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探究意蕴

合集下载

湖北武汉市2024届高考语文试题考前三个月(江苏专版)含解析

湖北武汉市2024届高考语文试题考前三个月(江苏专版)含解析

湖北武汉市2024届高考语文试题考前三个月(江苏专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是黑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的坐不住。

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

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

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祥,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

高考语文: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

高考语文: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doc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用时:45分钟满分:4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玉器收藏的________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

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________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因而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________的局面。

A.风俗蒙骗鱼龙混杂B.风俗诱骗鱼目混珠C.风气蒙骗鱼目混珠D.风气诱骗鱼龙混杂答案 C解析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风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蒙骗:欺骗。

诱骗:诱惑欺骗。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一般形容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罗丹那些充满人道精神的雕塑,通过强烈的变形展示人物心灵,成为米开朗琪罗之后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B.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D.多年来这位芭蕾舞演员除国内各地外还到国外许多地方巡回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一时蜚声舞坛,倾倒无数观众,其艺术造诣已使其同行望尘莫及。

答案 D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根据句子主干,原句成了“……雕塑……成为……雕塑家之一”。

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

C项“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使用对象有误。

3.下列各项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3分)()A.考场上张贴了一条标语:“静静心,易发挥;动动脑,考得好。

”B.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2017版江苏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限时组合快练4 含解析

2017版江苏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限时组合快练4 含解析

快练4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古诗鉴赏(2)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不绝。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白朴的《天净沙·秋思》等等,这些诗、词、曲杰作虽________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A.口碑载道留传体裁B.口碑载道流传题材C.脍炙人口留传题材D.脍炙人口流传体裁答案 D解析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口碑载道:形容到处都是群众称颂的声音。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世态人情,比清风明月更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B.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不易磨损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C.失恋像翻滚的火锅汤,而希望就好比羊肉,鲜红着扔进去,瞬间变成灰白。

D.我开着车,紧盯路面,就像不是车在奔驰,而是柏油马路将自己送到了轮胎下。

答案 D解析D项为拟人,A、B、C三项均用了比喻。

A项暗喻,将“世态人情”比作书和戏。

B 项借喻,“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借喻生活中的美和善。

C项明喻。

3.下列四个选项中,对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

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如果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更好了。

这样,你就做到了卓越。

而在这一个点上的超越,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成功。

乔布斯是个完人吗?苹果公司是面面俱到吗?他们的每一块木板都比竞争对手长吗?当他们能把产品做到人人喜欢,就几乎一切都有了。

我们为什么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正因为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描绘的理想模式之中。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四 探究意蕴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四 探究意蕴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四探究意蕴[复习方略] 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

考生在此方面存在着探究角度单一、探究不准等问题。

二轮复习的对策是:要充分、深入地阅读文本,只有把文本理解透彻了,才有探究的可能和展开;要掌握多角度探究的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充分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梦中芦苇黄蓓佳小时候对于故乡的印象,仿佛别的都缺,唯独不缺的是水。

河流沟渠、池塘湖泊,遍布大街小巷、村庄田野。

坐汽车从这个县城到那个小镇,走一路有一路的水跟着,像是扯不断的灵魂,依恋着牵挂着撕扯着我们的肉体,生怕我们跑出太久,远离故乡,迷失自己。

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芦苇是水的伴侣。

小小的河流池塘陪伴着小小的芦苇,瘦茎茎的,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像忧愁的林黛玉。

而在我插队落户的那个江心小岛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完完全全呈现出了那种雄性的勃发的力量。

一到深秋,岛上聚满了四乡八村乘船过来的乡民,他们拖家带口,在广阔的芦苇滩上安营扎寨,收割芦苇。

冬日里庄稼收割进仓,小岛上一片空旷凄凉,唯独江滩上那些高高的芦苇垛,碉堡似的矗立着,老远老远就能看见,给小岛平添了很多的威风。

芦苇开花的时候最是好看。

初开出来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轻轻捋过去,手心只觉冰凉滑腻,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

小时候年年秋天下乡“支农”,走一路我总要摸一路的芦苇花,手心张开从一穗穗芦苇花上扫过,苇花低眉顺眼从掌心这边钻进去,又从掌心那边冒出来,浅浅地笑着,好脾气地任凭我抚摸,活像天性中喜欢人的亲近。

待到芦苇花长老,不知道是见的世面多了还是对生命感到厌倦了,总之脾气变得张扬起来,手轻轻一碰,苇花四散,纷纷扬扬飘撒在空中,杂乱无章的一片。

有时候风的拥吻也使它们极不耐烦,苇絮乘风而去,躲得老远老远,真不知道哪儿才使它们感到宁静和满足。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4(含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4(含答案)

复习要点掌握探究题开掘深、思考广的探究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几年探究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题干中都有明确的“探究”一词。

(2)探究重视标题、句子的内涵、意蕴,表明探究点都落在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这一考点上。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答案层次性极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②答案均有三点构成,任何一点都不是从文本中摘引、转抄来的,必须有自己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③探究句子内涵尤其注重联系作者及主旨作深层次的挖掘。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面对难度大、探究意味很强的题目,考生答案显得过于肤浅,只能答出句子的表层意思,而答不出其中的深意。

如2015年答案,是三份答案中答得最好的,但还是未想到“不同生活状态、风格的相互包容、平衡”这一深层要点。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江苏卷探究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生活叶圣陶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

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

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

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子,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

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

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用时:45分钟满分:55分)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黄山的奇绝风光于春风之中忘情地展示着自然的巧夺..天工,于春暖之中无尽地传递着休闲舒适的温馨快感。

B.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共有380对金婚老人,五十年相濡以沫....,他们凭着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的精神,携手走过了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

C.2014年,中国大熊猫将“落户”比利时天堂动物园,该园园长埃里克表示,照顾熊猫的喂养团队将百分之百采用中国员工,确保它们得到无所不至....的照顾。

D.经过一番讨论,沈厂长最终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大企业熟视无睹....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

答案 B解析B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A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误用对象。

C项“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褒贬误用。

D项“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普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乌克兰倒向欧洲,而力争将它拉入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联盟”范畴。

B.集体自卫权是指,在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

C.事实上法国邮政业这几年的业绩一直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所接收的邮件数量越来越少,要想有长远发展势必需要作出重要的战略转型。

D.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同日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可以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供给,加强老百姓投资渠道,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答案 C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目的”或“为了”。

B项成分残缺,在“阻止”后加“的权利”。

D项搭配不当,将“加强……渠道”改为“拓宽……渠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山与水相依最美。

山因水而光润,而灵秀,而葱茏。

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

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小说探究(用时:45分钟满分: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

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

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

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湖西王庄。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

”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

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

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

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

“好鸭!”老壮不由得赞了一声。

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

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用时:45分钟满分:4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_。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____________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不足为奇精巧绝伦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不值一提精巧绝伦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不足为奇巧夺天工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不值一提巧夺天工答案 B解析“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

“不值一提”指不值得一提。

“不足为奇”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精巧绝伦”指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今年南开大学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加入了体质测试内容,考生须参加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测试。

B.近日,广电总局发出通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要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推进先审后播管理制度。

C.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很大,病毒可通过网络快速扩散,一旦某程序被病毒感染,则整个互联网交易系统甚至整台计算机都会受到病毒威胁。

D.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答案 A解析B项搭配不当,“推进”与“制度”不搭配。

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则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交易互联网都会受到病毒威胁”。

D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少中心语“的问题”。

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训练:第4章 小说阅读(12份)第4章 限时对点

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训练:第4章 小说阅读(12份)第4章 限时对点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分析小说中物象和次要人物的作用(用时:45分钟满分: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沼泽地[日]芥川龙之介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

”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

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

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章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江苏专用) 第三章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Word版含答案.docx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探究意蕴(用时:45分钟满分: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梭罗木屋张炜多少人向我推荐梭罗的《瓦尔登湖》。

几年前我看了。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主题和思想,也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故事,更不是令人沉迷炫目的才华。

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执拗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他在林中生活了一年左右,而且那片林子离人烟稠密的康科德镇很近,在当年步行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步行大概二十分钟即可。

据许多人回忆,那一阵的梭罗时不时地到爱默生家饱餐一顿,并在回去时带走大量吃物。

再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有鱼,梭罗常常垂钓。

总之在那里住一年二载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瓦尔登湖边也绝非蛮荒老林。

见过真正的苦难,瓦尔登湖边的苦太不算什么了。

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他的动人,在于精神。

一个没有出路的大学生,一个被人嘲讽的年轻人,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方式,给眼前的文明世界来了一家伙。

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敢为人先的那么一种倔气和拗气。

这才不容易。

在一个文明世界敢于放弃,自我流放,敢于自愿地走向所谓的落魄,这绝没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

梭罗一去不回头。

不是不从林子中回头,他很快就返回了;而是他在已经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再不回头了。

从林中,从瓦尔登湖边回来的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地做个好孩子了。

他也从不打算去做。

他因不纳税而遭捕,还在里面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准备在放他的那一刻宣读,对抗他认为的坏政府。

人的自由,包括对坏政府的不服从,在他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即可概括梭罗的全部精神。

不服从,就是不服从,不服从既成的一切陈规旧习与偏见。

人生需要许许多多的探索和实验,勇于投身进去的,就一定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梭罗去瓦尔登一场,其实不过是一次行动的宣言,这宣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了瓦尔登湖上。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是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考点,也是考生较能得分的一种题型.然而,这个本该最能得分的题型却在某些考生那里屡屡失分,失分主要失在判断不准、不会多角度切入等。

为此,二轮复习,一方面要继续梳理,构建“表达技巧〞知识网络,熟练掌握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的特点、效果及其例子;另一方面要强化审题答题等针对性训练,争取多得几分甚至满分。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浙江丽水一个叫路湾的村庄里,有一棵树,一棵大樟树。

……那一棵樟树在历次的变迁中却不仅幸免于难,而且越发树大根深。

它就像抱着神秘使命的生灵,一直保持沉默的本性,在心里用年轮的方式记载着天地之间的信息.它的皮越来越厚了.它的躯干也越来越粗了。

它的枝桠,已经像一把巨大的伞,护佑着一方水土,形成巨大的浓荫。

许许多多的鸟,在它的头上结巢,每到黄昏,像私塾里的孩子诵经,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它已经很老了,老得空了心.它的躯干已经倾斜了,就像一个驼了背的老汉.它的躯体上有许多结疤,这使得它好像一个经受了无数风雨的老人。

可是它自己修复了自己。

从它身上长出的两根树枝倒挂在地上,并且长出了根——它几乎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副拐杖,让自己有些驼背的庞大的身躯,不至于重心不稳。

它几乎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一个关于自然的巨型建筑,一个丰饶的生命体系。

它出生于1_800多年前的魏晋,脉管里是否回荡着与魏晋一脉相承的萧散遗风?江南乱世频仍,它身体的年轮里,是否依然珍藏了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的影像?是否有过一首隐匿在无数选本里的唐诗,专为它而作,有一首宋词,灵感的产生,缘起于它?它的树叶间,是否回荡过江南戏文的吟唱?(节选自江子《一棵树》)1.结合文意,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答案①一连串四个问句,引发思考和联想;运用排比手法,加强语势,强化情感;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3(含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3(含答案)

复习要点掌握分析概括文意题的要求和方法。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几年分析概括文意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问方式灵活。

有的要求筛选,有的要求概括,有的要求分析,但以“概括”为主。

2013年题干有明确的“概括”要求;2009年、2015年两题题干虽无“概括”要求,但都与“概括”有关;2015年题干虽要求“分析”,但必须有“概括”。

(2)题干都有要概括的关键词语。

如2009年中的“智慧”,2013年中的“矛盾”,2015年中的“生活风格”。

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3)概括的范围有的明确,有的未明确,虽都是局部概括,但都涉及文章的一个或几个段落。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特点:①善于摘引、整合文中词句来组织答案。

②分少而点多。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①审题不准。

如2013年题,要求概括“矛盾”现象,答案除“交往”表述合乎题意外,其余两点均不是“矛盾”的。

2015年考生现场答案只有“概括”,没有“分析”。

②要点不全。

2009年考生现场答案只有两点,未答出都江堰“智慧”的深层原因:理念“智慧”。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江苏卷分析概括文意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芥子之中的灯》(原文见本章题型攻略二“强化规范”部分)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经济发展及全球一体化,使村庄失去传统和想象力。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用时:45分钟满分:4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玉器收藏的________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

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________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因而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________的局面。

A.风俗蒙骗鱼龙混杂B.风俗诱骗鱼目混珠C.风气蒙骗鱼目混珠D.风气诱骗鱼龙混杂答案 C解析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风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蒙骗:欺骗。

诱骗:诱惑欺骗。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一般形容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罗丹那些充满人道精神的雕塑,通过强烈的变形展示人物心灵,成为米开朗琪罗之后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B.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D.多年来这位芭蕾舞演员除国内各地外还到国外许多地方巡回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一时蜚声舞坛,倾倒无数观众,其艺术造诣已使其同行望尘莫及。

答案 D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根据句子主干,原句成了“……雕塑……成为……雕塑家之一”。

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

C项“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使用对象有误。

3.下列各项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考场上张贴了一条标语:“静静心,易发挥;动动脑,考得好。

”B.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江苏省高考语文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训练:第三章+散文阅读(11份)第3章题点训练二

江苏省高考语文限时对点规范训练+题点训练:第三章+散文阅读(11份)第3章题点训练二

题点训练二概括文意和主旨[复习方略]概括能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高考考查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概括两种。

考生在做概括题时存在文意不准、不全两个突出问题。

二轮复习,就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自主练习(2014·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废墟之美“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删节)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

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答: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分析句段作用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分析句段作用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 分析句段作用(用时:45分钟满分: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时间的深处静静飘香申海琴一位美丽的女子乘着一顶精美绝伦、雍容华贵的花轿,吹吹打打地被抬进了兵部右侍郎范钦的家门。

轿内端坐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渴盼。

她几次掀起盖头,弓起右手食指,将轿帘轻轻拨开一条缝,透过一线缝隙,向范家大院的深处望去。

在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女子用灵澈的目光迫不及待地去找寻那神秘的天一阁。

当她第二天手提裙摆,激动地快速穿过凤竹林,一步一步靠近藏书楼时,却才发现“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的禁令。

她如雷轰顶般地两腿一软,一个趔趄跌倒在天一阁厚重的背影里。

这位女子就是钱绣芸。

钱绣芸是当时宁波知府的内侄女,才貌双全,酷爱读书。

为了能阅读天一阁的藏书,她托太守为媒嫁给了范钦的后人。

却因族规的禁止,终生只能仰望那个楼梯而不得上楼。

就这样,这一禁令揉碎了一位女子一生的梦想。

于是,钱小姐便遥对书阁没日没夜地绣芸草,一棵又一棵,绣得那么专注,直到指尖滴血。

这芸草在古代是防止藏书遭虫蛀的一种香草。

从此,钱小姐以绣芸草为念,把自己的芳名也改成了“绣芸”。

一年又一年,当岁月和渴望渐渐化作女红中的芸草,钱小姐眼眸里的那一半憧憬一半忧伤,如静静流泻的清香,深深地渗透了绸缎上的芸草。

……天凉了,秋风吹过天一阁的长林,树叶儿沙沙作响,仿佛是翻动书页的声音,又像是钱绣芸一声声的叹息。

一壶茶已尽,一季花已谢,岁月已渐行渐远,钱绣芸的生命亦已化作美丽的蝶衣。

她生前徘徊阁下却不能看书,哪怕连采一片芸草奉献给书阁防虫的资格都没有。

那种忧伤和惆怅纵使天荒地老也让人心碎血沥。

冥冥之中,她的香魂终于凝固成了一尊石像,永远地坐落在天一阁的对面,可仍与天一阁生死相隔。

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

绝望的泪水一滴一滴顺颊而下,年复一年,终于汇集成池——天一池,终岁守候在天一阁的对面。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1(含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1(含答案)

复习要点强化句段作用题的规范训练,在“规范”中避免答题的套路化问题。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几年分析句段作用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提问方式灵活而独特:2013年高考题是“泛问”作用,2007、2009两年高考题的题干加了限制:全文结构、文章内容的表达。

(2)三道题选取的都是开头或中间段落的句子,没有选某段某节。

(3)“内容的表达”这个术语虽然很陌生,但实际上仍是从内容、结构方面答题,只是点明考生应注意一下“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答题角度重点放在了结构、思路上,内容上的作用有时放在结构中,如2007年参考答案;有时兼及“手法”角度,如2009年参考答案中的“激发读者的思考”。

②使用术语,如“铺垫”“呼应”“点题”等。

③2013年参考答案很简略,使用“套话”。

它只是答案要点,并不完全是评分细则。

④答案不模式化。

不是机械地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而是针对句子特点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回答。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①答题太机械,不会依问答题,不会依据文字答题。

如2007、2013年考生现场答案,只会答“引出下文”,并没有注意“总领下文”与“引出下文”的区别。

2013年考生现场答案没有看清句子中“他们”这个主题,只答了“何容”这一个体。

②回答空泛。

如2009年考生现场答案“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最好写明是下文什么内容。

③要点不全。

如2007年考生现场答案,只注意到了下文的“铺垫”,没有注意与上文的“呼应”;2013年考生现场答案忽略了“点题(回答题目)”要点。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综合训练6(含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题型攻略测试:第3章 散文阅读 综合训练6(含答案)

综合训练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吹四季李天斌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

一朵桃花白里透红时,人们便看见风在吹了。

风似乎只微微地翻了翻身子,便把春天最后的一缕寒气给吹跑了,就把第一缕暖暖的阳光带出来了。

风就像一双柔情的纤纤细手,只在一朵桃花上轻轻一拂,残雪便已褪尽,季节就温润了起来。

花事渐深时,一抹抹的绿便凸了出来,风不断旋转着,及至要飞起来了。

一只只蝴蝶从它身边飞过,一声声鸟语自阳光上滴落在它的眉眼里,一支支民歌从山野四周簇拥着它,一切终于就有了梦的感觉——风终于真正飞起来了,就像一个飞天的女神,如梦如幻;在它飞过的地方,早已经是碧草遍地,绿染天涯。

整整一个夏季,风似乎就栖在那花枝上,把所有的可能都留给了其他事物。

花儿们一朵接一朵地从枝头冒出来,一枚枚绿叶依然在做着春天的梦;一株株玉米和稻谷在不断拔节,但这一切也都是宁静的,尽管能听见它们往上长的声音,尽管可以触摸到它们热烈纷繁的心跳,但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一切都只在潜滋暗长中。

屋檐下某个老人,也被这宁静引入了止息之境。

老人先是眯着双眼,一直想要寻觅风的影子。

老人显然失望了,除了沉寂外,老人在空中晃动的双手什么也没抓住。

失望了的老人忍不住轻轻碰了碰脚下打盹的一条老狗,老狗也很老了,它显然刚从睡梦里醒来,但只微微地睁开眼睛看了老人一眼后,复又跌落进它的梦境了。

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索性耷拉着头,随着老狗酣然入睡了。

风吹向村子。

石头门内,便是一堵堵院墙,修筑院墙的人多年前就埋进了泥土,此时居住在院墙里的人也老得不能再老了,就像墙头上斑驳不堪的颜色。

老人早在十步之外就听到了向自己逼近的风的声音,老人似乎也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动不动,正襟危坐,就像一个入定的老僧,在迎送人世最后的时刻。

于是奇迹发生了:风停下了,岁月和时间似乎都停下了,一直飘着的雨也停下了,荒野里徘徊的那只羊,立在那里神情惘然,像一尊隔世的塑像,仿佛在凝神倾听神的旨意……一切似乎都在为其行注目礼,一切似乎都在瞬间获得一份庄严。

2016版考前三个月(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含答案

2016版考前三个月(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第3章 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含答案

题点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句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例】(2015·山东卷)第真题例示(2015·山东,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鉴赏表达技巧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鉴赏表达技巧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鉴赏表达技巧(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鉴赏表达技巧(用时:45分钟满分: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

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境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儿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真切的部分。

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葚,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

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

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

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

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

(选自叶青才《麦香》,有改动)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答:答案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对麦子的喜爱与依恋之情.2.请从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分)答:答案描写手法: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情感表达:作者托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作“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 探究意蕴(用时:45分钟满分: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梭罗木屋张炜多少人向我推荐梭罗的《瓦尔登湖》。

几年前我看了。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主题和思想,也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故事,更不是令人沉迷炫目的才华。

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执拗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他在林中生活了一年左右,而且那片林子离人烟稠密的康科德镇很近,在当年步行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步行大概二十分钟即可。

据许多人回忆,那一阵的梭罗时不时地到爱默生家饱餐一顿,并在回去时带走大量吃物。

再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有鱼,梭罗常常垂钓。

总之在那里住一年二载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瓦尔登湖边也绝非蛮荒老林。

见过真正的苦难,瓦尔登湖边的苦太不算什么了。

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他的动人,在于精神。

一个没有出路的大学生,一个被人嘲讽的年轻人,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方式,给眼前的文明世界来了一家伙。

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敢为人先的那么一种倔气和拗气。

这才不容易。

在一个文明世界敢于放弃,自我流放,敢于自愿地走向所谓的落魄,这绝没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

梭罗一去不回头。

不是不从林子中回头,他很快就返回了;而是他在已经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再不回头了。

从林中,从瓦尔登湖边回来的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地做个好孩子了。

他也从不打算去做。

他因不纳税而遭捕,还在里面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准备在放他的那一刻宣读,对抗他认为的坏政府。

人的自由,包括对坏政府的不服从,在他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即可概括梭罗的全部精神。

不服从,就是不服从,不服从既成的一切陈规旧习与偏见。

人生需要许许多多的探索和实验,勇于投身进去的,就一定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梭罗去瓦尔登一场,其实不过是一次行动的宣言,这宣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了瓦尔登湖上。

人们都愿意用诗人式的偏激来原谅梭罗式的言行。

这其实是一种对探索者的侮辱。

原谅者摆出一副宽容的样子,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与恶劣。

我来到了瓦尔登湖。

我不想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说,我极少看到这么美丽的湖。

它看上去既不过大又不过小,而是正好。

在视野里,它正好。

碧绿碧绿,无一丝污染,四周都是高山,山上被绿色全部覆盖。

湖的南面就是那片有名的林子了,梭罗就在那里亲自动手盖了一幢小木屋。

这座小屋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引出多少意趣,已经是人人皆知了。

当年梭罗费尽心思搭起的屋子早已坍塌。

而且我还怀疑是被好事之人给拆毁了的。

中国、外国在这点上差不多,那就是都太愿意破坏了,而不太愿意建设。

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多情者,懂得事物价值者,也大有人在。

所以后来林子里又建起了一幢小木屋,并且与当年的一丝不差。

不仅如此,而且里面的陈设也一一依照原样。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处,除了人去屋空之外,再就是小屋前面添了一尊梭罗雕像。

他在那儿伸着手,好像在继续向人们诉说倔强的理由,不服从的理由。

棕黑色的木屋和雕像,简朴得就像梭罗自己。

从小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的摆设:一床,一椅,一桌。

这些都在他的书中写得明白。

这屋子太小了,屋里的设备也过于简单了。

这是因为一切都服从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

他反复阐述道: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所需甚少,而按照所需来向这个世界索取,不仅对我们置身的大自然有好处,而且对我们的心灵有最大的好处。

一切的症结都出在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

人的一切最美好的创造,无不来自简单和淳朴。

他的理念是美的,因为饱受现代病摧残的当代人,越来越明白过分地消耗资源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明白我们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因此我得说,我在瓦尔登湖畔看到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

它非常真实,就像梭罗那么真实。

而我们知道,时下的世界上,有诸多东西都是谎言堆积起来的。

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梭罗并没有留下很多的创作;但是他却可以比那些写下了“皇皇巨著”的人更能够不朽。

因为他整个的人都是一部作品,这才显其大,这才是不朽的根源。

一个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

他是一个如此放松的人,亲近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善相处。

他在当年出门时几乎从不锁门。

他发现来光顾这间小屋的人也大致友好,他们既不破坏也不拿走这里的东西。

他觉得一切既是大地所赐,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

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

而今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锁闭的小屋。

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

(选自《张炜散文》,有删改)1.文章以“梭罗木屋”为题,但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阅读《瓦尔登湖》引发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答:答案①《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湖边木屋的生活和思考,由阅读体验引出实地寻访,行文自然且真实可信。

②《瓦尔登湖》所表现出的怪谲异常的思路,执拗的不愿苟同性,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给予作者动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③为后文通过梭罗木屋来诠释梭罗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每点2分)2.结合作品,理解下面语句的含意。

(4分)(1)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

(2分)答:(2)一个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

(2分)答:答案(1)梭罗搭建小木屋,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这并没有多少物质的艰苦;他的苦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自愿对文明世界叛逆的精神之苦。

(2)梭罗以一种勇敢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来到瓦尔登湖畔生活和探索;我们要评价梭罗,也就必须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走进自然,去了解和感受他。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末“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

(4分)答: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思想精神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忧虑和痛心;(2分)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深沉的反思和批判。

(2分)4.为什么说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

(6分)答:答案①小木屋临近瓦尔登湖,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具有自然之美。

②小木屋简单朴素,体现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之美。

③小木屋真实本色,也是梭罗探索真理之地,呈现了一种精神之美。

④小木屋曾向着世界开放,启发了无数人,展示着一种价值之美。

(每点2分,任答出三点得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在夜间到达日内瓦,下着雨,然而天亮前雨停了。

打开阳台门,我们就感觉到了秋日凌晨那醉人的凉意。

从湖上飘来的乳白色雾气渐渐消散,太阳还不明亮,却已经在雾中生气勃勃地散射着光芒。

我们匆匆盥洗完毕,穿好衣服,走出饭店,因为睡足了觉而精神百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畅游一番,年轻的心预感到这天一定会过得很好。

“上帝又赐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早晨!”我的同伴对我说,“你发现了吗?不吸烟,只喝牛奶吃蔬菜,在户外生活,天明即起,这真使人向上!”在不见有行人的滨湖路上,太阳已经穿过雾障热辣辣地照着。

萨瓦群峰渐渐消隐在明亮的朝雾中。

近处,在宽阔的谷地和清凉潮湿的雾气中,就是那清澈透明的蔚蓝色深湖了。

它还没有醒来,麇集在岸边的一艘艘小船的三角帆也都还没有醒来,好似一只只灰色翅膀高举在空中。

两三只海鸥掠过水面,其中的一只突然从我们面前一晃而过,冲到街上去了。

我们不约而同地转过身去,看见这只海鸥被它看不惯的景象吓着了,一个急转弯又飞回来……住在晴朗的早晨会有海鸥飞去的城市里的人真幸福!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走向山中,走向湖畔,走向远方……我们头上的碧玉色天空渐渐明净起来。

我的同伴说:“你知道吗,我常常很难相信自己真的已经身在本来只能望着地图遐想的地方。

瞧,这些山后面就是意大利,离我们这么近。

瞧,萨瓦,就是那些牵着猴子流浪的萨瓦小男孩的故乡,我们小时候还读过讲他们的非常动人的故事呢!”码头边有一些小船和船夫在阳光下打盹儿。

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可以看见这湖沿着谷地伸展到很远的远方。

我们脱了西服上衣,挽起袖子,荡起双桨。

码头渐渐向后退去。

在阳光下闪耀的城市、滨湖路、花园……也都向后退去。

前方的湖面光辉刺目,船边的湖水越来越深,越来越重,越来越透明。

把桨插进这样的水中能感觉到它的弹性。

我们放下桨,四周立刻静极了。

我们闭上眼睛,很久很久只听得见从小船两侧流过的水发出的单调的汩汩声。

“往前走吗?”我问。

“等等,你听!”我已经举起双桨,汩汩声慢慢消失。

从桨上滴下一滴水,两滴水……太阳越来越烈地烤着我们的脸……从山中离这儿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孤孤单单的均匀洪亮的钟声。

“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吗?”我的同伴低声问我,“我比你醒得早,天刚亮,我站在敞开的窗前听了很久,那钟声在那座古老的城市上空多么孤单,多么响亮啊!莱茵河,一座座古老的城市,一幅幅古老的画……可是这儿的不一样,这儿的更好……”这钟声,既清且柔,送进我们耳中。

我们听着,闭上眼睛坐着,感觉有阳光亲抚脸颊。

从远处传来满含怒气的轮机喧声,一艘纯白的小轮船闪着光在离开我们大约两俄里的地方驶过去。

玻璃样的湖水一波一波地,宽阔平稳地朝我们奔来,好久好久才轻轻摇动了我们的小船。

“我们进山了,”轮船渐远渐小了以后,我的同伴对我说,“生活留在了这些山外,我们正进入我们的语言无法命名的静的福地。

”他慢慢摇着桨,说着,倾听着。

钟声时远时近。

我想,山中不知什么地方有一座小钟楼,独自以自己的洪亮钟声歌颂这星期日清晨的和平与宁静,召唤人们沿着俯瞰这片蓝湖的山间小路到它那里去……远远的山坡上布满色彩缤纷而柔和的秋的树林,一幢幢如画的花园洋房寂寞地度着这晴朗的秋日。

“多美啊!”我的同伴又说,“活着,生存在世上,呼吸着,看见天空、水、太阳!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可我们还是不幸!问题在哪儿?问题在于人生短促,在于孤独,在于我们生活得不正确吗?雪莱和拜伦都曾经在这湖上荡舟……后来是莫泊桑,他孤独,而心里却装着让整个世界幸福的渴望……要点酒吗?”我递过我的杯子,他给我斟满一杯酒,又惆怅地笑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亘古以来的静融为一体,幸福只在这静中。

记得易卜生的话吗?他说:‘玛雅,你听见静了吗?’你听见这山中的静了吗?”我们久久地望着群峰,望着群峰之上那含着秋的无望的愁绪的柔净天空。

太阳高悬在四面环山的深谷之上,一只苍鹰在深谷与天空之间的广阔空间翱翔……我们不慌不忙地摇着桨,同时谈着去萨瓦旅行的事。

无论到哪里,对于我们都是新的自然的美,艺术和宗教的美,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总是激起把我们的生活提升到那个境界,使之充满真正的快乐,并与他人分享这快乐的欲望。

我们在旅途中随处都注意到一些女子,她们勾起我们对升华的、浪漫的、情调高雅的,几乎是对我们眼前时隐时现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崇拜的爱情的欲望……不过这种退隐到密林和群山之中的幸福——你越追它,它退得越远——莫不是仙境才有?(作者:蒲宁作于1901年)5.这篇经典散文原题只有一个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