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的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文word版 (8页)

合集下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原因和意义。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和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共同富裕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原因和意义,掌握共同富裕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树立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原因。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奋斗信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和现实素材,如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准备相应的PPT课件。

3.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走向共同富裕?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和现实素材,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再次强调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意义。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案例资料、视频等。

3.实践活动所需道具、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向共同富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让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2《走向共同富裕》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2《走向共同富裕》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2《走向共同富裕》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数据,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公平、正义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关于共同富裕的案例和数据。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南北差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通过展示生动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走向共同富裕》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走向共同富裕》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走向共同富裕》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途径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3.引导学生将共同富裕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2.设计问题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材料,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提前布置教室,设置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扶贫、城市低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取得的成果。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共同富裕的意义,引出本课主题。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3. 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4. 青少年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分析: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青少年的使命和责任。

五、作业布置1.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写一篇心得体会。

2. 调查身边的社会现象,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制作一份PPT。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和PPT制作质量,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农村,让他们亲身感受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和挑战。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案初中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案作者:写手助手导语:在当今社会,共同富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一个和谐、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共同富裕意识及实践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本教案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共同富裕,并分享本人的观点和理解。

————————————目录:1. 引言2. 认识共同富裕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3. 具体教学内容与方法3.1 引导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理念3.2 引导学生认识贫富差距存在的原因3.3 培养学生实践共同富裕的能力4. 效果评估和反思5. 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的观点和理解6. 总结————————————1. 引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共同富裕,并分享本人的观点和理解。

2. 认识共同富裕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共同富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平均不断提高,贫困程度不断减轻,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的现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共同富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公平现象、理解共同富裕理念以及培养实践共同富裕的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举止的积极转变。

3. 具体教学内容与方法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内容与方法:3.1 引导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历史和现实意义,使他们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案例、视频观摩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并明确自身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责任与使命感。

3.2 引导学生认识贫富差距存在的原因学生需要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认识贫富差距存在的原因,如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制度问题等。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

2.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3.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4. 青少年如何为共同富裕作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及实现途径。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应对贫富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现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图片:我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现象。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1 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

2.2 阐述共同富裕的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

3. 分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3.1 展示数据:我国城乡、区域、收入等方面的差距。

3.2 分析原因:政策、制度、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4. 讲解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4.1 政策层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税收体系。

4.2 社会层面: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青少年如何为共同富裕作贡献5.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2 关注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5.3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社会主义改革一以贯之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常识和价值观,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践。

2.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共同富裕?2.呈现(10分钟)呈现共同富裕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共同富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初步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各小组发表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自觉做到“四个尊重”。

(2)懂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应互帮互助,并积极投身到扶贫帮困的宣传活动中去。

2、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能力目标:(1)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辨证统一性。

(3)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角度,明确“四个尊重”,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性。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导入:与这种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活动一:张家有四兄弟,老大在国企当工程师,每月工资1800元,因企业改制,他购买了企业的股票,每年有4000元的分红;老二是农民,承包了20亩土地,年收入3万元;老三开了一家小饭馆,每月收入2500元;老四在上研究生,在上学期间发明的一项专利被一企业看中,他把专利卖给这家企业,每年收取五万元的专利费。

1、张家四兄弟的收入分别属于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中的哪种分配方式?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3、张家老四的收入与老大、老二、老三相比,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师总结: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还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上,人们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来创造社会财富,且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我国现实中实现共同富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让学生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3.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数据分析法:通过图表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图表和数据。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展示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法,让学生回答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19-2020年苏教版思品九年《走共同富裕之路》(第2框)word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思品九年《走共同富裕之路》(第2框)word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思品九年《走共同富裕之路》(第2框)word教案A 、同时富裕B 、同步富裕C 、同等富裕D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东部继续率先发展,西部开发渐入佳境,东部振兴开局良好,促进中部崛起恰逢其时。

国家实施四大区域“多轮驱动”的举措是为了( )A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扩大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C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D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8. 小强一家年收入情况统计表(xx 年)爷爷承包责任田 1.1万元 爸爸某外资企业设计师 4.5万元 妈妈 某国有企业上班 2.2万元下列对小强一家收入来源性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爷爷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 、爸爸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C 、妈妈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D 、他们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9.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贫济困等等国家采取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 )A 、加强经济建设B 、深化改革C 、实现共同富裕D 、提高综合国力二、达标检测二1、连线题:按劳分配 股金、利息分红等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工资按技术要素分配 某项专利获得转让费按劳动要素分配 某公司以高薪聘小张出任总经理按管理要素分配 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2、左图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示意图,右图为某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张某的收入构成示意图。

(1)两张示意图分别反映了我国正在实行怎样的经济制度?(2)实行右图的经济制度的原因是什么?(3)两张示意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 图表链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年份 1978 1992 2002 2003 xx xx类别 工资 收入 出租房 屋收入 兼职 收入 比例60% 20% 20%。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优质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优质

九年级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身边改革的成果,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2)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理性对待中国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能力目标(1)知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知识目标(1)知道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知道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收集资源,准备课件;学生预习书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顾名思疑:同学们,请大家从本节课的课题入手,想一想本课将会涉及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列举本框涉及的问题。

师生归纳合并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二)自主先学要求:阅读书本,圈划关键词,找出重要语句,标出困惑点。

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态度)?3、如何看待“共享发展”?4、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5、如何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学生自主看书,完成以上问题。

(三)群言互促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情况,相互启发补充。

找一找本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或主要线索。

(四)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改革进行时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片段1:新时期,经济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有问题和困难。

展示图片感悟:改革开放—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体制改革)结论1: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片段2:思考:从三位同学暑假经历中,你发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同学1:我与父母乘坐高铁暑假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2.难点: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巩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认识。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时内容,引出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案例材料,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案例材料可以选取我国部分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或者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实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的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的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的教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的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共同富裕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密结合共同富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

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关联教育资源等方面,探讨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尊重他人、正直诚实、公平公正等。

这些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至关重要,能够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2.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法律的基本知识、法律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学习法治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的教学方法1. 理念融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共同富裕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平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实践困境。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了解到贫困人群的困境,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这样能够使学生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 跨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共同富裕理念的融合还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

在历史、地理和经济学等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与共同富裕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讨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的共同富裕政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认识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我国的政策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政策的内涵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措施。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发展的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意义。

2.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措施。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我国的政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PPT,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的扶贫攻坚成果,引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措施,如扶贫政策、税收政策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共同富裕现象,思考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如共同富裕的概念、我国的政策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分析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知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扶贫工作的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共同富裕。

2. 新课导入: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六、教学内容1. 解析共同富裕的内涵: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概念,明确它不仅仅是财富的分配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目标。

2. 共同富裕的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当前共同富裕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 政策与措施:介绍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共同富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扶贫开发、税收调整、教育公平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共同富裕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表、数据等,直观展示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政策效果。

3.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责任和作用。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 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 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学生小组讨 论,改革开放 给中国带来的 巨大变化。
结合实例,中 国经济进入了 怎样的阶段
让学生通过情景 体验/视频感 受,体会共享改 革发展的成果。
公众号为资源唯一获取渠道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公众号
课堂小结 板书
提示:现状:目前我国还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 结合图片:思 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 考反映了什么 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 问题 战。 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 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体化,有 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结合视频资料,思考三: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解决 好“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结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 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 《共享发展成果》 本目题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 开讨论。 1.什么是共享发展成果? 同学们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展 开了讨论。 提示:同意观点一、观点二和观点四,因为共享发 展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不同意观 点三,因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 结论: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 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 进民生福祉。 3.如何共享发展成果? 结合视频思考:党和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共享发 展成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到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 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高三政治教案: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

高三政治教案: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三政治教案: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供⼤家学习参考!§4 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教学⽬标:1.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按劳分配是公有制是经济范围内个⼈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具体⽅式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2.能够运⽤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改⾰发展过程中产⽣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式。

能对⾮按劳分配的⼏种具体⽅式进⾏区分。

能够运⽤有关的基本理论分析⾮按劳分配⽅式存在的依据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

3.进⼀步熟悉和领会按劳分配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

尤其要正确认识股份制经济中的分配⽅式。

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分析⽅法,帮助学⽣正确理解国家的分配政策,培养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难点:新中国成⽴以来,我国对分配制度的选择;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教学⽅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从理论和历史的⾓度看分配问题的重要性1、⽣产与分配的关系(1)、⽣产决定分配(2)、分配反作⽤于⽣产2、分配⽅式的确定(1)、确定分配⽅式的重要性(2)、确定分配⽅式的依据(3)、历曾出现过的分配⽅式:平均分配,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1、我国在个⼈消费品领域分配⽅式选择的经验教训平均分配⾏不通按需分配不具备条件2、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是指个⼈消费品以劳动者个⼈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低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者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原则。

▲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只应把握以下⼏点:第⼀,按劳分配范围是公有制;第⼆,按劳分配的客体是个⼈消费品;第三,按劳分配的依据或标准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九年级政治教案)全民共同富裕学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全民共同富裕学案

全民共同富裕学案九年级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拥护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懂得坚持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懂得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

教材设置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切好‘蛋糕’,共同富裕”两个项目的内容。

本项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两个层次。

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法:以案例分析法为主,结合现实生活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学法:自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策略:本项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初中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经济生活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对我国的经济制度了解得很少,加上现行教材淡化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比较困难。

为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材料,先让学生呈现出感性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再适时启发点拨,精当分析,提炼总结,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到理性总结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升华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看政府工作报告,体会经济发展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____年____(省、市、区、县)政府工作报告》课件一:____年政府工作回顾____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的政治课程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按劳分配是公有制是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非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非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

能对非按劳分配的几种具体方式进行区分。

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分
析非按劳分配方式存在的依据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按劳分配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

尤其要正确认识股份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掌握两点论
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分配政策,培养学生处
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
品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效率与
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分配制度的选择;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看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
(2)、分配反作用于生产
2、分配方式的确定
(1)、确定分配方式的重要性
(2)、确定分配方式的依据
(3)、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生
产要素分配等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1、我国在个人消费品领域分配方式选择的经验教训
平均分配行不通按需分配不具备条件
2、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是指个人消费品以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
的高低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原则。

▲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只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按劳分配范围是公有制;第二,按劳分配的客体是个人消费品;第三,按劳分配的依据或标准是劳动的
数量和质量。

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讲情以下几个内容:
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范围内;
分配的依据: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包括劳动的质和量两方面
分配的内容: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不是其他产品
分配过程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晶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
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按劳不按资”)
(2)、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按劳不按需”)
(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为了取得物质利益,就只能以
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略)。

三、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1、在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分配方式。

这些分配方式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的价值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2、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是由我国当前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课堂练习与思考1:
李四一家五口,李四本人承包了责任田,完成上缴农业税后,收入不错;李四的妻子开了个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李四的儿子是售货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李四的女儿是工程师,她利用双休日为一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李四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

思考:李家五人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难点突破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属于不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个体经济中,个体劳动者运用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以自己劳动为基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他的税后收入应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收入、自己从事生产劳动和经营劳动的报酬以及风险补偿等。

所以,个人劳动者的按劳成果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 (略),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劳动力作为商品而进行交换的一种分配形式。

前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对分配的客观要求,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而后者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生于生产要素个人所有的基础上,是市场经济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前者的尺度是劳动,即按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而后者的尺度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按劳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