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要点大全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让背篇目 (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一、《三峡》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
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绝献: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 ,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 (总写 (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代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时,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达”就是通顺,表意明确;“雅”就是优美,富有文采。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古代汉语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文言文的学习重点(一)文言:指五四从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1、吃透基本观点;2、掌握一串钥匙——剖析文言文的16 个学习重点:用语言重点剖析法去读文言作品,就能很好地把念书法和研究法联合起来。
钥匙 1:通假字本有其字(“本字”),若先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取代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
举例:早—蚤(同音通假):赵王少,不可以蚤起。
——《史记?吕后本纪》(早:太阳初升到小草;杲:音搞,光亮)企—跂(同音通假):吾尝跂( qi 上声)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劝学篇》跂( qi 阳平),多出的脚趾尝—常:常数( shuo 去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史记?淮阴侯传记》能—而:而( neng 阳平)徵一国盍—盖:技盖( he 阳平)至此乎——《庖丁解牛》;盖:盖子拒—距:距敌恃卒——《韩非子 ?五蠹》罹—离: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遭到”的意思。
镇—填:填黾( meng上声)平塞以内,是“镇守”的意思,镇守在黾塞的南边——《战国策》镇星:土星先人谓之“镇星” ,亦写作“填星”征—政:苛(沉重)政(赋税和徭役)猛于虎政( zhēng): 通“征”,赋税、徭役(注音—指出本字—释义)文言文的学习重点(二)钥匙 2:古今字: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存心义引申的关系如反→反(反对)↘反(返回)→返(返回):使子路反见之生(古字)—→性: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被(古字)—→披:被坚执锐 /披帷而入:扒开(在披加的意义上是古今字)辟(古字)—→僻(邪僻)避(闪避)嬖(嬖爱)譬(比如)采(古字)—→彩彩睬棌( cai 去声:棌树,今栎树)采陈(古字)—→阵:阵脚、阵营垂(古字)—→陲:边沿:翼若垂天之云错(古字)—→措:惊慌失措竟(古字)—→境:边疆说明:垂( chuí),边沿,后作“陲” 。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3、汤古义:热水。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文言文重点词汇
144字搞定初中文言文1.安说文解字:屋下有女,义为静。
(1)安全,安稳。
例:居安思危(2)安逸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安身例:《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疑问代词,怎么例:《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口诀:安逸怎么会安全小测试:你能说说下面“安”字的解释吗?(1)《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2.比说文解字:比,相从密切。
两人相随构成“从”字,反写“从”字遂成“比”。
(1)并列,亲近,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接连《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4)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口诀:等到靠近的人接连比较,就不会亲近。
小测试:你能说说下面“比”字的解释吗?(1)《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3.鄙说文解字:“五百家”叫作鄙。
(1)边远的地方。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见识短浅、目光短浅《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轻视,看不起《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4)谦辞鄙人口诀:边远地方的人目光短浅,让人轻视、看不起。
小测试:你能说说下面“鄙”字的解释吗?《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兵说文解字:兵,军械。
字形采用“廾、斤”会义,像双手持斧,使劲的样子。
(1)兵器,武器《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拿兵器的人,军队、兵士《木兰诗》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3)伤害,杀害例:《史记》左右欲兵之口诀:军队的士兵手拿兵器杀害人小测试:你能说说下面“兵”字的解释吗?《鸿门宴》:“项羽兵四十万。
”5.辞说文解字:诉讼辩词(1)口供,引申为言词。
《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2)推辞,拒绝。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3)告别《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口诀:推辞告辞用言词小测试:你能说说下面“辞”字的解释吗?《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学习文言文的七大要点
学习文言文的七大要点要点一:文言文的诵读顺序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一定要注意眼、口、心保持高度协调一致。
要点二:文言文的诵读需注意什么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或动物吃时读sì。
掌握破读,能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要注意停顿。
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需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实现。
第三,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
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灵活。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要点三:如何记笔记第一步是注音。
第二步是注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原是名词“蹄子”,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去、到、往”。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语气助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就、然后”。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着”。
4、以(1)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1、判断句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五、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忠实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语言优美,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翻译。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7篇背颂要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7篇背颂要点1.《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弟子·春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习方法、修养)重点理解说:同“悦”,愉快。
通假字。
愠:生气,发怒,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学习方法)重点理解三:多次。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修养)重点理解有:通“又”,通假字。
逾:越过。
矩:法度。
四十而不惑,而:表顺承,四十岁不疑惑。
不是转折。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而:表顺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则:就罔(wǎng):迷茫 殆(dài):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初二语文文言文要点
一、与朱元思书知识要点: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鸣声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负势竞上。
竞:动词作副词,争着;上:名词作动词,向上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猛浪若奔。
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向高处,向远处横柯上蔽。
上:名词作副词,在上面烽烟俱净。
静: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静3、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许,古义:附在整数之后,表示大约的数量。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鸢飞戾天者戾,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4、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停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姿态怪异的百一百许里数词,确数猿则百叫无绝数词,很多自自富阳至桐庐介词,从,由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副词,在上面直直视无碍副词,一直,直接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5、特殊句式省略句:(高山)互相轩邈。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急湍甚(于)箭。
省略介词二、五柳先生传知识要点1、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
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亲旧: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街觞赋诗,以乐其志。
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2、古今异义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古义:往,到。
今义:创造,制造等。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赞,古义:专辑结尾处评论性文字。
今义:赞美,夸赞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或,古义:有时,有人。
今义:或者,连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3、一词多义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名词,处所,地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名词,表示大约的数量,左右杂然相许动词,赞同旧亲旧知其如此名词,旧友,老朋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副词,从前,过去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期望,希望期在日中,日中不至约定,约会如亲旧知其如此像箪瓢屡空,宴如也……的样子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动词,喜好,爱好秦氏有好女形容词,形容貌美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介词,把忘怀得失,以此自忠介词,凭借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结构助词,不译其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反问,表示揣测亦不详其姓字代词,他的或或置酒而招之副词,有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如果,表假设连词于不戚戚于贫贱,不…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相当于“被”“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4、特殊句式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新课标16篇必背文言文内容精析
新课标16篇必背文言文内容精析一、《论语十则》内容要点: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
2、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学习方法②学习乐趣(“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③个人修养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个人修养(自省)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思结合)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第六、七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虚心好学)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个人修养(为实现“仁”的理想奋斗)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个人修养(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个人修养(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写作特色:1、第一至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2、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二、《桃花源记》内容要点:1、作者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
3、第一段设置悬念,渲染氛围。
第二段描写优美雅致的自然环境、和平幸福的生活场景。
第三段表现桃源人的热情,交代他们来此的经历,反衬外界变化巨大。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见面,动词)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二、古今异义的词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1.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3) 介词宾语提前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3.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4.主语后置:(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有如下几种形式:1."……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3.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