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政党

合集下载

7政党制度

7政党制度

二、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斗争中产生 随着普选权的不断扩大而发展 民主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政党的产生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随着代议制的发展而出现的,一般认为,
英国是近代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祥地。 辉格党(Whigs)代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的 利益,而托利党(Tories)则是旧贵族利益的代言人。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民代表法》(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大大扩展了选举权的范围。为了赢得更 多的选票,两大党纷纷改进了自己的活动方式,托利党改组 为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 (Liberal Party),它们在全国竞相发展自己的组织,建立了各 自的选区协会等机构。这样,具有现代意义的英国两大政党 便正式形成了。
德国多党制

德国实行多党制,“基本法”是少数几个对 政党有所规定的西方国家宪法之一。目前主 要政党有: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基督教 社会联盟(CSU)、德国社会民主党(SPD)、 德国自由民主党(FDP)、90联盟/绿党(Die Gruenen)和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PDS)。
日本多党制
日本是实行多党Biblioteka 的国家,长期以来,议会生态环境变化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新课题
挑战:
经济制度的转换:国家能力、所有制结构调整 制度转换的政治需求:调整国家权力结构;政企分开;政府有 效管理 社会结构变迁:政治内涵—政治参与、社会控制;利益主体的 多元化 问题: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问题;党际关系问题;政治民主 化问题;制度化、法制化问题 策略: 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 化;变革领导方式;制度化的反腐败战略; 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保证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加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

第七章名词解释

第七章名词解释

第七章名词解释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

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

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iolent 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1.甘地: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被称为圣雄,生于土邦大臣家庭,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律。

曾经旅居南非,参加了南非的反种族歧视斗争。

1915年返回印度,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国大党主席,掀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潮。

主张苦行和禁欲,主张民族和解。

1948年1月30日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

著有《印度自传》、《自传—体验真理的故事》。

2.甘地主义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

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

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

3. 凯末尔:土耳其总统(1923-1938)。

第七讲 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

第七讲 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
不行使的自由,换句话讲,有投票与不投票的 自由。(2)选举权是选民的一种社会职务。 (3)选举权虽然是选民的一种职务,但更应 该是选民的一种权利。 • 结论:选举权是一种带有社会职务性的权利, 是一种具有混合性质的权利, 目的是用于维护 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 问题:选举权应该有什么样的限制?
二、选举制度 主张职业代表制的理由是:(1)为了使 议会制度与现在及将来的社会组织的形态
一、政党制度
• (四)我国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和政治协商制度
• ⒈各民主党派的情况介绍
• 民革,1948年1月成立,发展对象是原国民党党员和与国民党有
历史联系的人士。
• 民盟,1944年由民主政团同盟改组而来,发展对象以教育界为主。 • 民建,1945年12月成立,组织发展对象为原工商业者以及其他从
相适应,必须采取职业代表制;(2)为
• (一)选举使难权议复会杂与富的选有立举专法门和方人监式才督,职以务应 ,付也现不代能日不趋采艰纳
• ⒉地域代表职制业代和表职制业;(代3表)为制减少代议制度的虚 • 地域代表制是指伪,按反也地对必职域须业采划代取分表职制选业的代区理表,由制:根。(据1)职
区域的人口比例分业配代代表制表的名实额现存,在进技行术上选的困 举的一种选举制度难内。;部(的2剧)烈职冲业突代;表(制3)会职导业致代议表会 • 职业代表制是指按职制业会成团为体社而会进不步是的按障碍地。 域分配代表名额,并选举代表的一种选 举制度。
间按比例分配的一种选举增加制了度政。党舞弊和欺骗选
民的机会。
二、选举制度
• (二)选举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 选举制度是指统治阶级用宪法和专门法
律,规定选举代表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原 则、程序、组织和方式方法的总称。

07第七章练习题

07第七章练习题

第七章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称雄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2.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的宣言》的宣言,明确提出的口号是( )。

A.针锋相对、寸土必争B.和平、民主、团结C.和平、民主、团结、统一D.向北发展、向南防御3.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 )A《国共重庆谈判纪要》B《国共重庆谈判协定》C《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协定》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4.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 )。

A.“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B.“向南发展,向北防御’’的战略方针C.“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战略方针D.“向西发展,向东防御”的战略方针5.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是在( )A1946年2月B1946年3月C1946年6月D1947年10月6.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是在( )。

A.1946年6月B.1947年2月C.1947年6月D.1948年2月7.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是在( )。

A.1947年3月B.1947年4月C.1947年6月D.1947年7月8.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 )。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B.《中国土地法大纲》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9.国统区人民所进行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A以工人运动为发端 B以农民运动为发端C以学生运动为发端 D以城镇贫民运动为发端10.1947年12月,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报告是( )A.《论联合政府》B.《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C.《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1.“一二.一”运动的基本口号是()A“反对内战争取自由”B“抗议驻华美军暴行”C“反饥饿反内战”D“反饥饿反内哉反迫害”12.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在( )。

政党之分

政党之分

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区别一、外生党和内生党:取得政权的方式不同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治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归纳了现代政党的两种产生方式:内生党和外生党。

内生党从体制内产生,是议会内部的议员在政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外生党从体制外产生,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活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党。

西方的政党一般都属于内生党,而中国共产党是在体制外产生的,大体上属于外生党,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虽然从国民党统治体制外产生,但并非通过议会道路掌握政权。

与西方通过议会、总统竞选而成为执政党的那些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暴力革命而夺取政权的党,其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自然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用脚投票”的结果。

取得政权之后,人民又通过制定宪法,确认了她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与中国国情不同,西方的政党都是在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后通过选举而成为执政党的。

英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的形成,晚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0多年,晚于其政权建立180多年;美国政党晚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53年,晚于其政权建立52年;法国政党晚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60多年,晚于其政权建立50多年,现今法国政坛上的四大政党晚于政权建立100多年;德国和日本近代走的是由原来的封建统治者发动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德国政党晚于变革十几年,日本政党晚于变革十几年。

可以说,西方国家的政党都不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开国之功。

西方的政党通过选举成为执政党,而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暴力革命成为执政党,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宪法的形式来确认的。

当然,人类社会的执政活动有规律可循,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执政党虽然在取得政权方式上不同,但也存在某种相通或类似之处,即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民主法律程序的确认。

二、全面执政党与部分执政党:执掌政权的方式不同中西执政党取得政权的方式根本不同决定了它们巩固政权方式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对政权采取的是全面执政,西方执政党采取的则是部分执政。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七章 国家机构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七章 国家机构

第七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原理国家机构是公共权力的载体和公共权力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

国家机构整体为国家机器。

国家机构是社会的正式代表,是体现国家本质和执行国家基本职能的组织表征和保证。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在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政治组织中,最主要最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是国家权力组织。

所谓国家机构,可以定义为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1.国家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

国家机构为国家政治生活所必须。

2.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结构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统治体系,由此决定国家结构具有组织体系结构性。

3.国家机构是一个动态的功能组织系统任何国家结构都是一个动态功能组织系统,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二、国家机构的特点1.阶级性2.全社会性3.整体性和系统性4.强制性1.阶级性: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家结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国家机构的鲜明阶级性集中体现在和表现在国家统治集团身上。

2.全社会性:任何国家机构都是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国家机构的全社会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国家机构执行国家基本职能决定的。

3.整体性和系统性: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政治组织体系和国家权力系统。

4.强制性:统治阶级的国家机构活动是以强制力为后盾和支持的。

在依法治国的情况下,强制性包括法制强制和暴力强制。

法制强制适用于所有人,暴力强制施用于少数犯罪分子。

三、国家机构的构成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雅典国家机关进行了分析,认为政体都具有三种机能,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分立与制衡的三个机关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此后,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结构体制,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化。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同构成国家机构的最基本的主要的组成要素,缺一不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知识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知识讲稿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1
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 军
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
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 富
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
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由
·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
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
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
即 “ 五·二○”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
正式形成。
·
10、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
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联盟。
·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
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并出现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自发的工人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空想社会主义改革社会的尝试也屡遭挫折。

实践证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赢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政党。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有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出现,政党政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中的某些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它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只有工人运动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具有一定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才需要组成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以便带领群众有组织地进行斗争,以争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即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实现自身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党课教程重点--第七章

党课教程重点--第七章

第七章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填空题1.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

2.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3.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6.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8.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

10.党的先进性的特征,突出表现在阶级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简答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是什么?答: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维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党课-政党与政党制度

党课-政党与政党制度

第一章政党与政党制度除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还有其他政党,他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大民主党派。

哪八大民主党派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这样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大不相同。

那么,这一制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呢?以上问题是这一章将重点阐述的问题。

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掌握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课政党与政党的基本理论一、政党的基本理论(一)政党的涵义1. 政党的词源就跟铁路、轮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事物和概念一样,政党是一个舶来品。

很多同学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我们中学学历史就知道了唐朝的“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中国古代不早就有党了吗?政党怎么可能是舶来品呢?的确,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党”字,但没有“政党”一词。

中国古籍中的“党”有四种涵义: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闾胥疏》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

”党指的是古代地方政权组织。

五百户为一党。

二是指至亲好友;如“睦于父母之党”。

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如“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故以朋党字。

”四是由以上涵义引申出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组织:如“诸侯有罪,傅相不举,为阿党”,再如唐朝的牛党、李党。

而且,我们在使用“党”字时,往往以贬义居多,比如“党同伐异”、“结党营私”。

由此可见,中国古籍中的“党”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涵义迥异。

我们现在使用的“政党”一词,来自日语,日语来自英语Party,英语来自拉丁文Pars,本意为“一部分”,后逐渐演进为一个专指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一词显然源于西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纲7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纲7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⑴识记:①重庆谈判答: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答: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

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

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③校场口惨案答: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④下关惨案答: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

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⑵领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答:(1)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称雄。

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2)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⑶简单应用: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答: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1)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只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才能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才能真正独立。

(2)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政治学概论 - 第七章

政治学概论 - 第七章

3
三、国家机构与政府机构的联系与区别 广义上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整体。 狭义上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人们日常使用“政府机构”概念时,多只狭义上的政府, 即国家行政机关。 四、国家机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都不是各个国家机关的简单排 列组合,而是一个复杂严整的权力组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 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的分工部门,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 按照总体要求和一定的结构组织形式组合而成。 各国家机关之间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 的统一整体。 各国家机关有自己的组织体系结构性,其也是一个整体。
10
三、立法机关 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即议会(国会), 其实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起源于中世纪后期欧洲国 家召开的等级会议(由君主召集,由僧侣、贵族新兴 市民阶级的代表组成),当代表会议被资产阶级代表 控制后,其演变为现代议会。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 法机关,议会最早产生于英国,其后在美国和法国等 国普遍建立。 结构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形式一般分为一 院制和两院制,大多为两院制。两院制即议会由两院 组成,一般称为参议院和众议院,或上议院和下议院。 代表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一院制的代 表国家:瑞典、葡萄牙、丹麦、新西兰等。一个国家 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由各国历史决定。
14
练习
1、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2、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的是: A、孟德斯鸠;B、亚里士多德;C、洛克;D、卢梭 3、违宪审查采用“事后审查”方式的典型国家是: A、日本;B、加拿大;C、澳大利亚;D、美国 4、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包括: A、立法权;B、公布法律实施权;C、财政同意权; D、监督权;E、询问权

第七章 中央政府行政制度

第七章  中央政府行政制度

各国中央政府的组成
英国首相

首相(Prime Minister)是内阁的首脑,由 在大选中获得下院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 联盟的领袖担任,但形式上还是由君主指 定的。首相的职权主要包括:任命权,担 任政府的重要发言人,作为财政部首席大 臣对文官事务负最终责亦称为白宫直属机构。包括白宫办公厅 (White House Office)、行政管理与预 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等。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时任尼克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 基辛格秘密访华,打开了中美关 系发展的大门。
各国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英国政府的职能
法国总理

总理(Premier)的职权主要是领导政府的活 动,对国防负责,确保法律的执行。总的 来说,总统掌握政府的大政方针,而总理 代表总统负责领导政府的日常具体活动。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法国总理主要起着 “管家”、“纽带”和“保险丝”的作用。
法国总理菲永

菲永1954年生于法国 西部城市勒芒,拥有 公共法学和政治学博 士学位。作为萨科齐 的政治顾问,菲永为 萨科齐赢得选举出力 甚多。他以勇于改革 和善于与社会各界对 话著称。
英国政府各部

英国政府中部(ministry)一级机构大致有近 20个,20世纪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 行政部门不断增加,从部的职能看,大体 可分为四类:第一,国家安全类;第二, 外事类;第三,全国性事务管理类;第四, 地区性事务管理类。
美国联邦行政部门(federal executive branch)

宪法同步练习7。8章

宪法同步练习7。8章

第七章/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1.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是()。

A.国家B.国家机关C.政党D.公民2.人民主权原则反映在宪法关系中,则必然要求()。

A.实行多党制B.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C.权利制约权力D.人民民主专政3.宪法中最核心的权利和义务是()。

A.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B.国家与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C.国家与政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D.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4.宪法处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特点就在于确立公民权利的优势地位。

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下列哪些选项决定的?()A.国家性质B.宪政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者地位C.权利的特点权利的特点D.宪政的要求5.下列选项中符合宪法关系有关原理的判断是()。

A.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抽象化B.宪法关系确定了国家法治生活的唯一范式C.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D.宪法关系调整人民、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6.宪法通过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监督的方式不包括()。

A.法律制约B.社会制约C.政治制约D.权力的相互制约第七章/同步练习/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宪法关系主体的是()。

A.公民和国家B.国家机关C.政党D.民族2.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治层面上的公民的宪法权利行为的有()。

A.参加选举,进行投票表决B.参加政党活动C.担任国家公务员D.创办经济实体3.下列哪些选项反映了国家在宪法关系中存在方式的特征?()A.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由宪法和法律确定,具有法定性B.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D.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主要存在方式4.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国家作用于宪法关系的方式?()A.建立和维护合法而健康的权力运行秩序,协调国家权力之间的矛盾关系,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发展B.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调整权力结构和权利——权力关系,推动宪法关系向更高阶段发展C.通过行使管理权,对社会生活进行法律和政治控制D.通过国家权力的行使与公民的权利行为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从而共同维护宪法关系的正常运行5.关于宪法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政治学原理课程第7章 政治权力

政治学原理课程第7章 政治权力

第七章政治权力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代社会,政治权力越来越和人们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关系到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等,每个人实际上都与政治权力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教学内容:政治权力的本质和特征、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关系和类型、对政治权力的制约。

教学重点:政治权力的本质、政治权力关系、对政治权力制约。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本质和特征一、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权力产生的根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权”是一个单字词,等同于权力,“权”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衡量审度的意思,二是指制约别人的能力。

在英语表述中,权力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做某事的能力,二是指对某人的控制能力1.权力产生的根源是人的社会性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权力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人的自然本性。

从根本上说,权力产生的根源是人的社会性。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人类生存和繁衍所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所以社会是人类生存的方式。

人类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因生存的需要和物质生产的需要,必然会结成横向的协作关系,这是人类共同利益所要求的。

人又是有生命的物体,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殊需要和要求,相互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就必然要求建立纵向的权力关系,来制约与人类共同利益不协调的个人利益,使每个人的意志和行为相对一致,不至于破坏横向的协作关系和损害人类的公共利益。

由此可见,权力是在横向协作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纵向指挥力量。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凡是大的生产过程,就都会产生权力现象,正如恩格斯所说:“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统一的意志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

”从权力产生的过程来看,权力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推选出的氏族部落首领,他行使的权力就是管理整个部落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一般公共权力。

红星照耀中国第7章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第7章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真实描述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般
的作品。

在第七章中,斯诺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
宣传和具体行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革命理念赢得穷人和受
压迫者的支持。

这一章中,斯诺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如何通过深
入基层、宣传革命理念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实际行动,赢得了
广大穷人和受压迫者的支持。

他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
众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

这使得中国
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也为革命事业的成
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斯诺还特别提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

尽管
面临着极其艰险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红军依然坚定地向着
目标前进,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长征不仅是
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信念和意志的考验。

斯诺对长征的
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也是
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阅读这一章,我深感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与伟大。

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才能赢得人民
的信任和支持。

这对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意
义。

总之,《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秘诀: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入宣传革命理念,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概括200字左右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概括200字左右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概括200字左右
摘要:
一、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二、第七章内容概述
三、本章关键人物及事件
四、本章主题与现实意义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绘我国革命历程的生动史诗。

全书以斯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战斗状况。

在第七章中,作者继续深入揭示了中国革命背后的故事。

本章主要围绕红军长征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展开。

在这一时期,中共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

一方面,日军的侵略加剧,国难当头;另一方面,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和封锁,使革命根据地生活困苦。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共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民众动员能力,坚持抗击日军,发展根据地,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本章中,关键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他们身上展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为人民谋福祉的决心。

如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始终关心战士和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周恩来在国共谈判中,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为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朱德则身为红军总司令,英勇善战,为抗日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第七章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克服重重困难,领导全国人民
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中共展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本章在现实意义方面,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惜和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展现了中共领导人的英勇事迹和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

第七章 袁世凯及袁世凯之后的中国政局

第七章 袁世凯及袁世凯之后的中国政局

• 2月13日,袁世凯立即致电南京政 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 认。今由帝制一跃而跻及之,实 诸公累年之心血所造成,亦民国 无穷之光荣与幸福。”“永不使 君主政体再见于中国。”
• 2月13日,孙中山即如约向参议院递交了辞职书, 说:“选举之时,原为国民公权,本总统实无容 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 退位,袁世凯宣布政见,赞成共和,本总统即当 推让之。曾提议于贵院,贵院亦已赞同。今者清 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公之力实多。其发表政见, 更赞成共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公 富于政治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 以私见贡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 之人,大局幸甚。”(《辛亥革命》,八,557 页。)
• 袁世凯的反应: • 袁世凯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内容 也非常犹豫。 1915年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 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 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向日本表示除第五项“容日后协商”外, 其余全部接受。
• 3、袁世凯复辟帝制 • 3.1帝制复辟的原因 • 首先,辛亥革命不彻底。辛亥革命缺乏彻底的反 封建精神,由昔日王公贵族、旧官僚、见风使舵 的封建军阀等构成的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 础尚存,并且伺机东山再起。 • 其次,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在中国真正实行, 反成为不同派系争夺权势的工具,地位脆弱。 • 第三,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 隆裕太后吓得魂不附体,哭哭 啼啼哀求袁世凯:“务必保全 我们母子二人性命”。于是, 袁世凯拿出《关于大清皇帝辞 位后优待之条件》。2月12日, 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 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最后一次 朝见仪礼,把事先准备好的 《清帝退位诏书》交给外交大 臣胡惟德,让他布告全国,正 式宣告清帝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国经历其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迅速转型,
激烈变革;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维范式、政治文化 日益革新,多元分化的同时,历经各种危机和挑战发展 起来的政党面临着如何适应转型社会的问题。
亨廷顿的政治组织适应性论述
亨廷顿认为,适应性是测度政治组织制度化的四大标准之 首,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 能力,即环境挑战与时间考验的函数。 亨廷顿提出了政治组织适应性的衡量方式,即从年度的、 代际的和职能的角度进行衡量。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演变
迪克森将适应性区分为两类。一为效能型调整,一为反应 型调整。 政党适应性的两难境地:政党调整可以适应环境,赢得进 一步发展,并为后来的调整积累经验;政党调整的过程也可 能使自己在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面前变得脆弱,从而加速灭 亡。 政党适应性的决定因素: (1)党内精英的博弈; (2)政党环境反馈机制的有效性; (3)环境本身的性质与外在政治力量。
1 2
这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选择明确 鼓励竞争,有效防止对政府权力的长期垄断
鼓励温和的政治活动
3
7.2 政党制度
1,多党制
7.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7.2.2.2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即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一般认为,多党制有一些劣势:
2
这是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政 党,一般由社会运动或利益 集团发展而来。
7.2 政党制度
1,两党制
7.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7.2.2.2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即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竞争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 的选民支持,例如英国与美国。 一般认为,两党制具有如下优势:
7.1.1 政党的概念
政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2 3 4 政府的形式结构与社会的不同成分联系起来 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及政治纲领 具有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 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7.1 政党理论
7.1.2 政党类型
其它分类方法意识形态标准;阶级性质标准;等。
7.1 政党理论
7.1.3 政党的作用
义政党执掌国家政权。
这种政党制度起源于苏联,苏联在政治实践中逐渐形
成了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局面,并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 效法。
执政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行动的一致性,并
通过各种群众组织保持与群众的联系。
7.2 政党制度
7.2.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7.2.3.1 中国的政党制度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 (2)其它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为 民主协商制度,这样就排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多党合作制的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的领导地位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是政治协商会议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稳定机制
1 2 3 4
选民无法直接决定组阁政党 关键政党影响力超出其选票
多党制鼓励意识形态竞争
多党制导致政治不稳定
7.2 政党制度
7.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7.2.2.3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比较
7.2 政党制度
7.2.3.1 一党制
7.2.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实行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由共产主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
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 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
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
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7.1 政党理论
1,目标制定
不仅反映政党的具体问题态度,也表明其政治哲学倾向。
2,利益表达
通过纲领与行动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
3,动员与社会化功能
通过竞选活动动员政治参与,同时进行政治社会化。
4,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主要通过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和其它活动来遴选国家精英。
7.1 政党理论
7.1.4 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7.1 政党理论
7.1.4 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迪克森的政党适应性研究 迪克森将适应性区分为两类。一为效能型调整,一为反应 型调整。 政党适应性的两难境地:政党调整可以适应环境,赢得进 一步发展,并为后来的调整积累经验;政党调整的过程也可 能使自己在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面前变得脆弱,从而加速灭 亡。 政党适应性的决定因素: (1)党内精英的博弈; (2)政党环境反馈机制的有效性; (3)环境本身的性质与外在政治力量。
第七章 政党
1.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有何不同?
2.如何认识政党的使命特性?
3.政党在政治过程的地位是什么? 4.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重点 问题
5.两党制与多党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6.如何看待多党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哪些?
7.1 政党理论
7.1.1 政党的概念
7.2 政党制度
7.2.1 政党制度的含义 所谓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 式或状态。 所谓政党分化,是一国选民和公职人员平均分属于政党 的数目。
1,多党制的特征 1 2 3
单一政党难以组阁,往往由政党联盟组阁 政府不稳定不一定是由于政党分化或联合政府
伦理、宗教、阶级问题也是政府不稳的重要原因
7.2 政党制度
7.2.1 政党制度的含义
2,两党制的特征 1 2 3
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
主要政党多为中庸政党,不偏激 政党纲领之间差距不大
4
7.2 政党制度
7.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7.2.2.1 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
1
政党 起源
议会中的不同派别或联盟发 展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 与代议制和普选制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