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 教学建议(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词五首》教案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教学新课《武陵春》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1、重点: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三、课文分析(一)、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王维:( 701 - 761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

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2、解题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努力于字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

先生概述,教师指正。

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曾经零落殆尽,只需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本人仍无意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之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味,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本人的哀愁。

4、考虑:(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领会到作者甚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阐明了甚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先生考虑、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决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味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两篇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该当学习这类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没法。

又紧紧捉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经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怀,即间接抒怀。

也有直接抒怀,如“情随事迁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甚么相反的地方?先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怀或直接抒怀;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情。

教师进一步引伸:词发展到后来昌盛的时分,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1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1

《诗词五首》
参考教案之一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或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对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汉江临眺》1.简介作者、释题。

(1)王维,唐代文学家。

他的诗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传世。

(2)临眺,即登临远望。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和停顿。

3.学生齐读诗歌。

4.思考:(1)有的版本将“汉江临眺”改写为“汉江泛眺”,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明确:“汉江泛眺”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所以还是以‘汉江临眺“为好。

(2)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描写了汉江的地理位置和浩瀚的水势,为我们展示了江水波澜起伏、高山为雾气笼罩而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象。

流露出诗人对汉江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也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请试着运用丰富的想像,在脑海中把这首诗转换成一幅山水画。

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然后全体起立齐读全诗。

6.背诵全诗。

二、《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1.释题。

饯别:用酒食送行。

叔云:作者的族叔李云。

诗题即为在宣州谢跳楼上设宴送别我的族叔校书郎李云。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中的感情。

4.体会诗歌内容。

(1)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天宝初年,李白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朝政黑暗、腐朽,诗人怀才不遇。

(2)这首诗开头的感情基调是烦忧、怅惘,但随之而来的情绪却是意兴飞扬、神思激越,最后在那意兴飞扬、举杯酣饮的一刹那,情绪却又出人意料地跌落到最低点。

请问:在一篇不长的诗歌中竟有这样大幅度的感情跳跃,那么它如何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呢?明确:从全篇来看,篇末的四句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跳跃与转折。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重点、难点)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重点)教学过程一、课文概览总结:主题丰富,类型多样。

二、明确教学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回顾文学常识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四、解诗题十五从军征: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

五、明诗意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描述诗歌内容。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作:当作。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就。

贻:同“贻”送给。

沾:渗入3、描述展示示例: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文档资料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文档资料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体会短诗语言的精炼和情感的浓缩。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短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短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掌握短诗的朗诵技巧,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短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创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短诗,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一同领略五首短诗的魅力。

这五首短诗风格各异,却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短诗的精彩。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赏析1、《月夜》(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两句诗的作用。

(3)探讨“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萧红墓畔口占》(1)让学生说说对“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两句诗的理解。

(2)分析“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蕴含的情感。

3、《断章》(1)提问: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所蕴含的哲理。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第一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5《诗词五首》参考教案之五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2.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6.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诗词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对古诗词鉴赏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学设计:《诗词五首》教学设计_初三语文教案.doc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学设计:《诗词五首》教学设计_初三语文教案.doc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学设计:《诗词五首》教学设计_初三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教学设计金华◎总体构思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

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水平。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水平。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作者简介(略)背景介绍(略)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教具学具投影仪师生互动活动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优质】《诗词曲五首》教学建议-推荐word版 (1页)

【优质】《诗词曲五首》教学建议-推荐word版 (1页)

【优质】《诗词曲五首》教学建议-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诗词曲五首》教学建议
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诗词五首》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诗词五首》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诗词五首》语文教案设计参考教学目的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是律诗是绝句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一)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二)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4.品析鉴赏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三、第二首《秋词》(一)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二)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4.晶析鉴赏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四、第三首《赤壁》(一)解题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二)研习课文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3、品析鉴赏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查背诵前三首诗二、第四首《过零丁洋》(一)解题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二)研习课文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4、品析鉴赏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三、第五首《浣溪沙》(一)解题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二)研习课文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尚:尚且休:不要4.品析鉴赏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6.课堂训练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四、布置作业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九年级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 -

九年级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 -

九班级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一、素养训练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学问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把握确定的体裁常识。

(=)力气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尝,既培育确定的阅读力气,也为同学遣词造句供应阅历。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定的想像力气以及鉴赏诗句力气。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育同学宠爱生活、宠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悟诗歌的语言,培育同学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育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力气。

2.通过品尝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同学审美情趣和制造美的力气。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尝、点拨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秀丽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供应牢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

《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支配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同学课前预备:四人小组争辩诗文内容,发挥想像,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1.朗读训练:仿照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

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同学: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老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了解确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

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留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尝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首先让同学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叉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亮。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建议免费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建议免费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前两首共用一课时;后三首共用一课时(如果有困难,《天净沙秋思》可以用略读方式处理或改为课外自读,但课上一定要先背下来)。

具体建议如下: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如果班上有读得较好的,到最后也可以试作表情诵读。

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2、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欣赏的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已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

因为在本阶段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而不涉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也不要求学生认识诗的艺术风格。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3、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4、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不另作介绍,但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建
议(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建议(参考文
本)
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

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

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
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

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

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

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

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展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
简。

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

王维说:襄阳风景极好,自己愿意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一是诗人自指。

是说襄阳这样好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

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两种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

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山色有无中”是山的实景,但也还是由于汉江水气遮挡的结果,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作为律诗,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诗人还非常重视炼字,像“接”与“通”,“外”与“中”,“浮”与“动”,都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浣溪沙》教材分析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

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

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

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

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

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

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

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

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了岁月在不断地流逝。

时间是不能倒流的。

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所感到的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

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

对春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也不觉新奇。

这一切都取决于自然规律,是人力难以支配的,而人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