读者可以从网上阅读到层出不穷的网络原创作品,对于读者认可的东西可以自由无限下载。
第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评判网络校园小说。
正如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随意性,网络校园小说的评论也处于一种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
人人都可用跟贴或回帖的方式上BBS 或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上进行评论,这种评论多采取匿名方式。
有的批评虽一针见血带有直率与坦诚,但更多见的是偏激的言语,甚至包含谩骂、互相攻击,肤浅又缺乏深度,这与文学批评的本质相去甚远。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这个崭新的思想教育领域,教育者可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网络校园小说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广大学子推荐真正的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鼓励学生以书评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此类作品的看法,这种形式较之网上跟贴的方式更正规,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四,文学网站理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学创作。
很多人将此类网站当成个人情绪的宣泄口,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网站上文章质量良莠不齐。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年第16号)强调指出,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社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长恨歌的人物分析
长恨歌的人物分析长恨歌的人物分析刚读完了《长恨歌》,心有余悸,还没从云山雾罩的感性世界里抽离,趁着这种余韵,想写点稍理性的人物评,不知是否合时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人物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歌的人物分析这本书是以小说的形式包裹着散文诗的内心,用的不是小说体常用的语言和叙述手法,而是散文体,所以对人物的塑造有诸多留白和诗意的想像,但能挠到人的心里去,像起潮的天气,无法让人痛快地痛,也无法痛快地乐。
王琦瑶,小门小户小康的家庭出身,玲珑剔透,看起来认命,其实一直在跟俗世命运抗争,不走寻常路,甚至有点惊世骇俗。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她上着女子中学,面容姣好,紧跟摩登,过着结交小姐妹的小日子,她去电影试境,去参加“上海小姐”选拔获得第三名,她有一个死心踏地的备胎,成了金丝雀,却用心用情。
这就是她的前半生。
通篇很少提及时局,外面的大动静与上海的小日子无关;通篇也很少提及她的父母,但读者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父母。
王琦瑶是虚荣的,这种虚荣又透着不甘心的上进,也来源于那个家庭,她在小事上是世俗而功利的,是落地于生活的,在大事上却是看透的,懂得认命和安份守已,但在大方向的选择上不够智慧。
所以她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我王琦瑶在小事上是最最精明的,但是大事上却总是犯错,而且一错就是大错”。
这样的高起点,或者说,在起点时走岔了一些,遇到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也许还能扳回来,像她的女友们那样找个老实人嫁了,过上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是她没有。
她身处闹市般的弄堂,却离群索居,她仍然貌美,虽然是内敛着的。
可供选择的相亲对象只有教书先生,她却像被养刁了胃口,仍惦念过去的光影,也成了可供别人短期悼念的一点旧情和光影。
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吸引力法则,在这期间她结识了严师母、萨沙、康明逊等人,这些人出身家第不俗,可都有些失意,也是对命运做不了主的。
都是经历些事的利益中人,除了生计,感情也变成了你退我进的旁敲侧击和周旋,其实没有女人会喜欢这样的。
论王琦瑶的形象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在小说的开篇,王安忆便出手不凡,她以白描的手法,用了将近二十页的篇幅写了主人公上海小姐王琦瑶的生活背景——上海的弄堂。
小说主角王琦瑶的一生是典型到了极致的上海弄堂女儿,是内在情态和外在世态双修到了炉火纯青田地的自然人生。
上海的弄堂文化决定、影响着王琦瑶一生的发展。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的追寻,追寻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收场。
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恨”。
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为题,恨谁?谁恨?“长恨”两个字用在王琦瑶身上恰如其分,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
纵使有些人有些事在她的生命中激起过波澜,但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她心中永远充满着“恨”,恨自己、恨别人、恨环境、恨时代,最后也落个含“恨”而死的下场(一)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流言和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
“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和老克腊的人物形象
作者:丁威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3期
摘要:王安忆成功地了刻画了的王琦瑶这一鲜活的形象。
她的真实意图是,努力通过对王琦瑶爱恨情仇的精心描绘,谱写一段属于上海的都市传奇,并展现出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重振海派雄风”和“建构上海城市身份”思潮的深入思索。
关键词:王琦瑶;老克腊;女人;日常生活
第一节弄堂女儿王琦瑶
“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1]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把上海定义成一座女性城市:弄堂里的香水味,商店里的女装,梧桐树的树影都是女性的。
女人是上海的“芯”,而王琦瑶又是女人的“芯”。
从一个王琦瑶身上,就能看出大多数上海女性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哲学。
第一,只顾日常,无关政治。
政治,对于王琦瑶来说,向来都是身外之物。
她对政治是不敏感的,只是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的东西。
譬如生活在爱丽丝公寓的那段时间,“这是局势分外紧张的一年,内战烽起,前途未决。
但‘爱丽丝’的世界总是温柔富贵乡,绵绵无尽的情势。
”[2]她在爱丽丝公寓住着,唯一关心和牵挂的就是李主任。
对于社会的动荡毫不关心,她只将自己一心一意扑在李主任身上:她会因为李主任不让她坦白二人的感情纠葛而愠怒;她会因为李主任的离去而痛哭;她会因为李主任焦愁的面容而流露出后悔的辛酸;她会为了迎合李主任而去听梅兰芳的唱片……王琦瑶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只有细琐的家长里短,这也是广大上海市民的真实写照。
他们有着很强的务实精神,过好当下最为要紧,他们不愿去关心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未来的生活由天定。
至于什么伟大的历史政治,于自己而言更是遥不可及。
第二,追求时尚,富于情调。
学生时代的王琦瑶是最会追求潮流的,新兴的衣服就是靠着王琦瑶才能流行起来。
她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生活,先是跟着吴佩珍去参观了拍摄电影的片场,之后又接受了程先生的盛情邀请,去拍了写真照片。
由于外表端庄靓丽,还被评上了温润典雅的“沪上淑媛”,后来又成为了风情万种的“三小姐”。
这种情调不是花枝招展妖冶无比的,而是赏心悦目适度从容的;解放之后的王琦瑶,虽然搬进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却依然能让严师母心中暗暗惊讶她在繁华场中的丝丝隐情,康明逊也能从王琦瑶的朴素装扮中看到往日的光辉;改革开放后,王琦瑶已经步入中年,但依然是魔都上海的芸芸众生中最优雅的色彩,是沪上流行风向中最别致的身影,王琦瑶对时尚的把握永远是恰到好处。
上海,正是王琦瑶这样的人,它才富有风情。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王琦瑶总是把握着时尚的脉动。
尽管生活拮据,但她还是把每天的生活过得精雕细琢:哪怕只是一件普通的旗袍,也可以万般妖娆;哪怕只是柴米油盐,也可以温馨浪漫……上海的生活情调,隔三差五地附庸风雅,是一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精致的杯碟、香酥的糕点、幽香的咖啡……这样的小资情怀,早已成为上海人的家常便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第三,坦然从容,宠辱不惊。
上海到处充满着物质诱惑,如果不够“坚强”,是容易迷失自我的。
王琦瑶虽然追求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但她绝不是只知花前月下的娇小姐。
她有着一颗坚强而又柔韧的心,有一份悠闲自得的豁达和淡定。
这个弄堂女儿,因为结识了军政要员而住进极致奢华、无边浪漫的“爱丽丝”。
但是,短暂浮华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在爱丽丝公寓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但搬到平安里之后,她依然能自食其力,到护士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获得了注射执照。
之后与康明逊两人相爱。
然而,意外孕育让王琦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康明逊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临时逃脱。
不知所措之际,王琦瑶利用了萨沙,但是萨沙也弃她而不顾,独自北上苏联。
尽管身处这样的艰难困境,王琦瑶也看到了希望和明天,她顶着别人异样的目光,一个人痛苦分娩,并且决定独立抚养,为此她还受到了母亲尖酸的奚落挖苦。
在这之后,蒋丽莉病死程先生自杀,身边的亲朋好友相继离世,自己最难以忍受的孤单寂寞,可偏偏终其一生都没有一段正式婚姻。
尽管如此世事无常,王琦瑶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对,安然度日。
从弄堂里的“上海小姐”到李主任的“金丝雀”,再到平安里的普通妇女,不管命运多么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王琦瑶总是有勇气有毅力笑对人生。
王琦瑶经历了沧桑,也看惯了沧桑。
这也是上海市民在风云变幻的社会大环境里积累沉淀的处世态度。
人是城市的灵魂,这座大上海也如同它的灵魂一样任凭风云如何巨变,都坚强不屈,坦然从容。
上海女性是王安忆笔下重要的描写群体,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要借女性的人生历程来述说大上海的“另一种历史”。
第二节沪上风潮老克腊
《长恨歌》通过大量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上海的“另一种历史”,这其中不仅有活跃着作为上海“芯子”的弄堂女人,还有同样值得研究的男人。
在这其中最具有沪上风格的要数老克腊。
“上海滩上的老克腊,是现代中国城市群体一个很特殊的圈子,上海先生中最富海派个性的一脉。
”[3]这是程乃珊作为一名纪实作家,站在与王安忆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定义的“老克腊”。
对于这一群体,王安忆则认为他们是某一类风流人物,盛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老上海的时尚风范。
“克腊”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color”,是那个时代上海殖民文化的象征。
“老克腊”其实是代表着上海生活的典雅和精致的一类人。
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随时随地都表示自己绅士的一面。
这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独特的腔调,或许
只有在“东方巴黎”——上海,这个最早最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熏染的魔力之都才能孕育出来,并且贯穿着整个上海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一定角度来说,《长恨歌》中的老克腊与广为人知的“老克腊”还相去甚远。
他生活在八十年代的新上海,当时才二十五六岁,人们叫他“老克腊”,是带点反讽的意思,指的是他的小。
年龄尚且“不够格”,更不要说对精致的生活腔调的追求了,更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老克腊的标准相去甚远。
单从他的生活阅历来看,他是没有什么旧可以怀的,那些经历过上海滩的四十年代,怀揣老上海滩情怀的是他的父辈们,他只是在新上海里,自顾自地编织着炽热但却遥不可及的旧梦,他钟爱于莫名地怀想四十年代的上海:他爱在茂名路上走动,找寻那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他时常会想,路面上如果有奔跑着的老式有轨电车,将会是怎样的场景,那电车里面对面的木条长椅间,一定上演的都是黑白的默片。
还有那老饭店的建筑,砖缝和石棱里都刻着历史的年轮,细心去品味,可以从中读出一番风云变幻。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当经历过旧上海繁华场的王琦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就不切实际地爱上了这个几乎比他大三十岁的上海“三小姐”。
这两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谈情说爱、你侬我侬,是因为他们一个在回忆,一个在憧憬,都以为是亲身经历,却忘了这只是一个他们编织的梦而已,只不过注入了些真感情。
所以,当老克腊真正意识到这个梦的虚幻性时,他最终不敢去勇敢面对,故而选择了逃离。
[参考文献]
[1]钟红明,王安忆.探视城市变动的潜流——王安忆谈长篇新作《富萍》及其他[A].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10.
[2]王安忆.长恨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92.
[3]程乃珊.上海探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