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政治人教版下册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教学设计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
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防患于未然)word教案(一)
〈防患于未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道德水平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教学要点:二、重、难点:防微杜渐三、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校本资源四、教学过程有谁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指名学生讲述。
蔡桓公是病死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防患于未然活动一:案例分析小迪是独生子,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小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的疼爱。
上初中后,经不住诱惑,沉迷于黄色网站和光盘。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竟发展到伙同他人拦路抢劫、强奸,不到16岁就被判刑。
出事后,他的妈妈经不住打击,精神失常;爸爸因心绪不宁而出车祸;姥姥因痛心犯脑溢血而亡。
奶奶说:“他不仅害别人,也害了自己和家人呀!这么好的一个家,哪个人不羡慕啊?可他。
”1、思考(1)从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等方面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2)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2、学生议论交流。
3、评价小结: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但是,我们要懂得: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我们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滴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日前在南昌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9月19日新华网)——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增长率,超过了令不少国人自豪不已的GDP增长率。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7.1 走进法律一、学习目标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
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1)(2)(3)五、合作研讨部分: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六、课堂展示部分: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六、课堂展示部分: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2) 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谁都不可某某、犯罪必受惩罚。
指的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人的某某犯罪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其核心是什么是某某、什么是犯罪。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某某与犯罪的区别。
学生以前学过法律这一概念,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具有关键地位,并有核心的作用,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知道某某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目标分析:知道某某的类别,就是指知道某某行为含义,根据其违犯的法律可分为行政某某、民事某某和刑事某某;犯罪的基本特征就是指犯罪的本质特征、法律特征和刑罚当罚性;知道刑罚的种类就是指知道我国刑罚有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能区别某某与犯罪。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不能认识某某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某某的含义与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四、教学设计过程问题一、为什么谁都不能某某?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不某某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师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P91小勤的故事,回答下列问题:①小勤为什么会丢大面子?②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③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问题二:某某行为的种类有哪些?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某某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师生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92提供的三个情景,按教材要求进行思考。
例1:情景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所属某某类别是什么?变式练习:1. 情景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所属某某类别是什么?2. 情景三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所属某某类别是什么?教师小结:某某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某某、民事某某和刑事某某行为。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点(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定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操纵、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辨论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威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
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
这确实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摸索:一个好学生什么缘故会丢了大面子?如此的事能够幸免吗?学生1:小勤之因此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
尽管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如此的情况能够幸免。
我们爱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确实是遵守规则,专门不能违法。
因此,青青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能够幸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把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明白法。
假如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域,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word教案(一)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word教案(一)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什么缘故要遵守法律、如何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们周围的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明白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爱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益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依旧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爱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证。
因此,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要紧介绍什么是违法。
并依照其违反的法律,能够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样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处”要紧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差不多特点:严峻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缘故,只要触犯了法律,确实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
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紧密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庞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青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要紧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幸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我们周围的规则(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白得什么是法律。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学习目标1.理解法律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法律的作用;2.掌握违法行为的种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分类;3.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和控制,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活动方案活动一:建构知识框架法律的显著特征:、、。
走进法律规范作用法律的作用保护作用做知一般违法行为法违法行为的分类违法行为守法法不可违用犯罪的含义、特征法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主刑的刑罚种类人附加刑认清犯罪危害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活动二:知道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材料一: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第六次修正,由胡锦涛主席签署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的。
材料二:据《扬子晚报》2009年1月2日报道:江苏如皋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单定方受贿案,经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2.我国法律有哪些作用?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犯罪、刑罚(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更应如此。
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几种。
活动四:认清犯罪危害并预防犯罪材料:学生吴某,已满14周岁,在学校经常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欺负女生,还经常小偷小摸,虽被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
后因到某电子市场偷钱包,被公安局拘留15天。
吴某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学校领导到公安局说了他的坏话,于是在教学楼放火报复,造成几十万元损失,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教学楼放火”这一行为给吴某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什么危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警示作用?活动五:课堂反馈1.连线题:刑事违法行为骑车闯红灯持刀抢劫民事违法行为贩卖假币欠债不还行政违法行为非法携带管制刀具损害他人名誉2.案例分析题:某校学生王某,初一时经常旷课,并做些损人利己的事。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2框《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和刑事处罚的种类。
教学重点:三种违法行为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短片《开玩笑犯法吗》,引出本课课题。
(一)谁都不能违法
1、情景再现:请男女生分组比赛分别表演课本情景一、情景二,并填写表格;
(二)犯罪必受惩罚
2、新闻导读:儋州电信诈骗案
思考:(1)他们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2)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3)他们的犯罪行为会受到什么处罚?
3、案例分析:赵中社受贿案一审判无期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从容说课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说明了三层内容:首先,分析了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其次,分析了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最后,说明了青少年应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说明了三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第二,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第三,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提醒学生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最后,教材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加强防患于未然的认识。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教学方法: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教学方法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达十四五万名,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四万名。
这些青少年,被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长大,正值青春年华,还没对父母、对社会作出有益的回报,自己的人生黄金时期就要在铁窗下度过,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那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生1]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他们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
2.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
难点: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依法办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2.法律的特征(1)讲解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国家强制力、明确性、稳定性等特点。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
3.法律的作用(1)讲解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2)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感受法律尊严(1)讲解法律尊严:法律尊严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等方面。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
5.尊重和维护法律(1)讲解尊重和维护法律的重要性:尊重和维护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2)讨论:如何尊重和维护法律,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6.依法办事(1)讲解依法办事的意义:依法办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依法办事,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2)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为构建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四、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写一篇心得体会。
2.收集有关法律尊严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和尊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的特征、作用,以及尊重和维护法律、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教案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犯罪的危害,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2.能力目标: 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自身修养, 增强法制观念, 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 认清犯罪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预防违法犯罪, 防患于未然。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阅读与思考1.阅读97《陈某滑向深渊》。
3.2.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走向犯罪的道路?2)他有过知耻的心理, 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深渊?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的感悟:1)道德水平低, 法制观念淡薄,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2)违纪→违法→犯罪。
4.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 就会违纪, 违法甚至犯罪。
所以, 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 增强法制观念,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知识之树:1.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二、①道德水平高, 法制观念强, 就会不犯或者少犯错误, 就不会违法犯罪。
1.②道德水平低, 法制观念淡薄, 就会违纪, 违法, 甚至犯罪。
2.【活动二】析案例, 明道理阅读: 《马加爵因赌起冲突而杀人》3. 2004年2月23日,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发现4名大学生被杀死在宿舍内, 公安机关经侦查, 认定作案人系该校学生马加爵。
公安部于2月24日发出A级通缉令。
经群众举报, 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被公安干警抓获。
经审查, 马加爵交代了因与4名被害同学发生矛盾, 为报复泄愤, 于2月13日至15日先后将4名同学杀害的犯罪过程。
马加爵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 也给自己、家人带来了恶果。
想一想:1)马加爵杀害同学, 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有哪些危害 2)马加爵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我的感悟: 对自己: 毁掉前途, 失去人身自由, 被执行枪决。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3)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认清犯罪危害指的是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加强自我防范指的是我们要自觉依法自律,加强道德观念修养,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其核心是加强自我防范。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
学生以前学《走进法律》和《法不可违》,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本课的关键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分析犯罪的危害,说明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目标分析:了解犯罪的危害,就是指了解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就是指不良行为会发展成严重不良行为,进而发展为违法乃至犯罪行为。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犯点小错误,不会违法犯罪”。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易受环境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事实来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四、教学设计过程问题一、犯罪有什么危害?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犯罪。
师生活动:例1.请学生阅读教材P97的案例,回答下列问题:①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②他有过知耻的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③中学生陈某由一个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变式练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有哪些?问题二:犯罪有什么危害?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犯罪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师生活动:例2.请学生阅读教材P98提供的小迪违法犯罪的案例,思考:1.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七年级政治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对应课标:“成长中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教学资源:根据教材资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以身体健康需要做好预防工作为例,说明思想、行为健康同样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讲授新课:以请学生充当医生贯穿整节课教学。
1、“病情”陈述:幻灯显示主人公小陈由好学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了解“病情”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识作铺垫。
2、把脉“病因”:学生根据“病情”的分析主要从自身原因的角度讨论小陈为什么会由一个学生沦为罪犯。
设计意图:通过找原因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后面的“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3、“病程”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病情”理解小陈由好学生到罪犯经历了哪几个典型的过程,并讲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要求学生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从而能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并通过他们对这些行为的理解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铺垫。
4、分析危害: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小陈的行为(包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感受法律的尊严
设计者:王晓娟
单位: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
授课年级:七年级
章节名称
感受法律的尊严课时一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典型案例,学生找关键词,交流、讨论提出与《感受法律尊严》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互相提问、解决提出的问题,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自主分析,交流讨论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系统回顾本课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4、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典型案例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系统、全面把握本课内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验和掌握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照分析法。
内容分析本课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无知、法治观念淡漠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本课共分为三框,分别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生活离不开法律”;“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犯罪的危害”,说明了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学情分析一是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则”“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则”“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则”“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则”“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漠,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是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教学重点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犯罪的特征、危害
教学难点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怎样预防犯罪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阅读课文,复习教材知识,做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启发法、归纳法、讨论法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导入
1、俗话说“没
有规矩不成方
圆”,我们每天
都生活在道德
规范和法律里,
正因为有着规
则和法律的约
束我们才能够
享受快乐和健
康的生活。
今天
我们再次回顾
《感受法律的
尊严》。
1、通过导入引起
学生学习兴
趣。
1、出示课
题
1、直接切
入本课
学
习
新
知环
节
2、通过做导
学案归
纳知识
点,并组
织展讲。
3、学生展讲
知识点
同时教
师出示
知识树
的内容。
4、在学生提
出问题
后给学
生充分
的时间
讨论交
流问题
答案。
2、通过做
导学案
中习题,
回顾并
归纳本
课知识
点;通过
典型材
料分析
及提出
自己的
问题培
养思维
能力,拓
展知识
能力,及
解决问
题的能
力。
1、典型习
题及要求
2、知识树
2、通过做
导学案
习题,
多本课
知识有
个简单
回顾,
通过回
顾知识
点,学
会解决
问题。
3、通过阅
读材料提
出问题,发
掘学生思
维,开阔视
野,提升提
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
的能力。
4、犯罪的特征。
5、刑罚的种
类。
6、犯罪的危
害及未
成年犯
罪的原
因。
2013年3月28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被山西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据此,回答4—5题:
4、刘仁生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A、严重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社会危害性
5、对刘仁生的判决表明刑罚是___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司法机关
D、人民法院
6、下列对这一案例中判处刘仁生的刑罚认识正确的是()
A、主刑是剥夺政治权利、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附加刑是死刑
B、主刑是死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附加刑是剥夺政治权利
C、主刑是死刑,附加刑是剥夺政治权利、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D、主刑是死刑、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是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7、知识链接:
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经常旷课,,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仍不思悔改,又经常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阅读知识链接:提出问题:
我的问题(至少3个问题)
我们小组的问题:
个性化教学1、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根据材料整体把握教材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
2、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本课学习,
进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并通过学有余力同学的带动提出了解重难点的突破方式,训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深入学生中帮助其适时调整。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通过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导入新课
↓
通过检查导学案的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
通过根据导学案材料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通过展讲导学案习题总结归纳本课知识点
↓
通过学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通过“火眼金睛”活动,挑错材料里的知识上的错误巩固并突破重难点
板书设计
感受法律的尊严
1、走近法律
2、法不可违
3、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