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名称谓3

合集下载

人物称谓

人物称谓

人物称谓

(一)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二)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

古稀:70岁。耋:70~80岁。

耄:80~90岁。期颐:100岁。

(三)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敢:冒犯、冒昧地。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

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探究》之《前言》

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姓名只是个人的一种社会标记而已,别无它义;而姓,也只是用来表示个人与父亲或母亲的亲属承袭关系,是家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一种延续标记而已;或者说姓是人们在社会大网中的纵坐标,而名则是横坐标,别无它义,全无权利和等级的含义,既无贵贱之分,亦无男女之别。我们中华汉族人姓名的这种用法和表示法当然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似乎是自古已然;但当我们考察一下历史,尤其是深入研究一下《春秋左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春秋以上,人名的构成与用法及其含义是大不同于后世的。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似乎未见有问世,而对春秋人名的误读误解则多有见之。所以对春秋人名的探究既有历史的意义,又有现实的意义。春秋时期人名称谓之习俗与礼制对今人而言,乃一世外桃源,进入这一园地,你会发现,现今姓加名之人名构成习惯虽亦源于春秋时期,却已改头换面。

春秋时期的人名称谓中凝聚着许多当时的社会信息,首先,按《春秋左传》所展示的人名称谓的构成来看,与后世最大的不同是姓氏有别和男女有别。姓氏有别就是姓是姓氏是氏,各有功用,两不相涉。就上层社会而言,氏用于男子称谓之首,姓则用于称女子,而殿于称谓之后,亦或单用之。男女有别就是男子只用氏称而绝不用姓称,全部《春秋左传》及《国语》均无有例外;女子则称姓,一般也不称氏。一种持久而稳定的社会现象和风尚习俗必定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基。春秋时期这种礼尚习俗和称谓规范也有其社会的和历史的根源。首先它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是这种政治体制的“物化”现象。

【转】古代人姓名称呼(上)

【转】古代人姓名称呼(上)

【转】古代人姓名称呼(上)

说到称谓,首谈姓氏。作为普及帖,我就不详细考证诸多学术成果了,简单切入:一、姓拆字就可看出,是从女从生,《白虎通义.姓名》载:“姓者,生也”(古老的母系社会啊。。。现在我们随爸爸姓,字却已经不能改成“甥”鸟。)先秦最古的一批姓,都是偏旁“女”的,例如:姜、姬等。我还见过有人姓“支”,不知他祖祖在母系社会是不是也“从女”带偏旁,要索介样,他就该烧香庆祝人类在生他之前就进入父系鸟。。。

姓在古代十分重要,因为当时人口少,生活地点局限,古代人又十分聪慧地发现了近亲通婚的遗传学弊病。而姓作为“从女从生”的血缘区分标志,就产生了“同姓不婚”的规矩。(当然,现在不会这样了,主要是张王赵李之类太多。你假如姓刘,不找同姓就意味着配偶范围瞬间缩小上百上千万人口)

在古代典籍中,《白虎通义》(最近白虎介个词莫名其妙地火鸟)载:“人所以有姓名何?所以崇拜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而且,这一习惯,连买妾时古人也严格遵循。见左传《昭公元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看来,还是有变通的方法。大爷看上小妞,害怕同姓,所以随便找大师算个姓就可以开工了。)

“同姓不婚”的原则,在先秦时经常被王侯打破。因为当时姓不多,有时数国同姓。而在政治婚姻面前,很多规则是不值钱的。这一点,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中载有《同姓为婚》条。

二、氏还是简单说,姓不够用,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必须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氏》中说:

古代人士雅称

古代人士雅称

古代人士雅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古代人士的雅称概述

2.古代人士雅称的分类

3.古代人士雅称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4.古代人士雅称的现代意义和影响

正文

古代人士雅称是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身份、职业和地位的人所赋予的尊称或别称。这些雅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身份地位的尊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一些古代人士雅称仍然被沿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

古代人士雅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官职雅称:古代官员的称呼往往以其所担任的官职名称为基础,如“太守”指地方行政长官,“尚书”指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等。

2.职业雅称:古代各种职业也有其特定的雅称,如“医师”指医生,“先生”指教师等。

3.性别和年龄雅称:古代社会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也有特定的雅称,如“夫人”指妇女,“公子”指年轻男子等。

4.地位雅称:古代社会对贵族、皇室和宗教人士等特殊地位的人有专门的雅称,如“殿下”指皇族,“陛下”指皇帝等。

古代人士雅称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

对身份地位的尊重。例如,“臣”字在古代指代臣子,表示对君主的忠诚

和敬意;“君子”则是对有品德、有文化修养的人的尊称。这些雅称在古

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礼仪作用,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古代人士雅称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一些雅称仍然被沿用,如“先生”、“夫人”等,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同时,古代人士雅称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别称大全】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别称大全】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别称大全】

【古代女子别称】

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论语·阳货》:“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女士:士人女性,比喻有才华有德馨的女子。《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 唐张说《荥阳夫人郑氏墓志铭》:“衣冠礼乐,耳目所徵,号之诸生,实为女士。”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

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妆次”等都是前人从服饰着眼的对于妇女的代称。如:“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萧娘:“萧娘”是唐朝所使用的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古文中的人物称谓

古文中的人物称谓

古文中的人物称谓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称谓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简洁而富有特色的称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些称谓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古代文学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古文中,人物的称谓往往与其身份、性格或者特点密切相关。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被称为“黛玉”,这个称谓既能够传达她的美丽和高贵,又能够凸显她的倔强和独立。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则被称为“先主”,这个称谓突出了他的崇高地位和领袖风范。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人物的简单称呼,更是对其角色和形象的深度描绘。

此外,人物称谓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被称为“武二郎”,这个称谓传达了他的豪爽和武勇。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则被称为“美猴王”,这个称谓不仅仅突出了他的独特形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猴王的传统文化认知。这些称谓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古文中的人物称谓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简练而生动的称呼,刻画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人物的简单称呼,更是对其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深刻展现。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人物称谓的独特魅力,体会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春秋对人的称谓

2春秋对人的称谓

春秋对人称谓的文化特色

姓名本是指称某人时突出个性特征的基本信息,而在春秋时,至少书面语上,较少直称姓名,取而代之的是附加本人相关信息的其他称谓。正因如此,其称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春秋左传》的记载为材料来源,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一归结。

一、称谓情况

1、对男子的称谓

春秋对男性的称谓,常结合地域信息、个性记号字和个人身份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如下:

诸侯国国君的生称,通常国名、爵位并称,如宋公、卫侯、郑伯,邾子、宿男,等。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但从金文内容上看,似乎它们之间尚未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许树安《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五等爵本无定称”(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因此常出现称谓不一现象,如《春秋》记杞,初称侯,见桓二年;庄二十七年又称伯,以后多称伯;偶亦称子,分别见于僖二十三、二十七年及襄二十九年。周天子则以“王”称,且春秋名义上只有周天子能以“王”称,因此,可省国名。春秋后期的楚、吴、越虽皆竞称“王”,文化落后的小国也有自称“王”者,而春秋皆书曰“子”。

生称国君外的其他男性,主要是氏族、名(字)并称。关于称谓中氏族名的来源,《左传·隐公八年》有载: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众仲的答问道出了氏族名的来源:诸侯因封地而得氏,如鲁、晋、郑等国名即氏名;诸侯的后人以诸侯的谥、字为氏族名,如,宋国的汤氏来由如下――宋桓公生公子汤,汤生公孙寿,寿生汤意诸,意诸之后人以汤为氏;累代做官者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族,因此族名中有上官、司马等名,宰、卜、屠等可看作与此相关的职名,亦可作氏,如宰咺、卜偃、屠蒯;诸侯之外也有以封邑为氏族的,《史记·秦本纪》云“缪王(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 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昭德有劳曰昭。 屡征杀伐曰庄。 安乐抚民曰康。 死于原野曰庄。 威彊敌德曰武。 年中早夭曰悼。 慈惠爱民曰文。 在国遭忧曰愍。 照临四方曰明。 不悔前过曰戾。
授官常见词 (6)封:孝武西迁,(豆卢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7)拜、除: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8)授: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年,弗得归。《魏叔子文集》
(9)仕: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10)知: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魏叔子文集》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称呼男人的词语

称呼男人的词语

称呼男人的词语

称呼男人的词语

1、丁:《史记律书》记载:“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丁原意为强壮壮盛,后引申为男子的别称,并由此而衍生出“丁壮”“丁强”“壮丁”“人丁”“丁夫”“丁男”等称呼。所言大意均为强壮而有力的男人。

2、男子汉: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衍生出“男子汉”一词,专指那些身强力壮堂堂正正的男人。

3、檀郎:潘岳又名潘安,小名檀奴,后人称之为檀郎,指妇人所爱郎君。《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中有“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檀郎到枕边”的诗句。”

4、大官相公:“大官”“相公”等是对有一定地位的男子或上层社会的轻人的称呼。在古代通俗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大官”“李大官”的字样。

5、萧郎:“萧郎”既是男子的通称,又是女子对自己情人的爱称。它原来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用“萧郎”指代梁武帝萧衍。后来到了唐朝,有一个叫崔郊的,他的姑姑有一个婢女,长得十分美丽,后来卖给了连帅,崔郊十分思慕她,因赠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人们因此而称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为“萧郎”。[]

6、吉士玉郎:古人对男子的美称。“玉郎”也可以作为女子对自己情人的爱称。“吉士”语出《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朱熹注:“吉士,犹美士也。”关于“玉郎”,牛峤在《菩萨蛮》词中有云:“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

7、士父夫子匹夫郎君:由“子夫士郎父”等单字组合而成的“士父”“夫子”“匹夫”“郎君”等也都是对男人的敬称。

8、好汉:“好汉”则指男子当中的优秀者。唐朝武则天时,狄仁杰奉旨推荐“一好汉任长”,他推荐了荆州张柬之。《新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苏轼有诗曰:“人间一好汉,准似张长史。”宋元以后,“好汉”常指代那些“仗义疏财,扶危救贫”之人。

古代称谓礼貌语中的人名称呼

古代称谓礼貌语中的人名称呼

古代称谓礼貌语中的人名称呼

古代称谓礼貌语中的人名称呼

一、口头称谓语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古代男子名称

古代男子名称

古代男子名称

1.公子:先秦时期,公子是指那些诸侯的儿子,后来变成对于男子的一种普遍的称呼,年轻男子都可尊称为"公子",通常是叫某某公子。

2.郎君:在古代也是公子的意思,一般对于贵族子弟的称呼。3.大哥:这个称呼在现代也很常见,通常用于称呼年纪比自己大的男性朋友或同事。

4.职位:对于有官职有家世的男子,别人一般会尊称他们的官职,像称呼狄仁杰为"狄大人",称呼多尔衮为"摄政王"。

5.官人:本来是指做官的人,后来对普通男子也称官人。在一些戏文里,官人也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6.大侠:在古代,大侠指那些名气大的侠客,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为别人做出贡献的人。像乔峰就被称为"大侠"。7.义士:指那些重情重义、舍己为人的人。

除了以上提到的称呼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如"某郎"、"某公"、"某先生"等。总之,古代男子的称呼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有不同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1--人名称谓课件(共41张PPT)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1--人名称谓课件(共41张PPT)

(2018•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
高考指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6•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可译为“有关官员”,例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有言“召有司案图”。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忘年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天子太后公卿王侯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父母见背孤露弃养佛道徒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一般人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朋友称谓常见考点清单

2春秋对人的称谓

2春秋对人的称谓

春秋对人称谓的文化特色

姓名本是指称某人时突出个性特征的基本信息,而在春秋时,至少书面语上,较少直称姓名,取而代之的是附加本人相关信息的其他称谓。正因如此,其称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春秋左传》的记载为材料来源,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一归结。

一、称谓情况

1、对男子的称谓

春秋对男性的称谓,常结合地域信息、个性记号字和个人身份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如下:

诸侯国国君的生称,通常国名、爵位并称,如宋公、卫侯、郑伯,邾子、宿男,等。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但从金文内容上看,似乎它们之间尚未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许树安《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五等爵本无定

称”(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因此常出现称谓不一现象,如《春秋》记杞,初称侯,见桓二年;庄二十七年又称伯,以后多称伯;偶亦称子,分别见于僖二十三、二十七年及襄二十九年。周天子则以“王”称,且春秋名义上只有周天子能以“王”称,因此,可省国名。春秋后期的楚、吴、越虽皆竞称“王”,文化落后的小国也有自称“王”者,而春秋皆书曰“子”。

生称国君外的其他男性,主要是氏族、名(字)并称。关于称谓中氏族名的来源,《左传·隐公八年》有载: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众仲的答问道出了氏族名的来源:诸侯因封地而得氏,如鲁、晋、郑等国名即氏名;诸侯的后人以诸侯的谥、字为氏族名,如,宋国的汤氏来由如下――宋桓公生公子汤,汤生公孙寿,寿生汤意诸,意诸之后人以汤为氏;累代做官者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族,因此族名中有上官、司马等名,宰、卜、屠等可看作与此相关的职名,亦可作氏,如宰咺、卜偃、屠蒯;诸侯之外也有以封邑为氏族的,《史记·秦本纪》云“缪王(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古代对人的称谓怎么叫

古代对人的称谓怎么叫

古代对人的称谓怎么叫

古代对人的称谓怎么叫篇1

古代文化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大致说来,举凡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诸多方面,都是。就某一门类说,也有相当复杂的内容,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现在我们只能就中学课文中常遇到的,扼要地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古代的称谓。

1、对人的称谓

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身上,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也多如此,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第二种情况是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以上称字。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是称号。称谥号的,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史可法为史忠烈公。自称多有称斋的,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第三种是称官名、爵名。

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颜太师、称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

第四种情况是称籍贯。

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几项兼称。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列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等等。这种称谓,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此外,由于人们的身分、关系不同,尚有谦称、敬称及其它称谓。谦称类:寡人、孤(王侯自称)、臣(臣自称)、仆、不才、不佞、愚(一般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的称谓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及其解释:

1.帝王自称:孤、寡、朕。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自称,用以表

示其威严和尊贵。

2.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官吏的

谦虚和自谦。

3.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这些称谓显示了

读书人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4.对亲属朋友的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这

些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朋友,体现了亲近和尊重。

5.其他自谦词: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称妾。这些都是古

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自谦称呼。

6.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这些敬

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尊重。

7.对将军的敬称:麾下。这是对将军的一种敬称,表示对其的敬意

和尊重。

8.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以示尊重和敬意。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敬称:圣。这是对品德高尚、智慧

超群的人的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

以上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些称谓,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称谓也往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同时,这些称谓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谦逊、尊重和礼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谦称
•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 用“家”、“舍”等谦词。
•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 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 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 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 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古人谦称
•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 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 称 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 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 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 称;老人自谦时用 老朽 、老夫、 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 奴家、妾; 老和尚自称 老衲 ;老尼姑自 称 贫尼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为寡君。
古人特殊称谓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布衣之交 ”;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忘年交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 神交 ” (“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1. 襁褓------------ 婴儿 2. 孩提------------ 2-3岁幼儿、儿童 3. 始龀------------ 刚刚换牙齿的儿童时代 4. 垂髫------------ 八九岁到十二三岁的少年 5. 总角------------ 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的少年 6. 束发------------ 男子十五岁, 7. 豆蔻------------ 女子13 -14岁到15岁 8. 及笄------------ 女子15岁 9. 破瓜、二八-- 女子16岁 10.加冠、弱冠-- 男子20岁
唐突的含义在内。 •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
为对方效劳之意。
古人谦称
•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 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谷 (不善)。
•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 下官、末官、小吏等。
古人谦称
•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 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 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 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古人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 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古人特殊称谓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 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 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 “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 “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 “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 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 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 演员。
回忆
古代人物称谓除了以下五种外还有哪些?
(1)直称姓名(2)称字(3)称号 (4)称官名 (5)称官地 (6)称谥号(7)称斋名(8)称籍贯 (9)称外号
古人谦称
•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
称自己身份低微。 •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
古人特殊称谓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
古人特殊称谓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 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 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古人特殊称谓
(4)年龄的称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古代年龄称谓专用词语Baidu Nhomakorabea
古代年龄称谓专用词语
11.而立---------- 30岁 12.不惑---------- 40岁 13.知命、半百- 50岁 14.花甲---------- 60 岁 15.古稀---------- 70岁 16.耋------------- 70到80岁 17.耄耋---------- 80、90岁的老人 18.九秩---------- 90岁的老人 19.人瑞、期颐- 特指百岁老人。
刺史:好好好!果然一表人才,与犬子年龄相访,找个时间你们
二人结为 金兰之交 ,如何?
考考你
3、你能说说与下列年龄所对应的特殊称谓吗?
20岁—( 弱冠 ) 30岁—( 而立 ) 40岁—( 不惑 ) 50岁—( 半百 ) 60岁—( 花甲 ) 70岁—( 古稀 )
考考你
4、根据对联,填出正确的年龄称谓。 上联:花甲重逢,更添二七岁月; 下联:古稀 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考考你
• 1、古代帝王的自我谦称有哪些?
孤、寡人、不谷……
考考你
2、请在下面的对话中填上正确的谦称或敬称。 县令:刺史大人光临 寒舍 , 下官 真是万分荣幸! 刺史: 贤弟 不必客套,你我二人曾一起学习,现 又一起为官,此次 愚兄 只为叙旧而来。听说 令郎 一 表人才,我正想见见。 县令: 犬子 能得刺史大人赏识,真是他的造化。 下官这就把他叫过来。 县令之子: 晚生 拜见刺史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