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发射
器 噪音 来源
三、德福勒模式
传媒设施
信 源
发射器
信 道
接收器
信 宿
噪 音
信 宿
接收器
信 道
发射器
信 源
反馈设施
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扮 演着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解释或加工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第一节一、传播过程的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传播的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谁 → 说了什么 → 对谁 → 通过什么渠道 ↓ ↓ ↓ ↓ 传播者研究 内容分析 受众研究 媒介研究
→取得什么效果 ↓ 效果研究
二、香农—韦弗模式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丹尼斯· 麦奎尔 《大众传播模式 论》(第二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量同一 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 输入
五、赖利夫妇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讯 息
初级群体
C
讯 息 讯 息 总体社会系统
R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六、马莱茨克模式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笔记】第五章 传播过程论
名词解释:反馈99’编码99’ 01’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可图示)03’简答题:传播模式及其功能02’论述题:辨析题:反馈与前馈00’专重点内容:一、传播过程与模式1.传播过程:指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送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
包括五种要素: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息(讯息)、媒介、反馈。
到目前为止,有关传播过程的研究分为三类: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传播过程。
2.模式与功能㈠含义:①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②传播模式,实际就是科学的、抽象的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和相关变量的变化。
③模式可以多种多样。
按所用的符号,分为:文字、图表、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为:结构性、功能性传播模式,基本上都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功能性模式,对传播过程的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
④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对传播过程外部的宏观认识)㈡功能①构造功能:可以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②解释功能:解释人们尚未明白的问题,获取对未知关系的认识③启发功能:启发人们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和方法,引导人们关注核心环节④预测功能:研究者可以建立假说,对事物的过程及结果进行预测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㈠拉斯韦尔模式1.含义: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其过程如下,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视为经典模式,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2.模式图: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效果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3.评价:①其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是一种说服过程。
传播过程与模式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接收者
效果
谁
说什么
什么渠道
给谁
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 传播的过程,5W模式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 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 域,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
传播模式的标准
呈现性 整体性 超陈性 启发性 实用性
传播模式的分类
单向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互动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讲者 (Speeker)
演讲
听者
效果
(Speech) (audience) (effect)
场合
这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它 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 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其效果。它最 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
译码——在接收端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 意义,称为“译码”。
信源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四)噪声
噪声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 干扰和歪曲。
噪声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反馈
来源: 来自传播者自己的传送信息行为; 来自受播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行为。 作用: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行为。
(六)效果
传播效果的对象:效果产生在传播者或受播者 任何一方或双方,也可能影响到周围环境。
传播效果的表现:知识信息的增加、行为态度 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直线模式: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直接的传播模式,信息从一个源头开始,通过单一的传播路径传递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
这种传播模式类似于单向传递,源头控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接收者被动接受信息。
2.循环与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的循环和互动,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互换角色,而且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强调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信息的传递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受众群体广泛。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模式。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线形模式的共同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 没有信息的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 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 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3)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容易把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施拉姆的观点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 Osgood-Schramm Circular Model )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1)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议题设置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信息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伯洛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一、传播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二者的关系是:“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模式的类型主要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和数学模式。
其中,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2.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二、传播学中的三大基本模式(一)线性模式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线性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贡献:(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事实上,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和效果分析。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以他的5W模式,为传播学贡献了一张“蓝图”,或者说一个“脚手架”。
正是这个独特的贡献,使他当之无愧地以传播学“鼻祖”的身份名垂青史。
4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有相对独立性。
•
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
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
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
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并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
信息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对二者都产生影响。
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
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评价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
怀特守门人模式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学习目标
•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掌握传
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之间的关系,认识和
了解各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烤鸭不是糖。 所以,烤鸭不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M都是P。 S是M。 所以,S是P。
所有的M都是P。 S不是M。 所以,S不是P。
逻辑为真 逻辑为假
4传播学的过程与模式
第二节 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 一、模式概论 • 二、传播模式
• 与“模式”相对应的英文是“model”。 Model 有模式、模型、模特等含义。 • 任何理论可以而且必须同时用三种语言 来表述:文字定义、图性模式、数学公 式。
模式是什么
•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 马莱兹克的这个模式中,把大众传播过 程放置在一个受到各种社会力量、心理 因素互相作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在这 个环境中,传播的主要要素:传播者、 受者、媒介与信息,都受到不同的社会 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者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 双向的信息传播。
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
•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 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 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过程所具备的要素 *
• • • • • A.传播者(信源) B.受传者(信宿) C.讯息(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D.媒介(信道) E.反馈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施拉姆双向对称模型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该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信息编码、解码、反馈和 噪声。它强调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效果的双向性。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
总结词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是一个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 容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修改和调整。
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 问题、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工具 、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 析等。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量样 本进行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缺点在于调查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 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感谢观看
THANKS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 和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的理论 • 传播模式 • 传播效果理论 •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研究方法Biblioteka 目录01传播过程的理论
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直线过程,由 信源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受众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线性模式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受众的 主动性和反馈,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 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
05
传播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可以 揭示传播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人类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模式
五、电子传播时代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时代 1、电子传播工具的演进 • 电报电话: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 莫尔斯发 面了第一台电报机 •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 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 1858年,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竣工,接近于实 时传播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成为现实 • 电话:1876年,贝尔研制成功电话系统
►
[日常生活类金奖]34座的校车上挤了118个孩子 钱江晚报 唐光峰(18)
独守“空巢”的爹娘哟! (17-3湖北日报)
►
[非突发新闻银奖]新疆大风吹翻火车 作者:南方都市报 谭 伟山 (18) 2007年2月,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 次列车遭遇13级大风,11节车厢脱轨。 看点点击:大气、辽阔,看似美丽的风光中,脱轨的火 车显得不真实。但正是与真实的剥离感造就了图片的震撼。
二、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第一阶段
4、口语传播的优缺点 • 最基本的、最灵活的、最常用的传播手段; 亲身传播 • 能量有限,传播距离有限 • 稍纵即逝,记录性差
三、文字传播时代——第二座里程碑
1、时间段:从文字产生到复制技术的出现, 约公元前4000年 2、特点: • 最早是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演变;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 统。
– – – – – 1946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达300吨、体积庞大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光纤研制成功; 1956年,美国安培克斯推出第一台录像机 20世纪50年代,英美开播有线电视 20世纪80年代,ISDN出现(由电脑中心控制,以数字电路大规模 交换信息的系统。1957年,苏联发射通讯卫星
2007假新闻照片
• •
《警民接力大营救》(作者:钱 程, 《大众日报》16-1) 2005年8月8日17时许,肆意的台 风“麦莎”把在青岛市崂山沙子口 湾观海的一女子卷入海中。途经此 地从河南来青岛打工的魏青刚奋不 顾身,3次跳人波涛汹涌的大海与 “麦莎”搏斗,搜救落水女。在沙 子口边防派出所干警协助下,经过 近40分钟奋战,终将这名女子救上 岸。 一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典 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这三 大要素。魏青刚被评为“感动中国 "2005年度十大人物第一名,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3.教学信息体与“经验之塔”的关系
从信息的角度看:人类获得信息的经 验有三个层次:①直接获取(做的经验 和部分观察经验);②从机器信息体中 获取(观察经验的一部分);③从符号 信息中获取(抽象经验)。
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成效。
3、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专家访谈;非
文字资料;网站;数据资料库等。
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法。
5、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
主要有四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教育信息
(关键词、主题搜索) 主题:SOHU——院校-师范院校-学校—
2.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现实性原则 ③简明性原则 ④操作性原则 ⑤创见性原则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
信息、媒体;
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效果。
符号与信息的区别:
符号是是具体的,但不是物理的;信号是具体的, 同时也具有物理属性。
研究传播现象要注意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P21
利用教育网站获取教育信息; 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6、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
布尔逻辑操作符 AND—逻辑“与”,同时包含关键词; OR—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既可; NOT—逻辑“非”,包含NOT之前的
词,而排除之后的词。 这些逻辑运算符可以组合使用,但有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完成者有无可能变化?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 自学+讨论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 几种主要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 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编码、译码、释码 (1)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 要的环节。作为传播者,其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 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的制约,另 一方面,也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2)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相对 应。译码活动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 多样性。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三种形态。 评价 (1)比线形模式更进一步,增加了反馈,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它特 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2)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不适应于大众 传播。
。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C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R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于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这个模式,这是最早提出的在社会系统 构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该模式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大众传播的运行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任何一种传播过程 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系统,这些 个体系统都在从事自己的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 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 关系。 2.马莱茨克模式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谁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四讲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课前复习
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媒介的三大类型 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进化的意义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一、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直线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传播过程模式,它 们将传播视为传播者决定的,一定量的信 息经由媒介传送至受众的过程。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明显地脱胎于信息论模式,为信 息论模式添加了一条平行的并且互相联系 的反馈回路,将传播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 这一模式拓展了噪音概念,认为噪音不仅 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三、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是最早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第一 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这一 模式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 的理论构架,受此影响,传播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模式、数学模式)
作为一个对传播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线 形模式,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自然科学的 视角引入传播学研究,确定了信源、信宿、 噪音等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人们对传播过程的互动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呀!你看,信息就像一个旅行者,从源头出发,经过各种“道路”和“关卡”,最后到达目的地——受众那里。
源头呢,就好比是旅行者的出发地,信息从这里产生。
这可以是一个人有了个想法,或者是一件事情发生了。
然后信息这个旅行者就开始上路啦!传播的途径就像是道路,有各种各样的呢!比如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传统的大道,也有互联网、社交媒体这些新兴的快捷通道。
信息旅行者在这些道路上奔跑着,有时快有时慢。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呢!就像旅途中可能会遇到风雨、交通堵塞一样。
比如说,信息的清晰度,如果信息模糊不清,就像旅行者迷路了一样,那可不行。
还有传播者的可信度,如果大家不信任这个传播者,那信息旅行者可能就会被冷落啦。
受众呢,就像是旅行者最终要到达的地方。
不同的受众就像不同的目的地,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安静。
信息旅行者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表现”。
我们可以想想,要是信息旅行者在半路上出了问题,没能到达受众那里,那不就白折腾啦?或者是到了受众那里,受众不理解、不接受,那也是白费力气呀!所以说,这个传播过程可真是个有趣又复杂的事情呢。
比如说广告吧,商家精心制作了广告,就像给信息旅行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送出去。
如果广告做得不好,信息旅行者可能就没人关注;如果渠道选错了,可能就到不了目标受众那里。
再比如新闻报道,记者要把事情准确地传达给大家,如果报道不准确,那信息旅行者就变成“谣言旅行者”啦,会造成混乱呢!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呀!我们和朋友聊天,就是在传播信息;我们看新闻、刷朋友圈,就是在接收信息。
我们要让自己发出的信息旅行者顺顺利利地到达别人那里,也要认真对待别人发给我们的信息旅行者。
总之呢,传播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旅行,信息旅行者在其中穿梭,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过程,让信息传播得更准确、更有效。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呀!难道不是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件事情发生了…… 2.刺激了A先生的眼睛、耳朵或其它感觉器官,造成— — 3.神经传导抵达他的大脑,又抵达他的肌肉和腺体,使 肌肉紧张,产生语词前的“感觉”…… 4.根据他惯用的语言模式,他把感觉转换成语词,凭借 这些语词,他“考虑”…… 5.他“选择”或抽象出语词,以某种方式组合这些语词, 然后—— 6.用声波和光波对B先生讲话。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6.B先生的眼睛和耳朵分别受到光波和声波的刺激,结果— — 7.神经传导抵达他的大脑,又从大脑到达他的肌肉和腺体, 使肌肉紧张,产生语词前的“感觉”…… 8.根据他惯用的语言模式,他把感觉转换成语词,凭借这 些语词,他“考虑”…… 9.他“选择”或抽象出语词,以某种方式组合这些语词, 据此讲话,或采取行动。 10.于是,他反过来刺激A先生或其他把关人。由此,传播 过程得以进行下去。
二.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
模式,就是对现实事物的结构、 关系和功能所做的一种直观而简洁 的理论描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早期的传播模式
2.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
㈡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的人际传播模式
2.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㈢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把微观的传播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
系统中进行考察)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2.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思考与练习:
1.传播过程的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其特点?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有 什么共同之处? 3.施拉姆的人际传播模式与德福勒的互动模式有什么共 同之处? 4.系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传播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模式
一、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一、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构成的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 介、反馈
2.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心理学家温德尔.约翰逊从心理学角度描绘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