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神经痛教材

合集下载

神经病理性痛PPT课件

神经病理性痛PPT课件
➢ 很可能:符合上述第1、2、3 或4 项标准
➢ 可能:符合上述第1 和2 项标准,但缺乏 辅助检查的证据
神经病理性痛
14
评估
神经病理性痛
15
中国专家共识2013
• 建议使用ID Pain患者自评诊断量表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筛查 • DN4量表和LANSS量表鉴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感受性疼痛 • 应选择相应的量表如SF-36、Nottingham健康概况(Nottingham
神经病理性痛
9
症状、体征
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阳性和阴 性的感觉症状与体征。
非感觉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取决 于潜在的病因,其本身亦可引起 疼痛和残疾。
神经病理性痛
10
诊断
• 神经病理性痛的诊断应根据病史、系统回顾、
体格检查、神经科体检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后者包括血液及血清学监测、核磁共振影像和 电生理检查。 • 某些情况下,有必要行神经或皮肤活检以直接 观察神经纤维。

0
100
神经病理性痛
17
DN4 问卷:医生他评量表
下面有四组问题,请在每一项后面的方框中选择“是”,或“否”,并打钩。
由病人自己选择
问题1:疼痛是否具有下述 一个或多个特征?
1. 烧灼痛 Burning 2. 冷痛 Painfull cold
是否
3. 电击样痛 Electric Shocks
问题2:在同一区域,疼痛是否 伴有下列一个或多个症状?
神经病理性痛
11
诊断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疼痛及异常感觉区域应该符合躯体 感觉神经的解剖分布,与确定的病变部位一致。
•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尤为重要。 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等常规的电生理检查, 对证实、定位和量化中枢及周围感觉传导损害方面很 有帮助。

《神经病理性疼痛》PPT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PPT课件
痛、刺痛、电击痛、发作性撕裂痛等 可出现痛觉过敏和或痛觉异常
3、对阿片类或非甾体抗炎药等 只有部分敏感
神经病理性疼痛三个亚型
➢ 中枢性疼痛 周围神经性疼痛 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怎么治疗?
疼痛的 疼困痛扰的! 困扰!
我们的 思考:
第一节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一 带状疱疹的定义及分期
定义: 带状疱疹(HZ)消退后仍长期遗留自发 性疼痛,痛觉异常,痛觉敏感或感觉改 变,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3.曲马多
具有阿片样和非阿片样镇痛作用,后 者与脊髓水平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 消除5-羟色胺释放的刺激有关。对循环 呼吸和肝肾功能影响小。
4.辣椒素: 局部应用辣椒,通过皮肤吸收, 引起神经末梢中P物质或其他神经递质的 贮存耗竭,从而减少或消除疼痛刺激从 周围神经到高级中枢的传递。其副作用 为局部皮肤灼热感。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与水痘 二者为同一病毒感染的两种不同的疾病。 水痘是以散在分布的水疱为特征的传
染性很强的疾病,多见于儿童。 带状疱疹是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走向
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 痛为特征的疾病,多见成人。
PART 4
水痘——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图示
这2种疾病都由VZV引起,在幼儿 中引起水痘,感染率高达90%; 在年老者中引起带状疱疹,55岁 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
➢ 神经阻滞宜尽早采用,一般应持续7~12天, 或更长一些时间,以患者的疼痛减轻和睡眠改 善为成功。神经阻滞与抗病毒药联合应用疗效 更好。
(三)神经毁损疗法
➢ 对难治的PHN,采用各种方法效果不佳或 疗效不能维持时可采用神经化学毁损方法。50 %或95%乙醇溶液、6%酚甘油是常用的神经 毁损药物。此外,抗肿瘤药丝裂霉素、盐酸阿 霉素和色素制剂美兰能引起神经纤维可逆性变 性,而被应用于破坏性神经阻滞。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PPT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PPT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目录
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及危害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新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策略
神经病理性疼痛(NP)定义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 定义 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
2008年NeuPSIG更新了定义: 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机制
神经病理性疼痛 产生和维持在于 中枢敏化
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卒中后神经痛 • 脊髓损伤后疼痛
• 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
激的敏感性增强
• 三叉神经痛
• 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疼痛
• 舌咽神经痛
目录
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及危害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新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
长期治疗,首选药物治疗,适时进行微创或神经调控治疗
•治疗原则
• 早期干预,对因治疗 • 缓解疼痛及其伴随症状,促进神经修复 • 配合康复、心理、物理等综合治疗 • 恢复机体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 帕金森病相关性疼痛
• 术后神经病变
• 缺血后脊髓病
• 创伤后神经病变
• 压迫性脊髓病
• 坐骨神经痛
• HIV脊髓病
• 幻肢痛
• 放射后脊髓病
• 腕管综合征
1.Clifford J.Woolf, et al. Central sensit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 PAIN.2011(152);S2-S15 2.Chun-Ying Li, et al. Spinal Dorsal Horn Calcium Channel α2δ-1 Subunit Upregulation Contributes to Peripheral Nerve Injury-Induced Tactile Allodynia.J Neurosci.2004;24(39):8494-8499 3.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课件(共65张PPT)

神经病理性疼痛课件(共65张PPT)
n=126 60
患者中度到极度不适感发生率(%)
40
20
0 睡眠障碍 精神萎靡
嗜睡 注意力分散
抑郁
焦虑 食欲减退
疼痛、睡眠、焦虑/抑郁之间的联系
疼痛
焦虑症 抑郁症
功能损伤
睡眠障碍
2008年欧洲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标准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体系
(1)疼痛具有明确的神经解剖分布特点
(2)患者有相关的周围或中枢体感系统创伤或疾病史 (3)至少一项确证试验证实明确的神经解剖分布特点 (4)至少一项确证试验相关的周围或中枢体感神经系统创伤
最大耐受剂量)
④ 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改善睡眠、治疗抑郁和焦虑等 改善患者身体和情绪。
⑤ 多学科治疗往往是最有效的,如果治疗没有效果,要尽
阶梯1:
• 评估并确定诊断 • 确定并治疗病因
• 鉴别相关并发症 • 向患者解释诊断和治疗计划,确定现实的治
疗目标。
阶梯2:
• 如果可能开始治疗原发病 • 开始对症状的治疗:
(hyperalgesia)、温度刺激或机械刺激诱发性疼痛 即异常性疼痛(allodynia)等。
• 疼痛症状可一种或一种以上同时出现,而且这些 症状可能具有不同的潜在病理学机制;不同症状 及数种症状共存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亦不尽一致。
• 共同特征为疼痛性质呈烧灼样、电击样麻痛或 冷感,伴感觉异常、麻木感、各种刺激可以诱 发疼痛等,其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常常并存, 即麻感或疼痛与木感并存,出现这种现象即高 度提示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线药物
1. 三环类抗抑郁药
• 二胺三环类:去甲替林、地昔帕明
• 四胺三环类:阿米替林、丙米嗪
2.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 度洛西丁:60mg/天效果较好 • 文拉法辛:

神经病理性疼痛ppt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ppt课件
• 轴突切断术后,Schwann 细胞失去神经支 配,而分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单核 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后者是CCR2 的配体。
• CCR2敲除小鼠部分神经损伤后无痛敏表现。 IL-1β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NGF 使伤害感受器致敏。
精选ppt
29
二、发生机制
• TNFα能够激活伤害感受器,超前镇痛时 抑制TNFα可以阻断NRG细胞MAPK38激酶 的磷酸化。
精选ppt
12
一、病因
• 老年患者中,带状疱疹很容易形成慢性神 经病理性疼痛
• 带状疱疹治疗后神经痛的危险与患者年龄 呈正比,因此,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对 带状疱疹感染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用 抗病毒和疼痛治疗。
精选ppt
13
一、病因
• 多发神经病变可以产生典型的袜套和手套 样疼痛分布。
• 患者起初常常主诉足部烧灼感。多发神经 病变的损伤部位是疼痛通路中产生疼痛的 薄髓或无髓神经纤维。
• 神经损伤后迅速激活小胶质细胞内的ERK 激酶,此过程由多种因素参与,活化的小 胶质细胞生成细胞毒性IL-1、IL-6、TNFα、 氧化亚氮、兴奋性氨基酸及前列腺素等。
精选ppt
30
三、诊断
• 神经病理性疼痛尚无严格的诊断标准。 •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伴随神经异常
(尤其是感觉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病理 性因素。 • 神经损伤病史增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 性,询问既往创伤史包括所接受的手术史。
精选ppt
18
NPP的中枢机制
• 1、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 • 2、中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下降 • 3、Aβ纤维长芽 • 4、下行异化系统激活 • 5、脑部高位中枢敏化 • 6、胶质细胞的激活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PPT优质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PPT优质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因素
Alcoholism Amputation Back, leg, and hip problems Chemotherapy Diabetes Facial nerve problems HIV infection or AIDS Multiple sclerosis Shingles Spine surgery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 述
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1>有利的一面—警报 作用
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 的保护性反应方式
根据疼痛避免危险、做 出防御性保护反射
患者→看医生 医生→诊断疾病 无痛儿 因缺乏疼痛的警
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
<2>不利的一 面—病因
剧烈的疼痛 可引发休克 等一系列机 体功能变化
慢性疼痛常 可使病人痛 不欲生
神经病理性疼痛
癌痛
癌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溶血磷脂酸、内皮素、前列腺素、 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等
肿瘤压迫:感觉和交感神经纤维机械损伤、缺血和增加蛋 白水解酶合成,引起神经病理性痛
Aβ传入神经元:功能变化,癌症诱导P物质新合成和释放, 激活脊髓痛敏神经元的NK-1受体
氢离子释放:局部酸中毒,激活酸敏感通道ASIC和辣椒 素受体,TRPV1脊髓神经元可塑性变化(如强啡肽上调 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疾病
包括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尿毒症 等相关的神经障碍,三叉神经痛、带状疱 疹性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缺血性神经痛、残 肢痛、幻肢痛等。
脊髓星型胶质细胞: 极度活跃,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和 递质,反馈性作用于神经元

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南解读-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南解读-精品医学课件
二线
治疗 推荐
如最大剂量的一线治疗药物疗效不佳,应考 虑换药或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 应用阿米替林未达目标,应换用或联用
三线
普瑞巴林 如二线治疗疗效不佳,应考虑:
治疗 推荐
– 口服曲马多或联合应用二线药物 – 对不能口服药物的局部疼痛患者,选用利多卡因
局部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南
—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指南
A、乐瑞卡
B、加巴喷丁
C、三环类抗抑郁药
D、以上均是
4、乐瑞卡与加巴喷丁相比,哪种药具有药代动力学优势?
A、加巴喷丁 B、乐瑞卡
பைடு நூலகம்案
A、 D 、 D、 A
Thank You!
Attal N,et al.Eur J Neurol.2010(17)9:1113-e88
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指南
2010年2月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Attal N,et al.Eur J Neurol.2010(17)9:1113-e88
阿米替林 度洛西汀
米帕明
未批准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批准用于糖尿病神经痛
未批准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利多卡因(外用) 去甲替林 普瑞巴林 曲马多
批准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未批准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批准治疗中枢和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批准用于中重度疼痛
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
一线
治疗
• 阿米替林
推荐
• 普瑞巴林
• 度洛西汀
• 3篇指南共同推荐:普瑞巴林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线用 药之一
测试题
1、下列哪项药物被批准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A、乐瑞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柳叶刀综述)2014-09-23 09:18 来源:丁香园作者:辛夷籽字体大小- | +Lancet Neurol 9月刊,发表了一篇最新综述,详细介绍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具体内容如下: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及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疼痛的总称。

具体包括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截肢术后幻肢痛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

异常性疼痛(对正常情况下的无痛刺激感到疼痛,又称为痛觉超敏)与痛觉过敏(对疼痛剌激反应增高)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两项突出症状。

两者均可见于不同外周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疼痛性疾病,影响15%-50%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依据不同刺激诱发的感觉形式而分类(触、压、针刺、冷、热)。

疼痛的强度与缓解程度,是临床疼痛研究中重要的预后检测手段。

然而,这两种方法无法全面涵盖复杂的疼痛。

目前疼痛治疗成果并不令人满意。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详细评估,有助于鉴定对特定疼痛治疗起反应的患者亚群。

而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可能是充分解读疼痛的关键点,有助于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划分,提供神经病理性疼痛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线索,并且成为疼痛研究中的新型终点事件。

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具体包括两者临床症状、潜在机制、以及作为新兴预后检测手段的价值。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的流行病学研究:异常性疼痛(Allodynia)是一个希腊词语,allo代表其他(other)而odynia代表疼痛(pain)。

2014年杂志Pain上的一篇系统性综述显示,在一项问卷调查研究中,根据疼痛患者的描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为7%-18%;然而,基于诊断代码的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2%。

疼痛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主要难点是症状的主观性质,因而无法使用合适的验证手段。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异常性疼痛的发病率难以评估。

在超过1600名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问卷调查研究中,18%的患者显示有轻触性疼痛,14%的患者有冷、热偶发性疼痛,47%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触觉-诱发性异常性疼痛。

对1236名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患者进行感觉定量检测的结果显示,毛刷-诱发性异常性疼痛占20%,12%的患者有痛苦的多发性神经病,49%的患者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在另一项纳入482名不同原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研究中,毛刷-诱发异常性疼痛占55%,冷-诱发性疼痛占31%、压力-诱发性疼痛占52%。

52%的痛性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患者以及92%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有毛刷、压力或冷刺激性疼痛。

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的临床评估及症状临床评估异常性疼痛以及痛觉过敏的手段包括:触发点的检测、异常感觉区域的映射、超敏强度的确定。

简单床旁检测方法包括:棉签反应、手指压力、针刺、冷热刺激等。

更详细但是耗费时间的检测方法包括激光刺激与定量感觉检测(具体见表一)。

表一: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的评估痛觉过敏区域以及感觉丧失位点的矛盾将给临床造成困难。

因为在痛觉过敏区可能包含有感觉丧失位点,这种情况下,感觉异常区域的映射是获得额外信息的方法。

映射图上不同疼痛类型的分布,代表疼痛评估的重要起始步骤(如图一)。

同时能够定量区域大小,并且可以在干预手段实施前后检测诱发强度以及特性。

这些程序很有用处,例如可以记录药物的疗效。

目前已经推出了自动描绘系统,具有更准确的检测价值。

图一: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的映射图图为黑色素瘤腋窝淋巴结完全切除术后肋间神经病变患者的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区域。

(A、B)黑线:自发性疼痛;绿线:触觉(实线)、针刺(虚线)的感觉降低;蓝线: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红线:针刺性痛觉过敏;(B)黑色虚线:定量感觉测试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机制可能涉及传入传输系统的损伤。

根据受牵连传入神经的不同类型,可以产生相应的感觉功能障碍。

细胞结构、功能、生化成分、连接等发生不适性改变,可以引起最终的神经损伤。

这些神经可塑性变化发生在外周损伤位点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图二)。

其临床症状,包括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疼痛的发展,以及超出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

图二:中枢敏化的机制图(A)伤害性C纤维以及非伤害性Aβ纤维传入脊髓的二级投射神经元;(B)刺激C纤维(红色区域),继而通过脊髓信号系统的放大作用,中枢敏化发展并且损伤部位以外的非伤害性刺激足以引发疼痛感觉;(C)神经损伤后,异常、增加性外周刺激的传入致使二级神经元兴奋,导致中枢敏化并且来自损伤或未损伤Aβ纤维的非伤害性输入,如今足以引发疼痛。

由于损伤,这些区域也出现敏感性丧失(黄色区域);(D)脑区到脊髓的下行抑制(-)与促进(+)途径失衡,从而影响背角神经元活性并且导致中枢敏化。

图中红色代表致敏纤维;蓝色代表正常纤维(A-C)临床上常通过症状的描述,以区分自发性(不依赖刺激)与诱发性(依赖刺激)疼痛。

但这一概念被Bennett博士所质疑,他认为这两种类型的疼痛难以区分,并且自发性神经病变性疼痛可能出现无法识别的痛觉过敏或异常性疼痛,由于日常生活中常常受到阈下性内部或外部刺激。

而他假设,这种刺激的重复发作可以致敏。

但是,临床上自发性或诱发性疼痛的区分很有意义,有助于阐明疼痛的潜在机制。

尽管疼痛途径的过度兴奋可以导致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的增加,但这些症状与体征并不总是归因为外源性神经元过度兴奋,有时可能是由于心理障碍。

另外,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并不局限于神经病变性疼痛,还可以在简单的骨关节炎患者的局部疼痛,偏头痛发作时面部敏感性皮肤,腹膜炎患者的敏感性腹壁,乃至整体纤维肌痛患者的超敏反应中出现。

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根据诱发疼痛的方式分为:机械性(动态、点状、静态)与温度性(冷、热)刺激,即可见于一些外周神经紊乱,如三叉神经痛、外周神经损伤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又可见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脊髓空洞症)。

这些情况下的临床描述可以有很大不同(见图三)。

图三:三种不同类型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的区分图中橙色区域:代表触觉刺激的感觉丧失;红色阴影:代表触觉刺激感觉迟钝;红色区域:代表疼痛;点状:代表引起神经性疼痛的刺激(A)三叉神经痛:以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为特征,如左图(left)所示,疼痛由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触发点诱发(点状)。

非伤害性刺激,例如风吹、咀嚼、刷牙以及一些罕见的伤害性机械刺激,可以导致疼痛的发作(right)。

触发区域主要分布在口、唇、鼻周围。

纤维髓鞘的破坏,例如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多发性硬化斑块,已经证明与阵发性疼痛相关。

与其它神经病理性疼痛相比,三叉神经痛临床上没有感觉丧失的症状。

三叉神经的另一特征为发作后具有间歇期(疼痛不发作或仅轻微发作),可以持续几分钟。

这不同于其它神经病变类型,后者往往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出现持续的异常性疼痛或痛觉过敏区域;(B)神经损伤后疼痛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与异常性疼痛相关。

具体包括创伤后神经损伤、创伤性损伤(截肢等)、神经压迫(腕管综合征)以及炎症后病变(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等。

这些情况的典型临床特征为具有阴性症状,即异常性疼痛区域内同时存在感觉丧失区域。

异常性疼痛区域可以被映射出来,并指定每种感觉形式。

图示病例为膝关节镜检后的隐神经髌下支医源性损伤;(C)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中枢神经系统典型疼痛信号系统病变或损伤引起,例如脊髓丘脑系统。

中枢病理性疼痛的特征是通过脊髓丘脑系统传导的感觉方式(温度、针刺)受到影响。

在相同区域,可出现自发性痛或异位痛的阳性症状与体征(right),可位于深部或表皮,并且包括一种或几种感觉特性。

典型案例包括:脊髓损伤性疼痛、多发性硬化症、卒中后疼痛。

图示为,右侧脑梗伴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后的疼痛发展,右侧轻偏瘫、左侧感觉迟钝、左臂自发性疼痛。

感觉变化对疼痛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研究证实,感觉过敏早于一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例如,在脊髓损伤与中枢卒中后疼痛中(Klit博士及其同事发现、未发布),早期感觉过敏可以预测中枢疼痛的发展,提示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逐渐发生并且早于自发性中枢疼痛的发展。

在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现,早期感觉过敏可以增加手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可能性。

机械性痛觉超敏(机械性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主要分为3种类型的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过敏:轻触诱发的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针刺皮肤诱发的点状样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皮肤或深部组织压力诱导的静态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

针对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异常性疼痛)和点状样痛觉过敏的研究较多,可能因为这两者在临床上最为明显。

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动态机械性异常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动态性痛觉超敏,可能类似于应用辣椒素后痛觉过敏区域出现的继发性症状,两者有相似的时间空间刺激参数以及疼痛描述。

这些相似性提示,一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潜在机制类似于辣椒素放大试验所见,能够产生损伤位点处的原发性痛觉过敏带以及超过损伤位点的继发性痛觉过敏;但目前无法证明这一想法。

刺激相关性疼痛,依据性质只在保留感觉上行性通路的区域内出现,因此,与单纯自发性疼痛患者相比,异常性疼痛与痛觉超敏的患者往往神经缺陷较小。

在部分神经损伤的患者中,一种或几种形式的缺陷可能被相关的邻近区域再生神经纤维的过度兴奋所掩盖。

目前通常认为,大多情况下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由低阈值的Aβ纤维介导。

在一项由Gracely 及其同事开展的经典研究中,神经损伤诱发位点的局部麻醉阻滞,可以减轻持续性疼痛与毛刷诱发的异常性疼痛,并且在麻醉消失后,疼痛与异常性疼痛重新出现。

而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选择性阻断A纤维传入,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消失,但由C纤维介导的烧灼样疼痛持续存在。

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时间的研究,显示这种紊乱通过大型有髓纤维介导。

在神经损伤性疼痛患者中,一旦增加Aβ纤维的压迫阻滞,可以使感觉形式由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变为动态机械性痛觉迟钝,这提示感觉迟钝与痛觉超敏为相同波谱的一部分,并且受到非伤害性机械敏感性纤维传入程度的精心调节。

细小神经纤维可能也是异常性疼痛的重要起源。

使用辣椒素或芥子油诱发疼痛与痛觉过敏的实验性研究显示,皮肤升温后,烧灼样疼痛与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增加。

另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粗大神经纤维,热痛性通路的存在(通过激光-诱发电位评估)更常见于外周神经病变以及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患者中。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动态机械性痛觉超敏可能通过无髓鞘、低阈值的机械敏感性传入纤维介导(如愉悦的轻柔皮肤抚摸信号),尽管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中这些纤维的作用尚未弄清。

在中枢性疼痛(如中枢卒中后疼痛)中发现,热途径障碍但触觉信号路径完好的患者中仍出现触觉异常性疼痛,这提示,热传输途径参与疼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