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一)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一)当代教育学概述教育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当代教育学作为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讨论当代教育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大点一:教育与社会变革1.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挑战3. 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4.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问题5. 社会变革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大点二:学习与认知1. 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2.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3. 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4.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评估5. 学习环境的优化与创新大点三:教师与教育改革1. 教师角色的变化与发展2.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改革3. 教师素养的培养与考核4. 教师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升5. 教师培训与支持机制的建立大点四: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1. 教育评估的方式和方法2. 教育质量的内涵与标准3. 教育评估结果的应用4.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5. 教育改革中的质量保障措施大点五:教育的全球化与跨国比较1.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与挑战2. 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的比较3. 跨国教育合作与交流4. 教育国际化的价值与影响5. 教育的全球治理与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当代教育学作为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涉及广泛的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变革、学习与认知、教师与教育改革、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以及教育的全球化与跨国比较等。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努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为构建更好的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代教育学将继续深化研究,为教育事业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贡献智慧和力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当代教学理论1.讨论:教学究竟是什么?答:教学的概念规定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通常也是教学理论的中心。
是在讨论教学理论之前,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针对教学概念的最初出发点,可以对教学做如下讨论:(1)教与学是可分的,可分的理由是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出于理性思维的需要,人们经常从局部和片面出发,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统一的、整体的客观对象。
正如人们把人分解成身心两部分,并据此才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一样,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必须至少有两种理论形式,即关于教的理论与关于学的理论。
(2)教学研究把“教”当作自己的中心问题,尽管这里的“教”要讨论的是在教与学都存在的情景中的“教”。
教学是互动的,是相互依附的,它不排斥对“学”的研究,但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是关于教的方法和效果研究,而“学”的问题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3)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这些行为包括主要和辅助两个部分,主要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与辅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4)教学也不是教授,因为把教学当作教授,就容易走向“教师中心”论者一边,容易使人把教学联想为“知识授受”或“壶与杯的关系”,它不能体现现代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真正的角色。
教学不完全是教学生学习,也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意思。
教学应当把教师教学和教授学生学习统一起来,共同进步。
总之,经过上述讨论,可将教学定义为: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2.试述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答: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导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并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
(1)教学理论的形成①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第6章当代学习理论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答:在教育情境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方面。
(2)学习的形式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
大量的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
(3)学习的全过程性。
从时间来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
(4)学习的全方位性。
从空间上来看,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还包括家庭学习、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学校学习。
(5)学习的创新性。
学习不仅在于模仿和继承,而且更注重创新。
(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共同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据此,他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等。
虽然不能直接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纳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
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他的著名学习实验。
在试验中,饿猫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建立了打开门闩(踏到开门机关)与开门取得食物的联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教育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答:80年代以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世界教育逐渐向民主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目标迈进。
具体而言,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如下:(1)政治变革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
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各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其基本特点如下:(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
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二)
引言概述:
袁振国是当代教育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不少于1300字的篇幅,通过对袁振国的研究和理论观点的深入分析,从五个大点阐述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正文内容:
一、袁振国的教育理论基础
1.袁振国的教育哲学观点
2.袁振国在教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3.袁振国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4.袁振国的教育学方法论
二、袁振国的教育发展理论
1.古代教育发展研究
2.现代教育发展研究
3.袁振国的教育发展模型
4.袁振国的教育发展实践案例
三、袁振国的教育改革思想
1.教育改革的动力与目标
2.教育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3.袁振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贡献
4.袁振国的教育改革实施经验汇总
四、袁振国的教育领导理论
1.教育领导的概念与意义
2.袁振国对教育领导的要求和特征
3.袁振国的教育领导模型
4.袁振国的教育领导实践案例
五、袁振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2.袁振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和方法
3.袁振国的教师培训模式
4.袁振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分析
总结:
袁振国作为当代教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在教育理论、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育领导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和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发展理论、教育改革思想、教育领导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袁振国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验证。
我们应该以袁振国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为指导,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文化)
第16章教育与文化16.1 复习笔记一、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1.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2)文化的构成①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模式”。
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
③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
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知识系统等,其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更具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更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教育理论考试纲要教育理论的内容构成:☐教育基础理论☐教师与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教育评价一、教育基础理论(一)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识记(1)概念: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2)我国现代学校育制度的建立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2)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特征(3)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4)西方古代、近代的教育思想(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作(6)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作(7)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二)当代世界教育1.识记概念:教育增长、教育发展、双轨制、单轨制、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
2.理解(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征(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3.应用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和民主化思潮与教育改革(三)当代中国教育1.识记(1)概念:教育目的、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体育(2)教育目的的意义2.理解(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和基本精神(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4)“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3.应用(1)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2)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识记(1)概念:个体发展、个性、个性化、素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2.理解(1)个体发展的特征。
(2)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4)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5)教育对人地位的提升(6)素质的分类与结构(7)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3.应用(1)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2)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五)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识记概念: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教育结构、教育资源、教育投资、教育事业费、教育成本、学校适度规模、受教育权、学习权、科学、文化、班级文化2.理解(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2)教育与经济增长(3)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5)新科技革命与教育(6)教育与文化的关系(7)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3.应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教师与学生1.识记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专业发展2.理解(1)教师职业的性质(2)教师职业的特点(3)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6)学生的本质属性(7)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3.应用(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策略三、学习理论1.识记(1)概念:学习、智力、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迁移、学习风格、元认知、学习策略、因材施教(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6)正迁移与负迁移2.理解(1)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2)学习的心理条件(3)知识与技能的学习(4)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5)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6)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7)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3.应用(1)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2)脑科学在教与学中的应用(3)运用当代学习理论分析教育案例四、课程理论1、识记概念:课程、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设置、课程标准、教科书2.理解(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内容(2)人文主义课程理论内容(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理论内容(4)当代课程的目标与内容(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形式与结构。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
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权利接受学校教育,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日渐提高,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流派。
一、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
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是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增长的。
二战后,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
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倡导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个人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
因此,国家通过平均性的教育发展政策减少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从而相应缩小国民收人分布的方差,最终促进社会的平等。
二、筛选理论(一)筛选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扩展——并且带了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阿罗等质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提高生产率的主张,并把教育的作用归之于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当代课程理论1.为什么说当代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答:之所以说当代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主要是因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具体分析如下:(1)课程集中体现教育和教学的理念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而教学所依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取自于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将教育者的思想和理念都反映在里面。
每一次教育改革的兴起,总是课程改革首当其冲,将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编排,用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世界各国把课程改革放在首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
例如,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有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未来的挑战,近年来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分别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我国的情况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主要是由于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不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泾渭分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第一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反映,国家政权则是政治的核心。
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直接或间接地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更主要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
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基本制度,便直接受制于政治的制约,因此形成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教育从属于政治”到“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近代以来,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以“民主、自由、平等”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统治的口号,这就使得资本主义教育有可能不再是专制统治的附庸。
另一方面,近代教育思想的先驱极力主张“教育自由化”、“教育中立化”、“教育世俗化”、“学校与宗教分离”等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错综复杂。
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但同时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特权阶级利益与专制统治的产物。
等级性、专制性、道统性及刻板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以民主代议制、法治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
社会主义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特权,它把政治的民主、教育的平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第二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后者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保障。
一、教育平等的概念(一)教育不平等的历史渊源1.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
2.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
斯巴达社会分层非常清楚严格。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1.为什么说教育民主是教育与政治基本关系的核心?答: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之所以说教育民主是教育与政治基本关系的核心,其原因如下:(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制约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约涉及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教育的领导权到受教育权;从教育目的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目标;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到速度;以及教育经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政治对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尽管教育受制于政治,但同时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教育民主化伴随政治民主化进程无论是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时期,或是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时期,始终贯穿着这样的问题:特权与否定特权、专制与反对专制、人身依附关系与追求人身自由等的对立。
概言之,就是“民主”这样一个核心问题。
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3)教育民主化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兴起之后,“自由”、“平等”、“人权”等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口号。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以民主代议制、法治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被提上日程的。
可以说,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民主化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运动而孕育、发展的。
总之,民主化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和发展成为教育与政治基本关系的中心议题。
2.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教育民主化是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具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个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 国最重要的特征。
2 / 26
圣才电子书
初等教育义务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教育世俗化
法制化
(三)20 世纪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
加强了学年教育
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满,畏难。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观
师严道尊 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5 / 26
圣才电子书
4.墨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教育目的:“兼爱”“非攻”
(2)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地位: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晚年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形 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旨在探讨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 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化。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3. 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各国都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例如,我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旨在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
然而,当代教育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2. 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有些则相对较低。
3. 教育改革的困难: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
因此,教育改革的推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本书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1. 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2.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当代教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技术、改革教育体制等手段,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篇一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会不会很枯燥啊?”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进去了。
也许是因为书中的观点实在是太新颖、太独特了,让我这个一直觉得教育学就是一堆死板理论的人,彻底改变了想法。
书里提到的那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像是一道道亮光,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
我觉得吧,教育可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就像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老师不只是领路人,更是陪伴者,可能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呢?比如说,书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那时候,老师们总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我就常常想:“难道我就不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吗?”现在想来,也许当时的老师也很无奈,毕竟教育体制在那摆着呢。
但如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许未来的教育会更加注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让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不过,我也在想,这些美好的理念要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学校、家长、社会,各方的压力和期待,会不会让这些理念变成空谈呢?这真的不好说啊!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和期待。
我真心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越来越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一路收获满满的爱和知识。
你们觉得呢?篇二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哎呀妈呀,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我算是读完啦!这一路读下来,心情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刚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想:“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就停不下来了!书里讲的那些教育的事儿,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里一直紧闭的那扇门。
比如说,书中提到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可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做到了吗?我觉得可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就像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多利用些高科技手段,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呢?还有啊,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这可真是个老大难。
2020《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当代教育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也适用师范院校函授生、中小学教师进修的教育学教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您喜欢。
2020《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1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里面的某些章节对我颇受启发,特别是上篇第11章中“教师管理”这一部分的论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师的工作,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学校领导者要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
了解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专长,了解教师性格爱好和健康状况,从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
要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师的潜力所在,并积极设法为其创造发展潜力的条件,把老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把中年教师看作是学校承前启后的纽带,把青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里充分反映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
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使我联想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成为影响我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如何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呢?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下面谈谈对青年教师管理的几点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
学校要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培养计划,教师个人也要制定出个人的发展计划。
按计划实施,定期检讨计划是否可行,及时修改。
2.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特别是青年教师。
(1)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观念,解决事业心问题。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们要主动工作、用心工作。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第⼀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产⼒发展⽔平和科学技术发展⽔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受教育的范围产⽣了巨⼤的作⽤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次世界⼤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等教育⾛向⼤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产⼒发展、政治⼒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类的社会理想、⼈⽣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规范教育学的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的⽇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了分化,⽽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内容都产⽣了不同的理解。
第⼆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次世界⼤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篇一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这可真是给了我不少的冲击和思考!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啥新鲜的?”可越读越发现,哎呀妈呀,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书中提到的那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像一道道闪电,劈开了我之前对教育的固有认知。
比如说,以前我觉得教育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听完了考试,考好了就行。
但这本书告诉我,教育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它可能是一场充满探索和惊喜的冒险,也许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就拿个性化教育来说吧,以前我觉得大家都在一个班里,学一样的东西,多公平啊。
但现在想想,这真的公平吗?每个人的兴趣、特长都不一样,像我,就对画画特别着迷,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这爱好可能就被埋没啦。
所以啊,我觉得个性化教育是不是应该更被重视呢?读着读着,我又开始纠结了。
一方面,书中的新观点让我兴奋不已,觉得教育充满了无限可能;可另一方面,我又在想,这些理念要真正落地,那得克服多少困难啊?学校的资源够不够?老师能不能转变观念?家长们会不会支持?哎呀,真是让人头疼!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教育之路。
也许未来的教育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也许我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你们觉得呢?篇二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读后感朋友们,我读完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后,整个人都有点懵圈,又有点兴奋,真的是五味杂陈啊!你说这教育,以前我觉得不就是那么回事儿嘛,老师教,学生学,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
但这本书就像给我脑袋里扔了一颗炸弹,“轰”的一下,把我的那些老观念都炸得稀碎。
比如说,书中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盯着成绩看。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从小就是个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可除了学习,好像啥也不会。
那我这样算发展得好吗?我觉得可能不算。
也许我应该多去参加点课外活动,培养点兴趣爱好,可当时哪有这条件和意识啊?还有啊,书里说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统,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蓬勃发展的90年代,实行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四、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三、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二、“文革”十年中的教育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一、义务教育二、高中阶段教育三、民办教育四、高等教育五、教师六、教育经费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
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
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四、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个体的个性化包含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最终促成个体价值的实现。
但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
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
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就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1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第2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
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过程论,并对志向、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二、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
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智力因素与学习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
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