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提升训练 1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模拟、调研试题,含解析)
高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各地模拟题精选精析
高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各地模拟题精选精析《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各地模拟题精选精析1.[2015.杭州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D 【解析】由“《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
因此,A项“西域”说法错误,B项“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项“东汉”说法错误;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
2.[2015.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质监]《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C【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这也是精耕细作的特点。
3.2015.山东滨州市高三期末]“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
4.[2015.四川德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 7%,中国人均C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
高考历史二轮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3·盐城模拟)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
2.(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
A项材料信息中为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3.(2013·山西模拟)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答案】B【解析】B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4.(2013·惠州调研)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2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阅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3.(2018·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4.表中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6.(2018·黄石调研)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
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7.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含答案)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排查纠错1.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
(×)点拨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2.唐代已发明灌溉工具筒车,由人力、畜力到风力、水力是灌溉提水动力的发展趋势。
(√)3.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之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存在。
(√)4.春秋时期井田制度下的私田并不归周王所有,归私田主人控制,鲁国“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而商鞅变法则从制度上废除了井田制。
(√)5.标志着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成熟的是牛耕的出现,而不是曲辕犁的发明。
(×)点拨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才是农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6.历代农民起义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王安石变法“理财”的措施则集中体现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7.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战国晚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东汉初发明了筒车等鼓风设备。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2 古代中国的农耕
提能专训(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福建文综)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
2.(2014·福建文综)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
3.(2014·济南市调研)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可知,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①正确;材料“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③正确。
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一、选择题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
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2.(2019·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
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3.(2019·武汉二调)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
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4.(2019·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朝代元代明初明末清初类别官窑47 58 34 6官搭民烧(窑) — 2 69 41民窑 2 20 285 356A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三维 浙江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质量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含答案
专题质量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如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土地私有B.铁犁牛耕C.自给自足D.耕织结合解析:选D第一张图片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私有、铁犁牛耕,排除A、B两项;自给自足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
2.(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9月联考)《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解析:选A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
3.(2019·浙江绍兴3月选考)《史记·河渠书》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合今280万亩),收皆亩一钟(六石四斗)。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提出了现今“坎儿井”来源于“井渠”的观点。
题中所涉的两大古代水利工程()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B.是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C.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条件D.基本解除了黄泛地区的水患解析:选A根据材料“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A项符合题意;井渠法是在汉朝发明的,不属于战国的水利工程,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坎儿井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C项排除;王景治河基本上解决了黄泛区的水患,D项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专题):专题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二)[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2.《国语·齐语》记载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句话:“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根据文意判断,其中“锄夷斤斸”指的是() A.铁制农具B.青铜武器C.化学元素名称D.奢侈消费品3.下列古语均摘自《盐铁论》,其中哪一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准较高()A.“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B.“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C.“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意:忠厚)。
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D.“外不鄣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4. 班固《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5.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由此不能得出()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7.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
2022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2022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1.【2022•合肥八中一模】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2·合肥八中一模】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A自材料可知:西汉时,张安世家中有纺织产业和七百位凭纺织手艺做事的家童。
我们可据此推断出西汉时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故选A。
2.【2022·哈尔滨期末考】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主要反映明代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解析】C题中材料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故选C。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得不到支持。
3.【2022·泉州四校联考】《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B材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就有人受寒。
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二)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德州模拟)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B[根据题干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得出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干材料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所应扮演的角色,故D 项错误。
]2.(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调研)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西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
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A[题干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在货物流通中发挥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出现与中原的经济来往,故B项错误;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至中原,故D项错误。
]3.(东北三省四市联合体模拟)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B[古代中国“南稻北粟”的格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在魏晋尤其是“永嘉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使得南方获得初步的开发和发展,农业重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尽管两宋都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通过表格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偏安一隅的宋王朝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过多下降而且南方更是出现了长足的增长,故C 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明清税赋的相关状况,故D项错误。
【历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测试
【关键字】历史【创新设计】(专题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测试一、选择题1.(2016·山东省菏泽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
材料表明(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解析材料主要涉及耕作的态度及结果,未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耕作态度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是具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耕作水平的高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结果是“禾苗繁茂,果实累累”说明当时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产量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6·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 项正确。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含答案
最新高考化学复习资料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5·广东广州一模)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信息“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2015·河南郑州二模,2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材料仅涉及家庭投资结构,并未体现是否和市场有联系,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 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018-2019年人民版浙江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提分特训——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解析:B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县制的出现是我国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四川地区,故C项错误;一牛挽犁出现于东汉,故D项错误。
2.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
邮票中的生产工具是( )A.耧车B.耦犁C.曲辕犁D.翻车解析:B 耧车是播种工具,与画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赵过推广耦犁,西汉后期逐渐发展为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与材料时间“汉”不符,故C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与画像不符,故D项错误。
3.《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井渠解析:C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结果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即自耕农成为佃农,甚至流民,自耕农减少,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测试-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黔东南一模)《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2.《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3.(2018某某某某一模)下表为乾隆元年某某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占有土地比例1亩以下69 27.43亩 2.4%1~10亩122 494.62 亩43.6%10~20亩36 469.36 亩41.4%20 亩以上 6 142.86 亩12.6%合计233 1134.27亩100%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自耕农经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臣、人、众、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称谓野人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6.(2018 某某某某统测)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7.(2018某某某某期末)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
山东省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专题训练 岳麓版必修2
2013年《山东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二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含解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4月大同市一模)“再涝地熟,旱亦保泽”。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严重影响了播种和农作物生长。
为解决这一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A.水稻育秧移栽技术 B.耕耙耱技术 C.代田法 D.筒车2.关于西周“工商食官”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实行雇募制度B.工匠世代为官府劳作C.官府统一提供衣食D.官府统一经营管理3.(宁波效实中学201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17题)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把煤作为冶炼燃料的明确记载C.南北朝时期灌钢技术使兵器更加锋利D.秦汉时期开始用淬火技术处理铸铁4.《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5.(2012年1月福州市质检3题)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A.民营作坊兴盛 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C.实行工官制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6.(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28题)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7.(2011年江苏会考1题)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②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8.(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3题)(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提升训练1-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2013年模拟、调研试题,含解析)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天津质检)“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C.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来源:]解析:精耕细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故C项的说法错误,为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案:C2.(2013·西安三模)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己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
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意识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解析:古代小农生产主要为了满足自己消费,自给自足是其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据市场变化生产市场所需商品。
B、C、D夸大了市场、商品对小农经济的影响。
答案:A3.(2013·广州二测)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解析: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土地占有的三种方式都属于小农经济,排除C项。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只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当地主占有的土地相对较多时,国家控制的土地就少,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因此也相应较少,答案为D项。
答案:D4.(2013·温州三模)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B.纺织技术出现萌芽C.冶炼技术出现D.青铜铸造技术达到很高水准解析:中国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冶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时期;而瓷器的烧制技术成熟于东汉;青铜铸造技艺成熟于商周时期。
答案:B5.(2013·衡水质检)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手工业者不能制作新奇物品,不能向民众展示高超技艺,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的政策,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
答案:D6.(2013·渭南二测)汉朝时政府曾建立了以“工官”工场,即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起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基础。
“工官”工场和国营企业都()A.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B.决定着当时市场的供求C.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的“工官”制度和新中国国营企业的共性。
两者都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A表述正确。
“工官”工场的产品不投放市场,新中国国营企业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B、D错误;C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A7.(2013·南昌测试)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政府控制经济,掠夺财富”可知是官营专卖。
闭关锁国仅仅是明清时期,在封建社会不具有普遍性,排除A。
朝贡贸易没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排除B。
市坊制度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排除C。
正确答案为D。
答案:D8.(2013·太原调研)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
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首位。
雍正帝朱批称:“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解析:中国历代王朝都主张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低,而材料表明明朝时山西商人贵如王公、清代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这些都反映了明清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因此正确答案为C。
答案:C9.明清时期,号称“山西票号”的票庄遍布全国各地,且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曾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足见晋商的经济实力。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①票庄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②票庄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机构③晋商是明清时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商帮④晋商和官府勾结卖国求荣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解析:③④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①②两项准确说明了票庄的出现背景及性质。
答案:C10.(2013·厦门质检)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解析:“机工”等待雇佣,本质上是劳动力的商品化。
A项是原因;B项表述不适合明朝情况;D项错在“普及”。
答案:C11.(2013·嘉兴测试)“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下列对这一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解析: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项中“重农”理解为重视农业和手工业是错误的,手工业应该是受抑制的,为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案:C12.(2013·皖南联考)2013年中国与日本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不断,中国用实际行动,有理、有力、有节地对日本进行回击。
当今的中国已充分地认识到了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解析:18世纪中后期中国“选择了陆地”是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象描述。
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013·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上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
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
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
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材料四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
”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4分)(3)材料三反映了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4分)(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8分)答案:(1)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④以个体农民私有制为唯一基础。
积极影响: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经营模式多元,产品种类繁多;精:工艺先进,产品精美;远:走向世界影响深远。
(答出任意3点即可)(3)政策:抑商政策。
理由:商人不如农工辛苦,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物货给予高额回报。
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以大国自居,施恩与藩属);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的政策。
14.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德国期间对中外记者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将给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