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诗词五首》终南别业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诗词五首》终南别业教案 语文版

《终南别业》教学目标:1、诵读、背诵。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

二、题解1、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闲适情趣。

三、合作学习1、听读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勾画重点词的注释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胜事:快意的事。

④值:遇到。

⑤林叟:乡村的老人。

⑥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3、参考译文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4、名句点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四、作业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29诗词五首

29诗词五首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班级姓名小组号码撰写老师
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案一
纠错补充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重点)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 (快要)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9课 诗词五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9课 诗词五首

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熟练地背诵诗词。

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3.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精彩导入激发兴趣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的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荷.锄(hè)荒秽.(huì)波撼.(hàn)南山陲.(chuí) 谩.有(màn) 聒.碎(guō)(2)词义太清:天空。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中岁:中年。

胜事:美好的事情。

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千帐:形容营地帷幕极多。

荒秽:荒芜。

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九年级(语文版)语文教案:29 诗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版)语文教案:29 诗词五首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

(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

(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

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

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人称“鬼才”。

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

29 《诗词五首》教案

29 《诗词五首》教案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生字词。

2.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过吗?下过田吗?欣赏过田野的风光,看过天上的白云吗?有谁能告诉我,假如你去过,你觉得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没有去过,你又觉得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好了,大家对田园生活各有各的看法,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感觉田园生活很纯朴、有趣、简单,对吧?老师和你们都有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古代的文人对于田园生活又会有什么感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来看看陶渊明他是怎样看待他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的。

二、学习《归园田居》(其三)1.自读课文,注意诗句的停顿。

2.重点解读。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路窄小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3.“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29 《诗词五首》教学案29

29 《诗词五首》教学案29

总序:25课题:诗词五首----01【今日格言】唯有行动才能改造命运。

课型:新授课执笔:曾德刚审核:执行时间:姓名:班级组别完成情况【学习目标】学习前三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知识链接】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一、预习导学1、熟读三首古诗。

2、扫清字词障碍。

(部分词义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蓟()北涕()泪衣裳()滁()州涧()3、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杜甫--《杜工部集》韦应物--《韦苏州集》赵师秀--《清苑斋集》二、高效课堂(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四)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提示:阅读、搜索、理解、分析)问题导学:1、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此时的心情到底是悲还是喜?从哪两个短语可以看出诗人巨大的情感波动?2、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联在一起有何作用?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滁州西涧》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约客》一诗中前两句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最后一句中的“敲”字用的好吗?好在哪里?结合诗的后两句想象诗人当时的形象。

(五)学生展示学期成果(六)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1、背诵本节课所学的三首古诗。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9诗词五首》word教案 (3)
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 这种心情是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9诗词五首》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 常识。
二、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
中 考链接:文言文翻译。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预习分享
1.熟读诗歌
2.提问谈作者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1.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2.理解诗句
3..了解内容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一、复习、背诵
二、 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29.《诗词五首》教案doc

29.《诗词五首》教案doc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教学难点】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

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给下面生字注音:荒秽.(huì)荷.锄(hâ)草木长.(zhǎng)涵.虚(hán )舟楫.(jí)南山陲.(chuí)殷.勤(yīn )谩.(màn)蓬.舟(pãng )那畔.(pàn )风一更.(gēng )聒.碎(guō)2、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并写在语文书上。

3、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了解诗词内容并能翻译,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感受形象。

二、导入新课。

有人问诗歌像什么?我们说: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地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诗的外延就是我们和我们生活的空间: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9、诗词五首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9、诗词五首
③《终南别业》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把隐居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
④《渔家傲》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⑤《长相思》用简约自然的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凄清寒冷的生活画面,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表现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和思乡之情。
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就要旋转起来了。
5.夜深千帐灯。
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帐幕里还亮着灯。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赏析精彩的句子。
2、揭示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接下来,我们一一来完成这些目标。
3、知识链接
分别请三名学生朗读知识链接的前2个内容,其他学生边听边将知识链接中的相关重点内容做上标记。再请1位学生边读边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导学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20分钟)
过渡:课前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老师检测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操作流程:
1、分别点5名学生背诵五首诗词,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2、小组抽签,推荐代表发言。
3、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导学二】跳读课文,审美提升(25分钟)
过渡: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受了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欣赏有关诗词中的名句,进一步去接受优秀古典文化的熏陶。
操作流程:
1、指名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读边领会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讨论。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点评补充,教师归纳小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熟读背诵五首诗词,形成积累。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五首诗词。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式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对照注释,了解诗词大意,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感受形象。

4.五首诗词熟读成诵。

二、导入新课。

有人问诗歌像什么?我们说: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地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诗的外延就是我们和我们生活的空间: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

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我们来感受这五位诗人的诗歌吧。

三、了解诗歌知识。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中国古典诗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古体诗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近体诗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律诗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词:两宋成就最高(苏轼《水调歌头》)小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曲:元代成就最高剧曲(二)详解:1.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9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并试着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的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2)介绍背景。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

2.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学习《滁州西涧》1.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

29诗词五首(2)

29诗词五首(2)

29 诗词五首导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理解诗句含义,领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朗诵并背诵全诗。

2、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3、进入情境,领会感情。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升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骄傲感【教课重难点】时代长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既是要点也是难点。

【导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从前,一位伟大诗人,由于快乐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2、请生介绍查找的相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

今日,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欣喜,想知道是什么欣喜吗?二、走近作者,认识背景三、分工合作,自学古诗1、咨询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2、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

3、学生报告。

4、知识解说: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超越了三个省,诗人却感觉特别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能够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快乐。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生读诗,并把意思连接说一说。

6、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

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四、品读古诗,感觉要旨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从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河山),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

师: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仇敌的铁蹄之下?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怀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诵。

5、师衬着氛围:本是百花绽放的春季,杜甫却对着花儿哭泣,听到鸟的鸣叫也感觉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愤慨)6、师:此刻朝廷的军队光复失地了,你们高兴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呢?(饮酒、放歌、哭泣、写诗)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议论。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加此中示范朗诵;生齐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诗词的文学常识,了解并掌握这几首诗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理解各首诗的大意,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1、培养珍惜时间和努力创造、不让时光轻易逝去的情感。

2、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名句的理解把握。

2、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汉乐府《长歌行》一、解题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二、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三、翻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奔腾著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四、赏析前八句:面对自然规律,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五、名言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句用“少壮”与“老大”对比直抒胸臆,指出了“不努力”的后果是“徒伤悲”,劝勉人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语句凝练,对比鲜明,富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六、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七、朗读、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一、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二、探究赏析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

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1、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2、诗歌赏析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

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后四句感怀:写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而激起的求仕心情。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圣世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

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

)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

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

(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3、、前四句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三、朗读诗歌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山居秋暝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但练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二、作者简介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

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年,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

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

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

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

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

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

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

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三、翻译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

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