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古诗阅读人物形象鉴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
古诗鉴赏: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一、考题纵览主观简答题。
一般从情感、形象、语言、技巧角度设题。
二、高频考点——鉴赏分析情感1.命题特点一般有三种题型,即: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诗作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是前一问的变式,答题时要先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回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③分析情感的变化。
2.解题指津“情感理解题”指的是对主观人物,即诗人情感形象的理解。
其情感形象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表现的:一是写景抒情(情景关系)。
二是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写人喻己、托物言志)。
三是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
①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给人以充实具体之感。
②怀古则因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给人以抽象空灵之感。
③用典。
3.解题步骤(1)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时的情感理解思路:通过……表达……。
(2)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时的情感理解思路:①“咏史”——眼前景象与昔时景象的比较+差异原因+现实意义。
②“怀古”——昔时景象(事例)+实质+所寓道理。
(3)分析情感的变化时的情感理解思路:作者首先借……表达……;而后借……表达……;最后借……表达……。
(4)用典是“咏史抒怀”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借古喻今、讽今或自喻。
因此拟题者在考查考生对作者用典意图的理解时,通常是问有什么意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用典的目的:一是为国家。
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
二是为个人。
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答题时应将古人古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视为今人今事来理解作答。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高中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2019届语文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
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因言得意,得意赏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2019成人高考语文复习第五讲—诗歌赏析
三步答题法: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稍作分 析——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 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 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 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 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 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的修
辞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
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
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
(1)表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追慕古代隐士以诗自娱自乐 的高雅情趣。(2)这两句诗具有夸张和幽默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苏轼不畏强 权,我行我素的精神品质。
19. “千载人”和“百世士”是什么意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 点?(5分)
“千载人”和“百世士”都是赞美两位诗人的话,称他们是流芳千年百世的人。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 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 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 绪。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训练10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人物形象分析类))任选一个角度(语言、写法、构思),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2018·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定怀古[元]陈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
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同“暮”。
)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寄仲高①[南宋]陆游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之前,当时词人在蜀地。
②山阴:作者故乡绍兴。
)有人评价“写得家书空满纸”中“空”“满”两个词意蕴丰富,你如何理解?(品味炼字类)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品味炼字类)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作分析。
(名句赏析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描述类)不堪羁宦日”的“堪”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古诗词鉴赏考点:考点一文学常识填空考点二划分朗读节奏考点三词句理解与赏析考点四意境与画面描绘考点五主旨与情感把握考点六写作方法分析考点七体会语言特点三、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1.文学常识: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记忆。
熟练记忆古诗词作品的作者及其字、号、生活年代,作品风格等。
2.诗词朗读节奏划分法。
诗词句子一般可按意义或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时要兼顾意义,不可把表达完整意思的词语生硬地划分开。
阅读方法解密:①四言诗一般是“二二”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五言诗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七言诗还有很典型的“四三”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词句理解与赏析阅读方法解密:(1)理解词义、句意。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句子的含义。
(2)赏析词语。
①解释词语,中考侧重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应从词性、情感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
②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或作用。
③点出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情形等。
(3)赏析句子。
①准确指出句子用了何种手法:修辞的角度(如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对偶等),写景的角度(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结合语境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③点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给人怎样的启示、感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等。
【答题模板】运用……手法,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地描绘了……,抒发(揭示)了……的情感(哲理)。
4.意境与画面描绘阅读方法解密:(1)可景物特点概括法:首先要整体感知写景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从诗句中找出能突出表现所写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来概括。
2019届语文讲义第七章古诗鉴赏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含答案
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因象悟境,入境始亲一、形象:景物、物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类。
景物形象是最主要的。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场面(农事、战争、离别等),色彩。
2.事物形象(物象)。
它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它不同于前面的景物形象。
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3.人物形象.它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而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考点击破考点一分析意象类例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吴松道中(其二)[宋]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①秋高苑马②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边塞秋高云飞、战事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
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名师提醒1.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提问方式】(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答题技巧】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宋]张先②龙头舴艋③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③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 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
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
E.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1.BD2.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E三项正确。
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1.(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A.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答案】A【解析】(1)“德”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对苏家有恩德” 后面应该带宾语“苏氏”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于齐”是“报仇”后置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从子即父之兄弟孙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答案】C【解析】(3)C项“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错从原文来看是苏代传递的信息让燕王做出错误决定并不是“暗中说服”【答案】(4)①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解析】(4)①窃私下释放下干求见②罢同“疲” 疲劳敝困乏以为作为成为【答案】(5)①齐国不占天时②齐国百姓疲劳困乏③齐国君骄臣贪【解析】(5)第二段中“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就是苏代说服燕王消除的恐齐之心的理由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总结出答案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试从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此词A. “巧云”写晚霞多姿多彩化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天上绚丽多彩的云彩是织女巧手织成的所以少女们向她乞巧B. “尚多少、离肠恨泪”句不写相会反写离别不写相会的喜悦欢娱反写离别的“离肠恨泪” 让人感到说不出的酸楚C.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句写夜深痴情的少女们仍在乞巧一阵微凉给少女们带来一阵“幽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D. 全词语言含蓄感情却悲愤词人明写牛郎织女的悲欢实写自己的不幸同时还宕开一层表达了对离人们的深切同情【答案】D【解析】(1)D项“语言含蓄”错误语言特点是通俗浅白“实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属于过度解读不恰当【答案】(2)①拟人的手法以景衬情“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将“云”“西风”“小雨”“月”人格化衬托了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②善用对比抒情细腻“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③巧用反问表达主旨“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为”表达珍惜朝夕的主题【解析】(2)上片开头三句从手法上来说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妆晚”形容“云” 用“罢蜀”形容“西风” 用“翻空”形容“小雨” 衬托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下片头三句运用对比手法“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最后三句用“反问” 表达珍情朝夕的主题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脱贫攻坚措施范畴的一项是()3.(4)材料二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对记者问题的回答请简要梳理他回答问题的行文脉络3.(5)材料一根据外国媒体记者讲述的他们眼中“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中国减贫故事简要概括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A. 中国减贫贡献指数居全球第一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这说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B. 住进新家的村民表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已经使他们摆脱贫困C. 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有助消除贫困D. 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消除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答案】A【解析】(1)B项“已经”未然变已然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逐渐使他们摆脱贫困”C项“一直以来”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D项“消除”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造成了城市一定程度上的‘用工荒’”于文无据不是本文观点【答案】D【解析】(3)D项这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不属于措施【答案】(4)①首先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②然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③其次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④最后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解析】(4)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二原文提炼相关内容来梳理概括“贫困县全部宣布摘帽并不意味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还要对抽查、普查和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查缺补漏动态清零”首先说明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中央精神要设立过渡期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然后说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应对疫情等影响今年初启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两类群体.......”其次说明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最后说明了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答案】(5)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②科技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析】(5)根据材料一比利时荷兰语新闻网站中说的“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和西班牙《国家报》中的“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消除贫困”可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德国电视节目《世界明镜》、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和马里《独立者报》的实地采访都在说明中国脱贫攻坚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马里国际问题专家迪亚洛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说明了中国脱贫攻坚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1)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B.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C.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D. 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答案】A【解析】(1)A项通过文章内容无法推出“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这一结论【答案】C【解析】(2)C项三星堆未出土古丝绸材料一未述及古丝绸的文化意义【答案】(3)①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②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解析】(3)结合材料一的“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知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结合材料一的“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 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B. 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C. 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D.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答案】B【解析】(1)B项“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错误原文监狱长的话“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表明他对玛丝洛娃没有好感【答案】D【解析】(2)D项根据“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等内容可知小说并不是“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答案】(3)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解析】(3)结合选文内容来看为了赎罪也是为了爱聂赫留朵夫一再劝玛丝洛娃去医院认为那里比呆在牢房强多了玛丝洛娃开始不同意还给典狱长带话给他说得非常坚决而现在她已经改变了“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观察到说这话时她的眼睛在微笑玛丝洛娃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现在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直接反映了玛丝洛娃的这些转变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改变的兴奋与惊喜并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答案】(4)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觉醒【解析】(4)作答时既要熟悉省略号的作用又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此处为欲言又止在玛丝洛娃为之前对聂赫留朵夫说话语气不好而道歉时聂赫留朵夫欲言又止写出了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想到之前对她造成的伤害内心充满了愧疚他才是需要她原谅的他是没有资格原谅她的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此处聂赫留朵夫说话断断续续“您的事”即撤销对她案子的判决的事“我们的事”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婚事因玛丝洛娃一直没有答应跟他结婚所以他说话吞吞吐吐这也表现了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此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前面说的是“撤销对她的判决”这件事“别的事”指她这些年来的放荡生活这句话是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在聂赫留朵夫的付出和爱的影响下她的人性的渐渐觉醒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6.(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7.请结合《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及杜甫的相关诗歌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不少于500字【答案】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乱起更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总之杜甫诗歌体现了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希望通过辅助明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正是由于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杜甫对整个国家、人民充满了忧患体现了儒家的忧患意识而且杜甫不仅对家人、朋友充满了仁爱之心诗人杜甫也曾为自己深陷两难境地而感到无助和无力但我们却从他的苦闷而无力的挣扎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力量.杜甫的一生是艰辛的也是伟大的忧国忧民使他身心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痛苦折磨却也使他的人格和灵魂放射出光芒并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圣人【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所给篇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主要内容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灾难而诗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对于杜甫而言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领会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从“三吏”“三别”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人生精神和思想内涵从《登高》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积极的思想情怀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结合杜甫诗歌作品中反映出的内涵进行分析把握注意评价要客观表达的内容要具体生动.。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XXXXXX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XX。
XXX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XXX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XXX的方式与XXX《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诗人表达了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意味着寒风终将过去,春风将拂绿枯柳,柳条轻烟般摇曳多姿。
解析】1)将“生活贫穷”改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诗人身处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但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表现出沉郁愤激的情感和慷慨豪迈的气概。
因此,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
《野歌》是唐代诗人XXX创作的一首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XXX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XXX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选一、[2017·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山行[唐] 项斯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二、[2017·滨州]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德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精]2021中考语文解读-古代诗歌鉴赏阅读
中考语文解读-古代诗歌鉴赏阅读【2019·杭州真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答案】清幽恬静【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019·衢州真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枕石高攀龙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专题01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01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用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解题思路】1.首先区分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
2.其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
(2)烘托。
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4)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摊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处境、风格、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题步骤】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核心素养精讲讲义)(解析版)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核心素养精讲讲义)(解析版)【考纲解读】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诗歌鉴赏的核心素养。
考生通过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艺术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赏析,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创造审美形象。
【考情分析】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客观选择题加上一个主观题,选择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2017年全国卷的客观选择题是5选2,而2018和2019年则变为4选1。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考查唐宋诗歌为主,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知识体系】(一)诗歌的题材分类1.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如《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2.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
《牧童词》《牧童》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古诗阅读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答案】【示例1】一样。
《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
《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牧童词》中,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
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
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
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
“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
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
“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
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
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
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
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牧童》的翻译为:牧童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在青山绿草的广阔大地上,在春风细雨滋润的气候中,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悠闲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路风
第四课时 鉴赏诗中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识记《全品一线》P117-118的“知识储备”,完成 P118的“跟踪训练”。
考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
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 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 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 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常见设问】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 加以分析。
2.(2014·山东高考)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 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4·江苏高考)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 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4.(2013·重庆高考)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 了什么手法?
19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
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
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 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 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 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 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时机而痛心。
课堂小结: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看标题、注释(知人论世),初步揣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4.析典故,分析形象
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
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 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 3、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和观点态度)
23
课后训练
完成《全品一线》“专项对点练(十三)” 第二题《海棠》
鉴赏人物形象“ 的设题角度”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 形象。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 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 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如《书愤》
【教材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①,封 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 ①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 功,仓促北伐,遭到对手的重创。②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
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
20
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王昌龄
采莲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 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方法指津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知人论世),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
5.(2012·江苏高考)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 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高考真题】【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
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3、2、作“者抱用膝(主”客二移字位生)动虚形实象结地合勾的画手出法作来者写默想默家呆。
先写坐冬的至神夜态自,己用旅“居灯在前外’的’孤自寂然情引景“,影再”想,象而家
人“围伴坐”灯字前又,将谈影论和着身自联己系这起个来夜,行只之有人影,陪这伴样着构
身,显成得两形地影相相思吊,。使这想充家分情反绪映更出浓作。者思家时
的孤寂心情。
16
分析诗中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热闹的环境及“闲敲棋
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塑造了一位雨夜静候客人 来访的无聊而又惆怅的诗人。 (前两句“热闹”反衬 出“寂静”)
3.抓描写,分析形象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
“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想当年”三句, 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本词中“凭谁问” 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 志难酬的悲愤。
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
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 《蜀相》 三、鉴赏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 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 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 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是隐也;“哀 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是隐也;“柴扉”,是言他 家居简陋,是隐也;“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 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异: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②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课堂训练
2、【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2.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 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 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3.烘托渲染。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 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 4.对比衬托。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 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 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借助意象、典故,运 用想象,并知人论世 感知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而 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 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 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 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17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 观点态度)。
18
答题示例
【例题】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