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问题: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吗?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二、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
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
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
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
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
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
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
”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
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第五课。
见第 2 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 6 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 张PPT。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哪些政权?(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那么,什么是“五代十国”。
(展示图片)
知识小链接: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割据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灭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
师:从上面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五代的皇帝以前都是什么身份?
生: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
师:所以,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
生:藩镇割据。
师: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过渡:“五代十国”是一段分裂时期,那么它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
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材料二:《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精选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材料二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新唐书》
根据材料二,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势力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的分析,了解安史之乱的发生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展示材料: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练教材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1、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中日交往做出了什么贡献?2、鉴真东渡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那些贡献?3、玄奘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什么贡献?新课导入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程讲授(一)安史之乱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北师大版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教师引导: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2、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黄巢起义大致情况,特别指出: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唐朝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
由诗歌引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教师引导: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过程;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表现;3.掌握唐末五代十国的基本历史事实;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表现,唐末五代十国的基本历史事实。
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分析,对唐末五代十国的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和概括。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1)通过带有反思性质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衰亡的现象。
(2)宣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
2.新课讲解(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过程。
首先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私欲,以及唐宪宗的无能和荒淫。
然后讲述安史之乱的发生和进展,包括叛军的组成、作战经过和结果。
(2)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表现。
唐朝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官员贪污等,这些问题加剧了唐朝的衰亡。
讲解以上这些问题及其表现,并以图片和事例进行说明。
(3)唐末五代十国。
介绍唐朝衰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颇为动荡的时期。
讲述五代十国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十国(南唐、南汉、南楚、吴、闽、南平、前蜀、后蜀、成汉、北汉)的基本历史事实。
3.学生互动(1)针对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和讨论。
(2)梳理并总结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和五代十国的历史事实。
4.课堂延伸(1)通过图片或实物教具等“看得见”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唐朝开放的文化和对外的贸易。
(2)向学生介绍李白和杜甫等唐朝著名诗人及其诗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阅读有关《全唐诗》中李白或杜甫的诗,写一篇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课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以及唐末五代十国的历史情况。
在讲授中使用丰富的引导性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活跃了学生积极性。
讲授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内容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要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一、安史之乱【问题1】材料:(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什么现象?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问题2】观察《安史之乱示意图》,结合地图,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过程。
(时间、叛军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区、平定叛乱时间)【问题3】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一反映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2.材料二反映这场战乱后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问题1】《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思考:1.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2.黄巢起义结果怎么样?【问题2】小组合作,制作唐朝兴亡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问题1】观察图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结合地图掌握五代十国政权名称,制作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示意图【问题2】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及反思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及反思【学习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4、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辉煌,可是大唐盛世并没有持续永恒,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刻地认识一位与唐朝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
我们在谈论他的一生时,常常认为他的一生就像一条抛物线,前半生勤奋刻苦,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后半生骄奢淫逸,晚年凄凉。
他的一生跟整个大唐的命运走向也是极相似的,同样的转折点,就是那次著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探索。
【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三个篇章来展开学习。
第一篇章: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
什么是“安史之乱”?请同学结合预习,给安史之乱下个定义(包括时间、人物、目的)。
学生总结:“安史之乱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过渡:由安史之乱过程中安禄山与史思明之间争权夺利的故事得出结论:安史之乱的领导人是不得民心的,但他们为什么就能够像唐中央政权发动挑战么?通过三则材料来寻找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一杜甫(2)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衰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缘故;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阻碍❷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以为杨国忠作乱才致使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用意。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世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宁,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尔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以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打算的兵变“。
这确实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进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缘故):(多媒体展现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暴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慢慢扩张势力。
(二)进程(多媒体展现以以下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军力,拥兵边境,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任,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工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 息的能力。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政治主张是实 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A、B两项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 务的,可以排除。C项李贽只是离经叛道,并未明确反对君主专 制。
答案: D
工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 客观对象 引 起 的 , 一 切 事 物 通 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 相对 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
2.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工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
工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李贽思想的特点是离 经叛道,因而B、C两项错误;李贽批判的是封建儒学,D项不 符合题意。李贽认为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A项是其原因。
3.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 锲而不舍 的 学 术 实 践 ,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工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根本区别有哪些? 精讲: (1)顾炎武认为“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 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 族命运的大事。 (2)反映了顾炎武的“众治”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近 代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话,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警言,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
D.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高效”的课堂模式。
延伸拓展
以史为鉴: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培养学生自主讨论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延伸教材的内容,使学生教学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课堂小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①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么样的局面?
②这一政治局面的实质是什么?
③五代十国局面影响?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五代十国(北方的五个更替的政权加上南方的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实质: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教师引导: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2、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法分析
采用“预习展示--设疑解惑--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
学法分析
(1)资料研习法;(2)合作学习法;(3)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梳理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业设计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
2.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安禄山B.宇文化及C.朱温D.姚崇
3、讨论:有人说,唐朝衰亡就是因为出现了杨贵妃,你认为呢
板书设计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结果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回答
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由诗歌引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体现“高效”的课堂模式。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出示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本讨论: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教师引导: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②安史之乱过程?
③安史之乱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
由诗歌引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黄巢起义大致情况,特别指出: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唐朝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夺权
五代十国
由盛转衰致命打击唐朝灭亡
教师点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学生思想教育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Fra bibliotek知识与技能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