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未来的教育,需要你重新想象
读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
读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
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
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有落差时,我进行了思考与分析:1、对教师工作的思考在传统观念中,课上好了,就意味着知识传递了;作业正确了,就意味着知识掌握了。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智汇
编后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张贤志
袁振国教授曾说:“未来教育似乎是很遥 远的,往往被认为是后辈人的事。可是世界变 了,现在和未来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我们一只 脚在现在,一只脚已经跨进了未来里。”所以, 在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在讨论将至的 可能性时,将至已至。
正如袁教授所说,我们的一只脚仍在现在。 面对未来,还要立足当下。首先,要在观念上 认清新技术已来的现实。互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以及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 给教育带来全新景观。作为教育者,要积极拥 抱它们。其次,要在行为上正视当下教育的问 题,改进当下教育的弊端就是创造未来教育的 模样。教室千校一面,课程缺乏个性,课堂价 值不明,评价单一低效,改变这些就是通往未 来的路径。
教育是需要向前看的。面对奔涌而来的未 来浪潮,只有立足当下,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 来,才能决胜未来,创造更好的未来教育,指 向人的更美好,要变革的东西有很多, 如上述的物型空间、学校课程、教学方式、教 育评价等,但无论怎么变,对“人”的培养和 关注始终不能变。本期“活力人物”,来自江 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的陈文艳校长,基于对 空间、课程与儿童的关系的理解,重构学校空 间、学校课程和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过去与未 来、知识与经验、学校与社会之间进行互动, 实现生命的联结与创造。教育还要让学生学会 “关心他人,关心自然与物质世界”,学会关 心生命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培养学生诸如“社 会与情感能力”的非认知能力,在知识创新与 社会实践之间实现意义的重塑,从而为造福人 类与改善世界付诸行动、承担责任。本期《新 时代中小学生态文明在地化教育:推进策略与 实施路径》《涵养共生品格:基于项目学习的 路径》两文,即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和项目化学 习,涵养学生与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的共生品 格;《后疫情时代对班级公共生活的思考与研 究》一文,则基于后疫情时代班级公共生活呈 现的新特点,凸显生存能力教育,让学生学会 处理两种伦理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这些都是未来教育对人的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 求,也值得品析。
袁振国:未来的教育,需要你重新想象
袁振国:未来的教育,需要你重新想象徐蓓【期刊名称】《决策探索》【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4页(P82-85)【作者】徐蓓【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近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这样描绘:“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学生活动的地方,是学生们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场所。
学校将真正成为师生共生共创、共同成长的地方。
”中国教育信息化之路“三大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在这个时间节点颁布这样一个文件,背后有何深意?袁振国: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一段时间内的教育发展目标,制定相关的路线图、时间表等具体实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比如,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999年,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近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可以说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
问:在这个文件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一个单独条目列出,可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袁振国:21世纪以后,我国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从而把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凸显出来。
袁振国:教育的五大当代使命
袁振国:教育的五大当代使命教育的定力来自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科院院长等职,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校长甚至局长、市长感叹:有些事情想做但没法做,比方素质教育,有些事情不想做但不得不做,比方应试教育。
这是一个问题。
牵扯教育的因素很多,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心知肚明,方能有教育的“定力”。
我国有1400多万名教师,有近一百万名校长,假如我们的教师、校长都能够坚持准确的教育观点,具有教育的定力,就将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生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进,教育的发展就会更加健康和谐。
教育的定力来自于对教育功能、价值、使命的准确、深刻的理解。
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动人的发展,促动所有人的发展,促动人的全面发展,促动人的个性发展,促动人的主动发展,促动人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当代使命。
使命一:促动所有人的发展,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焰,使每个人充满成功的希望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说“有教无类”,在当时那仅仅一种美好的愿望。
工业革命之后所有人接受教育才成为历史的可能。
2007年我国真正实现了全国城乡免费9年义务教育,所有人接受教育不但做到了,而且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要求。
但是,同在蓝天下,是不是就一定能同享教育阳光呢?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当然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注重一局部学生,无视一局部学生,甚至只注重少局部学生,无视大多数学生的现象依然存有。
只注重一局部学生,只关成绩优秀的的学生,而无视成绩后进的学生,有人称为“厚待前10名现象”。
同在一个学校里,同在一个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大相径庭。
因为升学竞争的压力,因为人性自身的弱点,聪明伶俐的、长得漂亮的、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更多注重,被寄予更大期望,相反,那些不那么“讨喜”的学生就经常会受到冷遇甚至嘲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者就做过关于农村学生辍学的调查,发现辍学的学生80%以上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在班上经常受到无视、批评甚至嘲讽。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近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
其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
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
学校个体教师文化的优劣影响着群体教师文化的优劣,乃至于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
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说易行难。
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
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修养,又含广义的道德理念、职业素养等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含现代教育所应有的科学思想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
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习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
“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二)
引言概述:
袁振国是当代教育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不少于1300字的篇幅,通过对袁振国的研究和理论观点的深入分析,从五个大点阐述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正文内容:
一、袁振国的教育理论基础
1.袁振国的教育哲学观点
2.袁振国在教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3.袁振国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4.袁振国的教育学方法论
二、袁振国的教育发展理论
1.古代教育发展研究
2.现代教育发展研究
3.袁振国的教育发展模型
4.袁振国的教育发展实践案例
三、袁振国的教育改革思想
1.教育改革的动力与目标
2.教育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3.袁振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贡献
4.袁振国的教育改革实施经验汇总
四、袁振国的教育领导理论
1.教育领导的概念与意义
2.袁振国对教育领导的要求和特征
3.袁振国的教育领导模型
4.袁振国的教育领导实践案例
五、袁振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2.袁振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和方法
3.袁振国的教师培训模式
4.袁振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分析
总结:
袁振国作为当代教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在教育理论、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育领导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和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发展理论、教育改革思想、教育领导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袁振国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验证。
我们应该以袁振国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为指导,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高中教师论文 读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教师论文读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一、学会赞美他人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
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未来教育的更多模样
未来教育的更多模样作者:曾勇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7年第12期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未来学校是在现实学校基础上通过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格式,未来学校是多样化的,但我国的未来学校会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二是立德树人更加落实;三是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四是学校形态更加开放;五是教师队伍更加活跃;六是教育技术更加前沿;七是教育评价更加合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袁振国:未来已来,我们已经感受到未来的边缘,“泛在教育”正在兴起、智能化教育初见端倪、个性化教育呼之欲出和国际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才能决胜未来。
第一,线上与线下教育要深度融合;第二,教育要注重提供可选择的教育;第三,教师要角色转变;第四,要创新教育管理;第五,要合作共赢,改变“零和游戏”。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运用科技的能力、跨学科快速学习的能力、强大的协作和沟通能力,需要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关注,解决更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余胜泉: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充分发挥机器人与人类不同的优势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教师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需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更大的优势。
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信息科技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宝财:什么是未来教育?第一,培养孩子,让他在未来有好的发展,这是家长都认同的。
第二,培养孩子,让他能够贡献社会,使社会更好。
这是很简单的两个目标,未来教育不是没有来的教育,而是孩子能够拥抱未来的教育。
未来难以预料,我们如何培养孩子掌握未来的知识和能力?做好三件事,打好学习的基础;深度培养个人的兴趣及能力;保持开放,学习新的事物。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袁振国一:[袁振国]《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
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
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
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
走向2030年的教育
智能化 与个性 化携 手而来 美 国著名 未来 学家 库兹 韦 尔预i 贝 0 , 2 0 4 5 年前 后 , 人 工智 能将 超 过 人 的智 能 , 人 的 智 能会 逐 步 非 生 物
苹 果公 司创 始 人乔 布 斯在 其 生活 的最 后 几年 多 化— — 一个新 的文 明正 在冉 冉 升起 。库兹 韦 尔 的预 次感叹 : “ 为 什 么计 算 机 改 变 了几 乎 所 有 领 域 , 却 唯 测 正 被人 l T智 能 技 术 的不 断 突 破 所 印证 , 智 能 化 教 独 对 学 校 教育 的影 响 小 得令 人 吃 惊 ? ” 然而 , 近些 年 育也 初见端 倪 。 互联网、 云计算 、 移动 通讯 、 穿戴设 备 、 大数据 的整体 首先 是智 能校 园建 设 , 推动 人 工智 能在 教 学 、 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来 越 多 生 动 高 效 教 学 软件 的 出现 , 固定 的人 在 固 定 颠 覆 学 生 、 家长 对 传 统 教 室 的想 象 。黑板 、 粉笔 、 教 时间 、 固定地点 、 学 习 固定 内 容 的传 统 教 育 正 在 消 科 书 将 退 居 次位 , 超 大 屏幕 电子 白板 , 图文 并 茂 、 声 解, 任 何 人 在 任何 地 点 、 任何时间 、 学 习 任何 内容 的 像结合 的内容呈现 , 装载着生动有趣互动教材的电
突破 , 快 速发 展 的物 联 网和人 T 智能 , 正 在 给今 天 的 理 、 资 源建 设 等 全 流 程应 用 。 以物 联 网 为基 础 的智
教 育带 来 全新 景 观 , 勾 画出来 未来 教 育 的基 本框 架 , 慧化 的校园工作 、 学习和管理一体化环境 , 是 目前智 展 现 出未来教 育 的无 限魅 力 。
袁振国:未来教育,属于这6类教师!
袁振国:未来教育,属于这6类教师!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8年第10期我们现在也需要对人工智能有个大致的认识,接受它,并且学习使用它,这是对老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面对未来教育,教师职业要关注哪6个方面?教师角色如何改变?1.缺点转化师让孩子的特点变成闪光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与特点,有些特点可能被我们定义为缺点,比如好动、调皮。
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孩子的特质定义为优点或者缺点。
一些貌似缺点的特质可能在某些地方和时机就变成了优点,甚至闪光点。
2.綜合评价师让成绩不好的人也能成为好孩子现如今,有一些评价方式把人异化成了不同的等级,不合理,也不正确。
人才没有高低,教师有教师的评价标准,明星有明星的评价标准,所以不同行业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3.私房菜厨师帮学生找到自己最爱的那盘“菜”如果在请客吃饭的场景下,怎样才能让所有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呢?教师和学校也应该尽量提供足够多的选择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需求的满足,也有利于其特长的养成。
4.实践动议师让孩子成为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社团活动是高中、大学的专利,其实不是。
不仅仅是大学,小初高也应该让学生开展属于自己的社团活动,并且在社团活动之中要让孩子成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
除了社团这种活动,把这种模式引入到我们日常的学习与课间生活中也是很必要的,但是具体操作还需要我们老师来进行相应的尝试。
5.心灵按摩师从传统的讲授者成为孩子的伙伴在以往传统教育之中,老师只是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这种角色过于单一,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促进孩子多元化发展、自由化发展的要求。
6.智能协作师投入技术怀抱,机械性工作交给“机器人”我们教师要敢于将批改作业等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放手给机器,自己则去从事一些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诸如对孩子的引导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所以,我们现在也需要对人工智能有个大致的认识,接受它,并且学习使用它,这是对老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读书心得—读袁振国教授《教育新理念》有感
读书心得—读袁振国教授《教育新理念》有感我拜读了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很受启发。
袁振国教授整本书共分五大部分,从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跨世纪的伟大理想到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活动,以及结合平时听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以下是我针对课堂教学的革命这部分内容的几点感悟。
反思一:没有问题的课堂是完美的课堂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
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是天衣无缝。
因为,我们认为,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
正是因为我们多抱着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这样的教育被称为是“去问题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但是美国人却不是这样理解教育的,美国的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提了几个有质量的问题,美国的教师认为:应该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方式。
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在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把这两种形式的课堂进行一个比较,可以发现:一堂课提问众多的问题,学生们对答如流,看似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气氛很活跃。
听袁振国报告有感
如何成为社会、家长、学生受欢迎的老师?——听袁振国先生的报告有感时代在发展、思想在流变,教育也必然做出相应的变革,在文化多元、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社会、家长、学生所欢迎的?这些问题在听了袁振国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报告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在袁先生的报告中作者满怀激情地赞颂和期望——“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去拥抱”。
这是作者为我们勾画了诗一般的教育理想蓝图。
这样的教育观是建立在对于学生充分信任与关爱基础上的,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有道德、有思想、有感情、有方法的人才。
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把“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一名教书匠”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由此,引出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跟随时代的步伐,孜孜追求教育理想。
这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与时俱进”对我们工作的指引。
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自己置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努力打造自己;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把握教育的精髓、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学会关注全球教育、反思现实教育、构想未来教育;具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革新思想和求实精神;拥有冷静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习惯,任何时候都要勇敢地用独立的思想、新颖的视角去观察、分析、认识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现象;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教育艺术和技巧处理教育过程中随时随地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理想只有紧密地与社会现实接轨,才能够真正化为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具体工作时则要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要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思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所推行的传授式教育特别强调把前人的知识传承给学习者,评价学生成绩时是根据学生记忆固有知识的多少来判定成绩优劣的,但这样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更不要提有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袁先生的报告积极倡导知识教学的革命,因为“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知识是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教育新理念》作者袁振国,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养教育跨世纪教育思想;对理想教育的追求;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
《教育新理念》一书,这本书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养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展了深化的考虑,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文中的事例深化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咨询题与困惑,他文笔简约流畅,全无单调、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非常强。
本书讨论了一些教育咨询题,比方:1、对老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老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它存本人的理想追求、有本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标准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
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拍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老师不仅需要明白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明白怎么样传授知识,明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老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历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中国老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开展数量句提高质量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老师队伍建立的主旋律。
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不管是职前培养依然职后培训,不管是教育机构依然老师个人,都需要以—种新的姿势迎接这—转变。
2、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区别是什么?有没有正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良工作的认识和才能,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
3、什么是以咨询题为纽带的教育?学生带着咨询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咨询题走出教室。
(以激发学消费生咨询题姑。
以产生新的咨询题终。
)这确实是以咨询题为纽带的教育。
老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个的咨询题认识、加深咨询题的深度、探求处理咨询题的方法,特别是构成本人对处理咨询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儿童主任对未来培训期望
儿童主任对未来培训期望【精彩导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更是内心的日渐强大——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教育学部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将成为个人及其所属的整个民族的核心素养。
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不在于他在学校能学到多少东西,而在于他在学习中能学到多少新东西。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更是内心的日渐强大——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面对时代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学校要让所有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朝气蓬勃地迎接未来的世界。
多年来,学校师生由于盲目崇尚高考,在高考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使所有学生都考上国内知名大学,也缺乏世界竞争力。
那又怎样?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在世界上有竞争优势,他们未来的发展还是未知数。
所以我们学校要有国际竞争的眼光,培养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人才。
在当今信息化运用方面,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之一。
网络化对教育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但进展的速度却非常快,如有人就把去年称为“慕课元年”。
教育领域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夜,未来十年中什么叫教室,什么叫课堂,什么叫学校,什么叫学生,什么叫教师,所有这些基本理念都要重新定义。
固定的人在固定地点和时间学习固定内容的状况将彻底改变,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将变成现实。
网络使互动式、个性化的学习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系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教育由“教”向“学”转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将成为个人及其所属整个民族的核心素养。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旨在探讨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 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化。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3. 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各国都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例如,我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旨在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
然而,当代教育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2. 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有些则相对较低。
3. 教育改革的困难: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
因此,教育改革的推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本书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1. 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2.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当代教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技术、改革教育体制等手段,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读袁振国先生所著《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专著是啥
【读袁振国先生所著《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专著是啥读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海口市海瑞学校翁夏雨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毕业班,我就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教育是人学”。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
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把教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袁振国)
把教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袁振国今天主要和大家就怎样看待我们的教育研究水平,应该达到一个什么境界做个交流。
教育研究的核心词是质量。
应该说,中国的教育研究非常有特点,是全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有百万大家,中小学还有这么多人参与到教育研究当中来,通过教育研究,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水平的发展,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应该是中国的成功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模式,这种优势应该继续把它发挥好。
当然,专业队伍近80%还是在高校。
这样两支主力军,对我国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起着主要作用。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每年发布的专业论文有25万到32万篇,教育研究的比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大约占七分之一,繁荣的教育研究影响已蔚为大观。
我们有这样一大批的队伍,数量还要继续发展。
主要的问题与矛盾也值得关注。
队伍、经费,课题都很多,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时候只有几百万。
65时期,只有30万。
能够拿到2000块钱的经费,就已是很大的项目。
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个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今天是讨论专业化的研究问题。
所以关起门来说,在这么多的队伍中,在这么多的成果当中,能够掷地有声的,能为国家教育的发展起到作用的,能够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能够走向世界的教育研究成果有几项?能真正经得起历史推敲,经得起学术的推敲,能够立得住的,像当年费孝通先生写的,像马寅初这样的作品,在我们教育领域中能拿出几项来?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方法上有突破,在政策上、在实践中能切实起到引领作用,这样的作品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任重道远。
那么,就有理由要把从重数量增长历史性地转到重质量上来。
所以教育研究经费从几十万增长到几千万,但是基本原则是,项目总量不再增长,支持力度、支持强度要增加。
中国主要矛盾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怎么能使质量上得去,产生出让领导重视,让社会关注,让学界认可的,可以走向世界的高水平的成果,这是要高度重视的。
教育新概念袁振国内容
教育新概念袁振国内容
教育新概念是指教育领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袁振国教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对教育新概念的研究和探索贡献颇多。
袁振国认为,教育新概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为前提,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支撑,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发展。
在教育新概念的实践中,袁振国提出了多项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探究式学习、任务型学习、课程结构设计等,这些方法和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同时,袁振国也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素质提升,教师需要具备适应教育变革的能力和素养,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教育新概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袁振国教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探索教育创新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1 -。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袁振国主任在教育学部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袁振国主任在教育学部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编者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思羣堂举行。
以下是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为2018届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庆祝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在此,我谨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为你们的成长默默付出的家长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一年一度毕业季,不似往年,胜似往年。
你们这一届毕业生是和教育学部一起成长的一届,我们一起共同经历了学部的成立、融合与发展,你们在学部成立之初提出的口号“我的学部我做主”,已经成为教育学部的办学理念,“培养未来教育的引领者”已经成为教育学部的办学目标。
我们共同推进了“五个一百”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上海市政府教学成果的特等奖。
这综合反映了我们在学习、研究、生活、创新创业和社会贡献各方面的成果和成功。
祝贺你们,也感谢你们!同学们:“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你们就要奔赴人生新的职场,接受人生新的洗礼了,在这个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依依惜别的心情萦回于胸,真诚祝福的话语无法一一传达;我们当然希望各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希望各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贡献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等等,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
但我知道,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道路上,有人会一帆风顺,有人会坎坷丛生,有人会轰轰烈烈,有人会默默无闻,有人会终身厮守一处,有人会行走天涯海角……,尽管我对每位同学都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但我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赠言是,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你干什么,都希望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有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以邻为壑,尽管什么好处都可能没有落下,但没有意思;有人墨守成规,不敢担当,没有正义感,虽有一官半职,但没有意思;有人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人生准则,尽管“一帆风顺”,但没有意思;有人薄情寡义,胸无怜爱之心,行无助人之义,尽管并不伤害别人,但没有意思;有人怀着“我活不好你也活不好”的阴暗心理,打小报告,写匿名信,造谣生事,把一个单位,把一方文化搞得互不信任、乌烟瘴气,尽管自以为得计但特别没有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决策探索2019.4上近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这样描绘:“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学生活动的地方,是学生们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场所。
学校将真正成为师生共生共创、共同成长的地方。
”中国教育信息化之路“三大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在这个时间节点颁布这样一个文件,背后有何深意?袁振国: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一段时间内的教育发展目标,制定相关的路线图、时间表等具体实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比如,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999年,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近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可以说开启了中国教育程中的地位凸显出来。
简而言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就是“三大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首先是“校校通”。
也就是说,让每一所学校都能上网,都可以享受到信息化的资源。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要知道,1994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那一年互联网刚刚普及应用,我国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校校通”的目标,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为此,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建设,当时提出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教育信息化。
一种是铺设光缆,通网络。
另一种是用卫星天线下载,也就是每个学校配一个“锅”,在全国30多万所学校中,大约有1/10的学校是通过卫星天线来联通网络的。
还有一些学校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就配送CD 盘、电视机收看。
通过这三种方式,让每一所学校都“通上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其次是“班班通”。
到2007年的时候,“校校通”已经基本实现了,而要想真正把互联网数字化的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就要实现“班班通”。
“班班通”需要建设智能化教室,PEOPLE人物对话主角袁振国:未来的教育,需要你重新想象文/徐蓓PEOPLE人物对话最后是“人人通”。
什么是“人人通”?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来学习、来教学。
有一个全新的概念叫“泛在教育”——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问:您曾经说过,“人人通”和“校校通”“班班通”不同,它将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场划时代的教育变革。
为什么这样说?袁振国:现代教学形态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授课的。
其实,在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前,实行的是个别化教学,比如私塾。
后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所以有了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每天到固定的教室去上课。
但是,信息化、网络化使得这种格局被打破。
实现“人人通”以后,学生即使不去教室上课,照样可以自己学习。
而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和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沟通,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这就是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问:这种新的教学形态超出想象。
袁振国:通过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比如翻转课堂,这在北美比较流行。
以前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回家做作业,然后再把作业交给教师批改。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这个教学过程翻转了过来。
学生先通过互联网自己在家里学习课程,把老师的讲课变成学生的网上学习;随后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的结果,把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变成了在课堂上一起做作业,老师则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还有一种特别流行的网络教学模式叫作慕课。
慕课的原意,就是大规模的在线课程。
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到教室里去,教师把课程放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听课。
于是,就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叫“泛在教育”,意思是说,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
问:慕课目前在国内教育界普及吗?袁振国:非常普及,尤其是在体制外的教育机构。
目前的很多培训机构根本没有固定的教学地点,培训课程都是学员在家里完成的。
教师可以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学生也是来自天南海北。
所有的课程都在网上,就像“网上超市”,你自己选择需要的,然后在网上订购,自己择时学习。
教育形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从原来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上课,到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在这方面,体制内的学校教育系统起步较慢。
这其中有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的原因,也有体制惰性的原因,但我相信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未来的学校,是学生们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场所问:您能描述一下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吗?袁振国:我把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辅助阶段。
通俗地来说,在这个阶段,信息化只是教育的一种辅助工具。
教师上课可以借用信息资源,借用视频、图像,但是没有这些也没关系,我照样上我的课。
目前在中国和国外的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是处于辅助阶段,虽然已经普遍有了智能化教室,但还是黑板和粉笔占主导地位。
第二个阶段是融合阶段。
打个比方:有一天你去看病,医院的网络突然坏了,医生说“对不起,你看不了病,也拿不了83决策探索2019.4上PEOPLE人物对话药”。
这说明,医疗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分离的程度,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是到了融合阶段。
目前的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处于融合阶段,网络和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随着“泛在教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的模式一定会改变。
今天,在医疗、金融、消费、交通等各个领域,互联网无处不在,所以说,教育的融合阶段也将很快来临。
第三个阶段是超越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工作,都将由人工智能替代。
所以,在未来,像批改作业这些事情都将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问:那时候,学校会变成什么样?袁振国:首先,学校取消了班级制,教师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以前的私塾,是一种精英化的个别化教学。
有了班级制以后,实现了大众化的集体化教学。
但是,这种大众化的集体化教学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标准化、去个性化。
从表面上看,老师讲课面对的是四五十个学生,但事实上,很可能1/3的学生能听懂,有1/3的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还有1/3的学生感觉听不懂。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但老师上课的内容、进度是一样的。
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潜能,老师就更无法关注了。
那么怎样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呢?未来的智能化教育完全可以做到。
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一共有10道题,学生们交了作业后,老师晚上辛苦地批改作业,最多也只能简单地判断对错。
但其实,每个学生的错误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因为粗心,有的是因为没搞懂,有的是因为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等等。
未来,人工智完全可以根据长期积累的数据,判断出学生的错误原因,然后从题库里选出相应的10道题,有针对性地再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非常精准地实现个性化教学。
其次,教师从大量繁重的、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智慧和热情真正运用到育人的工作上。
现在教师上课、批改作业、备课的时间加起来,占了90%以上的工作时间,只有很少的时间用于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育人工作。
未来情况会翻转过来,对人的教育变成了教师真正的工作内容。
在我看来,目前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他们都忙着自己的学业,很少与人交往,很少进行精神、生命的对话。
而未来的学校,则是一个学生活动的地方,是学生们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场所。
一句话,学校将真正成为师生共生共创、共同成长的地方。
什么是好老师?标准完全变了。
原来所谓的优秀教师,可能还不够优秀问:如您所说的话,在巨大的教育变革中,谁会面临最大的挑战?袁振国: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得益者,也是最大的受挑战者,是教师。
对一名教师来说,能不能不断学习信息技术,能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尤为关键。
如果你善于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让它成为你的帮手;但如果你不善于学习,不能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教学,那么你就可能被淘汰。
什么是好老师?标准完全变了。
举个例子,一堂有关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老师讲两个小时的课,学生也不一定弄明白。
但如今,一个模拟太阳、地球、月球运行轨迹的视频,10分钟就能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所以,讲课的好坏,不再是评判一位老师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都将面临大面积的重新洗牌。
问: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在未来会受欢迎呢?袁振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功能将发生变化。
未来的教师主要做些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要回归到做人的工作。
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本质上来说,教师的工作在于塑造灵魂、引领人生,这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所在。
我认为,在未来,以下六种类型的老师最受欢迎。
一是“缺点转化师”。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与特点,有些特点可能被我们定义为缺点,比如好动、调皮。
但是,这些“缺点”可能在某些地方和时机就变成了优点,甚至闪光点。
所以,老师应该善于引导。
二是“综合评价师”。
要对每个学生给予恰当的综合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是独一无二的。
不是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而应该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从而促进他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私房菜厨师”。
也就是说,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他自己最爱的那盘“菜”。
什么是个性化?就是你喜欢吃萝卜,他喜欢吃青菜,要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帮助。
四是“实践动议师”。
学生的能力是从实践活动中锻炼出84决策探索2019.4上来的,所以,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成为各种社团组织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让每个人在社团里找到自己的乐趣,让每个人都能表现自己。
五是“心灵按摩师”。
现在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怎么办?首先,老师要去关心、了解学生;其次,老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对话。
所以,老师要成为“心灵按摩师”,要成为孩子的伙伴,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六是“智能协作师”。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形态将演变为人工智能与教师相互协作进行教学。
因此,学习、接受、使用人工智能,这是对老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总之,未来的教育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
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我们一只脚踩在现在,一只脚已经跨进未来问:您描绘的这样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教育的画卷,什么时候能够变成现实?袁振国: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库兹韦尔预测,2045年前后,也就是再过26年左右,人工智能将全面超过人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