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思考

合集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

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

从 城镇 化 发展 演进 的阶段 性 特 征来 看 , 当城镇 化率 在
3 0 %到 7 0 %之 间 时 , 城 0年 , 中国城镇化率就提高 了 1 1 个百分点 , 城镇人 口增 加 了 近 2亿人 。 。2 0 1 1年 , 我 国城镇化率历 史性 的突破了 5 0 %, 在这种发展 态势下 , 即使保持 十年来平均 1 个 百分点左 右 的 增速 , 每年就要有超 过 1 千万人 口涌人城市 。对这 一大批城 市新生人 口而言 , 如 何从进 入城 市 到融入 城市 , 如何 从完 成 身份 、 职业 转换 到 实现 社会 、 文化 融 合 , 成 为必 须 解决 的问 题, 加快 推进农 民工市 民化 已经成 为 城镇 化 面 临的严 峻 挑 战 。把符合条件 的农 民工逐 步转为市 民 , 让农 民工也能 同样 享受到与城镇居 民一样 的基 本公 共服 务 , 缩 小城 乡差 距 , 促 进城乡一体 , 已经成为我 国加快城镇化 进程 中面临 的重要 任 务 。而要实现这一任务 , 不仅要破 除城 乡二元结 构下 的制度
与 发 展 中人 口大 国承 担 能 力 之 间 的 矛 盾 。

中的一个大 战略、 大问题 , 是 现代化应有 之义和基本 之策 。
从我 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 , 虽然 已经 实现 了由农 业大 国向 工业大 国的转变 ,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 现代化 进程全 面加速 。 但是 同时 , 作为拥有 1 3亿人 口的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 中国家 ,
在 新 的发 展 形 势 、 发展阶段下 , 工业 化 、 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

加 快农 民工市 民化进 程 的现 实意 义
在城镇化进程 中 , 农 民工市 民化 主要指农村 富余劳动力 在完 成了两个转变——就业结构从 第一产业 向第二 、 三产业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问题一是农业专业人口素质偏低,就业情况不良。

目前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部分也是农村的佼佼者,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都不高,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城农民大多专业技能差,不能满足企业开展需求,企业用工难和农业转移人员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并存。

尽管目前人社、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任务,但存在培训资源不集中、培训工程分散、技能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

同时,农民大都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开展,加上季节性农忙影响,对集中脱产培训不积极,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

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收入低且工作不稳定。

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

进城打工农民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低而不稳。

有的没有固定职业,找不到就业门路。

社区建设管理滞后,难以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要。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社区根本划归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不等同于村委会建制,也不属于行政、事业管理范畴,社区工作人员未纳入编制管理,工资待遇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效劳职能缺失。

社区重管理轻效劳,大部分从事的是相关部门延伸出来的工作职能,加之社工人员队伍素质参次不齐,提供专业效劳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效劳对象特别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加大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统筹管理的难度。

农业转移人口管理涉及公安、人口、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建立起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资源在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共享、流通还不畅通,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流动人口规模、转移人口数量、在校学生规模等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基于人口的各类统计工作口径差距大,加大了新增城镇人口有效管理的难度。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摘要】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城市生活成本高等现实困境,急需化解。

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工在城市遭遇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成本高昂等困境。

应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境,提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化解之道。

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过渡,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困境、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城市生活成本、政府引导、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和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和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困境,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许多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往往缺乏城市就业技能,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为他们走向城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希望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困难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逐步成为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中国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农民工市民化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与意义1.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随之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缓慢开始阶段(1978-199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迅速推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据资料统计,仅1983-1988年期间,就有6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1]。

这一时期,农民工以就地转移为主,乡镇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二个阶段: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0)。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多方面措施对农村劳动力加以合理引导和调控,并提倡就地就近和小城镇间流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据资料显示,1993年全国农民工达到6200多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32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为2200万人,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

[2]这一时期,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放开,以跨地区流动为主,出现了大量农民工“离土又离乡”的现象,农民工流动范围扩大,跨省流动比重大幅上升,城市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三个阶段:稳步深入阶段(2001-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增收困难等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介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定居并获得城市户籍的过程。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然而,这一转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为了合理分担这些成本,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变得至关重要。

市民化成本的挑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成本。

主要的挑战包括:1.教育成本: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后,需要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包括学费和生活费用。

2.住房成本:农民工在城市购买住房往往面临高昂的房价和租金,需要承担较大的住房成本。

3.社会保障成本:农民工在市民化后,需要参加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这些成本需要分担。

4.就业机会:市民化后,农民工需要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这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

成本分担机制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公平性:成本分担机制能够确保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市民化过程中享有公平的待遇,减少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

2.经济可持续性: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稳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来的社会动荡和矛盾可以通过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得到缓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成本分担机制的设计原则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以下是一些设计原则:公平性原则1.平等待遇: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应享有平等的待遇,政府不应设立障碍。

2.根据能力分担:成本分担应根据个人的能力来进行,高收入人群应分担更多的成本。

可持续性原则1.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在成本分担中应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农民工。

2.鼓励社会参与:成本分担机制应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支持,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稳定性原则1.长期可持续:成本分担机制应具有长期可持续性,避免频繁的调整和变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一、引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涵义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涵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1. 定义: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方共同分担其带来的各项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医疗保障、教育支持等方面的支出。

2. 目的: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3. 机制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政府补贴、企业承担和个人自我负担等多种方式,其中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主导和协调者的角色。

四、政策的涵义1. 社会保障政策: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这将有助于缓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2. 就业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 教育政策: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相关政策应当加大对其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他们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涵义对于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

浅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
民工市民化影响 因素 、 农 业转移人 口的市民化社会成本研 究。



于各级政府公共财政 的目的之一。 现在关于农 民工市民化的 公共成本有多种算法 , 据2 0 0 6年住建部的调研结果显示 : 每 新增一个城市人 口需要增加 的基础设施配套 费 , 小城市是 2 万元 , 中等城 市是 3万元 , 大城市 是 6万 元 , 特大城 市是 l 0 万元。2 0 1 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的课题组 曾经对重庆 、 武 汉 、郑州和浙江省嘉兴市的市 民化成本进行 了重点调研 , 测 算出: 一个农 民工 如果成为城 市市 民, 需要增加政 府 的支 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5
成本 主要是政府 为进 城农 民工提供的就业 、 教育 、 医疗 、 保险 等 社会 保障和公共 服务 ( 产品) 、 基本权力 保护 、 城 市生活融 入等问题 的资金投入 , 这些满足公共需要 的投人 本来就应属
作者简 介 : 胡文静 ( 1 9 6 2 一 ) , 女, 安徽 合肥人 , 副主任 , 副教授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收入 分配理论 、 城 乡统 筹、 在城 镇化 中的农
“ 农业” 是指 包括农 、 林、 牧、 渔 在内的第一产业 ; “ 转移人 口” 是说农 业人 口所在地域 的转移 , 即由农村转移 到城镇 , 这 既有 就地转移 , 也有异 地转移 ; 而“ 转移 人 口” 既包含 想要从
农村迁移 至城镇 就业居住的农业人 口, 也包含在农村 和城镇
二、 农 业 转 移 人 口的 主 体 。 农 民工 市 民化 的 社 会成 本 构 成

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 的快速推 进 , 大量农 业转移人 口摆 脱土地进入城 市, 并逐步 实现“ 四融入” 即个人 融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政府责任

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政府责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 : 农业转移人 口; 市民化 ; 成本分担 ; 政府责任
中图 分 类 号 : F 3 2 3 . 6 ; F 2 9 9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7 1 3 ( 2 0 1 6 ) 0 4 — 0 3 8 5 — 0 5
我国城镇人 口为 6 . 7 亿, 城镇化率为 4 9 . 6 8 %, 其 中农业户 口人数达 3 . 1 亿, 占城镇人 口4 6 . 2 7 %。 可见 , 我国
比例 的市 民化成 本 , 并 根 据地 方实 践经 验认 为政 府 、 社 会 和企业 应 各承 担 三分之 一 的市 民化成 本[ 3 _ 。吴 国培 、 吴
伟和方晓炜认为个人应承担市民化成本 中的大部分 ; 政府 负责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 口能在城镇享受平等权 益的成本 ; 企业则负责为农业转移人 口提供保险、 就业培训和保 障的费用。政府、 企业和个人在市 民化成本分 担中的比例应为 2 5 %、 2 0 %和 5 5 % 。在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中的政府责任方面 , 钱正武认为市 民化 成本分担中政府 的重要角色是培育社会资本 , 提高农业转移人 口地位[ 5 J 。徐增阳、 古琴指出, 政府在市民化成本 分担 中的责任是转变公共服务理念 , 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和制度问 。费杰将提高农业转移人 口 综合素质和唤起 全社会对市 民化 问题的重视作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同 。余小英认为政府一直在市民化成本分担中扮演主导角色, 政府需要在成本约束与市 民化效果下定位角色 , 协调多元成本分担主体 , 构建 良性成本分担机制嘲 。 综上所述 , 学术界对农业转移人 口市 民化成本分担的讨论不 断深化和细致 。学者都倾 向于构建多元主体 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 但 目前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及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市 民化成本分担中的政府责任 研究不多或者阐述得不够清晰。鉴于此 , 本研究从理论出发 , 进一步探寻政府在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成本分担

构建农转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农转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农转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作者:张立冬来源:《群众·决策资讯》2016年第04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既是江苏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的重要职责,也是适应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任务。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问题首当其冲,直接关系到我省城镇化率能否在”十三五“末达到试点目标。

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对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中的责任及可作为之处作初步探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是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

由于对市民化成本的界定和数据来源存在差别,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的测算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2013年7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计17.6万元,明显高于中部地区的10.4万元和西部地区的10.6万元。

具体到江苏省而言,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研究院教授张继良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发现,按照江苏现行社会保障政策标准,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成本为12.3万元。

从人口结构上看,第一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成本约为l1.2万元,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约为14.3万元;从区域结构上看,江苏三大区域之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差异明显,苏南、苏中、苏北对应的成本分别为14.6万元、l2.4万元和11万元。

总体看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较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钱从哪里来“问题亟待尽快破题。

厘清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中的责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我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首要任务,而厘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则是核心问题。

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结构来看,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即让农民工享有与本地市民相同的各项权利和公共服务所需的公共投入;二是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私人成本,或使农民工具备承担市民化私人成本的能力。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居住地域的转移,更是角色意识、心理认同、行为方式及社会权利的转变,是由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住房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自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该项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之路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收入水平不高,影响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预期在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越高,其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就越大,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大。

目前我市农民工一般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分布以一线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实际经济差距更大。

二是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流动性强、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类型来看,农民工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窄,就业结构失衡,职介、培训、社保等相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就业多集中于建筑施工、住宿餐饮、工厂加工等低端劳动力市场,在要求具有较高文化或技术水平、较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术加工、文化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大多数农民工对工作的环境场所、职业类型要求不高,且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不强。

因此,虽然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多形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覆盖面不宽、影响力不足,服务效果不大,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农民工培训有待改进。

三是工资福利较低,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聚集于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受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就业领域窄的限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徘徊在较低水平,且社保福利等得不到保障。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

这些人口在城市中生活,需要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但是,为了维持城市的运转,市民化成本需要分担。

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市定居的过程中,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市民化成本,将其转化为公共资源,促进社会公平。

要实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首先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明确农民进城定居的市民化成本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

其次,政府要加强投入,优先保障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农村人口生活需求。

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

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社会各界也需要参与分担市民化成本。

首先,企业可通过提高民生贡献度,扩大公益投入,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

其次,社会组织和公益基金会可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村人口的城市生活,帮助其平稳过渡到城市生活。

最后,个人也可以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通过捐赠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农民进城生活提供帮助。

在实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政策,保证分担标准公平透明。

其次,要规范市民化成本分担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的合法用途。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进城定居的政策宣传,普及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知识,树立农民进城定居共建共享理念,形成社会共识。

综上所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实现农民进城定居平稳有序的关键。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需要共同参与,承担市民化成本,实现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平稳过渡。

同时,还需要注意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探讨了建立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优势。

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质疑。

进一步对这些质疑进行辨析,指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误解和不足。

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辨析、优势、问题、建议、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城市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所需的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也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导致一些问题和争议不断出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担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民工本人等多方面利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优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质疑和辨析,旨在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出建议和展望。

1.2 研究意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推动城市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

建立合理公平的成本分担机制有利于激发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解决也将有助于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点,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供给。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模式独具中国特色,体现为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非同步化、非合一性和非彻底性,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进程等特殊现象。

“十八大”以后,我国针对上述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问题,即农业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不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而且是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的提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体现了政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决心和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特殊性及市民化成本巨大的双重挑战,在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及市民化成本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系统可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最终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上述研究背景和目的出发,围绕研究主题,按照层进式研究思路,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前提和理论基础部分,包含绪论、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三章;第二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的研究,是文章的第四章部分;第三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什么的分析,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原因、特征及测算规模等;第四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影响的分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利用扩展的家庭联合迁移模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为什么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分析,主要解决成本分担的原因及成本分担机制是如何演化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议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议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议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群体。

在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绝大部分农民工尽管在职业上实现了非农化,但在户籍身份上尚未实现非农化,仍无法平等共享城镇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呈现显著的“半城镇化”特征。

因此,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分担机制;分类策略一、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基本情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指农村转移人员成为城镇居民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是影响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该成本大致分为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

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二、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存在的问题(一)政府承担比重大,地方财政难以为继。

如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阆中,2015年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仅为8.7亿元。

按照既定方案,全市每年需转移人口约2.8万人,按政府68.8%的分担比例,仅此一项,每年支出就高达33亿元,单靠财政收入是难以为继的。

(二)缺少宏观层面的转移支付办法。

由于地区间移民的技术结构、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差异很大,对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质量要求很高,导致省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滞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变。

(三)公共服务资源产品的供给分布不均衡。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三甲以上医院、985、211等名牌大学、省市重点中小学校、名牌养老康复机构、国铁干线等主要公共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重庆、大连等一二线大城市,三四线中小城市的优势公共资源配置相对较少、承载能力较弱,很难起到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作用。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质疑与辨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质疑部分,文章提出政府能否承担成本和市民是否应承担成本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辨析。

对于政府责任分担和市民承担成本的合理性,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结论部分指出了建立此机制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成本分担机制、政府责任、市民责任、合理性、重要性、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这对城市社会管理、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上,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市后,由政府统一承担他们市民化的成本,包括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费用。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民化成本的增加,政府的负担也在逐渐加重。

如何建立一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既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益,又能减轻政府负担,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政府和市民在该机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成本。

通过对现有机制进行质疑和辨析,旨在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的政策建议,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顺利推进。

通过本研究对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深入讨论,为相关部门未来政策制定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类及分担机制探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类及分担机制探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类及分担机制探究◎张逸冰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瓶颈在于农民工市民化,虽然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阻滞因素正在逐渐消解,但除了制度层面之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较为缓慢。

因此,需要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类,厘清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等三个成本分担主体的责任所在,进而建立合理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类;成本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迁移不但增加了农民工和企业的支出,同时政府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农村人口转移的高成本已成为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由以前的“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异步发展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务农经验匮乏、乡土意识淡薄,因而在城市居住和发展的愿望强烈,但在就业转移过程中需要经历“从农民到农民工”和“从农民工到市民”两个彼此割裂的阶段,无法同步完成身份转变,因此包括住房、教育、保险以及其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高成本问题已成为影响市民化决策的关键因素,且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中存在着主体模糊、责任不清和机制落后等诸多问题。

据李小敏等人(2016)对全国范围的农民工市民化进行的边际成本测度,得出的数据为个人成本+公共成本+企业成本约为11.1万元。

另据长沙市测算到2020年转移落户170万人累计需要总成本约为2662亿元,这给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等各方主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于20%上升到如今的58%左右,但是虽然城镇的常住人口近8亿人,不过将近3亿的农村转移人口处于人户分离状态,拉低了我国城镇化的质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中均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但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各方关注的焦点各有侧重,甚至彼此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厘清这三个主体在成本分担中的互动关系和行为选择,对于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一、前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是当前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居住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进行全面评估,以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定义和意义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含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市务工的过程中,关于其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居住等问题的成本应该如何分担和解决的一种制度安排。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意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现状与问题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居住等方面的不足和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各种问题。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落实不到位、权责不清、资金不足等方面的不足。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政策涵义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引导和支持,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为农民工提供更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居住等服务。

2. 建立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应该加大对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元化参与主体的支持,形成共同参与、多方共担的机制。

3. 推进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民工在城市中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与分担机制建设-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与分担机制建设-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与分担机制建设-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转移人口概念,用以代替过去沿用的农民工一词,并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城镇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点,表面上是各项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本质上却是制度改革后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问题。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究竟需要多少社会成本?这个社会成本是否能够承受?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界定与文献述评(一)相关概念与内涵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金中夏等,2013[1];潘家华等,2013[2]),但总体上差异不大。

综合各种观点,本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在实现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公平公正的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身份认同、经济立足、社会接纳、文化交融的过程。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定居生活并获得相应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务所需进行的各种投入。

从投入来源看,包括公共成本、个人成本和企业成本。

公共成本是指政府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新(扩)建城镇基础设施等所需要增加的财政投入。

个人成本是指农业转移人口个人及其家庭在城镇生存发展所需支付的生活成本、自我保障成本以及住房成本。

根据《劳动合同法》,企业必须为所聘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福利报酬,并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思考 □绵阳市委党校 林劲松 王显强 涂海霞 / 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

农业人口市民化需要巨额费用,而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与落实对此极为关键。

资源配置 市民化 成本分担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转移是从农民进城开始的,理想的状况是市民化后在城市岗位,或者就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市民获得同等的权利和社会保障,可以实现在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民主权利等方面的改善。

然而,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来观察,虽然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主要追求大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形成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地的城镇化与人口的城镇化一致发展,还更多的体现一种二元结构,这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分担理解的不够清楚,贯彻落实的不够深入。

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1)成本分担中的政府责任政府在成本分担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部分和地方政府部分,地方政府应与中央政府形成合力,引导农民市民化。

中央政府主要是承担农业转移人口中压力比较大的部分,尤其是外部性比较强的部分,主要目标是可以解决农民市民化后在城市生活中的需求,守住基本生活底线。

地方政府应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府分担的主要分担者,地方政府应该分担人口规模扩长中的公共服务成本,以及社会保障成本等,另外在住房成本,以及就业成本等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积极承担。

地方政府应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管理,促进其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在促进人口转移中比较难以分担和难以协商的是人口的跨区县、跨城市、跨省的流动,跨区域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需要地方政府不要将流入出、流出地绝然对立,例如,有些地区规定只有当地的农民在当地买房子才享受购房补贴,显然是一种比较封闭的方式,不利于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在这方面中央政府最好能够统筹协调,在中央政府还没有顶层设计之前,地方政府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用开放的制度分担农民市民化的成本。

(2)成本分担中的企业责任企业在分担中主要是分担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保障,技能培训,以及住房补贴等方面。

企业在进行市民化成本承担中,不是让企业承担额外负担,而是要求企业在管理中从同工同酬,同工同权,同工同时等角度进行管理,形成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平等,在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人口就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政府要督促企业为企业员工购买缴纳各项保险。

鼓励企业对员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引导加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形成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素质,更好的融合进入城市。

在进行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构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体现在社会慈善机构,社会福利组织等进行市民化成本的分担,这些组织通过吸收各种类型的资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等,可以充分的缓解在成本分担过程中的压力。

(3)成本分担中的个人责任个人成本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迁移的成本,城市生活中的成本。

迁移成本主要是在变卖和处理农村资产过程中需要损失的费用,以及迁移过程中的费用。

在农村人口进行转移中在农村生产资料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城市的住房和医疗等方面费用较高,另外的一个方面是在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需要交纳各种物业费等费用。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需要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就需要接受一定的训练等,在自我学习,以及自我培训等,也需要一定的费用。

失业风险费用方面农村人口在向城市化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在经济上形成一定损失。

农村人口中受到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市民,短期内失业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情况下,农村人口更有可能形成失业情况。

尽管在进行农业人口转移中过生活在农村人口收入低,资产少,在分担成本方面的能力弱,但是对上述必须承担的成本等,农民还是应该个人承担。

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关系协调(1)协调好区域利益关系在农业人口转移中需要形成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成本分担管理,市级政府需要协调好各区县政府之间的分担关系,促进形成市民化成本核算的相对准确和公平。

在进行人口转移中特别需要协调好的是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关系,比如在跨区县进行转移,应该通过市、区县分担的方式,形成在成本方面的分担机制建构等。

最主要的是财权和事权方面的合理分配,形成财权与事权的一致性。

市一级政府应在中央、省的现有政策框架下,积极探索。

例如市一级政府应积极探索执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土地建设指标的交换,流出地需要减少宅基地指标,流入地需要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形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地方激励机制,最终形成既坚守了耕地红线,又可以在建设用地指标总体可控的情况,促使建设用地具有更好的配置效率。

(2)协调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在进行市民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巨额成本,据有关专家测算,平均一个农民化的成本在8万元以上,对流入地城市来说,在进行成本分担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很大压力,政府除了自身利用财政资金承担一部分外,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市民化过程。

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调整配置,在资金投向上向提升劳动素质技能的就业培训,以及城市文化传播,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

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可以创造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逐利本性,推动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村资产价值,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农村资产的变现损失等,促进社会资本可以全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分解政府的压力。

(3)协调好企业与员工关系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工作机会,形成市民化的收入来源。

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需要提供和城市市民同样的劳动合同,相同的工资,以及相关的职业培训等,让农民市民化后能融入企业,进而促进市民-110-新常态下高校志愿活动的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余夏静 刘 星 王盼尹 汪东芳 / 文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必须在“新常态”下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尝试。

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为基础,总结“新常态”下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模式,为高校二级学院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有序、有效、有爱的志愿活动提供参考。

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 新常态新模式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主动适应新常态,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构建“规范化、信息化、长效化、精准化”的新模式。

本文基于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模式,对新常态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积极思考。

把握精神内涵,立足志愿新常态志愿精神是体现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行为之中的精神性特质。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志愿者精神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方面。

同时从历史源流的角度看,中国的志愿精神也可以理解成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

海涅曾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志愿者精神讲奉献不讲索取、讲友爱不讲敌对、讲互助不讲孤立、讲进步不讲退步,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真命题,而“新”就是在把握志愿本质精髓的基础上,整合新的资源、团结新的力量、利用新的渠道、运用新的工具,从而做到“有异于旧质”的推陈出新。

创新思路,构建新模式发展新常态(1)规范化,坚持制度保障1.加强管理力度,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志愿服务管理是志愿服务有序进行及其不断发展的保障。

随着大学生志愿数量的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为避免出现多头重复管理,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江西理工大学设立了从校领导到学校部门再到学院领导的层层领导机制,学院形成院团委书记指导,以院团委实践外联部为核心力量的志愿服务团队,同时建立了核心网络宣传员、网络宣传员、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梯度网上志愿服务宣传队伍。

大学生志愿者档案网络管理机制也日益完化的社会融入、社区融入等。

政府需要积极建立规矩,在制度等方面形成规定,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保护。

这一方面政府要起到示范作用,政府在提供政府更不能出台具有地域或性别歧视的招工政策。

农民市民化保障措施建议(1)资金来源保障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财政内的预算资金支持,加强中央专项资金的利用和使用,另外一个方面要努力从本级财政中挤占出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和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等,以推动农民工形成合理流动,对农业人口转移较到的区县、乡镇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政府还要探索农民财产权力的实现方式,让农民的宅基地、耕地、集体建设用地能够变现,形成区域性的规章制度建构,例如积极探索宅基地换住房或带条件性的换货币,耕地可以换社保或带条件的换货币,承包权转让、入股和合作抵押融资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市的步骤、利益分配等制度建设,增强农民融入城镇的经济基础。

(2)基础设施保障在进行农业人口转移中需要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方面形成积极搭建的过程,促进构建多元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样化,以及在项目能建设的过程中,构建全新的格局,缓解政府在成本分担方面压力。

在进行建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建构多元的融资体系,例如可以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行PPP模式,形成在城镇化建构中的投融资渠道建设。

从商业化原则的角度进行建构,主要是鼓励一些有实力,有意愿的公司可以参与建设,形成在金融政策方面的争取。

其次是可以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建设,促进创新性的合作,以及充分的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强化政府和银行合作。

在进行经营性项目的建设中选择公益性比较强的项目建构,创造多元融资环境。

(3)教育培训保障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劳动力的转型升级,我国在低层次劳动力市场面临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后发国家低工资劳动力的强有力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而新转为市民的这一部分劳动力群体总体上由于文化以及受制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主动参与教育和培育的动力现对比较弱,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继续培育。

具体途径一可以组织国家对相关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区县、社区或者企业单位分配指标的办法;二可以支持企业对工人进行定向培养,政府可以根据规模给予相应指标,培训经费可以抵扣企业缴纳的税费或作为其他成本开支,三可以在社区开展一些公益性的讲座,专业技能培育,增强新转市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蒋建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及其现实途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5).[2]王晓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困境及对策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5).[3]张广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估算与分担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