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序列15:发展等级之——深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细胞的增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细胞的增殖

第1课时 细胞的增殖 课标要求 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考点一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1.细胞增殖(1)概念: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

(2)意义: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①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

②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

生物体内不断地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3)过程: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相连续的过程。

2.细胞周期 (1)前提条件:连续分裂的细胞。

(2)时间⎩⎪⎨⎪⎧起点:一次分裂完成时终点: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3)图示含义(4)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联系: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5)特点: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不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源于必修1 P115“思维训练”:(1)细胞越大,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

(2)从物质运输的效率看,细胞不能太大的原因是细胞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3)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并说明原因。

提示不是,因为细胞中众多的必需物质和细胞器,都需要一定的容纳空间。

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 期和G2期。

为了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监控系统(检验点),对细胞周期的过程是否发生异常加以检测,部分检验点如下图所示。

只有当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运行。

为研究某一时期细胞的代谢、增殖或凋亡,常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期,这就是细胞同步化技术。

(1)与G1期细胞相比,G2期细胞中染色体及核DNA数量的变化是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 数目加倍。

(2)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XX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翻译【考纲要求】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

【教学重点】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意思。

【教具媒体】多媒体【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御这一题型。

二、知识链接(一)链接高考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关键字:赐、复、民业、力争各 1 分,句意 1 分)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译: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关键字:偕、伏阙、入、不食各 1 分,句意 1 分)(二)文言文翻译原则: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是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达到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实例分析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翻译:希望您详细说明我不敢违背恩德。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七名篇名句默写60名篇名句默写——读懂选准正确书写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七名篇名句默写60名篇名句默写——读懂选准正确书写

学案60名篇名句默写——读懂选准,正确书写复习任务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出高考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试题语境中选准句、写对字。

知识图要活动一理解到位,读懂选准(一)准确理解每一篇背诵篇目1.翻译为先,背默全篇对于高考要求背诵的每一篇诗文,要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再对文本完整翻译;在理解课文语句和段落意思的基础上,根据文脉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逐层背诵。

之后再默写。

默写的时候要做到“三到”——手到、眼到、心到,这样可以强化记忆的效果。

2.理解为先,透彻全篇对于情境式默写,不能想着走捷径——从现成资料中或者网上找来情境式默写汇编习题做和背,因为情境式默写的前提是考生对所考查篇目的句子含意要真正理解,死记硬背则收效甚微。

而且,还要对文中重要的手法弄通弄透,对段落和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要清楚,对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要熟悉,还要能够将文中的名句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二)准确理解试题情境,保证选对句子情境式默写在于命题人在题干表述中有一定的限定和提示,需要据此来搜寻、确定所要填写的句子。

命题人在情境中的设题角度主要有:1.语义解释型。

即对要求填写的空缺内容有解释性表述,要求考生依据这些提示信息作答。

例:[2022·新高考Ⅰ卷(山东、江苏版)第17题(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提示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便是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解释。

2.关系补充型。

即在题目中设置一定的背景,作为所填内容的原因、结果、转折、递进等条件,考生依次推出答案。

例:[2020·全国Ⅱ卷第16题(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写作-美“言”有术——语言靓丽抢眼养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写作-美“言”有术——语言靓丽抢眼养颜

学案98美“言”有术——语言靓丽,抢眼养颜复习任务能够掌握使语言靓丽的方法技巧:词语靓丽、句式灵活、善用修辞。

知识图要活动一巧施粉黛,词语靓丽(一)精心遣用词语要尽可能地选用那些恰当精妙、新鲜传神、具有形象性、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感其情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选用动词,追求动态美;选用形容词,追求画面美;选用叠音词,追求声韵美;选用色彩词,追求色彩美……如2020年北京卷优秀作文《一条信息》片段:老屋靠山,每当太阳快要落山时,那橙红色的外衣便染透半边天,橘黄色的光辉零零散散地洒在老屋上,似镀上了一层金光,炊烟四起,徐徐飘向天边,天地间充斥着温情。

这段文字景中含情,含着温情。

这“温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要看它用的色彩词,“橙红色”“橘黄色”“金光”;二要看选景,“夕阳”“炊烟”;三要看它精心选用的动词,“染”“洒”“起”“飘”。

当然,叠音词“零零散散”“徐徐”也增添了音乐美,充满温馨的乐调。

(二)注重新奇组装写作时,我们可以大词小用,贬词褒用,旧词新用,反语正说,直音曲传,错位搭配等,从而引发读者悟言外意、弦外音。

如高考优秀作文《延川城》片段: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乏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

(三)善用成语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瑰宝,典雅凝练,表意丰富。

如果在写作时多用些成语,不仅能显示自己的语言积累功底,更能增添语言的表现力。

如2019年全国Ⅱ卷优秀作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片段:大会影像中的青年属于1919年的风流人物,而我等亦是慷慨激昂....的风流人物。

瞻仰着前辈们披荆斩棘....所成就的丰功伟绩....,意气风发....的我们毫不犹豫地振臂高呼:还看今朝! 边练边悟1 请赏析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效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

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课标要求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2.概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考点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概念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评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醒 变异在前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在后且是定向的。

环境只起选择作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发展原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②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总结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优胜劣汰(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留或淘汰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得以保留2.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项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区别进化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变异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器官的使用情况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是不定向的适应性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被淘汰进化方向由生物自身决定由自然选择决定联系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吗?提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写作-学会深入说理——恰当用“法”虚拟批驳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写作-学会深入说理——恰当用“法”虚拟批驳

学案78学会深入说理——恰当用“法”,虚拟批驳复习任务 1.掌握五种常用说理方法。

2.学会使用虚拟论敌的说理方法。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五种常用说理方法(一)多维归因法1.解说多维归因法格式模板多维归因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和争议,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多维度深入归因的前提是事件引发争议或者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而是多维综合产生的。

我们可以按照主次进行排列,择其两三点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①为什么他们有/没有……,因为……②正是因为……,所以他们才能……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二是……④从浅层次方面看……,从深层次方面看……⑤从个人层面看……,从国家层面看……2.举例人生好比打牌,有的人抓到一手好牌,有的人抓到一手烂牌,抓到好牌的人不必自喜,抓到烂牌的人也不必自悲。

好牌也有可能打烂,烂牌也有可能打好。

因为没有永恒的强,也没有永恒的弱。

不仅人生如此,国家亦然...........。

强者滥用其强,恃强凌弱,也可能会变弱。

夏桀,作为君主,不可谓不强,但是他滥用其强,暴政不断,招致百姓反抗,桀最终被放逐,沦为弱者,客死他乡。

清朝,康乾盛世时不可谓不强大,然而,其后期的统治者自恃其强,以天朝上国自居,最后江山不保,走向灭亡。

如今,美国滥用其强,肆无忌惮,在全球不断地挑起冲突,引起世界多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注定会自食恶果,饱尝苦头。

(2021新高考Ⅰ卷《强者不必喜,弱者不必悲》片段)边练边悟1 请按照多维归因法,在横线处补写相关语句,使整段文字逻辑更加严谨。

论点:世界的问题在我。

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是的,在我。

因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作为“孤岛”的我们,时刻与社会的“大陆”相连。

因为,如若我们推卸责任,如若我们不主动承担,可能受危害的恰是我们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世界的问题,还需要改变世界的问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

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高中语文 辨析并修改病句课时1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学案

高中语文 辨析并修改病句课时1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学案
(二)解题技巧探究
病句辨析:
1、语感审读法 2、句意分析法
3、主干枝叶梳理法 4、造句类比法
5、逻辑分析法 6、关联词语检验法
7、标志搜索法 8、“对号入座法”
病句修改:
1、修改的原则
“多就少改”——这是修改病句的原则。切忌改变句子的原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改一处能解决问题,就决不能改两处。
2、修改的步骤、方法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副词的位置不对
例: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
改:
(2)介词位置不当
例: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改:
(3)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例:一篇文章要是字迹过于潦草,那么内容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改:
(4)虚词位置不正确造成的主客体颠倒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4. (某某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目标要求 1.掌握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2.理解教材基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会进行误差分析.3.理解创新和拓展实验原理并会处理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实验技能储备1.实验原理如图所示,分别用一个力F、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O,即伸长量相同,根据合力的定义,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及F1、F2的图示,分析F、F1和F2的关系.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小圆环,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3.实验步骤(1)装置安装: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一端,另一端固定,橡皮条的原长为GE.(2)两力拉:如图乙,在小圆环上系上两个细绳套,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共同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处于O点,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EO.用铅笔描下O点位置、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3)一力拉:如图丙,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O点,记下细绳套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重复实验:改变拉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做几次实验.4.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点O沿两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F1、F2和F的图示.(2)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代表的力记为F′,如图丁.(3)分析多次实验得到的多组数据,比较F与F′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完全重合,从而总结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5.注意事项(1)弹簧相同: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先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若指针不在零刻度处,要设法调整指针,使它指在零刻度处,再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两个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方可使用.(2)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小圆环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20°之间为宜.(4)尽量减少误差:在合力不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5)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202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检测)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E为橡皮筋原长时小圆环的位置,O为实验时小圆环被拉至的位置.(1)图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 N;(2)在实验过程中,不必记录的有________;A.甲图中E的位置B.乙图中O的位置C.OB、OC的方向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下列选项中,与本实验要求相符的是________;A.两细绳OB、OC夹角越大越好B.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C.实验时,只需保证两次橡皮筋伸长量相同即可(4)某次实验记录纸如图戊所示,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拉力F的方向过P 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N、F2=N和F=N,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后,请根据实验结论和图中给出的标度:①在图中作出F1和F2的合力;②根据作图求出该合力大小为________ N.答案(1)(2)A(3)B(4)①见解析图②解析(1)弹簧测力计最小分度值为N,估读到N,题图丁中读数为N.(2)必须要记录的有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通过弹簧测力计读出,两次都要使小圆环被拉到O点位置,所以必须记录的有B、C、D;不需要记录的是题图甲中E的位置,故选A.(3)两个细绳OB、OC夹角要适当大一些,但不能太大,合力一定时,两分力夹角太大导致两分力太大,测量误差变大,A错误;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规范操作,B 正确;实验时,不仅需保证两次橡皮筋伸长量相同,还必须都是沿竖直方向伸长至O点才行,C错误.(4)①由于标度已经选定,作图时要保证表示F1、F2的线段长度分别为标度的倍和倍,作图如图所示;②量出作图法求出的合力长度约为标度的倍,所以合力大小为N.例2(2023·浙江绍兴市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根完全相同的橡皮条(遵循胡克定律)、三角板、刻度尺、白纸、方木板、几枚图钉、细绳,并设计了如下实验.(1)将三根橡皮条两端各拴接一根相同的细绳,用刻度尺测出橡皮条的原长,记为L0.(2)将三根橡皮条一端的细绳拴在同一结点上,另一端的细绳分别拴在三个图钉上.(3)将白纸固定在方木板上,互成角度地拉伸三根橡皮条,并在白纸上分别固定三枚图钉,如图所示,记下结点位置O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测出三根橡皮条的长度,记为L1、L2、L3,则三根橡皮条的拉力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取下器材,用铅笔和刻度尺从O点沿着三根橡皮条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作出三根橡皮条对结点O的拉力F1、F2、F3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F2的合力F.改变三枚图钉的位置重复实验.(5)若测量发现F与F3在同一直线上,大小接近相等,则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填“理想实验法”或“等效替代法”).答案(3)三根橡皮条伸长的方向(L1-L0)∶(L2-L0)∶(L3-L0)(5)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效替代法解析(3)要作出力的图示,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橡皮条伸长的方向;三根橡皮条的拉力大小之比等于三根橡皮条的伸长量之比,即为(L1-L0)∶(L2-L0)∶(L3-L0).(5)结点O受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则实验结论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运用了合力的作用效果和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原理进行实验,故采用了等效替代法.考点二探索创新实验常见创新实验方案合力的改进: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位置→钩码(重物)的重力不变分力的改进:弹簧测力计示数→⎩⎪⎨⎪⎧力传感器钩码的重力 力的大小创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橡皮筋长度的变化考向1 实验原理的改进例3 某同学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器材有:轻弹簧一只,钩码一个,橡皮条一根,刻度尺及细绳若干.实验步骤:①用轻弹簧竖直悬挂钩码,静止时测得弹簧的伸长量为 cm.②如图所示,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竖直板上的A 点,用两根细绳连在橡皮条的另一端,其中一根细绳挂上钩码,另一根细绳与轻弹簧连接并用力拉弹簧使橡皮条伸长,让细绳和橡皮条的结点到达O 点,用铅笔在白纸上记下O 点的位置,并分别沿细绳的方向在适当位置标出点B 、C .③测得轻弹簧的伸长量为 cm.④去掉钩码,只用轻弹簧仍将结点拉到O 点的位置,并标出了力F 作用线上的一点D ,测得此时轻弹簧的伸长量为 cm.请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_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钩码的重力;(2)在图中以O 为力的作用点,每一个小方格边长代表 cm ,以 cm 为标度作出各力的图示,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步骤②中的两个力的合力F ′的图示;(3)观察比较F 和F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需要(2)见解析图(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解析(1)由胡克定律可得,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有F=kΔx,故可以用弹簧的伸长量来代替重力的大小,无需测出钩码的重力;(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步骤②中的两个力的合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3)观察比较F和F′,由图示可得出的结论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考向2测量物理量的创新例4某实验小组欲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某一设定值,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N,测出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0l/cm l0③找出步骤②中F=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上端为O,下端为O′),此时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O′;④在挂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挂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地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挂钩的下端到达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⑤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如图丙所示.(1)利用表中数据可得l0=________ cm;(2)若测得OA=cm,OB=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 N;(3)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2)(3)F OO′解析(1)根据胡克定律,有ΔF=kΔx代入表格中第二组和第三组数据,有(-) N=k(-)×10-2 m解得k=100 N/m同理,再代入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有(-0) N=100 N/m×(-l0)×10-2 m解得l0=cm.(2)根据OA、OB的长度可求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为F OA=kΔl=100×(+-)×10-2 N=N(3)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F′和F OO′的大小和方向,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考向3实验器材的创新例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圆弧形轨道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为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③用另一根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F1/N……(1)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______(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______ kg(g 取10 m/s2,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为了消除水平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3)实验中,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而不是其他形状)轨道移动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A.方便改变A传感器的读数B.方便改变B传感器的读数C.保持杆右端O的位置不变D.方便改变细绳与杆的夹角θ答案(1)F1(2)C(3)C解析(1)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拉力,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 =F1sin θ当θ=30°时,F1=N,可求得m≈ kg(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是为了消除水平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3)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轨道移动的过程中,传感器与O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O点位置保持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课时精练1.(2023·云南省模拟)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先将白纸贴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橡皮筋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的O点,让橡皮筋处于原长.部分实验步骤如下:(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将橡皮筋的P端拉至O1点,此时拉力的大小F可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 N;(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同时拉橡皮筋的P端,再次将P端拉到O1点.此时观察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N,F2=N,方向如图丙的虚线所示;(3)用图丙所示的标度,以O1点为作用点,在图丙中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的图示,F合的大小为________ N(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4)通过比较________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3)见解析图( ~)(4)F和F合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N,则F的大小为N;(3)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如图:由图可知F合的大小为N(~N);(4)通过比较F和F合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2.(2023·浙江省镇海中学模拟)某实验小组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量角器等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量角器直边水平,橡皮筋一端固定于量角器圆心O的正上方A处,另一端系着绳套1和绳套2.(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弹簧测力计挂在绳套1上竖直向下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处,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②弹簧测力计挂在绳套1上,手拉着绳套2,缓慢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点.此时绳套1沿0°方向,绳套2沿120°方向,记下拉绳套1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③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此时绳套1的拉力F1′=________ F;④比较F1和F1′,即可初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⑤改变绳套2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步骤.(2)保持绳套2的方向不变,绳套1从图示位置逆时针缓慢转动90°,此过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结点在O处不动,关于绳套1的拉力大小的变化,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A.逐渐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逐渐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1)③33(2)D解析(1)③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绳套1的拉力F1′=F tan 30°=3 3F(2)保持绳套2的方向不变,绳套1从图示位置向下缓慢转动90°,此过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结点在O处不动,说明两个细绳拉力的合力不变,作图如下,故绳套1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故A、B、C错误,D正确.3.某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部附近两侧,固定两个力传感器,同一高度放置两个可以移动的定滑轮,两根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两力传感器连接,在两细绳连接的结点O下方悬挂钩码,力传感器1、2的示数分别为F1、F2,调节两个定滑轮的位置可以改变两细绳间的夹角.实验中使用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100 g,取g=m/s2.(1)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B.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位于O点C.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D.实验时还需要用一个力传感器单独测量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2)根据某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该同学已经按照力的图示的要求画出了F1、F2(如图乙),请你作图得到F1、F2的合力F(只作图,不求大小),并写出该合力不完全竖直的一种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2)见解析图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回答出一项合理答案即可)解析(1)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以保证钩码重力等于细绳的拉力,选项A正确;该装置不需要每次实验保证结点位于O点,选项B错误;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选项C正确;因为每个钩码的重力已知,所以不需要测钩码总重力,选项D错误.(2)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如图所示,该合力方向不完全在竖直方向的可能原因是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4.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力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可能完成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前的字母).A.钩码的个数N1=N2=2,N3=5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________(填“甲”或“乙”)是正确的.答案(1)BCD(2)A(3)甲解析(1)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必须满足:|F1-F2|≤F3≤F1+F2(等号在反向或同向时取得),因此B、C、D三项都是可以的.(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3)F3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由于测量误差,F1和F2的合力方向可能偏离竖直方向,所以甲是正确的.5.(2023·浙江省丽水第二高级中学模拟)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小王同学采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结点”应该选择________(填“O”或“O′”).某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显示如图乙所示,则读数是________ N.(2)小李同学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轻弹簧、一瓶矿泉水、智能手机等器材做实验.先用一根弹簧静止悬挂一瓶矿泉水,如图丙所示;然后用两根弹簧互成角度的悬挂同一瓶矿泉水,静止时用智能手机的测角功能分别测出AO、B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β,如图丁所示.对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结点O的位置必须固定B.弹簧的劲度系数必须要已知C.必须要测量弹簧的伸长量D.矿泉水的质量对实验误差没有影响答案(1)O′(2)C解析(1)由题图可知,小王同学采用题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结点”应该选择O′.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N,其读数为N;(2)实验中矿泉水的重力是定值,所以不必保证结点O的位置必须固定,故A错误;实验中,题图丙用来测量合力,题图丁用来测量两个分力,根据胡克定律,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伸长量来表示,因此必须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不必知道弹簧的劲度系数,故C正确,B错误;矿泉水的质量影响重力的大小,会影响弹簧测力计读数的精确度,故D错误.。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写作-掌握议论文结构导图(高分式)——借助导图形成思路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写作-掌握议论文结构导图(高分式)——借助导图形成思路

学案90掌握议论文结构导图(高分式)——借助导图,形成思路复习任务掌握议论文写作中两种高分结构导图:六字联珠式和情境任务型。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六字联珠式结构导图(一)结构导图“点正反深联总”六字联珠经典结构是一种建构文章结构的综合形式。

它集对照式和递进式于一体。

全文分六个层次,纵横结合,层层深入,行文便捷,利于操作。

(说明:导图中的“正”与“反”位置相对灵活,也可“反”“正”。

)(二)考场范文示例(2021·新高考Ⅰ)行健自强,强而恒强“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这是青年毛泽东在社会动荡、国难当头时的所悟、所言。

而这,亦是在当时背景下,千万青年欲使个人心志强壮,使民族自尊自强的呼声。

(点)于个体而言,勤自锻炼所实现的身强体健,能让人清晰地看到脱“弱”变“强”的生命价值。

于国家而言,“体育之效”不只是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还代表着一种国家崛起的意义与价值,更能在由“弱”到“强”的过程中揭示一个民族不竭的前进动力。

正如1984年的洛杉矶,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的雅典,身披国旗的刘翔让十重跨栏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2019年,中国女排三大赛取得十连冠,“女排精神”成为一个超越体育领域的民族精神象征。

(正)但生命不会一成不变,强弱亦有轮转。

有帅气到霸屏的坚毅独臂少年张家城,也有“佛系”“躺平”的“三和大神”。

在某个现实瞬间,“强”或“弱”不过是即时的表现。

而重要的是,假如“三和大神”不再“躺平”,经奋发而有为后,还会不会重蹈覆辙?“勤自锻炼”能使弱变强,但在强起来后也会因恃强而“滥用其强”,继而变弱;大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几乎都经历过披荆斩棘的创业,励精图治的兴盛,然后由盛转衰继而覆灭;小到无数明星登台闪耀达到人生巅峰,然后因不知自重不守法纪而跌落尘埃。

强由我,弱亦因我;是强是弱,关键看自己,看自我的认知、自我的意志。

如毛泽东所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若无“精神”的支撑,由弱变强后,也会强而复弱。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

第9课时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课标要求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2.概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科学家及实验过程结论及分析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IAA;进一步研究发现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属于生长素2.植物向光性的解释3.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1)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2“相关信息”:植物向光性的另一种理论: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2)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3“思考·讨论”: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项目植物激素动物激素合成部位无专门的分泌器官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作用部位没有特定的器官特定的器官、组织运输途径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随血液循环(体液)运输化学本质有机小分子蛋白质类、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等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相关实验进行拓展思考:(1)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鲍森·詹森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无法排除琼脂片可能导致胚芽鞘生长的结论。

(2)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排除光照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3)拜尔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无法证明尖端是否产生某种物质。

1.(不定项)如图是与生长素有关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一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光照B.实验二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向下运输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D.实验四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答案CD解析实验一条件下,两个胚芽鞘都发生了生长,但是尖端受到光照的胚芽鞘发生了向光弯曲生长,该实验证明植物胚芽鞘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特性,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光照,A错误;实验二不能证明“影响”是尖端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琼脂片,B错误;实验三的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C正确;实验四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一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第4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标要求 1.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2.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考点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①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又叫第一运动区。

②第一运动区与躯体运动的关系a.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b.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代表区。

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的。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示意图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

(2)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①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③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3)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4)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3.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

回答下列问题:(1)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是说能够感受到尿意并且控制排尿活动,请描述产生尿意的过程?提示当膀胱内储存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

(2)婴儿与腰椎受伤的病人都可能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二者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同。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学案50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

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2021 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0 全国Ⅱ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第十九章 深刻与丰富 课件——《金太阳考案》

第十九章 深刻与丰富 课件——《金太阳考案》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看待客观事物不只停留 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而是能找出事物内在的实质性的 根本属性。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 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语文
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 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 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 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 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 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 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语文
以小见大就是窥一斑而知全豹。有的是把典型的小 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如从一个人的变化,一个家 庭的变化,认识到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有的是看到事 物的苗头,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从而看出它的意义。 由点到面是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事物是由个体组成群 体,由小群体构成大群体的。我们看待问题,要有意识地将 视野放大,由一人一物一现象联想到逐层加大的群体。如由 个人到集体,到国家民族,到全人类。
“论据充实”是指写作议论文时,在确立了富有新意 的正确观点之后,还要选用真实、典型、新鲜的论据来证明 论点。这些论据要来自不同的出处,要有不同的种类,这叫 旁征博引。论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新闻、消息、故事、 寓言都是事实论据,真理、名言、定律、数字都是理论论据。 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这叫有理有据。“论据充实” 要求这些在行文中运用的理论引证、事实例
“材料丰富”是指一篇文章中用到的素材丰富,有深 度和厚度的文章的内容需要丰富的材料来支撑,用到文章 内容里的材料要广博、具体。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 揭示中心的人、事、景、物、情等;就议论性文章而

高中语文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精品教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精品教学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悟,并关注国际国内的时政大事,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例 “眼睛贴画”热卖的双重隐忧
精品课件
在眼皮上画上眼睛,上课打瞌睡,老师也看不出来。这样的场景,以前在“港片”中的恶作 剧剧情中看过。然而现在,这种“眼睛贴画”已经在重庆一些校园外热卖。一家文具店的 销售人员称,这种“眼睛贴画”非常畅销,每天都能卖出十几版。一版售价为5元,每版 有9对“眼睛”,算下来每对只要几角钱。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素材的含义。 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发现素材的“意义”,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重视素材的积累。
把握“中心印象”,并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挖掘素材中蕴含的内在意 义,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在讨论中可不断地调整文章的主旨,使 素材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 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 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
身边的人事,诸如一些“熟悉的陌生人”,即看起来挺熟的,但他们身 上依然有你没发现的、给你震撼的一些东西的人。
精品课件
例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
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 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 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 然游然。
3. 材料的选择
A. 选材的原则 (1)应选择突出主旨的材料 (2)应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 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 (3)应选择新颖的材料 (4)应选择真实的材料 (5)要考虑文体特点 B. 选材的方法: (1)精于鉴别: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 (2)善于联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1《论语》十二章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1《论语》十二章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质”“要”“贼”“举”“治”“国”“劝”“使”“疾”“贻”及次常用字“喻”“施”“敏”“齐”“明”“事”“攻”“独”“终”“分”。

2.背诵《〈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律及特点。

[课文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论语》十二章对话体散文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围绕“仁”字,阐述其内涵,并论述了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看法。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2.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3.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大学之道议论文相传为曾子课文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对话体议论文孟子文章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1.用故事说理2.善用比喻3.善用对比4.气势充沛《老子》四章格言体散文老子《〈老子〉四章》分别阐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1.文体韵散结合,文句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课文1《论语》十二章一、基础夯实而正.焉,可谓好(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学也已。

”(《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就()②有道()③正() ④而() ⑤喻()答案①靠近②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③形容词作动词,匡正④如果⑤知晓,明白2.理解性默写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修(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8古代文论选段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修(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8古代文论选段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常用字“言”“常”“格”“志”“经”。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句的规律特点。

[课文概览]课题作者文体核心内容《毛诗序》节选子夏/卫宏(无定论)文论(议论文)在“诗言志”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为赏析诗歌提供了“情”“志”两个切入点。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肯定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诗品序》节选锺嵘提出了“物感说”,认为诗歌是外在事物变化与内在情感萌发相结合的产物,外在事物触发了内在情感的萌发。

为赏析诗歌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切入点。

《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把写作过程喻为植物生长过程,根是感情,苗是语言,花为声韵,果实为实义。

强调内容要靠形式表达,语言一定要音韵优美。

《题画》节选郑燮提出了“三竹”说: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概括了作画的过程,传递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作画经验,揭示了艺术创造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到艺术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认为景真情真方为有境界。

读书、做学问要经过“悬思——苦索——顿悟”三境界。

课文8 古代文论选段一、基础夯实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节选)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志( ) ②永歌( ) ③不知( ) 答案 ①志意,志愿 ②咏歌,歌唱 ③不知不觉 2.理解性默写《毛诗序》中,作者先是对“诗”下了定义,认为诗歌是“______________”,接着阐释了诗歌在内和在外的两种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序列15:发展等级之——深刻深刻,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是对考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考查。

所谓“深刻”,首先是具有深透的见解,对人具有启发作用,其次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也就是说议论性文章要说理透彻,论点独到;记叙性文章要生动形象,思想深邃。

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且多种多样,或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或说明结果,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要害,给人启发等等。

于形象中见哲理、质朴中见深刻、含蓄中见真义,升华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和人生意义的感悟。

1就是看待客观事物不只是停留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而是能找出事物内在的实质性的根本属性。

一般说来,一种事物的根本特点、基本属性、内在规律等等,都可以叫做“本质”。

写记叙文,应着眼于对人物思想品质、精神世界和事件的意义、影响进行发掘。

例如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踮起脚尖》片段: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柱(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点评】全文叙写夜深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表现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对“我”的关爱,情感自然喷发,结尾处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

而写议论文,应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探讨事物的内在属性。

例如:这样的一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当今文坛的一种危机。

因为商业利益和功名利禄的驱使,我们的作家们“产量”越来越高,竞相“放卫星”。

而且迎合人们的“快餐”需求和好奇心理,产生一些没有精神,没有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品格的书籍,使文坛看似繁荣,其实荒芜!【点评】本文作者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品位,能够从表面琳琅满目的图书中,看到当今文坛潜在的危机,尖锐地指出:“我们的作家们‘产量’越来越高,竞相‘放卫星’。

而且迎合人们的‘快餐’需求和好奇心理,产生一些没有精神、没有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品格的书籍,使文坛看似繁荣,其实荒芜!”——好个义正词严,痛快淋漓!2一个事物的出现,一种现象的存在,总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分析已然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事物或者现象本身。

不是停留在感知事物现象的表象层面上,而是设法探求这种客观现象存在背后的原因,从而有所认识和发现。

如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踮起脚尖》片段: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

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

【点评】作者在论述了“踮起脚尖”的种种意义之后,话题一转,自然转入对高远追求者“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议论,运用探因分析法,自然得出“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的结论,从而使文章主题进一步加深。

3在作文中所表明的见解、主张、情感倾向等,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对原来的思考空白有所弥补,有所领悟,甚至产生对此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欲望。

可以从思维的深度上纵向深入,从材料中发现别人所未见的闪光点;或逆向反思,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和常人共识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去想,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模式,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写出新意。

例如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品味时尚》:“奶奶!您太时尚了!城里现在都流行吃您那种玉米窝窝头,拎你那破蛇皮口袋,尤其是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火了!火了!”七斤兴奋地在电话里嚷嚷,“您现在有空教我品味时尚啊!”九斤老太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望着破旧瓷碗中的几个硬面窝窝头,又浮想到七斤衣服上故意张开的破洞洞,本想骂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忽地又想到这又成了时尚,伊觉得不合身份,思来想去,一句话也说不出,便默默挂了电话。

【点评】文章凭借“九斤老太”生发出意趣横生的故事,善于反讽。

惊看街头“时尚”,难舍老年“时尚”,不解文学“时尚”三个片段,着力描绘“不合时宜”的“九斤老太”的鲜活形象。

文末出人意料,“守旧”的九斤老太太竟成“时尚”,赋予了“一代不如一代”这经典语言在当今时尚中新的深刻内涵。

考场作文出现的这一与众不同的见解给人带来了强大震撼力!又如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熟悉》片段: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

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

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块登上成功的阶梯。

【点评】当众多考生把熟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写作时,该文作者却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把成功和熟悉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观点,彰显了作者独特深入的个性感悟,发现别人所未见的闪光点,内容厚重,发人深省。

【佳作示例】拒绝平庸江苏考生冲锋的角划破长空,9×10的小小战场刹那间狼烟四起,硝烟弥漫。

疾驰的战车冲锋陷阵,摧城拔寨,骁勇善战;威猛的火炮杀机暗藏,“隔山打牛”,威风八面;奔驰的骏马跨日追月,卧槽挂角,纵横驰骋。

而我,一个平庸的小兵孤零零地蜷缩在战场一隅。

从开场到现在,我就没有被挪动过一步,仿佛一开局就注定了我是一枚弃子,仿佛那些孤傲的英雄们连动手杀我都不屑一顾,仿佛眼前的血流成河、积骨如山、杀声震天与我无关,仿佛我的生命注定了平庸。

不,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庸庸碌碌地度过平淡的一生,我不甘心生命之花还未绽放就已经凋谢,千年之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角早已响彻云霄。

今天,我要拒绝平庸,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认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小兵也能变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渐趋热化,曾经纵横沙场的英雄或者含笑沙场,或者含恨而终。

终于,当敌方阵线被撕开的那一瞬间,我的机会来了,渴望血染战袍透甲红的畅快淋漓,渴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渴望拒绝平庸证明自己,我义无返顾地跨过楚河汉界,而后便左冲右突,一个劲地向前。

拉车、牵马、拱炮是我的拿手好戏,破象、吃士、逼帅是我的精妙绝活。

曾经不堪一击的小兵拒绝平庸,曾经微不足道的小兵不再平庸。

当孤傲的战车面对我与我的弟兄只能无奈地自嘲“自古双拳难敌四手”,当威风的火炮失去了炮架的支撑在我面前不堪一击,当“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战马不经意间被我锁住了去路、缚住了马脚,当我撕开士象的坚固防线,当我挥舞着长矛刺穿敌方将帅的胸膛,我在他的眼里读出了失落,读出了恐惧,而更多的却是不解与震惊。

他不知道为何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却有拒绝平庸的力量,他不敢相信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竟能力挽狂澜,扭转了战局。

“或许你死不瞑目,但这就是一个小兵的力量,一个拒绝平庸的小兵的力量!”我缓缓地抽出长矛,默默地转身,眼中写满了坚毅与顽强。

这个世上本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有梦想,只要坚守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你会感受到笑傲风云的激昂,终有一天你能够拥有拒绝平庸的力量。

(2011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点评】中国象棋里有将士相、车马炮,还有小卒小兵。

本文是一个小“兵”的自叙。

“兵”只能永远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往往是决战沙场,赢得胜局的最后的英雄。

“兵”是平凡的,但绝不平庸。

多么精彩的构思和立意啊,请再看看文章的描写,该考生的想象力和语言功底令人赞赏。

把自己看淡湖南考生小泉涓涓,入大海方可不涸;孤松傲立,入山林方可不折。

泉入乃成其大,松入林方成其广。

只有把自己看淡,愿与他人汇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

请君拨开历史的风烟,你可听见战马嘶嘶西风长啸。

在这声响之中,我看见了汉高祖,“吾将军未若韩信,运筹未若张良,抚军未若萧何,微三人,吾不知其可也。

”你看你看,那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之际威加四海的刘邦此刻竟有如孩童,认为天下之事皆须因人之力。

事实真是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韩张萧三人实能将军,但刘邦能将此三人,他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地做泥土,任众人把你踩成坦途。

”诗人鲁藜如是说。

把自己看得重极高极者,亦有之。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名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有极强的优越心,与之相伴的是极重的妨忌与脆弱的自尊。

他们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几乎可称之为“唯心者”的病态体现。

这种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众叛亲离而已,医学上用两个字概括之——“有病”。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如是说。

若春天只有华枝一脉,那春天岂非荒芜,若天心只有夜月一轮,那日夜岂非孤寂。

把自己看淡,把眼界放宽,世界和心,便同时大了。

冰心奶奶曾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正在此理。

把自己看淡,是因为别人帮助自己太多。

那位知名演员若无观众的捧场,她如何知名?牛顿若无伽利略笛卡尔胡克的帮助,他怎能总结出三大定律?开普勒若无第谷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他怎能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李白十五习剑术,孙策十七立江东。

我今年少,亦为十七。

我的眼前有无限天地,我的前方乃芳草萋萋,我知道这非我一己之功。

若非我的父亲如西西弗斯般坚韧地推我日日向上,若非我母亲如该亚般时时给予我力量,我今日断非如此!我爱我家,我们把自己看得极轻,把对方看得极重,所以我们家的爱,很浓很浓。

老子曰:“夫之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朋友,像那知名的演员一样把自己看淡吧,把自己看淡,让时间成就你的浓,让他人成就你的荣!(2011年高考湖南优秀作文)【点评】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把自己看淡,愿与他人汇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

”很好地切合了所给材料蕴含的“淡化自我意识”,“尊重他人”和“感恩”等要素。

符合题意。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证展开论证。

首先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把自己看淡,是睿智”。

刘邦“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而把自己看得极重极高的人,则往往“众叛亲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