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_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_文军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地区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的负责人,特向您汇报我单位近期工作情况。
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我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政策宣传:我们深入农民工集中聚居区、工地、农民工务工企业等地,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解读政策内涵和实施要求。
通过组织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对政策的了解和认同度。
二、法律咨询:我们与有关的法律援助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团队到农民工聚集区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工作。
同时,我们还邀请专业律师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帮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维权途径。
三、技能培训:我们积极组织技能培训班,为农民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同时,我们还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政策倾斜。
四、公共服务保障:为了提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我们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的协调合作,争取优先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等问题。
我们还建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帮助办理证件、提供就业信息等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
五、文化宣传:为了增强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和城市归属感,我们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举办农民工文化艺术展览、舞台剧演出,组织农民工参观城市名胜、博物馆等。
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以上是我单位近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的主要情况。
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工作,继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感谢您对农民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您批评指正!此致敬礼XX地区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负责人尊敬的领导:我单位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中,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融入程度和市民意识。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言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市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想法和观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实现市民化的过程。
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过程既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城市生活和就业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这些人口的市民化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因此,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使农民成为更好的市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不仅仅是农民进入城市,而是更重要的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治理。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为其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另外,我认为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民在城市中实现市民化提供便利和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为农民在农村地区实现就地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我们也应当重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关爱和照顾,为他们在农村地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最后,我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
优等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总第254期2013年9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4September2013(B)优等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李茂金(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小范小学山东·禹城251211)中图分类号:C9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6-0191-02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个体进步。
一般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好坏,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由于优等生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地优异,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得强,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中等生和后进生身上。
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对优等生的关注,没有使优等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因此,本文针对于优等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优等生个性心理特征教育对策On Top Students’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Li Maojin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own characteristics,teachers should adopt suitabl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students’individual progress.Generally,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top students,mid-dle students and backward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learning quality.As top students are excellent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elf-regulated in learning,teachers devoted their energies to middle and backward students.But teachers neglect top students,which is not conductiv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ir development.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op students,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nter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this study.Key words top students;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s1前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优等生个性的心理特征,进而依据优等生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优等生进行教育。
农民市民化的新议程

在政 策 内容 中 , 应从 生存 型 向发 展 型转 变 , 不仅 为农 民提供 平 等的公 共服 务和 社会 福利 , 更要提
升其从市场 中获得收入的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在政策行动 中, 既要发挥政府在基本 公 共服 务供给 、 制度 供应 和 兜底功 能 中的主 导 作 用 , 也应 积 极 发 挥农 民 ( 工) 在 自主 就 业 、 创 业 与社会参与 中的主体作用, 还应积极发挥 市场机制在农民就业选择、 要素流动、 资源开发 与资金 筹 集等 方 面的作 用 , 形成 推进 农 民市 民化 合 力。 关键 词 : 农 民 市民化 ; 公 民权 利 ; 政 策议 程 ; 新型城 镇化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 0 1 3年第 1期
农 民市 民化 的新 议程
口 阳 盛 益
摘要 : 当前 , 合理应对城 乡、 区域 间的大规模人 口流动事关我 国新型城镇化、 现代化发展 的 全局 。基 于农 民工政 策在 国家层 面的 由重 劳务 转 向重 市民化 的转型 , 以及 地 方政府推 进 农 民工
前者职 业是农 民 , 包 括本 地 从 事 农 业 生 产 的农 民和
被征地 拆迁 的农 民 , 而后者 职业 是工 人 , 从 事二 三产
业, 包 括外 出农 民 工 和本 地 农 民工 。他 们 都属 于本
文考察 范 畴 。
一
、
新时期农 民工的新问题
民化 已迫 在 眉睫 。 农 民市 民化 “ 是 指 在 我 国现 代 化 建 设 过 程 中 ,
实现工业化 、 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 , 既是现代化
国家 的标 志 , 也 是所 有 发 展 中 国家 的奋 斗 目标 。在
作者简介 : 阳盛益 ,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为地方治理与公共服务等。
农民工市民化经验交流材料

农民工市民化经验交流材料农民工市民化经验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一名农民工市民化的普通代表,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经验,分享我的故事。
我是来自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工,从小在家务农,生活十分艰辛。
为了能够改变现状,我决心外出打工。
在外打工的十几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也积累了一些市民化的经验。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市民意识。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应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农民工,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利,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遵守城市的规章制度,文明参与社会生活。
其次,学习是市民化的关键。
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其中,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融入当地社会。
另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再次,重视法律意识。
法律是保护市民权益的基础,我们要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法律素养,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外,我认为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主动和当地人交流、合作,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避免冲突。
只有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最后,我要说的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城市给予我们很多机会和福利,我们应该回报社会,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市民化目标,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我想,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每个农民工都可以实现自己的市民化梦想。
最后,我要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农民工走上市民化之路,共享城市的美好生活。
谢谢大家!。
农民市民化_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第36卷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 ol.36,No.3Journal o f East China No rmal University(Philoso 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04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062)摘要: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市化;非农化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吗:A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3-0055-07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三农0问题与城市化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而它们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就是农民的最终出路与角色转型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在中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
在典型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常常是通过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将农村人口驱逐到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工厂中的工人而实现的,因为正是这一过程保证了大工业扩张时期的劳动力供给和再生产。
而在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相反,农民到城市就业大都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曾经形成一股直到现在都没有衰退的/民工潮0,但农民的进城和农村城市化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后果。
因此,在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中,尽管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不同,大多没有可以用于我们直接借鉴的。
工作心得: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市民化”

工作心得: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市民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东北部新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生产活动,进城创业务工,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市民转化。
如何真正实现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市民化”,我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始终坚持以就业为根本,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实效。
一、基本情况我区“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有四种:一是通过进入企业就地转移变为市民;二是通过进城务工变为市民;三是通过进城创业变为市民;四是通过土地征用变为市民。
近两年来,我区已新增农转非人员5000余人,其中适龄人员为3500余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主择业”,已实现创业就业2200余人,就业率达69.6%。
二、工作难点“农民市民化”面临一系列困难。
主要有:(一)农民的技能提升难。
农民能否变市民,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素质状况。
我区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淘汰率较高。
(二)农民的观念转变难。
农民有很强的恋土情结,依然把土地看做最后的庇护地,由于变换身份户籍后土地将被收回,导致很多人不愿失去土地,不愿从农民变为市民。
(三)农民的社会保障难。
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存在严重滞后,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还存在城乡不平等的问题,导致农民心有顾虑,对农民变市民的推动是一个严重性的阻碍。
三、主要举措稳定的就业,是“农民市民化”的根本。
只有解决了农民在城市中的稳定就业,才是做好“农民市民化”的关键。
(一)大力发展产业吸纳就业近两年来,我区建立了招商项目扶持政策与解决就业相挂钩的促进机制,通过加快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大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拓展了辖区的就业容量;通过推进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小城镇建设规划,配套规划建设了产业工人生活小区、职工食堂、安置小区等,促进了农民工就近从事配套服务以实现就业;通过稳步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吸附农民工实现就地创业就业。
城郊失地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普洱市东郊梨园为个案

政府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失地 居民纳入高起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他们的
世纪 5 0年 代 以 前 ,仅 有 吴 姓 一 家 在 梨 园 居
式 。在城市社区里 ,大多数人不再 自己种植食
物 。所 以 ,只有 当粮 食 生产者 除了 满足 自己消 费外 尚有 粮 食盈 余时 ,该 地 区才 有可 能 出现城
住,且在梨园和相邻的半山区倚象之间迁徙不 定。 2 世纪 5 年代 以后,随着思茅坝区的开 0 0
二 、梨园 失地 居 民的生活 状况调 查 定 态度 ,认 为 网吧会 使年 轻人 沉溺 于游 戏 ,不
数据及分析
1 家 庭 经 济 收 支 情 况 。居 民的 家 庭 经 济 .
收 入 水平 是反 映其 生 活状 况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 梨 园 居 民 3 .% 的 家 庭 失 地 以 后 经 济 收 入 增 33
、
调查点的基本 情况
术 收稿 日期 :2 1- 9 0 0 1 0- 6
作者简介 : 罗承松( 6一 ) ,云南镇沅人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 要从 事地方少 14 9 ,另 主
数民族文化研究 。
l5 2
与研 究方 法 ”课 程 教学进 行 了 实地 调 查 分析 。
品 运 往 北 京 、上 海 等 地 ,初 步 实 现 了资 金 积 累 ,带 动 了村镇 经 济 的发展 ,赢 得 “ 思茅 第一
纪 9 年代 以来 ,我 国城 市化进 程不 断加快 , 0
大 量农村 人 口涌 入城 市 ,城 市 规模 不 断扩 大 , 城郊 农 村土 地被 征用 ,失地 居 民群 体 激增 ,其 生计 模 式 、生活 状况 的变化 及 其 市 民化进 程 , 受到 学界 与 政府组 织 的关注 。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言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在为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且绝大部分人口还依赖农业为生。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增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差,容易遭遇低薪、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心理压力大。
其次,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户籍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仍然存在隔离户籍与公民权益的问题,农村转移人口很难在城市获得平等的待遇。
再次,农村转移人口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和社会适应问题,很多农民朋友在进城后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习惯性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市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
最后,农村转移人口还面临着就业技能不适应、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使农民朋友在城市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获得公平的待遇,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公平问题。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

“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研究[摘要]“村改居”社区是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产物,伴随着社区实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推动社区文化的转变与重塑。
居民既是文化转型与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文化转型的直接力量。
从居民的视角建立社区文化转型内容维度,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检验,得出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及身份角色认同六个维度的“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评价体系1 引言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村改居”作为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新探索正悄然出现在城市周边。
它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尝试,是社会变革的结果。
它是在土地、户籍、集体经济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下让农民集中搬迁居住,共享城市文明带来的先进成果。
在伴随着社区实体发生变化的同时,社区居民一方面分享着现代文明居住环境与方式,但同时也体验着身份变动、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焦虑与新角色适应的担忧,这些因素促使新社区更加注重文化的建设并关注居民的感受,因此,从居民的角度来评价“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社区文化标志着社区居民的精神价值、文化观念和群体意识,是社区的灵魂。
在社区中,一旦社区形成文化认同,整个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意识、参与意识、满意程度、邻里关系等诸多方面就会得到内化。
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认为,社区文化“包括在他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之中。
”[1]吴文藻就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
”[2]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前者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后者主要是指人们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与风俗、道德、法律等诸方面[3]。
杨梅芳(2005)认为,社区文化是“地域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之总和,是一定地域内社区居民逐步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社区意识、社区情感、社区人文环境和社区文化氛围等”[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摘要: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大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
然而现行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发展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探索人的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诸多难题。
正视其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是切实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步骤,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点就在农民工的市民化。
因此,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进城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这是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人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地的城镇化这一问题的着眼点。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9亿人。
如果按《中小城市绿皮书》的预测,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到2030年,国家需要解决4~5亿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446-1452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9213Review on Citizenship ofAgricultural-Transferring-Population in ChinaXianhong Qin1, Zhongqiao Huang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2Population Institute of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ug. 16th, 2018; accepted: Aug. 30th, 2018; published: Sep. 10th, 2018AbstractCitizenship of agricultural-transferring-population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under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new field i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attracting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research necessity on citizenship of agricultural-transferring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of citizenship,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i-tizenship,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itizenship; finally,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KeywordsAgricultural-Transfer-Population, Citizenship, Concept, Pressure, Influence Factor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秦贤宏1,黄仲桥2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河海大学人口研究所,江苏南京收稿日期:2018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0日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一种特有现象,也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正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居住地域的转移,更是角色意识、心理认同、行为方式及社会权利的转变,是由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住房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自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该项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之路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收入水平不高,影响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预期在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越高,其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就越大,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大。
目前我市农民工一般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分布以一线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实际经济差距更大。
二是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流动性强、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类型来看,农民工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窄,就业结构失衡,职介、培训、社保等相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就业多集中于建筑施工、住宿餐饮、工厂加工等低端劳动力市场,在要求具有较高文化或技术水平、较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术加工、文化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大多数农民工对工作的环境场所、职业类型要求不高,且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不强。
因此,虽然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多形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覆盖面不宽、影响力不足,服务效果不大,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农民工培训有待改进。
三是工资福利较低,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聚集于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受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就业领域窄的限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徘徊在较低水平,且社保福利等得不到保障。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向您汇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为了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推动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我部门在过去几个月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积极组织了一场农民工权益宣传活动。
通过在各个乡镇、村庄、工厂和城市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向农民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他们自身合法权益,并提供相关咨询和法律援助。
同时,我们还举办了一场就业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生活问题。
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上,我们加强了对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薪酬按时足额支付。
此外,我们也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通过和房地产开发商、政府合作,推动农民工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
在教育方面,我部门积极推行义务教育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有权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我们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免费的学杂费、教材和午餐,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
最后,我们还注重提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通过宣传政策,鼓励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险制度,确保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我们与社保部门合作,设立了农民工社保服务点,方便他们查询、办理有关社保事务。
综上所述,我们的工作成果令人鼓舞。
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企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农民工仍面临就业困难等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
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此致敬礼XXX尊敬的领导:我继续向您汇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针对一些企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市某单位的××,现就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向您做以下汇报:一、工作目标和意义: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融入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这一工作的意义在于强化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社会稳定。
二、工作内容和进展:1. 宣传引导: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向农民工群体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他们向城市转移和融入城市生活。
目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信息登记: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工,我们建立了农民工信息登记平台,鼓励农民工主动登记个人信息,以确保他们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福利。
截至目前,已有近2000名农民工成功登记,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登记率。
3. 市民服务中心:我们设立了农民工市民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各类服务咨询,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市民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合作,协调处理农民工的就业、社保、住房等相关事宜。
目前,市民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政策支持和帮扶:我们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和社保优惠政策,并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通过政策支持和帮扶,我们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下一步计划:1. 继续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工传递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信息,引导他们向城市转移和融入城市生活。
2. 继续推进农民工信息登记工作,争取更多的农民工主动登记个人信息,以确保他们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福利。
3. 进一步完善市民服务中心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与相关部门合作,协调处理农民工的相关事宜。
4. 继续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工作总结: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任重而道远。
农民工市民化,简单来说,就是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
这不仅是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在一些大城市,户籍仍然是农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福利的一道门槛。
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次是就业问题。
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强度大、环境差、收入低,而且缺乏稳定性。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受到歧视,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获得与自身劳动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和职业地位。
再者是住房问题。
城市的高房价让农民工望而却步,他们大多只能选择居住在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此外,社会保障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农民工的参保率较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他们在年老、生病等情况下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为了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籍壁垒,让农民工能够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同时,要加强就业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住房方面,政府应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规范租房市场,保障农民工的居住权益。
此外,还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民工的参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让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安心。
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和创业,维护他们的劳动保障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实现社会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让农民工享受到更优惠的政策,降低市民化的门槛。
我们还创建了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举办了农民工技能大竞赛活动,让农民工也能评职称,得到社会的认可。
此外,我们还低价对农民工进行房屋出租,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量新市民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挖掘巨大的消费潜力,拉动房地产,推动经济发展,还赢得了农民工的广泛好评。
我们将继续完善各级农民工服务平台功能,为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应将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放在首位。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织“暖心行动”活动,满足农民工的求职需求。
每年根据农民工返城就业需求,我们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暖心行动”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招聘夜市、大篷车下乡、赶大集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贫困村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自2019年以来,全市共举办招聘会402场,提供就业岗位67.2万个,86.8万人参加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28.56万人次。
二是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我们将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失地农民作为就业培训的主要对象,对未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培训。
通过培训班、农民工夜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方式,先后培训农民工25万余人次,其中7.6万余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就业率达88%。
三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门槛和限制,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落户城市。
就业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
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工作。
而且,在就业市场中,他们还经常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如就业歧视、劳动合同不规范、工资拖欠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立足和发展。
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又一障碍。
城市的高房价使得农民工很难购买商品房,而保障性住房又往往将他们排除在外。
许多农民工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工棚里,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安全保障。
子女教育问题同样困扰着农民工。
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入学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手续繁琐、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获取、高额的借读费等。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教育质量,也给农民工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降低落户门槛,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顺利落户城市,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工。
其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6,No.3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04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062)摘 要: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市化;非农化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3-0055-07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 三农 问题与城市化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而它们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就是农民的最终出路与角色转型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在中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
在典型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常常是通过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将农村人口驱逐到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工厂中的工人而实现的,因为正是这一过程保证了大工业扩张时期的劳动力供给和再生产。
而在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相反,农民到城市就业大都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曾经形成一股直到现在都没有衰退的 民工潮 ,但农民的进城和农村城市化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后果。
因此,在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中,尽管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不同,大多没有可以用于我们直接借鉴的。
而在国内,虽然迄今为止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中有关 三农 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多了,但在农民市民化问题上,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一个难以启动的话题。
因此,收稿日期:2004-01-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2BZZ031);上海市2003年度 曙光计划 项目: 从农民到市民:上海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研究 ;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文军(1969 ),男,湖南祁阳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界,谈论 城市化 与谈论 市民化 的话题是严重不成比例的。
笔者通过电脑检索了近10年来国内所有有关 市民化 研究的资料,发现相关研究微乎其微,而有关 城市化 的研究却多如牛毛。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对象至少应该包括城市农民工(尤其是那些长期滞留在城市中,并具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村流动人口)和大城市郊区的农民(尤其是那些土地被征用并实现职业转变的农民)。
为突出重点,本文的分析对象只针对于城市郊区(特别是大城市郊区)这类农民的市民化上。
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融入到了城市。
从物质层面来看,2001年上海非农业人口(人口城市化)比例已经超过了75%,达到甚至超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非农化)比例达到了89 9%,[1](p 370)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在身份和职业上转变为了 市民 。
但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户籍的改变并没有自动带来农民 角色 内涵的完整转型,土地被征用了也并没有因此而让农民真正过上城市文明的生活。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由于本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的许多探讨仍然只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主要目的在于厘清农民市民化的意义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些纲要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在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中,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应该是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才是较为理想的过程,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它们却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时序模式(即先有非农化,再有城市化,最后才是市民化),并且彼此之间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
我们认为,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市民化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是解决 三农 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攻坚阶段。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和农业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物质形态上的问题,它受政策、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当经济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制度上的条件也可达成的时候,农业和农村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而农民与市民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之外,它受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较大。
因此,当我国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之后,可能还有很长一段农民市民化的道路要走。
如何在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终极目标。
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市民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较慢,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
因此,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
只有让大多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使之逐步市民化,才能说中国真正富了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第二,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
这一方面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从而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农业收入。
可以说,让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竞争有限的自然资源,中国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农民市民化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实行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其次是实现地域转移,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将分散居住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人口城市化;再次是实现角色转型,使农民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民市民化。
遗憾的是,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启动过,职业的转变(非农化)和地域的转移(城市化)并没有直接带来农民市民化的结果,反而将同为国家公民的农民与市民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权利群体中,从而在整体上制约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因此,必须在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稳步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以共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第四,农民市民化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明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借助于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来实现。
从上海的情况看,近几年来上海农民素质虽然有了不少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笔者的抽样调查,目前上海郊区农民中只有18 8%的人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81 2%的农民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
这显然是难以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发展要求的。
农民市民化以后,进入到开放的现代化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言行举止、竞争意识等方面都将要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
第五,加快已转移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对确保城乡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民进城难,即使进城后也无法变为市民,其公民权利难以保障,人格地位得不到尊重,才有可能产生许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犯罪现象的涌现。
这不能不说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同 城市化 概念侧重于国家、区域、社会结构、物质层面的变化相比, 市民化 概念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型。
从城市郊区农民的现状看,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一是已经获得非农化职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户籍意义上还是农民的人;二是完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职农民;三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在从事非农职业的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如果从农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被征用状况来看,第一部分的农民往往是土地完全被征用的农民,他们一般居住在离城市中心较近的地方,身份正在或即将被改变而成为户籍意义上的市民;第二部分的农民土地还没有被征用,仍然在传统的农村、农业框架中生产生活,他们一般居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第三部分是正在发生变化的农民,他们的土地往往被部分征用,既难以在传统的农业框架中生存,也难以在城市的框架中生活,是处在 夹缝 中生存的群体。
农民市民化不仅是针对第一部分即将或正在进行户籍转变的农民,也要考虑到第二甚至第三部分农民的发展。
因此,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农民 不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农民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其市民化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已经非农化的农民在市民化上可能要比另外两类群体的农民容易些,最起码他们已经有了稳定的非农经济来源与基本的生活保障,已在物质基础上斩断了与传统农业、农村的直接联系。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到农村的未来发展,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农民市民化 这一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在身份上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
在中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其相应的社会权利。
这些可以被认为是与国家、政府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过程。
[2]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
这些可以被认为是与国家、政府相对应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过程。
很显然,完整的农民市民化应该是广义上的农民市民化。
当然,要全面地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内涵,我们还必须先对 农民 与 市民 的角色属性差异进行类型化比较。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单一产业, 农民 (farmer)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由于其职业的稳定性而相对固定不变。
而 市民 的概念却要复杂的多。
在西方国家的文字中, 市民 一词不光是指在城里居住的人,而且是特指具有市民权的人,是有身份自由、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