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摘要:有机疏散理论是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
本文在分析了有机疏散理论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有机疏散理论从区域到城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如关键词:有机疏散;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应用正文:1引言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城市集聚的正效果使得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庞杂,各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扎根于大城市,进而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导致了大城市的人口的迅速膨胀,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蔓延开来。
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无休止蔓延,以主张城市分散发展的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这是城市规划精英的设计,但同时也被认为是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有效途径。
伊利尔·沙里宁是芬兰裔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1913年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已形成了有机疏散的思想,又在1942年完成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阐明了有机疏散的规划理念。
2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2.1有机疏散中对“有机”概念的解释沙里宁认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含义,在有机疏散理论中,他将大的区域类比为生物学概念中活的机体,将区域中广泛分布的城市比作邮有机体内大量分布的细胞组织,又将一个个的单体建筑比作无数的细胞,单体建筑通过有机的联合形成了城市,城市再与周围的乡村区域构成一定的区域,这就像无数单体细胞组成了细胞组织,不同的细胞组织又通过一定的联系形成有机体。
他又把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贫民窟"和城市的无序扩张等看作细胞组织坏死,认为只有有秩序的细胞组合才能促进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有机体需除掉恶性细胞才能健康成长。
该理论的独特视角既让我们产生共鸣又使我们表示怀疑。
这种将城市与有机体的类比总结出了城市有秩序发展的必要性,当每一个细胞都应当具有完成细胞生存的基本功能,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承担一定的专项功能,良好的秩序也便形成了。
有机疏散理论PPT.
目录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列表 伊利尔.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的产生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列表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列表
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873~l950)
埃利尔-沙里宁是一位天才艺术
家,他在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学院 学习绘画,同时在赫尔辛基理工 大学建筑系学习设计,于1897 年毕业。
干上生长出来时就本 能地预留空间,以便
较小的分枝和细枝将 1、认识交通警察。
所有的面试都应礼貌而从容地结束,即使对你认为不合适的应聘者也要如此。因为你代表公司的形象,所以结束面试的方式会给应聘
者留下深刻印象。 因一时大脑供血足而失去知觉的急症
来能够生长。他的理 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
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 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 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躯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 天城市免遭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 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个体,而是要按照有 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 理发展的远离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 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 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不善,迫使在城 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 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本讲重点】
沙里宁以树木生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2)食物中毒后,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损伤呢?凡食物中毒,对人体的健康损伤是很大的,轻的可损伤肠、胃,严重的还会损伤肝、肾
沙里宁大师的有机疏散理论
浅析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摘要】城市设计的概念产生很晚,但是城市设计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人类文化的巨大变革影响到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时期是城市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关键词】城市设计沙里宁有机疏散“有机疏散”论的产生及背景: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
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Decentralization))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学者伊利尔·沙里宁在二十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兰的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方案。
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方案时,发现单元中心城市存在中心区拥挤问题,而当时赫尔辛基已经在古城郊区开始建造的卫星城镇,因为仅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市与中心市区之间发生大量交通阻塞问题,并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_两个基本原则_影响因素_建设策略
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_两个基本原则_影响因素_建设策略有机疏散理论的名词解释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论理。
有机疏散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例如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延伸需要根据构建的条件进行合理疏散。
对城市建设的合理疏散是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根据伊利尔的有机疏散理论分析,影响城市建设的有机疏散要素比较多,涉及覆盖面比较广。
除了城市自身的要素之外,还包括建设的人群分布和城市建设疏散成本等因素。
1. 城市建设的人群分布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考虑到人群,根据人群的分布确定小区建筑的占地面积、划定小区的住宅级别以及小区构建的规模和范围。
对城市周边的人群进行合理的疏散,构建人群分支结构,进行合理地安置和帮助其疏通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极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等。
为此,对于城市居民的合理疏散至关重要。
2. 城市建设的疏散成本控制城市建设的发展能否合理的疏散,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成本的控制。
目前,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性,提高城市用地的强度和竞争力,尽最大努力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是市政和相关政府部门非常希望看到的。
但是不能对城市土地资源盲目的疏散,应该把握城市建设的大局,对不同路段的建筑用地进行疏散可行性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城市建设的疏散成本控制力。
有机疏散理论核心思想
中文词条名:“有机疏散”论英文词条名: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
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
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
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
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
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沙里宁大师的有机疏散理论
浅析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摘要】城市设计的概念产生很晚,但是城市设计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人类文化的巨大变革影响到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时期是城市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关键词】城市设计沙里宁有机疏散“有机疏散”论的产生及背景: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
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Decentralization))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学者伊利尔·沙里宁在二十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兰的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方案。
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方案时,发现单元中心城市存在中心区拥挤问题,而当时赫尔辛基已经在古城郊区开始建造的卫星城镇,因为仅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市与中心市区之间发生大量交通阻塞问题,并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它可以帮助组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尽快、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有机疏散理论是一种以事件发生时组织运行状况作为基础,按照组织及其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理论。
它把组织管理中的组织成员、组织活动及环境因素统称为“组织系统”,将组织系统的组成部分抽象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结构,以实现组织的有效疏散。
根据有机疏散理论,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疏散系统,包括监控系统、警报系统、灾难预案、训练系统等。
这样,组织就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组织也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组织还要建立一个职责制度,明确管理者、员工、其他有关方在突发事件时的职责和义务,以确保组织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性。
总之,有机疏散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它可以帮助组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尽快、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疏散系统,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建立一个职责制度,以确保组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有机疏散(最终版)
鼓励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 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降低交通拥堵和排放污染。
城市与乡村的互补发展
城乡互动
有机疏散理论提倡城乡之间的互补发展,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交流。
农业现代化
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同时保持乡 村的特色和风貌。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 置,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加强技术与数据支撑
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资源,提高城市规划与 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有机疏散理论的实施提供有力 支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等发 展模式,共同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实现区域协调发 展。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将生态 保护和环境质量提升作为有机疏散的 重要目标,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共生。
公众参与与社会共建
倡导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建,提高城市 规划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推动有机疏散理论的广泛应用和社会 认可。
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应注重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 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为有机疏散理论的实施提供有 力保障。
技术与数据支撑不足
有机疏散理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还存在一定的 技术与数据支撑不足的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智能化与信息化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 段,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智能化和 信息化水平,为有机疏散理论的实施 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协调与合作
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城市 群、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共同应 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 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 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 于工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 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 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 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 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以树木生长 为例,大树枝从树干上 生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 留空间,以便较小的分 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 他的理论是把无秩的集 中变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的理论来源是利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 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间 隙,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大城市 一边向周围迅速扩散,同时内部有出现了被称之为 “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 城市史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沙里宁将交通 要道视为动脉、静脉;将街区内道路视为毛细血管; 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视为有机体的不同的器官
他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英国格拉 斯哥学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双重 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赫尔 辛基火车站的设计上,这座非常 杰出的建筑一百年来尽善尽美地 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同时也是城 市最主要的标志。
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 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 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 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 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产生背景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 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 的矛盾。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
1、青岛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青岛市委政府于1992年5月确定了以市行政中 心东迁带动城市东部开发的方针。行政中心的东迁 促进了老城人口向东部新区有机疏散,成功缓解了 老城中心的部分职能,从而为保护老城区优美的自 然风貌和万国建筑的特色创造了条件。 2、西安市行政中心有机疏散 通过行政中心往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的有 机疏散,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心顺利外迁,使 老城区的人地矛盾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机疏散理论
宋佳敏1454060137
小理应 结论用 的案 原例 则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沙里宁
具 体 内 容Biblioteka 理 论 的 产 生
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 1)城市向四周迅速扩展,使城市过分膨胀。 2)市内交通拥挤,出现交通上下班高峰的现象。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提出了“有机疏散” 理论(《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
E.霍华德和勒· 柯布西耶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 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 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 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 沙里 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的“有机疏 散”理论是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
根据上述现象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域,根据城市现状及未来 的发展,每个区域之间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使各区域可随着 城市的发展,逐步缓慢地向外扩展,并按照各区的功能要求, 将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地点分散到离开中心的区域,逐渐缓解 城市由一中心向外无限扩展及人口聚集的紊乱现象。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城市结构,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工业应该疏散出去,因此中心地区空出的大面积用地用来增加绿地,或供在中心地区工作的人们居住。
这样的话,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就会降低。
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沙里宁进行了芬兰赫尔辛基的规划,而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受到其影响。
城市快速路:快速路是城市中有较高车速为长距离交通服务的重要道路。
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主要近郊区、卫星城镇、主要对外公路。
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间、绿地、广场作为邻里中心。
(2)对于内部交通,该模式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主干道宽度在10米左右,标准街道在7米左右。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概念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一、有机疏散理论的背景“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是芬兰学者埃列尔·萨里宁(Eliel Saarinen)在二十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
他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 City - Its Growth ,Its Decay , Its Future)》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土地产权、土地价格、城市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有机疏散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期和同时代城市规划学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欧洲、美国一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二、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沙里宁认为,一些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扩展,同时内部又出现他称之为“瘤”的贫民窑,而贫民窑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了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他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弊病”就像对人体的各种病一样。
根治城市有些病靠吃药,动点小手术是不行的,要动大手术,就是要从改变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做起。
他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
细胞间有一定的间隙,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渐生长,它的每一个细胞都向临近的空间扩展,这种空间是预先留出来的供细胞繁殖之用,这种空间使有机体的生长具有灵活性,同时又能保护有机体。
他从生物的这种成长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他认为,由于城市的功能产生某种力量,而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现象。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 布置
提高车速
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 拘泥于一定的位置
基本原则的理论概述
➢ 把个人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进行集中布置,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 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 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可不拘泥于一定的位置而进行分 散布置,因为再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的绿地中设有畅通的交 通干道,可以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 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 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 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 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 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 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 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 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 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以树木生 长为例,大树枝从树 干上和细枝将 来能够生长。他的理 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 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的理论来源是利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 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间隙,有机体 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 扩散,同时内部有出现了被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 贫民窟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城市史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 的有机体。沙里宁将交通要道视为动脉、静脉;将街区内 道路视为毛细血管;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视为有机体的不 同的器官。
产生背景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 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E.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的阐述了这一理论。
山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的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港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杀李宁在书中详细的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称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使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他于1942年在《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指出“城镇建筑——利用城市设计的过程,是要使城市社区得到有机的秩序,并且,在这些社区发展”使有机秩序保持其生计,这种过程基本上同自然界任何活的有机体的生长过程相似。
“有机疏散”理论对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启示
2016 年第 4 期
“有机疏散”理论对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启示
周学红1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 “有机疏散”理论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旨在疏导大城市过于集中的城市人口与产业, 有效缓解大城市出现的“城市病”。泸州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关键时期。 本文在借鉴“有机疏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城疏散、新城提升、多点成网,整体推进”的 城市有机疏散发展策略,对有效促进泸州关键时期的城市理性扩张与有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 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 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 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 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 交通拥挤堵塞。有机疏散论对欧美各国建设新 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 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有机疏散;泸州;区域中心
引言 “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著名学者伊利尔·沙 里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 带来的各种弊病而提出的大城市疏导理念,是城 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该理论从土地产权、土 地价格、城市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旨在解决因城市建设过于集中 而引发的大城市交通问题、安全问题、社会问题及 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该理论对有效解决大城市 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 的战略布局,泸州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区 域中心城市格局加快形成、城市建设 2020 年“双 两百”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城 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战略思考与理念提升至关重 要。“有机疏散”理论对有效促进泸州关键时期的 城市理性扩张与有机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与指导 意义。 1.有机疏散理论简介 “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需要以合理的城 市规划原则为基础,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 健康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是 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 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
有机疏散
1
有机疏散理论简介
有机疏散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
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
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
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 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 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 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有机疏散
沙里宁的规划思想中,城
市是一步一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 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散运 动,既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 在市中心,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 散,多中心的发展;郊区的卫星城, 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 但可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减低市民 的生活成本。
左图为沙里宁为赫尔辛基设计的规划方案,但 最终因高昂的耗资而未能完成。
2
有机疏散的基本原则
集中 布置
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 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 减低交通量
区域分布 原则
提高车速
分散 布置
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 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
对 日 常 活 动 进 行 功 能 性 的 集 中
对 这 些 集 中 点 进 行 有 机 的 分 散
3
有机疏散的具体内容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 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 将导致整个躯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遭衰败,必须对城 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个 体,而是要按照有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 供合理发展的远离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名词解释
有机疏散名词解释
有机疏散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而采取的有条理的、有组织的撤离措施和行动。
它一般发生在火灾、地震、爆炸、化学泄露等紧急情况下,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机疏散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包括制定疏散计划、明确疏散途径和出口、设置逃生指示标识、进行疏散演练等。
疏散计划需要根据建筑物或场所的特点来制定,确保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逃离危险区域。
疏散途径和出口是有机疏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设置在易于人员逃生的位置,且通道宽敞、通畅。
逃生指示标识是指示人员逃生方向的标识,需要明确、易于辨认。
疏散演练是指定期进行的模拟疏散行动,以检验疏散计划和逃生途径的有效性,并训练人员疏散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有机疏散的目标是使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防止人员被困或受伤。
因此,对于单位和组织来说,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有机疏散计划至关重要,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伊里尔.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生长的灵活性可以防止出现相互干扰 的拥挤状态,充分的空间又能使各个细 部和整体在生长中都得到保护。
6、“灵活”与“保护”的规律 沙里宁把“灵活”和“保护”的规 律引人了城市建设,这意味着:第一, 使城市的每一区域能够正常发展而不致 妨碍其他区域;第二,采取必要的措施, 保护城区已建立的使用价值,即以“灵 活”的规划保证城市继续健康地“生 长”,以“保护性”的措施稳定使用价 值。
二、城市的生长与衰败
1、城市存在的意义 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 未来》中对城市存在的意义做了极为简 明的解释:“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 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 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有效,每个居民在 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方面从城市设施中 得到的利益越多”,因此,城市应该建 设在适宜生活的地方,把对人的关心放 在首要位置,物质的安排为人服务。
(3)“有机疏散”的规划实施 对于“有机疏散”理论的实践,沙里 宁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应当提倡把内容广泛的规划目标分解为 许多细小的部分,成为日常建设中那种 容易理解的“琐事”,使城市建设变成 一个“有计划的、沿着预定方向走向明 确目标的、一系列逐步进行”的演变过 程。
对于规划目标的设想,也应该从 “最终目标”为起点逐步分解成若干个 层次或阶段,使之与实际情况相接近, 这是一个与实施过程方向相反的思考过 程。这样做将可以保证,随着分散过程 的逐步展开,城市实际发展情况与城市 的发展计划越来越接近,直至完全相符。
2、伊利尔·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 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 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 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 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 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 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 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 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 的发展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摘要:有机疏散理论是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
本文在分析了有机疏散理论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有机疏散理论从区域到城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如
关键词:有机疏散;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应用
正文:
1引言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城市集聚的正效果使得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庞杂,各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扎根于大城市,进而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导致了大城市的人口的迅速膨胀,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蔓延开来。
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无休止蔓延,以主张城市分散发展的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这是城市规划精英的设计,但同时也被认为是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有效途径。
伊利尔·沙里宁是芬兰裔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1913年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已形成了有机疏散的思想,又在1942年完成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阐明了有机疏散的规划理念。
2有机疏散理论的解释
2.1有机疏散中对“有机”概念的解释
沙里宁认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含义,在有机疏散理论中,他将大的区域类比为生物学概念中活的机体,将区域中广泛分布的城市比作邮有机体内大量分布的细胞组织,又将一个个的单体建筑比作无数的细胞,单体建筑通过有机的联合形成了城市,城市再与周围的乡村区域构成一定的区域,这就像无数单体细胞组成了细胞组织,不同的细胞组织又通过一定的联系形成有机体。
他又把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挤、"贫民窟"和城市的无序扩张等看作细胞组织坏死,认为只有有秩序的细胞组合才能促进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有机体需除掉恶性细胞才能健康成长。
该理论的独特视角既让我们产生共鸣又使我们表示怀疑。
这种将城市与有机体的类比总结出了城市有秩序发展的必要性,当每一个细胞都应当具有完成细胞生存的基本功能,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承担一定的专项功能,良好的秩序也便形成了。
所以城市的发展应当是类似于有机体的形成,即每个居住单元应保证单元内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然后通过交通线的连接将有序分散的各个居住单元联系起来。
同时,城市理论中的点、线、面及网络也可以被认为是有机体中的细胞、循环系统、组织和相互关联成网络的各个系统,这样城市构图的秩序也就一目了然了。
2.2有机疏散中对“疏散”概念的解释
其实在赫尔辛基曾建有一批用来容纳大城市人口的卫星城镇,不过这些城镇进具有简单的居住功能而被称为卧城,事实证明它们并没有完成疏散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沙里宁认为在大城市附近建设可以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城市应当是逐渐离散的,新城并非“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单中心城市最容易发生交通拥堵问题,我们不应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应将城市功能进行“有机疏散”,形成多中心发展;对于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尽可能创造职住平衡以减轻通勤交通的负担,同时可以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
疏散的核心是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将偶然活动设在城市中心区。
3有机疏散理论的应用
3.1大伦敦和大巴黎规划
有机疏散理论出现以后,西方国家很快开始将其付诸实践,其中以二战以后的大伦敦和大巴黎规划最为著名。
以大伦敦规划为例,规划者为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在大伦敦都市圈内新建了十几个城镇来吸收伦敦中心区的外溢人口,卫星城镇分担了伦敦中心城区的功能,提供了市民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中心区与卫星城镇间合理的空间秩序,达到了有机疏散的目的。
伦敦市区的人口也从当年的1200万下降到了700多万,从1990年与1960年伦敦的夜间影像图可以看出,伦敦的市区几乎没有扩张,只有伦敦的外部城市网络在变化。
3.2 TOD模式
有机疏散理论主张中心区外围的小城镇分担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发展快速公交
主导下的特大城市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中,TOD模式主张集约利用郊区土地,发展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在站点
处建设步行五分钟可达的社区从而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
我国特大城市的建
设中应当有意识地分散中心城区的功能,利用绿化带和农田来分隔各个组团,
借助现代交通技术建设快速、准时的公交来解决各中心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有
机疏散的目的。
3.3区域中的城市规模等级问题
依照TOD等模式而建的城市,各种有机疏散的措施其实大多仅仅解决了城市中“摊大饼”似发展的问题,城市的各个功能中心以及中心城区仍然面临继续扩
张的压力,究其原因是区域各城市间的协作没有处理好。
一个经济区或是其它
类型的区域,首先应当建立秩序井然的城市规模体系,大力培育小城镇生长,
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型的城市规模体系;其次是做好各个城市及乡村区域间的城
乡互动,各城镇注重培育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最后,做好区
域间各城市的联系通道,注重区域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并实现区域与区域之
间的友好互动。
4.总结
有机疏散理论本着疏解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的目的,如今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
区新建城市和更新旧城的有效手段。
但是,特大城市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于城
市本身,我们应当从更大的范围如区域来考虑城市的疏解问题,同时产业和功
能的分配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有机疏散的核心,同时我们也应更
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建设我们的城市,而不是一维的追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什么是“有机疏散”[N]瞭望新闻周刊2002,14:22-23.
2.郝晓斌,章明卓.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4,40(35):21-22.
3.王新涛.特大城市依托快速交通有机疏散路径研究[J]城乡建设2011,6:33-35.
4.任伟强.公交导向发展模式促进城市“有机疏散”的研究[J]交通与安全2008,67-71.
5.张瑜,黄耀志,杨海明.从有机疏散到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7,33(18):10-11.
6.陈长伟.基于有机疏散理论的城市旅游用地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90-192.
7.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M].1943.
8.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