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疏散(最终版)

合集下载

有机疏散理论.ppt

有机疏散理论.ppt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 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 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 工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 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 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 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 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 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 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理论
伊利尔.沙里宁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列表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列表
将建筑的功能与艺术效果 真正完美结合的建筑家
沙里宁
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873~l950)
埃利尔-沙里宁是一位天才艺术家,
他在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 画,同时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建筑 系学习设计,于1897年毕业。
产生背景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 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 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 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 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 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 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 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以树木生长 为例,大树枝从树干上生 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留空 间,以便较小的分枝和细 枝将来能够生长。他的理 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为有 秩的分散。

有序疏散 安全逃生最终版

有序疏散  安全逃生最终版

有序疏散安全逃生Hi!大家好,我叫平平。

Hi!大家好,我叫安安。

议一议说一说演一演在疏散逃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情况?该怎样正确处理?在疏散行进中,发现慌乱人群向自己方向涌来,应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再离开。

一旦被人挤倒在地,应迅速爬起,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止如果被踩踏则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脚步,同时大声呼救。

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

练一练樊城区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方案为进一步增强我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和应急避险意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能力,确保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安全有序疏散,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樊城区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一、演练准备阶段(一)建立演练组织机构学校应根据演练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练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有关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的演练指挥部(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1、总指挥全面负责应急疏散演练工作,亲自组织,现场指挥,确保演练效果。

2、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应急疏散工作。

3、合理划定学校及周边应急疏散场地(避险场所)、疏散通道,明确应急疏散信号,设立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应急疏散方案。

演练指挥部应下设若干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

1、组织协调组:负责演练方案的制定;演练过程的协调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对外联系等。

2、宣传报道组:负责安排演练前的宣传教育、演练的摄影、记录、计时、总结等。

3、疏散引导组:负责科学编制和张贴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班级应急疏散路线等;引导、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帮助伤病学生疏散并妥善安置;疏散完成后协助其他各组工作。

每一层楼的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均应安排有疏散引导组人员。

4、抢险救护组:负责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遇险师生,视情况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检查学生身心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演练中发生意外事故,负责将受伤师生尽快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救护组应对受伤师生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

有机疏散(最终版)

有机疏散(最终版)

鼓励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 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降低交通拥堵和排放污染。
城市与乡村的互补发展
城乡互动
有机疏散理论提倡城乡之间的互补发展,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交流。
农业现代化
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同时保持乡 村的特色和风貌。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 置,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加强技术与数据支撑
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资源,提高城市规划与 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有机疏散理论的实施提供有力 支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等发 展模式,共同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实现区域协调发 展。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将生态 保护和环境质量提升作为有机疏散的 重要目标,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共生。
公众参与与社会共建
倡导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建,提高城市 规划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推动有机疏散理论的广泛应用和社会 认可。
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应注重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 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为有机疏散理论的实施提供有 力保障。
技术与数据支撑不足
有机疏散理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还存在一定的 技术与数据支撑不足的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智能化与信息化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 段,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智能化和 信息化水平,为有机疏散理论的实施 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协调与合作
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城市 群、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共同应 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





1、青岛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青岛市委政府于1992年5月确定了以市行政中 心东迁带动城市东部开发的方针。行政中心的东迁 促进了老城人口向东部新区有机疏散,成功缓解了 老城中心的部分职能,从而为保护老城区优美的自 然风貌和万国建筑的特色创造了条件。 2、西安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通过行政中心往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的有 机疏散,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心顺利外迁,使 老城区的人地矛盾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机疏散理论
宋佳敏1454060137
小理应 结论用 的案 原例 则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沙里宁


具 体 内 容Biblioteka 理 论 的 产 生
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 1)城市向四周迅速扩展,使城市过分膨胀。 2)市内交通拥挤,出现交通上下班高峰的现象。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提出了“有机疏散” 理论(《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

E.霍华德和勒· 柯布西耶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 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 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 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 沙里 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的“有机疏 散”理论是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

根据上述现象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域,根据城市现状及未来 的发展,每个区域之间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使各区域可随着 城市的发展,逐步缓慢地向外扩展,并按照各区的功能要求, 将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地点分散到离开中心的区域,逐渐缓解 城市由一中心向外无限扩展及人口聚集的紊乱现象。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沙里宁

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三、有机疏散
1、城市衰败的原因 19世纪,城市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沙
里宁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城市 的演化走向无序和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急 功近利。
2、从客观的表现、相互协调
到主观的模仿和互不协调
城市的演化走向了无序,表现、相 互协调的原则走向了它们的反面——模仿 和互不协调。建筑艺术逐步退化为单纯 地模仿过去时代的风格和形式,变成了 肤浅的风格化装饰。
人类的活动虽然属于创造的范畴, 但也符合表现原则的规律。在人类的活 动中,只要其形式是真实的,那么必然 是人类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的真实 表现,历史上各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都有 一定的形式与特征,表现着当时人民的 生活和时代精神,即使是极为细微的东 西也能通过其形式表述着真实。
单个的建筑物是组成城镇的基本单 位,存在着质量的优劣,应当明确地把 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 式。
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构成整体的个 体因素必然会走向极端,强化个体的 “特殊”将以协调的丧失为代价,混乱 状态是必然的结果。
(3)有机秩序的原则
大自然中,有机生命以一种内在的次 序在演化,当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足 以维持其秩序时,就会有生命的发展, 一旦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无法阻止其 秩序达到破坏时,则生命的衰退将会出 现,这就是有机秩序的原则,这一原则 有效地调节着自然界的演化。
(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 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
“有机疏散” 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 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 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 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 衰败与未来》中。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减低交通量
分散 布置
提高车速
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 拘泥于一定的位置
基本原则的理论概述
➢ 把个人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进行集中布置,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 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 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可不拘泥于一定的位置而进行分 散布置,因为再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的绿地中设有畅通的交 通干道,可以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 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 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 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 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 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 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 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 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 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以树木生 长为例,大树枝从树 干上和细枝将 来能够生长。他的理 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 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的理论来源是利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 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间隙,有机体 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 扩散,同时内部有出现了被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 贫民窟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城市史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 的有机体。沙里宁将交通要道视为动脉、静脉;将街区内 道路视为毛细血管;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视为有机体的不 同的器官。
产生背景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 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有机疏散理论 ppt课件

有机疏散理论 ppt课件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理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 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 期和同时代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对欧 洲、美国一些城市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思考 后的结果。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 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独立于中心 城市的卫星城,而可以通过建立于中心城市有密切联系 的半独立的城镇,来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 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 论。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 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 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 痪,而是城市的机能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 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 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论的基本原则
区域分布 原则
集中 布置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 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 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 于工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 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 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 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 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以树木生长 为例,大树枝从树干上 生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 留空间,以便较小的分 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 他的理论是把无秩的集 中变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理论(共5则范文)

有机疏散理论(共5则范文)

有机疏散理论(共5则范文)第一篇:有机疏散理论(共)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城市结构,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工业应该疏散出去,因此中心地区空出的大面积用地用来增加绿地,或供在中心地区工作的人们居住。

这样的话,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就会降低。

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沙里宁进行了芬兰赫尔辛基的规划,而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受到其影响。

城市快速路:快速路是城市中有较高车速为长距离交通服务的重要道路。

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主要近郊区、卫星城镇、主要对外公路。

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间、绿地、广场作为邻里中心。

(2)对于内部交通,该模式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主干道宽度在10米左右,标准街道在7米左右。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 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 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 于工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 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 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 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 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以树木生长 为例,大树枝从树干上 生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 留空间,以便较小的分 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 他的理论是把无秩的集 中变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的理论来源是利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 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间 隙,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大城市 一边向周围迅速扩散,同时内部有出现了被称之为 “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 城市史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沙里宁将交通 要道视为动脉、静脉;将街区内道路视为毛细血管; 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视为有机体的不同的器官
他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英国格拉 斯哥学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双重 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赫尔 辛基火车站的设计上,这座非常 杰出的建筑一百年来尽善尽美地 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同时也是城 市最主要的标志。
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 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 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 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 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产生背景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 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 的矛盾。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摘要:有机疏散理论是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

本文在分析了有机疏散理论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有机疏散理论从区域到城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如关键词:有机疏散;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应用正文:1引言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城市集聚的正效果使得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庞杂,各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扎根于大城市,进而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导致了大城市的人口的迅速膨胀,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蔓延开来。

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无休止蔓延,以主张城市分散发展的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这是城市规划精英的设计,但同时也被认为是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有效途径。

伊利尔·沙里宁是芬兰裔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1913年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已形成了有机疏散的思想,又在1942年完成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阐明了有机疏散的规划理念。

2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2.1有机疏散中对“有机”概念的解释沙里宁认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含义,在有机疏散理论中,他将大的区域类比为生物学概念中活的机体,将区域中广泛分布的城市比作邮有机体内大量分布的细胞组织,又将一个个的单体建筑比作无数的细胞,单体建筑通过有机的联合形成了城市,城市再与周围的乡村区域构成一定的区域,这就像无数单体细胞组成了细胞组织,不同的细胞组织又通过一定的联系形成有机体。

他又把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贫民窟"和城市的无序扩张等看作细胞组织坏死,认为只有有秩序的细胞组合才能促进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有机体需除掉恶性细胞才能健康成长。

该理论的独特视角既让我们产生共鸣又使我们表示怀疑。

这种将城市与有机体的类比总结出了城市有秩序发展的必要性,当每一个细胞都应当具有完成细胞生存的基本功能,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承担一定的专项功能,良好的秩序也便形成了。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E.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的阐述了这一理论。

山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的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港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杀李宁在书中详细的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称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使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它可以帮助组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尽快、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有机疏散理论是一种以事件发生时组织运行状况作为基础,按照组织及其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理论。

它把组织管理中的组织成员、组织活动及环境因素统称为“组织系统”,将组织系统的组成部分抽象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结构,以实现组织的有效疏散。

根据有机疏散理论,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疏散系统,包括监控系统、警报系统、灾难预案、训练系统等。

这样,组织就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组织也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组织还要建立一个职责制度,明确管理者、员工、其他有关方在突发事件时的职责和义务,以确保组织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性。

总之,有机疏散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它可以帮助组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尽快、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疏散系统,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建立一个职责制度,以确保组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_两个基本原则_影响因素_建设策略

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_两个基本原则_影响因素_建设策略

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_两个基本原则_影响因素_建设策略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论理。

有机疏散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例如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延伸需要根据构建的条件进行合理疏散。

对城市建设的合理疏散是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根据伊利尔的有机疏散理论分析,影响城市建设的有机疏散要素比较多,涉及覆盖面比较广。

除了城市自身的要素之外,还包括建设的人群分布和城市建设疏散成本等因素。

1. 城市建设的人群分布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考虑到人群,根据人群的分布确定小区建筑的占地面积、划定小区的住宅级别以及小区构建的规模和范围。

对城市周边的人群进行合理的疏散,构建人群分支结构,进行合理地安置和帮助其疏通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极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等。

为此,对于城市居民的合理疏散至关重要。

2. 城市建设的疏散成本控制城市建设的发展能否合理的疏散,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成本的控制。

目前,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性,提高城市用地的强度和竞争力,尽最大努力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是市政和相关政府部门非常希望看到的。

但是不能对城市土地资源盲目的疏散,应该把握城市建设的大局,对不同路段的建筑用地进行疏散可行性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城市建设的疏散成本控制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疏散理论提倡: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 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 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 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 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理论的不足
原则1提出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减少交通量,但是久而久之将导致日常活动区域人 口过于集中,同时带来另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犯罪率提 高等隐患。 原则2提出将偶然活动场所作分散布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 提高车速,但一旦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往返偶然场所路 程过长,会产生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8]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5.1 [9]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5 [10] 城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理论研究 [11] 2.0 2.1 2.2 2.3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 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ISBN 9787112046355. [12] Eliel Saarinen. Munkkiniemi-Haaga ja Suur-Helsinki: tutkimuksia ja ehdotuksia kaupunkijärjestelyn alalta. Helsinki: Lilius & Hertzberg. 1915. (芬兰文 ) [13]Jun Wang. Beijing record: a physic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planning modern Beijing. 2011: 61. (英文) [14]Eliel Saarinen. The City - Its Growth ,Its Decay , Its Future. 1943. (英文)
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 追求的是什么。
伊利尔·沙里宁知识广博、文笔绚丽,以《形式 的探索》涓涓而述艺术中深奥复杂的问题,句句亲切 感人。在这些文字后面,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形式演 变的骨骼——有迷茫、有探索、有成熟、有衰落,更 有无数的误导和干扰,使得形式的发展起伏跌宕、波 波折折。真诚的探索者历经几千年,一直做的都是同 样的事情——是的,当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豁然绽 放的那一刻,真诚的心便可以听见这种美丽的声音。
3.2、西安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通过行政中心往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的有机疏散,以 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心顺利外迁,使老城区的人地矛盾 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3、深圳三次搬迁行政中心
4、我国省会城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5、行政中心有机疏散模式
——跳跃模式 ——依托模式 ——行政中心有机疏散模式分类
一、“有机疏散”理论的产生
●产生背景 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奥 地利建筑师瓦格纳(Otto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划以及英国建筑师 恩温的伦敦花园新村的规划,对沙里宁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酝酿都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伊利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他认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 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在其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趋向――生长与衰败。应该从重组城市 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 保持城市的活力。为了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为西方 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办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沙 里宁进而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think you !

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 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 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 出来 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界欧 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 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 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 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 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 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 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因此,有机疏散就 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 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确 功能的集中点”。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 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 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二、“有机疏散”理论的具体内容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 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 兰的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 展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 方案。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方 案时,发现单元中心城市存在 中心区拥挤问题,而当时赫尔 辛基已经在古城郊区开始建造 的卫星城镇,因为仅仅承担居 住功能,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 衡,使卫星城市与中心市区之 间发生大量交通阻塞问题,并 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沙里宁为赫尔辛基设计的规划方案,但最 终因高昂的耗资而未能完成。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 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 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 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 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 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 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 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 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三、有机疏散理论的实践应用
城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理论研究
--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会城市为例
1、‘梁陈方案’
早在60多年前,新中国定都北京确定城市中心区的 位置时,梁思成与陈占祥就在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 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 主张在北京西郊择址 另立行政中心,有机 疏散城市职能。 二人本着“古今兼 顾,新旧两利”的原 则,从保护北京旧城 的中心文物的思想出 发,提议将行政中心 西移,疏散旧城中心 压力。
70年代以后,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 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 心衰退等新问题。城市规划的未来还
将并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0.8 [2]汪光焘.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继承 发展 创新.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8.2 [3]周国艳,于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10.1 [4]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第2版.上海: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11.5 [6]李芸.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2.5 [7]谭纵波.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
2、国外行政中心有机疏散典型实例
——大伦敦规划 ——大巴黎规划
大伦敦规划
大巴黎规划1965
3、我国城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典型实例
3.1、青岛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青岛市委政府于1992年5月确定了以市行政中心东迁带动 城市东部开发的方针。行政中心的东迁促进了老城人口向 东部新区有机疏散,成果缓解了老城中心的部分职能,从 而为保护老城区优美的自然风貌和万国建筑的特色创造了 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3、行政中心有机疏散模式分类
四、有机疏散理论
——两个原则 ——不足
1、有机疏散理论的两个原则
(1)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 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2)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 “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
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的益处
•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 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 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 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 的车速迅速往返。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 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弊病”就像对人体的各种病一样。 根治城市有些病靠吃药,动点小手术是不行的,要动大手 术,就是要从改变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做起。认为有机疏散 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 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他认为,由 于城市的功能产生某种力量,而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 势,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 现象。有机分散的过程如同缓慢、持续地进行的化学反应 过程一样。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通过这两种作用,能逐 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两种作用将在城 市内部产生出对日常活动的功能性集中,在这些集中点又 产生有机的分散。 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序的集中,而他的 思想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5.1、跳跃模式

主要是在受到自然地 理障碍影响时,多为 高山、丘陵等不宜逾 越的阻碍,就只能跳 离旧城在离旧城较远 或有一定距离的区域 建设发展。比如贵阳 市。
5.2、依托模式

依托模式多将行政中心 有机疏散至城市边缘的 新区或者开发区中。可 以依托老城发展,更大 程度利用老城中的基础 设施,把城市发展的重 点从中心区逐步转移出 来,有机的疏散中心区 过于集中的职能,也很 容易与城市的主轴线对 接,延伸发展主轴线并 带动城市发展方向的形 成和完善。
“有机疏散”理论
——伊利尔.沙里宁
B12090603 张亚萍
B12090605 苗丹丹
B12090613 吴丹丹 B12090728 毛 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