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于外所致。
2021
8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阳盛病机
概念:主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亏耗不甚) 的实性、热性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入里从阳而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 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021
4
•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三)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2021
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虚、实病机 (1)虚的病机 虚概念: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伤,以致精气虚 亏不足;或大汗、大吐、下利不止、大出血等因 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耗伤阳气、阴精等 所致。
概念:主要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 张,或使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 久化火,伤及血分,内火炽盛,郁于血分等所致。
表现:(1)热象。 (2)面红目赤,舌绛等。 ( 3)出血。 (4)心烦或躁扰发狂等。
表现:阴虚病证上出现畏寒肢冷、自汗、下利清谷 等症,即为阴损及阳,最终可发展成阴阳两虚病 证。
2021
11
4.阳盛格阴病机
• 概念: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或 排斥,以致阳伏于里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多见于外 感热病的极期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贰、气机失调
(4)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常由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贰、气机失调
(5)气脱: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常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而致气脱,症见: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与五脏相关,与肝最密切。内风包括: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
伍、内 生 “ 五 邪 ”
(二)寒从中生: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 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都是内寒的表现。
我们可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外寒与内寒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三)湿浊内生 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脾肾为要,以脾为最。
以下通过列表来对比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胃、大肠最为多见
以下内燥与外燥的列表对比可便于大家课后复习及记忆
伍、内 生 “ 五 邪 ”
(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包括: 1.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 4.阴虚火旺,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

2010级中医本科第七章病机

2010级中医本科第七章病机
第七章 病

【目的要求】
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偏胜偏衰、气血津液失
常的基本病机。 熟悉五脏病机和内生“五邪”的病机特点及 规律。 了解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及经络病机,及 疾病的传变规律。
概 述
病机
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 制。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 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 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阳偏胜病机示意图
2.阴偏盛(阴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 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 病证。 感受寒湿阴邪 形成原因 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 机理:阴寒邪盛、阳不制阴;寒湿内聚、阴寒内盛。 表现: 寒——恶寒、喜暖、肢冷 静——舌淡、脉迟、蜷卧 阴胜则寒,以寒为主 湿——水肿、泄泻、痰液清冷 转归: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
参考答案
1.本病证属阴证、寒证。
2.冬季为寒气主令。患者由于感受寒邪,使机
体出现阴阳失衡。寒为阴邪,阴邪偏盛所形成 的疾病性质是寒证。阴寒之邪侵袭经脉,则四 肢关节冷痛、屈伸不利。阴邪偏盛,阴长则阳 消,体内阳气相对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畏 寒、肢体不温。患者触冷水或遇风寒疼痛加重, 意为随寒邪加重而症状加重,反之则减轻,说 明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这也提示可用温 热祛寒的方法来求得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愈 该病的目的。
含义:
指邪气已被驱除,正气耗伤,有待恢复, 这是疾病常见的一种转归。 形成:在重病之后,邪气虽被祛除,但正气也 明显耗伤,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转归:复发等。
4.邪正相持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2、阴偏胜││├(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2、阴偏衰││├(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五)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2、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2)精瘀││├(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1)气滞│││├(2)气逆│││├(3)气陷│││├(4)气闭│││└(5)气脱││├(三)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1)血瘀│││└(2)出血││└(四)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精气两虚│││├(2)精血不足│││└(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湿浊困阻│││├2、痰饮凝聚│││└3、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水停│└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虚寒│├(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2)里病出表││├2、外感病的传变:┬(1)六经传变│││├(2)三焦传变│││└(3)卫气营血传变││└3、内伤病传变:┬(1)脏与脏传变││├(2)脏与腑传变││├(3)腑与腑传变││└(4)形脏内外传变│└(二)病性转化│┬1、寒热转化:┬(1)由寒化热││└(2)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2)因虚致实└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四)生活因素附:研究进展。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第七章病 机第二节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津液失常基本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1、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精气血津液失常及相互关系失调的病机了解:1、中医病机学的形成2、阴阳失调的概念及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概述(一)病机及病机学说含义☯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的基础理论,对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述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

(二)病机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失常☯第二层次——脏腑、经络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第三层次——某一类疾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第四层次——某一病证——感冒、哮证病机等☯第五层次——某一症状——疼痛、发热、健忘等中医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

充实并完善于历代各家着创见和阐释,并为近代科学研究所发展。

(1)《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 和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为气血病机之概括。

☯《素问·热论》对热病及三阴三阳经脉内在联系之论述,奠定了经络病机、六经病机的基础。

(2)《伤寒论》阐释了外感伤寒病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有所发挥。

(3)《诸病源候论》——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深入论述了邪气侵入途径、发病条件、病机过程及其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第七、八章 发病 病机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属( )D.伏而后发D.伏而后发D.伏而后发 者,应属于( D.伏而后发D.伏而后发D.血能载气D.肝D.肝( )D.肝D.肝D.心肝D.脾肾肺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 A.徐发 B.继发 C 复发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 )A.徐发B.继发 C 复发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 ) A.徐发 B.继发 C 复发 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瘤积”A.徐发B.继发 C 复发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 C 复发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 )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 C 气能生血 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 )A.心B.肺C.脾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 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 A.心 B.肺 C.脾 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 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 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 E.感而即发 E.感而即发 E.感而即发) E.感而即发E.感而即发E.血能化气E.肾E.肾 E.肾 E.肾 E.肝肾 E.肺肝肾 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 C 脾 D.肝 E.肾 1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 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 )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 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 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 )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 C 思虑过度D.暴怒 E.大悲 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 )A.心B.肺 C 脾 D.肝 E.肾 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 )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 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2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机是()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 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2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的病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23.真寒假热的机理是()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C阴盛格阳D.阳盛各阴E.阴证转阳 24.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25.“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2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 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 27.重阳必阴病机是指()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 2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2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 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 30.“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 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 3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3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33.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 C气逆 D.气陷 E.气脱34.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 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 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 36.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 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 3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38.“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 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 )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40.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 )A.肝B.心 C肺 D.脾 E.肾41.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 )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42.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 )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 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 43.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 )A.气虚B.气陷C气滞 D.气脱 E.气闭44.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 )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 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 45.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 )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 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 46.“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 )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47.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 )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 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 48.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 B1型题A.:心B.肺 C脾 D.肝 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 )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七章病位辨证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神志——心不主神志— 轻——失眠、多梦、健忘、心烦
重——神昏、神识错乱 开窍于舌——舌体病变:舌疮、舌痛、舌尖红
心与小肠相表里——尿短赤、尿频、尿浊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注意: 1.不是所有心证患者都必须具备以上症状; 2.症状因影响的环节不同,表现不同; 3.临床最常见的是——心悸、失眠(考虑心证的存在) “烦”——无热时,心烦不要随便用
(1)定义: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2)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入里
肺失清肃,气逆于上——咳、喘
热壅于肺 肺热上蒸咽喉,气血壅滞——咽喉红肿、疼痛
风寒入里化热
肺窍不利——鼻煽气灼
里热蒸腾——发热
伤津——口渴便秘溲短赤
舌红苔黄,脉数
属温病气分证和上焦病证
(3)证候特点:肺系症状(咳喘、鼻煽、胸痛、咽红肿疼痛) +里实热证(面红、身热、便秘、尿赤)
时发时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心阳 不振

第七章 病机(中药)

第七章  病机(中药)

2.阴偏衰:阴气不足,阴不制阳,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
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 “虚热证”。 机理: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 久病伤阴
阴 偏 衰
潮热,五心烦热, 盗汗,消瘦,舌 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三)阴阳格拒
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 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二、 阴 阳 失 调
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失调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一)阴阳偏胜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邪气盛则实” 。
1.阳偏盛:是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衰的 “实热证”。 机理:
感受阳邪 五志化火 邪郁化火 阴邪化热
阳 偏 胜
(四)津伤化燥
体内津液不足,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 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
(五)火热内生
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等产生 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 病理产物郁而化火 气机亢逆化热 阴津亏损, 阴津亏损,阴不制阳
阳邪亢盛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2、复发的因素
(1)食复 (2)劳复 (3)药复 (4)重感致复 (5)其他因素致复 (6)自复
第二节
一、邪 正 盛 衰
基本病机
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
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素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二)寒从中生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七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学习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失精,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变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第一节发病基本原理一、病机1.定义∶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2.涉及∶局部症状,系统和全身病机变化各个层次。

(1).揭示各种疾病共同的演变规律∶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2).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内生“五邪”病机(3).研究某一类疾病的病论:消渴的病机中风病机(4).研究某一症状产生的机理:水肿的病机二、发病1.概念∶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2.正气∶(1)概念∶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2)旺盛与否的取决因素∶1.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2.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来源充沛3.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间的和谐有序(3)抗御病邪体现在『1』抵御邪侵『2』祛邪外出『3』修复调节3.邪气∶(1).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具体致病作用的因素(2).致病邪气对正气的损伤∶『1』直接造成机体的损害『2』干扰人体的功能活动『3』导致人体的抗病愈病及自我调和能力底下『4』改变个体的体制类型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易感倾向4.发病与否的原因:(1)正胜邪退则不发病(2)邪胜正负则发病(3)其他因素体制精神状态自然和社会环境5.发病的类型:(1)感邪即发:即卒发或顿发,是指机体感受病邪,随即发病如新感伤寒或温病致病导致的某些疾病毒物中毒等(2)伏而后发:又称伏发,是指感受某些病邪后,经历一段潜伏期,在机体正气不足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难点:虚实错杂与虚实真假的鉴别:邪正盛衰总结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4.正虚邪恋5.邪去正虚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难点: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与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鉴别要点五阴阳亡失1.亡阳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第七章 病机

中医学基础---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又称“病理”。

其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和人体产生病理反应的全过程及其规律。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感邪的轻重、邪气所伤部位等均密切相关。

当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引起邪正斗争。

因此邪正斗争就成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斗争必然导致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从而造成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失调,或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失常,或脏腑经络机能的紊乱,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第一节发病原理发病即指疾病的发生(包括疾病复发)。

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正常情况下,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气血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且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状态,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如此人体就处于健康的状态。

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斗争,使人体的某些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出现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形态结构异常,或气、血、津液、精的耗损与代谢失常,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劳动能力,便发生了疾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的因素虽然十分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乎人体本身的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正气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人体在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具有抵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使人体免受病邪伤害,而一旦受到损害则能促使其康复的能力。

邪气,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邪气、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宿食)等。

这些因素都具有损伤人体的正气,破坏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形态结构的特性。

因此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中医发病学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虽有邪气侵犯,正气亦能抗邪外出而免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PPT课件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气、血、精、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医学课件 21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27
• 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 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 病的食物。
• 禽蛋,肉类——因含异体蛋白而易致敏 • 鱼、虾、蟹类——含组织胺,可使血管通透 性增高,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 肿、腺体分泌亢进 。 • 酒、葱、蒜等可通过酒精或挥发刺激物质直 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原 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
医学课件
30
一、邪正盛衰
•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 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 发生的盛衰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 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 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虚实转化 因实致虚; 因虚致实。 (3)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 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大实有 羸状”。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外达。
如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 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 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至虚有 盛候”。 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 发功能减退。 如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
二、 阴阳失调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及其 盛衰变化,导致阴阳之间平衡状态及其 关系失调,表现以寒、热变化为特征的 一类病机 。
(一)阴阳偏胜
--- “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指阴邪或阳邪侵犯人体,导致阴盛或 阳盛的“实寒”、“实热”的病机 。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偏胜
即阳盛,属于阳热过盛,机能亢奋为主的一种病变。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 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 久留,损伤人体正气。 例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 可形成邪热炽盛、阴气受伤的病证。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 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 正虚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例如:临床上的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 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
外环境 与发病
气候变化;地域特点; 生活、工作条件。
体质因素;情志因素; 遗传因素;营养与锻炼。
内环境 与发病
体质:指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 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功能 上的个体特殊性。
三、发病类型
(一)卒发(感而即发):外感六淫、外伤、
情志遽变、中毒等。
(二)伏而后发: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多病情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指邪气盛,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 面、但机体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 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亢奋、有余 的证候,称为实证。 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 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 内伤病证。
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亡阴可以迅 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迅速导致亡阴, 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 阳亡 阳气失于依附而散越 阴亡
阳胜则热 实热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 实寒 阴阳失调 阳虚则寒 虚寒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 虚热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 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 阴阳亡失 阳损及阴 亡阴
亡阳
阴损及阳
病案分析2

徐某,女,26岁,新婚蜜月中,突然感觉小腹 部胀闷,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尿黄赤 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数。

请问病在何脏腑?属于虚证?实证?寒症?热 证?
三、 精气血津液失常

(一)精的失常


(二)气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津液的失常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外感阴寒邪气 阴胜则寒----畏寒肢冷、泻 过食生冷之品 阴寒偏盛 泄、舌苔白、脉迟等 水湿停聚体内 阴胜则阳病----阴盛损伤阳 气,阴盛制阳---喜暖、尿清
病机特点:阴邪过盛,阳气未衰(虽损但未虚衰)以寒、 静、湿为特征的实寒证。
(二)阴阳偏衰
--- “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指人阴液或阳气亏损不足,阴不制阳或阳 不制阴所致的虚热、虚寒的病机。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1.阳偏衰
阳虚:以阳气亏损为主,机能衰退,代谢减缓的病理。
久病损伤阳气 温煦、推动无力---畏寒肢冷 过度劳倦伤阳 阳气不足 神疲喜静等 先天禀赋不足 阳不制阴,阴相对偏亢 阳虚则阴盛---尿清长、水肿 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 虚寒证。
说明:

结合脏腑,由于心主血脉、藏神赖阳气 以推动振奋;脾主运化,得阳始运;肾 阳为诸阳之本。所以,阳虚病变以心、 脾、肾三脏多见,尤其是肾。
说明:

由于肾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所以,无论 阴虚或阳虚,多是在损及肾阴或肾阳的 情况下,才易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Βιβλιοθήκη (四)阴阳格拒
属于阴阳关系失调的一类特殊病理。 指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盘踞于内,将 另一方格拒于外,阴阳不相沟通维系的 寒热真假的病理 。
1.阴盛格阳


又称格阳,指阴寒邪气盛极于内,或阳气极度虚 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阳浮于 外,阴阳不相沟通的真寒假热病机。 阴盛格阳病变,除具备阴盛则寒的某些病变特征 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喜卧、 脉微欲绝),又有格阳于外的假热之象,如面色 红泛如妆、烦热但欲衣被、口渴但喜热饮少量等。 又称阴证似阳、寒极似热、戴阳证、虚阳浮越证。


(2)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 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临床上 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不固的 证候。 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 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 体的精血津液,正气化生无源;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夹杂):指在疾病过程中, 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1.正胜邪退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渐复并日趋强盛, 正能胜邪,邪气渐日衰减,疾病趋向好 转和痊愈的一种转归。 原因:①及时治疗;②邪气的致病性相 对较弱;③患者的正气较盛;④护理得 当。
2.邪胜正衰 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 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发展的一 种病理转归。 原因:①邪气的致病性极强;②治疗失 误或护理不当;③患者的正气虚损较甚。
外感火热邪气 阳胜则热----壮热、面赤、 寒湿从阳化火 阳热偏盛 尿黄、舌苔黄、脉数 五志过极化火 阳胜则阴病----阳胜耗阴液, 气血食郁化火 阳胜制阴--口渴、尿少、便干
病机特点:阳热亢盛,阴液未衰(阴液相对不足)以热、 动、燥为特征的实热证。
2.阴偏胜
阴盛:属于阴寒过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 及水湿等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较重。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三)徐发:起病缓慢,多与病邪性质及个体
体质相关,如湿邪、饮食偏嗜致病。
(四)继发:在原发病基础上产生新的疾病,
原发病与继发病有因果联系。 如继发于消渴的疮疡。
(五)复发:
1、概念:指疾病在痊愈过程中,由于各 种原因导致正邪斗争再度活跃,疾病重新 发作或反复发作。
2、复发的基本条件: 邪气未尽; 正气未复; 诱因的作用。
决定正气 强弱的因素
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及运行正常;
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影响疾病的类型、性质和特点; 邪气影响疾病的病情和病位。(戾气)
3、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一)精的失常

1.精亏 2.精淤

(二)气的失常

1.气虚 2.气机失调

1.气虚
指气亏损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 肺脾肾虚损,气生化不足 推动无力--神疲乏力,脉 过度劳累 气虚 虚舌淡等 气耗损太过 消耗太过 固摄无力--自汗、尿多、 久病大病 出血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 。 情志抑郁不舒 外邪阻滞气机 痰湿食瘀阻滞 气机阻滞---闷、胀、痛,气行则舒 脏腑功能障碍 气虚推动无力 胃脘气滞---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则舒。 肝郁气滞---两胁胀痛,善太息等。
3.正虚邪恋 指疾病后期,正气已虚,余邪未尽,正 气无力尽邪,疾病转为慢性,或久治不 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一种病理转归。 原因:①正气大伤或邪气所致某些病理 损害难以修复②邪气的性质和致病性的 特殊性。


正虚邪恋阶段,一般有两种发展趋势 和转归。 ①合理治疗、调养,恢复正气,尽除余 邪,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 ②治疗调养不当,正气日久不复,邪气 长留不去,则病趋迁延日久,或留下后 遗症。
3、复发 的特点
病理变化和特征的重现; 较原病有所加重; 有诱发因素。
食复;劳复;药复; 复感外邪;自复等。
4、复发 的诱因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指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的抗 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 邪气 →人体 →邪正斗争 →邪正盛衰 虚、实变化 病势、疾病转归
4.邪去正虚 指在疾病后期,经药物治疗等,病邪已 被驱除,但疾病过程中因邪气伤正而虚 弱或造成某些病理损害,期待修复的病 理过程。
邪气盛则实
虚实病机 精气夺则虚 决定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虚实并见 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 邪正斗争→邪正盛衰 大实有羸状 正胜邪退----好转、痊愈 决定疾病转归 邪去正虚----期待修复 邪胜正衰----恶化、死亡 正虚邪恋----慢性病后遗症
2.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 不能外达,格阴于外,阴阳不相沟通的真热假寒 病机。 阳盛格阴病变,除一派阳盛则热特征外(壮热、 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又 有格阴于外的假寒之象。如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热 等。又称阳证似阴、热极似寒、热厥证。
(五)阴阳亡失
阴或阳大量脱失,功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 种危重病机。包括亡阳和亡阴。 邪气过盛,正不敌邪 素体阳虚,过度劳累 阳气脱失--亡阳-大汗淋漓,面色苍 久病大病,过耗阳气 白,四肢逆冷,脉微欲绝 邪热炽盛,严重伤阴 久病大病,过度耗阴 阴液脱失--亡阴-烦躁不安,呼吸喘 吐下太过,阴液流失 促,大汗欲脱,脉数疾
病案分析1

杨某,女,22岁,半年来头晕眼花,视力下降 ,面白无华,爪甲不荣,易断裂,夜寐不安, 多梦易醒。月经量少,色淡,3月未行(排除 妊娠)。舌淡苔白,脉弦细。 请问病在何脏腑?属于虚证?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