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巧祛湿》
《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巧祛湿》90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依然精神抖擞。
路老有一个独家小秘方,路老已经服用20多年的醋泡姜,把姜切片,用山西或镇江的米醋浸泡3天,每天服用一片,可缓解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呃逆、打嗝等症状。
路老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编著了一本书《中医湿病证治学》。
路老总结: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
可见,水液代谢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广泛性。
另外,湿又分为内湿、外湿。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生活中的眼镜上的水汽,包括空气中的湿度。
外界的湿度增加了,也是个致病因素。
比如说雾露特别大的时候,空气流动的慢了,在空气中悬浮的微颗粒,粉尘就多。
呼吸后容易产生疾病。
房子里容易长霉,容易引起过敏,特别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闷热。
湿度大,出汗后不能很好的蒸发,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散热方式,从而调节体温,但如果不能很好蒸发,就不能达到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温度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但你都感觉很难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呢?一般来说,胖大舌、齿痕舌、舌体有裂纹都是湿多的表现。
湿邪也有地域差异:南方、沿海地区多以外湿为主,而北方内湿相关,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湿病发展呈上升趋势,影响北方湿邪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如果口舌生疮、上火了怎么办?如果腹泻、着凉了又该怎么办呢?中医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但是如果又有热还有寒,是该先祛热还是先驱寒呢?这里面第一:口腔上火就用清热药物不对。
第二,一看拉肚子就用热药不正确。
第三,一看口苦口粘就用祛湿的药物也不行。
一般病人病情比较复杂,既有寒又有热,既有湿又有虚,各种病情掺杂在一起,缠绵难愈。
清热容易生寒,散寒容易生热,祛湿容易伤气,补气容易胃胀。
属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湿邪中阻,兼有脾胃虚弱。
所以要清热温下,辛开苦降,健脾祛湿,用行气流动之品。
路志正升阳除湿法临床运用
路志正升阳除湿法临床运用作者:周育平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20期名老中医简介路志正,男,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第一、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载,对眩晕、胆结石、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妇科经带胎产、不孕症等疑难病症,均有独到见解。
李东垣重补脾胃,升阳气,创升阳除湿之法。
升阳除湿法与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法共同构成中医湿病的证治大法。
路志正老师临证素以调理脾胃为核心,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脾胃论》影响颇深,临证尤善运用升阳除湿法,并以灵活多变、诸法渗透、恰到好处为特色,现简述如下。
升阳除湿法的产生李东垣从脾胃内伤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升阳除湿的治疗方法。
例如脾虚湿盛的泄泻,李东垣认为此乃中气不足,脾湿下陷,阴盛乘阳之变,不能淡渗,防复益阴而重竭其阳,应用升阳之药羌活、独活、升麻、柴胡、防风等,或升阳除湿防风汤。
风湿相搏,身疼痛,如脾胃虚弱,阳气不升,不能充养肌腠经脉,应用风药升阳,阳气升腾,湿邪得祛,经气疏通,方有羌活胜湿汤、除风湿羌活汤。
长期鼻塞,不闻香臭,头额昏沉,泪涕眵多,李东垣归于肺脾气虚,湿蒙清窍,应用丽泽通气汤,升阳气除湿浊。
由此可见,升阳除湿的本意是通过升举阳气,补益脾气,助脾升清除湿之功用。
湿邪的定义与来源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可分为外湿与内湿。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
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每年七八月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同时,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现代人夏季贪凉,空调温度设置过低或过食冷饮等均会导致汗液挥发不透,湿邪郁闭在体内。
路志正:慢性疑难重症多湿或兼湿
路志正:慢性疑难重症多湿或兼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擅长中医脾胃病、风湿病、各种慢性疑难病的治疗,湿病的诊治经验独到。
其对湿邪致病的特点、病理变化、治疗用药等有深刻的认识。
笔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期间,有幸伺诊左右,现将其论治湿病学术思想管陈于下。
湿邪为病最多最广“湿”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路志正临证60余载,一直重视湿证的研究,他在总结前人以及个人多年临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湿邪为病最多最广”、“百病皆有湿作祟”、“不独南方多湿,北方湿病亦不少”等观点,以彰湿邪为害之甚。
路氏提出“湿邪为病最多最广”的观点是基于对湿病的深刻认识以及临证长期实践的结果。
其一,湿本为水,存在广泛,正常状态下,是自然界和人类最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
湿之所在,天地四方,无处不有,外湿多因感天地之湿邪而发,内湿则是三焦气化不利,津液敷布异常而成。
其二,湿在自然界中存在广泛,人患湿病的机会自然亦多。
如气候乍寒乍热、长夏暑热多湿、久居湿地、水中作业等等,均可造成外湿侵犯人体为病;忧思恼怒,思虑伤脾,饮食不节,生活失宜,以及患病久治不愈,失治误治等又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三焦气化不利,体内津液积聚而为内湿。
同样恣食肥甘厚味,嗜烟嗜酒,浓茶冷饮或工作繁重、思虑过劳等均是导致脾胃损伤、内湿壅生的重要原因。
其三,从临床角度来看,现代很多疾病均由湿致病或与湿有关。
其范围涉及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尤其是多种慢性疑难病。
如常见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症等。
湿多燥亦多古人论湿,详于外湿而略于内湿,对湿与燥的关系多疏于论述。
一般认为湿为阴邪,水多而成湿;燥为阳邪,水枯而为燥。
治湿多以燥化,治燥多用湿润。
燥与湿是相对的两个方面。
路志正认为,“湿多燥亦多”。
湿与燥是自然界以及人体水液代谢的两个方面,在反应气候湿度、水液分布时常常密不可分,二者的不同和界限在于水液分布的多少,多则为湿,少则为燥,此消则彼长,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
路志正与其传人谈巧祛湿
国医大师巧祛湿巧祛湿(1)(什么是湿)自制醋泡姜:把姜洗净,切薄片,用山西的或镇江的米醋泡三天。
中老年脾胃虚寒的,肠胃不好的,发胀,胆石症,消化不良,打嗝来一片,饭后吃(反胃酸的吃一点鲜姜沫就可以了)。
姜有和胃,祛湿,化痰的作用。
现代人喝水多,容易引起脾湿,脾湿就影响肠胃的消化系统,有风湿,暑湿,湿热,有寒湿,变化很多。
很多临床病症的命名都提到湿,但有些没提到的也跟湿有关,比如头痛,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腹泻等等疾病都跟中医提到的湿邪很有关系,很多人在早上起来感到关节僵硬,但是活动以后有恢复了,在累风湿性关节炎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多,中医把它归结为晨僵现象。
还有一些人早晨起来眼脸浮肿,这也是湿气过重的一种表现,尤其是肾脏功能不好的人这种现象尤其多。
治湿跟治水不同,要渗湿但要利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什么东西都要有个度,多了也就不好了。
中医有句话——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六气是指大自然的气候在一年里的变化,叫风寒暑湿燥火,年轻人湿热比较多,老年人寒湿比较多。
湿跟喝水的关系:正常人一天要补充1500到2500左右毫升的水,成年人体型各不同,可以是重一公斤补充50毫升的水。
喝多了水容易生湿。
要根据季节,疾病,体重,体质等情况有所不同。
中医把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指自然界的各种湿气,雾露,空气湿度变化,中医讲同气相求,阴雨天湿气重的时候,外湿影响到内湿,有关节炎的人就会受到影响。
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邪呢?看舌苔,舌苔偏厚,舌体比较厚,舌边有牙齿的痕迹,就是湿多的表现。
舌体偏大,舌体裂纹(湿少了也裂),齿痕舌,南方湿,其实北方亦湿——生活习惯的改变,冰箱、冷饮,膏梁厚味、内生痰浊,运动少、代谢减少,紧张等精神因素。
芳香化湿,荷叶,荷埂,藿香。
荷叶,荷埂用于胸闷,头痛,食欲不振,妇科疾病,儿童疾病。
藿香用于夏季感冒,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水土不服。
巧祛湿(2)(湿邪在脾胃)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说。
路志正谈湿病:北方亦多湿
路志正谈湿病:北方亦多湿路志正谈湿病:北方亦多湿日期:2008-04-03路志正老前辈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精通中医典籍,善起疑难病症,尤其是对于湿病有着精湛研究和发挥,形成了以”北方亦多湿”论为代表的具有路氏学术特点的湿病理论并融会贯通于临证,笔者有幸师从路老,亲身深感受其高尚的医德、广博之医理、谦逊仁和的学风及不遗余力于中医事业的精神,侍诊中虽常得以耳提面命,仍不敢谓得师之传,就其湿病理论尚有所悟,今撷其精粹简介于兹,以飨同道并共谋继承和发扬。
一、温故探源以明其理路老认为,湿做为自然界的六气之一,称为湿气,为滋润万物、生长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既“湿以润之”。
但如果湿气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湿邪,由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则称之为湿病。
湿分内外,又有清浊寒热之分,因此湿邪为患虽因人而异,但其湿性的特点仍使其湿邪伤人的感邪途径、所伤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
路老非常重视湿病理论的探讨,曾在其所著的《湿病源流》一文指中出:“整理前人的理论经验,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才能承启和促进其研究。
”并历经30余年的典籍整理和临床研索,认为湿病理论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由仲景开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发展于隋唐至金元,日臻成熟于明清,发展于明民国时期。
然而,湿邪在当前发病学中的重要性仍未得到相应的重视,路老在分析总结前人的理论同时,对于有关的理论提要钩玄,承启和促进了湿病的深入研究,笔者就己所悟归纳如下。
1.湿邪中人多系正气不足湿邪中人,多因其正气不足,湿邪才能乘虚而入。
这一点是诸世前贤对湿邪发病机制的共识,《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路老认为,此中之“虚”既指人体内正气的不足,无论湿气太过,还是非其时有其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湿邪中人的内在条件。
虽然湿气为病,有诸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所论的“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阙,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岁土不及,……民病飧泻,霍乱”,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
路志正:中医大师巧祛湿 有图有真相
路志正:中医大师巧祛湿有图有真相脉脉养生导读“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国医大师路志正,著有《中医湿病证治学》,本文路老讲述痰湿致病的病机原理及常规调理方法,分清湿在肺脾肾,有的放矢,巧妙祛湿,有图有真相。
2011年5月23日,首次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及其子女、弟子做客养生堂节目现场。
90岁的路老,依然精神抖擞。
路老有一个独家小秘方,路老已经服用20多年的醋泡姜,把姜切片,用山西或镇江的米醋浸泡3天,每天服用一片,可缓解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呃逆、打嗝等症状。
路老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编著了一本书《中医湿病证治学》。
路老总结: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
可见,水液代谢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广泛性。
另外,湿又分为内湿、外湿。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生活中的眼镜上的水汽,包括空气中的湿度。
外界的湿度增加了,也是个致病因素。
比如说雾露特别大的时候,空气流动的慢了,在空气中悬浮的微颗粒,粉尘就多。
呼吸后容易产生疾病。
房子里容易长霉,容易引起过敏,特别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闷热。
湿度大,出汗后不能很好的蒸发,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散热方式,从而调节体温,但如果不能很好蒸发,就不能达到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温度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但你都感觉很难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呢?一般来说,胖大舌、齿痕舌、舌体有裂纹都是湿多的表现。
湿邪也有地域差异:南方、沿海地区多以外湿为主,而北方内湿相关,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湿病发展呈上升趋势,影响北方湿邪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如果口舌生疮、上火了怎么办?如果腹泻、着凉了又该怎么办呢?中医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但是如果又有热还有寒,是该先祛热还是先驱寒呢?这里面第一:口腔上火就用清热药物不对。
国医大师路志正:祛除湿浊经验二十三则
国医大师路志正:祛除湿浊经验二十三则▲路志正国医大师(1920.12-)心身疾病是当今时代常见疾病,内伤导致湿浊阻滞者亦常见之。
盖因情志过极,脏腑损伤,气机紊乱,三焦失调,水谷津液气化输布失常,致湿浊痰蕴、气血失调,促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
以往中医对湿浊致病的认识与治疗,多侧重外感湿浊、内伤饮食为主,情志因素兼或述及。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 《素问·奇病论》载:“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对情志内伤作为独立因素,导致心身疾病三焦湿浊的机制及其治法的探讨尚属鲜见。
实际上,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出现湿浊内蕴、阻滞三焦的共同病机。
因此,外感、饮食所致湿浊阻滞证的治疗思路,也可为心身疾病所借鉴。
其治法应在湿病常用治法基础上,结合情志致病特点加以探索,进而完善其证治体系。
国医大师路志正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发展湿病证治,重视内伤湿浊,今就其心身疾病常用祛除湿浊治法23种,梳理分述如下。
祛邪类01祛湿化浊类● 芳化湿浊法芳化湿浊法,是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醒脾化湿,或和胃降浊,或芳香开窍功能,使脾运得健、胃气和降、神清气爽的治法。
适用于湿浊困于脾胃,脾失升清,胃失降浊,或上蒙清窍,所致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黄等。
常用药物,如藿香、藿梗、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砂仁、石菖蒲、厚朴花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
● 宣窍化湿法宣窍化湿法,系运用气味芳香药物,具有芳香醒神、宣窍化湿、解郁安神功能,使气机宣展、舒心悦脾的治法。
适用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湿浊阻滞,蒙塞心窍,所致情绪抑郁、头昏身重、不寐或多寐、胸闷心悸、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大便溏黏或不畅、面色晦滞等。
常用药物,如石菖蒲、郁金、远志、合欢皮、合欢花、茯苓、半夏、藿香、佩兰、苏叶、苏梗、荷叶、荷梗、白豆蔻、厚朴花、甘松等。
(word完整版)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对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发煌古旨,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笔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疾病经验研究》,整理路老内科常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湿蕴胃腑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
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湿困脾土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
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湿热蕴结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
路志正——清化湿热、温脾和肝法愈久痔便血
路志正——清化湿热、温脾和肝法愈久痔便血老年痔疮便血久治不愈,辨证脾肾俱虚、肝气偏旺、湿热下注,以清化湿热、温脾和肝法,内外合治而收功。
崇某,男,61岁。
初诊:1974年12月10日。
主诉:便血1年半。
现病史:患混合痔1年半,经治不愈,便后带鲜血,时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腰痛,脉细稍数,舌质红、白苔上覆淡黄苔。
中医诊断:痔疮、便血,证属脾肾俱虚、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混合痔。
治法:益气、凉血、止血法。
方药:党参,黄芪,防风,地榆炭,黄芩,枳壳,阿胶烊化,炙甘草,旱莲草,槐角,荆芥炭,白芍。
3剂,水煎服。
二诊(1974年12月16日):上药效不显,仍下血,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再以温阳摄血法。
方药:阿胶烊化,炒杜仲,炙甘草,白术,附片先煎,艾叶炭,熟地,黄芪,当归,仙鹤草,黄芩炭,伏龙肝,白芍,三七粉分冲,3剂,水煎服。
三诊(1974年12月19日):上药无效,仍下血不止,舌质黯,苔根部上覆淡黄苔,脉右弦、左稍弱。
辨证湿热下注,治以清泻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1、内服方:败酱草15g,炒槐花9g,淡附片先煎3g,干地黄、白芍各12g,炒地榆、乌梅炭、地锦草各9g,秦皮6g,伏龙肝先煎代水60g。
3剂,水煎服。
2、外洗方:苦参15g,马鞭草24g,芒硝60g,桃仁15g,白矾6g。
3剂,水煎熏洗。
四诊(1974年12月26日):药后奏效,2天未下血,舌中苔黄腻,两边少苔且滑,脉沉细。
再按上方各3剂,用法同前。
后按本方加减数剂而愈。
按:本案系老年男性,患混合痔便血1年半余,久治不愈,耗伤气血,加之年迈肾亏,伴发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腰痛等症;舌质红、苔白微黄,为热邪内蕴之象。
初始辨证“脾肾俱虚,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血不归经”,采用益气、凉血、止血法,仿归脾汤合槐角丸意加减;用药3剂后,又见四肢欠温,脉弦,舌质淡,苔白滑,呈现寒湿内盛、抑遏阳气之证候,遂转用温阳摄血法,黄土汤化裁。
然而,继服药3剂,便血仍未控制。
国医大师巧祛湿(1)
国医大师巧祛湿(1)国医大师巧祛湿(1)国医大师路志正携家人及弟子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米醋泡姜路老吃了几十年的姜,身体倍棒。
做法:生姜洗净切成薄片山西米醋泡三天以后就可以吃了。
适合老年中年肠胃虚寒的脾胃虚寒的人吃。
或者吃饭发胀呃逆打嗝还有胆结石症都可以用。
对胃口好。
饭后吃一片。
如果胃酸过多的人,就不要用醋泡了,切成丝,姜末。
生姜有温胃的作用,还有止呕祛痰作用。
老年人胃肠偏弱,消化能力也低了。
有的时候容易出现腹胀逆气打嗝,吃点姜有祛湿化痰的作用。
认识湿症路老用30年写的书《中医湿病证治学》喝水多了,脾湿了,影响脾的功能。
湿有风湿有暑湿有湿热有寒湿变化很多的。
周围空气里有湿度,每天喝水补充我们的体液,身体离不开水液的代谢。
湿病就是有水液代谢机体代谢或者疾病发生的时候,渗出了或分泌一些东西。
这种分泌物也算是湿病的内容之一。
路老在几十年的研究中总结了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就是说湿邪之病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等一部分的头疼中风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腹泻等等这些疾病,实际上都与中医的湿邪有很多关系。
有些人早上起来关节僵硬,活动以后又恢复了,尤其是在风湿性关节炎中这种现象出现得比较多,这叫晨僵现象。
这些现象大部分都是与湿邪有关的。
有些人早晨起来眼睑浮肿,这也是湿气过重的一种表现。
尤其肾脏功能不好的病人,这种现象表现得尤其为多。
湿就等于水吗?泼到地下的是水,但是有一部分水渗到地下就不是水了,是湿了。
治湿跟治水不一样。
治湿要渗湿。
治水是要利水。
水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体60%到70都是有水的。
《金匮要略》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就是说什么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这是古代名医朱丹溪的名言。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
六气是我们人体生活中不能离开的。
湿会造成一个疾病,因为我们身体每天都要喝水,每个内脏都有液体水分的滋养。
任何一个地方代谢的紊乱都会出现很多的疾病.年轻人容易湿热,老年人身体虚弱容易寒湿。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疏肝健脾治瘾疹兼月经不调刘建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陈某,女,24岁,1990年生, 2014年5月24日初诊。
就诊时令:小满。
患者主诉荨麻疹伴全身瘙痒9个月。
患者9个月前因工作压力较大,情绪低落,开始出现荨麻疹,全身皮肤呈风团、红斑伴有瘙痒,遇热发作,并与情绪有关;心情急躁时发作尤甚,温度下降,情绪平稳后约半小时自行消退,有轻度头晕,饮食、睡眠可,大便日1次,黏滞不爽。
小便调,月经延期,每次延后约半个月,经量、经色、经质正常,末次月经行于2014年4月17日。
望其形体中,舌质淡红、舌尖偏红、苔根部白腻,脉象沉小弦无力。
辨证:肝郁脾虚,风郁肌表。
治法:轻清宣散,清热活血,疏肝健脾。
方药:浮萍8克,牛蒡子12克,蝉蜕(去净土)12克,菊花10克,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薄荷(后下)12克,赤芍15克,荷叶12克,炒蒺藜12克,地肤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当归12克,夜交藤15克,川牛膝12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14剂后,风团、红斑减,瘙痒轻,遇热、心情急躁时发作减轻,轻度头晕,大便日1次,已不黏滞。
小便调,月经延期,每次延后约半个月,经量、经色、经质正常。
望其舌质淡红、苔根部略腻,脉象沉小弦有力。
已收效,效不更方,再进14剂。
三诊:服药14剂后,风团红斑减,瘙痒轻,遇热、心情急躁时已不发作,轻度头晕,大便日1次,已不黏滞。
小便调,月经如期而至,且经量、经质正常,诸症皆消。
按:荨麻疹中医称瘾疹,多为风邪袭表,胃肠湿热、血虚风燥所致,本案乃肝郁脾虚、风郁肌表而然,路志正法以疏肝健脾、清热活血治之。
药用浮萍、牛蒡子、蝉蜕、菊花、荷叶、地肤子轻清宣散,祛风止痒;而炒蒺藜、薄荷既有祛风止痒之用,又具疏肝解郁之功,路志正用之,可谓匠心独运,两擅其功。
炒杏仁、炒薏苡仁,一宣肺畅上;一健脾畅中;乃路志正常用对药之一。
他如丹皮、浙贝母、赤芍、当归、川牛膝、夜交藤之用,其意有二:一有清热活血调经之能;二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路志正教授运用《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经验
路志正教授运用《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经验作者:杜羽姜泉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第05期【摘要】路志正教授常运用《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治疗思路强调要分析病因,认为风湿病外因多为风寒湿,内因多在脾胃;其次,强调论治风湿病要辨明病性、病位、虚实,抓住主要矛盾。
【关键词】风湿病;金匮要略;辨治思路;临床经验;路志正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
《金匮要略》立痉湿暍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血痹虚劳病篇等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
路志正教授临证组方崇尚经典,善于运用化裁经方。
在风湿病的论治上,路志正教授常常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理论辨治相关疾病,疗效显著。
笔者跟随路志正教授抄方随诊学习1年,现总结路志正教授运用《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的主要思路及治法。
1 分析病因,风湿病外因为风寒湿,内因多在脾胃路志正教授强调:“要想抓住疾病的本质,首先要搞清楚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对于风湿病的病因,路志正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秉承了《内经·痹论篇》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思想,风寒湿三邪为致病的外因,风寒湿邪气侵入,流注经络关节,阻滞经络气血,故而出现各种不同症状。
其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气血生化不足,诸痹遂起。
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有述:“盛人脉涩小,短气,汗自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其人素饮酒本湿盛,脾喜燥恶湿,湿邪黏腻,易阻遏阳气,又加汗出当风,风与湿合,搏于关节经络,成历节痛,不可屈伸。
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多用调理脾胃之法论治风湿病。
路志正教授认为,內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为风湿病主要内因。
由此,路志正教授治疗风湿病多在祛外邪的同时,兼以调和脾胃[1],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得生,邪气难侵。
名老中医路志正临床经验
路志正临床学家路志正临证撷英李锡涛路喜素整理编者按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妇、儿、针灸亦有较深造诣,曾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本文系统介绍路氏在学术思想上善调脾胃,重视湿邪以及倡导临床思维科学化的观点,临床特色方面,重点介绍他对疑难病证、心痹、心痛、痹病、中风的治疗经验。
在医论医话上,记载他治疗脑晕、脑水肿并肾衰、濡泻、呕吐、胃痛、湿证喉喑的独特见解。
并把他毕生使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五首附于文末。
纵观全文,可知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的辨证思路,诊治特色,立法处方,灵活化裁均有独特见解,不失为临床大家的风范,这些经验对于中医同道有极大参考价值。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赵濂《医门补要》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男,汉族。
1922年1月18日生于河北藁城县一个中医世家。
父亲从事中文工作兼通医理,尤精古文与周易;伯父路益修系河北名医。
受家境熏陶,路氏自幼即立下从医之志。
6岁入学,课余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
1934年进入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曾特聘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为师,经过五年磨砺勤求,不仅熟读经典,且随师侍诊抄方,临证能力迅速提高。
1939年毕业后以优秀成绩通过河北省政府统一考试而获中医师资格证书,悬壶藁城,服务桑梓。
解放初期,路氏被调往卫生部中医部门(1955年改为中医司)专作技术指导工作,曾前往辽宁、吉林、山西、安徽等地考察指导中医工作,发现和推广了不少中医经验。
此间还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为志愿军战士治病疗伤。
1958年他通过深入基层,初步总结制订了一套中医临床工作的规章制度。
他还积极参加董德懋教授创办的《中医杂志》工作,任编委多年。
路志正医案(二)
路志正医案(二)二、清热利湿法治愈盗汗一例义某,男,28岁。
初诊∶1974年3月30日。
主诉及病史∶半月来不明原因出盗汗,伴有脘腹胀满、纳呆、夜寐不安、睡中多梦、晨起咽干口苦;大便硬结,二三日一行。
经中西医诊治,曾用滋阴潜阳、收敛止汗中药十余剂,症未稍减而来求诊。
诊查∶形体较胖,面色晦滞不泽,两目乏神,表情烦躁。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湿热内蕴肝胆,迫津外泄。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蒿苓清胆汤加减。
处方∶青蒿9g茵陈9g黄芩9g栀子9g竹茹12g陈皮12g半夏6g藿梗12g通草3g六一散15g(布包)生大黄1.5g(后下),6剂二诊∶药后盗汗、溲赤、便秘、纳呆等症得蠲,惟口渴、脘腹胀满、夜寐不安等如故。
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小滑。
证属热邪见减而湿邪未除,宜续进化湿清热之剂。
处方∶藿梗9g陈皮6g茯苓12g山药12g苡仁12g青蒿9g黄芩9g通草3g甘草3g三诊∶服药后6剂,诸症尽退,嘱其戒恚怒、慎起居,注意病后调摄。
【按语】盗汗一般多从阴虚内热辨证。
而本案从晨起口苦咽干、睡中多梦、苔黄腻、脉濡数来看,乃湿热内蕴肝胆,横逆犯胃,阻滞气机,迫津外出所致。
故以蒿芩清胆汤清利肝胆湿热;胆热液泄,少佐生大黄以通腑气,肝用条达、胆复和降,汗液自止。
不可一见盗汗即立投滋阴敛汗之剂,而不加辨析。
三、补肾填精法治愈链霉素中毒症一例包某,女,48岁。
初诊∶1975年7月4日。
主诉及病史∶1965年因患"功能性子宫出血伴感染",使用链霉素,每日2g,用至51g,即见头晕、站立不稳、时时欲仆、耳鸣、重听、头痛恶心等症。
经检查结论为∶前庭功能损伤,脑动脉硬化症,确诊属链霉素中毒症。
遍尝中西药物不效,迁延至今,特从内蒙古来京求诊。
诊查∶面色萎黄。
头晕,耳鸣,自汗,盗汗,纳呆乏力,寐少梦多,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面脸浮肿,小便频数,时有失禁。
舌质红绛,苔少;脉沉细,尺部尤甚。
辨证∶药邪损伤肾气,阴精亏耗。
治法∶益肾填精,峻补真阴。
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五大法
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2月/29日/第004版学术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五大法吴深涛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路洁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教授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的以“北方亦多湿”论为代表的湿病理论(见本报12月26日4版)从病机到论治系统而实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常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师从路老,亲身感受其湿病理论及临床疗效,今撷其精粹简介于兹。
路志正教授认为湿邪伤人,表现广泛。
他深入分析和总结了古医家的治则方药,指出古医家在湿病的辨治上各有其主张和特点。
如《内经》对湿病的治疗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至真要大论》中“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等治法,实即“开鬼门,洁净府”原则之体现,路老将其概括为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疏风胜湿、清热祛湿等,为治疗湿病之圭臬。
仲景将湿邪所致疾病作为独立病种进行讨论,并根据湿证之上下、表里、寒热、虚实随证治之。
提出湿在上焦,治宜宣泄;风湿在表,宜用汗法;湿邪在里,但当利其小便等具体治则。
后世又提出了湿邪的从化治疗,如宋代朱肱的白虎加苍术汤治疗湿温病;东垣重视脾胃虚弱、阳气不能上行的正虚因素在湿病中的病机作用,并创升阳除湿法等;朱丹溪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并认识到湿病在发病学上不仅具有地域气候特点,且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论治上主张分上下、内外或上中下三焦分部用药法;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湿证》篇中认为:“湿证虽多,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而尽之矣”;叶天士提出三焦分化法,并强调肺、脾、肾、膀胱的气化作用;吴鞠通对湿邪的三焦辨证和所创的三仁汤、五加减正气散等,确可谓别开蹊径,给人以启迪,都值得我们很好研究。
路老不仅着眼于湿病理论的创新,更是融会贯通,用其有效地指导临证。
在路老的临证过程中无时不在地体现其对湿病理论的应用,并总结出了治湿病的宝贵经验。
路老认为湿为土气,兼杂证多,表现广泛,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势利导,使湿邪内蕴的其他症状渐次明朗。
国医大师路志正:湿邪已成健康最大敌人!祛湿才能无病到天年
国医大师路志正:湿邪已成健康最大敌人!祛湿才能无病到天年时空医学 1周前路志正国医大师,1920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的一个中医世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善用脾胃学说治疑难杂病,被称为“杂病圣手”。
最早认定中医对乙脑治疗的成果,首创穴位编码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优越,可亚健康的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却越来越多呢?湿邪是大多数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源头或者帮凶!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的病人,我发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作祟。
可以说,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
| 很多病都和湿邪有关! |有些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湿疹等,与我们中医上所说的湿有一定的关系。
临床上其他的一些疾病,虽然在命名中没有涉及湿,但在发病的过程中却与湿有很大关系,比如一部分的头痛、眩晕、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等,都与湿邪有关。
古人总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可以说,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头号劲敌。
只要去除了湿邪,很多现代疾病都会远离我们,那些恶性疾病也会因此失去存在的温床。
湿气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自然界中的水湿,比如天上的云、地下的水、早晨的雾露、冬日的冰雪。
内湿人体内的津液,也就是西医学上的体液。
正常的湿气没什么,但湿气太过,就叫做湿邪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植物本来需要两天浇一次水,可我们若每天都浇上两三次,过不了多久,这些植物就会烂根软叶。
人体也是如此,如果水湿过剩,排不出去的湿气就变成湿邪,成为了致病的因素。
| 有没湿气,伸舌便知 |判断自己体内湿气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
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
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水分越少,舌体越瘦;水分多了,舌体就会胀大起来。
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
国医大师最强祛湿方!拔掉湿邪的根,远离大病和恶疾
国医大师最强祛湿方!拔掉湿邪的根,远离大病和恶疾▲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发现很多病人体内都有湿邪作祟。
可以说,湿邪现今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
”01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是湿!邪!正常情况下,我们起床后应该是神清气爽的,但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会感觉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
有的人还会关节僵硬,但是活动以后又恢复了,尤其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这种现象比较多,我们把这称为晨僵现象。
还有一些人,早晨起床后眼睑水肿,也就是我们说的肿眼泡,这也跟湿邪有关系。
很多疾病,其实都是和湿气有关的,路老先生在书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现代人都很注意喝水,普遍喝水多。
有的人主张,一天要喝够8杯水才能补充人体水分。
路老不这么认为,他说水喝多少要因人而异,这就好像同样是植物,绿萝可以养在水里,而芦荟稍多浇点水就会烂根。
有一个体形偏胖的中年人,他平时血压偏高,经常服用降压药。
后来,他的食欲不太好,胃部老觉得不舒服,身体还有点疲倦,这些症状很像肝炎。
于是,他急急忙忙跑去医院做了检查,但结果显示他的肝功能正常。
“这肝功能正常,怎么会有食欲减退、饭后腹胀等类似肝炎的症状呢?”这个病人就觉得很奇怪,跑来问我。
我问他最近有什么不一样的习惯吗,他说,也没什么,就是最近喝水比较多。
原来,他因为自己血压比较高,担心哪天得脑血栓、脑中风,听人说多喝水能稀释血液浓度,于是每天都会强迫自己喝很多水。
我告诉他,他之所以没有食欲、吃饭不消化,就是喝水太多,胃里积了太多的湿气造成的。
他体形偏胖,舌苔也偏厚,本来体内就湿邪重,还一直强迫自己喝水,排不出去的水湿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影响到了脾胃功能。
如果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到血压和心脏。
02路老自己养脾胃的秘诀咖啡+红枣年轻的时候,我们胃肠蠕动能力强,食物很快就会消化,当年纪大了,胃肠的蠕动也会变慢,所以很多人吃饭后总觉得不消化。
五名国医大师的经验方【转载】
五名国医大师的经验方【转载】五名国医大师的经验方发表者:赵东奇 633人已读第1位:路志正(1920年12月—),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腰痛方人一上了岁数,都会出现腰疼的症状,有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伤”,有的说“我肾虚!”。
其实您的腰疼并不是腰椎损伤,也不是肾虚,而是肾着腰疼。
肾着说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湿邪,正是因为湿邪停留在肾府,所以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寒者热之”,我们推荐给大家一个路老的经验热敷方。
【组成】蚕沙100克,苍术100克,大青盐200克【做法】将这三样东西放入锅中热炒,然后装入布袋,热敷腰部另外,路老在治疗肾着腰疼时,经常用“肾着汤”,但此方需要医生开具,所以我们也给大家推荐一个简化方——宣木瓜10克代茶饮。
第2位:郭子光(1932年12月—),首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过敏方【组成】防风15~20g、蝉蜕15g、丹皮15g、地骨皮20~30克、白鲜皮15~20g、生地15~20g、白蒺藜15g、银花20g、连翘15g、甘草5~10g。
忌虾、蟹、甜酒、酒等发物。
【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过敏性皮炎、鼻炎等。
各种过敏性荨麻疹和皮炎多是血热生风引起。
方中防风为祛风之圣药为主,而以蝉蜕佐之,蒺藜助之,其余诸药均为清热凉血之品,平淡之中具有协同之效,因血热得清则风无由生也。
第3位:朱良春(1917年—),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风湿性关节炎【组成】①熟地黄100克,当归90克,鹿衔草90克,炙露蜂房45克,炙鸟梢蛇60克,炙全蝎25克,炙蜈蚣25克,淫羊藿80克,千斤拔90克,甘草40克,寻骨风90克,伸筋草60克,炙地龙50克;②鸡血藤100克,老鹤草100克,苍耳子100克。
【用法】先将①组药共研极细末,再将②组药中鸡血藤、老鹤草、苍耳子等煎取浓汁注丸。
每服6克,1日2次。
【功用】益肾壮督,蠲痹通络。
从路志正教授的湿病学理论谈脂溢性脱发
从路志正教授的湿病学理论谈脂溢性脱发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是我们导师王九一教授的授业恩师。
他临证70载,在学术上首开湿病论治先河,同时也是一位脾胃病的大家。
很多五脏六腑的疑难杂症,路老从湿论治,从脾胃论治都迎刃而解,效如桴鼓。
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路老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作为调理脾胃甚至一切疾病的准则。
标签:湿病学理;脂溢性;脱发下面我们管窥蠡测,联系脂溢性脱发这一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谈谈对路老湿病学及这十八字诀的理解。
1北方多内湿,湿证贯百病就季节气候而言,湿为六气之一,是长夏主气。
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就地理位置而言,南方山峦偏多、气候温润。
自然界这个大的气机相对不畅,加之人们或受雾露雨淋,或久居卑湿之地,江河之上,或水中作业。
湿气过重转为邪气,顾多湿从外受。
北方多风,自然界气机条畅,湿气多随风而散,故有人认为北方多燥。
然在当今盛世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思想压力较大,思虑偏多,久坐劳心,耗气伤阳。
加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食肥甘煎炸,损伤脾胃气机,变精华为痰、饮、湿、浊、瘀,故湿从内生。
湿邪可夹杂其他邪气致病,如风湿、寒湿、湿热、湿毒、湿温等。
脂溢性脱发中有一个最常见的类型湿性脂脱便是湿热蕴结,湿随热邪上达巅顶,郁结于头皮,阻滞气机,形成湿浊。
郁久则发不得气血濡养故而脱落。
可见由湿而产生浊、痰、饮等其他病邪,而湿邪是其根本原因。
湿邪致病在中医临床上常见的有中风、胸痹、支饮、痰饮、水肿、妇人带下及西医指的多种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等。
至于中风、胸痹为何也归于湿邪所致,老师王九一教授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修班上有篇《百病不离湿,湿证贯百病》论文中有专述,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恩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的有关湿病论。
2持中央,运四旁《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水液。
脾与胃受纳转输、协调升降、温煦濡润,协调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作者: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
对湿之论述,始于《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发煌古旨,博学诸家,主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外分证、三焦辨治,笔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所级课题《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疾病经验研究》,整理路老科常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
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3克。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
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
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湿困脾土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
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
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叶9克(后入),羌活9克。
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
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根10克。
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
加减: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
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皮10克。
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6克。
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
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
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
中阳虚寒者,加干3克,草果6克。
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
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处方:柴胡12克,茵15克,枳壳15克,赤芍12克,川朴10克,川楝子6克,郁金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苍术6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
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
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泽泻,加干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湿邪蕴阻,脾肾阳虚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
加减: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
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
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
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
兼食滞者,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糟粕与脓血杂下者,加枳实12克,炒莱菔子9克,谷麦芽各15克。
如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里急后重,脘痞纳差,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之邪蕴肠道。
治应温中散寒,行气燥湿,方用胃苓汤加当归、炮、广木香。
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
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法: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处方:白带方:苍白术各12克,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
加减: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
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6克,乌药10克。
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
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
加减: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
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
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
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
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
如排尿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
有砂石者,为湿热蕴结,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闭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克,金钱草20克,鸡金粉3克(分2次冲服),琥珀粉3克(分2次冲服)。
经治症减,余邪未净者,不可专事清利,以免伤阴耗液,当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以扶正清除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