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名画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论文——中西艺术差异

美术鉴赏论文——中西艺术差异

中西艺术比较探析摘要: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园林异同现状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9A文】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9A文】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

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中西方名家名画挥扇仕女图鉴赏结课论文

中西方名家名画挥扇仕女图鉴赏结课论文

中西方结课论文周昉挥扇仕女图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唐代也是仕女画发展最迅速,最繁荣兴盛的阶段。

端庄华丽,雍容典雅,是对唐代仕女画的贴切形容。

《挥扇仕女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画作上并无作者款印,《清河书画坊》认定为周昉所做,盖由《宣和画谱》所记周昉作品”纨扇“而来【1】。

长卷绢本设色。

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挥扇仕女图》全卷画有九个有身份的宫廷贵妇,二个侍女,二个内监,共计十三人,皆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

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

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

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

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腻和衣料的华贵。

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作内容从右至左分为五个段落。

起首第一段为“挥扇”,凡四人。

一位妃子按纨扇慵坐,睡眼惺忪,眼神懒散。

她头上戴着精致繁复的玉莲冠,冠体玉质细腻温润,足见画工精湛。

身着洋红色襦裙,浅色披驳随意搭在肩前手边,裙上绣有精致的灰蓝色六边团花图样,画工细腻,可见其身份尊贵,裙子随着身体的姿态呈现褶痕,脚上部分的群体也隐约现出鞋子的形状。

其所坐的椅子上也雕刻有精细的画案,腰际垂绦。

其衣着华丽而倦倦无生机,深宫妇女任人遗弃的悲凉跃然纸上。

其右一女官,颔首,紫袍束带,官服上大团花纹细致生动。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诏曰,冠冕制度,以备令文,寻常服饰,未为差等。

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2】由此可见此女官官阶在三品之上,也侧面说明了执扇妃子的尊贵身份。

女官两手横扇。

扇面为青色,画一对凤凰图案。

另有两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侧。

名画鉴赏论文

名画鉴赏论文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 Gogh, 1853-1890)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

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里,他在创作上进入了黄金时代。

晚期作品如《向日葵》、《夜间咖啡店》、《星月夜》、《乌云笼罩的麦田》等都具有鲜明个人风格,撼动着许多人的心灵。

那么,其绘画艺术的特色主要有哪些?隔着一百余年的沧桑岁月,让我们主要通过重温梵高作品及其写给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1857-1891)的书信来走近梵高的世界,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题材的质朴:向日葵、麦田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自27岁起梵高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其十年艺术生涯中,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

虽然有时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但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

他对他眼中的文明人———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把自己看作农民画家,他还热衷于在野外写生。

他喜欢平民的一切:向日葵、麦田、甚至还有那鸢尾花、豌豆花、丝柏和橄榄树等。

在画这些朴实、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题材时,他显得那么自如、得心应手。

他多次画过向日葵,虽然花朵的数目不一,但这些静物无不洋溢着生命的热烈、饱满和劲头。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评价自己的两幅《向日葵》时说:“这样的画能够改变人的眼睛,长时间地注视它的时候,它会自动地呈现出自身的丰富性来。

你知道芥南的芍药,科斯特的蜀葵,那么,我的就是向日葵。

”[1]272他还写道:“如果蒙特切利画的花束对收藏家来说,值五百法郎,那么,对于那些苏格兰人和美国人而言,我画的向日葵也值五百法郎。

”[1]在阿尔,他还特意用自己心爱的油画向日葵来装饰预留给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的房间,白墙上有大束的由12朵和14朵组成的黄色向日葵。

关于中外名画说明文作文6篇

关于中外名画说明文作文6篇

关于中外名画说明文作文6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中外名画说明文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关于中外名画说明文作文1这个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闻名中外的中华艺术宫参观。

在中华艺术宫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了这幅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北宋的著名画家—张择端。

这幅画让我们了解了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风景和人们的生活面貌。

晚上睡前,我还在想着画上的内容。

我突然感觉自己飞了起来,穿越了时光来到了北宋都城。

耳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叫卖的吆喝声,儿童的嬉笑声,牲口的叫声,汇成了热闹的街市交响曲。

眼前的人各种各样,有老人,有青年,有小孩,他们都穿着古代的衣服。

有人在店里喝酒聊天,有的在街上做买卖,有人骑在马背上,神气十足地在街上走着。

那边还有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这不就是我早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吗此时我沿着汴河边走边看,河道中有很多用于运输的漕船,这种船让由南到北的粮食更加快捷。

客船看上去十分漂亮,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船头有凉棚可以让客人喝茶休息。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座大桥前,这应该就是“虹桥”吧!就像一座“彩虹”横跨汴河。

中间有一条货船即将通过大桥,船夫们有的拉帆,有的划桨,努力地控制着船的平衡和方向。

可能是因为船太大不好控制,大船还是朝“虹桥”撞了过去。

我吓得闭起了眼睛,再睁开时,发现自己原来躺在床上,原来只是一场梦啊!关于中外名画说明文作文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每个人心中都收藏了一幅画。

有些是我们美丽的梦想,有些则是我们虚幻的幻想,还有些是快要达成的理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心中的一幅画。

曾经,我翻阅着美术课本,不经意的看到米勒的拾穗,三个农妇弯着腰,把田埂上剩余的麦穗,一一的捡了起来。

这幅画的内容看似简单,却有更深的涵义。

原来,米勒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田园生活。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

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

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⑴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

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

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

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正文】(1)梁楷——《泼墨仙人》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

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

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东西方名画欣赏课程
论国画形式的油画作品
——浅析《学贯江海图》
课程编码:______ G20351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周学时: 32学时(11周)
开课时间: 2014年3月31日第五周至第十五周
学生姓名:__ 翟瑞星 __
学生学号:_ 1202170111____________
专业年级:_ 轮机工程2012-1_____________
摘要:
国画即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方画而言的。

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尤以山水,花鸟为长。

油画是西洋画绘画形式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水墨画的方式。

用油画的绘画方式来画国画,是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哲学思想与美学价值,亦有崇高的道德情怀。

本文仅对《学贯江海图》这一作品的哲学思想,美学价值,道德情怀进行简单赏析。

关键词:表现手法哲学思想美学价值道德情怀
论国画形式的油画作品
——浅析《学贯江海图》中国油画的产生来源于西学中用,当油画这个舶来品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众多国画艺术家接受并运用和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流派——中国油画。

《学贯江海图》长4.5米,是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张仕春老师作为献给学校60周年校庆的作品,在视觉上气势磅礴,冷暖相接;在内容上意境优美,虚实结合。

是一幅优秀的山水画。

此幅油画在视觉上采用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法,着眼于近处,高山之嶙峋,草木之繁茂,色彩之浓,清晰地跃然于人们的视线内,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感,仿佛置身于其中,沐浴着春风,其喜洋洋者也。

每一个观摩此作品者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着橘子洲头,指点江山的气势,欣赏着虫鱼草木的生命气息,感受着流水浮云之自然灵气。

此乃画之动也。

远处以暗色描绘飘渺的山峰和山天相交的恢宏意境,亦是创作手法静的表现。

作品的动静结合,表现出一种旷远,豁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这哲学思想下,亦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莘莘学子殷切盼望之情。

国画素来讲究意境须臾飘渺,给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感觉。

此作品亦不失传统国画之风格。

纵观全图,由近及远,由真切到飘渺,使作品显得栩栩如生,看那瀑布,涓涓潺流,线条与线条得搭配得当,色彩与色彩的交相辉映,便使之有一种灵动感。

观那远处的高山,所谓云锁山腰一半高,到底山有多高,作者没有具体描绘,而是云雾缭绕锁山腰,这就更能体现山之高不可测,和辛弃疾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这样一种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使画的意境表现地富有诗意一般的美妙。

既有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王摩诘悠然自得的飘逸。

画之美,美在意象,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的一个意象世界,有着超越人们理性审美的精神活动。

体现了中国传统之美学观念,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值此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张仕春老师鼎力巨献该作品,更是表达了对学校
的衷心祝福之情。

作品取名《学贯江海图》,意在表明学校会秉承着:“学贯江海,德润方厚”的校训蒸蒸日上,大展宏图。

那涓涓潺流的瀑布象征着海大人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那挺拔险峻的高山亦是道德的象征,古人素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说法,在这种哲学思想的熏陶下,我海大学子必定会独树一帜,有所作为。

总之,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意。

作者以油画的绘画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意境恢宏,富有深意的国画形
式的油画作品,在欣赏作品,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在哲学、文艺、道德方面的造诣,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位人民教师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