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0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 《论语》十二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â)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自主测评】一、检查预习积累重点词语愠罔殆谓哉焉诲2、文学常识①孔子,末期家、家、家,家学派创始人。
名,字。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
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②《论语》,是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书。
《论语》和《》《》《》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
《论语》共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
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4、学生汇报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前五则。
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2、本文前五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第四则:第五则:(二)重点研读1、指出句中通假字:①由,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
(三)中心把握1、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 )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身:为.( )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 )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 )为师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论语》十二章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一)、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二)、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1新人教版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知识
准备
了解作者和作品的 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备课组补充
学 习流程
预习指导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任务导学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
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积累文 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4、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 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反复诵读,并背诵、默写。
学习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归纳每则语录的基本意思。
学法
2、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
(4)《论语》的“论”读“lùn”。 (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学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及他的作品,作为文学常识,我们应该掌握这些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三、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人
1 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难点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课型预习展示测评1课时步骤:一、自学导航(一)教学导入(二)明确目标(三)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
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知识超市】1、走近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1)
第10课《论语十二章》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3. 情感目标: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大意学法指导: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十二章语录,牢记语录中的精辟句子或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根据实际生活思考十二则语录中的哲理,理解十二则语录中的智慧。
三、预习交流(一)自主学习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2、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A.必须B.一定C.必然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A.时间B.逝者C.河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B.相信C.真诚,诚实
(4)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B.法家C.儒家
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
(二)通假字
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三)释义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四十而Βιβλιοθήκη 惑()从心所欲不逾矩()(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4.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4)“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5.选择题。
教与学随笔
教与学随笔
课后反思
10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课型
精读课
学习 目 标:1、熟记《论语》的作者、体裁、内容,孔子的名、字、身份、地位,影响。
2.掌握“说、知、愠、君子、省、信”等文言词汇的意思。
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积累
七年级语文上册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新人教
10《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育学生阅读明白得文言文的能力。
二、熟悉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态度;激发酷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总共 3课时自主学习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论语》是一部__语录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门生(门人)_和___再传门生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门生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丘__,字仲尼,_儒___家学派开创人,思想核心是_仁___,政治上主张__礼治__,鼓舞人们_入仕__,即“出来做事”。
开__私人_讲学的风气,传奇有门生__三千__人,身通六艺者__七十二_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一)注音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二)重点词语时习:按时温习愠:动气信:真诚、诚信传:教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立:独立天命: 自然规律耳顺:不受外界左右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忍受逾:超过川:河乐(之者):乐趣曲肱:弯着胳膊于我如:关于我来讲焉:在其中斯:这笃:忠实,坚守朋:志同道合的人说:通“悦”愉快,快乐省:自我检查,检讨好:喜爱、爱好合作探讨一、读注释翻译下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必然的时刻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那个地址)来,不也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极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老实呢?教师教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1
通化市外国语学校七年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1导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课型文言文精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1、介绍《论语》,并做出孔子的个人简介。
2、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复习备习检查情境导入听写生字词,部分学生学生在黑板展示字词答案不一致,强调动手查字典的重要性。
研习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翻译课文第一则和第二则。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1、指导诵读,帮助学生学会积累2、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梳理内容。
3、对学生的回答要适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学会积累文言词语,记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学会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研习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翻译课文第三则至第八则。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1、指导诵读,帮助学生学会积累2、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梳理内容。
3、对学生的回答要适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学会积累文言词语,记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学会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论语:学习方法:巩固创新温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认真严谨求真谦虚求教个人修养:自律反省惜时不慕容利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学习目标:1、熟记《论语》的作者、体裁、内容,孔子的名、字、身份、地位,影响。
2.掌握“说、知、愠、君子、省、信”等文言词汇的意思。
3.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积累
①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伟大的、、、
学派的创始人。
②《论语》由编写,记录的言行。
是著作。
《论语》与《》、《》、《》合称为“”。
“”即《》、《》、《》、《》“四书五经”是封建时代读书人必读之书。
2.学习方法指导
对照注解,细读原文,一字一句思考含义;在注解中标.出.重难点字词,并适当作点批注
..。
在此基础上
.....,完成下列习题:
(一)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二)通假字
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释义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四十而不惑.()从心所欲不逾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与学随笔教与学随笔
(8)贤.()哉.()回.()也.()
(9)人不堪.()其.()忧.()
(1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饭.()疏食饮水
三、【当堂检测】
3.填空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4.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4)“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5.选择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 B.相信 C.真诚,诚实
(4)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