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

合集下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和美感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在美国,素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阅读了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资料后,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学生们被教育要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

这种培养学生品德的做法,使得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创新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创新竞赛,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使得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会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比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这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使得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形成了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阅读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资料,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希望我国的教育体系也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

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

能力、创造、发展、——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黄全愈博士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用丰富而坚实的实例,对两国的素质教育现状做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式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揭示了导致中国教育僵化、创造力弱化的本质所在:教育理念的落后。

读后发人深思,催人用“心”去思考。

纵观我们的教育,历来是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要位置。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熟稔于扮演权威的角色,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常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的聪明才智的标准。

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高考指挥棒指引下,“灌、压”的注入式教学因提高了升学率而倍受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青睐,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减负”也就成了响亮的口号而轰轰烈烈走过场。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放不开”,我们的学生还是为应试而学,中国的孩子仍旧以“依葫芦画瓢”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习惯于问“象不象”而不会问“好不好”,于是,也就有了黄博士所举的“小孩画名画”的例子,而这些“小天才”长大后不成才的结果告诉我们:正是这样模仿式教育使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孩子创造的智慧火花在长此以往的教育中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和能力逐步丧失,总而言之: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的,正是这以“知识为本”的灌输式的教育观。

相比之下美国的孩子虽然考分不高,但能力却很强,黄博士追溯根源表明: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潜力挖掘和个性发展,他们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动手、创造力的培养),把智力开发落实到能力培养上。

他们的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人都知道:学习便是生活,社会才是学习的主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最自然的生活内容和学习方法。

美国的家长对到家后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今天你提问了吗”?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在美国的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在我国却被极度轻视。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美国教育现状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 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 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
绝对不允许01 老师把自己 的观点强加 给孩子
决不允许老 02 师用自己见
解作为判断
是非的标准。
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者观点
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 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 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 “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对错,不用事事教育,需要适时教育。
•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事事教育对 错,则不利于孩子的创作力的发展。 • 教育内容来看: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宽很宽的,包括道德 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等等。那么这 些是很难有统一的对与错的。只有相对的对错。(道德两难 问题)
• 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中,评价方式少点对错,多点合适与 否。
《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者: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内容简介: • 一 、创造性能不能教? •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 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 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六、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 • 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 八、要不要惩罚孩子? • 九、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 十、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2023年《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4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篇14月,我们共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

拿起书,封面上的几行字吸引了我:“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在这之前,我们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

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他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差距?我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可以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在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讲述了儿子矿矿学画画的事: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地乱画。

最终,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教孩子画画,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是过一时间,作者发现,自己的儿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

由此,让他想到训练与教的问题。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也曾提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然而,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

有多少老师还是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我们集团开办的国际部也好,还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也好,包括集团提出的三三四目标,都是在为此而努力地做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一点点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知识也掌握了。

我们现在做的,是在课堂上把本属于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书中第八章内容是“要不要惩罚孩子”中提到: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开学初,老师向我们推荐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看完之后对我感触很深。

:“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这是写在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短短的一句话却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作者黄全愈是一位旅美博士,并从事教育事业,在书中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他根据自己在美国对美国教育的所见所闻以及其子的成长经历,从十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美国素质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记载的全是真实的生活,这些小小的事件中折射出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用左手写字?”、“要不要投自己票?”“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等等,这些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暗藏着许多让我们无法释怀的道理。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许多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如,“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达林叶格是美国的一名小学美术教师,1994年她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云南昆明进行两个月的学术交流。

此次访华,给这位美国老师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并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

她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任凭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老师都不理解她所说的。

这说明我们中国和美国对“教”这个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把技能看成了创造,把教与练混为一谈。

作者认为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而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

“练”和“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而训练是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几千年来从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一种主动意识。

我们一直把教当做了练。

他建议为孩子营造一个培养创造力的环境,突出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并启发孩子多思考问题,不以书本知识为权威,鼓励他们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一直备受关注,这本书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在美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然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业成绩在内的多个方面,如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再次,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备素质。

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最后,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往往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

而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总之,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陈玉都该书是留美博士黄全愈根据自己跨文化的经历和自己独特的视角,以自己孩子在美国接受的教育为实例,阐述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成功之处及中美教育的差异。

黄全愈博士在书中抛出了诸多教育中令人困惑和颇受争议的问题,如“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用左手写字?”“孩子能对长辈说‘不’吗?”“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要不要惩罚孩子?”“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计算技?”“要不要专业对口?”“要不要取消高考?”等等。

我对书中提到的要不要惩罚孩子这一观点颇有感触,作者提到中国的教育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因此才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说。

认为教育就是力求做到不但使之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

美国学校的惩罚方法根本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

什么是错?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

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开学就人手一册,该惩该罚一条条白纸黑字写在那。

既没有争辩的余地,也没有什么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

就像交警罚违章车辆一样。

美国教育认为说理、教育都是外在的东西,调动自我才的根本。

老师苦口婆心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果学生听不进去,就全部是白费功夫。

美国学校以抑制学生自我膨胀为目的的惩罚就简单得多,是对是错翻条文。

不理解吗?那是你自己的事。

其结果是,调动学生内在因素,让孩子真正从自己心里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也认为简单的惩罚比复杂的说理目的更明确,学生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反省,自己说服自己不去犯错。

读完全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东西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是教给学生什么是对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什么是错?不管怎样,有了与该书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也就是自己有进步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今后将一如既往的追寻教育的良策。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直备受关注,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技能。

通过对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样的教育理念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中国,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引言: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21世纪初,素质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体系之一,也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情况,其核心原则和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挑战。

素质教育的核心原则:1.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艺术、体育等方面。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倡导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3.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美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美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推动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教育标准,鼓励学校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同时,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也自行实施素质教育计划,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美国素质教育的成功案例:1.公立学校项目:德州奥斯汀市的一所公立学校开展了素质教育项目,该项目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私立学校项目: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的一所私立学校开展了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课程,提供更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美国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1.教育资源不均: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无法提供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

2.应试教育的压力:美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这使得一些学校更加注重学科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评估和衡量问题:素质教育的衡量和评估是一个挑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标准。

结论:素质教育在美国正逐渐得到认可和推行,通过全面发展、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的核心原则,美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学生成长。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是黄全愈博士通过自己对孩子及美国教育制度长期的观察及思考,针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许多问题而写成的一本书,这本书中,黄全愈博士提出了我国教育当中存在的许多深刻的,令人发省的问题,当中有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深刻而又一针见骨地揭露了我国教育现状的许多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存在许多弊端,我们培养出了许多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冠军,却培养不出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人才,高中教育,只重视升学率的问题,大学教育,学费昂贵,但是却出了专业不对口的尴尬,学生缺乏创造性,毕业后工作难,教育不公平,城市里的孩子高枕无忧,用先进的设备,有好的老师,但是山区的孩子却挤在几间破房子里上课,老师还可能是高中毕业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为什么许多少年天才,长大了就默默无闻了呢……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收效却甚微,为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知道每年教育改革是怎样实行的,但是从08年我高中毕业,实行考后填志愿到今年实行平行志愿,似乎是我们选择上多了一点,但是“一考定终生”这个本质还是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还是上交一份考试成绩上去,高校根据成绩来选拔人才,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假如一个学生对文科不感兴趣,再具体一点他对语文、外语不感兴趣,但他对理科感兴趣而且还有很好的天分,他去参加高考,我们知道高考有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如果他数学考很高分但是语文和外语很低分,那他也只能上一般的大学或者连大学都上不了,这算不算是人才得浪费呢,所以说,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这种方式本身就不是最优的选择,再着,对比一下中国跟美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国当前高校招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大学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招生制度,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招生办法。

特别是名牌大学则程度不同地采取了“综合选拔制度”,报考这样的学校,考生除了要提供升学考试成绩(即SAT或ACT成绩)之外,还必须提供其它一些情况以便学校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估以决定取舍。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了一些反思。

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与中国的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不同,美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美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与中国的高强度功课相比,美国的课程更加灵活多样,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方向。

在美国的素质教育模式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书中提到,美国的学校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中国的题海战术不同,美国的学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且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美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在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都能够有所作为。

而中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环境。

另外,美国的素质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美国的学校中,学生经常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有意识地关注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而中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竞争力,缺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环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禁反思了中国的教育制度。

尽管中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个性培养。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被迫背诵大量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常常感到压力巨大,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也缺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环境,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往往无所作为。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这些日子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中外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中外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别国外老师鼓励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孩子有独立性,但是中国的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

中国老师上完课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好了,美国学校上完课以后问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不回答,没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他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让孩子自己产生问题。

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这是中国老师跟美国老师教育目的的一个明显区别。

我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在家庭听到的是父母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

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现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二、三个能写软件,有硬件设计能力的几乎为零;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见过模具,这样的学生有什么用?这样的学生就是看书机器,缺乏创造性和知识运用能力。

欧美日澳等国家培养的学生自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堪称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发明源自美国,这些发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养,我们应向外国学习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

二、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同样的知识点,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比如对同一历史事件,中外在教学时就会有不同的表述。

如我国高中二年级考试有一道题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继承人渥阔台,公元哪一年牺牲?建立哪四大汉国?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则是这样考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当初如果没有牺牲,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加以分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重要著作。

作者通过对美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教育政策的研究,全面地揭示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特点、问题和前景。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启示,下面就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揭示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在工业化时代,美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但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质量不均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教育改革思路,素质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教育界和政府的支持。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兴起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以借鉴它在美国的发展经验。

其次,这本书对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美国素质教育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教育评估体系也存在问题,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美国素质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这本书对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尽管美国素质教育面临不少挑战,但作者认为其前景依然广阔。

首先,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美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次,素质教育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差距。

最后,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对素质教育前景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潜力,以及它对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让我对美国教育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了启示。

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我们需要改革教育评估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书中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的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的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含和核心所在,个体的发展表现在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

中小学阶段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眼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见,在轰轰烈烈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大事一、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

新世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育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尊重。

让我们以个性的发展性,生命的成长观去看待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和失败,使每个独特的生命体,变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使每个生命体的个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教育者认为教育强调的技能不能过于具体,而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素质教育在美国,不仅仅讲的是。

学校教育: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适宜升学率的高低、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标教学效果的指标,也不急于向学生们灌输大量的知识,而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从学前班到高中,侧重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的大类是”语言和交流”“生活技能”“数字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和体能”“世界语言”“艺术素养”等但是我不是简简单单的介绍书中的内容,而是跟大家分享我从这本书中学到教育孩子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首先,什么是素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小学评三好生的要求:德智体美。

那么美国教育者眼中的素质是什么呢?我希望在接下来的PPT展示中,能够给大家一个概念。

这本书所讲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素质教育,而且还有在家庭里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你生了一个漂亮的宝宝,那么你想你的宝宝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或是说拥有怎么样的品质呢?今天,我要介绍的书是刘燕敏的《素质教育在美国》。

这本书一共分为九章,每一章又分了几个小标题。

我先很粗略的讲一下每个小节,然后再挑一个我认为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小节细讲。

1、1:(这一节讲了素质教育的大概,其中讲到美国很多中小学学校使用的是“开放式”教室,教师的墙壁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活动安装,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和课程内容的需要。

我想学生们应该会很喜欢在这种教室上课。

:1、2:(这个标题很显然,说的是在美国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他们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表现。

分数只是反馈老师授课水平的工具。

基于本国国情,此书给出了四步分析法,但因时间不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交流)。

美国教育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比如他们通常都会开设几百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

举个具体的例子,菲利普·艾克赛特学校是美国一所比较著名的高中,请注意是高中哦!该学校把一共400多门课程分门别类地分成16个学科,有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英语、历史、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经济、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经典段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经典段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经典段落作者的儿子矿矿在美国中学读书,本书很多问题都是作者通过对儿子在美国学校所受教育的思考引出的。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教?”达琳?叶格是美国辛辛那提市一间小学的美术教师,1994年,当她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昆明进行学术交流时,不少中国老师问她“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

达琳对此感到困惑,她认为创造性是不能教的。

作者认为,在美国教育工作者眼中,创造性不像技能那样可以教,而是鼓励、培养出来的。

如矿矿在中国曾学画国画,三岁时画的国画竹子已经有一定水平,甚至当作者把它作为礼物送给美国教授并说是有名国画画家的作品时教授也信。

但当矿矿5岁时到美国正牌大学的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时却很不适应,因为老师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

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孩子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

每次矿矿画完画都习惯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画完后从不问“像不像”,只问“好不好”。

且只有在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都认为不好的则一扔了之。

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问题,不管哪一科,教师往往更多注重于训练学生某种技能或灌输给他们一些似乎已经不可更改的“真理”,很少有教师鼓励学生去对常规进行挑战。

然而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如果学生已经被置于某种既定理论的框框中,绝对真理已经被发现,无需讨论,不许讨论,怎么指望他们有创造性?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如此。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10月4日的文章《美国专家认为亚洲大学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一文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马林科维奇博士认为,亚洲的大学若要成为世界级大学,所面对的限制会比欧美大学来得多。

此外,亚洲的大学恐怕仍需要花上20年的时间,才能跃上世界级学府的地位,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

她说,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至今仍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能引起我阅读兴趣的是引言里的第一行话,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只水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

作者引自这句话的定理,贯穿于全文。

最后还是周旋于那快最差、最短桶板的深邃哲理。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素质教育和美国素质教育的不同点和根本区别。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

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的差异,而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模仿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作者认为“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训练”就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受训练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

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在书的第九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教育之目的”?这是在改变教育观念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也有几种问法:可以说什么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

其实,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分歧是: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
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目标,它们看起来是很相像的,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值得去仔细区分它们。

其实,把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混为一谈,正是不少教育管理人员没能管理好学校的一个原因。

目的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

例如:我们可以对我们的足球队说:“这次,我们的目的是进入半决赛”。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进入半决赛,目的就达到了。

而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

比如,足球队能进入半决赛,这意味着最差是第四名,最好也可能是冠军。

这样,我们在总的原则之下,就要制定进一步的计划和策略去达到一个个的目标。

也就是说,目标是在总的原则之下,用一整套策略去达到具体的瞄准对象。

我们可以把上述这个定义套用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来。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我们就要在“为了人”这个教育目的的总原则之下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

如: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等等。

如果一个教育管理者把目的和目标混为一谈,他就很可能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要如何在大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一整套具体的策略去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前哈佛大学校长巴布博士提出教育的目标有八个功能:
1、提高交流能力;
2、培养分析能力;
3、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
5、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
6、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
7、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8、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

这是美国流行的“开明教育”(即“自由教育”)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

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色,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总之,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

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董爱红06-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