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
(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
题型设置:
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
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
五、论述题(10*×2)
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
(P10)
■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
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
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
(P3&PPT1)
■(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
(PPT1)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
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
(P3&PPT1)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
(P7&PPT1)
■承载功能■养(生)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非生物资源)
■提供景观功能(课本描述为生态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复习题: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P3)
◎土地:①土地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物质客体,一般来说,土地是地球的某个特定部分。
②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
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①土地经济学就是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
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②其基础理论包括市场供求理论、产
权经济理论、地租地价理论、边际效用理论。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P5)
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
◎功能:■承载功能■养(生)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非生物资源)
■提供景观功能(课本描述为生态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意义和作用:
①在工业、商业、住宅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
与空间发挥作用。
其中以土地的位置最为重要。
工业部门中,建设工厂要求
地基坚实稳固,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厂址位置要适当,以使原料供给、
产品销售及能源供应等便利,提高经济效益。
②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
工具(航运)等发挥作用。
所以,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
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在旅游业中,土地自然景观的优美、奇特、险峻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
其中
交通便利是其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还是不可替代的劳动资料,发挥
着生产工具的作用。
首先,需要足够数量的土地才能生产足够数量的农产品;
土壤、气候、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子和宇宙因子配合得当才能获得较高生
产效益;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对现代农业生产来说也十分重要。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
——(简答、论述题居多)
1、地租概念。
(P375&PPT2)
■(从经济关系的本质来说)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
(P376&PPT2)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分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契约地租、经济地租。
3、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理论者是威廉·配第。
(P378&PPT2)
4、土地租金与地租的区别。
(P375)
■土地租金:在资本主义社会,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及其附属设施等,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全部代价。
地租之外,还包括土地资本(用于土地开发的资本投入)的利息,有时可能包括平均利润和工人工资的扣除等。
■地租:是土地租金的一部分。
5、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P382&PPT2)——简答题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资本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所偶称为级差地租。
①来源: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产生的条件: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产生的原因: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是使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形式的原因。
级差地租形成条件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概念: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
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
的形成条件:
①土地肥力的差异;②土地位置(据市场远近)的差异。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
①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也即为级差地租Ⅱ;
②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Ⅱ的实体。
只要同一块土地追加投资
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就能形成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
制条件下,最终都会转化为级差地租II;
③租约有效期内,由农业资本家连续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会全部落入农
业资本家手中。
签订新租约时,超额利润会因地租额的增加全部或部分转归土
地所有者占有,由此产生级差地租Ⅱ。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无论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①来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本质上是农业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
超额利润的(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出小题):
①马克思对此的预见:”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简单地说,
即只能来自新产品的垄断价格。
”这个“余额”不再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
分剩余价值,而是从农产品收购商手中转移来的,是通过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剩
余价值的再分配而来。
②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来看,农业危机时,有一部分可能来自农业雇佣工人
工资的扣除,或农业资本平均利润的扣除,还可能是殖民地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农
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移。
☆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矿山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的特点:
①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②土地所有者对建筑地段地租的产生处于被动地位;
③垄断地租是建筑地段地租的主体部分;
④建筑地段的绝对地租来源于企业提供的总剩余产品的一部分。
6、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P400)
■地租范畴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
■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
■地租是制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地租也是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的基础。
7、城市土地价格的特点。
(P413&PPT2)
①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②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③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
④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⑤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⑥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时间较长;
⑦城市土地价格受到较强的政府调节的影响,因此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8、城市中标定地价和基准地价的概念。
(P434)
■城市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上法定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标定地价是宗地地价的一种,由政府组织或委托评估。
它与基准地价一样,由政府定期公布。
9、楼面地价和容积率的概念。
■楼面地价:楼面地价就是单位建筑面积平均分摊的土地价格。
楼面地价=土地总价÷规划建筑面积=土地单价÷规划容积率。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0、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P437&PPT2)
①土地估价制度;②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③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④地价监测系统;
⑤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⑥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⑦土地增值税制度。
11、政府干预地价上涨的手段。
(PPT2)
①实行地价冻结,规定地价的最高限额;
②实行土地交易许可证制度,限制交易数量;
③适当增加土地供给量,通过调整供求关系平抑地价;
④增强土地市场透明度,为土地交易双方提供正确的地价信息;
⑤严格控制囤积土地的行为,防止因土地囤积和垄断而造成的地价不合理上涨。
复习题:(部分答案见上文)
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获得建筑地基与空间的使用权而缴
纳的地租。
■农地基准地价: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同权利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
(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交易地价:指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3.在学习和研究地租理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区别?
4.分析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P386)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农业发展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是粗放式生产,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资本的集中,集约化生产普遍发展起来,才产生了于此相适应的级差地租Ⅱ。
■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5.试说明为什么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P387)
■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追加投资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到最坏耕地以下时,而新追加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又为社会所需要,其个别生产价格就代替了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而成为社会生产价格。
这样,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会转化为级差地租。
■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更坏的耕地投入耕作,其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会转化为级差地租。
■在最坏耕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最坏的耕地本身产生级差地租。
6.建筑地段地租的特征有哪些?
7.说明土地价格的特点,变动的趋势及规律性。
8.简述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第三章土地供需与土地市场
1、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联系和区别。
(PPT3)
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
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
不同
难以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土地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称为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P362&PPT3)
■增加农业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①提高集约经营水平;②扩大土地利用面积;③利用新技术
■增加城市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①农用地的转用;②增加城市存量土地的相对供应;
③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率的土地,盘活土地资产;
④完善土地供应制度;⑤改进土地供给管理技术、
3、保证耕地供求平衡的措施。
(P369&PPY3)
■稳定粮食价格,增加播种面积;
■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
■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尽量利用闲置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量;
■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4、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P338&PPT3)
■土地市场机制:供需机制,竞争机制(核心),价格机制;
■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5、土地市场的一般特点。
(P334&PPT3)
①强烈的地域性;②不完全竞争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低效率性(课
本);⑥政府管制较严;⑦交易客体的异质性;⑧权利的主导性。
6、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
(P351&PPT3)
①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
②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③平稳发展原则;
④多手段,多方式共同运用的原则;
⑤要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最高目标。
7、土地市场调控手段。
(P352&PPT3)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基本上是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
①经济手段(宏观层面)
主要有税收措施、财政措施和金融措施。
税收措施。
土地供应紧张而需求过旺时,可提高税费来抑制需求;投资低迷,需求冷淡时,可减少税费刺激市场。
主要税收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土地交易过程相关的营业税、契税等。
财政措施。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紧缩的财政政策。
金融措施。
最为明显,通过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投放货币量来调控,需要刺激市场时,降低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投放量;需要抑制过热时,提高利率、减少市场货币投放量。
②法律手段(微观层面)
主要法律有:《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③行政手段(微观层面)
制定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提出土地利用导向
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
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建立产权、交易等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8、土地市场管理内容。
(PPT&3)
■城市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城市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重点,就是对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供需和价格进行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程序进行管理,保证土地市场公平交易和平等现象,以发挥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功能。
复习题:(答案见上文)
1.概念解释: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市场
土地市场:土地市场就是指土地产权交易的场所以及土地产权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多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2.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3.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4.如何解决我国耕地紧张的供求关系?
5.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0&PPT4)
■农业优先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2、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P23&PPT4)
■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利用结构分析和利用效益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开发;
■土地保护。
复习题:(答案见上文)
1.简述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2.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概念。
(P83)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肥力:指土地的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持续增加某种资源的投入量,而其他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资源单位投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2、报酬变化四个阶段。
(P92&PPT5)(大题)
X
■要素投入在“0<X ≤A ”范围之内,为报酬变化的第一阶段;
■要素投入在“A<X<B ”范围之内,为报酬变化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由 于投入的可变资源数量不足,可变资源与固定资源(即土地)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不 匹配,具体表现为可变资源少而固定资源多。
■要素投入在“B<X<C ”范围之内,为报酬变化的第三阶段。
投入的可变资源与固定 资源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匹配的较好,可变资源的投入量较为接近固定资源的承受 力,而且每次增加的资源投入都带来了总产量的增加。
■要素投入在“X>C ”时,为报酬变化的第四阶段。
在数量上表现为投入的可变资源过 多,超过了固定资源的承受力,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就出现了负值或全面下降的情 况 。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P95&PPT5)
■正确地认识投入;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和非农用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正确把握农业土地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模。
(具体解释见课本)
3、土地利用规模、规模报酬、集聚经济、城市适度规模概念。
(P100&PPT5)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占用土地面积 的大小。
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的“纯粹规模”的变动而引起的 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集聚经济:促使城市形成的,是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 的规模经济。
■城市适度规模: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 作用的结果,当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达最高时的规模就为城市适度规模。
4、内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影响因素和原因。
(P109&PPT5)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主要有:
成本不可分性 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
专业化 大规模资源
■不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销售成本的增加。
5、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经济动因)和条件。
(P109&PPT5)
y
O A B C MPP APP TPP F G H I
D E
■经济动因:
工业化的角度看:①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
③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
城市化的角度看:(详细见课本)
■条件:
①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
②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④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6、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组织形式和实现途径。
(P112PPT5)
■特性: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组织形式:家庭经营型(种植业专业户和家庭农场)、集体经营型、联合经营型、规模服务型、
■实现途径:
①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中;
②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增加投入;
◎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人。
7、■城市规模一般可分为:自然规模和经济规模。
■土地利用的城市规模效益,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 不断提高的结果。
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
(填空)
8、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PPT5)
■实现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①提高复种指数;
②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①重视旧城改造工作;
②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的共同作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
构性效率;
③集中开发的地上和地下空间。
复习题:(答案见上文)
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利用规模、规模报酬、集聚经济、城市适度规模。
2.试用图示定量说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
3.举例说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4.提高土地集约度的途径有哪些?
5.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特性,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