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引言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价值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讨论土地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加以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土地的价值、利用和分配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与模型土地价值理论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格和价值。

土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地租理论等。

•劳动价值理论(Smith)认为土地的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和利用土地所需的劳动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用,也即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

•地租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由土地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土地的地租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用于描述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模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型有扩散模型、权衡模型和多因素决策模型等。

•扩散模型(Von Thünen)基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运输成本,描述了农业用地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过程。

•权衡模型(Alonso)基于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和竞争关系,描述了城市中不同土地用途的空间分布。

•多因素决策模型(Landis)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用于预测和规划土地利用。

应用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7章_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7章_土地规划利用


2.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 产生这些特点?
3.在实践中,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市场供求变化 存在哪些矛盾?如何加以解决?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关键术语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复习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实行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不经济问题。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土地规划利用与市场配置 的关系
(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4)对于一些不能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
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尤其在农村,还具有社会福
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 构成
图7-1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结构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 特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
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内容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地 经
吴传钧院士对国土的定义:“国土是

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

的领空。它包括了地表的土壤、砂石和流水,
(Land Economics)
地下的岩石圈,地上的生物圈和大气圈,还
包括经人类劳动而建设的一些永久性建筑物,
它基本上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土地经济学中土地的概念如下:


一、土地问题的形成
济 学
实质是指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经济问题。
1、土地问题的类型
1)土地分配(产权)问题 2)土地利用问题 3)土地收益分享问题
(Land Economics)
2、原因 1)人口增加 2)对土地的认识不足 3)土地制度不合理 4)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
土 二、土地经济学的历史进展

(二)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 资源
(三)土地是指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Land Economics)
(四)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1、平面观
地 1)土地即土壤,是陆地上覆盖土壤的部分。
经 2)土地是陆地或陆地的表层,是地球表面区别于
济 学
海洋的部分或不为海水所浸没的部分。 3)土地即地球表面,包括水、冰和地面。
(Land Economics)
2、立体观
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中,从地平面标起, 要向上和向下延伸一定的幅度,形成一种垂直 剖面。
土 地
(Land)
经 土地

学 自然物
Land resources 土地资源
劳动对象 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
(Land Economics)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8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内涵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 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 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 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
土地利用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

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收入,就可通过贴现 系数和复利系数,把它们“拉回”到同一时点进 行比较。例如,两年前投了一笔数量为A的资本, 两年后才开始有收入,当年获得的纯收入为B。要 比较两笔货币量的大小,最好加上贴现或复利因 素,即 B· 1 A· (1+r)2与B比较,或 2 与A比较。 (1+r)
26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其数学表达式为:
Y = KE Qi Kcti Kwi Ks · · · i =1 其函数关系为 Y=F(C,A,S) 式中: Y——作物估计产量; K——能量转换系数; E——光能利用率;
27
n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也可采用 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分析,就是用数学方 法分析能量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关系(包 括能量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土地位置固定和质量差异的特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土地计划利用是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42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1 果园
种植果树的园地。
43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2 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
44
45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3 茶园
种植茶树的园地
46
包括土地和附着物还包括相应权利 23
三、经济土地与土地二元论
4.二元论观点
(1)未经开发利用的的为自然土地;投入劳动的的土 地为人工土地。
(2)自然土地为基础,人工土地是附加。 (3)自然土地数量面积固定,人工数量可增减。 (4)自然土地具有使用价值,人工土地具有使用和劳
动价值。 (5)两者都可衍生出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6)两者的地租、地价 本质上不同。
76
台湾故宫
77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6 民通
用地
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 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 地。包括护路林。
78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民通
铁道线路及站场用地。包
6 用地 61 铁路 括路堤、路堑、道沟、取
土坑及护路林。
79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83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6
民通 用地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经济学 .

土地经济学: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成本支出。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地租:是指出租土地获得的经济报酬或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经济代价。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值与社会生产价值的差额。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绝对地租的原因。

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地价:土地价格是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地价评估: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计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土地分区利用的原理:(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特性: 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 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 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研究方法: 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 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基本原则: 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 (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 提高后, 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 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小于1, 设在产品中心消费区;大于1, 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 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 A城市规模大, 人流物流剧增, 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 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 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2013年宋雨婷1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来讲,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经过人类长期开发、改造与利用,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成立。

如某人利用欺骗或暴力等手段占有他人的一块土地,并不表示他拥有这块土地的产权。

4 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5 土地价格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这一地租,或土地纯收益,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价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能够弥补自然土地所应具有价值补偿和凝固在土地中的土地资本价值的补偿。

不同的权利所分割的地租量不同,其价格的市场表现值也不同。

6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简答1 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2章 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2章 土地利用概论
1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要把产品与投入相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这就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8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 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所谓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简言之, 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 态平衡规律。人类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 行评价的历史还不太长,在科学家们的努 力下,现在已总结出一些方法可资利用。
2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经济学概述1、概念: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①人与土地:利用与被利用②人与人:各种关系3、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其关系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①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②土地的集约利用、区位利用和规模利用③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财产制度:①土地的所有制度②土地的使用制度③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土地流转:①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②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关系:用根本目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手段来表明以上三者的关系。

①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研究土地用途的根本目的。

②土地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财产制度下进行,因此建立合理的财产制度是土地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

③在土地利用中必然发生土地资产流转及收益分配问题,因此确定土地流转条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二、土地概述1、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两方面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内涵:①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有形状的、客观存在的)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3、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①位置固定性(人类利用土地要就地利用,因地制宜)②面积有限性(要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土地)④功能永久性(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属性:①地供给的稀缺性(要珍惜土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总供给与需求不平衡B、某种用途的稀缺C、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找合理的集约度)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由于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所以土地利用应该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4、土地功能①生产功能(由于土地的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土壤具有肥力而具有生产能力)②承载功能③资源功能(旅游资源、建筑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5、土地的分类:按土地的用途现状进行分类:二级分类体系(1984年)和三级分类体系(2001年)二级分类体系:把全国土地划分八大类(一级类型)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①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三、土地的供求平衡
• 土地进入市场,土地使用权必须按商品 经济规律进行流转。 • 一)一般的商品供求关系 • 1、需求及需求曲线 • 2、供给及供给曲线 • 3、需求与供给规律的例外 • 4、均衡价格
• (二)土地供求平衡 • 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其供求平衡的一般性 和特殊性 • 1、耕地供求关系 • ①耕地买卖频率很低 • ②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 • ③珍惜耕地的重要性 • 2、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供求关系 • ①供求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趋于平衡 • ②供求关系特例 • a. 特殊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 b.有价无市 • c. 实现非农用地供求平衡的措施 •
2、从研究领域看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 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即 包括两个方面 • 生产力组织: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 置,包括时间和空间 • 生产关系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 转移中的土地关系的协调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抽象思维方法 •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在深入 实际调查,占有大量客观事实材料的基 础上,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加 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 找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
(三)土地经济学的任务和内容
• 1、任务 • 在于向人们回答:如何经济有效地利 用土地资源,怎样合理开发利用本国的 土地资源?以及当前的土地政策对未来 的世代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等等。
• 2、内容 •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土地经济学研究 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 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①关于土地本身 • ②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主要研究土地 利用的经济法则,以免盲目利用造成经 济上的浪费和生产资源上的损失。 • ③社会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同的社会制 度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的使 用方式等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题型设置: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五、论述题(10*×2)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

(P10)■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

(P3&PPT1)■(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

(PPT1)■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

(P3&PPT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

(P7&PPT1)■承载功能■养(生)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非生物资源)■提供景观功能(课本描述为生态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复习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P3)◎土地:①土地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物质客体,一般来说,土地是地球的某个特定部分。

②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①土地经济学就是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②其基础理论包括市场供求理论、产权经济理论、地租地价理论、边际效用理论。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P5)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功能:■承载功能■养(生)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非生物资源)■提供景观功能(课本描述为生态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意义和作用:①在工业、商业、住宅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与空间发挥作用。

其中以土地的位置最为重要。

工业部门中,建设工厂要求地基坚实稳固,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厂址位置要适当,以使原料供给、产品销售及能源供应等便利,提高经济效益。

②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航运)等发挥作用。

所以,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在旅游业中,土地自然景观的优美、奇特、险峻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

其中交通便利是其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还是不可替代的劳动资料,发挥着生产工具的作用。

首先,需要足够数量的土地才能生产足够数量的农产品;土壤、气候、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子和宇宙因子配合得当才能获得较高生产效益;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对现代农业生产来说也十分重要。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简答、论述题居多)1、地租概念。

(P375&PPT2)■(从经济关系的本质来说)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

(P376&PPT2)■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分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契约地租、经济地租。

3、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理论者是威廉·配第。

(P378&PPT2)4、土地租金与地租的区别。

(P375)■土地租金:在资本主义社会,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及其附属设施等,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全部代价。

地租之外,还包括土地资本(用于土地开发的资本投入)的利息,有时可能包括平均利润和工人工资的扣除等。

■地租:是土地租金的一部分。

5、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P382&PPT2)——简答题☆资本主义级差地租:■资本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所偶称为级差地租。

①来源: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②产生的条件: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③产生的原因: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是使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形式的原因。

级差地租形成条件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概念: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的形成条件:①土地肥力的差异;②土地位置(据市场远近)的差异。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①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也即为级差地租Ⅱ;②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Ⅱ的实体。

只要同一块土地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就能形成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最终都会转化为级差地租II;③租约有效期内,由农业资本家连续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会全部落入农业资本家手中。

签订新租约时,超额利润会因地租额的增加全部或部分转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由此产生级差地租Ⅱ。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无论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①来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本质上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的(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出小题):①马克思对此的预见:”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简单地说,即只能来自新产品的垄断价格。

”这个“余额”不再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是从农产品收购商手中转移来的,是通过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而来。

②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来看,农业危机时,有一部分可能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工资的扣除,或农业资本平均利润的扣除,还可能是殖民地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移。

☆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矿山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的特点:①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②土地所有者对建筑地段地租的产生处于被动地位;③垄断地租是建筑地段地租的主体部分;④建筑地段的绝对地租来源于企业提供的总剩余产品的一部分。

6、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P400)■地租范畴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地租是制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地租也是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的基础。

7、城市土地价格的特点。

(P413&PPT2)①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②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不依生产成本定价;③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④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⑤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⑥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时间较长;⑦城市土地价格受到较强的政府调节的影响,因此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8、城市中标定地价和基准地价的概念。

(P434)■城市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上法定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标定地价是宗地地价的一种,由政府组织或委托评估。

它与基准地价一样,由政府定期公布。

9、楼面地价和容积率的概念。

■楼面地价:楼面地价就是单位建筑面积平均分摊的土地价格。

楼面地价=土地总价÷规划建筑面积=土地单价÷规划容积率。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0、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P437&PPT2)①土地估价制度;②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③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④地价监测系统;⑤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⑥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⑦土地增值税制度。

11、政府干预地价上涨的手段。

(PPT2)①实行地价冻结,规定地价的最高限额;②实行土地交易许可证制度,限制交易数量;③适当增加土地供给量,通过调整供求关系平抑地价;④增强土地市场透明度,为土地交易双方提供正确的地价信息;⑤严格控制囤积土地的行为,防止因土地囤积和垄断而造成的地价不合理上涨。

复习题:(部分答案见上文)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获得建筑地基与空间的使用权而缴纳的地租。

■农地基准地价: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同权利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

(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交易地价:指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