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_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_文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6,No.3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04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文 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市化;非农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3-0055-0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 三农 问题与城市化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而它们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就是农民的最终出路与角色转型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在中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典型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常常是通过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将农村人口驱逐到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工厂中的工人而实现的,因为正是这一过程保证了大工业扩张时期的劳动力供给和再生产。而在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相反,农民到城市就业大都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曾经形成一股直到现在都没有衰退的 民工潮 ,但农民的进城和农村城市化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中,尽管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不同,大多没有可以用于我们直接借鉴的。而在国内,虽然迄今为止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中有关 三农 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多了,但在农民市民化问题上,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一个难以启动的话题。因此,

收稿日期:2004-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2BZZ031);上海市2003年度 曙光计划 项目: 从农民到市民:上海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研究 ;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文军(1969 ),男,湖南祁阳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界,谈论 城市化 与谈论 市民化 的话题是严重不成比例的。笔者通过电脑检索了近10年来国内所有有关 市民化 研究的资料,发现相关研究微乎其微,而有关 城市化 的研究却多如牛毛。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对象至少应该包括城市农民工(尤其是那些长期滞留在城市中,并具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村流动人口)和大城市郊区的农民(尤其是那些土地被征用并实现职业转变的农民)。为突出重点,本文的分析对象只针对于城市郊区(特别是大城市郊区)这类农民的市民化上。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融入到了城市。从物质层面来看,2001年上海非农业人口(人口城市化)比例已经超过了75%,达到甚至超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非农化)比例达到了89 9%,[1](p 370)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在身份和职业上转变为了 市民 。但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户籍的改变并没有自动带来农民 角色 内涵的完整转型,土地被征用了也并没有因此而让农民真正过上城市文明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由于本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的许多探讨仍然只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主要目的在于厘清农民市民化的意义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些纲要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在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中,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应该是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才是较为理想的过程,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它们却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时序模式(即先有非农化,再有城市化,最后才是市民化),并且彼此之间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我们认为,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市民化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是解决 三农 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和农业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物质形态上的问题,它受政策、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当经济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制度上的条件也可达成的时候,农业和农村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农民与市民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之外,它受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因此,当我国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之后,可能还有很长一段农民市民化的道路要走。如何在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终极目标。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市民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较慢,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因此,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只有让大多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使之逐步市民化,才能说中国真正富了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第二,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一方面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从而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农业收入。可以说,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