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题型设置: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五、论述题(10*×2)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
(P10)■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
(P3&PPT1)■(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
(PPT1)■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
(P3&PPT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分区利用【圣才出品】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一、土地分区利用原理1.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各阶段区位论的内涵。
(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杜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假设条件:①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在这个“国家”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且完全被投入使用,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②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③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④在这个“国家”中,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是相同的;⑤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从这些假设条件出发,杜能推导出关于土地利用类型的下述结论: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品。
这些农产品,如在距城市较远的地方生产,其成本(生产成本加运费)就会超过在城市的销售价格,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算。
由于城市中每种产品销售价格是一定的,生产这种农产品的企业越靠近城市,纯收益就越大。
但当靠近消费中心的农业企业的产品不能全部满足市场需求时,市场价格就将提高,会扩展农产品的生产范围。
相反,如果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可以从城市近郊得到满足,那么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
结果,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相反,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就高。
由以上分析得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规模利用【圣才出品】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一、土地规模利用原理1.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
原因在于:①农业生产规模总是首先表现为一种土地规模,即只有在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地空间上,农业(种植业)生产才能进行。
②土地利用规模是其他生产要素规模的基础,即只有在一定的土地利用规模上才能进行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劳动力和资金投入规模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土地利用规模的受容力。
因此,土地利用规模在农业中通常成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标志。
(2)在工商业中,土地只是作为基地、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
在城市中,只有当土地成为劳动对象时,土地利用规模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活动,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经营。
城市土地规模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
2.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在经济学中,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模变化,称为纯粹规模的变动。
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的变化,分为三种情况:(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利用,就是应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是土地规模经济。
与土地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土地规模不经济。
如图5-1所示,LAC曲线是一条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变动而变动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AM阶段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属于规模经济阶段;在MB阶段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属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计划利用【圣才出品】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一、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1.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土地计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广义的土地利用计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只包括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作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计划侧重于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的数量安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依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实施来实现。
2.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需要对各个区域和各种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统筹规划,以减少或避免各种土地利用间的负面影响,实现土地合理利用。
(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②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国家要实现土地供求的基本平衡,就要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发展引起的土地需求结构和布局变化作出科学预测,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③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合理安排,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土地用途的反复转变造成的巨大损失。
(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于实行计划利用有明确的规定。
3.土地计划利用与市场配置的关系(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的必要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市场配置仍然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市场配置有其局限性,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来弥补。
土地市场配置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在土地利用的市场配置中,决策主体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很好地处理宏观层次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土地经济学毕宝德第七版
土地经济学毕宝德第七版
《土地经济学》是由毕宝德撰写的经济学著作,于2013年出版的第七版是其中的一次修订。
该书主要研究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使用方式。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的内容包括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土地的市场和价格形成、土地的利用和规划、土地产权和土地政策等方面。
书中还介绍了国际和中国土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土地经济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这本书对经济学学生、城市规划师、房地产开发人员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中所包括的理论、数据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土地经济问题,进而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地租理论及其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一、地租概论1.地租的概念和分类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将地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2.地租的产生与发展(1)地租是与土地所有权出现于广大耕地上同时产生的。
最初出现的是奴隶制地租。
奴隶制地租以劳役地租为基本形式。
(2)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封建制地租。
封建制地租在前期以实物地租为主,后期出现货币地租。
前资本主义地租(奴隶制地租、封建制地租)的共同特点是:土地占有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立;土地所有者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以至部分必要生产物。
(3)资本主义地租不再是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而仅是其中的超额利润部分,平均利润部分由产业资本家占有。
资本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通过产业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
(4)社会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以及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同时,社会主义地租还是国家用于调节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杠杆。
3.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1)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早期地租理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由于地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而普遍的现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早期就开始对地租问题进行了研究。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并指出,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和耕作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地距市场远近的不同,地租、地价因而也不同。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地价理论及其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地价理论及其应用一、地价理论1.地价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②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③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
(2)西方现代地价理论西方现代地价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其核心观点是:持有土地可能得到的利益,不仅只有土地的利用收益,而且还应把卖掉土地产生的利益考虑进去,因此,不只是土地收益决定地价,而且资产市场也参与了土地价格的决定。
(3)西方现代地价理论的特点①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
②以现代土地产权为价格载体。
③以权利人的经济收益为价值内涵。
④以资本的价格为价格标准。
(4)西方现代地价理论的不足①理论基础已经改变。
②土地收益价格不能体现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③以土地产权定价不能充分反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④土地价值不只是一宗土地利用过程中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转移。
2.土地价格的内涵和特点(1)土地价格的内涵土地价格的内涵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这种土地纯收益,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价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能够弥补自然土地具有的价值补偿和凝固在土地中的土地资本的价值补偿。
我国城镇土地估价的价格内涵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未来纯收益的现值总和。
其权利特征是出让土地使用权。
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承租土地使用权价格是其特殊形式,租赁权价格、地役权价格是其派生形式。
(2)土地价格的特点①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②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③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
④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⑤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1)一般因素一般因素是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①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状况、储蓄投资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2-13章)【圣才出品】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一、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1.土地利用的内涵(1)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土地利用即就是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行为。
(2)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包括:①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资源的调查,就是要调查土地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氮、磷、钾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微量元素的含量,土壤团粒结构、水分含量、质地类别以及土地的地形、坡度、海拔等,还要调查每类土地的最优利用方向、利用途径。
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对土地分等定级,进行分类、统计、登记。
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这可用一系列指标来反映。
在农业领域,可以用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和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全部水面)等指标来反映土地利用程度。
对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一般用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或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
这些指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程度越高。
第二,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简言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就是指对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或各种覆被)所占的比重的分析。
第三,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③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从微观上讲,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圣才出品】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一、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首先需要把握下列七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镇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以下几种情况属于国家所有:①城市市区的土地。
②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③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④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⑥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中国土地总面积中,国有土地约占54%,集体土地约占46%。
在中国现有耕地面积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占5.6%,属于集体所有的占94.4%;在现有森林面积中,70%以上属于国家所有,20%多属于集体所有。
二、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1.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1)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
(2)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个体农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金融【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土地金融一、土地金融概述1.土地金融的概念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土地金融的基本任务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及工具,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和配合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开展经营方面的资金融通,促进地产业不断发展。
土地金融的主要内容包括发生在土地开发、利用、经营过程中的贷款、存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土地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中间业务等信用活动。
2.土地金融的特性(1)土地商品的特性①土地是自然物质而不是劳动产品。
经人们开发的土地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但这种经济价值并不与一定土地所包含的开发劳动成正比。
②土地价格较高,并且从长期趋势看,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而不断上涨。
③土地具有固定性,无法向异地转移流动。
④土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既不会毁损,也不会消失,可以永续利用。
(2)土地资金的特性①资金垫付量大。
②资金周转期长。
③资金运动的相对固定性。
④资金的增值性。
⑤资金营运的稳定性。
(3)土地金融的特性土地商品和土地资金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土地金融的特性。
①土地金融具有自偿性。
②土地金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③土地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④土地金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3.土地金融的分类(1)农地金融①农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农地的购买与租赁;②农地改良资金融通:用于农地开垦、灌溉、排水或土壤改良;③农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购买牲畜、农具、肥料等;④农地经营扩展资金融通:凭借农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从事其他事业所需的资金。
农地金融的主要特点是:在契约到期之前,债权者不得任意要求债务偿还;而债务者可在契约到期前随时偿还;债务占抵押物价值不能过大,应以土地收益剩余能够偿还为限,且偿还期限越长越好;利率低而不变。
(2)市地金融①市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市地的购买与租赁;②市地开发资金融通:用于市地的开发、整理和改造等;③市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商品房建设、项目建造、工厂建设等;④市地的企业或消费资金融通:以市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企业经营或个人消费所需的资金。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12.土地开发 答:土地开发广义上是指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狭义上
2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于耕作的生荒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
13.土地保护 答:土地保护是指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时,停止采用原来 的破坏性措施,从而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14.区位地租 答:区位地租是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15.农业经营规模 答: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
16.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答: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17.土地计划利用 答:土地计划利用是指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38.市场比较法 答:市场比较法是指用已经成交的土地与待估土地相比较,以此推出土地的价格。
6 / 57
圣才电子书
31.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 予。
32.土地使用权出租 答: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同地建筑物和其它附 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5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土地供给 答: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
1 / 57
圣才电子书
地的数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土地需求 答: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了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概念和特性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以下四个: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土地的功能和分类1.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三个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2.土地的分类(1)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2)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等;(3)按照土地(农用地)生产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4)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等;(5)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关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1981年7月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资源调查专业组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
经过几年实践,于1984年7月进行修改与完善,并作为一章纳入了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技术规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经过研究与修订,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三级分类,土地分为三个一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下又分为15个二级类。
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1)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财产制度概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一、土地财产制度简述1.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和构成(1)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即土地财产制度。
(2)土地财产制度的构成土地财产制度就狭义来说,①包括土地经济制度。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包括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土地法权制度是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财产制度的特点(1)地位的基础性;(2)国度的差异性;(三)构成的复杂性。
3.土地财产制度的演进与改革土地财产制度作为以土地为载体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关键要看这种土地财产制度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财产制度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和演变。
这种推进和演变,有时是自下而上自发地渐进式地进行的;有时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从上而下统一推进的。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性质、目的和手段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有土地所有制改革,同时还包括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体制)的改革。
二、土地所有制1.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力。
这种权力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这些权能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归属于一个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分离的,分属于多个主体。
随着人口的增加,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人类有了固定的生产生活用地,才最终出现了土地所有制。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4-19章)【圣才出品】
3.土地市场的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4.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
(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
(3)明晰的土地产权。
(4)发达的土地金融。
(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5.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模式
4 / 119
圣才电子书
不存在土地市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1978 年中国农村开始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7 年 11 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门的报告,进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
权分离制度改革试点。
⑤1988 年 4 月 12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所有。 ②市场客体不同。 在完全市场模式下,土地市场的客体是土地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包括土地所有
权、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空中权、发展权、地役权、租赁权等,均可在市场上自由交换。 在市场竞争模式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进入市场交换,在市场上交换的是除土地所有 权以外的一切其他权利。
③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在完全市场模式下,因土地所有权能自由交换,因而较之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 场竞争模式更具有市场的完整性和市场竞争性。 6.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 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 心。
②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早期的土地市场就是一种无形市场。随着土地市场的发
2 / 1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正确地认识投入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
大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 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
数量。所投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越低。
无机能投入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加 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 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 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量 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 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ᅀ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
如果Y =Ф ( Xi )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 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 MPP=dy/dx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 正确地认识投入 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4. 正确认识和把握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度
马克思关于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规律的观点
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
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人工肥力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
土地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 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 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 的生产力范畴 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 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一级土地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1. 土地——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32.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P15 3.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P16 4.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P16第二章5.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P26 6.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程度。
P277.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P278. 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P289.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P2910.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 或服务) 之间的比较。
P3711.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12.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土地管理基础辅导: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定义
⼟地经济学的学科定义 (1)美国代表性⼈物对本学科的定义 ⼟地经济学创始⼈伊利与他的学⽣和同事的定义。
“⼟地经济学是研究因利⽤⼟地⽽发⽣的⼈们之间各种关系的⼀种社会科学”(Land economics is a social science dealing with human ships arising out of land utilization);“我们的科学的起点与终点全是⼈”……“⼟地经济学的起点即⼈⼝与⼟地的关系。
⼟地经济学是研究⼈在利⽤⼟地,特别是⼈在对⾃然资源的关系⾥所发⽣的⼈与⼈的关系”(The starting point of land economics is the relation of population to land, but more specially with the relation of man to man arising out of the relations of man to natural resources) 伊利与韦克合著的《经济学基本原理》(1927年)对⼟地经济学的定义:“⼟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个分⽀,在理论与实⽤上研究⼈类因利⽤⼟地作为财产和收益来源和⾃然对⼈类服务⽽发⽣的⼈与⼈之间的各种关系。
(Land economics may be defined as that branch of economic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ervices of nature in production and with the human relationship which arise out of the use of land as property and as a science of income)。
” 罗·瑞纳《⼟地经济学》(1958年)的定义:“⼟地经济学是研究⼈们应如何利⽤⼟地以⽣产经济财货与劳务的各种经济问题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一级土地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1. 土地—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32.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P15 3.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P16 4.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P16第二章5.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P26 6. 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程度。
P277.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P278. 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P289.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人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P2910.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P3711.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12.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P43第三章13.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P4414. 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P4616. 人工肥力——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
P4717. 土地受容力——也称土地转化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对于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P5718.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第四章19. 地方性原材料——在特定地点开采或存储的原材料,可分为纯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
P6320. 劳动成本——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P63 21. 地域重量——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P6322. 土地的配置——依据土地区位利用原理,在空间上布局城乡居民点和各业用地。
P6923. 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P70第五章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24. 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的大小。
P9825. 土地规模经济——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关系。
P10026. 内部规模经济——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P101 27. 内部规模不经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P10228. 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P10229. 外部规模不经济——整个行业或整个区域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30. 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31. 外部性——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社会带来影响。
P104第六章32. 土地计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定的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P12633. 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广义)土地利用中期和年度计划。
(狭义)3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P12635.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服务。
第七章36. 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
P145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37. 土地人口承载力—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P150 38.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的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P15239. 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就是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P154第八章40. 土地制度——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即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
(广义)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
(狭义) 41. 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P165 42. 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P167 43.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的完整体系。
P16944.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置其土地的权利。
受国家法律保护。
P17445. 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P17546. 狭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权,包括在土地所有权之内。
47. 广义的土地使用权——独立于土地所有权权能之外,包括土地占有权、狭义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土地处分权的集合。
P176 48. 土地租赁权——土地“承租人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P177 49. 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置建筑房屋、种植竹木50. 地上权等项权利。
51. 土地抵押权——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52. 地役权——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是土地所有人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有义务允许他人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采取某种行为。
53. 土地发展权——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第九章54. 土地征收——行政机关运用公权力对土地所有权的强制剥夺,是国家强制收买公民或法人的土地所有权的制度。
P194第十章55. 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P21456. 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者将土地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P21557. 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P215 58. 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第十四章59. 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P273第十五章60. 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P29961. 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P302 效益的提62. 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P301 63. 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P303第十六章64. 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P31965.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科的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此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
P327 66. 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P327 67. 级差地租?——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P32868. 级差地租?——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P33069. 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P333第十七章70. 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P35771. 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P36172.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P375 73. 农地基准地价——在农村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同权利分别评估的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
P37674. 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 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P37775. 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 价格。
P377第十八章76. 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 信用方式、方法和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的货币资金的活动。
第十九章77. 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 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 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