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ppt课件
储存血小板
脾脏是血小板的主要储存 场所,有助于维持血液凝 固和止血。
产生免疫细胞
脾脏还产生重要的免疫细 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 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和调 节。
脾脏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疾病
如单核细胞增多症、结 核等,由病原微生物引
起。
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等,与免疫系统
脾脏的损害。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有利于 脾脏的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维 护脾脏健康。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对脾脏保健有益。
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有 助于减轻脾脏负担。
注意事项
关注症状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骨髓检查等手段,检 测相关指标,如血小板计数、白细胞 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以辅助诊断 脾脏疾病。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因疾 病类型而异,如左上腹疼 痛、食欲不振、乏力、发 热等。
实验室指标
实验室指标异常可提示脾 脏疾病的存在,如血小板 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异 常等。
总结词
紧急手术、止血、纠正休克
详细描述
脾脏破裂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和失血症状。急救措施包括补充 血容量、纠正休克,并尽快进行手术止血。手术方法包括脾脏切除和部分脾脏切除,具体取决于破裂程度和患者 状况。
病例三:慢性脾脏疾病的康复历程
总结词
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支持
出血、牙龈出血等。
脾大或脾功能亢进
脾脏疾病可能导致脾脏肿大或 功能亢进,影响血液过滤和免
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PPT课件
脾脓肿、脾结核等多为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时全 身感染的并发症,脾切除可有效去除病灶。
5、造血系统疾病
1)脾切除能够去除破坏血细胞的场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脾切除的最佳适应证,脾切除
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脾切除后患者黄疸消退、贫血 改善,但手术不能纠正红细胞骨架蛋白缺失或减少等内在 缺陷。4岁以下患儿除非有严重贫血、明显发育障碍或反 复出现溶血危象外,一般不宜施行脾切除。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行脾切除的适应证亦局限于伴有明 显脾肿大的重症患者,以改善压迫症状和消除脾功能亢进, 仅能部分纠正贫血、减少输血次数,效果不如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显著。
2) 脾切除能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可选择脾切除以减轻溶血和血小板的破坏,但 均非首选,仅适用于肾上Βιβλιοθήκη 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 出现激素依赖时。
脾切除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疗效可达5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达80%。特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可 急诊行脾切除术。
近10年来,随着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 镜脾切除术已成功得到推广应用。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2、保脾手术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对脾脏重要功能缺乏认识,错误观念误导 脾外科领域几个世纪,认为脾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 无辜性脾切除被奉为经典。
二十世纪脾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证实 脾脏虽非生命必需器官,但拥有重要功能,无辜性脾切除 受到广泛质疑,各种保留性脾手术应运而生。
目录
1
解剖及生理
2
脾切除概述
3
手术适应证
4
术后并发症
一、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
脾脏结构ppt课件
02
脾脏的组织结构
脾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脾脏被膜
脾脏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包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脾脏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脾脏被膜的组成
脾脏被膜能够限制脾脏的过度扩张,维持脾脏的正常形态和位置。同时,被膜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能够缓冲外力对脾脏的冲击,保护脾脏免受损伤。
05
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脾脏疾病的类型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脾脏疾病,如脾脏肿瘤、脾脏破裂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脾脏切除、部分脾脏切除等。
手术治疗
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如栓塞、射频消融等,对脾脏进行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脾脏疾病。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辐射损伤或骨髓衰竭,脾脏可能会重新启动造血功能。
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能够吞噬经过血液的细菌和颗粒,并形成脾索,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
脾脏还通过产生补体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来参与炎症和凝血过程。
脾脏具有滤血作用,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04
脾脏的疾病
脾脏肿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通常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脾脏呈扁长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分内侧面、外侧面、前缘和后缘四个部分。
大小
脾脏的大小因人而异,成年人的脾脏长约10-12cm,宽约6-8cm,厚约3-4cm,重量在100-250g之间。
脾脏由被膜、小梁、白髓和红髓四个部分组成。被膜是一层结缔组织,包裹着整个脾脏;小梁是脾脏内的粗大突起,将脾脏分为许多小叶;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是脾脏内的免疫应答中心;红髓则由脾窦和脾索组成,是血液储存和滤过的主要场所。
脾脏的组织结构
脾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脾脏被膜
脾脏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包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脾脏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脾脏被膜的组成
脾脏被膜能够限制脾脏的过度扩张,维持脾脏的正常形态和位置。同时,被膜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能够缓冲外力对脾脏的冲击,保护脾脏免受损伤。
05
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脾脏疾病的类型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脾脏疾病,如脾脏肿瘤、脾脏破裂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脾脏切除、部分脾脏切除等。
手术治疗
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如栓塞、射频消融等,对脾脏进行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脾脏疾病。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辐射损伤或骨髓衰竭,脾脏可能会重新启动造血功能。
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能够吞噬经过血液的细菌和颗粒,并形成脾索,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
脾脏还通过产生补体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来参与炎症和凝血过程。
脾脏具有滤血作用,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04
脾脏的疾病
脾脏肿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通常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脾脏呈扁长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分内侧面、外侧面、前缘和后缘四个部分。
大小
脾脏的大小因人而异,成年人的脾脏长约10-12cm,宽约6-8cm,厚约3-4cm,重量在100-250g之间。
脾脏由被膜、小梁、白髓和红髓四个部分组成。被膜是一层结缔组织,包裹着整个脾脏;小梁是脾脏内的粗大突起,将脾脏分为许多小叶;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是脾脏内的免疫应答中心;红髓则由脾窦和脾索组成,是血液储存和滤过的主要场所。
脾脏CTMRI影像诊断PPT课件
脾脏CT/MRI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 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CT/MRI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对于维 持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脾脏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 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CT/MRI影像诊断能够提供直观、 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全面了 解脾脏的形态和功能状况,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观众提问
关于脾脏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问 题
专家解答
针对观众问题,深入解析脾脏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注意
事项
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
多模态成像
将脾脏CT/MRI影像与超声、核 医学等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 ,实现多模态成像,提供更全面
的疾病信息。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影像领域与其他相关学 科的合作,共同开展脾脏疾病的 临床与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
综合诊疗
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整合应用于 脾脏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诊
CT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脾 脏的形态、大小、密度以 及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 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诊断价值
CT检查对于发现脾脏肿瘤 、血管病变以及钙化等具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脾脏MRI影像诊断技术
适用范围
MRI检查适用于观察脾脏 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尤其 对于血管病变、肿瘤和炎 症的诊断具有优势。
影像特点
评估脾脏功能
脾脏CT/MRI影像诊断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功能状况,如脾 脏的血流灌注、淋巴回流等,为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和 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02
CATALOGUE
脾脏CT/MRI影像诊断技术
脾脏CT影像诊断技术
01
脾脏CT/MRI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对于维 持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脾脏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 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CT/MRI影像诊断能够提供直观、 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全面了 解脾脏的形态和功能状况,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观众提问
关于脾脏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问 题
专家解答
针对观众问题,深入解析脾脏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注意
事项
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
多模态成像
将脾脏CT/MRI影像与超声、核 医学等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 ,实现多模态成像,提供更全面
的疾病信息。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影像领域与其他相关学 科的合作,共同开展脾脏疾病的 临床与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
综合诊疗
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整合应用于 脾脏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诊
CT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脾 脏的形态、大小、密度以 及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 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诊断价值
CT检查对于发现脾脏肿瘤 、血管病变以及钙化等具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脾脏MRI影像诊断技术
适用范围
MRI检查适用于观察脾脏 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尤其 对于血管病变、肿瘤和炎 症的诊断具有优势。
影像特点
评估脾脏功能
脾脏CT/MRI影像诊断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功能状况,如脾 脏的血流灌注、淋巴回流等,为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和 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02
CATALOGUE
脾脏CT/MRI影像诊断技术
脾脏CT影像诊断技术
01
B超第五章+脾脏
图6-1 肾脏结构解剖示意图
肾脏表面自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绕:①纤维囊(fibrous capsule): 为贴附于肾实厦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②脂肪囊 (adipose capsule):位于纤维囊的外面,为肾周围的脂肪层,肾的边缘 处脂肪较多,并与肾窦的脂肪组织相延续。肾脂肪囊对肾脏有弹性垫样 的保护作用。③肾筋膜(renal fascia):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分前后两层, 包绕肾和肾上腺。对肾脏起固定作用。肾脏除肾筋膜外,肾血管、邻近 器官、腹内压及腹膜均起固定作用。因肾筋膜与膈下筋膜相连.使肾脏 可随呼吸上下稍有移动。上述固定因素不健全,则可导致肾下垂或游走 肾(图6-2)
7)彩色多普勒显示:肾癌区可见有丰富的、粗大的动脉伸人肿块内供 血,周边可见血管受压,偶可见肿块周边有扩张的静脉窦或动-静 脉瘘。肿块内部有较多的小动脉(图6-7B)
图6-7 肾癌声像图 B.肾癌的彩色血流图:CDI显示:右肾上极肿物周边、内部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频谱显示肿块周边和内部的彩色血流,对较粗大的动脉呈高速高阻型; 肿块内的小动脉多呈低速低阻。并可探及动-静脉瘘的血流频谱。另外 彩色多普勒可更清晰地显示肾主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的癌栓即癌栓处彩 色充填缺损,狭窄处血流频谱流速异常加快,呈湍流形态(图6-7C)。
图6-6 肾梗塞肾内血流改变 结石造成输尿管梗阻时,肾脏段动脉血流阻力较健侧略增高
• 3 肾癌 肾癌亦称肾细胞癌。其他命名肾上腺样瘤、 肾腺癌等。肾癌(carcinoma of kidney)是最常见 的肾实质性肿瘤。经体检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肾 癌日见增多,可达1/5~1/3。 (1)声像图特征:超声诊断是最简单易行的普查或 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大多 数无症状早、中期肾癌。 1)肾轮廓:肿瘤较小时(<1.5cm),或部位距肾 包膜较远时,肾轮廓无明显改变。较大的肾肿 瘤,由于肿瘤向肾表面突起,呈现肾轮廓局限 性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肾外形变形,与周围 组织分界清楚,晚期肾癌与周围组织已无法分 界。
脾脏的超声诊断 ppt课件
• 脉内径可达l-2cm,脾门区及脾实质内可见增 宽的搏动性脾动脉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团探 测方向不同而呈红或蓝色,收缩期色彩明亮鲜 艳,舒张期较暗淡。脉冲多普勒呈收缩期单峰, 舒张期有持续血流信号的动脉型频谱,其流速、 流量等血流参数均高于正常脾脏。脾静脉彩色 多普勒血流团探测方向不同而呈红或蓝色,色 彩鲜艳丰富,脉冲多普勒检查,可见持续性宽 带状血流频谱,血流速度、血流量明显大于正 常脾脏。
5
• 检查体位:
• 1. 常规采用右侧卧位或右侧45°卧位。
• 2. 仰卧位:检查时脾脏不会因体位变 动而显著移位,即使脾脏较小或萎缩者 也可显示。但易受肋骨声影干扰而影响 观察
2020/11/24
6
• 1.仰卧位,将探头置于左侧腋中线与腋 后线之间,使声速朝向脊柱,以显示脾。
• 2.前倾冠状断面扫查 由上诉冠状断面, 将探头声速平面向前腹壁慢转动,直至 显示脾门和脾门血管断面时冻结。测量 脾传统长经和后经。同时动态观察脾脏 与邻近器官如肾、胃和膈的关系,并注 意有无胸腔积液、腹水和膈下积液。
•
2020/11/24
12
• 脾脏常见疾病包括:
• 1.弥漫性脾大 6.脾结核
• 2.脾囊肿 7.脾脓肿及真菌感染性脓
• 3.脾肿瘤
肿
• 4.脾外伤
• 5.脾梗死
2020/11/24
13
• 脾脏弥漫性肿大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 以下三种:
• (1)感染性脾肿大 • (2)充血性脾肿大 • (3)血液病及其它原因致脾肿大。
• ②在囊肿内可见多个小圆形附着在内壁 上的子囊回声;
• ③脾实质受囊肿压迫多呈扁平状。有畜 牧区生活史,卡松尼(Casoni)试验阳 性可助诊断。
脾脏生理功能ppt课件
脾脏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和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来发挥滤血作用,维持血液环境 的稳定。
脾脏对血细胞的过滤有助于维持血液成分的平衡,防止血液中异常成分的积累和疾 病的产生。
脾脏对病原体的清除
当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时,脾脏会迅 速启动免疫应答,通过巨噬细胞和淋 巴细胞的协同作用,将病原体清除出 体外。
脾脏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还会产生抗体 和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 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脾脏的白细胞作用
01
白细胞储存
脾脏是白细胞的主要储存库, 特别是血小板和血源性粒细胞
。
02
过滤作用
脾脏作为一个过滤器,能够清 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
微生物。
03
免疫应答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脾脏内的 白细胞会迅速释放到血液中,
参与免疫应答。
脾脏的抗体产生
பைடு நூலகம்03
B细胞成熟
脾脏是B淋巴细胞成熟和抗体产生的主要 场所。
脾脏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对于防止病 原体的扩散和感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脾脏对血小板的清除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脾脏对血小板的数 量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脾脏能够清除衰老和受损的血小板,保持血小板的质量和功能的稳定。
当脾脏功能受损时,血小板清除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多和 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保持脾脏健康对于维护血液循环的正常功 能具有重要意义。
抗体分泌
脾脏内的B细胞可分泌针对特定病原体的 特异性抗体。
免疫记忆
脾脏还储存了免疫记忆细胞,当相同病原 体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启动二次免疫应答 。
脾脏的免疫调节
01
02
03
炎症反应
脾脏对血细胞的过滤有助于维持血液成分的平衡,防止血液中异常成分的积累和疾 病的产生。
脾脏对病原体的清除
当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时,脾脏会迅 速启动免疫应答,通过巨噬细胞和淋 巴细胞的协同作用,将病原体清除出 体外。
脾脏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还会产生抗体 和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 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脾脏的白细胞作用
01
白细胞储存
脾脏是白细胞的主要储存库, 特别是血小板和血源性粒细胞
。
02
过滤作用
脾脏作为一个过滤器,能够清 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
微生物。
03
免疫应答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脾脏内的 白细胞会迅速释放到血液中,
参与免疫应答。
脾脏的抗体产生
பைடு நூலகம்03
B细胞成熟
脾脏是B淋巴细胞成熟和抗体产生的主要 场所。
脾脏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对于防止病 原体的扩散和感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脾脏对血小板的清除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脾脏对血小板的数 量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脾脏能够清除衰老和受损的血小板,保持血小板的质量和功能的稳定。
当脾脏功能受损时,血小板清除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多和 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保持脾脏健康对于维护血液循环的正常功 能具有重要意义。
抗体分泌
脾脏内的B细胞可分泌针对特定病原体的 特异性抗体。
免疫记忆
脾脏还储存了免疫记忆细胞,当相同病原 体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启动二次免疫应答 。
脾脏的免疫调节
01
02
03
炎症反应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6
脾转移瘤
• 极少见,主要原发病变是乳腺癌和肺癌
17
脾梗死
18
polysplenia
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密度或增强 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位的肝、胃肠、
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 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脏与大血管发
31
出血坏死型
• 体积:常明显增大,且为弥漫性。 • 密度: 很不均匀,坏死区域的CT值比水肿更低,出血广泛
时,密度普遍升高,可能掩盖坏死。 • 胰腺边缘轮廓 :由于炎性渗出,胰腺边界模糊不清。 • 胰周改变:脂肪坏死、积液、肾前筋膜增厚
32
33
胰腺肿瘤
1.囊性肿瘤 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潜在恶变 2.实性肿瘤 胰腺癌 胰岛细胞瘤 胃泌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 转移瘤 淋巴瘤 肉瘤
13
14
脾淋巴管瘤
•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张。又称 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见于身体 的软组织部位。
•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淋巴管瘤病。 • 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内见粗大
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后瘤壁及间隔强化, 中心无强化。 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
胆总管梗阻性扩张,包括胆总管、胆囊、总肝管、肝内胆 管异常扩张,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扩大。
37
38
39
40
MRI表现
在T1WI+FS 上胰腺癌表现为低信号,GRE动态增强动脉
期和实质期均为低信号
浸 T清1楚润加胰权周像脂上肪显,影使清短楚T,1浸高润信腰号大的肌脂与肪隔层脚消在失T或2虫加蚀权状像上,较在 侵犯血管可见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内阻塞的血栓,其
MHB(正铁血红蛋白)呈高信号;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 上静脉迂曲增粗,呈黑色流空影
41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呈块状长T1长T2信号 低位梗阻性胆管系统与胰管扩张,T1加权像上观察胆总管、
胆囊、胰管扩张及假囊肿较好,呈长T1低信号。肝内胆管 扩张在T2加权像上清晰,呈长T2高信号 肝内转移灶属乏血管肿瘤 腹水征
2
3
4
5
6
7
大小异常
密度异常
8
正常MRI表现
• 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肝脏长 • 信号:T1WI低于肝、T2WI高于肝 • 脾脏信号均匀
9
脾破裂 首选B超
10
脾囊肿
• 平扫见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接近水 的密度。CT值为-10~10Hu。囊壁可钙化(寄生虫?)。先 天性囊肿壁钙化细而光滑,后天性壁后而规则。增强,边 界更清,病灶内无强化。
42
43
44
45
46
胰腺转移瘤
• 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 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等
• 临床表现与原发胰腺肿瘤类似
– 单发肿块型
11
12
脾血管瘤
•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脾可以正 常大小或增大,平扫表现边缘清晰低密度,增强扫描如对 比剂能快速注入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 心充填,延时可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34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生 起源于导管上皮或腺泡上皮,以导管腺癌多见, 约80%-
85%,导管腺癌中以高分化腺癌多见,间质纤维化一般较 明显 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 按部位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及全胰癌,70-80% 以上的胰腺癌位于胰头部 早期胰头癌:肿瘤直径<=2.0cm
35
育不全、畸形等。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副脾密
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19
20
• 解剖结构 • 血供 • 正常影像 • 急性胰腺炎 • 慢性胰腺炎 • 胰腺肿瘤
胰腺
21
• 胰头位于SMV右方,胰颈位于其前方,钩突位于其后方。 腹主动脉前方为胰体,左肾前方为胰尾。胰尾末端位于脾 肾韧带内,属于腹膜腔内结构。
• 解剖结构 • 正常影像 • 脾破裂 • 脾血管瘤 • 脾淋巴瘤 • 脾转移瘤 • 脾梗死 • 多脾综合征
脾脏
1
解剖结构
1. 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 4cm 2. 正常人脾重100-250g. 3. 位于左季肋深部,9-11肋 4. 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5. 脾的血循环: 腹腔动脉→脾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小动脉→终末动脉 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 脾静脉→门静脉
• 边缘:胰腺边缘清楚可见,有时可呈轻度分叶状
28
29
30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表现:
• 轻型病人CT可无阳性表现 • 多数胰腺体积不同程度弥漫性增大 • 胰周渗液 • 胰腺轮廓模糊,左侧肾前筋膜常增厚增强 • 胰腺均匀增强,无坏死区域 MRI表现: • 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不均匀下降,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CT表现
胰腺肿块,局部隆起或分叶状,横径在头部>3cm,体部 >2.5cm,尾部>2cm,与胰腺多呈等密度
胰头癌易引起体尾部萎缩 胰周脂肪消失与浸润转移(约占84%) 胰液外渗可形成假性囊肿
36
CT表现
胰管扩张(66-73%),呈串珠状,胰头内胰管与总胆管 扩张呈“双管征”
浸润血管: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脾静脉, 使之增粗模糊,>3.0cm的胰腺癌易侵犯血管。血管不显 影或有癌栓形成。肿瘤包绕血管及血管变性或闭塞是手术 不能切除的征象。
22
23
24
25
26
27
胰腺正常CT表现
• 胰腺正常CT表现胰腺大小:正常最大径分别为:胰头部为 3.0cm,体部为2.5cm,尾部为2.0cm。以同层椎体(多为 第二腰椎)横径为标准来衡量胰腺的正常大小。胰头部厚 度(横径)与相邻层面椎体横径的比为1/2~1,不应超 过椎体横径;胰体、尾部为2/3~1/3。正常胰管在一般 CT图像上基本是不能显示的
16
脾转移瘤
• 极少见,主要原发病变是乳腺癌和肺癌
17
脾梗死
18
polysplenia
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密度或增强 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位的肝、胃肠、
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 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脏与大血管发
31
出血坏死型
• 体积:常明显增大,且为弥漫性。 • 密度: 很不均匀,坏死区域的CT值比水肿更低,出血广泛
时,密度普遍升高,可能掩盖坏死。 • 胰腺边缘轮廓 :由于炎性渗出,胰腺边界模糊不清。 • 胰周改变:脂肪坏死、积液、肾前筋膜增厚
32
33
胰腺肿瘤
1.囊性肿瘤 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潜在恶变 2.实性肿瘤 胰腺癌 胰岛细胞瘤 胃泌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 转移瘤 淋巴瘤 肉瘤
13
14
脾淋巴管瘤
•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张。又称 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见于身体 的软组织部位。
•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淋巴管瘤病。 • 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内见粗大
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后瘤壁及间隔强化, 中心无强化。 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
胆总管梗阻性扩张,包括胆总管、胆囊、总肝管、肝内胆 管异常扩张,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扩大。
37
38
39
40
MRI表现
在T1WI+FS 上胰腺癌表现为低信号,GRE动态增强动脉
期和实质期均为低信号
浸 T清1楚润加胰权周像脂上肪显,影使清短楚T,1浸高润信腰号大的肌脂与肪隔层脚消在失T或2虫加蚀权状像上,较在 侵犯血管可见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内阻塞的血栓,其
MHB(正铁血红蛋白)呈高信号;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 上静脉迂曲增粗,呈黑色流空影
41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呈块状长T1长T2信号 低位梗阻性胆管系统与胰管扩张,T1加权像上观察胆总管、
胆囊、胰管扩张及假囊肿较好,呈长T1低信号。肝内胆管 扩张在T2加权像上清晰,呈长T2高信号 肝内转移灶属乏血管肿瘤 腹水征
2
3
4
5
6
7
大小异常
密度异常
8
正常MRI表现
• 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肝脏长 • 信号:T1WI低于肝、T2WI高于肝 • 脾脏信号均匀
9
脾破裂 首选B超
10
脾囊肿
• 平扫见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接近水 的密度。CT值为-10~10Hu。囊壁可钙化(寄生虫?)。先 天性囊肿壁钙化细而光滑,后天性壁后而规则。增强,边 界更清,病灶内无强化。
42
43
44
45
46
胰腺转移瘤
• 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 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等
• 临床表现与原发胰腺肿瘤类似
– 单发肿块型
11
12
脾血管瘤
•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脾可以正 常大小或增大,平扫表现边缘清晰低密度,增强扫描如对 比剂能快速注入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 心充填,延时可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34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生 起源于导管上皮或腺泡上皮,以导管腺癌多见, 约80%-
85%,导管腺癌中以高分化腺癌多见,间质纤维化一般较 明显 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 按部位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及全胰癌,70-80% 以上的胰腺癌位于胰头部 早期胰头癌:肿瘤直径<=2.0cm
35
育不全、畸形等。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副脾密
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19
20
• 解剖结构 • 血供 • 正常影像 • 急性胰腺炎 • 慢性胰腺炎 • 胰腺肿瘤
胰腺
21
• 胰头位于SMV右方,胰颈位于其前方,钩突位于其后方。 腹主动脉前方为胰体,左肾前方为胰尾。胰尾末端位于脾 肾韧带内,属于腹膜腔内结构。
• 解剖结构 • 正常影像 • 脾破裂 • 脾血管瘤 • 脾淋巴瘤 • 脾转移瘤 • 脾梗死 • 多脾综合征
脾脏
1
解剖结构
1. 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 4cm 2. 正常人脾重100-250g. 3. 位于左季肋深部,9-11肋 4. 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5. 脾的血循环: 腹腔动脉→脾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小动脉→终末动脉 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 脾静脉→门静脉
• 边缘:胰腺边缘清楚可见,有时可呈轻度分叶状
28
29
30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表现:
• 轻型病人CT可无阳性表现 • 多数胰腺体积不同程度弥漫性增大 • 胰周渗液 • 胰腺轮廓模糊,左侧肾前筋膜常增厚增强 • 胰腺均匀增强,无坏死区域 MRI表现: • 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不均匀下降,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CT表现
胰腺肿块,局部隆起或分叶状,横径在头部>3cm,体部 >2.5cm,尾部>2cm,与胰腺多呈等密度
胰头癌易引起体尾部萎缩 胰周脂肪消失与浸润转移(约占84%) 胰液外渗可形成假性囊肿
36
CT表现
胰管扩张(66-73%),呈串珠状,胰头内胰管与总胆管 扩张呈“双管征”
浸润血管: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脾静脉, 使之增粗模糊,>3.0cm的胰腺癌易侵犯血管。血管不显 影或有癌栓形成。肿瘤包绕血管及血管变性或闭塞是手术 不能切除的征象。
22
23
24
25
26
27
胰腺正常CT表现
• 胰腺正常CT表现胰腺大小:正常最大径分别为:胰头部为 3.0cm,体部为2.5cm,尾部为2.0cm。以同层椎体(多为 第二腰椎)横径为标准来衡量胰腺的正常大小。胰头部厚 度(横径)与相邻层面椎体横径的比为1/2~1,不应超 过椎体横径;胰体、尾部为2/3~1/3。正常胰管在一般 CT图像上基本是不能显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