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诗歌鉴赏题讲评课》案例分析
诗歌鉴赏讲评课(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方法总结)三疑三探学案
[“三疑三探”学案]学案《诗歌鉴赏讲评课(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方法总结)》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时间:2015年 9 月 8 日学习目标1、纠正错题,剖析答案,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引以为戒,对答案进行“正误纠偏”2、提醒学生答题基本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做题方法,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3、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纠正错题,剖析答案,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2、通过得分率低题目的讲解,把握做题的方法规律。
3、鉴于出题角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
一、导入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难),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二、考点聚焦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规律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主观题)为主,分值固定为11分。
二、设疑自探(回顾诗歌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点)1、古代诗歌按照题材如何分类?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情诗等2、意象、意境的含义意象通俗说就是指融入了作者感情的物象;意境通俗讲来说就是意象或者意象组合所营造的境界。
3、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夸张、对比、用典、设问、反问、借代、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很少用)、双关(2)表达方式:①记叙、②议论、③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区别:托物言志,整首诗只写所托之物;借物抒情(喻人),物只是诗歌内容一部分)】、借事抒情、④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表现手法户:烘托渲染(诗句内容多为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衬托(正衬、反衬——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抑扬结合、悬念、伏笔、铺垫、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借古感叹昔盛今衰,时世变迁——咏史诗:写到了古人、古事、古迹)、对比三、解疑合探小村①梅尧臣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②为门。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是一种追求美与情感的文艺活动。
通过对诗歌的审美、理解与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体验其中凝练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诗歌案例,探讨不同主题下的诗歌形式与表达方式,以及如何进行鉴赏与解读。
案例一:《登鹳雀楼》白居易的《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作者登上鹳雀楼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现了他对国家兴衰的深情思索和身临其境的触动。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来突出表达对于大自然瑰丽壮丽景色的赞叹,同时利用“白”、“黄”两个颜色的象征意义,暗示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接着,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一句,把目光转向了辽阔的国土和悠长的历史,其间给我们一种开阔胸怀的感受。
紧接着的“更上一层楼”则显示了作者对于追求卓越和超越的态度,它可以解读为对于人生追求的积极寄托。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白居易细腻的语言和描写,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于国家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这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相结合的诗歌表达形式,使得整首诗既凸显了作者对于壮丽景观的独到观察,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思考。
案例二:《登高》现代诗人海子的《登高》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现代诗歌。
整首诗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者,通过对于登山的描写,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情感抒发和心灵追求。
首先,“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开篇就巧妙地传递出了一种悲凉与不安的情感氛围。
通过“风急”和“天高”的形容词修饰,使得整个景象更加壮丽,也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胸怀的宏伟。
其次,诗中出现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一句,以青山和东流为隐喻,既寓意了人生的起伏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同时也继续了海子以山水景色抒发情感的传统。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情感的宣泄。
整首诗词音韵优美,用词独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索和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与颂扬。
综上所述,鉴赏诗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包括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结构和情感内涵等方面。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案例分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案例分析在高三语文学习中,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提高对诗歌美学的认知,丰富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三首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为例,展开对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曹操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标题,表达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通过诗歌形式的表达,使得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情感愈发真切。
这首诗以描绘独特秀美的桂林山水为主线,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展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敬意。
首先,诗人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在有限的文字中展现了浩渺壮丽的自然景观。
例如,诗中描绘了“半岩不让桥梁进”,形象地捕捉了桂林山水独特的地貌特点,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具有直观的感受。
其次,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明月”与“好风”两句表达了他对桂林山水的沉迷之情。
这样的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贴近人们的情感体验。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感叹句、夸张手法等手法成功传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透过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喜爱之情的真挚。
同时,通过诗中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获得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增添了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
案例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写景手法为主,通过对江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的情感。
这首诗中以鹳雀楼为视觉切入点,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写,描绘了江边秀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所产生的情感。
诗中的开篇表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绘,形成了一幅自然景观的画面。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高处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递了对知识和追求的渴望。
这样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进步和抱负的情感。
通过《登鹳雀楼》这首诗,王之涣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江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的向往。
同时,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得到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人类永恒追求的感悟。
诗歌分析讲解教案范文模板
一、课题:《(诗歌名称)》诗歌分析讲解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及诗歌类型。
2. 熟悉诗歌的基本格律、韵律及修辞手法。
3. 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意象及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解读诗歌,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结构分析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意象的把握、主题的挖掘。
2. 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情感的表达、主题的深化。
五、教学课时:()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粉笔、诗歌文本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诗歌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初读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细读1. 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 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起承转合,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布局。
(四)精读1. 深入解读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2. 结合诗歌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价值观。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实意义,如: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
2.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六)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一)诗歌名称(二)作者及背景(三)诗歌类型(四)诗歌意象(五)修辞手法(六)诗歌结构(七)诗歌情感(八)诗歌主题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案例分析实例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案例分析实例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言艺术的精髓。
通过对于诗歌的鉴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高中生常见的语文课内诗歌进行案例分析,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案例一:《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描述了登上鹳雀楼后的景色及心情。
《登鹳雀楼》中呈现了作者眼前的壮丽景色,却透露出王之涣内心的种种感慨。
第一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瑰丽的自然景观,而第二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隐含着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从形式上看,诗歌采用律诗的格式,充分表达了王之涣对山水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追求的热忱。
案例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通过写一位在静夜深思的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静夜思》细腻地刻画了一位流亡异乡的人,正值初秋、夜幕降临时,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首句“床前明月光”的意象直观地展示了深夜的景象,而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很好地揭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使人们感受到离乡背井的辛酸与彷徨,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案例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写草原送别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其别开生面的写作方式和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诸多读者。
它通过描绘古原的风光、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以及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
诗中不仅充满了对友情的怀念,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
诗歌中融入了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思考,通过多种手法创造出诗人独特的韵味。
案例四:《登陆沙·醉寒轩》-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词作,以辽阔广袤的河山和豪情壮志的倾吐描绘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登陆沙·醉寒轩》以其豪放派的风格,展示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乡土乡愁的深沉情感。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辽阔,词中充斥着豪情万丈的情感表达。
初中语文教材诗歌鉴赏的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诗歌鉴赏的案例分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的诗歌作品,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鉴赏。
案例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中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以豪迈的意境和优美的辞章,展示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学生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案例二:《悯农》《悯农》是中国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社会关怀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劳作和贫困生活,作者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珍惜。
案例三:《静夜思》《静夜思》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句式和真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实性和面对困境时的深刻思考。
同时,也能够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放和浪漫主义精神。
案例四:《匆匆》《匆匆》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徐志摩的作品,以其朴实无华的笔调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广为传播。
通过描写快速流逝的时间和人生变迁的无常,作者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忧伤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学生们通过阅读这篇散文,可以深刻理解时间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鉴赏涵盖了不同朝代和风格的优秀作品,通过学习这些作品,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文化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诗歌鉴赏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
总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实例解析
诗歌鉴赏实例解析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实例解析,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详细分析几首经典诗歌,读者能够提高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章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首先是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的介绍,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解析,最后总结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提出一些建议。
一、诗歌鉴赏基本概念和背景介绍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与散文和戏剧不同,它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诗歌的鉴赏是一种对诗歌进行细致解读和理解的过程,旨在揭示其中的表达、情感和意义。
诗歌鉴赏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但它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传统和方法。
二、诗歌鉴赏实例解析1. 实例一:李白的《静夜思》《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的形象来增强读者对寒冷季节和思乡之情的感受。
2. 实例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
通过诗中饱满而激情的语言,海子将壮丽的海岸线与渴望自由的内心相结合,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局限的反思。
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以简短却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示了作者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
三、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建议诗歌鉴赏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诗歌鉴赏,读者可以提升自己的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加深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1. 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
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中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和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2. 关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诗歌常常使用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语言表达,同时还有独特的行数和押韵规律。
诗歌鉴赏测试卷讲评课说课1
诗歌鉴赏测试卷讲评课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伊宁县二中的语文教师陶竞飞。
我今天要说课的课题是《诗歌鉴赏讲评课》。
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结束后专题测试的讲评课。
专题结束我按照诗歌的类别进行了两次测试。
测试是检测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找学生知识和能力缺漏的重要手段。
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试卷讲评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考了两次,按照常理这两次测试要用两节课讲评。
但是,我仔细分析了学生出错情况,发现学生的错误类型包括个别学生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的简单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属于理解不当的问题。
我认为这三类问题只有第三类问题有必要在上课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
因此,我通过对学生问题的归类,不同层次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一课时就完成了。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试卷讲评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做诗歌鉴赏题得思路,并能规范答题。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拨。
四、说学习的过程:(一)学生课前自主学习:1、认真分析试卷,结合老师评分和评语,看看自己的失分点是什么。
2、试改错题。
步骤:再次审题,明确考点,再读全诗,回忆所学知识,进行修改。
3组内交流,看看自己失分较多,比对得分较高同学的答案再次体会自己的失分失在哪里。
(二)课堂合作学习内容:1:学生汇报订正情况及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2:点名学生念原来的答案和自改后的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及修改的理由,其他同学评说、补充。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基本统一意见之后,学生自己规范答题。
(三)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1、教师批改试卷后对一些典型的问题写出批语,作出提示帮助学生订正。
2、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上教师适时引导、归纳、总结。
(四)当堂训练学生的错题得到订正之后,教师布置与大多数学生错误相近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方面检查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巩固课堂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技巧。
2. 学习并分析一首经典诗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20分钟)1. 介绍经典诗歌,并简要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阐述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韵律、押韵、节奏等。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结构和形式,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30分钟)以一首著名的古诗为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示不同理解和观点。
四、思考探究(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提炼诗歌的精髓和内涵。
五、巩固提升(20分钟)1. 学生自主分析一首新的诗歌作品,运用课堂学习的鉴赏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必要的互动和评析。
3. 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六、总结(5分钟)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强化对诗歌鉴赏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诗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设计合理,学生积极参与,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此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小学语文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教学设计背景和目标诗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诗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教学内容为一首经典诗歌《静夜思》。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在宁静的夜晚思考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抽象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创设情境,引入学生对夜晚的感知。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音乐让学生进入夜晚的氛围。
Step 2 导读(10分钟)通过导读《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Step 3 诗歌鉴赏(20分钟)1. 逐句理解:分段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并展开讨论。
2. 意境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描述,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听诗音乐:播放配乐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增强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2. 分角色朗诵:将诗歌分成若干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诵,体验作者心境。
Step 5 创作活动(20分钟)1. 模仿创作:请学生按照《静夜思》的格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夜晚的感受。
2. 分享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增加互动和表达的机会。
Step 6 总结反思(10分钟)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鉴赏的体会并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思路。
四、课堂评价与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等方式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对《静夜思》的感受和理解。
诗歌鉴赏讲评
贾岛《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杜甫《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柳永《雨霖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杜牧的《山行》 :
五、合作探究,讲解提高 1、总结此类鉴赏题解题的方法。 通过上述练习总结写景的方法有哪些?或者从哪些角度写景?
景物描写的有哪些作用?
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8 分) 1、《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开头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2、本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储光羲《咏山泉》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课型:复习课
设计者:
使用时间:
教学过程
高考真题研习 咏山泉 储光曦(2011)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对语言的赏析,也是对技巧的赏析,再具体一点实际是与对景物描 写的方法的考查有关。所以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是“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 相关习题: 长安晚秋 赵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云物:云雾。 ⑴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一、做题情况简要分析: 得分情况统计:(总分 24) 得分 班级 八班 九班 优秀学生名单: 二、明确答案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阐释每句话的含义。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得分率低题目的讲解,把握做题的方法规律。
三,教学难点:鉴于出题角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分析试卷特点这份试卷包括了2011年四个省份的诗歌鉴赏真题,题目涉及鉴赏题目一般会考到的几个方面,如作品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形象特点、语言赏析等。
通过这份试卷,可以相对全面地向学生补充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试卷讲评让学生分小组,交换评阅试卷,对照自己的答案,以及教师公布的正确答案,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提升自身鉴赏水平。
请学生代表列举同学们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请同学讨论自由发言,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应如何提升答题水平,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学生在做题中表现出的问题有:答题技巧欠缺。
需要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感悟,教师随时补充、点拨;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有局限性;鉴赏术语积累不足,下笔时没词可用。
平时训练中应该注意自己积累,老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
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感受诗歌创造的意境。
(三)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
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诗歌是一种以美妙的语言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它以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精练的语言和意象塑造,展现出作者独到的感悟和丰富的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来深入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分析:《静夜思》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古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深夜思念故乡的画面展示了对亲情和思乡情感的深沉表达。
首先,在诗歌的题目《静夜思》中,作者用简洁的词汇表明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唤起了读者内心对夜晚和寂静的联想。
诗歌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照耀在床前,展现了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这一景象与标题的“静夜”相呼应,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者的思绪之中。
之后,“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构建了一种想象的空间。
读者能够感受到月光如霜的清爽感,同时也陷入到对现实和梦境的迷惘之中。
这一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诗意和抒情性。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通过使用“举头”这一动作词,诗人传递了一种仰望天空的姿态和对自然界的崇敬之情。
与此同时,“望明月”又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通过使用“低头”和“思故乡”这两个动作词,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在深夜特别强烈,在孤寂的环境中,记忆更加清晰,对家乡的眷恋也更加深沉。
通过对《静夜思》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通过标题和开篇的语句来把握作者的意图。
其次,要注重诗歌的形象和意象,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比喻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要细致入微地分析诗句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探究作者的用词和句法结构对诗歌的意义和美感的影响。
总结起来,《静夜思》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情感。
诗人通过对夜晚、月光和故乡的描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唤起了读者对远方和亲情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歌赏析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歌赏析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歌赏析教学案例分析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感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诗歌赏析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诗歌赏析教学。
案例背景学校:某小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能正确理解并背诵诗歌。
2. 能从诗中感受美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能初步理解诗歌创作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教材:五年级语文课本第一册,课文为《蝴蝶》。
教学步骤分析1. 导入引导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等工具,展示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蝴蝶的外观、栖息地等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播放蝴蝶翩翩起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蝴蝶的优美姿态。
2. 诗歌朗诵选择朗诵者,要求其声音洪亮,语调自然。
朗诵时注意把握节奏、语气和情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3. 理解诗歌将诗歌分成几段,每段都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读懂并回答。
例如,“第一段诗中的‘云端’指的是什么?”,“这里说的‘游舍’具体指的是哪里?”等。
通过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诗歌,提取关键词,分析诗歌的基本意思。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性、节奏感等方面去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形式。
5. 感受诗歌情感针对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6. 融入创作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诗句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例如,要求学生写一首关于春天和鸟儿的诗,引导他们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了知识,增加了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赏析,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并改进。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实施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实施研究诗歌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备课教案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某小学一年级《春晓》教学案例为例,对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案例分析与实施研究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 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对《春晓》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2. 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诗歌,对自然景物产生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面向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物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例如:“你们最喜欢春天的哪些景物?”、“你们在春天里有哪些快乐的事情?”等等。
2. 诗歌鉴赏教师领读《春晓》这首古诗,并解读古诗的内容和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调和韵律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
3. 表达与创作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情感,可以采用写诗、画画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诗歌朗诵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内部的诗歌朗诵活动,并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全班朗诵。
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5. 总结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正面的肯定和激励。
四、教学评价教学案例的实施是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过程,通过观察评价教学的效果可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诗歌的兴趣确实有了提高,也对春天的美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和朗诵活动,学生也增强了合作和团结的意识。
然而,作为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诗歌鉴赏环节中,教师的解读和引导还有待提升,有时候过于注重感受而忽略了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语文老师上好诗歌鉴赏课的例析
语文老师上好诗歌鉴赏课的例析作为一名教研员,我经常深入到学校进行听评课。
在一些中职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一些特点。
例如,他们的学习热情蜻蜓点水,学习兴趣此起彼伏,学习态度随心所欲,很难把控住自己的行为习惯。
因此想要吸引中职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授课教师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刺激,从而才能掌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
我以沈阳市旅游学校李明浩老师的一节诗歌鉴赏课为评课案例,来探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具体地说就是用怎样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学习中的个性与智慧,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智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呢?《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诗歌鉴赏课《再别康桥》的授课班级是中职二年级旅服专业高职班的学生。
学情是学生对诗歌接触少,语言积累弱,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
所以授课老师想着重通过朗诵的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综观李老师教学的全过程,她所展现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优雅浪漫。
她精心地运用了“影、音、画”等教学手段为学生们创设了《再别康桥》的优美诗境,让学生们在“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悟其情”的氛围中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先生一起徐行缓步在康桥的情愫之中。
针对李老师这一节《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课,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以此来探究如何打造一节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语文课堂。
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案
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案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一、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刻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
赏析古代诗词既能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也能体味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古代诗词的赏析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古人诗词之美。
二、李白《静夜思》的赏析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短诗之一,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乡的情感。
首句以“床前明月光”开头,通过描绘床前明亮的月光,给读者一种宁静和朦胧的感觉。
同时,诗人还用“疑是地上霜”形容月光的亮度,进一步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清冷。
第二句则是诗人抬头仰望明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神往之情。
明月作为汉族民间文化中对故乡的象征,诗人借由望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低头思故乡一词也是对故乡的一种向往和眷恋。
通过对《静夜思》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词以简洁、意象明确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诗人的思维与情感,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赏析下面是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具体赏析。
《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是元宵节夜间赏花燃灯,歌舞欢庆的场景。
第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描写主人公东篱采花后斟酒,手中袖中散发着花的香气,暗合了热闹佳节。
第二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和忧愁。
西风凋碧树,凄凉感犹。
主人公在高楼上独自远眺,望着天涯边际,感叹着自己的飘泊和孤独。
最后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展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
主人公宁愿等到衣带渐渐宽松,也不会后悔为了爱情而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憔悴。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案标题: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案教案题目: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教学时间:1个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诗的特点:用词简洁、意象深远、语言韵律等;2. 介绍诗歌的分类:抒情诗、叙事诗、咏史诗等;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押韵、对仗、形象描写等;4. 引导学生品读一首经典诗歌,从诗歌的语言特点、韵律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5.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问和探究,发现诗歌的美和独特之处。
三、诗歌鉴赏实践(15分钟)1. 按小组分发不同主题的诗歌,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鉴赏,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表达主题的方式等;2.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认为最有感触的诗歌进行分享,并理解其他小组分享的诗歌。
四、诗歌创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以既定主题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让部分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诗歌,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反馈;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在家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朗读,并写一篇感悟;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准备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不仅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培养了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诗歌鉴赏和创作中,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堂《诗歌鉴赏题讲评课》案例分析
作者:戴冰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1期
一、案例背景:
诗歌鉴赏是语文卷的一大难点,能力层级为E级。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有两点: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从近年各地高考试卷及各地的模拟试题的诗歌鉴赏题来看,有的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
笔者在一次模拟考试的阅卷中发现学生此次模拟题的该项得分不到25%,在筛选学生有代表性的答案后,笔者上了一堂《诗歌鉴赏题讲评课》,通过剖析学生的错误答案,总结学生常出现的错误类型,提醒学生答题的基本注意事项。
二、案例:
《高考古诗鉴赏题失误例析》教学案例
【考纲要求】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剖析答案,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引以为戒,对答案进行“正误纠偏”,提醒学生答题基本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例题及学生典型错误答案展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鬲溪梅令
姜夔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
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
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
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
翠禽啼一春。
(1)“粼粼”“盈盈”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分)
病例1.重复,起强调作用,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0分)
分析:考生为了能够拿到分数,把能够想到的作用不加分析的全部写上,殊不知,尽管其中能够涉及到评分标准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在如今的高考评分中也是拿不到分的。
归纳常见失误一、漫无目的,堆砌术语。
病例2.运用叠词,读起来琅琅上口;也增强了诗句所要表达的语意效果。
(1分)
分析:这一答案似乎已经从形式、内容两方面回答两个叠词的作用,但学生对内容方面的作用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涉及文本,而此种答案亦可以成为“万能答案”,任何题目都可套用。
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本题内容方面的作用要结合“粼粼”“盈盈”在词中具体的作用回答。
归纳常见失误二、浮于表面,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琅琅上口,有音节美。
(1分)前者表现碧波滔滔的情景,表现与梅花隔开的遗憾心情;后者表现女子美好的身姿,借此比喻寻找中的梅花(1分)。
(2)本词通篇借花喻人,其中亦有以人喻花,请具体说明。
(4分)
病例3.借花喻人,借花对春风归去的担忧,表达自己无处寻找精神寄托的担忧;以人喻花,把人比作花,表现作者对春的眷恋、对春的渴望。
(0分)
病例4.本词将花比作人,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又将人比作花,如同花的美好、高洁品质。
(0分)
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
如由“春”只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看到“梅花”就只想到“志趣高洁”,这就是典型的以基
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
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
归纳常见失误三、脱离文本,盲目拔高。
病例5.开头以描写梅花暗喻作者思念之情人。
(2分)
病例6.上阕中“玉钿”是人所佩戴饰物,以此用来代人,词人此处将人喻花。
(1分)
分析:本题是要求具体分析如何“以花喻人”和“以人喻花的”,答案应该涉及到两方面,同时要分析出以什么花喻什么人,怎么以人喻花,喻什么花等几方面,以上两个答案都只涉及其中的一方面。
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参考答案:通篇以梅花喻恋人(2分);“玉钿”与“盈盈”本指美女,用来喻梅花(2分)。
归纳常见失误四、只知其一,不及其余。
(3)小序中所说的“寓意”是什么?“翠禽啼一春”一句是怎样巧妙的表现这个寓意的?(4分)
病例7.是伤春惜春之情,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禽鸟啼叫整个春天,春天逝去时,鸟儿不叫了,鸟儿还在,春天已经走了。
(0分)
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
第一问的错误在于脱离文本,无中生有,第二问前半部分,考生仅翻译了“翠禽啼一春”一句,而未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
“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归纳常见失误五、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8.寓词人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翠禽啼一春”表明朝中奸臣当道,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愁快与无奈。
(0分)
分析:题干的要求是问“怎样巧妙的表现”,考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
“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
然而,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
归纳常见失误六、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抒发缠绵悱恻的怀念恋人的感情(2分)。
以乐景写悲情(1分),以美丽的春光衬托出寻梅花(恋人)不见得失望之情(1分)。
(二)总结常见失误:
(三)提醒鉴赏抢分技巧:
1.审题准确,切忌答非所问。
2.结合主旨,联系具体内容。
3.答题具体,切忌罗列术语。
4.谨慎下笔,理清答题思路。
(四)课堂训练:
08【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五)课后练习:
07(安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本着正误纠偏的原则,对学生的多元化的答案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走出只追求答案的多元,只追求独到的见解而脱离文本理解的误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
本案例按照“呈现错例,学生评分——正误纠偏,方法指导——当堂训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安排教学。
这样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还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兴趣;二是在“纠”他人错答案的过程中感悟得分和失分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努力方向,积极地增强了复习效果。
三是,指导方法后当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练习,可以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可以积累并内化相关知识。
四、案例反思:
(一)关于诗歌的理解: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诗歌,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了学生常犯的错误类型及解题的方法,对于诗歌的理解的方法指导不够。
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是必要的,但诗歌鉴赏的方法的指导作用同样不可偏废,要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解题、答题。
(二)关于答题模式化:
诗歌本身灵活多样,设题方法又是多种多样,我们能否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模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模式,下笔时可以有依有据,有模有样。
本节课在这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指导方法时应该具体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