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在两难之中_钱民辉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近几十年来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政府、学者还是社会大众都对此高度关注。

然而,尽管有着广泛的改革尝试和政策调整,我们必须承认高等教育改革在中国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失败。

本文将探讨这些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最大的失败之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不够。

近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却没有相应提升。

尽管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很多学生无法被录取。

此外,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其次,高等教育改革的失败还可以归因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滞后。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依然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和创新的培养。

学生们往往在校园里仅仅进行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另外一个导致高等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质量评估机制不健全。

中国的大学评估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对科研成果的过分追求。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升学、升职和奖励机制的压力,导致他们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

这种评估体系的失衡,不仅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热情转向科研,也使得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不足,进一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失败之处是就业形势的不乐观。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

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但就业机会却相对较少。

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就业市场对于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求不相匹配。

很多大学生没有获得与之相称的就业机会,或者被迫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进一步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国家发展和提升社会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个问题是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另一些专业则供不应求。

其次,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实习或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质量不稳定。

虽然中国的高校数量众多,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等教育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原因包括:首先,高校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些重点高校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而一些普通高校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其次,高校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的评价更多地以科研成果为导向,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评估。

这导致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的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科研经费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这导致科研条件和设备不够完善,限制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其次,学术环境不够开放和自由。

学术界面临着较大的政治和行政干预,限制了学术研究的自由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就业难、教育质量不稳定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原因涉及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经费不足和学术环境不开放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大对普通高校的支持力度,并在科研经费投入、评价体系改革和学术自由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形式与政策如何从教育改革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形式与政策如何从教育改革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如何从教育改革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摘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逝世后,的这一声质疑引起了政府和普通教育者广泛的深思,人们冠之以“钱学森之问”,纷纷探讨破解之道。

关键字:教育改革钱学森之问创新型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这一惊天一问深深的触及到了中国教育的痛处,也让无数中国人倍感困惑:政府每年投入那么多的经费,为何中国教育离我们所期待的反而越来越远呢?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面临着无限的尴尬。

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以期寻求出一条富国安邦的教育之路。

如若针对现状改变而言,高校改变并不或缺,而且幅度之大、程度之猛,可以称之为“空前盛况”。

从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到引进本科教学评估,把所有高校弄得是如痴如狂。

从对教师进行量化的绩效考核,到规定研究生导师必须交纳“助研经费”才能招生,教师们的从业模式几乎已被全盘改变。

从表面上看,这些改革几乎触及到了灵魂深处,但我们的改革为何不是越改越好,而是越改越差呢?1.高校发展出现方向性错误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其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概言之,就是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伴随着培养出的毕业生也与我们的期望相差越来越大,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

因此在此基础上推进的改革,只能是缘木求鱼,越改越乱。

行政干预的直接结果就是高校本身也迅速地行政化、官僚化,从而扼杀了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

直白地说,在教育领域,最好的管理就是不去管理(除了必要的监督与服务外)。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两难抉择及其冯建明在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不仅是大学自身的内在动力,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单纯是高等教育自身和学术意义上的,更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

在众多因素的综合考量和平衡中,高水平大学面临这一些两难的困惑与抉择。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选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规模效应与特色发展进行阐述,期求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一孔之见。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办学模式、发展方略、建设路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借鉴,从追求形似到企望具有实际功效;我国高校水平大学也会在一些核心指示、数据甚至排名上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并不断修正和调整政策,以尽快达到赶超的目的。

这就是大学建设的工具理性思维。

而从大学终极价值出发,专注于培养大学的精、气、神,但务根本,不求闻达,但求理想,不计事功,则可视为大学建设的价值理性思维。

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高水平大学目前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全球教育界、科技界的话语权还比较微小,其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非常有限。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国政府先后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期望迅速提升我国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尽快接近、达到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将人才工作和教育世界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指明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才规划的总体目标与方向,突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这既是为我国高等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应地,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也根据自身实际,借助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了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2)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论文篇二《浅谈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摘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通过学校"经济杠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试行大类招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培养体制改革,实现"嵌入式"招生培养;大类招生、逐渐放开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协调结合,实现"嵌入式"管理;"嵌入式"学科设置与建设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尝试学科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招生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学科设置、"嵌入式"教育以高校教育为主要载体的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性的特定人才。

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数次改革,然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高等教育学》)结合我国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滞后性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高校招生培养体制的"滞后性",二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三是学科设置的滞后性。

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养、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对应部门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最优化协同。

近年来,以复旦大学为前瞻的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力试行大类招生制度,2011年起上海大学也将实行重大改革:高考后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无"专业身份",入读一年后才确定专业志愿,学校则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统一调控,这一引入"市场机制"的招生培养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招生培养体制的"滞后性",吹响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号角,高校教育逐步实现向"嵌入式"教育的过渡。

破解钱学森之问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破解钱学森之问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已故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我从教已12年,对钱老之问,我深有感触。

中小学教育改革反反复复,但成效不大。

一言以蔽之:中小学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知识性的教育太多,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练习太多,学生自己太缺乏必要的自学时间,太缺乏研究性的教育,已经大退步到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地步了,几乎就是分数教育。

学生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某些教师在课堂、考场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现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样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这样下去中国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全部要被打穿,师道尊严和教育都会全面崩溃。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劣化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或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学生考试成绩高则在提升、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得到好处,把复杂的多因素的教育效果的评价简单化到了只看分数。

当然,中国中小学教育缺乏研究性的教育也与高考有关。

高考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但高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学生功课压力太大,“高分低能”,“一考定终身”,而极其重要的其它的学生素质却无从衡量等等。

由于研究性的教育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直接传授知识给学生,研究性教育的成效目前又难于衡量,因此,研究性的教育一般不能够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反而会降低学生考试分数,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教师多讲,学生多做题,导致中国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基本上是摆设而已。

当代大学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

当代大学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

当代大学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作者:高学贤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7期摘要: 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目前扭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使大学教育改革面临诸多两难抉择,事实上的结果是背离了这一宗旨。

当前,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主要两难问题包括培养完人还是工具人、科研为重还是教学为重、收益导向还是质量导向等三方面。

这些问题之所成为两难问题主要是因为评价导向不合理,所以化解这些两难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发合理的评价机制,营造公正的学术环境。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s key aim is to foster all-round development man, but distortion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s mak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face many dilemma. In fact, the result is a departure from the original purpose. At present, the major dilemma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o foster all-round development man or to foster instrumental man, research-oriented or teaching-oriented, revenue-oriented and quality-oriented, such as three. The causes of the dilemma is mainly due to un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erefore the main way to resolve these dilemmas is to developa reasonable mechanism to create a fair academic environment.关键词: 教育;评价;两难问题Key words: education;evaluation;dilemma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80-030引言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最终将演变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中心是大学。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原因、问题及战略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原因、问题及战略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原因、问题及战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学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别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存在问题以及战略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因1.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市场需求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民办高等教育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元化、实用性更强的教育服务。

3.办学成本的优势。

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成本低、灵活性强等优势。

这也为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二、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金融风险。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依然依赖于盲目扩张和投机融资等手段。

如果遇到资金链断裂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将使学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2.质量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部分学校在为了招生和增加收入的同时,往往会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违规招生、虚报数据等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政策环境不明确。

目前,我国关于民办高校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监管体系也不健全,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招生和运营等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战略方向1.加强质量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应该重视质量建设,通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可以获得好的教育资源。

2.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违规招生、虚假宣传等现象的出现。

3.打造特色,强化品牌形象。

针对市场需求,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

4.优化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民办高校需要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长效的运作和管理机制,确保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品质优良、规范管理、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政策的积极扶持和监管下,民办高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论文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论文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论文一级标题: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二级标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机会失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被视为关键领域之一。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机会失衡。

首先,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原因,城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设施简陋等问题。

这导致了城乡学生在接受高质量教育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其次,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

一线城市和发达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师资力量。

这种差距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导致教育资源难以均衡分布。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财政投入不同程度的差距,进而影响到各地区教育资源建设和配置。

此外,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也限制了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

二级标题2: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引发应试教育倾向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评价体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而严峻的问题。

学生们在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应试化倾向。

首先,由于升学压力大和学校排名制度等因素影响,学生们往往更加注重分数而非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应试化倾向使得学生们追求分数而忽视对知识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在当前大规模考试方式下,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化,丧失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这导致了学校和教师应试化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的应付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发展与创新思维的任务。

造成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及应试化倾向的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升学考试压力大、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快等因素促使了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于分数的追求。

[转载]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_

[转载]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_

[转载]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 (2020-01-14 21:23:09)原文地址: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作者:阚兆成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个人对中国教育改革现状的估计比较悲观。

不能讲中国教育改革失败了,但至少现在是陷入困局了。

我们花那么大力气,实际上效果不佳。

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国家政策,很多情况都是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

问题出在哪里?就我个人观察来看,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摆脱困局,首先必须对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清理和辨析,弄清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

实际上,中国教育改革很多时候是在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

问题真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事实是不是存在?事实不存在,问题就是假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事实是存在的,但鉴别问题性质的时候搞错了。

目前为止,至少三类问题是混淆的。

第一类问题把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教育改革,尤其是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往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改革。

教育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也会在教育领域出现相应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很容易被混淆。

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出现了问题,也会在学校里面表现出来,我们却把这类问题当成教育问题去对待,用教育的方法去改变它——这是不可能解决的。

以职业教育为例。

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不是投入、管理等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分层。

大量调查表明,凡是进入了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最后就进入了社会底层。

不管你说职业教育有多光荣,人们都不愿意让孩子送去接受职业教育,道理就在这里。

这种状况完全不是靠教育改革能改变的,而是要依靠社会阶层利益的调整。

例如,通过立法建立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凡是国家级高级技工,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大学教授,那时候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还有现在社会议论最热的高考改革,许多人认为这是学生减负的好办法,这就是把学生负担当作一个教育问题去对待,试图用教育改革去改变。

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1 教育资源不均衡高等教育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名校、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师资力量,而乡村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1.2 就业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境,尤其是那些就业能力不高或专业技能不足的学生。

1.3 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普遍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联系。

这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使得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

1.4 教学方法滞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大学教育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创新与活跃的教学方式。

这使得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且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对策探讨2.1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提高农村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同时,应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

2.2 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所需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技能。

政府部门也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与培训机会,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2.3 提升实践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多实际操作、实地考察或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需求。

2.4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使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的机遇。

通过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提升实践教育地位以及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等对策,我们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教育改革工作一直都备受关注。

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试图推动教育改革,但却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那么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着庞大而复杂的体制机制。

中国的教育体系庞杂且庞大,由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多个层级组成。

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之争,往往会使得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导致政策层层加码,执行效果难以理想。

其次,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阻碍。

中国社会非常重视教育,普遍认为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

因此,家长和学生们在教育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焦虑和竞争心态。

他们普遍追求功利主义教育,希望通过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

这种观念使得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难以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教育改革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而农村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匮乏的教育资源和落后的教育条件。

这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教育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改革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现实中资金的分配和利益的协调仍然困难重重。

最后,教育改革的长期效果和评估也是困难的因素之一。

教育改革需要持续而长远的努力,而短期内是否能取得显著成效往往难以评估。

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会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政策和方法,但是很难确定这些政策和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对学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这导致教育改革缺乏可靠的评估指标和规范,无法有效地引导改革的方向和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改革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它面临着庞大的体制机制、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阻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教育改革的长期评估难题。

然而,教育改革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改革内参》中国的十年高教改革已经失败

《改革内参》中国的十年高教改革已经失败

《改革内参》中国的十年高教改革已经失败改革内参中国的十年高教改革已经失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处于改革的过程中。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高教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可以说已经失败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

一、政策失误首先,高教改革的政策制定存在失误。

政府在改革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学生只关注分数而不注重实际学习,这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能力。

此外,高等学府之间的评级排名也成为政策失误的一部分。

这种排名方式容易导致学校之间的竞争,使学校更关注于提高自身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这种盲目追求排名的行为无疑对高等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教育质量下降另一个导致高教改革失败的原因是教育质量的下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些高校条件较差,教师素质普遍较低。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术不端甚至学术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另外,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凸显了教育质量下降的现状。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前景,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与实际生产力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许多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导致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科研力量也分散,合作机制缺失,使得科研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四、缺乏国际化视野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缺乏国际化视野。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创新,学生的国际化素质不足,无法适应全球化的需求。

五、缺乏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然而现实中社会参与度不高。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骆晓苑清敏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04期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但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以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问题为出发点,提出改革的相应政策建议。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China's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imperative. To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reform.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问题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reform;problem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186-020 引言高等教育体制是涉及高等教育事业机构和权益分配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它主要反映了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良好的互动机制,且这些方面会对高等教育体制产生巨大影响。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它必须与政治、经济等体制协调发展,不能超前或滞后。

中国高教大众化进程中制度两难之抉择

中国高教大众化进程中制度两难之抉择

中国高教大众化进程中制度两难之抉择
张铁明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05(000)019
【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走到一个非常的时期,国家已经定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在目标、速度、进程、效率上要求很高,却制度准备严重不足的现实落差。

一个是高目标,一个是制度不足,因此产生的问题就很尖锐。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改革?在此略谈一二。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张铁明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走出社区的迷思: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的两难抉择 [J], 黄锐;文军
2.灵活性与安全性的两难抉择——OECD国家就业保护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J], 方浩
3.中国票据"真实贸易背景"原则与"无因性"原则两难抉择的剖析 [J], 薄岩
4.中国高教大众化进程中制度两难之抉择 [J], 张铁明
5.自由与责任的两难抉择
——李安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探究 [J], 谢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钱老之问”

浅析“钱老之问”

浅析“钱老之问”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老之问”总结出了我们当今社会教育存在的最为本质的问题,但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很多人将此类问题归结为学校教育的模式方法之上,很少有人对国家需要和学生心理之间进行细致的研究。

本文从新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从国家需要和学生爱国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诱导学生自强不息的努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钱老之问”;国家需要;学生心理;创新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老之问”总结出了我们当今社会教育存在的最为本质的问题,但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之中得出一些有关解决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内在因素,以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历史回顾经过大量的文献参考可以得知,在“钱老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民族危机的时刻,我们的国家需要整个民族的努力和奋斗,这样才能改变受人欺凌的社会现状。

所以,在解放前后,我们国家涌现除了各类不同的人才。

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在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变革。

刚开学习近代工业工业技术,然后专业为医学,最后又弃医从文。

其中的每一步转变都与国家的需要不可分割。

起初他觉得国家需要在工业技术方面需要发展,这样才能不被外国欺凌。

然而,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他发现我们国人在体质方面有大的缺陷,所以转而学医。

可是当他在现实中发现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才是最为值得关注时,便毫不怀疑的弃医从文。

这需要一个人拥有很大的勇气,没有很大的动力是很难改变的。

鲁迅先生做到了,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大于一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最近的一部反应国家发展道路艰辛的电视连续剧《国家》,在其中介绍了很多的为国效力的伟大的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们在国家的需要之下,为了国家的进步与前进,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我国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我国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我国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作者:潘民辉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年第1期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事关民族的兴旺、人民的福祉和祖国的未来。

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客观地说,目前的城乡教育离国家发展的需要、离人民群众的期盼仍还有一定的差距,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很重,“择校热”持续高烧难退,学生压力大,家长也非常无奈。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教育发展不公平。

教育改革处于骑虎难下、举步维艰的境地。

一、观我国教育的现状,不难看出教育体制改革难的原因(一)我国选人用人的标准是重学历、重名校。

这就导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都要上一个好学校,而且许多家长达到不惜血本的地步,以此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在中途被淘汰,并最终在终点胜出,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一个好的单位。

以便“十年寒窗苦”,最终金榜题名,并师出名校,一路青云直上。

(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无论是好的大学还是好的中小学,不但硬件设施齐备,而且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都明显优于其他学校,尤其是城乡学校之间这种差距特别大,学生“择校热”又进一步助推拉大了这种差距。

(三)好的学校各级领导重视程度高,各种投入大,从而社会知名度不断攀升,社会需求越来越旺,学校由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了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

二、我国教育体制怎样改革?怎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如何才能促使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优质教育?如何才能使我国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大批高精尖的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实施网络和多媒体教育,通过信息化、多媒体等手段,尽快打破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的现状。

(二)要改革现有教师职能分工,尝试让全国最优秀的教师成为授课教师,专职授课;其他教师为辅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日常管理等。

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及其实现

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及其实现

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及其实现
钱军平
【期刊名称】《重庆高教》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不均衡的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表现为高校分布以城市为中心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不平衡等方面。

城市的辐射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教育资源却更为垄断和集中,从而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自然现状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者并存”的观念难题,同时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后者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刻理解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是成功把脉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总页数】5页(P7-10,6)
【作者】钱军平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长江师范学院,40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J], 胡龙宇
2.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 [J], 钱军平
3.试析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病症、病因及其对策 [J], 高山奎;刘艳
4.当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困境浅议 [J], 王云权;孟国强
5."双万"背景下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双重使命的实践路径 [J], 田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难点问题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难点问题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难点问题
李鹏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3)001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难点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李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9.21
【相关文献】
1.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J], 王瑞
2.深化水利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J], 杨增文
3.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J], 刘光弟
4.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J], 刘光第
5.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难点问题 [J], 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34,No.52 0 1 3年1 0月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Oct.2 0 1 3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在两难之中钱民辉(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自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逐渐进入深入和深化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和深刻的变化,由此而带来的不适应和不协调迫使高等教育体制非要改革不可。

可以说,1985年以来既出台了专门的政策,也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但实践中所进行的体制改革至今还是没触及到其原有的本质或核心。

究其原因,本文做了探讨,先从历史文献检讨荟萃前人研究,再从两难困境分析并提出脱困之道,最后根据“协调三角”模式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思路和可能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两难困境;协调三角;独立法人制度;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3)05-0035-08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深化时期。

因此在今天来看,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和深刻的变化,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却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也因此与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

这种不适应性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办学体制上的单一和僵化;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过于集中;单一的政府拨款投资体制;统一考试统一招生制度;内部管理体制的行政化。

正是由于这些表现在体制上的不适应性,最终已经形成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于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出现了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并存体制;管理权、招生权的适量下放;毕业生计划分配制度取消等等体制上的变化。

但高等教育体制核心的机制并没有真正改变,在许多方面依然执行的是中央政府计划经济体制的功能。

面对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内部,特别是由高校发起了改革行动如“引进市场机制”、“人事制度改革”、“自主招生”、“去行政化”等等。

这些改革举措虽然可以看做是直接挑战着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但统观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局部的、小规模的、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甚至碎片化的一种由下向上的改革浪潮。

由于在高校内部也不能形成共识,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引发高等教育整体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更何况,高校内部进行的改革行动从一开始就处在两难之中,难以达鹄。

为何两难?本文拟从两两关系中予以分析,并对如何走出两难、改革应当怎样走作了具体分析和建议。

一、历史文献及历程回顾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历程及研究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的研究对应于计划经济时期;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的研究对应于改革开收稿日期:2013-08-15作者简介:钱民辉,山东单县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放及经济转型时期;21世纪初至今,第三阶段的研究对应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历史阶段。

建国初期的任务和研究主要围绕着如何改造、接收旧的高等教育和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方面。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这一时期被定性为是具有革命性的,把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受欧美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毒害的旧的高等教育,彻底转变为工人阶级思想领导的、适合国家建设需要的新高等教育。

1953年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建设的时期,新高等教育也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

于是,从高教体制上和学科专业分布、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取法于前苏联,逐渐形成了党政领导下的高度集权的计划指令式的高等教育体制①。

纵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人们对建国以后17年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充分肯定的,因为它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是高度吻合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也确实为全社会输送高级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之后的“文革十年”是高等教育体制被破坏和遭受重创的时期。

这十年人才断代、学科断裂、学术断层和高等教育被横加改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第二个阶段后期大学学科的恢复和重建,以及高考制度恢复中直接显现出来,也对人们改革开放的思想和观念带来了束缚和顾虑。

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作为第二个历史阶段。

在此阶段初期,除了恢复学科重建和继续完善高考制度以外,为了解除人们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束缚和顾虑,教育界在思想理论上陆续开始了史称的“六大讨论”。

其中就有关于教育的本质和属性的讨论,对此的讨论虽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当时有人大胆提出了教育不仅是上层建筑,而且也是生产力的观点。

这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也因其顺应当时社会改革的大方向,而被人们接受。

后来,人们在研究中也集中爆发了高等教育体制如何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议题,甚至提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口号。

当然,高等教育这一改革或转型绝非易事,毕竟大多数人是充分肯定了计划体制前17年的做法和成果。

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两难的选择:高等教育体制是恢复与重建的问题还是直接转型的问题。

对此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内部意见分歧,各持己见,形成了保守复原派和改革转型派。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再加上前17年高教经验不足以说明问题,旧有的高教体制已经暴露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等等问题。

因此,在政策上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在研究上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反映出改革的倾向和决心。

诸如,高等教育也是生产力研究、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直面供需关系的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周期的研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②。

可以说,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有重大的突破,通过市场化理论论证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必要。

但从实际来看现行体制并没有触动多少也没有做实质改变,高等教育依然是政府主导的计划模式和集中式管理体制,这可以在90年代末期的两次大的变动中,如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高校扩招和大学再次重组形成巨型大学的行动中再次证明。

21世纪初至今可以看作是第三个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结构变动或波动最大的时期,许多院校完成了再次重组并形成了“综合大学”的发展趋势。

当然,这种综合大学的趋势主要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意志,虽然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多方面冲击着高等教育体制,但对高等教育的规划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看还是中央集权的体制在发挥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

有研究指出,这一时期虽然宏观管理体制仍然是集权的,但完成国家对大学的再次重组后,中央政府对大学有了适度的放权和更大的资源支持。

继“211工·6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①②马叙伦.五年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J].人民教育,1954,(10);张健.略谈高等学校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成就和问题[J].人民教育,1955,(2).王零,蒋学模,武栢麟.高等学校与生产力[J].红旗,1979,(8);肖灼基.应把教育看做生产部门[N].人民日报,1980-02-02;李守信.人才需求预测与教育发展规划再认识[J].高等教育未来与发展,1987,(4);冯景龙,温良,李立.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高等教育面临着向‘需求导向’结构的转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8,(1);孟翔君,魏爱华.我国高等教育周期性波动研究[J].教育研究,1996,(11);董伶俐.经济周期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江海学刊,1997,(6);蒋鸣和.抑制需求还是扩大供给[J].上海高教研究,1998,(4);戴晓霞.市场导向及其对高等教育之影响[J].教育研究集刊,1999.42.233-254;朱国仁.高等教育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296-304;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程”之后,“985工程”开始对重点大学重点支持,这样,新的高教资源配置格局开始了重新分配,新的目标如建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新的评估机制正在形成。

不管怎么看,大学国家化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在现阶段是不可改变的,于是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到了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

如北大率先进行的内部新的人事制度改革不仅在内部掀起波浪,冲击着原有的制度,而且确实在海内外大学中掀起了大学体制改革的讨论。

有人说这是大学内部市场化的尝试,诸如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大学教师实行竞争上岗,目标责任制以及打破教师终身制等都预示了改革的动机和决心。

①这场改革由于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不匹配,虽没有流产,但也向原来的制度做出了让步和妥协。

人们称这场改革是“拉皮筋”,拉起后又不得不缩回去了。

由于这场改革直接涉及的是人的利益问题而不是体制问题,所以和者甚少。

紧接着第二波是自由主义教育理念支配的通识教育复活,由北大发起各大学相继建立了通识教育学院;接着是大学自主观念驱使下的“自主招生”,由最初的小规模自主招生后来慢慢地扩大到大学招生联盟,这种势头大有挑战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

也因为对高等教育体制———高考制度形成了较大的威胁时,在教育部的压力下,各大学联盟最后也不得不声称自主招生并不会取代统一的高考制度,只是一种补充或小范围的多元化策略,于是这种自主才得以继续。

最近又开始的第三波大学内部改革,人们将注意力放到了行政化问题上,因为行政化干预了甚至控制了大学的自主自由的特性和学术的民主化,甚至有人提出了大学“去行政化”的口号和教授治校的自由大学理念。

②但不管怎么说,高等教育要进行体制改革不仅是在外部还是在内部确实存在着两难困境,之前所进行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因没有处理好这种两难问题而陷入困境。

因此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有一种理由或许是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时机还不成熟、共识还没有达成,对于体制来说,破是容易的,但立什么、怎样立尚不清晰。

二、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在两难之中从上述文献和实际的历程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大的改革如结构与规模的变动总是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发起的,由高校发起的改革总是小规模的边缘性的和修修补补的。

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从来就没有触动过体制这个核心的东西。

这个核心的东西也正是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之所以是难点,改革要面对一种两难选择;之所以是重点,主要是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关全局。

从下面的几对两两关系中便可以看出。

(一)集权与放权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体制基本是中央集中管理,地方主要是从人事和政治方面参与、配合。

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基本没有办学的积极性,也没有从地方经济需要着眼参与高等教育的意识,暴露出一些人才与当地经济建设供需上的矛盾,和地方政府对当地高校支持不利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