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课件ppt
合理饮食与运动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睡眠 。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力,促进睡眠。但应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05
失眠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尽量在每天相同的时间入睡和 起床,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
睡前放松身心
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 松身心的活动,缓解压力和焦 虑。
避免刺激性物质
如咖啡、茶、烟等,以及避免 在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 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
房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健方法
中药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能与心火旺盛 、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等有关,可选 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 的气血流通,缓解失眠症状。
失眠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 失眠的心理疗法 • 失眠的日常调理 • 失眠的预防与保健
0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 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从而 影响白天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 症状。
失眠的分类
根据失眠的原因和表现,可以分 为短期失眠、长期失眠、急性失 眠和慢性失眠等类型。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等部位,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睡眠。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食疗理论,选用具有安神、 养心、舒肝等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
养生建议
增加运动量
控制情绪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疲劳,有助于睡 眠。但注意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困难入睡、睡眠质量差以及早醒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中医对于治疗失眠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中医理论研究进展1.睡眠调节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失眠常与气血不和、肝郁气滞等相关。
因此,中医重视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失眠。
此外,中医也注重平衡心神、调节情绪,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2.针灸治疗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中枢的活动,改善失眠症状。
例如,电针和温针可以调节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针刺海底、心兑等穴位可以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
3.中草药治疗研究传统中草药配方在失眠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中草药配方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一些中草药如酸枣仁、丹参等也被证实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二、临床研究进展1.针触疗法针触疗法是一种组合了针灸和按摩的疗法,近年来在失眠治疗中被广泛研究。
研究显示,针触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训练患者的脑电波来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
3.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疗法可以减少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睡眠质量。
三、基础研究进展1.分子机制研究2.脑机制研究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法不一致、样本量较小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中医答辩失眠试题及答案
中医答辩失眠试题及答案失眠是指困扰大部分人群的常见睡眠障碍问题,也是中医答辩中常见的考试题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答辩失眠试题以及相应的答案。
问:失眠的定义是什么?答:失眠是指在睡眠时难以入睡、睡眠浅或易醒,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问: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失眠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病理状态,主要与心脾肝肾不足、痰热扰乱心神等有关。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等方面的调和来缓解失眠症状。
问: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答: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草药、针灸、按摩、艾灸等综合方法。
常用的中草药有酸枣仁、黄连、丹参等,可以通过煎煮、冲服、煮汤等方式进行服用。
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促进睡眠。
按摩和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身体部位来改善失眠症状。
问:中医养生方法对失眠有何帮助?答: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对失眠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养生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等;适度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以及限制饮酒、咖啡的摄入。
问:如何预防失眠?答:预防失眠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安静、舒适的卧室;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等因素。
同时,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的稳定也是预防失眠的重要方法。
问:失眠是什么时候需要求助中医治疗?答:在失眠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或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工作时,建议求助于中医进行治疗。
中医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总结: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中医对失眠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草药、针灸、按摩、养生等综合方法,并且强调调整心身的整体平衡。
除此之外,中医还强调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失眠的重要性。
在遇到失眠问题时,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并根据专业的指导进行治疗。
失眠的中医认识
睡眠问题得中医认识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这八个字瞧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得两个重要状态就是睡眠与觉醒,即寤寐,这就是两个瞧似相反却就是一体两面得状态,正如阴阳得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她病症一样,不仅仅就是人体形质上得问题,而就是心身共同失常得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得人得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得认识。
阳不入阴《道德经》“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阐释了“朴”与“器”得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得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就是各种形器得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
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得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
"对失眠得认识亦然。
从阴阳得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阳入于阴:眠阳动于阴:梦阳出于阴:醒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就是终究不能“用",它得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得各种体现。
这些虽然就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得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营卫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重要物质基础,她们得正常运行就是人体必需维持得基本生命节律。
从生理上瞧,卫气得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得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就是与自然界得昼夜节律相应得。
《灵枢。
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
”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得关系,我们得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得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得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就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
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得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就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上失眠一般是指不寐,中医认为不寐可能是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肝火扰心等原因引起的。
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
1.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导致气的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减弱,血虚会导致无法充分濡养脏腑、经络等,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出现心失所养的情况,不能濡养心神,使白天的阳气不能入阴,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阴虚火旺:
当体内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不寐伴随着心烦意乱、耳鸣健忘、舌红、脉细等症状。
3.肝火扰心:
由于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不畅,使肝气郁结,进而内里生火,肝火易内扰心神,心神不安就可能会出现不寐的症状。
若出现不寐的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关于失眠的论述
中医关于失眠的论述
中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
调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睡眠障碍。
失眠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志因素: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长期思虑忧虑、悲伤忧鬱、愤怒恼怒等情绪不稳定或过度刺激,会
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失眠。
2. 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强调人体脏腑相互关联,失眠可能与肝
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情况会导致睡眠障碍。
3. 阴阳失衡:中医强调阴阳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失眠
可能与阴阳失衡有关。
例如,阴虚阳亢、阴虚血燥等情况会导致失眠。
4. 气血不调:中医认为,失眠可能与气血不调有关。
气血不足、气血瘀滞等状态会影响脑部供血及调节睡眠的功能,从而引起失眠。
5. 脉象判断:中医诊断失眠时,通常会通过观察、问诊、脉诊
等方法来判断失眠的类型和病因。
不同类型的失眠可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如肝火旺盛型的脉象多为弦细数,气血不足型的脉象多为细弱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失眠的论述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失眠视为一
种身心失调的病症,通过调节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中医失眠的名词解释
中医失眠的名词解释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广泛存在于现代人群中。
中医学对失眠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不仅仅是睡眠时间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指睡眠质量的不佳,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症状。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出发对失眠进行深入解释。
一、中医理论中的失眠概念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或“不眠”。
与现代医学学术中认为,失眠是一种病程延长的疾病不同,中医学将其视为一种症候,并复杂地将其分为多种病理类型。
这些类型可以是内因、外因,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
因此,通过中医理论对失眠进行分析和辨证对症治疗,成为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中医对失眠原因的解释1. 心神不宁: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导致心神不宁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七情不和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症状加重。
2. 脾胃虚寒:中医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会导致血与阴液的流通不畅,进而导致失眠。
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当也会引起脾胃虚寒,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3.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中医认为这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气郁滞不仅影响心脏和脾胃功能,还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影响睡眠。
4. 肾虚亢阳:输精气化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是肾虚亢阳引起的原因之一。
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等典型症状。
三、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1. 资生益智丸:这是一种中成药,常用于调养体质,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由于药物成分温和,对于轻度失眠症状的调理十分有效。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对失眠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
3. 食疗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失眠。
例如,多食用芝麻、松子、黑枣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4. 中药泡脚:利用中药的温热性质,透过泡脚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四、中医对失眠的预防方法1.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沉迷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
失眠多梦的原因及中医调理方法
失眠多梦的原因及中医调理方法失眠多梦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困扰。
中医学将失眠多梦归类为“睡眠不佳”,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阴阳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等。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提供了多种调理方法,旨在恢复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眠多梦的原因,并提供中医调理方法。
原因分析:失眠多梦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与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疾病等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分析:1. 阴阳失调: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失眠多梦的主要原因之一。
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依据,而压力、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因素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睡眠问题。
2.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导致人体虚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可以维持身体和心灵的平衡,不足则会导致睡眠不佳、多梦等问题。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指心理活动无法得到平静,常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烦躁等状态下。
过度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工作负担过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神不宁,影响睡眠品质。
中医调理方法:中医注重整体观察,通过调理阴阳、气血、心神等方面来改善失眠多梦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中医调理方法,供大家参考:1. 饮食调理:遵循“少油少盐、清淡为主”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咖啡因、饮酒和烟草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适当进食一些有助于安神的食材,如枸杞、山药等。
2. 身心放松: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上床睡觉,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温水泡脚、听轻音乐、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3.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通过调理草药可以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缓解失眠多梦问题。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酸枣仁、黄连等,但应遵循医师的建议和剂量使用。
4.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失眠多梦调理方法之一。
通过叩击搓揉、按摩穴位等手法,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5. 中医理疗:有些中医理疗手法,如针灸、艾灸、拔罐等,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改善阴阳平衡,减轻失眠多梦的症状。
中医失眠名词解释
失眠在中医一般称作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
不寐通常是由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病后虚弱、思虑过多等原因引起,可伴有入睡困难、精神不佳等症状。
1、饮食不节:如果患者长期暴饮暴食,食物长时间停滞于胃,可能会造成脾胃功能受损,引起运化食物和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就容易产生痰热,还会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从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疲劳过度:如果患者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就容易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能向上奉养心脏,从而导致心神失养,出现不寐的现象;
3、病后虚弱:患者久病之后心血耗伤,容易导致心血不足,血虚不能养心神,容易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4、思虑过多: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状态,或者过度思考问题,容易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容易出现神不守舍的现象。
脾伤则饮食减少、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进而造成营血亏虚、心失所养,从而出现不寐的症状。
不寐的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短,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以及醒后不能入眠,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
建议患者到中医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检查查明原因,并遵医嘱给予百乐眠胶囊等药物治疗,或者针刺神门穴、安眠穴等穴位以安神利眠。
失眠症的中医说法
失眠症的中医说法(中医养生法)发表时间:2009-10-20 发表者:李刚(访问人次:2252)失眠症在古老的中医里叫不寐,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失眠症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有入睡困难。
有眠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还有虽睡却多梦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
失眠症亦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等同时出现。
今人与古人相比,受失眠症伤害的更普遍,更广泛,也更严重。
导致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起居失常。
生活缺乏规律,不按时作息;或劳逸失度,忙闲不均,忙时通宵夜战,闲时卧床不起,导致生物钟紊乱,自主节律失调,破坏了正常睡眠节律。
(2)情志失调。
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水,火性上炎、扰动心神,神不安则卧不寐,或思虑太过,劳伤心脾,心血暗耗,加之脾不生血,心神失养, 神不守舍,故夜难入眠。
(3)体虚久病。
素体虚弱,或久病之后耗伤肾阴,肾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下暖肾水,心贤不交,心火独亢,热忧神明,故失眠难寐。
(4)食欲不节。
暴饮暴食,胃肠受损,胃脘胀痛,心神不宁;或宿食停滞,酿成痰热,壅滞于中,痰热上拢,胃气不和,以致不能入睡。
(5)环境恶劣。
不良的卧室环境,如噪音频频、空气秽浊、蚊蝇骚扰、强光刺激、冷暖过度,以及地域时差的变化,均可导致情绪不稳、心神不宁,导致失眠。
失眠症治疗的方法不少。
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而又经临床反复验证是卓有成效的方法。
1.心理调整法谁都会遇上难以入睡,或醒后不能再眠,甚至彻夜难眠的时候,即使是那些睡眠状态一向很好,上床落枕就能入睡的人,也会遇到偶尔失眠。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得失眠症,而有的人却得了失眠症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失眠症患者的“即刻如愿”思想在作崇。
一旦遇上难以入睡,顿时焦躁起来,“完了,今天晚上我会失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变得越来越焦躁,心情也越来越烦,果然整夜都没有合眼。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失眠,是指人在夜间不能入睡或者无法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导致白天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其中心脏主司血液的循环和控制心神。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就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调整情绪。
如果肝气郁结、肝经有热等病理变化,也容易导致失眠。
肺脏在中医中与情绪的调节以及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常的肺气能维护人体的情绪稳定,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失眠。
肾脏在中医中与人体的精气之源有关,肾精的充足和盛衰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外感风邪是中医中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风热与风寒之邪。
外感风热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使心神不宁,影响睡眠。
而风寒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寒湿困于正气、胸怀不舒等病理表现。
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阳盛阴虚型失眠、心火旺盛型失眠、肝气郁结型失眠等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对应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阳盛阴虚型失眠,中医一般会选择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熟地、玄参、天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中医则会采取清热安神的治疗方法,如酸枣仁、远志、黄柏等。
这些药物能够平热安神,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针对肝气郁结型失眠,中医会使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物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习惯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调理饮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失眠的定义和解释着重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和心神不宣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调节生活习惯和养生。
谈谈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谈谈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在中医中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人体中阳气的过度兴奋或者阳气过度抑制造成亏虚,不利于睡眠,反之,如果是阴液过剩、阴气太盛,也很难入睡。
在中医中认为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容易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早醒、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较差等睡眠障碍。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
因此,身体的运行就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应该在白天精力充沛,因此适宜工作学习,到来晚上精力体力均下降,就需要休息睡眠。
一、失眠的中医概念在中医中失眠又被称之为不寐,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比如日常生活中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失常以及病后体虚等都会引起,身体内脏运行紊乱,进而出现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主要的病理部位是心,并且涉及到肝胆脾胃肾,其中包括了虚、实,或多或少,在治疗过程中,就需要补虚泻实,进而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有效解决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于阴的症状。
二、中医失眠辨证通常情况下,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失眠主要分为虚实。
其中,虚证,主要就是由于阴血不足造成的,出现心失所养,这类患者会有明显的面色无华、心悸健忘、体质瘦弱、懒言疲惫等;如果是实证,主要就是由于邪热扰心,在实际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溲赤等,发病部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不安,魂不守舍,进而造成的肝胆脾胃肾失调;如果患者是急躁易怒症状的失眠,多是由于肝火内扰;痰热内盛、苔腻,进而造成胃腑宿食,容易出现失眠;阴虚火旺的失眠患者就会出现头晕健忘、心烦心悸、心肾不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就需要注意补虚泻实,通过调节身体阴阳。
进一步促进脏腑的正常运行,对于实证来说,就可以通过疏肝泻火,消导和中、清化痰热;对于虚证失眠来说,就需要健脾补肝益肾、益气养血,通过补其不足;主要就是为了清心安神、养血安神、镇惊安神等。
三、中医失眠证治分类(一)肝火扰心主要症状:失眠多梦,日常易怒,伴有明显的口干口苦、目赤耳鸣、头晕头胀、便秘溲赤、不思饮食、舌红苔黄,比较严重的还会出现彻夜不眠,脉弦而数。
失眠中医全解
失眠中医全解【概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眠。
作为一种症状,失眠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出现失眠。
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
【病因病理】失眠的原因都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失眠。
病理变化为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阴血黯耗,营血亏虚,上不奉心,以致心神不安;或素体虚弱、久病之人,肾阴耗伤,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及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均可扰乱神明而致心神不宁;或为情志所伤,气郁化火及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尚有宿食酿痰,胃气不和,痰热上扰,而致失眠。
【诊断要点】1.失眠轻症可有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惊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
2.失眠重者可见彻夜不眠,白天精神疲乏,记忆力减退。
3.体检一般无异常。
【辩证分型】1.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2.痰热上扰症状: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
苔腻而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闷,恶食暧气或呕恶;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宿食内停之征。
3.阴虚火旺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精关不固,故而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中医关于失眠的论述
中医关于失眠的论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中医中,失眠被视为一种病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对失眠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医理论对失眠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睡眠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面部”,而面部正是心之所主。
因此,在心血不足或心神不宁时,就会出现失眠等睡眠问题。
此外,《内经》还提到了“心主神”,“神”与人体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较大时也容易引发失眠。
二、失眠的常见病因1. 心火亢盛:情绪波动大、焦虑不安等会导致心火亢盛,进而扰乱了心神,使人难以入眠。
2. 脾胃虚弱: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
脾胃虚弱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水谷无法充分吸收,津液不足,从而引起失眠。
3.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则会影响心血运行,引起失眠。
4. 肾精不足: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在精神过度消耗或年龄增长等情况下容易出现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会影响心神安宁,从而导致失眠。
三、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失眠注重辨证施治,在根据病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心火亢盛型治则:清心安神、泻火降逆。
方药:黄连解毒汤、安神补脑汤等。
2. 脾胃虚弱型治则:健脾益胃、补益气血。
方药:六君子汤、八珍汤等。
3. 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汤、逍遥丸等。
4. 肾精不足型治则:滋补肾精、固摄心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等。
四、中医外治法除了内服中药进行治疗外,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可供选择。
1.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
中医调理失眠多梦让你恢复良好睡眠状态
中医调理失眠多梦让你恢复良好睡眠状态失眠多梦是许多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认为,失眠多梦是因为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中医调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良好的睡眠状态。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多梦的原因和中医调理方法,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问题。
一、失眠多梦的原因失眠多梦是一种表现,其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在问题,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原因。
1. 心火旺盛: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的人容易产生心火旺盛的情况,导致失眠多梦。
2.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会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进而引起失眠多梦。
3. 肝郁气滞: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失眠多梦。
二、中医调理失眠多梦的方法中医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帮助人们恢复良好的睡眠状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
1.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在调理失眠多梦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黄精、天麻、丹参等草药可以安抚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
2.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身体的关系密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调理失眠多梦。
例如,多吃一些具有养阴清热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
3.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存在着众多的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睡眠质量。
例如,常按摩睡床上的太冲穴、涌泉穴等。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调理方法。
通过借助罐子产生的负压效果,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失眠多梦的症状。
5. 心理调节:中医认为心理因素与失眠多梦密切相关,因此心理调节也是中医调理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疗法、冥想等方法,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平衡体内的阴阳。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调理失眠多梦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 遵医嘱用药:如果需要使用中药来调理失眠多梦,应该遵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
2. 饮食调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饮食习惯。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 、“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 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 “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中医如何认识失眠
中医如何认识失眠?
1、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认为睡眠与阴阳盛衰关系密切。
《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简单来说就是:阴阳二气,平衡调和,阳入阴使阴气盛则眠,阴潜阳升使阳气盛则醒。
2、中医对失眠的认识(相关图像)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正常获得睡眠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导致阳盛阴衰,阴阳不交。
其有两个方面:一是阴气亏虚不能完全容纳阳气;二是阳气过盛不能完全进入阴气。
导致心神不安,而失眠。
3、失眠的病因(相关图像)
3.1暴饮暴食,导致脾胃损伤,产生痰热,胃气失和,扰乱心神,出现失眠。
3.2 情志因素,情绪波动,喜怒哀乐,均可影响心神。
3.3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出现失眠。
3.4病后、及年迈体弱等也可出现。
4、预防治疗
4.1 保持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4.2要在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4.3注意精神治疗的作用。
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5、生活注意(相关图像)
早睡: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交会之时。
放松心情: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眠。
饮食:平时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泡脚: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对阴阳平衡有促进作用。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失眠,又称不寐,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指的是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意,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至彻夜不眠。
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涉及心神不安。
中医辨证论治失眠,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表现为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为健脾养心,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
2. 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情绪烦躁,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
3. 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为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交泰丸、六味地黄丸等。
4. 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表现为睡眠不安,多梦易醒,头重胸闷,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为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等。
5. 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疗原则为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安神定志丸、补中益气汤等。
6. 瘀血内阻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情绪波动,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辅助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常用于失眠的治疗,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
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道德经》“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
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
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
”对失眠的认识亦然。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阳入于阴:眠阳动于阴:梦阳出于阴:醒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
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
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
”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
《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
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
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卫气在生成之后,当运行于阴分时,由于邪气客在脏腑而不能潜入其中,作为卫气出入的桥梁—阴阳跷脉相因也出现问题,卫气行于阳不得行于阴则阳跷脉过度满盛,相对地,阴跷脉则气不足,这二者的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卫气出入的难度,阴跷脉主司闭目,故目不瞑。
故治疗上可以通过调跷脉一定程度上调控卫气的出入,如针刺阴跷脉照海穴(内踝下,在卫气行阴分前的必经之道上)。
此外,《素问.气穴论》言:“肉分之间,谿谷(肉之大会为谿,肉之小会为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所以我在思考,对人体气血壅堵的“谿谷”处予以针刺或按摩导引疏通,是否也可以改善睡眠?同时,调脾胃在调节卫气运行出入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脾胃与荣卫的生成也有密切关系,《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又《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营卫的化源也当从脾胃中求。
其次,脾胃大肠与营卫运行也有密切关系,王洪图老师根据《内经》上卫气循行(如下图)┌—→┌→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阳阴│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昼跷│跷└→┌→肾→心→肺—┐阴└——└—脾←——肝←┘夜总结认为:“卫气在白天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循行一周,都要通过阳跷脉下注于足少阴(肾),受到足少阴肾的滋养。
即’阴为阳之基’。
卫气在夜间行于五脏,每循行一周,都在脾之处通过阴蹻脉,交会于足太阳膀胱一次,需要依靠阳气的鼓舞。
即“阳为阴之用”。
卫气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睡眠,引起睡眠异常,但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关键在于(最后一站):手阳明大肠和脾——‘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灵枢·大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这段话描述了手阳明到阳跷之间的问题如何影响“寤寐”。
所以可见调脾和大肠是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关键。
而睡眠过程中中途觉醒的问题,是否与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严重失常(如肿瘤病人五脏有积),导致卫气难以相续运行有关?这个猜想还有待临床观察和验证。
假如睡眠觉醒和卫气在脏腑运行受阻有关,并有时间规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辅助诊断,或者采用调节脏腑盛衰,疏通脏腑间阻滞的针刺手段,如子午流注和五行针灸来诱导卫气的正常运行。
以上诸多分析在著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中有深刻的体现。
《灵枢.邪客》认为失眠的治则治法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治疗上“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半夏汤的原文如下:“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这里面每一句都体现着上面的那条治则,首先,它的煎煮用水是“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用火是中空的“苇薪火”,久煎后又“去其滓”,这三点有一个共性—轻清通利;其次,秫米(黍?心之谷)和胃安神,资营卫之化源,“补不足”,半夏化胃中积滞痰饮,以“泻有余”“去其邪”。
但和胃化痰的药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半夏?它的生长方式十分特别,得至阴之气而生,可以很好地体现阳入于阴的意思,(与此类似,夏枯草也常用于失眠,取其得至阳之气而长,如《冷庐医话》中它与半夏合用,平衡阴阳,治遍方不愈的失眠,效果甚佳。
)张锡纯认为“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
”;又秫米与半夏相和后久煎去滓,久煎一方面制半夏之辛烈,另一方面让药的气和味可以充分的融合,也体现了“通阴阳”的意思,而滓由于其味已充分融入汤中,空留重浊之形,故弃之不要。
以上几点从营卫之生,阴阳之通,养正去邪等角度阐释了失眠的治法。
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可以用其意衍生出其他的方子,如对于“营不足,卫有余”的失眠病人,常可以用治“阳浮而阴弱”的桂枝汤治疗,并且可以酌情增加白芍的剂量。
又如对于入睡困难或者多眠难醒,阴阳出入失常的病人,可以加入青蒿鳖甲,或者夜交藤、合欢等药物,以潜阳入阴或引阴出阳。
在针刺治疗方面可以借鉴《难经.七十一难》中“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的手法:刺卫时卧针而刺,刺荣时先按所针之处,等气散之后再纳针。
具体选穴主要依据营卫稽留阻滞的地方,补泻则遵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补泻操作可参《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从营卫的角度考虑,对于肿瘤病人,他们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因荣卫气血不足而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肿瘤病人,体内元气耗损巨大,类似于老年人的状态。
又宗气不足,不能推动营气,营气的质地与行动力皆不足,卫气内客营气之所,二者质地皆不纯粹,五脏之气也彼此搏结,所以昼夜混沌不清,清浊相干,昼日疲倦,夜里难眠。
②卫气运行通路受阻导致睡眠问题。
前文中已经提到卫气运行的顺序,卫气夜行于阴,内走五脏,而肿瘤属阴证,且多为有形实邪,势必导致通路受阻,卫气不能周流,不能周流则夜间易醒,而觉醒时间多与积聚所在脏腑经络有关。
(此处有待大样本调查验证)。
治疗上相应地以补养营卫和治疗积聚本身两方面着手。
2、从“水”“火”角度论睡眠问题人体不能处于睡眠状态,主要在于阳不能潜藏入阴,阴阳处于格拒状态,不能交感互藏。
从脏腑角度来说上焦心肺为阳,下焦肝肾为阴,土斡旋于中。
阴阳失交的情形很多,不外乎两类:一曰阴虚不能纳阳,二曰阳盛不得入于阴。
如《诸病源候论》言“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
”《素问》:“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
”皆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的体现。
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心肾关系的失衡,即水火失衡。
易经中有两个卦象,坎上离下为“既济”卦,而离上坎下为“未济”卦,水火既济方能亨通,方能安眠,如人尚未出生之时,倒立于子宫,自然呈现既济之态,待出生之后,行于世间,孜孜汲汲,为外物所牵累,心火燔灼于上不得潜降,又“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致肾水涸竭,不能涵藏。
火独燔于上,水自枯于下,呈现出否塞不通的未济之象。
对于这样的病人,一方面要注意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药物涵养其肾水收摄其浮越的心火。
现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例对第二方面加以阐述。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统括心肾,心为火脏,肾为水脏。
生理情况,心火下交于肾,则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即心肾相交。
邪犯少阴,因病人体质等原因邪从热化,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形成既有阴虚又有火旺的未济局面。
治疗上当滋阴与降火同用,方中芩连皆气寒味苦而色黄,降心肺之火,作用偏中上二焦;白芍苦酸微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其“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阿胶为黑驴之皮,用济水熬制而成,驴与济水皆属心,而驴皮色黑入肾,熬制而成取心肾相交之意,兼滋肝肾;鸡子黄,鸡属火,鸡子黄色黄属土,以中焦济水伏火以交心肾,《辅行诀》中此方被称作“小朱鸟汤”,陶弘景云:“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