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复习 经典专题讲座 (15)
高考物理热学专题讲座课件
![高考物理热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8ffc5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0.png)
高考物理热学专题讲座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原理。
2. 使学生了解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理解气体压强、温度的微观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概念、气体分子运动论。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物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气体定律演示仪、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制冷等,引出热学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原理。
(3)气体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强与温度的微观意义。
(4)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热学现象的实际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原理。
3. 气体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强与温度的微观意义。
4. 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
(2)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3)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原理。
(3)压强与温度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热学知识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3)结合化学知识,了解热化学反应。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运动学)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运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d5154011ff00bed5b9f31ddc.png)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运动学)一、基本概念l.描述物体是否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2.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观察到物体运动的状况可能不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车厢里自由落下一物体,车厢里的人观察到的是竖直下落运动,但对于站在路边不动的人来说,却是向前的平抛运动.3.虽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是应本着使观测方便和尽量使对运动的研究简化为原则.例如,研究火车的运动,运载火箭的发射等,通常取地球或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为参照物比较简便,当研究宇航器绕太阳运动时,通常取太阳为参照物比较简便.4.平动和转动是机械运动中两种最基本的运动,任何复杂的机械运动都可以看作是由平动和转动组成的.5.在物理学中,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对事物的研究简化,常常采取抓住主要矛盾,暂时撇开起作用很小的次要因素,将事物理想化的方法.这种经过思维加工,理想化的事物,物理学中称为理想化模型.质点、光线等就是一种理想化模型.6.将物体看成质点的两种情况:(1)物体大小在研究的运动中可以忽略不计(2)不考虑物体的转动效应时.7.物理量是根据对物理问题研究的需要,采用科学简明的方法定义的.定义物理量有不同方式,如初中学过的“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是用叙述物理现象的方式来定义的.速度是用“比值”来定义的,即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初中学过的密度也是用“比值”来定义的.8.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汽车朝东开或朝西开,实际效果当然不同,用速度矢量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匀速运动的实际效果,当只考虑运动快慢而不考虑运动方向时,就用速率表示.9.根据实验作出图像,利用图像反映物理规律,是探求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图像较直观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比较方便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必修课本上的图2—6就是典型例子.10.匀速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可以用图像表示.匀速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如图2—1所示,它反映位移和时间的正比关系.从图像中可以看出:(1)根据时间求位移.如图2—l所示,2秒内的位移是20m.(2)根据位移求时间,如2—1图,位移30m时,经历时间3s,(3)根据图线求出速度,如图2—2,v=Δs/Δt=10m/s.匀速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2所示,它反映出速度的值不随时间改变的特点.根据图像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速度的大小及速度不变的特点,而且可以根据某段时间内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求出位移,如图2—2中,3s内位移是斜线所表示的矩形面积.11.表示物理运动规律的图像一般就是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两种,两种图像的区别就在于直角坐标系的纵轴表示的是位移s还是速度v,虽然s和v一字之差,但整个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截然不同的.12.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为矢量,也有大小和方向,它的方向就是位移方向,理解平均速度应注意以下几点:(1)变速运动中,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平均速度总是对应某一段时间(或位移).(2)平均速度大小不叫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指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比值.例如物体从A经C到B,如图,所用时间为t,则有平均速度V=AB/t.平均速率v=(AC+CB)/t.(3)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是有严格区别的,两者的物理意义是不同.v=(v1+v2)/2只运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不运用于一般变速运动.13.瞬时速度:物体在某时刻(或经过某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瞬时速度的方向是沿着物体运动轨迹各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度大小为瞬时速率.在题目中不加特殊说明的速度均指瞬时速度而言.14.加速度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小,加速度也可以很大.15.加速度和速度变化所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速度变化量只表示速度变化大小和方向,并不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所以速度变化大,并不一定表示加速度大.16.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17.运动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描述瞬时速度和时刻的对应规律,速度公式v t=v0+at反映匀变速运动瞬时速度与时刻的关系,用此公式解匀变速运动问题时要注意,在规定了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后,若物体是加速运动,则a取正值;若速度减小,则a取负值.公式中共有四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第四个量,因此要求会将公式变形,在解题时应首先搞清楚物体运动过程,切忌硬套公式,18.v—t图像的意义和用途:(1)可以从图像上读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或某一瞬时速度对应的时刻.(2)判断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可求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3)可求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速度图线和对应的时间轴上的线段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面积表示反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合位移.19.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与时刻的对应规律是运动学的另一个基本任务. 公式s=v0t+at2/2反映了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用位移公式解题.同样要注意物体的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当运动是加速时“取正值,减速时入取负值,2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小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是:v t=v0+at (1)s=v0t+at2/2 (2)由两个基本公式推导的一个有用公式:v t2-v02=2as (3)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v1+v2)/2 (4)注意:(3)式中不直接含有时间,所以用它解决一些未知时间条件的问题很方便.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负取法.(4)式只适用匀变速运动,对于非匀变速运动不能用.2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有用推论:(1)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在 l、2、3、…、ns内位移之比是1:4:9:…:n2物体在第一、第二、第三、…….第Ns内的位移之比是1:3:5: …:(2N-1)(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都相等,即:S N-S N-1=aT2式中a是加速度,T是所取的相等的时间间隔,该式常用于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1)选定研究对象.(2)明确运动性质:是匀速运动还是匀变速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位移方向如何等.(3)分析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草图.要对整个运动过程有个全面了解,分清经历几个不同过程.(4)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公式列方程.(5)统一单位,求解方程.(6)分析所得结果,并注意对结果进行有关讨论,舍去不合理部分.23.用运动学公式解题时,可先进行文字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的关系式,然后进行数值计算.这样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进行数值计算也比较简便.24.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1)巧妙推理:伽利略用巧妙的推理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重力的大小决定的,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阐述.(2)提出假说: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变化相等.(3)数学推理(4)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伽利略采用间接验证;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由此证明小球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改变斜面角度和小球质量结论不变.(5)合理外推:把上述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的情况,这时小球成为自由落体运动,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运动性质.25.匀速圆周运动与匀速运动的区别:匀速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简称,它是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问改变的一种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首先是圆周运动;它的运动方向(即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只是速度大小不变,所以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高中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高中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18a26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a.png)
热学
1 热传导
阐明热能传递的方式与机制,解答热传导方程。
2 热容和比热容
区分物体的热容和比热容,探究不同物体的热特性。
3 热力学定律
介绍热力学的基本定律,解析热力学过程的特性。
光学
1
反射和折射
揭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与折射规律,探索光的传播路径。
2
凸透镜和凹透镜
研究透镜成像的特点和方法,展示透镜调节对成像的影响。
3
光的波粒二象性
展示光有波动和粒子特性,探讨光的奇妙性质。
电学
电荷和电场
研究电荷与电场的相互作用,揭 示电场的基本规律。
欧姆关 系,使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了解并应用串联和并联连接的电 路规律,简化复杂电路计算。
核物理
原子结构
探究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 解原子核物质的属性。
放射性同位素
解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理与 应用,讲述半衰期和辐射风 险。
核反应与核能来源
了解核反应的过程与应用, 探索核能的重要性与潜力。
拓展内容
太阳能和风能
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原理和应用,探讨解决能源危 机的方案。
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增强学 生对物理的实践认知。
高中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 课件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全面总结物理知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核 物理以及拓展内容,一一探究。
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
明白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揭示物体的运动规律。
动量定理
认识质量和速度对物体运动 的影响,讲述动量守恒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行星运动等。
《高考物理复习讲座》课件
![《高考物理复习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43a1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a.png)
3 透镜及光的成像
学习透镜的特性和成像 原理,了解透镜的焦距 和放大倍数。
4 干涉和衍射
5 红外光和紫外光
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如双缝干涉、 单缝衍射和光的干涉条纹。
探索光谱的不同区域,包括红外光和紫外 光的特性和应用。
五、热学
热的基本概念和温度计
学习热的基本概念,如温度、 热量和热容,以及不同类型的 温度计。
4
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讨论能量的不同形式,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并了解能量守恒定律。
5
静力学及弹性
研究物体静止的原因和条件,以及物体的弹性形变和弹力。
三、电学
1. 电荷和电场
探索电荷的性质和 电场的作用机制, 了解电场力和电势 能的概念。
2. 电路及欧 姆定律
学习电路的基本元 件和欧姆定律,掌 握电流、电阻和电 压之间的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 定律
探索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传导和热辐射
研究热能在物体内部传导的过 程,以及热能通过辐射传输的 现象。
六、原子物理和核物理
1. 原子核的 结构和性质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和稳定性,以及放 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2. 放射性和 核能
探索不同类型的放 射性衰变,以及核 能的产生和应用。
3. 反应堆和 核燃料
了解核反应堆的原 理和运行,以及核 燃料在核反应中的 作用。
4. 电子、质 子和中子的 性质和相互 作用
研究基本粒子的性
质,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和反应。
《高考物理复习讲座》 PPT课件
本讲座将带您系统地复习高中物理知识,涵盖物理学基本概念及物质结构、 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与核物理等内容。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c985e08fb9d528ea81c779dc.png)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第一讲 力和运动【考纲要求】1、 深刻理解矢量的概念,掌握矢量的运算的的方法2、 掌握各类典型运动的概念、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3、 深刻理解力与运动间的关系,能熟练应用整体法、隔离法分析物体处在各种状态或过程中物理量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分解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一、 矢量的运算矢量运算有别于标量运算,须注意两者的区别,重点要掌握好矢量运算的图解分析与数学分析(一)常用方法及应用1、平行四边形法——矢量运算的最基本的方法例1:求两分力F 1、F 2的合力变化范围分析:图解分析(展示模型)数学分析:F 合=θcos 2212221F F F F ++例2:将力F 分解为F 1、F 2两分力。
已知F 2的作用线沿OA 射线,与F 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当F 1>Fsin θ时,有两个解B 、 当F>F 1>Fsin θ时,有两个解C 、 当F 1=Fsin θ时,有唯一的解D 、 当F 1<Fsin θ时,无解2、 三角形法三角形法是由平行四边形法变化而来,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比平行四边形法,它有图形简洁、清晰明了的优点。
例3:河宽a ,在离岸边A 处下距离为b 处是悬崖。
水流速度为V ,若在A 处有一小艇要能安全过河,求小艇的最小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例4:河宽a ,水流速度为V 1,在岸边有一小艇过河时对水的速度大小为V 2,若V 1< V 2,则小艇过河的最小位移是多大?若V 1>V 2,则小艇过河的最小位移是多大?3、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多力问题、复杂的运动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5:小船过河,相对于水的划速大小不变,若船头垂直于河岸划行,则经10min可在下游120m处到达对岸;若船头指向与上游河岸成θ角向前划行,则经12.5min小船到达正对岸,据此可知水流的速度是m/s,θ= ,划船的速度是m/s,河宽是m。
高中物理专题讲座
![高中物理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4e456c31ed630b1c59eeb5ce.png)
高中物理专题讲座 第二讲 能和功一 能量、功和功率 1 能量(E ):物体有做功本领的物理量。
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运动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能量形式。
如:机械能、内能、电磁能、核能等等。
当运动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并保持守恒。
这是能量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然界中一个普遍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的单位:焦耳(J )能量是个标量,也是个状态量! 2 机械能1)动能(E K ):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大小:2)势能( E P ):当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时,由于物体间相对位置不同而具有的能。
A.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而产生的。
大小: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它的大小与零参考面的选择有关。
重力是个保守力,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起始与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B.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中学阶段不讨论弹性势能的大小)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机械能 E= E K + E P3. 功(W ):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功是力的作用的一种积累效应(对空间的积累效应) 若物体在恒力F 作用下产生了位移S ,则力F 做的功为功是标量,又是个过程量!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块始终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 )A.若斜面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 ,斜面对物块没有做功221mv E K =mghE p =的夹角与是式中S F FS W ααcos =B.若斜面向上匀速移动距离s ,斜面对物块做功mgsC.若斜面向左以加速度a 移动距离s ,斜面对物体做功masD.若斜面向下以加速度a 移动距离s ,斜面对物体做功m(g+a)s 分析:以物块m 为研究对象,物体受三个力作用——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
若物块与斜面一起向右匀速移动,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而物块的位移水平向右,所以斜面对物块没有做功——A 正确;若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大小为mg ,所以斜面对物体做功mgs ——B 正确;若斜面向左以加速度a 运动,斜面对物块作用力的竖直分力与重力平衡,水平分力所产生的加速度为a ,所以有W=mas ——C 正确;若斜面向下以加速度a 运动,有mg-F=ma ,则F=mg-ma ,方向竖直向上,所以斜面对物块做功W=-Fs =-m(g-a)s 。
高中物理专题讲座课件
![高中物理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c66cb871fe910ef12df8ec.png)
(三)平抛类
(三)平抛类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⑷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 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 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⑸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⑹由描迹法得到小球平抛的轨迹,从轨迹上任何一点的横纵坐 标都可以计算出该平抛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 ⑺若用闪光照相来研究,所得到的照片上相邻小球间的时间间 隔是相等的,利用这一结论和运动分解的知识,可以求小球平抛 的初速度,也可以求小球在任何一个位置的瞬时速度。
(1)被碰小球的位置必须与入射小球等高,其中心与斜槽末端的水
平距离恰好是小球半径的2倍。
(2)由于v1、v1/、v2/ 均为水平方向,且两球的竖直下落高度相等, 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
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
/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OP=m1OM+m2(O /N-2r)即可。 (3)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
⑵利用s1、s2、s3 …可以计算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2-s1、s3- s2 、s4- s3…,如果它们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相等,则可以判定被测物 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利用纸带可以求被测物体在任一计数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v:
如
vB s2 s3
2T
s1
s2
O
A
B
s3 C
利用纸带求被测物体的加速度a。具体来说又有3种方法: ①“逐差法”:从纸带上得到6个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 则
(精)高中物理实验总复习专题讲座
![(精)高中物理实验总复习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f3cecc7502768e9951e738cc.png)
高中物理实验总复习专题讲座电学部分一.高考大纲及说明:二.能力要求(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
(2)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
(3)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4)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思路: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及测量方法1、实验仪器的使用:高考试卷实验部分的第一题往往是针对测量仪器的原理、使用及读数而命题。
<<考试说明>>要求会正确使用的电学仪器有: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以及示波器等。
说明: 要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读数规则,不仅要明确其构造、原理,会读数,还要明确量程的选取规则,正确进行实物连线。
2、读数[典型例题分析]例1. 如图甲是电压表的刻度盘。
若当时使用的是该表的0-3V 量程,那么电压表读数为 V图乙若当时使用的是该表的0-0.6A量程,那么电流表度数为 A甲 乙归纳:读数的基本原则: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 准确值=从仪器上直接读出估计值=对应最小刻度×最小刻度量程 (电流表、电压表通常采用1/2估读法)说明:凡仪器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凡仪器最小刻度不是10分度的,一般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一位,不再往下估读。
例2.图为一正在测量中的多用电表表盘。
(1)如果是用直流10V 档测量电压,则读数为_____V. (2)如果是用直流5mA 档测量电流,则读数为____mA . (3)如果是用×100Ω档测量电阻,则读数为______Ω. [解题分析]由于多用电表的测量项目和量程比较多,而表盘的空间有限,所以并不是各个项目的每个量程都有专门的标度,有些标度就是属于共用标度,如表盘的第二行刻度就是交、直流电压、电流共用的标度。
高中物理综合专题讲座
![高中物理综合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f5af5a8683d049649b6658c4.png)
高中综合专题讲座—物理部分一.交通中的物理思考:结合所学物理知识想想图片中包含了多少物理原理?1.车轮转动(圆周运动)2.反光镜(光的反射)3.动力驱动(牛顿第二、三定律)4.保持车距(匀变速运动)5.发动机(功率、能量转化)6.接受天线(电磁波)7.安全带、头枕(牛顿第一定律)8.充气内胎(气体性质)9.防抱死制动(液压、电磁感应)上海浦东磁悬浮列车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09年2月3日,上海旅游团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著名的胡佛水库大坝27公里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造成7死10伤!斯蒂芬·威廉·霍金和《时间简史》І.知识梳理:(1)牛顿运动定律:a.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b.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收到作用力之后会产生加速度,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对于质量一定的物体,a=F/mc.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2.匀变速直线运动:a=(V t-V o)/tS=at2/2 (V o=0)S=v2/2a (V o=0)S=(V t+V o) t /23.匀速圆周运动:(1)在相等时间内通过圆弧长度相等的运动。
(2)线速度V=S/t=2πR/T(3) 角速度ω=φ/t= 2π/T(4) 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 ω×R(5)向心力:F= ma = mω2R=mV2/R4.功和能:(1)功的计算:W=Fs cosθ(2) 功率:P=W/t= Fv(3)动能:E k=mv2/2重力势能:E=mghp机械能:E= mv2/2 +mgh5.电磁感应:(1)感应条件:闭合回路中有磁通量变化。
(2)感应电流方向:右手定则(3)感应电动势大小:E=BlvП.例题分析:1. 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高中物理知识讲座
![高中物理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d1780021af45b307e8719714.png)
高中物理知识讲座李彬人类今天已经非常轻松地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从古老文明走到现代文明,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二者之间跨越的关键,恰恰要取决于人类认识宇宙的深度。
尽管有许多史前文明都体现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兴趣,但是在四处广汉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器件,大概是表现得最执着的,这里的人以鸟为偶像,鸟的眼睛被他们深深的崇拜, 而他们自己的眼睛更被夸张的塑造,通过对眼睛的延长而求索宇宙的向往。
400多年前望远镜的发明终于让这个愿望实现了。
1.宇宙的结构、形状和归宿人们对宇宙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包括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另一种认为是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和。
《辞海》对宇宙的解释是:宇,空间的总称;宙,时间的总称。
这源于《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这就是说,宇宙既包括无限的空间,又包括无限时间的延续。
关于宇宙诞生的理论很多,比较公认的是大爆炸论。
在一二百亿年前,我们的宇宙刚刚诞生时,是一个温度极高、压力和物质密度极大的混沌火球(不妨叫它“宇宙蛋”)。
所谓物质,只不过是一些光子而已。
然后逐渐形成各种基本粒子,成为现在各种物质的构成材料。
巨大的压力使宇宙急剧地膨胀(即大爆炸),宇宙温度则因膨胀而逐渐降低,物质凝聚成一团团星系云,星系云又一步步分裂,凝聚成一个个恒星,恒星周围的剩余物质又逐渐凝聚成行星和卫星。
这些天体不是分散的,许多恒星聚集成星系,星系又聚集成星系群,进而是星系团、超星系团,还有更大的群体。
这些群体也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区域非常密集,形成“宇宙长城”,有些区域非常稀少,形成“宇宙空洞”。
宇宙天体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泡沫结构”。
有许多证据表明,宇宙还在继续膨胀。
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最远天体,已超过150亿光年,但那里仍然不是宇宙的尽头,宇宙似乎有无限的空间。
不过,多数科学家趋向于认为,“宇宙有限,但无尽头”。
因为如果宇宙确实是由大爆炸从“无”膨胀起来的,它不可能是无限的,只能是一个有限的三维空间,就像膨胀的气球总有一个一定的体积,威力巨大的氢弹爆炸总有一个可算出的影响范围一样。
高中物理知识讲座
![高中物理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eac8cfdb0b4c2e3f562763c1.png)
高中物理知识讲座阿尔山市第一中学刘波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阿尔山市第一中学刘波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实验是物理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
新课标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那么,如何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一、改实验“观看”为实验“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途径。
学生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带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不集中,目的不明确,主次分不清,常常忽略了本质现象,甚至出现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看热闹式的“观看”。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交代实验仪器,装置特点,实验目的和原理之外,更应向学生提出观察的重点和方法,应教给学生“看什么,怎么看”,并且对每一项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观察程序和内容,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水平、经验和操作技能上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做测定小灯炮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实验顺序进行观察,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电路图的特点,并及时提出问题,如滑动变阻器有什么作用?实验中电压表与谁并联?调节滑动变阻器后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当灯炮两端电压恰等与其额定电压时它的亮度怎么样?如果实际电压不等于额定电压,它的功率是大是小,灯的亮度相不相同?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关键时刻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只有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才能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这样就会把积极思维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中,变“看热闹”为“看门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不少演示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即使看得到,但由于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造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辅导的讲座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辅导的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2fed8b6a10661ed9ac51f325.png)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辅导讲座目录第一讲:力学 (1)第二讲:电磁学 (13)第三讲:光学 (28)第四讲:现代物理 (32)第五讲:实验 (35)每讲大致包含重要概念和规律、重要研究方法、基本解题思路等容。
第一讲:力学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即:力,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和波,功和能,动量和冲量,等。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一)重要概念1.力、力矩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其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作用时,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物体间不一定接触。
力是矢量。
力按性质可分重力(G=mg)、弹力(胡克定律f=kx)、摩擦力(0 <f静< f max、,f =μN)、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可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对于各种力要弄清它的产生原因、特点、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具体效果。
力矩是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原因。
力矩M=FL通常规定使物体顺(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为负(正)。
注意力臂L是指转轴至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质点、参照物质点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平动的物体一般视作质点。
参照物指假定不动的物体。
一般以地面做参照物。
3.位置、位移(s)、速度(v)、加速度(a)质点的位置可以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点表示.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由始位置引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与路径无关.而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
速度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它的方向就是位移变化的方向。
其大小称为速率。
在S-t图象中,某点的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物线的斜率。
在匀速四周运动中,用线速度v=s/t和角速度ω=φ/t,v是矢量,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两者的关系为v=ωR。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但不一定限速度方向相同。
在v-t图象中某点的加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高一物理专题讲座及训练
![高一物理专题讲座及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f8b135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f.png)
突破1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直线运动中三种常见图象的比较(⑥是与t轴重合的直线)比较项目x-t图象v-t图象a-t图象图象图线含义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直线运动图线②表示质点静止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减小的直线运动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相遇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速度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加速度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位移为x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意义)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加速度为a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图线⑥表示物体静止在原点图线⑥表示物体静止图线⑥表示物体加速度为02. 易错警示(1) 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 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 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4) 根据斜率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根据位移图像斜率判断速度变化情况、根据速度图像斜率判断加速度变化情况。
一运动图像的理解1. 位移—时间(x -t)图像【典例1】一质点沿一条直线运动,其位移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Oa段和cd段为直线、ac段为曲线,Oa段的平均速度为v1,ac段的平均速度为v2,cd段的平均速度为v3,Od段平均速度为v4,则()A.Oa段的加速度小于cd段的加速度B.v2可能等于v4C.v1、v2、v3和v4中v3最大D.在ac段一定存在一个时刻,此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v4【随堂笔记】(1)位移—时间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并非物体运动的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力学中的动量和能量问题1.动量定理(1)公式:Ft=p′-p,除表明等号两边大小、方向的关系外,还说明了两边的因果关系,即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2)意义:动量定理说明的是合外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累积效果,与物体的初、末动量无必然联系.动量变化的方向与合外力的冲量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方向跟合外力的冲量方向无必然联系.2.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2)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或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或Δp=0(系统总动量的变化量为零),或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守恒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②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系统受到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③系统虽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且作用时间极短,如碰撞、爆炸过程.3.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观点(1)力的观点: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相结合,常涉及物体的受力、加速度或匀变速运动的问题.(2)动量的观点:主要应用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常涉及物体的受力和时间问题,以及相互作用物体的问题.(3)能量的观点:在涉及单个物体的受力和位移问题时,常用动能定理分析;在涉及系统内能量的转化问题时,常用能量守恒定律.1.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1)单个物体:宜选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若其中涉及时间的问题,应选用动量定理;若涉及位移的问题,应选用动能定理;若涉及加速度的问题,只能选用牛顿第二定律.(2)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优先考虑两个守恒定律,若涉及碰撞、爆炸、反冲等问题,应选用动量守恒定律,然后再根据能量关系分析解决.2.系统化思维方法(1)对多个物理过程进行整体分析,即把几个过程合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如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比较复杂的运动.(2)对多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分析,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物体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如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就是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系统).类型1动量定理的应用例1 (2019·全国卷Ⅰ·16)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若某次实验中该发动机向后喷射的气体速度约为3 km/s ,产生的推力约为4.8×106 N ,则它在1 s 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约为( ) A .1.6×102 kg B .1.6×103 kg C .1.6×105 kg D .1.6×106 kg答案 B解析 设1 s 时间内喷出的气体的质量为m ,喷出的气体与该发动机的相互作用力为F ,由动量定理有Ft =m v -0,则m =Ft v =4.8×106×13×103kg =1.6×103 kg ,选项B 正确.拓展训练1(2019·湖北武汉市二月调研)运动员在水上做飞行运动表演,他操控喷射式悬浮飞行器将水带竖直送上来的水反转180°后向下喷出,令自己悬停在空中,如图1所示.已知运动员与装备的总质量为90 kg,两个喷嘴的直径均为10 cm,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水的密度ρ=1.0×103 kg/m3,则喷嘴处喷水的速度大约为()图1A .2.7 m /sB .5.4 m/sC .7.6 m /sD .10.8 m/s 答案 C解析 设Δt 时间内一个喷嘴中有质量为m 的水喷出,忽略水的重力冲量,对两个喷嘴喷出的水由动量定理得: F Δt =2m v m =ρv Δt ·πd 24因运动员悬停在空中,则F =Mg联立代入数据解得:v ≈7.6 m/s ,故C 正确. 类型2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例2 (2019·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第一次诊断)观赏“烟火”表演是每年“春节”庆祝活动的压轴大餐.某型“礼花”底座仅用0.2 s 的发射时间,就能将5 kg 的礼花弹竖直抛上180 m 的高空.(忽略发射底座高度,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1)“礼花”发射时燃烧的火药对礼花弹的作用力约是多少?(2)某次试射,当礼花弹到达最高点180 m 的高空时爆炸为沿水平方向运动的两块(爆炸时炸药质量忽略不计),测得两块落地点间的距离s =900 m ,落地时两者的速度相互垂直,则两块的质量各为多少?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设礼花弹竖直抛上180 m 高空用时为t ,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知: h =12gt 2代入数据解得:t =6 s设发射时间为t 1,火药对礼花弹的作用力为F ,对礼花弹发射到180 m 高空运用动量定理有:Ft 1-mg (t +t 1)=0代入数据解得: F =1 550 N ;(2)设礼花弹在180 m 高空爆炸时分裂为质量为m 1、m 2的两块,对应水平速度大小为v 1、v 2,方向相反,礼花弹爆炸时该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 1v 1-m 2v 2=0 且有:m 1+m 2=m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和题目落地的距离条件有:(v 1+v 2)t =s设落地时竖直速度为v y ,落地时两块的速度相互垂直,如图所示,有: tan θ=v y v 1=v 2v y又v y =gt联立代入数据解得:⎩⎪⎨⎪⎧ m 1=1 kg m 2=4 kg 或⎩⎪⎨⎪⎧m 1=4 kg m 2=1 kg拓展训练2(多选)(2019·福建厦门市上学期期末质检)如图2所示,一质量M=2.0 kg的长木板B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个质量m=1.0 kg的小物块A.给A和B以大小均为3.0 m/s、方向相反的初速度,使A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A始终没有滑离B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A、B共速时的速度大小为1 m/sB.在小物块A做加速运动的时间内,木板B速度大小可能是2 m/sC.从A开始运动到A、B共速的过程中,木板B对小物块A的水平冲量大小为2 N·s D.从A开始运动到A、B共速的过程中,小物块A对木板B的水平冲量方向向左答案AD解析设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 v-m v=(M+m)v共,解得v共=1 m/s,A正确;在小物块向左减速到速度为零时,设长木板速度大小为v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v -m v=M v1,解得:v1=1.5 m/s,所以当小物块反向加速的过程中,木板继续减速,木板的速度必然小于1.5 m/s,所以B错误;根据动量定理,A、B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木板B对小物块A的水平冲量大小为I=m v共+m v=4 N·s,故C错误;根据动量定理,A对B的水平冲量I′=M v共-M v=-4 N·s,负号代表与正方向相反,即向左,故D正确.1.模型介绍碰撞模型主要是从运动情景和解题方法高度相似角度进行归类.模型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水平面均光滑)①物体与物体的碰撞;②子弹打木块;③两个物体压缩弹簧;④两个带电体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的运动等.2.基本思路(1)弄清有几个物体参与运动,并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2)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过程的运动特点.(3)光滑的平面或曲面(仅有重力做功),不计阻力的抛体运动,机械能一定守恒;碰撞过程、子弹打木块、不受其他外力作用的两物体相互作用问题,一般考虑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3.方法选择(1)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优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2)若物体(或系统)涉及位移和时间,且受到恒力作用,应使用牛顿运动定律.(3)若物体(或系统)涉及位移和速度,应考虑使用动能定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问题特别方便.(4)若物体(或系统)涉及速度和时间,应考虑使用动量定理.例3(2019·山东日照市3月模拟)A、B两小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用水平轻弹簧相连接,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m<M).若使A 球获得瞬时速度v(如图3甲),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长度为L1;若使B球获得瞬时速度v(如图乙),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长度为L2,则L1与L2的大小关系为()图3A.L1>L2B.L1<L2C.L1=L2D.不能确定答案 C解析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两球的速度相同,对题图甲取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m+M)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E p=12m v2-12(m+M)v′2联立解得弹簧压缩到最短时有:E p=mM v22(m+M)同理:对题图乙取B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有:E p=mM v22(m+M)故弹性势能相等,则有:L1=L2,故A、B、D错误,C正确.拓展训练3(2019·四川省第二次诊断)如图4甲所示,一块长度为L、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质量也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木块.当子弹刚射穿木块时,木块向前移动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设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不变,子弹可视为质点.则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为()图4A.1v 0(s +L ) B.1v 0(s +2L ) C.12v 0(s +L ) D.1v 0(L +2s ) 答案 D解析 子弹穿过木块过程,对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外力之和为零,动量守恒,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有:m v 0=m v 1+m v 2,设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所受阻力为F f ,对子弹由动能定理:-F f (s +L )=12m v 12-12m v 02, 由动量定理:-F f t =m v 1-m v 0,对木块由动能定理:F f s =12m v 22, 由动量定理:F f t =m v 2,联立解得:t =1v 0(L +2s ),故选D.例4(2019·全国卷Ⅰ·25)竖直面内一倾斜轨道与一足够长的水平轨道通过一小段光滑圆弧平滑连接,小物块B静止于水平轨道的最左端,如图5(a)所示.t=0时刻,小物块A在倾斜轨道上从静止开始下滑,一段时间后与B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当A返回到倾斜轨道上的P点(图中未标出)时,速度减为0,此时对其施加一外力,使其在倾斜轨道上保持静止.物块A运动的v-t图象如图(b)所示,图中的v1和t1均为未知量.已知A的质量为m,初始时A与B的高度差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计空气阻力.图5(1)求物块B 的质量;(2)在图(b)所描述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物块A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3)已知两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等.在物块B 停止运动后,改变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然后将A 从P 点释放,一段时间后A 刚好能与B 再次碰上.求改变前后动摩擦因数的比值.答案 (1)3m (2)215mgH (3)119解析 (1)根据题图(b),v 1为物块A 在碰撞前瞬间速度的大小,v 12为其碰撞后瞬间速度的大小.设物块B 的质量为m ′,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 v 1=m ⎝⎛⎭⎫-v 12+m ′v ′① 12m v 12=12m ⎝⎛⎭⎫-12v 12+12m ′v ′2② 联立①②式得m ′=3m ;③(2)在题图(b)所描述的运动中,设物块A 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f ,下滑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为s 1,返回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为s 2,P 与B 的高度差为h ,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由动能定理有mgH -F f s 1=12m v 12-0④ -(F f s 2+mgh )=0-12m ⎝⎛⎭⎫-v 122⑤ 从题图(b)所给出的v -t 图线可知s 1=12v 1t 1⑥ s 2=12·v 12·(1.4t 1-t 1)⑦ 由几何关系得:s 2s 1=h H⑧ 物块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F f s 1+F f s 2⑨联立④⑤⑥⑦⑧⑨式可得W =215mgH ;⑩ (3)设倾斜轨道倾角为θ,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改变前为μ,有W =μmg cos θ·H +h sin θ⑪ 设物块B 在水平轨道上能够滑行的距离为s ′,由动能定理有-μm ′gs ′=0-12m ′v ′2⑫ 设改变后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动能定理有mgh -μ′mg cos θ·h sin θ-μ′mgs ′=0⑬ 联立①③④⑤⑥⑦⑧⑩⑪⑫⑬式可得μμ′=119.⑭ 拓展训练4 (2019·福建泉州市质量检查)在游乐场中,父子两人各自乘坐的碰碰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在碰前瞬间双方都关闭了动力,此时父亲的速度大小为v ,儿子的速度大小为2v .两车瞬间碰撞后儿子沿反方向滑行,父亲运动的方向不变且经过时间t 停止运动.已知父亲和车的总质量为3m ,儿子和车的总质量为m ,两车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1)碰后瞬间父亲的速度大小和此后父亲能滑行的最大距离;(2)碰撞过程父亲坐的车对儿子坐的车的冲量大小.答案 (1)μgt 12μgt 2 (2)3m v -3μmgt 解析 (1)设碰后瞬间父亲的速度大小为v 1,由动量定理可得-μ·3mgt =0-3m v 1得v 1=μgt设此后父亲能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 ,由动能定理可得-μ·3mgs =0-12×3m v 12 得s =12μgt 2 (2)设碰后瞬间儿子的速度大小为v 2,取父亲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3m v -m ·2v =3m v 1+m v 2设碰撞过程父亲坐的车对儿子坐的车的冲量大小为I ,由动量定理可得I =m v 2-(-m ·2v )解得I =3m v -3μmgt例5(2019·全国卷Ⅲ·25)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两小物块A、B,质量分别为m A=1.0 kg,m B=4.0 kg;两者之间有一被压缩的微型弹簧,A与其右侧的竖直墙壁距离l =1.0 m ,如图6所示.某时刻,将压缩的微型弹簧释放,使A 、B 瞬间分离,两物块获得的动能之和为E k =10.0 J .释放后,A 沿着与墙壁垂直的方向向右运动.A 、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0.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A 、B 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碰撞均为弹性碰撞且碰撞时间极短.图6(1)求弹簧释放后瞬间A 、B 速度的大小;(2)物块A 、B 中的哪一个先停止?该物块刚停止时A 与B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A 和B 都停止后,A 与B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答案 (1)4.0 m /s 1.0 m/s (2)物块B 先停止 0.50 m (3)0.91 m解析 (1)设弹簧释放瞬间A 和B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v B ,以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和题给条件有 0=m A v A -m B v B ① E k =12m A v A 2+12m B v B 2②联立①②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v A =4.0 m/s ,v B =1.0 m/s ③(2)A 、B 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因而两者滑动时加速度大小相等,设为a .假设A 和B 发生碰撞前,已经有一个物块停止,此物块应为弹簧释放后速度较小的B .设从弹簧释放到B 停止所需时间为t ,B 向左运动的路程为s B ,则有m B a =μm B g ④ s B =v B t -12at 2⑤v B -at =0⑥在时间t 内,A 可能与墙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A 将向左运动,碰撞并不改变A 的速度大小,所以无论此碰撞是否发生,A 在时间t 内的路程s A 都可表示为s A =v A t -12at 2⑦联立③④⑤⑥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s A =1.75 m ,s B =0.25 m ⑧这表明在时间t 内A 已与墙壁发生碰撞,但没有与B 发生碰撞,此时A 位于出发点右边0.25 m 处.B 位于出发点左边0.25 m 处,两物块之间的距离s 为 s =0.25 m +0.25 m =0.50 m ⑨(3)t 时刻后A 将继续向左运动,假设它能与静止的B 碰撞,碰撞时速度的大小为v A ′,由动能定理有12m A v A ′2-12m A v A 2=-μm A g ()2l +s B ⑩ 联立③⑧⑩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v A ′=7 m/s ⑪故A 与B 将发生碰撞.设碰撞后A 、B 的速度分别为v A ″和v B ″,由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 A ()-v A ′=m A v A ″+m B v B ″⑫ 12m A v A ′2=12m A v A ″2+12m B v B ″2⑬ 联立⑪⑫⑬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v A ″=375 m/s ,v B ″=-275m/s ⑭这表明碰撞后A 将向右运动,B 继续向左运动.设碰撞后A 向右运动距离为s A ′时停止,B 向左运动距离为s B ′时停止,由运动学公式 2as A ′=v A ″2,2as B ′=v B ″2⑮ 由④⑭⑮式及题给数据得 s A ′=0.63 m ,s B ′=0.28 m ⑯s A ′小于碰撞处到墙壁的距离.由上式可得两物块停止后的距离 s ′=s A ′+s B ′=0.91 m拓展训练5 (2019·云南昆明市4月质检)科研人员乘热气球进行科学考察,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M =200 kg.热气球在空中以v 0=0.1 m /s 的速度匀速下降,距离水平地面高度h =186 m 时科研人员将质量m =20 k g 的压舱物竖直向下抛出,抛出后6 s 压舱物落地.此过程中压舱物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热气球所受浮力不变,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求: (1)压舱物刚被抛出时的速度大小;(2)压舱物落地时热气球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 答案 (1)1 m/s (2)206 m解析 (1)设压舱物抛出时的速度为v 1,热气球的速度为v 2 压舱物抛出后做竖直下抛运动,由运动学规律有: h =v 1t +12gt 2代入数据得到:v 1=1 m/s(2)热气球和压舱物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M v 0=m v 1+(M -m )v 2 代入数据得到:v 2=0设热气球所受浮力为F ,则F =Mg压舱物抛出后对热气球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M -m )g =(M -m )a 代入数据得到:a =109m/s 2热气球6 s 上升的高度为:h 2=v 2t +12at 2代入数据得到:h 2=20 m 则H =h 1+h 2=206 m.例6 (2019·河南省九师联盟质检)如图7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B 、C 两个木板,B 的上表面光滑,C 的上表面粗糙,B 上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 ,A 、B 、C 的质量分别为3m 、2m 、m .A 、B 以相同的初速度v 向右运动,C 以速度v 向左运动.B 、C 的上表面等高,二者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但并不粘连,碰撞时间很短.A 滑上C 后恰好能到达C 的中间位置,C 的长度为L ,不计空气阻力.求:图7(1)木板C 的最终速度大小;(2)木板C 与物块A 之间的摩擦力F f 大小;(3)物块A 滑上木板C 之后,在木板C 上做减速运动的时间t . 答案 (1)56v (2)m v 23L (3)3L2v解析 (1)设水平向右为正方向,B 、C 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2m v -m v =(2m +m )v 1 解得v 1=v3A 滑到C 上,A 、C 动量守恒:3m v +m v 1=(3m +m )v 2 解得v 2=56v ;(2)根据能量关系可知,在A 、C 相互作用过程中,木板C 与物块A 之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为 Q =12(3m )v 2+12m v 12-12(3m +m )v 22Q =F f ·L 2联立解得F f =m v 23L;(3)在A 、C 相互作用过程中,以C 为研究对象,由动量定理得F f t =m v 2-m v 1 解得t =3L2v.拓展训练6 (2019·四川攀枝花市第二次统考)如图8所示,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静止放置在固定水平台的最左端,质量M =2 kg 的小车左端紧靠平台静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平台、小车的长度l 均为0.6 m .现对小物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使小物块开始运动,当小物块到达平台最右端时撤去恒力F ,小物块刚好能够到达小车的右端.小物块大小不计,与平台间、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均为0.5,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图8(1)小物块离开平台时速度的大小; (2)水平恒力F 对小物块冲量的大小. 答案 (1)3 m/s (2)5 N·s解析 (1)设撤去水平向右的恒力F 时小物块的速度大小为v 0,小物块和小车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1.从撤去恒力到小物块到达小车右端过程,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对小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m v 0=(m +M )v 1由能量守恒:12m v 02=12(m +M )v 12+μmgl联立以上两式并代入数据得:v 0=3 m/s(2)设水平恒力F 对小物块冲量的大小为I ,小物块在平台上运动的时间为t .小物块在平台上运动的过程,对小物块: 由动量定理:I -μmgt =m v 0-0 由运动学规律:l =v 02·t联立并代入数据得:I =5 N·s.专题强化练(限时45分钟)1. (多选)(2019·安徽宣城市第二次模拟)如图1,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质量为m的光滑弧形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底部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槽上高h 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则()图1A.在小球下滑的过程中,小球和槽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B.在小球下滑的过程中,小球和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槽不做功C.被弹簧反弹后,小球能回到槽上高h处D.被弹簧反弹后,小球和槽都做速率不变的直线运动答案AD解析在小球下滑的过程中,小球和槽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则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故A正确;在小球下滑过程中,槽向左滑动,根据动能定理知,槽的速度增大,则小球对槽的作用力做正功,故B错误;小球和槽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开始总动量为零,小球离开槽时,小球和槽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质量相等,则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然后小球与弹簧接触,被弹簧反弹后的速度与接触弹簧时的速度大小相等,可知反弹后,小球和槽都做速率不变的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相等,则小球不会回到槽上高h处,故D正确,C错误.2.(多选)(2019·辽宁葫芦岛市一模)一个静止的质点在t=0到t=4 s这段时间,仅受到力F 的作用,F的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 .在t =0到t =4 s 这段时间,质点做往复直线运动B .在t =1 s 时,质点的动量大小为1 kg·m/sC .在t =2 s 时,质点的动能最大D .在t =1 s 到t =3 s 这段时间,力F 的冲量为零 答案 CD3.(2019·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开学了,想到又能够回到校园为梦想而拼搏,小明同学开心得跳了起来.假设小明质量为m ,从开始蹬地到离开地面用时为t ,离地后小明重心最大升高h ,重力加速度为g ,忽略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开始蹬地到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小明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B .在t 时间内,小明机械能增加了mghC .在t 时间内,地面给小明的平均支持力为F =m 2ghtD .在t 时间内,地面对小明做功mgh 答案 B解析 从开始蹬地到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经历了向上加速和减速的过程,所以小明是先超重后失重,故A 错误;小明离开地面后,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重心最大升高h ,可知小明离开地面时的机械能为mgh ,这是在蹬地的时间t 中,其他外力做功转化的,故B 正确;在时间t 内,由动量定理得:F t -mgt =m v -0,离开地面到最高点有:mgh =12m v 2,联立解得:F =m 2ght+mg ,故C 错误;在时间t 内,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并没有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做功为0,故D 错误.4.(2019·陕西榆林市第三次测试)如图3甲所示,物块A 、B 的质量分别是m A =4.0 kg 和m B=3.0 kg ,两物块之间用轻弹簧拴接,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块B 右侧与竖直墙壁相接触,另有一物块C 从t =0时,以一定速度向右运动.在t =4 s 时与物块A 相碰,并立即与A 粘在一起不再分开,物块C 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墙壁对物块B 的弹力在4 s 到12 s 的时间内对B 的冲量I 的大小为( )图3A .9 N·sB .18 N·sC .36 N·sD .72 N·s答案 C解析 由题图乙知,C 与A 碰前速度为:v 1=9 m /s ,碰后瞬间C 的速度为:v 2=3 m/s ,C 与A 碰撞过程动量守恒,以C 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C v 1=(m A +m C )v 2,代入数据解得m C =2 kg, 12 s 末A 和C 的速度为:v 3=-3 m/s,4 s 到12 s ,墙对B 的冲量为:I =(m A +m C )v 3-(m A +m C )v 2,代入数据解得:I =-36 N·s ,方向向左,故C 正确,A 、B 、D 错误.5.(2019·陕西省第二次质检)核桃是“四大坚果”之一,核桃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核桃壳十分坚硬,不借助专用工具不易剥开.小悠同学发现了一个开核窍门:把核桃竖直上抛落回与坚硬地面撞击后就能开裂.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 ,上抛后达到的最高点与抛出点的距离为h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空气阻力不计.(1)求核桃落回地面的速度大小v ;(2)已知核桃质量为m ,与地面撞击作用时间为Δt ,撞击后竖直反弹h 1高度,求核桃与地面之间的平均作用力F .答案 (1)2g (H +h ) (2)m [2gh 1+2g (H +h )]Δt+mg ,方向竖直向上 解析 (1)核桃竖直上抛到最高点后做自由落体运动,则有:v 2=2g (H +h )则落回地面的速度:v =2g (H +h )(2)设核桃反弹速度为v 1,则有:v 12=2gh 1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核桃与地面作用的过程:(F -mg )Δt =m v 1-m (-v )解得:F =m [2gh 1+2g (H +h )]Δt+mg ,方向竖直向上. 6.(2019·河南南阳市上学期期末)如图4所示,水平光滑地面上有两个静止的小物块A 和B (可视为质点),A 的质量m =1.0 kg ,B 的质量M =4.0 kg ,A 、B 之间有一轻质压缩弹簧,且A 、B 间用细线相连(图中未画出),弹簧的弹性势能E p =40 J ,弹簧的两端与物块接触而不固定连接.水平面的左侧有一竖直墙壁,右侧与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平滑连接.将细线剪断,A 、B 分离后立即撤去弹簧,物块A 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后,A 在B 未到达斜面前追上B ,并与B 相碰后结合在一起向右运动,g 取10 m/s 2,求:图4(1)A 与弹簧分离时的速度大小;(2)A 、B 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答案 (1)8 m/s (2)1.024 m解析 (1)设A 、B 与弹簧分离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v 2,系统动量守恒:0=m v 1-M v 2系统能量守恒:E p =12m v 12+12M v 22 解得v 1=8 m/s ,v 2=2 m/s ;(2)A 与墙壁碰后速度大小不变,设A 与B 相碰后,A 与B 的速度大小为v ,对A 、B 系统动量守恒:m v 1+M v 2=(m +M )v解得v =3.2 m/s对A 、B 整体,由动能定理:-(m +M )gL sin 30°=0-12(m +M )v 2 解得L =1.024 m.7.(2019·河南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如图5甲所示,半径为R =0.8 m 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A 为轨道最高点,与圆心O 等高;B 为轨道最低点.在光滑水平面上紧挨B 点有一静止的平板车,其质量M =3 kg ,小车足够长,车的上表面与B 点等高,平板车上表面涂有一种特殊材料,物块在上面滑动时,动摩擦因数随物块相对小车左端位移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物块(可视为质点)从圆弧轨道最高点A 由静止释放,其质量m =1 kg ,g 取10 m/s 2.图5(1) 求物块滑到B 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2) 物块相对小车静止时距小车左端多远?答案 (1)30 N (2)1.75 m解析 (1)物块从光滑圆弧轨道A 点滑到B 点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R =12m v B 2 代入数据解得v B =4 m/s在B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B 2R代入数据解得F N =30 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滑到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F N ′=F N =30 N(2)物块滑上小车后,由于水平地面光滑,系统的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的动量守恒.以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B =(m +M )v代入数据解得v =1 m/s由能量关系得系统生热Q =12m v B 2-12(m +M )v 2 解得Q =6 J由功能关系知Q =12μ1mgx 1+μ1mg (x -x 1) 将μ1=0.4,x 1=0.5 m 代入可解得x =1.7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