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从实验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特性——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教案
从实验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特性——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了解以下内容:1.了解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溶解性质;2.掌握常见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原理;3.学习如何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二、实验原理盐酸为一种无机化合物,与许多物质都有反应。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浓度为1mol/L的盐酸溶液。
而氢氧化钠为一种有机化合物,也是强碱性物质,与盐酸反应可以得到二者的盐和水。
我们将用到过滤纸、滤筒、滤液漏斗等实验设备。
实验原理如下:对于沉淀物质的筛选:1.布滤纸过滤:通常用于过滤少量沉淀物质。
2.玻璃棒筛选:先用玻璃棒将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然后放置一段时间让沉淀物在底部沉淀。
把上半部分液体倒出,留下沉淀物质,再用滤纸过滤。
3.玻璃棒抽吸过滤:将目标沉淀物通过滤纸将其固定在玻璃棒上,然后用管子对玻璃棒上的沉淀物进行抽吸,使沉淀物更容易固定在玻璃棒上。
三、实验步骤1.准备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2.将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按1:1的比例混合;3.放置一段时间;4.将混合溶液放在布滤纸上进行过滤,将沉淀物质筛选出来;5.将沉淀物质用少量水进行清洗,保证纯度;6.将沉淀物质烘干。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按1:1的比例混合时,会产生白色的沉淀物质。
这是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产生了化学反应。
我们使用过滤纸,将沉淀物质吸附在过滤纸上,然后将沉淀物质进行清洗和烘干,可得到一定纯度的产物。
五、结论与分析本实验中,我们了解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溶解性质,掌握了如何使用实验设备进行沉淀物质的筛选和分离。
我们使用布滤纸、玻璃棒、滤液漏斗等实验设备,既保证了实验的精准性和准确性,又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后续的实验复现和实验数据的利用。
六、总结本次实验从实践中深入了解物质的溶解特性,我们学习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相互作用,学习了一些实验室操作技巧,同时也提升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放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2.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3.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建立溶解性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概念;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课型: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时:1课时猜一猜:5.假如向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结果会怎样?演示:高锰酸钾溶解在饱和溶液中。
讲述:请大家反思,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否还有问题没解决?结束语: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很好,希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
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更多的问题。
猜想:高锰酸钾溶解,溶液变红;高锰酸钾不溶解,溶液不变红。
小结: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能再溶解别的物质。
回答学生一致认为高锰酸钾不溶解,溶液不变红。
学生惊叹!指导学生分析课堂出现的问题,物质的溶解性是否与“颗粒的大小”或“溶剂的质量”有关,引导学生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布置作业:1.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泡冒出;我们喝了汽水常常会打嗝。
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2.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的沉浮情况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教课准备】多媒体教课素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企图问题:1.什么叫饱和溶液?经过几个简2.什么叫不饱和溶液?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问题的回答使3.它们怎么相互转变?学生自前进入本4.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节的学习。
的溶解性如何?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的有关问题。
[揭露目标 ]投影揭露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明确学习目标。
定位学习方确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任务,知道学习时向,导航学习过的要点和难点。
程。
[实验研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1.研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达成以下实验并记录现象:加入 10mL 加入 10mL水并振荡酒精并振荡氯化钠按要求达成实验,并填碘写空格。
实验结论:。
2.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剖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分组设计、达成实验,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状况下,当高升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晶经过实验探究,培育学生合作、察看、比较、概括能力。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研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九年级化学单元2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节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溶质质量分数?
【引入新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蔗糖能够溶于水,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习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水,向其中加入约2g硝酸钾晶体,震荡,直到完全溶解。继续向其中加入约5g硝酸钾晶体,震荡,观察现象。将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硝酸钾晶体是否完全溶解。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1.充分溶解后,有剩余溶质的溶液。
2.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3.析出溶质后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饱和溶液: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变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增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低温度变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3、相互转化
作业作计
导学与演练52页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现象:
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多,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少,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能够溶解。
结论:
1.同一温度下,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不同。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差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物质溶解性(第1课时)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老师的点拨,了解溶解性的概念,感受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4、通过练习,巩固溶解性和溶解度两个概念。
学习过程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活动探究一】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⑴分组做投影片中的3个活动与探究,后填空: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学生归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外因:。
内因:。
4、物质溶解性的应用提出问题:你知道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吗?教师简介生活中物质溶解性的应用、简介一些有机溶剂。
【活动探究二】活动1:溶解度的概念⑴阅读P14填空: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来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⑵阅读填空: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不同”),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50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
⑶练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①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②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③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④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⑤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教材分析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想与启示】食盐、味精?察;个人二次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教 学 过 程【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归纳总结】大量实验表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
【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活动与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 加入A 、B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 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不溶解【结论】实验表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交流与讨论】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你认为要注意哪些方面?请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
【实验2】在A 烧杯中再加入5mL 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 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用科学方法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科学教案
用科学方法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科学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以及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2) 学会如何进行物质溶解性实验,掌握溶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3) 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应用,比如生活中化学实验和工业制造中的应用等。
2.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溶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3) 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应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知识点1: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于另一种物质中的程度。
通俗地说,“溶解性”就是“能不能溶解”。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1) 溶剂的影响:不同的溶剂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水是一种极强的溶剂,它能溶解很多物质,而酒精、煤油等则不是那么强的溶剂,只能溶解一些特定的物质。
(2) 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所以,只要温度允许,我们通常会选择加热溶液,以加快物质的溶解度。
(3) 溶质的种类: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有些物质非常容易溶解在溶剂中,而有些则比较难溶解。
对于一些难溶解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其他条件来提高其溶解度。
2.知识点2: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要想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我们需要进行实验。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物质溶解实验。
(1) 实验原理:通过添加固体物质到液体溶剂中,观察其溶解程度的变化,从而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小圆底烧瓶、一些加热设备、一些试管、一些小量杯、试剂面包、草酸钙、氢氯酸、硝酸银、一些酒精和纯水等。
第二步:将小圆底烧瓶装满热水,用于加热试管中的溶液。
在实验前,我们需要先把小圆底烧瓶中的水加热至约60℃左右。
第三步:分别向试管中加入3ml的纯水、3ml的酒精、3ml的氢氯酸、3ml的硝酸银等不同的液体溶剂。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
3. 实验方法的运用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和试剂:透明玻璃杯、烧杯、搅拌棒、显微镜、溶液(如盐水、糖水、酒精等)。
2.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3. 教师准备教案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答案。
知识讲解:2.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
3. 列举一些常见的溶解物质,如盐、糖、酒精等,讲解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
实验探究:4.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物质(如盐、糖、小苏打等),将其加入透明玻璃杯中的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
5.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溶解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变化。
6. 学生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溶液中的微观结构,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结果分析:7. 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并解释原因。
8. 学生们可以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并撰写实验结果分析部分。
拓展活动:9.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溶解性对我们有重要影响?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或研究,探究其他物质的溶解性,如食物添加剂、药物等。
课堂小结:1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溶解性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1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作业布置:1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教学反思:14.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张伦兵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
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究任务指导实验探究引导应用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 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 熟练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4.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
1. 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 溶解度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
1. 教师介绍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及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讲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溶解度表的结构和运用方法。
三、实验设计(20分钟)
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总结物质溶解性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物质溶解性知识,探讨物质溶解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馈】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检验自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讨物质溶解性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完成】。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
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对。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课题:3.2.1物质的溶解性
执教:顾平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气体)。
(2)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初步学运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分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
试管,洗瓶,酒精灯,试管夹,硝酸钾,食盐
板书
3.2.1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通常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a.溶质本身的性质b.溶剂本身的性质c.温度。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主要教学方法: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B.边加氢氧化钠(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D.比较温度E.得出结论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师:本节课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你收获了什么呢?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实验的态度;
2、明确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演示实验一):
实验过程
20ml水+少量蔗糖
继续加入蔗糖
实验现象
蔗糖全部溶解
部分蔗糖不能溶解
实验结论
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
指出:一定情况下——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一定量水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设问:物质溶解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新课引入]
师: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生:甜的。加些蔗糖,
师: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
生:蔗糖。
师:那么为什么蔗糖刚开始能溶解加多了后却不能溶解了呢?你能对此问题做出自己地猜想吗?
[新课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2、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采用讨论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资料作出解释的程序进行教学)
学生实验二:
A组:(1)往盛有少量食盐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往盛有与食盐等量的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的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
(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B组:往2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油漆,再分别往小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课题(章节)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一)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验性很强。教材通过一系列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探索实验,有步骤的得出物质溶解性的一系列知识。因此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相关结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结论,明确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内容看,本节内容是将来物质溶解性学习的基础,虽然知识浅显但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教材为基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兴趣并发展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和产生问题的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要多一些精心的弹性预设,为教学资源的生成留有时间与空间,对教学过程作适当的进退盈缩处理,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使课堂生成更加美丽!
学生做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豆浆的量太少了;
猜想二、可能是溶解了蔗糖后的豆浆跟原来的豆浆不一样了;
猜想三、可能是豆浆对蔗糖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到一定量就不能溶解。
教师过渡: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提问: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选择所需的仪器。教师明确在此用水来代替豆浆。
讨论: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由学生来完成实验三:
(1)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进行溶解
教学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
教学难点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快慢的因素;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蔗糖、色拉油(油漆)、汽油(香蕉水)、蒸馏水、汽水
教学过程
实验表明:油漆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香蕉水中溶解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
(2)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组:(1)把实验2中第一烧杯,留有未溶解的蔗糖的水溶解加热,并不断搅拌,观察其现象
(2)已经不冒气泡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3)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生总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温度升高,溶解能力增强,气体则反之;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固体、气体、液体都能溶解。(这一结论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以得出,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拓展延伸: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除此之外,你Fra bibliotek有什么感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