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教案。
2. 学生教材或相关资料。
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2. 诗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背诵诗,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的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的格律和形式。
(2)学生观察和模仿诗的韵律,体会古代诗歌的特点。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闭目静思,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六、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代诗歌。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题破山寺后禅院》学案(原卷+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
[1]【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大意】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
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
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f六、小结: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1、熟读、背诵。
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常建及其代表作《破山寺后禅院》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学习分析古诗的方法,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学会运用分析方法,理解和把握古诗的深层含义。
3.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较高的解释力和分析力。
2.古诗里面的修辞手法需要加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4. 教学准备1.课文:《破山寺后禅院》。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教师准备:课件、讲义。
5.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用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唐代诗人常建及其代表作《破山寺后禅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观看一段描写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
第二步:讲解课文1.分段解读《破山寺后禅院》,讲解相关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把学生分成几组,在课堂上让他们展开讨论,自主探讨关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应该尽量保护学生的表达权利,指导他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互相促进。
第四步:个人思考1.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思考古诗,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2.每个学生都应该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古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步:课堂点评1.小组一个组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点评不同的解释和感受,由此引出更深层的思考和讨论。
6. 课堂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走进古代诗文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美学与哲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古代诗文,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本文,理解诗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情感,并且体会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修养情感,明确人生的追求。
3. 情感目标:营造诗意氛围,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朗读和诗歌的情感艺术。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技法。
三、教学方法1. 诗歌赏析法:运用本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美感享受体验,认识作者的创作技法和创作情感。
2.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体验、感悟和理解,从而加深对文学的鉴赏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1. 预习(1)让学生先看一首唐诗将军百战身名裂,已显荣光十万倍。
不问阵前走马路,但看行旅换人间。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节选)要求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意味。
(2)通过此诗的引子,向学生介绍《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和背景,以及本诗与前面课文之间的关联。
2. 导读(1)朗读诗歌(本诗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2)分组讲解诗歌疑点与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对诗歌的解释。
3. 课堂体验(1)通过师生对话和团体讨论,引导学生对于桃花和乡愁等情感的把握,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探究和发现。
(2)学生情景演绎,体验课文情感。
(3)学生跟读,熟练掌握读音和语调,提升朗诵能力。
4. 拓展任务(1)要求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与桃花有关的文章。
(2)为选定的诗韵练习吟诵。
(3)分角色朗读诗歌,进行诗歌抒发尝试。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诗歌赏析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和品味文学艺术。
使学生从细节、情感和量化的层面来学习和了解诗歌,有益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艺术的情感和兴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通用8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
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生学情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距大,这也是他们进入初中后第二次接触的古诗,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教案一:《题破山寺后禅院》背景与作者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禅宗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常建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诗歌背景:解析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及禅宗文化影响。
3.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常建及其文学成就。
2.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禅宗思想及作者情感。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
四、课后作业:1. 深入研究常建的其它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
教案二:《题破山寺后禅院》意象与修辞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提升内心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修辞手法:解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意境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寺禅院意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
2. 分析意象: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 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4. 意境体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山寺禅院景象。
四、课后作业:1. 搜集常建的其它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创作一首以山寺禅院为题材的诗歌,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案三:《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禅宗思想一、教学目标:1. 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2. 培养学生对禅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智慧。
二、教学内容:1. 禅宗思想:介绍禅宗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2. 诗歌与禅宗:分析诗歌如何体现禅宗思想。
3. 人生智慧: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对人生的启示。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5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清晨,太阳出来了,天也刚刚亮了些,我便独自一人来到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的破山寺。
这盼望已久的破山寺依然沉睡在一片清寂之中,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耀眼。
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就如同我的人生一般,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
那小路两旁的竹子排列着,靠得紧紧的。
沿着这条小路往下走,尽头处便是僧侣们的住所——禅房。
那红花绿柳掩映着,古老的气氛漫漫散开。
这禅房让人感觉那般淡雅,寂静。
山的无限风光与阳光相辉映,还真是耐人寻味!这里的景色让我感到十分愉悦,就连鸟儿们也被这景色陶醉,如同饮了甜蜜的花酒,一个个都在忘我地唱着歌。
树下的潭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渐渐泛起微波,使我的顾虑与杂念都消失净尽了。
我也不禁与这迷人的景色融为了一体,安静地享受这大自然带给我的患了与无忧无虑。
万物都静了下来,一切声音都黯淡了许多,唯有僧人敲打的钟磬音如此的悠扬!《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清晨,我漫步在一条小道上,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远处,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隐若现。
我很是惊讶,心想: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来散步时为何没有发现?我快步向前,寺院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
我便推门走进这寺院中。
朝阳射下来的点点光芒,映照着肃穆的高林,让人感到十分的庄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处,我发现了一条小路。
阳光透过竹叶在路上留下斑斑点点,一阵风吹来,竹子微微晃动,竹叶翩翩起舞,路上的斑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望着小路远处,却是一眼望不到头,花木掩映着的经房更显得分外幽静。
我缓缓地走在小路上,观赏者那被誉为四君子的——竹子。
听着风吹过竹叶发出的轻响,呼吸着竹林中的新鲜空气,欣赏着古寺在阳光下的身姿。
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婉转的啼叫起来,在青山绿叶的光彩中欢声歌唱,歌声时而快时而缓,时而好似涓涓溪流,时而好似滚滚波涛。
我停下脚步,细听这只鸟儿的歌声,忘记了自己。
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顿时一片空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本节课将紧扣新教材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朗读: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古诗词的朗读之美。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分组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古迹时,是否曾感受到过诗人在作品中描绘的那种宁静与悠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意境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常建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对诗词中的画面、情感、哲理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人常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题目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讲解、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常建的生平事迹,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背景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加深理解。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古寺时,是否有过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感觉可能与宁静、古朴、超脱有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常建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这种感受的。
举例: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寺院的宁静。学生需要理解“万籁”与“钟磬音”的对比关系,以及这种对比如何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氛围,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诵读比赛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通过精讲细练,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透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感到很欣喜的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条理不够明确。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一些口语表达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
最后,我认为在总结回顾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学生们尝试用不同的情感和节奏朗读诗词,感受其传达的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诵读展示,分享他们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生小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自然景观与禅意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导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
把诗改写为写景散文;
课后反思
学习流程
1、情趣导入
2、独学思考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初日:②曲径:③幽:④花木深:
⑤山光:⑥悦:⑦空:⑧万籁:
⑨都:⑩但余:
2、用自己的说说说诗歌的内容。
3、合作探究(对学群学)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四平第六பைடு நூலகம்学语文学科八下册导学案
课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主备人
乔云竹
2周2节
学习目标1、了解与诗歌相关的知识,反复诵读诗歌。2、反复诵读,紧抓意象,以“幽静”的理解贯穿全诗,领悟诗歌的主题。3、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品析,体会诗歌“幽静”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曲径通幽”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诗抒情”“诗言志”。请你说说诗歌的主题。
4、精彩展示
学后反思:《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总结与板书: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的情怀。今天,我们从常建的诗中获得了心灵的怡悦,使自己的心灵纯净澄澈。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热爱大自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作业设计方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是一首唐代闻名诗人常建所作,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美丽景色。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禅院清净、宁静之美的赞美。
通过进修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感悟。
二、作业目标:1.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美的感悟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作业内容: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全诗;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3.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的读后感;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并配以图片或插图。
四、作业要求: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全诗,流畅、准确;2.读后感不少于300字,包括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3.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时,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不少于200字;4.作业要求书面整洁,字迹工整,语言通顺。
五、作业评分标准: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全诗:10分;2.读后感:30分,包括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3.自然景色描述:20分,包括语言生动性和表达能力;4.书面表达:10分,包括字迹工整和语言通顺。
六、作业时间:本次作业设计为一周作业,学生需在一周内完成并提交。
七、作业提交方式:学生需将作业写在纸上并交给班主任或语文老师,也可选择通过电子邮件提交。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进修《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这首诗,感受诗歌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感悟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和启发。
愿学生们在这次作业中有所收获,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修养。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作业设计方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是唐代闻名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处宁静幽遥的山寺禅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通过进修这首诗歌,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的艺术境界,还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和山水诗意。
二、作业设计目标:1. 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审美情感;3.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心灵境界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三、作业设计内容:1. 阅读分析:让学生在教室上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并结合教室讲解和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2. 作者钻研: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网络搜索,了解常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撰写一份简短的作者钻研报告。
3. 诗歌鉴赏: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每组选择一首与《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风格相近的唐诗进行解读和比较,展示给全班同砚。
4. 诗歌创作:让学生仿写《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选取自己喜欢的山水景观或心灵境界为题材,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
5.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学生,并邀请他们在校园文艺活动中进行表演。
四、作业设计评判:1. 教室表现: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和参与水平进行评分,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方面。
2. 作业完成:评判学生完成的作者钻研报告、诗歌鉴赏作业和诗歌创作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3. 朗诵比赛:评选出的优秀学生将得到额外的表扬和奖励,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文艺活动。
五、作业设计实施步骤:1. 教师介绍《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初步了解。
2. 学生阅读诗歌,分析诗歌内容和意义,提出问题和讨论观点。
3. 学生进行作者钻研和诗歌鉴赏作业,撰写报告并准备小组展示。
4.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作业,完成自己的山水诗,并准备朗诵。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领悟诗歌含蓄的表达和深远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 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2、写作背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游寺,步入古寺,所见所闻,宁静清幽,使他内心尘俗顿消,产生了皈依佛门的想法。
四、朗读指导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1)诗歌一般按照“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来划分,请同学们试着划分这首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三读诗歌,读出感情(1)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感情来朗读这首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诗人的情感。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改进朗读。
五、诗歌解读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清晨”点明时间,“古寺”指出地点,诗人在清晨走进这座古老的寺院。
(2)“初日”指早上的太阳,“高林”指高大的树林。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曲径”指弯曲的小路,“幽处”指幽静的地方。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自然美、人文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导学内容梳理1.了解诗人常建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内容;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品味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导学重点讲解1.常建简介:常建(770-830年),唐代诗人,诗名清微,为唐代中期诗坛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诗风清丽典雅,富有哲理思考,被誉为“清婉佳丽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2.《题破山寺后禅院》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幅山水诗画,展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清净之美,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思考与感悟。
3.诗歌结构及修辞手法:该诗共四句,每句七言。
整体结构简洁明快,通过对破山寺后禅院的描绘,运用了插景入境的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山水画卷。
4.意境和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幽静之美的向往与感悟,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情感。
三、导学讨论与引导1. 阅读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幽静美景;2. 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内容,探讨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4. 让学生展开想象,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探讨诗歌给人的启迪和感悟。
四、导学练习与作业1. 请同学们就《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进行赏析,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2. 选取一幅自然景观图片,仿照《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写景手法,撰写一首七言诗;3.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每位同学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背诵。
五、导学总结通过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同学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自然美景和内心情感,还能够提高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感受诗歌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苏教版语文七上题破山寺后禅院学案
执笔人审核2021 年3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2.这首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相关链接1.题解: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1 见旭日初开,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 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 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2.作者简介常建〔708-765?〕,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肝胎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 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肝胎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1.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局部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 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 3卷和?常建集?2卷.知识预习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课堂探究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人〞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根底.“高林〞即“丛林〞,一语双关,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 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2.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苗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表达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 M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根清净,无欲少4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卷清香扑鼻, 由此含蓄曲吵蠹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k 这两联那么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 弗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 [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 X 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小怡之感.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r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上趣.“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写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确实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 “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 “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争化灵魂的奇妙作用.“悦〞、“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欢悦〞、“使……空明〞4.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日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声音〕显静的手法,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这两句以动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工地的世外之香,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洁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4/ “荡在人们心灵?汉勺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色然r ,寺人欣赏这禅院与世讼w 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 ,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罢界.与一般五律不同,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要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内涵,领略作者常建对破山寺后禅院的细腻描绘,感受其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其次,要积累诗中的文言词汇,掌握其用法与含义,以丰富自身的文言文知识。
同时,要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与鉴赏能力。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______景色,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诗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两句,描绘了诗人______(时间)进入古寺,见到旭日初升,光照树林的美丽景象。
3.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悦”字表现了______,“空”字则写出了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禅院环境的美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达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的欢愉和内心的宁静。
C.“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表现了寺庙的宁静,同时钟磬声也打破了这种宁静,使人心生烦躁。
D.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寺庙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后禅院”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在描述古寺后转而详细描绘后禅院的景致。
B.诗中“曲径通幽处”一句,通过“曲”“幽”等字眼表现了禅院环境的深邃和幽静。
C.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D.诗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通过袅袅的钟磬声,反衬出寺庙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平静。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的妙处。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的理解。
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学案苏教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型自学+交流+展示备课时间总课时 1 分课时1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进入是个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在背诵中加深理解,进一步鉴赏诗歌的佳处。
学习重难点:赏析名句,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学:1.文学常识常建,代诗人,“题”是的意思.破山寺在江苏常熟,又名。
“禅院”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禅.院( ) 万籁.( )磬.()3.疏通诗意。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4.诗歌赏析(1)本诗首联点明了出游的和。
(2)中间四句不仅写出,而且体现出。
(3)本诗的中心句。
赏析中心句:(4)写出颔联中的成语,并赏析其中蕴含的哲理.思考诗中还有其他的成语吗?(5)“曲径”如果换成“竹径”好不好?为什么?(6)诗中尾联是否矛盾?试分析其妙处。
三、交流展示四、总结反馈1。
这首诗题咏的是,抒发的是 .2。
理解性默写:(1)诗中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静给人启示的句子是:(2)诗中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
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
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 ,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 。
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万籁俱静 ,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与一般五律不同 ,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 ”,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变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
【中考链接】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中考专项练习试题
◆初中古诗词鉴赏
◆ 整 理 :李 先 迎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16.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1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